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营企业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资本投资项目; 资本预算; 战略评价; 财务评价
一、引言
项目投资决策是以财务评价为基础的,但是,能够通过财务评价的项目就一定能成为企业的投资项目吗?一般来说,从战略的视角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视可能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凡是不符合公司战略的项目,即使通过财务评价,也不会成为本公司的投资项目(Shank,1996;Carr&Tomkins,1996)。同时,研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结构对战略管理具有显著影响(郑石桥,王建军,2010)。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区分不同的环境变动性和不同的所有制,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三个问题,第一,战略评价在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第二,战略评价的具体内容;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上述两个方面是否有显著影响。根据20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战略评价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都低于财务因素;企业不重视战略组合评价,对于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这些战略评价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视;民营企业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越高。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分布在我国中部发达地区、东部崛起地区和西部发展地区根据不同性质随机抽样的企业(样本分布以及问卷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分布:按企业所有制性质,民营企业123份,占有效样本的60.89%,国有企业79份,占有效样本的39.11%;按环境变动性,环境变动性小于中位数的82份,占有效样本的40.59%,环境变动性大于中位数的120份,占有效样本的59.41%。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获悉被调查对象在企业投资时战略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内容现状。问卷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
调查中,除基本信息(公司类型、公司规模、所属行业、成立时间)外,调查问卷内容为资本投资战略评价内容,一是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考虑财务、战略及其他因素的百分比;二是问卷采用5级利科量(Likert)调查资本投资内容和因素与公司实际相符程度,要求各企业有关负责人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一勾选。问卷内容及度量方式如表2所示。
三、调查结果
(一)战略因素在资本投资评价中的重要性比重
将资本投资项目的评价因素区分为财务因素、战略因素和其他因素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之和为100%。
1.小组1和小组2相比
(1)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战略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3。小组1的均值为27.9114,小组2的均值为39.5833,方差分析结果是F=23.881。这个结果表明,两个小组对战略因素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小组1的重视程度没有超过30%,同时,小组2对战略因素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
(2)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财务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4所示。小组1的均值为46.1392,小组2的均值为41.6500,方差分析结果是F=2.058。这个结果表明,两个小组均很重视财务因素,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3)其他因素是指财务因素和战略因素之外的因素。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其他因素在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小组1的均值为17.6582,小组2的均值为16.4250。表明两个小组对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
(1)战略因素重要性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中战略因素重要性比重为28.815%;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39.310%。方差分析结果为F=10.615。这个结果表明,在资本投资评价中,国有企业对战略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2)财务因素重要性如表7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中,财务因素重要性比重为44.237%;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41.744%。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资本投资评价中都很重视财务因素。
(3)其他因素重要性如表8所示。结果显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投资评价其他因素重要性比重为20.959%;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比重为8.275%,方差分析结果为F=22.121。在资本投资评价中,民营企业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
3.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
(1)不同环境变动下,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性结果如表9所示。结果表明,小组1的重视程度为2.5063,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005,方差分析的结果是F=99.865。这个结果表明小组2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小组1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3,属于不重视战略评价。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性结果如表10所示。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资本投资决策中重视程度为3.9483,显著大于中位数3,而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为2.8509,小于中位数3,方差分析结果是F=144.639。在资本投资评价中,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二)资本投资项目战略评价的内容
1.战略组合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战略组合分析的重要性描述性结果如表11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0.138,显著性=0.710。这个结果表明小组1的重视程度为2.4241,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2.4617,二者都没有超过中位数,且无显著差异。可见,两个小组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战略组合分析的重要性描述性结果如表12所示。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为2.44,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2.43,二者都没超过中位数3,且无显著差异。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
2.SWOT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3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SWOT分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且二者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4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0.329。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11,略高于中位数,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71,高于中位数。同时,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SWOT分析较为重视。
3.价值链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5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为2.9367,小于中位数,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917,大于中位数,方差分析结果为F=2.550,显著性=0.112,表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6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4.798。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1,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50,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价值链分析较为重视。
4.成本驱动因素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7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433。结果显示小组1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000,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156,二者都略高于中位数,且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8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6.427。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5,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91,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较为重视。
5.产业关键成功因素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19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154,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1667,均略高于中位数。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0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13.051。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6,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3.82,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较为重视。
6.竞争优势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1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696,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3833,均略高于中位数,方差分析结果为F=1.870。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2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21.464。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17,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4.13,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很重视。
