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除法的计算方式

除法的计算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类比活动中,提高迁移、类推和概括的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晨练情景图。运动员张扬计划四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 224 ÷4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是怎样算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1主题图。指导学生列出22.4÷4。

师:这道题与前面的除法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目是整数除法,这道题是小数除法。

师: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例1 ,独立思考并把自己意见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时可围绕如下问题:教材中第一种解法,你有什么感觉?(太麻烦了)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自学后,小组交流。

3.尝试练习,深化理解

给竖式的结果直接点上小数点。

列竖式计算,请两名后进生到黑板前面板演,余者在练习本上做。25.2÷6 34.5-15

待前面学生计算后,让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说不清楚时,让别的同学补充或纠正。学生结合上面题目重点说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师做总结性地小结。

4.归纳方法,上升经验

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两道题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2÷3 4.2÷3

师: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 生: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及时反馈,形成能力

5.1 列竖式计算。(可选择其中两道题)

3.5÷5 32.5÷25 6.4.6÷19

5.2 下面两道题可选择其中一道题计算。(1)《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6. 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元?(2)一个玩具厂做18个毛绒兔需要64. 8元的材料。 做1个毛绒1兔需要多少元材料?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做后自评互评。老师重点深人后进生桌前辅导并做面批面改。

评析: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除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除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节教学设计借鉴魏书生"评议六步教学法"。其基本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会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导入需要简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关注学习内容,唤起已有学习经验,激发兴趣,引起思考。教者利用晨练为背景的情景图,提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同时适时适宜渗透人文教育。教者导入课题过程中,没有过多的铺垫与暗示,简捷而明了。

(2)学习需要自学。魏书生"语文六步教学法" 的核心是"相信学生能自学"。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始终是基础,是主导。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者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机会,自主探索学习空间,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看书自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自主获取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2篇

言简意赅,讲清算理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初次接触到一些计算方法,对于其理解不够到位,容易将计算公式混淆,从而造成计算错误。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名词对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做到言简意赅,讲清算理。

比如,在教授“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内容时,笔者采取的就是通过简单易理解的词语给学生讲清算理,让学生理解计算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首先给学生列出18-9,17-9,16-9,15-9……让他们做出答案,发现减数为九的结果都比被减数是十几的几大一,然后再观察减数为8时的计算结果,发现减数为8时的结果都比被减数是十几的几大二,接着再观察减数分别是7和6时的减式,都有相似规律。最后,笔者总结得出计算方法,并编成顺口溜,便于同学记忆:十几减九,是几加一;十几减八,是几加二;十几减七,是几减三;十几减六,是几减四。也可以简单记忆为:减九想一,减八想二,减七想三,减六想四。学生通过记忆这些句子,很容易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算,加强运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实际上是根据数的运算性质、运算定律推理出来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算理,才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比领悟,重点突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比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数学这门以数字计算研究为主的课程。通过比较一些数的计算方法的异同,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多种运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重点突破。

比如,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异同点,在学习时,笔者带领学生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数乘法是用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是用被除数乘上除数的倒数计算出结果。而在分数与整数进行计算时,乘法与除法也有区别,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通过对比分数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分清楚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结果,从一次次的计算练习中逐渐提高学生对于分数的计算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更加真实地领悟到各种运算方法之间的异同,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运用运算方法计算有关问题,在学习上实现突破。

巧学活用,发散思维

为了更好地理解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联系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做到巧学活用。教师可以在教课过程中,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让学生开动大脑,解决实际问题。

在综合复习时,笔者会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综合到一个题目中,让学生计算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假如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教室的一个黑板的长为4.5米,宽为1.3米,扣除门窗面积为10.2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费。请学生计算出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在给出题目以后,学生积极做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以后,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第一种(8×7+7×3.5×2+8×3.5×2-4.5×1.3-10.2)×5;第二N[8×7+7×3.5×2+ 8×3.5×2-(4.5×1.3+10.2)]×5,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在列方程时的思维方式却是不同的,第一种求面积是用总面积分别减去黑板和门窗的面积;第二种求面积是用总面积减去黑板和门窗的面积之和。通过学生的思考,使计算有了多元的解决方法,从多方面解决了实际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把学习到的计算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活学巧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使同学们的思维灵活起来,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

