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污染解决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 城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发展的规模和文明程度是由城市的历史决定的。城市规模不同,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不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问题,经过几年的监察管理实践和认真分析,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二、城市环境卫生多头管理,结果造成管理真空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
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五、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六、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运输的撒漏等方面城市环卫问题时常可见,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
当前,安全、和谐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在此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市环境保护工作将越显重要和突出。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环境污染风险,不仅能为涉污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和谐”社会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二、工作目标
2012年计划在临南化工区的药业、药业、科级、药业、药业等5家上市医化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利用市场化手段管理环境污染风险,初步建立环境污染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补偿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承保理赔等各项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其保障能力,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三、工作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1月。通过认真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临南园区内5家上市企业参加。同时,保险公司结合市企业实际,制订相应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0月。根据工作方案开始试点工作。在确定参加试点的企业和保险条款的基础上,下发《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并督促指导试点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同时配合当地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开展风险评估、事故勘察、定损、理赔等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三)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认真回顾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措施,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交试点报告,为我市进一步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创造条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抓好试点。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保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体系建设,是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强化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将试点范围内的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依法作为申报环保专项资金、开展行业准入审查、上市环保核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等的重要依据。自愿投保的企业享受同等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00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 20xx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 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关键词]钻井 环境 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N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30301
一、钻井生产作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石油、天然气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血掖,是相对洁净、经济性能源。但在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开采、炼治、运输过程中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钻井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噪声污染,因其不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更是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
1.钻井施工作业现场污染源。油气勘探过程中,钻井可能形成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废水(污水)对环境的污染。钻井中循环用水,清洁设备、工具用水,发电机冷却用水,生活用水汇积形成钻井污水。其成分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
(2)泥浆污染。钻井施工过程中循环、压井泥浆材料,含有大量的碱、盐、酸类化学物质。当钻井施工完成后,由于处理不当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
(3)废渣的污染。钻井废渣主要有钻井岩屑、井下作业施工所产生的工业废渣、井喷事故处理产生的废渣、生活固体垃圾等。钻井过程中的废渣,现场基本无法达标处理,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4)废气污染。钻井过程中的废气主要有两类:一是大马力柴油机排放的废气,二是钻井井喷引起的天然气中含硫物质或油气放喷燃烧后的污染。
(5)噪声污染。钻井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是大马力柴油机噪声、井喷爆炸、放喷噪声等。一般均超过规定的噪音标准而对环境形成污染。
(6)钻井中油、气泄漏(事故),硫化氢及伴生盐水对环境的污染。