7.行业地位分析
(1)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3所示。结果显示,小组1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2167,小组2的重视程度为3.0933,均略高于中位数。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
(2)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如表24所示,方差分析结果为F=21.791。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为3.00,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为4.01,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这个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很重视。
四、结论和启示
资本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决策。对于资本投资项目,企业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如果要进行战略评价,会评价一些什么内容?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是否会影响战略评价的重要性及评价内容?本文区分不同的环境变动性和不同的所有制,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三个问题:第一,战略评价在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第二,战略评价的具体内容;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上述两个方面是否有显著影响。根据有效的数据分析,关于资本投资决策中战略因素和战略评价的重要性有如下发现:
(1)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对战略因素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小组1的重视程度没有超过30%,小组2对战略因素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国有企业对战略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2)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均很重视财务因素,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很重视财务因素。(3)不同环境变动条件下,两个小组对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并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其他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4)不同环境变动下,小组2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小组1,小组1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3,属于不重视战略评价。国有企业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根据分析,关于资本投资项目战略评价的内容有如下发现:
(1)战略组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和小组2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超过中位数,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可见,两个小组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超过中位数3,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可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均不重视战略组合分析。(2)SWOT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对SWOT分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SWOT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SWOT分析较为重视。(3)价值链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小于中位数,小组2的重视程度大于中位数。但是,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价值链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价值链分析较为重视。(4)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小组1和小组2的重视程度都略高于中位数,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成本驱动因素分析较为重视。(5)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不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较为重视。(6)竞争优势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竞争优势分析很重视。(7)行业地位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均略高于中位数,且重视程度无显著差异。不同所有制结构下,民营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的重视程度一般,国有企业对行业地位分析很重视。
总体来说,有三方面的结论:第一,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战略评价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都低于财务评价;第二,环境不确定性和所有制对战略评价的重要性有一定影响,国有企业对战略评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的企业,在资本投资决策中,对战略评价越重视;第三,在战略评价中,企业不重视战略组合评价,对于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这些战略评价内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都一般,国有企业都较为重视或很重视,环境越是具有不确定性,对上述内容的重视程度越高。上述发现与龚巧莉、郑石桥、王建军(2010)的发现基本一致。上述发现告诉我们,企业对于资本投资项目的决策前评价,战略的成分都不够。如何提升投资决策中战略评价的重要性及优化评价内容,是提升资本投资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Shank,J.K.,Analysing technology investments—from NPV to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6(7):185-197.
[2] Carr,C,and Tomkins,C.,Strategic investment decisions:the importance of SC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51 case studies in U.K.,U.S and German companie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7):199-217.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地区间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在内部管理结构上没有较多的繁琐机构,但是财务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也与时展步伐相一致,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创新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
民营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在近几年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在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活动的及时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并不大,企业的财务资金需要有较高的利用效率,以保持效益的增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有了创新,从民营企业的自身性质来看,及时的财务管理创新是必需的。
1、财务管理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首先,财务管理活动的正确合理性对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给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提供及时全面的财务信息,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目标的忠实执行者和目标的辅助制定者,是企业内部组织中关键的管理机构,其他各个部门的活动都需要有财务部门的资金支持;第三,企业的根本就是获取经济利益,而经济效益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它是对企业的各种经验活动的最终效益的核算;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发展困境,遇到资金上的困扰,它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企业的经营中,财务管理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2、当前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造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短期内效益的增加,忽视了内部财务管理的完善,财务和会计严重分离,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核算的重要性认知不够,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缺乏健全性。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资本构成上规模也不大,造成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没有设置会计核算,把一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机构统一为一个机构,这就是在核算上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相应的任职,对于企业的资金活动也没有高效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不了解,缺乏专业理论水平,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没有针对性,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运行发展。
2.2 管理机制落后
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的自营经济,在成立之初对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大多是由管理者所决定的,长期以往,会弱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加上相关制度的配合不协调,造成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第一,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民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由民营企业家独立发展壮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弥补成立之初的资金花费,往往会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会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压缩,忽视了成本管理的内涵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造成成本管理上的不足,导致企业预算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第二,财务风险意识弱化。企业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其他方面出现漏洞,造成企业资金流动的不合理和使用率的低下,也给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
