首页 > 文章中心 >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闽南童谣概述

闽南童谣是指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1)内容庞杂。闽南童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其内容已突破了儿童文学的限制,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西北雨直直落》体现了气候的变化、《台湾出甜@》说的是地域特产、《阿妈的话》记录的是温暖的亲情。除了以上内容,闽南童谣还包括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民俗、趣味等内容,这些内容利用最质朴、最有趣的语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2)体裁丰富。闽南童谣的不同内容体现着不同功能,例如“一鼠贼仔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坪,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予人惊。七马走兵营,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仔顾门埕,十二猪是菜刀命。”是叙事式的《十二生肖歌》;“婴仔摇,摇到内山去挽茄,挽偌多,挽够一布袋,也好呷,也好卖,也好趁钱给婴仔作度碎。”是摇篮曲式的《婴仔摇》,这些童谣由于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体裁,目前常见的有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3)表演形式多样。闽南童谣不仅在儿童之间进行传唱,它还是闽南文化娱乐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其在表演上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童谣更为多样,如以叙述为主的念谣,以演唱为主的唱谣、戏谣及与舞蹈相结合的舞谣等。(4)集趣味、哲理、实用性于一体。如《天乌乌》:“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仔举锄头欲掘芋,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留鼓,依哟嘿嘟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嬷要煮淡,两个相扑弄破鼎,依哟嘿嘟隆咚戚咚呛。”它用趣味性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一方面实现了叙述、记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闽南人趣味盎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5)时代性。闽南童谣从出现开始就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从闽南童谣的起源《月光光》开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闽南童谣与古代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而进入新时期,闽南童谣也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编创的过程中,将现代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如《计算机》:“讲到伊,镇趣味,四四角角像电视。会写字、会念诗,会唱歌、会扮戏,嘛会晓得ABC。”正是闽南童谣这样的时代性,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对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其不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程资源与当地的乡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闽南地区,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不论是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质量,还是传承闽南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闽南童谣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在语言、音韵和节奏上也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学生通过诵读、演唱可以锻炼口语,提高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拿腔、用调的准确性。(2)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其知识视野不足,而闽南童谣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通过童谣教学,可以让学生突破知识界限,对生活现象、地方风俗、时令节气、伦理道德等形成初步认识。(3)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童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唱等方式,欣赏和感悟闽南语言文化中的对称美、韵律美,另一方面还能从童谣所包含的自然美景、中华美德以及生活情趣中体会美、感受美,提高其审美能力。(4)德育渗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职责,教师在课堂上融入闽南童谣,不仅可以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文化。

其次,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改革实效性不佳,其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则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童谣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相关的小学音乐知识与童谣相结合,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最后,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南话也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因此如何传承闽南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内容,并不断扩大世界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传承要从小抓起,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利用童谣让学生了解、熟悉闽南文化,并形成文化自豪感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才能保证闽南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地融入闽南童谣

(一)合理选择教材

系统的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根据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闽南地区也加强了对音乐教材的编写,一些包含着闽南童谣的音乐教材相继出现,学校、教师在选择这些教材时应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首先,通常情况下,闽南童谣的引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教材;其次,重视童谣的趣味性,即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谣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些与动物相关的童谣《一只鸟仔》《兔仔甲猫仔》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保证童谣的生动有趣。

(二)加强教材内容研究

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引入闽南童谣时,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从不同类型童谣的特点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新年歌》是以时间为线索,对闽南地区过新年的景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宴请礼节以及闽南特色食物;《一年仔倥倥》说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个年龄段的突出特点以及所发生的事件,语言凝练,富含哲理。因此教师在教材研究中应分析和掌握不同种类童谣的思想内容、艺术内容、艺术特色,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加以呈现,以提高学生对童谣的接受程度。

(三)丰富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因此为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童谣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如在《西北雨直直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为学生营造下雨的氛围,还可佩戴头饰,让学生扮演童谣中的不同小动物,学生融入教学实践中来。(2)表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将童谣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出动作,如在《放鸡鸭》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别作出相叠、搭胸、拍手、围墙、摸鼻、扭耳等动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动作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童谣的理解。(3)游戏教学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游戏则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老鼠仔钻壁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设计“壁洞”,并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4)互动教学,即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猜猜在哪头》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将学生结成合作小组。选择一个学生分别将公鸡和母鸡的卡片贴在两只手上,并将一块橡皮放在手中,让各个小组猜一猜橡皮到底在哪头。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拓展知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将闽南童谣融入课堂教学中时,应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发。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童谣比赛,采用小组或个人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谁掌握的童谣多,谁表演的童谣最生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童谣的热情;为了解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闽南童谣中的方言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调动当地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为学生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节期间,插入闽南童谣,并通过活动主题的引导,让更多学生认识到闽南童谣在教学中的意义,从而挖掘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为实现闽南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奠定基础。

四、结语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闽南人常常亲切地称红龟粿为“红龟”, 是把染成红色、包有馅料的糯米团压上寿龟纹样,蒸熟所得的一种粿。粿,音同“果”,在闽南泛指米浆脱水蒸熟而成的食品,它在闽南有着丰富的形态:甜、咸年糕在这里被称作甜粿和咸粿,不同于北方年糕,闽南年糕更加松软粘糯,可以不加热而直接吃。甜粿拌着红糖,通体褐色,而咸粿则掺上了萝卜、油葱、猪肉等,类似广东的萝卜糕。把糯米浆放入碗中,加入各种配料蒸熟,就是质地细腻、口味丰富的碗粿。若把糯米浆倒在簸箕上,晾到凝固成薄片,再蒸熟并切成条,即得粿条,如河粉般可煮可炒。要是将米浆发酵,混入红糖,装入碗中长时间蒸,即得膨胀得松松软软的发糕——也是一种粿。