2.钻井生产作业现场对环境可能形成的污染。钻井现场环境保护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环保意识普遍提高,重视钻井现场环境保护设施和条件有所改善,其环保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但由于现场处理方法不当和设备、技术条件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作用,钻井对环境仍然有可能形成以下几种形式的污染。
(1)钻井、生活污水处理未达标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由于污水池泄漏或下大雨溢池,钻井污水直接排人附近江、河、农田。
(2)油田化学钻井液处理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当钻井尤其是探井完工后,考虑运输等经济因素,基本上采用就地存放而不予回收的力、法处理。
(3)钻井废渣和固体垃圾对井场环境的污染。钻井完成后所形成的工业废渣、固体垃圾基本无法处理,其经过风化、雨淋的作用,对周围的土壤、水资源形成污染。
(4)钻井过程中高分贝噪声和井喷形成的油气泄漏、燃烧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用传统的方式难有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3.钻井生产现场环境污染特点及隐患问题。钻井生产具有流动性、远离城镇、用水量大的特征。因此,在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1)污染地远离城镇,甚至远离人口密集的乡村,其造成的污染一洲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2)污染地点不固定,造成一地一时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十分突出。
(3)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因工作量和处理水平不同,其差异极大。
鉴于上述特征,钻井生产现场环境污染问题在目前一般不会引起施工单位、地方政府和乡民的足够重视。只要施工企业愿意出足够的赔付费,传统的管理方式也可以维持现状。但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的日益健全,国民环保法律意识的提高,石油钻井作业现场未来环境保护问题无疑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解决钻井现场环境保护问题的措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钻井随着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形成,HSE标准作为钻井作业现场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已经形成国际惯例,得到钻井市场的广泛认同。这既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宣告国内钻井施工作业现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工作低水平运作时代的结束。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钻井施工作业现场环保工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1.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提高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尽可能减少污染。钻井现场环境保护要以群众为基础,逐步克服钻井施工现场无约束或以罚代治的传统管理习惯,树立钻井作业施工现场人员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意识。
2.钻井现场环境保护要从企业领导者、管理决策层做起。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提高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杜绝污染的组织保证。这首先要求各级管理者不仅要从行政方面对现场环保工作予以大力支持,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把生产与环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处理好,像关心生产一样关心现场环保工作,像抓生产一样抓好现场环保工作。
3.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提高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钻井现场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染物,如废渣、废水、废泥浆等,其处理水平决定于生化技术水平高低。因此,提高现场环保水平的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观念,而且取决于环保技术研究水平及其成果对现场的实施转化水平。因此,加快钻井现场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工作,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代替过时的、陈旧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钻井现场环保管理水平的技术保证。
4.加大钻井现场环保资金投人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手段,确保钻井现场环保管理水平的提高。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之所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从根本原因分析,除观念方面的因素外,与投人太少,资金不足(钻井定额中长期以来无此项开支)不无关系,以致钻井现场环保设备长期得不到改造,技术开发资金不足,引进技术奇缺。因此,要提高钻井现场环保管理水平,应从资金上予以充分保证。在关联交易中应纳人定额或资金预算渠道。要有计划地对钻井队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以确保钻井现场环保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5.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管理、现场服务技术队伍,是提高钻井现场环保工作水平的人才保证条件。钻井生产现场环保技术人才奇缺,管理者环保意识谈薄,这不能不说是钻井现场环保管理的人才缺陷。因此,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厂校联合、委培与自己培训、科研与生产结合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环保专门人才,以提高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6.在现有条件下,钻井现场环境保护工作要正确选择好突破方向和重点,在处理、回用、治理三个环节上,把重点放在前两个环节上。尤其在废物利用上下功夫,尽可能减少污染,减少治理赔付损失。