第三,投资决策不合理。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过于集中是现代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通病,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往往会忽略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而只是盲目的重视未来的经济效益,致使最终的投资决策脱离了实际,在执行上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2.3 财务管理的模式落后,管理目标不恰当
从我国民营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可以发现,财务管理的内容大的只是限于运营资金的管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管理模式。现代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财务管理已取代了生产管理,但是很多的民营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及时的创新,仍然是旧的管理模式,这与新时期下的财务管理思路是不相符的,会造成管理方式的不恰当,缺乏实效性,管理的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发生偏移。另外,对于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作用并没有形成全面的、多角度的认知,缺乏长远整体的思考,忽视了其导向作用。
3、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3.1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性直接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财务管理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就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能够把各部门所需的资金有合理的分配,对资金的使用有科学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大大提升,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贯彻于整个企业发展中。
3.2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时期下,对于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资金的运营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的成本、预算、投资以及效益目标的实现等各个方面,因此,就需要把会计核算制度、成本预决算制度以及投资决策制度都规范化的施行,使之与财务管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协调的体系,确保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化。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对风险的管理,要有强有力的风险预测防范机制,把风险的产生降为最低。
3.3 创新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目标
采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把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化,使其具有的产管理功能更加的具有实效性。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全面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确保财务管理的信息涉及面足够广泛,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的跟踪,从而确保企业的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有很好执行性。
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财务管理作为其重要的内部结构,需要管理者加大创新认知,不断的对其进行优化改善,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素琴.新形势下探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商贸,2012,(02):90-91.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存货是连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纽带,民营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必须有计划地购入、耗用和销售存货。而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好坏,则与民营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管理日臻完善,众多新型的民营企业部门应运而生,存货管理部门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部门。其良好的存货管理不仅对民营企业收益最大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极为关键,因此当前要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存货管理水平,以促进民营企业长远的发展。文章从存货管理概念及其重要性着手,讨论当前民营企业存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存货管理;销售存货;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02-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李长福(1966-),男,黑龙江省依兰县人,经济学学士学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杨曦(1992-),男,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人,现就读于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管理学会计学。
一、存货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存货管理的含义
存货是指民营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因为它不仅在民营企业营运资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又是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
(二)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研究意义
1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
通过存货管理,不仅可及时有效地处理有问题的存货,避免存货的霉烂、变质和大量积压,还可以使滞销产品变为畅销产品。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在民营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存货在民营企业流动资产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
2.有利于实现销结合,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存货是贯穿于供、产、销3个环节的纽带,只有通过存货管理,才能使储备存货、生产存货和成品存货在数量上彼此协调,防止和避免销脱节。
3.有利于减少存货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通过存货的定额责任管理,可使储备存货、生产存货和成品存货保持合理的数量,防止和避免存货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加速周转。
4.有利于降低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民营企业获利能力
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民营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储存不合理资金量过大
根据分析提供的资料,民营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五,民营企业从最初忽略存货的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发展到民营企业存货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紧缺,无形中积压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控制存货成本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另一方面,存货管理中记录材料领用、归集结转生产成本及费用的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
(二)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管理不到位
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公司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存货管理未能实现信息化
民营企业仍没有建立健全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建立了以统计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但这样的系统稳定性、准确性较差,常会误导民营企业采购行为,造成存货脱销或积压。民营企业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缺少信息化的存货管理,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公司的库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供、产、销各部门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要么公司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使之失去市场机会,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使公司极易产生以下不利情况:一是存货核算准确性差,造成账实不符,无法反应民营企业真实财务情况;二是不利于加强存货管理,无法对存货进行及时监控,偷盗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公司内部管理,并进一步影响存货核算。
(四)缺乏有效的统计方法
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存货会计核算不健全是原因民营企业管理层长期不重视和不支持财务会计有关。还有存货核算管理人员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仓库保管员几乎都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采购、验收、付款、记录的岗位职责也不很明确。以上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影响了对民营企业资源配置利用的判断,影响了民营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削弱了民营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科学性。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未合理制定成本费用的结算程序和方法。
三、民营企业存货管理的相应对策措施
(一)完善存货的储存管理
储存已验收的存货,民营企业应将已验收的存货的保管与采购的其他职权相分离,可减少未经授权的采购风险,存放商品的仓储区应相对独立,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合理储存存货分类归口保管,便于存货的领用和清点。科学储存存货营造良好的存货储存环境保障存货的储存质量,减少民营企业不必要的存货损失。