红龟粿不仅是一种好吃的甜食,更是闽南人过年过节时祭拜神明,以及孩童满月、家居乔迁等人生大事仪典之必备。闽南过年时,红龟主要被用在三种仪式场合。其一,腊月二十四灶神去往天国向玉帝禀报这一年这家人的表现,人们为了讨好灶神,用红龟粿甜他的嘴。其二,是正月初九天公玉帝诞辰的祭供;其三,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对道教神明天官的祭供。对自古崇神好祀的闽南人来说,后两个节日的重要性,甚至高过春节本身。

在“敬天公”和上元节的祭供中,供桌上最靠近神位的第一排摆放的是“五果”,常见的有红柑、杨桃、香梨、苹果、香瓜等;第二排就是红龟粿、年糕和发糕三种粿类,以红龟粿最为重要;第三排是“六斋”,金针菇、木耳、香菇、菜心、豆腐叶等,并无定式;最后是“五牲”或“三牲”,常有鸡、鱼和猪。闽南民间信仰通常认为主要的神明吃素,尤爱甜食,所以前三排是供奉给主神的,而最后排的荤菜则是供奉主神的侍卫仆从,反倒是次要的。

红龟粿、年糕和发糕这三种“粿”在供桌上的优越地位,或许反映了闽南人与诸多稻作民族共有的稻米崇拜——对稻米的耕种和收获让先民充满存在感和正能量,以致认为稻米可以辟邪。在闽南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仪轨中,糯米在辟邪驱鬼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龟粿,则体现了闽南文化中对龟这种古代中原图腾的崇拜。

厦门民间文史研究者韩林认为:虽然普遍认为汉民族的图腾是龙,但闽南却有一种崇龟文化,这是因为古代中原以龟为图腾的文化在闽南最好地被保留了下来。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故事,闽南人口据说主要源自从东汉开始从北方大规模迁入的汉民。由于中原文化崇高地位,无论是真实还是建构,闽南人普遍标榜家族来自于中原。古代中原的崇龟习俗也因此被保留在闽南文化中。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龟在人类的存续繁衍和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女娲和伏羲是在龟腹中躲过滔天洪水;仓颉造字受到了龟纹的启发;尧帝抄录神龟背上蝌蚪文,得记录开天辟地以来大事的《龟历》;大禹根据洛水神龟背上的一至九的数点,演绎出《九畴》;商汤举兵伐夏桀,据说是因为看到河中龟背上的文字 “夏桀无道,汤当伐之”。殷墟甲骨文的存在,也证明中原人自古以来就已经建立了“灵龟”的观念,可以通过龟来获知自然和政治的未来。先秦时期,龟也常被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

如此吉祥和崇高,因此龟总是出现在闽南人诸种人生大事的场合。根据韩林的整理,这包括:婴儿满月时,家里要做“猪母奶龟”,即在龟粿中间捏出一个“”,以求母亲奶水充足;婴儿四个月时,要用朱砂在孩子额头“点龟”,以消除“四”与“死”谐音的不吉;孩子周岁时,还要做“四脚龟”,送给亲朋好友,表示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了;人到50岁,每年要过“大生日”,出嫁的女儿、孙女要带“寿龟”祝寿,家中还会把寿面盘成龟形;老人预制寿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红龟粿……

Q在唇齿的粿

但是对闽南人来说,红龟粿的生命周期绝不止于供桌。完成供奉后的龟粿立即成为人们爱吃的糕点——粘糯的外壳和香甜的芝麻、花生馅料,既可以直接吃、蒸着吃,也可以像闽南人吃年糕那样,裹一层蛋清煎着吃。

家住厦门湖里区后坑村的周伯在每年的敬天公、上元节和三月二十八本村村庙主神“地公”诞辰,都会自己在家做红龟粿。通常敬神只需十二或二十四枚红龟,但是亲戚邻居在他开始做粿之前就都会来打招呼,请他顺便多做些,好在仪式后分给大家吃,结果还是常常不够分。

现年50多岁的周伯小时候问他父亲:“老爸,红龟吃起来QQ的,这个‘Q’字怎么写?”父亲说:“这字嘴上有说,但书里没写。”后来台湾的食品企业在小食品的广告里,用“Q”这个英文字母来替代这个闽南语中固有的表示口感有弹性的字,其源头的体验来自闽南红龟粿这些传统米面食品。

经典的红龟粿是红壳甜馅,但也有着一些变体。比如漳州市龙海县海澄镇有一种叫做“油拉包”的龟粿,馅料有油葱、肉糜、冬瓜糖等,无论咸甜,外壳都会掺上红糖而呈棕色,因而也被称为“红龟粿”。厦门任何贩卖红龟粿的铺子也同时会卖外形和馅料与红龟粿一致,只是外壳不同的“草龟粿”。其外壳是在糯米浆中捣入鼠麹草而呈绿色。据龟粿店家说,平时草龟粿要比红龟粿更好卖,因为人们更爱吃,而且鼠麹草具有药用价值,对胃溃疡、慢性气管炎、咳嗽、风湿有好处,只是它的仪式用途不在春节或喜庆的场合,而在清明。

周伯说,近年来不少人因为对色素心存芥蒂,不太愿意吃红色的龟粿。和很多厦门的人家一样,他们家多年来做的红龟已经不是全红,而是做“草龟”再在其背上从头到尾点上三个红点,将其“转化”成红龟。

由几条老街组成的厦门八市如同一个永远喧嚣的露天博物馆,这里不仅有数以千计、常人难以辨全的水族海鲜,让人大开眼界的以传统方法烹制的小吃、熟食,还夹杂着大量服务于闽南多神、多仪轨的信仰世界的佛具、法器商店,以及专门制售红龟粿、年糕、发糕等传统糕点和供品的传统糕饼铺。

位于开禾路16号的红发食品店已经在八市开了十五年,店主林向夫妇与弟媳、侄子一起照料生意,店里卖的是十几种传统糕点,红龟粿是其中的主打产品。据林向介绍,平日里红龟粿每天能卖出一两百个,到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是红龟大卖的日子,每天能销一两千个。到了初七初八,临近敬天公,又是一番大卖,为此卖粿的店家都得加班加点,顾客则得排队。无论什么时候卖,价格都是两元一个。