7.建立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从考核机制上确保钻井现场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与认识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钻井随着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形成,HSE标准作为钻井作业现场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已经形成国际惯例,得到钻井市场的广泛认同。这既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宣告国内钻井施工作业现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工作低水平运作时代的结束。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钻井施工作业现场环保工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环境调查报告模板表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9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9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关键词] 池塘养鱼 水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由于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之一,在云南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池塘养鱼,但是,池塘养鱼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水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池塘养鱼的质量,无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就没有办法将鱼销出,所以,想要将鱼养好,就必须要认真对待水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解决水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常见的水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 解决池塘水质问题的重要性
近几年,在云南省出现了大批池塘养鱼的人,但是,由于云南省对于渔业投资较低,全省的老旧鱼塘面积有2万多公顷,而新池塘的面积仅占全省池塘面积的25%,由于池塘的基础措施不到位,池塘水质也一直受到影响。
不论是在什么环境中养鱼,养鱼最重要的就是水质,哪怕是在大自然中野生的鱼,如果它一直生活的水域水质遭到破坏的话,这条鱼也是活不下去的,更何况,池塘养鱼中,池塘环境本就与鱼原来生活的环境不同,水质出现一点点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鱼的质量。
如果池塘中的水质状况较差,一些指标超出鱼生存需要的话,就会导致鱼生长发育不良,养出来的鱼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导致,池塘中的鱼出现大面积的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且,水质不好不仅会导致鱼的不健康,还会间接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为食用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2 云南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
2.1.1水中PH值过高
水质中的PH值,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酸碱度,PH值过高,就是池塘里的水呈现碱性,过高的PH值会导致水中蓝藻大量的繁殖,而PH值过低,就是池塘里的水呈酸性,过低的PH值会导致水的载养能力被消弱,不论是PH值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影响到水中鱼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水中有益于养鱼的微生物繁殖。
2.1.2氨氮浓度不适当
池塘中水里氨氮可能来自喂鱼用的饵料中、肥料、鱼的粪便或者鱼的遗骸中,如果水中氨氮浓度不适当,就会导致池塘中的鱼中毒,甚至是死亡,当水中氨氮浓度达到0.01-0.02mg/L低浓度时,就会导致鱼慢性中毒,长期如此,就会抑制鱼的生长,当水中氨氮浓度达到0.02-0.05mg/L时,就会加速鱼的死亡。
如何辨别池塘中氨氮的浓度是否合理呢?当池塘中氨氮的浓度过低或过高时,鱼就会有所反应,一般表现为鱼表皮的粘液增多、极度不安、张大口挣扎、体表充血症状,如果发现鱼出现了以上症状,就需要渔民注意池塘水中的氨氮浓度了。
2.1.3水中存在过多的亚硝酸盐
水中之所以会产生亚硝酸盐,是因为氨在转化成硝酸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于是就会在水中产生亚硝酸盐,一般水中亚硝酸盐的正常量应当是0.1mg/L以下,当水中亚硝酸盐超过这个浓度时,就会导致水中的鱼患上黄血病。
2.1.4水中溶解氧下降
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来源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或者是空气中的氧溶解到了水中,就在水中产生了溶解氧,但是,如果出现温度过高、养殖的密度过大等情况就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溶解氧的浓度过低也会影响到鱼的生长。
2.1.5水中出现蓝藻
蓝藻是一种在适合温度中会大量繁殖的植物,这种植物会产生有害人体与鱼类的物质,而且不容易被鱼类摄食,长时间大量繁殖就会影响到水中其他饵料的生长,导致水质恶化,蓝藻的外形为蓝色或者是绿色,呈丝状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当池塘中出现蓝藻时,需要及时处理。
2.2 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2.2.1适当pH值的控制
当水中的pH值过低时,可以适当的在水中撒上一些生石灰、草木灰等一些碱性的物质,中和水中多出来的酸性,同理,当水中的pH值过高时,就可以在水中撒入适量的醋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中和水中多余的碱性。
2.2.2降低水中氨氮浓度
当发现水中氨氮浓度过高时,就可以采取开动增养机进行曝气,或者是用适量的芽孢杆菌加上红糖和适量的水,进行暴晒2-3h,之后再泼洒到池塘中,就可以降低水中氨氮浓度。
2.2.3控制亚硝酸盐浓度的办法
当池塘水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以采用在换水时,多抽出池塘底层的水,再换上新水,或者是将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到整个池塘中,还有一些其他办法,只要是发现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过高时,就要及时处理了。
2.2.4增加水中溶解氧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将水中的有害藻类、轮虫等有害的且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物质清除,就可以降低水体的耗氧量,或者是对水质进行改善,可以促进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
2.2.5扼制蓝藻的生长
由于蓝藻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所以一般的清理很难将蓝藻彻底清除,就需要使用一些可以杀死蓝藻,但是又不会影响到鱼类生长的化学药品了,或者是在蓝藻出现前就对池塘进行生物预防,预防蓝藻出现等,但是要注意,蓝藻的繁殖速度十分的快,所以一旦发现蓝藻就要及时处理,防止蓝藻过多,对池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3 改善云南水质的方法
在云南,随着这些年涉渔工程的增加,对渔业的影响十分的大,适宜养殖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工业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于是水生物的安全、水环境等问题日益加重,云南的渔业资源破坏和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改善云南池塘养鱼的水质呢?
