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覆盖面广、专业要求不一的问题,结合综合性二本院校(以烟台大学为例)教学中的实际状况,探讨了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多层次、宽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多层次;宽覆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75-02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化学已经渗透到环境学、药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多的领域。然而,在这些学科中分析化学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些学科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2]。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适合综合性大学各个不同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本文针对综合性二本院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设想,以满足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实际需求,使得分析化学课程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且该体系能满足不同层次、各个专业的要求。以期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以后走上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食品、药学等学科完整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该课程的授课专业从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拓展到了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程和质量等十几个专业。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

1.《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学生专业关联不充分。如上所述,《分析化学》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该课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3]。例如,应用化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食品科学专业偏重于在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添加剂分析,有害物质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化工R灯重于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分析;材料专业侧重于材料中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和监测。虽然,《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不同专业总有自己的特点。然而,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用一本教学大纲,用一种教学模式,用一套考核模式,这势必影响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后遇到各自的专业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陷入茫然的境地。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专业测试关联不充分。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是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的有力保障,其次是学生将来工作之后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使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实验技能的培养环节方面,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纯粹是为了混学分来的;二是我们自身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侧重也基础内容,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分析化学》课程与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结合不紧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动态的发展进步中前进的。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来讲,百年以来建立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方法以及分析数据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随着物理、光学、电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手段也呈现多样化,新的技术和手段也呈现了更好的分析能力,更准的分析结果。但是,在普通高校中,我们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仍然局限于四大平衡理论,常规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不能与现有手段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针对性强、全方位的教学大纲,据此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这样就克服了过去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弊端,使得不同专业能够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实际,并依据专业要求侧重于关联性强的某些具体内容。对于这些特定的基础和技能进行强化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各专业学生不仅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进而提高专业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注入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同学能有一定的能力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所遇到的问题,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多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更利于课程的发展。

2.实用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首先对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使得同学做实验时候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这样把实验内容分为几个层次:①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使得同学能够拥有扎实的实验技能。②在实验期中,增加基本操作规范考核,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③在实验后期,给学生增设设计型实验,使得学生能独立设计和规范自己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举出的典型的带有专业的特点的实际例子和已经进行的取得良好评价的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结合[4]。这样,同学就能带着自己专业的问题去实验,并能得出专业性的结论,以达到分析实验内容丰富、有趣、覆盖面宽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创新开放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3.可持续发展《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上提出的概念,但对于教育、对于一个课程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知识的更新之快、容量之大,结合我们的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设想。在前期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构想建立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课程的课程群。并逐步完善网上资源,争取分析化学能成为“慕课”的建设单元。通过课程群三门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削减各个课程陈旧和重复安排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线,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层次更分明[5,6]。例如,金倮胱拥牟舛可以按某一主线来安排,在基础分析化学中可以通过络合滴定来测定;在仪器分析中可以通过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来测定;而工业分析中加入实际样品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方法来测定。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将分析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如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边发展,边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则是教学的基础。据此,按照分析化学更细一级的专业组成科研小组;针对所授课程的不同专业成立相应的教学小组,使得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最后,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要注意,逐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对《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然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摸索和解决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胡先文.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4:60-62.

[2]陈百玲,刘国勇,李瑞萍,黄应平.试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08-209.

[3]胡坤,邹华红,桂柳成,吴强,周佳.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2):153-154.

[4]杭义萍,许琳.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90-292.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7-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强调的是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食品、药品、化学化工、环保、生物等专业检验类岗位人员(如食品检验员、工业品分析员、药品分析员等)的必修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仪器的使用、掌握一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检验岗位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依照标准规范地操作、规范地记录、规范地处理数据、规范地编写报告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检验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以下笔者仅对我校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的改革进行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 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职业能力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以化学分析工为例,国家职业标准对化学分析工(中级)的基本技能要求是:能够明确检验方案(包括读懂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正确准备实验用水、溶液和设备;能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测试后能进行数据处理、校核原始记录、填写检验报告以及分析检验误差的产生原因。要想取得化学分析工资格,除后续专业检验课学习之外,分析化学是前导和基础。因此,检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应在分析化学开始渗透,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衔接。为此,我校优化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依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操作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三模块教学体系。其中综合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选取学习情境,表1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通过与岗位、专业直接对接的教学内容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并为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厚重基础。