不像别处的传统节庆糕点,比如江浙皖一带的青团,已经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阶段,闽南市面上卖的红龟粿的生产仍为小型作坊主导。由于红龟粿被用于供奉祭拜,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国营食品企业早年不予生产。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家庭糕点作坊在确认生产龟粿没有政治风险后,开始制售。红发林家就是在那时在厦门翔安开办作坊,制售龟粿等传统糕点,1995年来到厦门开店。

手工制作,是家庭小作坊的特点。据林向介绍,红龟粿的制作包括如下步骤和要点,基本可以代表厦门本地的红龟粿的制作方法:先将制作龟粿外壳的糯米洗好并浸泡两个小时;再用磨浆机(古早的方式当然是石磨)将米研磨成浆;将流入布袋的米浆扎紧,压重物放置一晚(十到十二小时)压干;次日将干米浆加入白糖搅拌,搅拌完成后搓成米团包馅、放在龟印上压型,最后在扁平的龟粿坯子底部加一张粽叶,刷一层油,放入笼屉蒸十分钟,然后即告制成。

馅料有两种:芝麻和花生。分别磨碎,并掺入白糖。物料的选取上,林家选择大粒而饱满的芝麻,为此常要去泉州市安溪县的官桥镇采购芝麻。而花生,传统上本地人偏好采用本地产的红衣小粒花生,因为这才够香甜。但是由于本地花生近年常用机器脱壳,常常导致颗粒破碎,影响品质,所以红发还是使用外地大粒花生。

糯米,林向和海澄的制粿人都特意说明要选用出自晚稻、最好放满一年的陈米。因为晚稻和陈米两个因素,都会让糯米不太粘软,这样龟粿才不至于太软趴,其上的龟印才可清晰可辨。

林向的红发位于八市开禾路热闹的市口,整个店卖的都是闽南传统糕点,而没有西点,其中多数品种都既是本地人平时爱吃的糕点,也是节庆的祭供品。在西饼日趋主流的中国大中小城市,这座闽南城市的消费习惯能够足以支撑这样的家庭小店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存续,让人欣喜。问林老板:怎样的红龟粿才好?他说,一般顾客都会选择软而Q的龟粿,但最根本的一点是:你得假设大家把红龟粿买回家不止是为了祭拜,拜完是要吃的,所以从外壳到馅料都好吃是必须的,不能只做个外形。

龟印雕刻之艺

闽南人用于祭拜的糕粿为数众多——红龟粿、年糕、发糕、寸枣、红圆、炸酥饺、炸枣……不一而足,但惟有红龟粿因其压制龟纹,而与手工艺结缘。压制龟纹的器具叫龟印,龟印的刻制是门专门的手艺。

从八市出来,沿着大同路往东走不远,就能拐进狭窄曲折的南轿巷。家传五代的龟印雕刻者潘海员在此居住,每天在家旁边五平米的斗室里刻制龟印和糕饼模具。潘海员的爷爷上世纪40年代把家从安溪迁到厦门。潘海员五六岁时,爷爷就把他带在身边,用糖哄他,让他跟着耳濡目染,学习雕刻技艺。1979年,潘海员高中毕业,身有小儿麻痹导致的腿部残疾,但又向往外面的世界,他选择了去一家福利工厂工作,每月工资21元。当时潘父在中山路开了一个前店后作坊的木器合作社,给儿子开出每月100元的高薪,把儿子留在家业里传承手艺。

父亲晚年对潘海员的嘱咐是:永远都不要用电来工作。因为电动工具太危险,有些工匠就因为用电动工具而致伤致残,工匠应该懂得保护自己。虽是一种现实的考虑,但约束着儿子传承着全手工的雕刻技艺。至今潘海员仍然独自在自己的斗室里从锯木材开始直到打磨抛光,完全“不插电”完成。一本书尺寸的龟印往往需要花一到两天,大的还得更费工费时。

龟粿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闽南人共有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浓重的乡愁和温暖的家庭记忆。台湾年轻人说到红龟粿,常把它与阿公(爷爷或外公)阿嬤(奶奶或外婆)联系在一起,常要联想到全球化消费景观到来前的庶民街巷。龟粿和龟印有时甚至被作为闽南人身份的象征。家里有把龟印,会显得是更地道的闽南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技艺刻制的龟印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曾有一位新加坡商人找到潘海员谈合作,问他是否有可能每个季度刻出三分之一个集装箱的产品。这让潘海员十分无奈。手工艺与资本的遭遇,常是如此尴尬。

潘师傅那间五平米工作室的一整面墙挂满了各种尺寸的龟印。小的就一包烟大,大的如同一个上菜的托盘。潘海员说,上了红漆的是用来做摆设的,没上漆的是用来做粿的。一眼望去,大多数都上了红漆,说明如今绝大多数向潘海员购买龟印的人,都是把它们作为工艺品收藏陈列。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个区域的服饰文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的整体文化,而文化又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定可以带动经济政治的繁荣与发展,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具有多样和复杂的特征,是海西地区整体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这一地域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地理与文化关系,对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地域传统文化。在服饰文化研究方面,对畲族、惠安、客家服饰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其形制、色彩、工艺、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但这些研究大都从服装学科、艺术学角度对服饰外在表现进行探讨,缺乏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将整个海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服饰文化的现状与保护,希望为整个海西地区的服饰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1海西女性服饰概况

海西是一个比较广的区域概念,不仅仅指福建,它还涵盖了台湾海峡西岸,包括了浙江南部、广东北部、江西部分地区。海西地区民族民系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闽南、客家民系和畲族,它们共同构筑了海西地区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特征,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主要以此三者为研究对象。