(二)注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的存货管理人员对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存货管理的效果。为此,民营企业需要选择那些管理能力强、品德好、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去担任民营企业的存货管理工作。民营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经营理念上,要实现从粗放型的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跨越。必须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选拔或任用思想品德好、能为民营企业尽职尽责服务、具有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存货的采购、进出库、销售、财务管理的关键岗位工作。此外本民营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使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管理技术和综合的管理素质。本民营企业还要建立起有奖励机制的存货管理方法,做到奖惩分明,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要选好人、用好人,充分调动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实现存货管理网络信息化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算化管理。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仅靠传统模式上的存货管理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根据民营企业的存货管理现状建立适宜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民营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备措施之一。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民营企业各环节的存货信息,建立涵盖采购系统、生产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集成化的高效运作信息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运作效率。
(四)选出合适的存货方法
由于民营企业存货的品种很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存货管理方法,保证民营企业存货周转的速度。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货物的重要程度、用途等深入把握。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分类管理存货方法,对重要性程度比较高的存货进行重点控制,对重要性程度比较低的进行简单控制,还要加强对存货的盘点,防止出现民营企业仓库存货的大量积压,影响民营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本民营企业存货种类的多样性需要民营企业把不同的货物存放在专门库房中,来保证货物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 王芳,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3,(5):59-62
[2] 李春燕.民营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J].会计研究,2012,(6):68-72
[3] 姚顺波.浅析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3):26-29
[4] 余红梅.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J].农业经济,2013,(2):15-18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困境 对策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毋庸置疑,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短暂的企业生命周期却是一个让人不可回避的并客观存在的棘手问题。如何让我国的民营企业如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企业般茁壮成长与持续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发现,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特质并适应时展需求的个性化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是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是企业这种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所形成的组织文化[1]。21世纪的企业间的竞争,将上升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只要企业存在,企业文化就势必存在。无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或是员工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民营企业要在企业转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渐加剧、文化变革日趋多元的环境中存活并发展,就必须正确审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建并重塑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
1.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性推进较差。企业文化反映着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依托,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伴随着企业的成立,企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上缺乏整体性。尤其是民营企业,简单地视企业文化为形象工程、品牌工程,从本源上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功能与积极作用。
1.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实行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约占70%。在这种企业中,近40% 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成员,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企业的重要岗位[2]。以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三位一体的家族式企业为例,这类型的民营企业主要以亲友为主体,亲情、友情为纽带,缺乏严谨的、科学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作良好支撑,其在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瑕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3领导者素质水平决定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作为民营企业文化的创建者、倡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应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企业兴衰荣辱的重担与责任。而就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国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少民营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认为老板文化决定着企业文化。其实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这只是片面性的认识。
2.规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2.1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由于我国对于企业文化的引入和研究只有短短的三十载,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往往只是将其看作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了解、认知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在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激励和积极作用。对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民营企业往往粗浅的建立企业文化,制作简单的企业CI形象标识,并没有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五个基本要素深入研究,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2缺乏“以人为本”的文化经营理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层次较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较低。营企业的家族式固有传统文化抑制了员工参与并管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员工个人价值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员工的潜力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员工是企业的根基,这种忽视企业员工“软实力”建设的偏颇经营管理理念,阻碍着民营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3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缺乏战略性。鉴于对既得经济利益的追求,当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和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较差并缺乏长期规划。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通过单一的口号或是标语予以固化,未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形成具有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
3.构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若干思考
3.1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要全面并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通过机制与体制的保障,激发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并带领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经营理念、担负企业社会责任,营造具有企业个性的文化氛围。
3.2创新民营企业发展思路,优化民营企业文化体系。众多民营企业要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做强、做久、做大,就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思路。特别是世袭制、家族制的民营企业,更要勇于打破固有僵化的家族化、封闭化的经营管理战略理念。要用精神文化重塑民营企业文化体系,用制度文化保证企业顺利运营,用行为文化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用物质文化提升民营企业文化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企业文化体系,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层级,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3.3构建民营企业特色文化,在共性中彰显企业个性。我国民营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长久发展,就要杜绝“拿来主义”。企业文化,犹如人的品性一般,具有个人魅力和个性特质。民营企业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文化体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程。通过抓好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内容,博采众长,有的放矢保持民营企业具备长久的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蒙慧.中小民营企业文化重塑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3]黄巍.浅析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J],商业经济,2011,(8).