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内化于课程教学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一名分析检验人员,应具备依据分析方法,规范完成从抽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到填写报告全过程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分析方法就是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乃至国际标准,它是检验工作的方法依据。为直接与检验岗位对接,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也必须选取国家标准。例如在讲到标准溶液的制备一节中,就将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引入,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国家标准,了解实验中应遵从的原则、数据处理方法等等,做到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全部选用国家标准,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学有所用。

改革教学方式,师生角色转变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不同的阶段需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例如,在基础操作训练模块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示范下,规范操作仪器设备、解读标准方法、完成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填写数据记录、处理数据以及书写实训报告等等;在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标准,并完成项目任务。而在岗位能力训练阶段,学生是主体,是一名企业的准检验员,根据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自己查阅标准、选择分析方法、准备实验、分析检测,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报告分析结果。在岗位能力训练中,教师提供一份样品,全班学生分析检测。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的数据、实验评分细则全部粘贴在白板上,每位学生都要按数据取舍原则,评判每组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报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生互评分数。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操作者,而是实验的构思者和控制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强调量的概念,因此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和规范操作,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等展示,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例如,重量法实验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地讲解,但是,借助操作录像,学生可具体、细致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教师就是演示过程中的解说者和引导者。采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安排上,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实验中,由教师点评录像、学生实物操作、小组讨论、教师示范;学生开始实验后,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验完成后,学生将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原始记录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中卫生习惯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及动手操作能力。2006年,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已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建立客观、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平时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单元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职业素养6个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则是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通常在考试前3周就将考核项目下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试剂和设备,学生也可自行到实验室模拟练习,考试则是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评分细则由除主讲教师外的分析化学课程组的其他教师担任考评员,并实行现场评分。期末考核注重操作、记录、计算是否规范,分析过程是否掌握等,关注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结果准确度仅作为参考。由于采取了教、考分离,开放式考试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化学实验特别是定量分析化学实验对分析测试结果的要求是准确、可靠,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科学求实是基本职业道德。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认真完成每一次操作,实时真实记录数据,才能获得精密准确的实验结果。杜绝对测定数据随意修改和编造现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列举伪造数据的危害,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分析化学实验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多年来,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添置实验设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实验室为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可提前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补做实验,开展创新工程以及赛前训练,等等。每年4月校庆,学校都会举办大型分析检验技能大比武,欢迎每位学生参赛,同也有市级赛、国家级赛,通过考核、大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良好循环。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后,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实验教学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直接对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与后续专业课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衔接,历年学生考取检验类证书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0%以上;由于结合职业能力需求,采用进阶式模块化教学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普遍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检验岗位实习期间就被企业聘用,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心里踏实;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生学风明显好转,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相信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辛勤的汗水;实验教学改革也促使教师加强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更多深入企业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教学工作;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学校建设了体现职业氛围的实验室,以满足实境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2]姜秋凤.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改革初探[J].中国科学教育,2005(1):43-44.

[3]李冬梅,刘旭光.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92.

[4]刘碧珑.用比较实验法促进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操作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61.

[5]沈春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4-16.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7]吴赛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9(2):88-91.

[8]余德润,阳东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48-49.

[9]余奇飞,杨芝萍,蔡晓雯,等.高职院校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研究[J].科技咨询,2009(29):145.

[10]张伟,王颖,姚鹏.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42.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 教学 归纳 专业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9-02

随着学校的院系发展以及专业的设置,一个学院具有多个专业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学院现在具有七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应化、制药、材料。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之一[1],在其中的五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制药)中开设,将该基础课与多个专业联系起来,既要讲透通用的基础知识,又要不脱离专业方向。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众多的化学事实和繁多的化学反应,单调,许多是独立的还互不联系,不易掌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刚完成高中学习来到大学的,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大学阶段的学习非常不一样,在大学里讲授的内容多,学时数少,进度快。一般来说,新生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忙碌而且辛苦,再加上大学阶段的管理相对中学松弛,远离家长,监管督促力度减小。一旦新生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厌学,那么就会影响对大学整个阶段的学习。通过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细致严谨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

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学院开设各专业的现状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适应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等进行了讨论。