1.1闽南女性服饰概况

闽南女性传统服饰带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烙印,服装款式、图案和色彩与环境自然和谐,融民间性、地方性、民族性为一体。近代以前闽南服饰,女性均为衫裙或衫裤,上下分开,上装被称为“大裾衫”,下装中的裙又有多种形式,有布裙、绸裙、百褶裙等[1]。在款式和材质上闽南人得益于生活在鱼米之乡的优势,服饰用料都较好,以丝绸为主,且服饰的装饰性较强,金属钮扣和绣花滚边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服饰的美观效果。闽南年轻女性的服饰颜色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年老女性则较为单调,多为黑、蓝、褐三色。肚兜和云肩也是闽南女性服饰的重要特色。在闽南女性服饰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惠安女服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成为惠安女服饰特征的真实写照。

1.2客家女性服饰概况

勤劳、俭朴、吃苦这三大特点是客家妇女精神内涵的最有力概括,与之相对应的客家妇女服饰的总体风格为简洁、舒适、大方、纯朴、耐穿。客家妇女的上装主要是大襟衫[2],在台湾被称为蓝衫,这种大襟衫不分年龄,无论老少都可穿用,受中原保守思想的影响,大襟衫的穿着以遮住臀部为宜,有“行不露臀,坐不露股”之说。客家妇女的下装则为大裆裤。在材质上,客家妇女多穿用棉或葛麻制成的家机布缝制而成的衣物,此种材质的衣物结实耐用。客家服饰的颜色较少,常服基本保持本色,一般为黑、灰、蓝、白四种[2],且装饰较少,就连客家妇女的常服也只是在衣襟处加几个绲边儿,这也符合客家人朴素自然的风格。

1.3畲族女性服饰概况

海西地域畲族女性服饰呈现较强的地域特征,样式也较多,仅福建闽东地区的福鼎、福安、霞浦、罗源一带的畲族女性服饰就大相径庭。虽然如此,畲族女性服饰还是具有其共性,即上衣布满刺绣图案[3]。畲族女性服装被称为“凤凰装”,基本形制可概括为衣多为黑色,衣领、衣襟、袖口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且镶花边,在衣裳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构成特殊风格的图案。在材质上,麻布和棉布成为主要用布。

2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现状与保护

2.1海西女性服饰的现状

海西地区女性服饰的形成是海西地区长期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作用的结果。[4]客家人和闽南人都是南迁的汉族,由于迁徙的时代和定居的生活环境不同,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系。它们是海西地区历史形态的延续和积淀。它们代表了海西地区独特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很好地体现了海西地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海西女性服饰的现状,田野调查区域包括福建长汀的羊牯、四都、河田,惠安的崇武、山霞、小祚、东桥,漳浦的赤岭、湖西等乡镇。经过调研总结如下:一是传统女性服饰基本消失殆尽。在长汀三镇,百分之八十的20到30岁的客家人表示从出生至今未见过真正的客家女性服饰,只有极少部分的高龄妇女拥有客家服饰,但几乎不穿用,或者寿衣还保留传统服饰形制;漳浦的两个畲族乡的畲族女性日常穿戴民族服饰的情况也已经完全消失,除了在重大节日,如三月三歌会,其他时日都很少穿戴。

据被调查者称即便是重大节日穿着的民族服饰也不是沿袭正宗的“凤凰装”,而是改良版的畲族服饰;相比之下,惠安女性服饰文化的情况会比客家和畲族乐观一点,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镇时常还可看到一些穿着惠安女服饰的女性,不过穿着者的年龄层次偏大,一般都是在三十五岁以上。有人预测,再过十五年惠安女服饰也会和现在的客家服饰、畲族服饰一样难得一见。二是当地人不理解传统服饰的内涵,缺乏对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很多海西女性都不能坦然地穿着民族服饰外出,此现象在年轻女性中尤为显著,她们认为穿着海西女性服饰是落后、封建的象征,对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不够自信。三是海西地区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除了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地还有少量惠安女服饰的民间作坊之外,其他的民族地区已经没有专门制作其民族服饰的地方,且会做老式民族服装的裁缝师傅也很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师傅),海西女性服饰的制作后继乏人。

2.2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危机的成因

上述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现状反映了一种发展态势,包括惠安女、客家、畲族在内的所有海西女性服饰文化正在弱化,甚至消失。在大力推进海西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危机这一现实,那么,是什么使富有海西特色的女性服饰文化面临如此窘境?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频繁,这些都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作为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主体的客家、惠安、畲族女性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方式。加上人们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不了解,这些都使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疏离,甚至产生了对其民族文化的不认同感。第二,地方政府对服饰文化的的关注、宣传和保护不到位。地方政府在针对这些民族服饰文化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其经济效益而忽略它的社会效益,以至于这些服饰文化被商品化,被表浅化,使服饰文化被“打造”得不古不今,如在很多地方可以见到的伴餐的民族服饰。加上地方政府在服饰文化上的财物投入偏少,以至于服饰文化保护经费缺乏。第三,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民族古老管理机构已自然消失[5],传统服装的裁缝师傅很少且年龄偏大,传统服装的用料,辅料也很难买到。

2.3海西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措施

首先,应该让公众特别是作为服饰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充分理解其民族服饰文化的真正内涵,正确地认识其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加大宣传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力度,使海西女性认识到其服饰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海西女性对服饰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要发挥地方政府行为在保护服饰文化方面的作用。政府除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外,还应该在经费上也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下,可以建设专门保护服饰文化的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网上博物馆),多渠道、多方位地收集和保护与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相关资源。

再次,在服饰文化上要加强立法保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还未有一部法律法规对服饰文化这一领域有专门的保护条列,只有少数法律法规有涉及一些服饰领域的问题,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有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保护,但条列规定的不具体,保护范围也不明确,《条列》在服饰文化保护这一领域还有待完善。其它的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对服饰文化的适用性相比于《条列》就更弱了。因此,对海西乃至全国服饰文化保护的立法乃是当务之急。