结束语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3篇

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自己能在社会上生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和数学都是有关系的。因此从小的学习十分有必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1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

(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3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4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如果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增:第二单元课外知识拓展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

(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

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5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

1.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几个特殊数:

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4篇

一、赋予计算教学正确的价值定位

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切实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抽象的计算法则,让学生体验由“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最终达到正确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的目的。但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不必浪费时间去讲解算理,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反复练习,题海战术就能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间的关系,只讲“算法”,缺乏对“算理”的诠释,或讲了“算理”,但又缺乏对“算法”的提炼优化,或对教材把握不准,用“算法”讲“算法”,忽视了对“算理”的教学,遇到一些不好讲解的算理,就一带而过。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早在学前就会计算了,而不懂得要去探索计算中的“所以然”,因此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而家长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这样不明算理的机械算法,最终使学生计算技能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对计算教学应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做到既重视算法,更重视算理。

二、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算理是计算过程的道理,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计算的合理、正确。算法为计算提供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由此看出算理与算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要理解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就要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要分的总数、分的份数、每份数及余下的数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联系,教学过程为:

1)把15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

2)把15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

学生动手分一分,提出问题:15根小棒每几根分一份?能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能再分一份?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从中揭示: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有可能是正好分完――没剩余;有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一份――有剩余。这两种情况都用除法算式表示时,有剩余的情况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接着学习它的计算方法,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及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并形成计算技能,达到学习的目的。算理为计算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提供了理由和合理的操作过程。学生学习计算时,不是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而是要在理解计算中每一步骤的道理的同时,再根据总结出的法则一步步计算。例: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列式:23÷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23和5分别表示什么?写出竖式,问:摆成了几组?这就说明23里面最多有几个5?商写几?问:每5盆一组,分成了4组,共分掉了几盆?竖式怎样算?5和4的积20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20表示什么意思?23盆,分掉了20盆,还剩几盆?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3?在竖式中,“3”叫什么?从中体现: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层层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来龙去脉,从而掌握其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重视温故知新,引导已有计算能力的正迁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知识的内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实现知识正迁移。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中为什么要向前进位的道理,即满十进一的问题,可复习已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设计铺垫解决:

1)哪些算式是进位的,请在()里打“√”

24+3=()6+7=()2+35=()

14+8=()+69=()87+5=()

2)说一说:和的十位上是几?

37+548+561+853+4

在以上已学过的计算中说说算理,找找规律。如此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36+35这一新知识,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奠定基础,并将这种法则类推到三位数加法、多位数加多位数。

在新旧知识之间,探求共同因素,辨析相异因素,努力寻求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以促进知识间的正迁移。例如,整数加(减)法中的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加(减)法的共同点是:先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再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几个百和几个百相加(减),(即相同数位对齐),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只要揭示了这个共同点,就能促进两位数、三位数加(减)法这个新知的学习。而熟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则有利于小数加减法,38+47=();3.8+4.7=();53-19=();5.3-1.9=()等的学习。这样引导类比,由此及彼教师教得不但轻松,而且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重视多样化算法选择算法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算法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小学生对各种算法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学时我们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算法时,要注意分析这些算法的特点、局限性,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有必要对算法进行优化。因为算法的多样化,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算法的优化,提升了学生思维的质量同时也使学生计算思维更加简洁。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出算式“43-6=”,“你们是怎么算的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3-6=7,再算30+7=37”

生2:“我是先把6分成3和3,然后算43-3=40,40-3=37”

生3:“我用的是“想加算减“法,因为37+6=43,所以43-6=37”

生4:“我是先算43-10=33,再算33+4=37”

生5:“我是先用40-6=34,再算34+3=37”

生6:“我是用竖式来算的”

“你们想出许多方法,现在四人一组算算65-8,同组间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哪种方法简便?”