1 适应教学发展,精选课程内容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的课程数量在增多,而且每门科学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却大量减少,20世纪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大约是100多学时,用一年的时间来开设,现在60~70学时,用半年的时间来开设。时间缩短了一半,而教学目标质量不能缩水。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对课程内容需要重新选择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选取了浙江大学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该教材量还是较大,如何将一些先进的内容以及基础的知识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反映出来,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能力的综合教育素质的需要。所以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如,反映现代化学等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增加了课程中知识的先进性,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机地处理好了基本内容与拓展知识面的关系,达到了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静态图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无机与分析化学有个整体,全面认识,化抽象为具体。经过这样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和技术处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成为一门富有活力的基础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很受欢迎。

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基础课程面向我校的五个专业,教学内容有共同的部分,如热力学基本原理,化学事实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讲解共同的部分,没有各专业的特色的内容,学生就会认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必要开设,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主动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专业,讲课的同时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解了重金属在土壤里来源、迁移以及危害;臭氧在大气中的作用;又如对生物专业的学生,讲解了生物体中的重要元素。再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讲解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同学感觉到大学的第一门基础课内容就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这么紧密。知道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的科学关注点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保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主动性加强了。

3 注重归纳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基本理论部分,化学事实多,各种理论多而且抽象,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很抽象,学生无法想象,给教学带来困难;元素部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规律可循,显得内容繁琐,学起来无味;定量分析部分:计算多、数据处理麻烦。我们把这些内容共性归纳,并有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物质结构原理,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按下面模式来讲解基本原理性质及其应用的关系(见图1)。

这样归纳起来,把显得杂乱无章,互不联系的内容联系了,以物质结构,热力学、动力学、四大化学平衡以及定量等基本理论作为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的学习,做到互相呼应,使传统性的叙述性,以罗列性质反应现象为主题教学转变为是说理性,推理性的教学,从而体现出这些基本原理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物性质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化合物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理解和对基本原理的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上述模式,学生就可以自学,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 课堂内外并重,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过程,要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关系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应该贯穿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改变对传统的课时和课程意义的认识,在课时和课程都不断的改变时,要及时调整课下和课上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的教学设想和安排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要认真思考如何备好课,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搞好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让课堂几十分钟的效率到达最大化。

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知识,是一种被动学习行为,这样培养学生成为只会读书本上的内容。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也进行同步思考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讲述有关内容时提出一些思考,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来说,从理论上讲都能设计出一个原电池,那么就可以问同学,我们日常生活里,存在哪些氧化还原反应呢?这些反应能设计原电池吗?如能设计,能实际应用吗?还有,对环境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前,提出在同学们的身边存在因元素或者化合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吗?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思考课堂和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去积极思考,这样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兴趣很大,对于培养学生有观察思考的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们基础课程,作用确实是非常大,从课下准备和思考,到课堂教学明显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必要的课堂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找问题、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是培样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到达具有创新能力的手段的基础。观察客观世界、善于发现以及思想敏捷的人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授基础课程肩负着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重任。要求学生勤思考问题还要讲究方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里去思考,有些争论问题要正确介绍和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且要学习他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实践、检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解决问题教学法能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9-02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其教学特点:有实验场所,实验仪器,有提出问题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几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度出发,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贯穿于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年的教学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由具体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出发,探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案及策略。

在分析实验中创设生产实际场景,打造培养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平台。使学生在分析实验中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第一大类实验:酸碱滴定法的教学中,《分析化学实验》课本第三版教材选编了《实验三:氢氧化钠和盐酸标准溶液标定》;《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实验五:混合碱的测定》;教材按照实验原理、试剂、实验步骤、思考顺序编写。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实验,学生感觉到分析化学实验其实就是高中的酸碱滴定,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实验。因为实验中仪器相同、化学试剂相同,只是要求稍微有点不同。学生觉得分析化学实验没有新意,没有深度,没有兴趣,做这种实验就是浪费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实验中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教学思路,对酸碱滴定的教学设计为:

(一)实验资料呈现

给学生提供要解决的问题的素材: ①遵义碱厂生产的产品:烧碱的含量测定、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②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③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④甲醛含量的测定。这些素材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产品,有强力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分析实验题材,发现问题,查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实验要求。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3-5个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资料查询、找出检验的方法(每个产品至少一种,甚至几种检验方法),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定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找出方法的关键原理,实验仪器。比较在含量测定中的异同。