最后,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使弘扬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工作后继有人。现有掌握海西女性服饰制作工艺的艺人已偏向高龄化,只有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海西女性服饰才有出路。例如,在海西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服装等相关专业开设海西女性服饰文化课程,在保留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又鼓励在校学生踊跃探索、积极创新,这样既可以使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又可以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服装院校,最关键的是可以使海西服饰顺应时展,经久不衰。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民间音乐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的民间音乐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人们的漠视下逐渐衰落,甚至消亡。所以保护和传承当下中国各种优秀的民间音乐已成为极为紧迫的任务。所以本文将以南音为案例,来讨论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南音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乐种,可以称之为我国民族音乐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厦门等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虽然南音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生存空间也受到极大的挤压。但是在政府、市场、学界、民间的共同努力之下,南音不仅没有消亡,而且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政府主导申请世界“非遗”,实施政策保护

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但是鉴于民间音乐所具有的民族性、地方性等特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2009年10月1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2002年5月泉洲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可以说,申请“非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大力、持续的努力。

但是申请世界“非遗”成功,对保护和传承南音并没有起到一劳永逸的神奇功效。“非遗”的保护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有现成的保护法规。即使成为世界“非遗”,联合国的规条也只是指导性的,国内缺乏相关的具体法规。这使得现实中对“非遗”的保护操作起来力不从心。对此,厦门市政府努力将“非遗”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传承人的责任义务、传习场地以及政府扶持等出台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传承人是民间音乐薪火相传的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民间音乐一般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传承人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是民间音乐的实际载体。传承人一旦后继无人,民族文化的损失就不可避免。截止2010年,厦门各类南音社团有20多个,国家、省、市级南音传承人有6个,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最年轻的40多岁。传承人年龄老化的问题十分明显,表现出青黄不接的迹象。所以保护民间音乐首先应该从传承人入手,政府要给予民间艺人极大的帮助和鼓励,使民间文化承载者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二、学界将南音纳入教育体系,为民间音乐培养接班人

民间音乐一般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教育体系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市教育、文化部门就开始组织人员编写泉州市中小学南音教材,为南音进入泉州小学音乐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泉州每年举行中小学演唱演奏比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南安市从全市各小学选拔出的南音合唱团,近年来多次应邀到香港、菲律宾等地演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音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积聚了千百年的地方文化。把南音的纳入小学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艺术接班人,也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

但是南音成长于闽南,而闽南交通一直不够发达,并且处于闽方言区,因此南音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正由于此,南音在对外交流更倾向于台湾和东南亚,而难以中国大陆的其他省份传播。不过随着福建交通的日益发达,对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原本处于封闭的环境下的南音,必将面临着走出闽方言区的困境。同时民间与专业音乐在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泉州南音作为中国古老乐种,保留着汉晋唐宋等时期的古乐古音和古乐器的特征。闽南的其他地方戏曲,诸如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和歌仔戏,都在它们发展过程中从南音中吸收过东西来丰富自己。

所以为了南音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为其他艺术种类提供学习和借鉴,对南音进行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泉州师院、泉州艺校都已招收南音专业学生,泉州还建立公办专门机构――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加强南音基础性研究。这都为更好地研究和传承南音开辟了新渠道。

三、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拓展南音覆盖范围

对传统音乐来讲,最大的挑战是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朝着统一无差异的方向发展。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原本属于财政支撑的演出团体变成了自负盈亏。加之群众生活习惯的转变,都加剧了演出团体的财政危机。原来红火的剧团渐渐退出市场,这引发了传统音乐濒临失传的危险。所以现在传统音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利用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进行重新包装和再创新,进而为民间音乐的注入能量。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商业化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目前《梨园春》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成功就是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结果。

同样,南音也正在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努力打造品牌,创造精品,借助传媒的力量扩大影响力。福建相关政府加强了对南音音乐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建立了南音资料数据库、南音博物馆和南音网站,并且出版了有关南音的书籍。南音还对南音进行了适度的商业开发,开拓市外、境外商业演出市场,通过多渠道的演出活动宣传南音。泉州已经举办了多次国际南音大会唱、旅游节等,通过海内外各界观摩、交流和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全民对南音的保护意识。现在南音已经在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和国家进行过演出。

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已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南音的宣传推广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中感受到独特的闽南文化的魅力。南音的广泛传播对增进民族认同感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南音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音乐世界最原始、最典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所以民间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对于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涉及到音乐元素和技巧的保留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文化和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人类社会现代文明不断发展,但民间音乐却也在这过程中逐步地式微。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历久而弥新,在一定程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让我们看到行政力量、商业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对于南音这一民间音乐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海铃.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J]. 《中国人才》2007年第7期

[2]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季刊) 2006年第3期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Zhangzhou Bihu primary school, and explored how to coalesce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campus building image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new campus construction project, starting from the function and ori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it expound how to give expression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ervic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the campus architectural form, which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 in the single building.

【Key words】Educational concept;Primary school;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Function

1. 引言

学校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文化赖以传承的桥梁,它体现着时代的风貌,寄托着无数人对未来的希望。小学建筑是人们在童年记忆中,有着难以抹掉的烙印,使学生对空间有了初浅的概念,并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娱乐和学习空间,足以了之小学建筑的空间与造型的重要性。

2. 项目概况

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端,素以“花果鱼米之乡”闻名于世。同时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民居非常有特色,以传统的院落空间来组织,同时红砖和石材的结合,飘逸的雁尾屋脊,带有明显的闽南风格。漳州碧湖小学,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西南隅,漳州碧湖生态园内。碧湖小学属公办全日制小学,总用地面积20894.60平方米,总计容建筑面积16607.00平方米(区位规划图见图1)。

3. 设计目标

3.1 小学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着一批批新人,作为人才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作用和功能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对该项目的设计目标的阐述,既是漳州城市建设的需要,又是业主单位的需要,更是建筑师对作品的责任。建筑设计目标:(1)学区营造:体现漳州碧湖小学品味、风范,及文化底蕴;(2)建设成为设施齐全、适度超前的示范性学校;(3)与周边碧湖生态园城市设计与定位相融合。