3.1 定时加水、换水
想要改善池塘养鱼的水质,就需要定时对池塘中的水进行更换,而定时加水则可以稀释水中的污染问题,使水质变好,一般如果要对池塘进行换水的话,不可以一次将池塘中的水换完,大概换整个池塘1/3-2/3的程度就可以了。
3.2 定时增加水中氧气
对池塘水进行增氧的方法有好多种,可以采用向水中喷洒化学试剂的方式增加水中的氧气,但是这种方法的作用时间较短,还可以用增氧机气泵、水泵等增氧机器,来增加水中的氧气。
3.3 生物方法
改变水质的生物方法就是加快水中矿物质消耗过量有害物质的速度,这样可以大量减少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变水质,使得水质有很大的提升。
4 总结
人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就是环境污染严重,这几年云南的水质污染十分的严重,池塘养鱼又是一个会面临较多水质问题的行业,所以,要重视起水质问题,才能够做好池塘养鱼,要结合多种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池塘水质进行改善,保证池塘的水质,为养殖的鱼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恩杰.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 家畜生态学报,2012,05:91-93.
环保前移,从源头做起,变被动为主动,以新理论新技术为基础,从改进和完善每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入手,将生产技术与环保技术有机结合,寓治于防,防治结合,实现从治理污染到预防污染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发掘出工业生产过程中蕴藏的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一、酸雨雾霾灾害现状及解决办法
环境污染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采用的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已无法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规模。
解决办法:通过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提高工业污染气体的净化效果,大幅度减轻空气污染,从而避免酸雨雾霾等灾害的发生。
1、改进生产过程,大幅度减少含尘气体的排放量
由于传统技术的粗放性,对空气的使用方法太过随意,造成大量含尘气体不合理排放,至少占含尘气体总排放量的50%。
采用尘热分离、分散处理、炉料脱尘、浓差选收粉、节流交换等新技术对炼铁生产中的烧结脱硫、烧结冷却、炉料转接、高炉出铁、转炉除尘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精确用风和循环用风,含尘气体的总排放量和能耗均可大幅度降低。以年产50万吨的徐州某钢铁厂计,含尘气体的总排放量可以从每小时360万立方米降低到每小时120万立方米,同时电耗从11400千瓦降低到5700千瓦,年节电可达4千万度,能够极大减轻钢铁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采用尘热分离、分散处理、炉料脱尘、浓差选收粉、平流换热等新技术对水泥厂原料转接、生料粉磨、篦冷、预热预分解、熟料粉磨等环节进行改造,通过精确用风和循环用风,含尘气体的总排放量和能耗均可大幅度降低。以年产150万吨的生产线计,含尘气体的总排放量可以从每小时170万立方米降低到100万立方米,同时电耗从8800千瓦降低到4100千瓦,年节电可达3千万度,能够极大减轻水泥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并且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在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同样有相当一大部分含尘气体通过采用新技术,实现精确用风和循环用风,含尘气体的排放量可以大幅度降低。
2、采用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细微颗粒粉尘的拦截精度
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之一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粉尘,即所谓PM2.5。但是,现有技术对细微颗粒粉尘的拦截效率都很低。以现有技术中除尘效果最好的布袋除尘器为例,虽然理论上除尘效率可达99%,但是,被拦截的大部分是大颗粒粉尘,没有被拦截的几乎全部是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粉尘,细微颗粒粉尘的含量很难降低至100毫克/立方米的水平。
采用节流交换技术处理含尘气体,细微颗粒粉尘的拦截效率大幅度提高,细微颗粒粉尘的含量可以降低至10毫克/立方米,甚至1毫克/立方米以下,相比传统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必须排放的废气,采用新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细微颗粒粉尘的拦截精度,从而使钢铁厂、水泥厂等重污染企业对大气环境的威胁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3、采用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
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已经耗光了其中的氧气,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必须排放。
目前主要采用脱硫塔进行烟气脱硫处理,属于气液交换技术范畴,但由于脱硫塔气液交换强度低,使得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低。以火电厂燃煤为例,烟气通过脱硫塔脱硫处理后,二氧化硫含量很难降至100毫克/立方米的水平。
采用气热分离、节流交换等新技术处理燃煤烟气,气液交换强度高,根据不同的煤种,烟气脱硫后二氧化硫可以降低至50毫克/立方米,甚至10毫克/立方米以下。并且,节流交换技术良好的除尘效果,实现了除尘脱硫一体化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的脱除效率,降低烟气中细微颗粒粉尘的含量,提高烟气处理效果。
4、采用新技术,扩大中小型燃煤场合烟气处理范围
传统烟气处理采用先除尘再脱硫的二次处理方法,系统复杂,能耗高,仅适用于火电厂等大型燃煤场合,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工业炉窑的烟气往往只经过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采用节流交换技术,除尘脱硫一体化处理,技术简单,系统简便易行,不但适用于大型燃煤场合,更适用于中小型燃煤场合,为扩大燃煤烟气的处理规模和范围提供了技术支撑。
5、采用新技术,提高复杂尾气的处理效果
工业尾气的成分是不同的,受到生产条件、技术条件、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化工和轻工领域,大量成分复杂的尾气仅仅经过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污染。