2. 查找资料,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

根据GB320-2006《工业用合成盐酸》,HCl的含量测定原理:用Na0H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量的盐酸样品,溴甲酚绿做指示剂。反应原理:酸碱中和滴定

(2)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

对于氮肥中氮含量定,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甲醛法:称取一定量的铵盐样品,加入甲醛进行弱酸强化,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H+,反应方程式为:

4NH4++6HCHO=(CH2)6N4H++3H++6H20

② 蒸馏法:一定量的样品中置于蒸馏瓶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加热蒸馏。NH3被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NH3用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甲基红做指示剂)反滴定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通过计算即可确定铵盐中的氮含量,方程式为:

NH4+ + OH-=H2O + NH3 NH3 + H Cl=NH4Cl

(3)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

国家标准:用一定的0.1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定量的白酒溶液在全玻璃回流装置中回流30分钟,使白酒中的脂和氢氧化钠充分进行酯化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盐酸标准溶液反滴定,通过计算即可算出白酒中的脂含量。

(4)甲醛含量的测定

甲醛是一个重要的化工产品原料,在环境污染、室内装修污染、食品行业中,都有甲醛中毒的隐患,因此,对甲醛的检测方法的探讨研究,很多学生都有极大兴趣,其检测方法很多,常见测定法:

酸碱滴定法:亚硫酸钠和定量的硫酸标准溶液进行反应,生成亚亚硫酸钠。

2Na2SO4+H2SO4=2NaHSO3+Na2SO4

亚硫酸钠和一定量的甲醛样品反应。

CH3CHO+ NaHSO3=CH3OH2SO3Na

剩余的硫酸溶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酸碱反应)

NaOH+H2SO4=Na2SO4+2H2O

根据硫酸溶液的体积的差即可计算出甲醛的含量。

(三)总结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原理、技术、方法

1.上述要检验的产品虽然是不同的各种化工产品及生活用品,但在检验他们的含量时,其主要化学原理都是酸碱反应。

2.认识到酸碱滴定理论在无机、有机、食品、医药等产品的检验中应用广泛,是一类常用的检验方法。

3.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即将所学的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将来在生产实际中非常有用,提高了学习实验技术积极性,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即将进行的实验产生一种一定要在实验中掌握好实验技能,准确完成产品测定的期待和冲动。

4.要解决产品含量的测定问题,不但要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技术,学会分析仪器的正确使用、化学试剂的配制、样品的取样、制样・・・・・・等一系列的化学分析技术。

(四)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在分析实验中,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生产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建问题平台),用理论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查找、整理资料、寻找检验方法,提炼出要掌握的关键实验技术及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实验确立了明确的实验目标,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迫切感,使学生心中产生一种非要学好实验技术技能,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心里情景。这种心里情景对提高学习效力是非常良好的。

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了观察、思考、细致、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及探索精神。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享受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而获得的专业素养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林雪芳.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与实验[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3,8

[2]王延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3]汤亚芳.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中的实施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29

[4]王丽梅.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J].综合天地,2012,6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一、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一)改革课程结构,构建教学新体系

由于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部分内容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两大基础课各自的优势,减少教学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教学中应首先抓住这两门课程的结合点,使知识揉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内容联系最紧密、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2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新体系中首先介绍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的定义、性质及特点,然后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应用分别穿插在其中,将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作为四大平衡理论的引申部分和应用过程,达到内容简练、完整,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新的化学课程体系以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将化学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和分析检验基础理论等。二是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训、分析检测(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将实验内容、操作技能及应用等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减少了教学中的重复和脱节现象,有利于教与学的有序进行。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院校单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化学在科学中的应用等知识不太熟悉,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与高中化学跨度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很大、无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前补充与中学内容衔接的相关知识,以缩短中学到大学的学习适应期。讲授过程中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注重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对有规律和共异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既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又拓宽了课程知识面。引入自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安排学生自学,课前列出自学提纲和要求,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探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化学发展的要求,应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将学生已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与实验方法有效融合后开设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前,由教师提供测定样品及相关信息,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讨论、讲授,给予正确指导,并鼓励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设计分析方案、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由教师给予及时正确指导。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深感实验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实验中应付了事或盲目操作等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结合,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实践教学中,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重视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相应专业的上岗资格,又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践证明,受过培训并获得“双证”的学生,其专业和技术素质高,用人单位满意。