3.2 建筑设计理念:(1)“传承文明、追求卓越” 漳州碧湖小学理念的建筑表达;(2)立足于教育,服务于广大师生,捕捉传统与现代的精髓,创造一种“中西合璧”的校园景观。

4. 总体规划

(1)规划结构:一主双道。严谨有序、朝向统一的校园建筑不仅仅是功能上的需要,同时也对学子们的理性精神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双轴线的设置,强有力的形态中心,让人类的理性精神在此得到最大的反响。百米校道寓意求学路上向着知识圣殿不断进取(总平面图见图2)。

(2)功能分区中,合理分区对学校至关重要,划分为东部教学区,西部运动区二个区域,其中教学区分为四栋楼,各6层,1~4层为教学区,5~6层为办公及管理区。运动区以体育综合楼和室外体育场组成,其中体育综合楼为2层,一层为教工食堂。

(3)外部交通设计中,将小学主要人行出入口布置于碧湖路一侧,次要出入口布置于湖畔路和湖阁路;景会路一侧为学生生活区,内设食堂,开设后勤生活出入口。并在校园主入口设置较大空间的接送区,保障家长安全的接送学生,不造成交通的拥堵,并沿道路设置了临时停车区。

5. 建筑单体

(1)在教学楼中,南侧2栋为普通班级教室,北侧2栋为专业教室和公告教学用房。在教学楼的一层都各自组成围合的庭院,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学区采用连廊的形式,即方便了交通,又展现了整体建筑的趣味性。并在连廊设置文化展廊,增加了艺术气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区为教学区提供了良好的形象面,为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运动场地同时,也更好的塑造了小学的外部形象。

(2)教学楼采用外廊的形式,因为地处南方,日照时间比较长,夏季温度较高,故将外廊位于南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享受阳光的同时,又降低了教室的温度,让柔和的空气以舒适的温度进入室内(小学主要入口效果见图3)。

(3)建筑造型,即参考了中式的闽南传统民居风格,也吸收了国外红砖大学的构成要素,使其精致体现闽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的建筑要素,展现一种现代环境下的生态教学环境。体现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的建筑风格,兼顾项目用地实际处理立面造型,使建筑本身成为外部大环境中的一处亮丽风景,以质朴的材质与明快的色彩体现激昂向上的格调,以体量错落和虚实对比营造丰富的整体形象,加以精雕细刻的细部设计体现建筑的精美感,从而使建筑造型优雅有致。

(4)建筑材料以石材,面砖,涂料为主。闽南传统民居,经常采用“出砖入石”的装饰墙面的手法,红色的胭脂砖与米黄色的石材搭配,反映出当地材料的石材主导地位及对红砖的喜好。石材运用于建筑的一层,突出建筑坚固硬朗的风格(建筑形态理念见图4)。

(5)红砖、灰瓦、白墙,立面色彩构成巧妙的运用地域形象特征,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面貌,将建成碧湖片区标志性的学校建筑群。沿碧湖路,该建筑独具的震撼力都能对过往人流产生视觉冲击。设计以传统加现代的建筑手法结合功能需要,运用体块造型和材质对比,雕塑出俊美的建筑外观(单体材质的选用见图5)。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优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有着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这个社区发展迅速与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优质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探索资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给教育资源下的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从宽泛的社会学意义上看,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目前我国各水平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 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幼儿园是经过评估小组与各级领导按照评估检验与层层筛选进行评定,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 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大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被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 

“社区资源”是指社区内外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之总和。由居民依当地的人文景观或民俗风情发展出自己社区特色,为社区带入一股新的气象与生命力。社区因为发展出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在社区的组织体系运作的同时,也不断的发展其“资源网络”,使社区资源网络将更紧密、更活络,而社区中的幼儿园可运用的资源也将更充沛。 

从教育的角度说,社区资源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这三类资源有其各自的构成状况,彼此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社区范围内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工厂、信息中心、电教馆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说,常用到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有超市、医院、邮局、银行、书店、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与幼儿生活较为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资源。(2)社区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当地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等。例如: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位于三坊七巷内,幼儿园设计主题活动认识三坊七巷的古代建筑,让幼儿接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3)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的队伍和社区居民,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专干、社区志愿者、社区退休老干部等等,另外,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居民或者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的家长都是社区中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点 

优质幼儿园作为办园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与社区的接触相对而言较为密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远远高于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幼儿园。 

(一)双向性与互补性 

优质幼儿园更能体现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二者的教育资源达到合理、优化的共享。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高结构化与高控制性的教学模式,构筑一种真正开放互动的教与学的机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领域的活动都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周边的社区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例如,让幼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带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垃圾处理厂,更真实地让幼儿体验到环保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给幼儿讲讲关于入小学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需要幼儿园资源的大力协助。例如:社区在需要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时,也会经常请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表演节目;在宣传普及学前教育阶段育儿知识时,由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社区常常会请幼儿教师开讲座或座谈会、咨询活动等等。在这种资源共享中体现了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二)大教育性 

幼儿教育并不单单指幼儿园内的教育,真正广泛的教育资源存在于大环境之中,幼儿园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幼儿园须打破围墙的限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整个社区教育也不仅仅指专门的社区教育,还包含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业余学习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倡导终身教育的同时,还应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不把幼儿教育囿于幼儿园教育,实现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有效性 

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时还体现有效性的特点,优质幼儿园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同时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儿童的生活脱节,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只能依托社区这个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大环境,优质幼儿园能做到挖掘社区内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儿童打造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儿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提高身体、智力、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需求,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社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服务社区上,由于幼儿园本身的特点使得园所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幼儿教育信息,优质幼儿园能够将信息向社区开放,达到资源全面有效地共享。 

     二、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一)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 