采用节流交换技术、气热分离技术、等焓交换技术,并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对各种复杂的工业尾气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复杂工业尾气的处理效果。
二、水污染现状及解决办法
我国水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水的使用方法不当,二是使用后水的处理方法不当,从而在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的同时,造成大量水污染。
解决办法:通过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可以实现工业生产用水量大幅度降低,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大幅度缓解水资源压力和水污染压力。
1、采用新技术,以空气冷却替代水冷却
工业冷却水用量巨大,约占工业总用水量的80%,同时也是工业污水的最主要源头。
以水为冷却介质是工业生产的习惯做法,各行各业广泛使用水冷却技术,尤其是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水冷却技术。但是,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是使用水冷却技术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
新型的空气间接冷却技术和空气直接冷却技术,以空气为冷却介质,与水冷却技术的换热效率相近,同时在冷却过程中避免了空气污染。新型空气冷却技术的运行成本低于水冷却技术,完全可以替代水冷却技术,在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的用水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减轻水资源压力和污水治理压力。
除冷却水之外,工业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用水过程。通过采用新技术,尽可能减少用水量,尽可能避免水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污染,可以将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减少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2、采用新方法,以污水回用为目的处理污水
除了冷却用水之外,还有20%的工业用水分布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部分工业用水在生产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污水。目前的做法是以达标排放为目的处理污水。由于污水成分的复杂性,特别是不同成分的污水混杂在一起时,处理难度极大,处理效果很不理想。
水在工业生产中往往只是一种辅助介质,对于特定的生产过程,利用的只是水的一部分功能,并相应产生了一些特定的理化性质变化。要想使污水经过处理水质完全恢复是很难,但通过适当技术处理,矫正水的这些特定的理化性质变化,恢复水的特定使用功能,则是相对比较容易。
目前已掌握的水处理技术很多,包括沉淀、过滤、反渗透、酸碱平衡、生化处理、电解氧化、蒸馏等等,并不断有新技术出现,采用这些技术,有针对性地恢复水的某些特定的使用功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以污水回用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处理污水,做到精确化、精细化,为每一个具体的用水过程找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在恢复水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污水回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减轻治理压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86-1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呢?笔者认为:
一、紧扣教材,渗透环保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新的生物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有很多环境保护内容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等等都与环境有关。”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机统一。
又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时,首先,笔者通过展示沙尘暴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及课前搜索的资料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在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做一个环境教育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环境保护教育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二、体现主体,培养环保意识
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生物教学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应该落实到学生主体上,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更进一步增强自身责任感,认识到惟有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不会影响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触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引发思考,如藏羚羊的灭绝、河中的水不再能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询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三、调查研究,提高环境意识
调查研究是学生参与程度极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例如,开展初中生物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1)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观察当地的池塘、河流等水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专题讲座,强化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