(三)实施工学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51-01

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不仅注重理论讲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学科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用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和创造性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的连贯性差,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展示案例

2008年3月,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婴儿食用三鹿奶粉后出现尿结晶和肾结石现象。9月,经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就是婴儿出现尿结晶和肾结石的主要原因。截止到当年11月为止,因食用三氯奶粉和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异常的患儿达到29万人次左右,因此三鹿奶粉在全国各大超市陆续下架,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案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各组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一:三鹿厂家为什么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问题二: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问题三:如何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析

学生通过讨论得知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凯氏定氮法和分光光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婴幼儿奶粉中主要的营养素,指出蛋白质是婴幼儿奶粉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而目前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主要采用凯氏定氮法,它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总含氮量来计算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以确定该奶粉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然后教师给出三聚氰胺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三聚氰胺含氮量达到了666%,含氮量非常高,这样问题一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三氯厂家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通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是有缺陷的,它只能测定样品的总含氮量,而不是蛋白质的含氮量,并且该方法的分析时间长,灵敏度较低,但干扰小。

图1三聚氰胺的结构

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聚氰胺的原理是:在催化加热的条件下使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可以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盐,在pH=48的乙酸-乙酸纳缓冲溶液中,铵盐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该化合物在40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通过测量40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并和蛋白质标准系列进行比较,再乘以换算系数,可以测出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这种方法分析速度较快,但干扰较大。通过教师的解析,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既然三聚氰胺对人体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如何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这样就回到了我们提到的问题三,学生继续讨论可以得知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然后教师仪进一步解析色谱法和质谱法。色谱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可以对复杂混合中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离;而质谱法则是利用离子化技术将化合物转变为离子,通过测定不同离子的质荷比,对物质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将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可以同时具有气相色谱的高分辨率和质谱的高灵敏度,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较,定性的可靠性变高,但成本较高。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出发,进行案例式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对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和质谱法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从原来课堂上的默不作声,转变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时,就会进行相互交锋和互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7篇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工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以《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我校的分析化学实验现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并被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关键词:

实验教学;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验单独设课以强化分析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它与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食品和医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世界,化学与其他相关科交叉越来越密切,又因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发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进行调整[2]。所以构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适应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方案、有助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了达到提升化学与化工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及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我们不断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1.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现状

因为榆林学院是2003年从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和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断地进行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封闭式”教学模式,“垄断性”的教学方法。现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延续着传统方式,课前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笔记,课上老师详尽地讲解原理、步骤、数据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然后学生进行验证实验,课下用实验得到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固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为主体,学生一直处于“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机械地操作着,在没有严格的管理下经常捏造、涂改实验数据。这样被迫地学习状态,必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失去设课的初衷。

1.1.2实验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分析化学实验(1)和有机化学实验同时开课,每门课就两课时,学生们一天完成两个实验,从精力,体力和准备上都是力不从心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总是在赶时间,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只能应付了事,匆匆地结束实验,去完成有机实验。

1.1.3学生“照葫芦画瓢”现象严重。实验课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都可以搜集到成熟的实验方案。这往往是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实验兴趣,照葫芦画瓢的现象比较多,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的纪律性。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部分学生在课前不进行预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实验过程中依赖于同组成员,常此以往,学生几乎失去了实验的兴趣,做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为了学习一项技能。这样的现象和我们设课的目的背道而驰,完全漠视了本次实验课的重要性。

1.1.4考核标准不够严格。分析化学实验的考核标准是考查,即平时成绩占60﹪,理论考试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的平时的学习习惯的效果,包括:考勤25﹪,课堂表现25﹪,实验报告50﹪。由于考核标准的笼统和教师考核的宽松,以致学生会出现相互抄袭或改写实验数据等实验不认真的现象。