从目前优质幼儿园的经营现状来分析,优质幼儿园一般在周边社区中具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在幼教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较大,往往可以影响到周边的居民对于幼教知识的认识。因此,优质幼儿园在整合与优化所有可利用到的教育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利用其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协调好各组织、部分充分挖掘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加强联系,引导社区在获得新资源时主动与幼儿园联系。其次,优质幼儿园的教师应合理设计其课程设置与安排,关注身边可利用到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时做出管理与规划。第三,社区也应对本社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做调查与分析,统筹所有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 

优质幼儿园已经能够基本上达到与社区资源之间的互动共享,在此基础上,优质幼儿园应开发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这同时满足幼儿发展的特殊要求,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 为了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学起,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开发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色教育资源出发,开发身边现有的、幼儿所熟悉的且富含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例,该园从园本实际出发,以闽南文化为蓝本,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已初步建构了具有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体系。幼儿园的布置环境充满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在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诸如面泥馆、木偶馆、陶艺馆、童谣室、服饰室、剪纸室、影雕室、珠绣区、戏曲南音角、织网角、闽南小吃一条街等的闽南特色布置。 

(三)塑造学习型社区大环境 

随着社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逐渐朝着学习型社区发展,这也有利于优质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幼儿要获得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区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优质幼儿园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将社区看成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大环境,社区将其获得的信息、价值传递给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又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 

示范性幼儿园具备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专业优势,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探索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是城市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而示范性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的软、硬件更属上乘。示范性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地探索开展0~3岁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途径和策略,并为其他幼儿园进行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园所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因此,切实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带动社区中其他园所共同为建设社区早教中心,把一批办学思想端正、管理水平高和保教质量好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优秀的社区早教中心基地,使其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早教服务活动中心。示范性幼儿园在为社区开展早教服务活动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尧.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我国古筝艺术的诞生和艺术流派概述

古筝,是最早见于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的连件筝实物。其始于周,盛于秦(战国时期),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真秦之声”的陕西筝(秦筝)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焚,激越中有抒情;“中州古调”的“郑正之音”的河南筝浑身淳朴,深沉内敛,慷慨激昂;“齐鲁大板”的山东筝(齐筝)刚柔并蓄、纯朴古雅;“韩江丝竹”的潮州筝“重六”调委婉细腻,“轻六”调清新明快;“活五”调缠绵悲切;“汉皋古韵”的客家筝(外江弦,儒家乐)悠扬深长,古朴典雅;“武林逸韵”的浙江筝(又称武林筝、杭筝)明快、流畅、秀丽;闽南地区的福建筝(闽南筝)古朴淡雅;内蒙草原“雅托葛”yatoke(蒙语)---蒙古筝高昂、开阔、奔放、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音程的跳跃性大;朝鲜筝(伽??琴)适于演奏轻快活泼的民间音乐作品,伽??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古筝艺术的历史演变来看,古筝演奏艺术,在情感方面要求我们对古筝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不同作品所形成的不同风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演奏时要特别注意作曲家作曲时所设定的意境,运用自身扎实的演奏弹奏能力,为倾听者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意境,也要把自己置身其中,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二、表演者肢体动作和表情对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大家都不陌生,仅仅从外行人士的审美眼光来看,古筝就能给人一种高雅深远的视觉享受,原因在于古筝的形体特点、舞台道具的装扮和表演者陶醉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尤其是表演者,在抛开演奏技法的讲究外,肢体动作和表情显然是古筝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

古筝演奏艺术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有两种境界:虚境和实境。 所谓虚境是演奏者的意念所产生的心境,是指演奏者处于准备或情感酝酿时的状态,主要运用脸部表情、眼神、气息等来表达内在情感,此境给演奏者更多的发挥余地,也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一般用在乐曲开头或结尾,乐段与乐段之间,乐句与乐句乃至每个音符之间。如《临安遗恨》,《长相思》,《箜篌引》等。所谓实境,是指一种有实际音响的意境,演奏者多用肢体手势来表达实际的音乐,同时也用眼神,脸部表情,呼吸等来表达内在情感,给听众在视觉上以乐感。高尔基说:“夸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 ,缩小和简化丑的东西。经过夸张处理后的艺术会使人赏心悦目,也能使艺术作品和艺术效果更突出,更鲜明,更动人。”演奏者在演奏筝曲时也应适当运用夸张这一基本法则,特别是用在气势磅礴或表现狂风暴雨,雷鸣闪电等自然景观或模仿鼓声、锣声等喧嚣的“实”境之中,用在快节奏且欢快的音乐中,用在抒情或幽怨的慢板音乐中。如《战台风》,《丰收锣鼓》,《秦桑曲》等。当然,虚境和实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二者是互相结合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位有涵养的古筝演奏家,一定是把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如王中山,袁莎,吉炜等。才能成功完美地演绎出筝之韵。而真正要把握好二者的结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演奏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功”,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在实践中是长期不断积累,琴艺的最高境界意境悠远,寓意深邃,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去追求和探索。

三、表演者从演奏技法方面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如果说古筝演奏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视听盛宴的话,那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是“视”,而表演者在音律和弹奏技法上的变化则是“听”,二者融为一体,整体效果就出来了。

对技法的认识,包含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器乐演奏均有共通之处。正如霍夫曼在《论钢琴演奏》中所说:“技巧好像放在抽屉里的工具,精明的艺术家会在适应的时候,为了正确的目的从中取出他所需要的工具。仅仅拥有这些工具是毫无意义的,什么时候和怎样会应用这些工具的那种艺术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演奏者要完成“将乐谱标记转化为个人的内心听觉”,再“把个人内心听觉化成为实际的音响”的双重任务。首先需要演奏者去认真倾听乐谱,完成将乐谱转化为个人内心音乐的第一重任务,演奏者会遇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筝乐在其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及客家五大流派。当演奏者认真倾听了乐谱之后,内心便开启了具体的音响,此时就算演奏前阶段的第二重任务了。而这种音响需要怎样的技法技巧来加以表现呢?这时就需要将自己掌握的技法在演奏一个新作品时重新进行调整,梳理,认真为表现作品的内涵而服务,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标在乐谱上的一些演奏技法是为一般演奏者都能掌握的,但还要根据作品的风格,特点做到恰到好处的运用,不能一概便用已习惯了的技术手法,使得作品千人一面,千曲一味。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关于幼儿园办园特色的思考