[4]王巧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2,(5).
[5]成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会计信息 需求
一、优化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多角度优化自身成本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各关键点。做账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进行相关操作,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备份记账原始凭证记录。中小民营企业要定期安排相关人员检查财务人员工作情况,仔细检查会计信息系统一系列程序,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运营成本的增加。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自身不足之处,从不同角度入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优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动态控制各方面支出的成本,客观分析不同项目成本支出是否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判断项目成本策划,看其是否准确,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成本控制方案,确保一系列成本控制工作有序开展,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中小民营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成本考核指标,要将数量化指标、质化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化成本考核,将其考评结果融入自身日常运营中的经营利润、收入等多方面指标中,看其成本是否超出规定范围,动态控制运营成本。
二、注重会计信息风险度量方法的探索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全方位准确把握自身发展中的优缺点,从不同角度入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会计信息风险度量方法。通常情况下,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新时期中小民营企业经常采用的两类风险度量方法,尤其是定性分析方法。对于这两种方法来说,在应用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都需要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优化完善不足之处,多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优化创新会计信息风险度量方法,避免运营过程中会计信息风险的提高,大大增加自身运营成本,导致自身资金链断裂。
三、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想要降低会计信息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意识到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中小民营企业要结合内部会计人员各方面水平,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客观需求,制定“长、中、短”期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学习最新会计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比如,《公司法》、《会计法》,优化完善已有的知R结构体系,定期通过不同形式提高其会计专业技能,比如,风险控制能力、纳税筹划能力,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其综合素质,确保一系列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企业要坚持“引进来”战略,适当提高会计人员录用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财务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注重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优化完善内部会计人才结构,提高会计人力资源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财务信息数据处理方法更加合理,提高财务信息数据处理准确率,避免出现信息数据失真现象,进而,提高自身会计整体水平,有效满足会计信息方面的客观要求。
四、健全会计信息监督控制体系,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点,多角度优化完善会计信息监督控制体系,将检查监督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会计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流程。中小民营企业要采用不定期的形式,安排专业人员全方位仔细检查基础会计数据信息,比如,会计数据、凭证、报表,认真清点各方面物资、设备、材料等,确保账目、实务二者吻合,全方位实时监督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强化会计人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做好会计信息核对工作,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潜在的各类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一系列会计工作顺利开展。此外,中小民营企业要多角度优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自身发展客观要求,强化自身内部控制,避免出现公布虚假数据信息情况,确保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在此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稽核制度以及牵制制度,这是因为二者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一系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准确率与质量,规范会计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操作。
五、结语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有效解决新时期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而如何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需求不足问题已迫在眉睫。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核心位置,要结合自身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途径有效解决,优化完善内控控制制度,健全成本管理体系与会计信息监督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以此,有效解决自身会计信息需求不足这一问题,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确保一系列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促使中小民营企业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 严璋鹏.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12
(07):72-74.