1.2精选教材内容由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广泛,涉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3大部分,定性部分实验与部分无机实验重复,该课程只注意培养学生“量”的概念,实验的整个过程:试剂的准备、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环节都要时刻注意“量”的概念。定量分析中的四大滴定分析内容是分析化学实验(1)重要培养方向,为学生今后学习仪器分析打下一定基础。分析化学实验(2)重要培养学生操作大型仪器的技能,根据我院的大型分析仪器的情况,开设了光学、电化学、色谱等8个大型实验,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分析化学实验的课程特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强化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性和应用型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两大特点。设课的目的是通过专门的训练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初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实际问题的科学素质[3]。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实验课中加强了配制标准溶液的操作、误差分析计算、滴定操作和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等内容的教学训练。在分析化学滴定实验课中强化规范化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如常规的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使用方法,通过演示、示范等手段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其次通过成熟的实验案例分析化学理论,正确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如:NaOH、HCl、EDTA、KMnO4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标定,“量”的概念贯穿整个验证实验过程中。综合实验阶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水的硬度的测定,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等。后续部分为一学期的仪器综合实验阶段,这阶段在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基础上,通过使学生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初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

2.2整合实验内容分析化学实验设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术,经过课题组不断探索和调整,在不改变总学时的情况下,整合实验内容,力求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内容训练多种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基础滴定分析实验中,从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或标定,未知溶液浓度的标定等一系列过程的完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不断增加,我们有能力开展光学、电化学、色谱等大型的仪器实验来充实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参加课程的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操作,大型分析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离子选择性电极、气相色谱)等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理论学到的内容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填鸭式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把预习的内容写在专用的笔记本上。通过实验题目阐明实验课原理、实验目的,为了达到所需的实验的结果实验需要一些辅助仪器和试剂。然后把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讲解透彻,了解化学试剂的在实验过程的作用。避免学生“照葫芦画瓢”现象发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心胸有成竹地开展实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科学地解释实验结果。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2.4强化训练、抓好思考题环节由于一些理论概念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后思考题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做思考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理解和掌握,抓好习题课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最后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5强化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5],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在实际应用中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体系。为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和学生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随堂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总分(百分制)=考勤成绩(25%)+课堂表现(25%)+实验成绩比例5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40%,同时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灵活多样,既能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情况,又能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结语

对于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命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设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这些专业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有很高的积极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了理论和技能相互促进和统一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满足分析化学实验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凤灵,崔延瑞,靳建华.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2):40-45.

[2]邱海燕,张世红,罗米娜,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121):68-71.

[3]李松栋,周激,吴跃焕,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90-92.

[4]詹雪艳,袁瑞娟,段天璇,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2,28(1):43-45.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成果导向;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创新

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必须与企业对接,以适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的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创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非常必重的。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一、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要遵循成果导向理念下的课程结构必须适应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的原则。因为在传统的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中,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不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程结构和内容已经达不到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要求,所以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以我们把分析化学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分析检验基础理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等几大模块。从而使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大胆改革,如采用头脑风暴、翻转课堂、问卷调查等新的教学方法,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构思、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思考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决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成果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任务,重点在发展活动教学环节的把握,把决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完成任务,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感受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分析化学课程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每位教师进行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理念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改革途径。在实验前,教师先交给学生实验题目,让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及药品。例如在对动物血液中微量钙离子的测定、血液中血糖含量的测定、蛋白质的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中,即可以选择滴定分析法进行测定,又可选择吸光光度法中的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在生产药物制剂时,所需溶剂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时,就采用了沉淀滴定法的莫尔法、法扬司法的理论与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中,针对个性问题教师单独指导;对共性问题,由教师统一示范解决。通过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小组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每一次完美成功的实验结果,都能使学生振奋、快乐。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归纳与总结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套良好、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成长、还可以促进、完善教学功能,这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题保证。以往分析化学的评价体系是通过试卷答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为辅。那么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上,要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及必要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化考核。这种考核在每一教学模块结束后,都对学生的在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进行综合化考核,考核内容既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又涉及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这种综合化考核,能全面、公正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选择获取前沿信息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而不是期末一份试卷决定成绩。比如,针对测定样品中钙离子含量时,就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学生可选择配位滴定法的EDTA法测定;选择氧化还原滴定法的间接方法测定;选择吸光光度法的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这样的考核题目就是典型的综合化考试题目,它可以考核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中对这一问题方案的设计、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态度的确定、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等综合能力。

作者:李惠琪 秦秀玉 李超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