4月11日上午的开班仪式拉开了国培的序幕,首先聆听了福建师大连榕教授的讲座“教师的成长心理与心理健康”、洪明教授的“幼儿园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以及厦门市第九幼儿园葛晓英园长的“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建构”,使我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园本课程的建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参观了福建省直属机关幼儿园、福建师大实验幼儿园、福州市马尾实验幼儿园等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区域创设,并现场观摩了早操活动及5个教学活动。

这三天的学习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厦门九幼与马尾实验幼儿园突出的本土文化特色。厦门九幼将闽南文化中的民间工艺(面泥、漆线雕、木雕、剪纸)、民间习俗(饮食、婚嫁、服装)、民间表演艺术(歌仔戏、闽南木偶戏)等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了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多元化发展。在马尾实验幼儿园,无论是从环境布置,还是教学内容,都让我感觉到马尾的船政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亲亲马尾”这一园本课程与主题活动得到有效融合。

看到这两所幼儿园如此突出的特色,让我也想到自己幼儿园的特色建设工作,新余或是江西的本土文化不像闽南文化如此彰显、如此有特点,那我们又该如何选取自己的特色方向呢?是否也能将新余的天工开物、仙女湖、夏布融入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去呢?能否将她们的好经验借鉴呢?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探索。

二、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思考

在培训的后半段时间,陈珊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有效教学”、李涛教授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王海珊教授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吴荔红教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林菁教授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各位专家厚积薄发的精辟阐述,围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这一专题,把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我们交流,我们仿佛享用了一顿饕餮盛宴,美味无限!吴荔红和林菁两位教授借助丰富的教学实例,从理念层面向我们阐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准备、过程、延伸各环节如何做到有效;李涛、王海珊、陈珊三位教授则从具体的领域活动层面,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健康、语言、音乐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原则与关键问题,真可谓是异彩纷呈,让我们大受启发与鼓舞。

一周的时间真的很短,然而我们却收获很多:收获了专家教授的关爱,收获了幼教姐妹的友爱,收获了满满的新理念与知识,还收获了有福之州厚重的文化气息……,太多太多的感动,无法用文字表达。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国培心得体会二20xx年的10月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在陨阳师专的20天学习中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黄老师的亲切关怀也让我在20天的学习中感到了无限的温暖。 在学习中我们聆听了詹薇,郑传琴,等专家教授的讲座,让我在教育理论和教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的精彩演讲,时刻的洗刷着我的心灵,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更深的理解了做一个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何理解儿童,如何看待师童关系,如何做好听课,评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启发,这些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引领我重新的走进了幼教的事业当中。

在这次的学习中,不只是在理论方面有了收获,黄老师还帮我们安排了很多实践和动手的环节。比如我们在聆听完郑传琴老师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流程后,老师安排了我们做模拟的训练,同学们积极的参与,亲自实践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开拓了知识视野。在幼儿园实用手工与环境创设中,我们聆听了詹薇老师的精彩讲座更使我受益匪浅,而且还动手制作了一些精美的手工作品。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十堰市富康幼儿园的公开课,在评课中我也深深的感到了自己于他人的差距,从中学会了反思,增强了我不断进步的信心。

此次国培,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园长讲园”,还是跟岗实践,都让我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我时刻在问自己:我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怎样使自己成为孩子、家长眼里的一名优秀老师?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吧:首先是要爱孩子、爱自己的工作,将真切的爱融入一切活动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性基础。其次是要有职业幸福感,把职业当事业,乐于其中,任劳任怨;再次是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用智慧启迪孩子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是“疏”而不是“堵”,是“引”而不是“拽”,同时还要善于从事件和活动中寻找规律,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型教师。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是成长的财富,反思是成长的途径,反思的过程,是自我锤炼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十五天的国培已经过去,但我在国培中汲取的知识营养将会转化教育行为,为自己喜爱的幼教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国培心得体会三很荣幸参加本次国培学习,这次的培训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学团队,都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在培训和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做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并且也让我成长了许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深深感受到,学前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画地为牢,目光短浅,不能只盯着幼儿教育,只做井底之蛙。我们要与时代同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敏锐性,及时捕捉生活的脉搏,博学善思,用我们无穷的智慧与爱心,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感悟甚多:

一、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说,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非常重要。

我们怎样看待孩子?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和判断,继而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的学习当成我们教的结果,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是幼稚,需要我们用成人的规范来修正的,那我们就被蒙蔽了眼睛,看不到真正的儿童。我们就会用手中的各种资源或课程来变成加在孩子身上的负担,使孩子的成长变成计算机设计好的程序,造就不出灵动的人来。

二、对把握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有了明确的指导。

此次培训教授们提出提高幼儿教师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有理解幼儿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教育幼儿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对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特点,包括整合性、生活性、发展性、游戏性。这四个特点涵盖了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形式、内容上的要求。这方面是我平时没有思考过的,也是容易忽视的方面。特别是对于发展性。教授们提出: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支持儿童内部的学习,也就是说任何教师组织的活动都是为了能帮助幼儿自身建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任何卓有成效的学习经历都是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达到并完成这个卓有成效的过程。游戏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无时不刻不充满着游戏。生活中能所被他使用的物品无不成为他的游戏材料。游戏所带给孩子的价值也绝对是不可用标准化的工具能测量清楚的。重视游戏本身的价值,又要防止形式的异化。披着游戏的外衣,把知识性的内容填塞进去,让孩子的学习成为在游戏掩盖下的重复练习,这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很多游戏来自于孩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再现,这也是游戏的生活源泉,给孩子的游戏提供时间、空间上的保证,让他们童年更多自由的色彩

三、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有终身学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