于是他们开始了积极的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有的说第一种容易理解,有的说第二种比较方便,有人说第三种方法更加实在,有人说在心里想竖式简便……

“计算方法的多种多样,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处理的每件事件。总会寻找出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在众多计算方法中通过尝试、比较,找到最优的、并对今后的延续学习有利的方法。”这算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相互的交流与探讨中给他们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并逐渐确立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通过与他人对比、在分享他人多种算法的同时,确定出最优的算法。可见“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二者并不相悖。

五、由“学会”到“会学”,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数学,要经历,要练习,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沉下气来计算,每次计算。教师都在当中巡视,当学生有困难时,便给指出来,待大家做完了,再一起来分析理解验证。

在计算时,有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教师最好提出来并让所有孩子一起来当当小“医生”,甚至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忽略而经常出错的现象让学生辨别。许多的研究显示,在教学中暴露、指出和讨论常见的错误思路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例:9491 9090

-24-25-70-7

0603

采用填空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计算过程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印象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持久。教学中应重视培养下面的四种习惯。

1.培养做题时认真抄题的习惯。不错抄不漏抄题目以避免抄错数而导致的计算错误。

2.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前提,抄好题目后不急于计算,先观察题目的数字和符号,看看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联,再明确运算顺序,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思考能否通过分解、组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最后才下笔解题。例:7×6+7、7×4-4、5×7+5,学生在对乘法意义的充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就能一眼看出它们分别是算7×7(7个7)6×4(6个4)5×8(8个5)的积,从而使计算更快捷。

3.培养书写规范的习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要规范,书写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美观。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5篇

一、利用分数除以整数,开启分数除法计算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分数除以整数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开始我们拿出学生们熟悉的“蛋糕模型”,我们将蛋糕模型平均分为5份,然后随机拿出3份,提问:“你们告诉老师我拿出来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三。”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之后教师将这三块蛋糕分别分给前排的三个学生,教师提问:“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教师在的右侧写上。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试用数学形式表示块蛋糕的由来。”之后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在一番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认为由于老师从五块蛋糕中拿出来的三块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将三块蛋糕分为三个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平均分配,可以看做除法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组学生说:“我们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3÷3=1,每个学生得到一块蛋糕,而每块蛋糕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到。”第三组学生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想,我们的计算过程为÷3=。因为在算式中每一个分子1都来自同一块蛋糕,所以我们认为将三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的变化过程,与分母无关。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需对分子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第三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给予该组学生表扬,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出“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只做分子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利用整数除以分数,引出颠倒相乘计算法

分数除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为整数除以分数。在这个教学阶段我们首次将分数作为除数,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为“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对于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我们同样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以最简单的分数除法为敲门砖。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说出计算意义。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约2分钟的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采用‘蛋糕模型’,1作为一个蛋糕,代表将1个蛋糕分成2份,每1份为整体的二分之一。所以我组的计算结果为2。”第二学生说:“我们利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计算。=0.5,所以1÷=1÷0.5=2。”我们首先给予学生鼓励。接下来我们在黑板上写下:2÷,仍然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这一次的讨论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计算。这时我们介入引导,我们拿出教学道具: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和一根一米长的绳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要利用这根绳子我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一些学生率先想到了计算方法,举起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并且辅助其完成计算。学生先将一米长的绳子折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剪去其中一段,以剩下的绳长为单位测量两米长的绳子。结果发现2米长的绳子中含有3个该绳长。所以2÷=3。

由此我们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在整体中包含多少个个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整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为学生打下分数除法的概念基础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出题:4÷,这一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设4÷=x,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变为4÷×=x×,所以4=x×。根据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1,我们同时在的等号两边乘以,得到4×=x××,所以x=4×。我们将计算前后的算式整合到一起,得到4÷=4×。学生发现当÷变成了×,除数的分子与分母发生了对调,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自己解题,我们给出几道例题:1÷,4÷,3÷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情绪十分积极,而且觉得这种变化十分好玩,形成兴趣学习氛围。之后我们又给出之前做过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3,经过变形后得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除法的意义该该算式进行解释:取分份蛋糕的,也与蛋糕分配过程相符,说明分数除法的计算公式通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整数除以分数时,计算法则为“颠倒相乘”。