[2] 杨少明.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4):159-160.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内涵
1.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不同学者围绕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展开研究,逐步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1992)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它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现象。特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专家阿伦•A•肯尼迪(1982)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礼仪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的要素,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是重视运用价值观形成、塑造英雄人物、明确规定习俗和仪式并了解文化网络来培养其职工行为的一致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郭纪金(1995)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商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成。刘光明(1999)总结国内外研究,提出组织文化是组成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魏杰,2002)。它既是具体企业、公司所形成和保持的文化传统,也是抽象形态的企业、公司的一般文化体系和价值准则。公司文化已成为一门特定的学科、思想体系。
2.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源于17、18世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国家政权的延伸,必须在政府权力的干预下生存和经营。因此,社会责任必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在欧洲,早在1851年,英国企业家TitusSalt就提出“企业有义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具有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理念。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概念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张彦宁(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卢代富(200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创立于企业经济责任之外,独立于企业经济责任并与经济责任相对应的另一类企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由此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达成的内在统一的,处理企业内部关系,增进社会福利的综合义务。关于社会责任的标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是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二)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员工、股东等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内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从而在企业内外部形成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决定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载体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整个社会。此时企业是在创造自己的未来,创造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是紧密联系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真正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得以彰显。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就在于它是否如实地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角色做了定位,因此通过企业文化来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既不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特点及根源
(一)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的特点
1.民营企业管理者忽略社会责任文化。2008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企业经营者中,仅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市场营销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能力上。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利益,因此民营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更为注重的是企业硬实力的建设,而忽视企业软实力的建设。
2.部分民营企业道德根基薄弱。一些民营企业认识到了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试图通过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民营企业却很少在文化建设中思考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没有道德作为根基,会形成扭曲的利益观和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逃避。
3.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一些民营企业价值观扭曲,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忽视员工、消费者、社区、社会和环境的利益。2008年乳制品行业危机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显示出一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缺乏的根源
1.重物轻人的管理哲学。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多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民主氛围缺乏,缺少人本管理。领导者自身的道德情操往往影响着企业的文化。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位,企业文化往往停留在低层面上,缺乏社会责任。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创立者和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领导者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2.重经济责任,轻法律、道德责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形成的是唯金钱的价值观,重利轻义、先利后义,背离了传统儒家文化所遵从的先义后利、合乎义的利,义、利、礼三者统一的义利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度正经历着考验,民营企业成长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儒家的义利之辩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道德命题。因此,诚信无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缺乏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评价是以经济评价方式为主,就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考核尚未全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通过企业自觉自愿的方式,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没有强制的规定。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难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即使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对其履行的程度、社会影响力和效果也难以给出可信的证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权利与未履行责任的企业没有区别,使得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受挫。应立足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建设一套能有效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三、民营企业社会文化重塑
(一)仁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为宝贵的思想是“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礼记•中庸》提出“仁者,人也”。“仁”的思想就是爱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应首先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和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严格律己,提高自身素质。民营企业应塑造“人性文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打造学习性组织,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内部坚持人本管理,对外也要尊重消费者,照顾弱势群体。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用优质的产品、周到的服务和博爱之心,赢得社会的认可,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义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一对重要的关系。“义。宜也”(《礼记•中庸》)。义是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利益中的行为约束。孔子提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荀子主张“先义后利”。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民营企业应建立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企业是盈利组织而不是慈善组织,民营企业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但应遵守法律、履行义务,与社会提倡的科学发展、和谐文化应适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爱弱势群体,解决社会和的就业、消费者权益、环境、公共安全等问题,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义利并重,利己应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竞争离不开合作伙伴的理解、支持,民营企业只有关注消费者、合伙人、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认可,形成良好的形象。民营企业既要树立以义取利、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也要防范平均主义,应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三)和
“和”是儒家思想和文化的高度概括。“均无寡,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意思是团结和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人和”要求民营企业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领导要爱护员工,处理人际关系要以尊重为基本原则。民营企业内部要培养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营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协调和处理好与政府、社会、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民营企业还要做到内和外争,建立和争相济的竞争文化。从自身做起规范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在内和外争的竞争中,也要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创新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民营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不断满足变化的需求,履行社会责任。
(四)信
关健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资本结构企业价值最大时务杠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著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燕.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