三、利用分数除以分数,掌握分数除法一般性

分数除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分数除以分数。以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分数除以分数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证明在分数除以分数中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有效。我们首先来举一个小例子。例题:以一班总人数为标准,二班男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二班女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问二班男女学生比例为多少。解题:我们设一班总人数为“1”,那么二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为,那么男女生比例为:,即÷。

利用上文总结的分数除法运算法则得到÷=×==21:10。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假设一班总人数为70人,带入得二班男生人数为42人,女生人数为20人,二班男女学生比为42:20=21:10。与分数除法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分数与分数的除法适用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即颠倒相乘。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数除法法则的一般性,我们让学生解析例题÷。除法意义:中含有几个,因为×3=,所以结果显然为3个。研究过程:设÷=x,÷×=x×,=x×,×4=x××4,结果为3=x,与结论相符,说明颠倒相乘在分数除法中具有一般性。最后我们开展习题训练,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颠倒相乘”的理解,复习分数乘法以及约分。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6篇

一、强调计算法则的理解,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

理解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法则原理,光靠机械练习也许能掌握计算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理解运算法则和运用计算法则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如教学20×3时,要让学生明白算理:20是2个10,2个10乘3得6个10,6个10是60。所以在计算20×3时,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个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要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

现行的教材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进行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运算法则的。教学中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其计算能力的形成:如“两位数除以1位数”中,在教学46÷2时,在学生操作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1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利地解决课后的练习题。因此,我们在强调计算法则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理解、运用、技能三方面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为计算教学做铺垫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或者直接进行教学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我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作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就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鼓励计算方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目的在于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化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我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四、弱化繁难计算,强化基本训练

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在教学实践中对繁难的计算题进行弱化教学,是因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的。现在,繁难而复杂的笔算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每道题都要有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题合并而成。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所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7篇

计算课要让学生都能掌握,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但前提是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算理,了解计算的过程。所以在安排课时的时候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第一课时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集中突破,通过少量的模仿练习进行巩固;第二课时再进行查漏补缺,进行大量的练习,加强学生列除法竖式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此仅以第一课时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悟分法,理解“算理”

片段1.出示情境图。

师:图中有多少桃子?有这么多的桃子,两只猴子正绞尽脑汁着怎么分呢?

你能给他们点建议吗?怎么分才比较公平呢?

生1:两人分得一样多。

生2:平均分。

2.提出并出示问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3.列出算式: 48÷2=

4.师:你有什么办法把他们平均分成两份吗?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同桌互说自己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20(个)8÷2=4(个)20+4=24(个)

师:你是分几次分?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生:分两次分,先分4个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篮,就是20个,再分多出来的这8个,每只能分到4个。

师:说得真好。

看着课件演示,再次叙述分的过程。

5.师生互动,板书解说

2 4 ……商

除数-----2) 4 8 …… 被除数

4 ……2和2个十相乘的积,表示第一次分掉的

8 ……第一次分完后剩下来的

8 ……第二次分掉的

6.追问:(1)商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2)2×2=4.表示什么?写在哪儿?

(3)8落下来写在哪一位上?又表示什么?

(4)观察竖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以前分一次就够了,现在要分两次了。

生2:以前只有一层的,现在有两层楼了。

7.同桌互说每一步是怎么除的?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再说说。理解每一步的算法与写法。

二、练习模仿悟规律,熟悉“算法”

片段2: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教师巡视指导。反馈时根据具体情况看要不要再示范一题。

3)3 6 2)8 4 2)6 8 4)4 4

1.指名生板眼,教师观察生算的过程

2.重点分析:

2)6 8

师:你是怎么想的?3表示什么?写在哪一位上?

三、典型错例悟方法,提高技能

片段3:

小结:

师:看着黑板上这几位同学做的情况,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么?

6)72 7)847

(1)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悟过程,接受方法

片段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揭示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

总结计算方法:1.从最高位算起

2.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哪一位上面。

思考:

上述的教学过程较好得实现了课前的预想,虽说没有绚丽的情境、没有花哨的多媒体渲染,但是学生好像都明白了其算理。由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看,该课的课前定位还是准确的。通过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出发,结合除法竖式的每一步的意义,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略显嗦,但这种嗦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更好的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对于计算可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处理:

一、“单刀直入”的教学情景

“半小时课堂”的本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更好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精简环节,突出重点,优化方法,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二、“自主探索”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自由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需要性,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思考中探索、在思考中发展的目的。

三、“适时适量”的练习需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更多的去关注情境的创设、探究性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而忽略了数学课堂上的本质:练习。实际教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当堂解答习题的质量要明显好于课后解答的质量,而且“听听懂了,看看会了,做起来却错误百出”是常有的现象。本节课正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的观念出发,课堂上进行适时适量的练习。

四、“细致入微”的关注学生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老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步步为营”的教学策略

数学纯知识点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不仅考验学生也同样考验教师的处理。教师对竖式的计算教学从对算法的理解入手,在竖式中更是体现得一丝不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算法的出处以及去处,将竖式的每一步都作了非常清楚的分析理解。如下:

48÷2=24(个)

2 4 ……商

2) 4 8 …… 被除数

4 ……2和2个十相乘的积,表示第一次分掉的

0 8 ……第一次分完后剩下来的

除法的计算方式范文第8篇

1 培养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1.1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字潦草,“龙飞凤舞”是孩子们的通病,也常常造成了计算错误。首先,需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我力求把数字写得工整、美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对学生的书写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最后,适度评价。在批改作业中除了对正误的评价,还要注重对书写的评价,如“你的字真帅!”、“把你写好字的绝招介绍给同学们,好吗?”

1.2 认真审题和计算的习惯。计算出错多是由于孩子们审题不仔细,抄错数或不认真检查。教学中,我注意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和检查的良好习惯。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步一回头”的检查方法,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及时发现错误,立即改正,久而久之养成了认真检查的习惯,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1.3 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习惯。估算,是判断与匡定计算结果大致范围的心算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选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广泛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验算则是通过不同方式,检验先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自我验证方法。在计算教学中,算前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从而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可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的形成。

2 重视计算课的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有的教师往往忽略计算课的教学,其实计算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保障。我认为计算教学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2.1 加强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数与计算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分一分”体会出除法的意义,通过摆小棒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道理。

2.2 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提升计算教学价值。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提倡算法多样化,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计算,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计算19×19时,会有很多种方法:①20×19=380,380-19=361;②10×19=190,9×19=171,190+171=361;③笔算。

2.3 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常说,学习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即指学习迁移.计算教学中多位数加减法就是从两位数迁移而来的,小数的加减法也可以从整数加减法迁移而来。

2.4 密切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经验和需要出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计算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发挥计算养成性、发展性与情感性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智慧和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我们让学生在模拟超市购物过程中了解、感悟小数在元、角、分计算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觉探索计算方法的实践中,理解、掌握简单小数的计算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强化简算意识。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计算:365+96+35+4,学生如果运用简便算法,又快又准,减少错误率。总之强化学生的简算意识,能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3 加强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进行计算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计算能力。

3.1 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口算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倡导口算天天练,每天练3~5分钟,练习的形式有视算与听算,口答和直接写得数,同时应注意运用数学游戏、计算竞赛等方式,引发练习兴趣,刺激学生的争胜心,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3.2 “因错施教”的训练。其实,学生计算的错误有时很集中,就是这么几个知识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因错施教”的训练,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在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做一组练习题,在批改中发现了错误,教师通过分析,分门别类为学生讲解,也可让学生去讲解或组织讨论,从而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错误多,我就进行重点的讲解,强化训练。通过练习——找错——讲解——练习,这样的程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3 认真批改,及时辅导。认真批改作业是防止和纠正错误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批改作业首先做到的是及时,最好能做到“当堂批改”、“当天改”,使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情况,发现错误及时能订正,做到“错误不过夜”,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因错施教”及时辅导。批改作业要做到有批有改,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批改符号,这些符号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出错在什么地方。有时写上评语,鼓励学生。

3.4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熟记常用数据。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中,常常碰到一些计算法则正确但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又如小数除法,特别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错在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没有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因而造成商错了。所以在计算练习中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