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氯酸的化学性质

氯酸的化学性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1篇

利用海水中富含的化学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等,能获得活泼的非金属卤素单质,这既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很重要内容。因此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引出氯气。氯气是卤素的代表,学好氯气的性质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学生通过氯气,可以推测出其他卤素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

2.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化学性质,掌握漂白粉的制法,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使学生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的验证,进而进行分析,最终树立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还未接触过氯气的性质,对此还比较生疏,过程与方法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通过平时的观察看来,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以及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演示实验、动画配合讲解,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氯气的强氧化性和漂白性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书写;

2.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长沙的一家毛纺厂发生了氯气泄漏。

红网长沙6月24日讯(记者 李慧芳 通讯员 余笑 汤艳)“位于岳麓区观沙岭郊外的长沙市毛纺厂内发生了毒气泄露……”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泄漏情况,以及消防队员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性质。

【思考】你从以上的事件中得到了哪些与氯气有关的信息?

【展示】展示一瓶氯气,既然氯气有毒,如何来闻氯气的气味?

【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其中一学生用扇闻法闻氯气的气味,得出结论:氯气是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讲述】消防人员用木塞堵上漏气口。而且消防人员还不断地用水枪向空中逸散的氯气喷水。

【提问】消防人员为什么要用水枪向空中不断地喷水呢?

【学生讨论】水可以吸收氯气:可能是溶解(物理过程),可能是反应(化学过程),或者两者都有。

【提问】氯气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吗?

事故现场附近的油菜花一夜之间全部褪色。是什么使油菜花褪色呢?

【实验探究】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提问】湿润的布条褪色,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讲述】通过氯水的外观(黄绿色)初步判断,氯气能溶于水。

数据:25℃时,一体积的水可以溶解2体积的氯气,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我们称之为氯水。

氯气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

【提问】起漂白作用的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实验】将盐酸滴在有色布条上,布条不褪色。

【讲述】干燥的氯气和盐酸都不具有漂白作用,那么其漂白作用的一定就是次氯酸了。次氯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等作用。

【讲述】

事故现场禁止火种……“氯气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不会再对空气、土壤、水等环境构成危害。”……

【提问】事故现场为什么要禁止火种?

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总容易结合1个电子。

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演示实验氯气与Na、Fe、Cu金属反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钠与氯气在常温下可以反应,生成白色的烟。2Na+Cl2==2NaCl;铁丝剧烈燃烧,产生棕红色的烟。2Fe+3Cl2=2 FeCl3;红热的铜在氯气里剧烈的燃烧,使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生成的溶液呈蓝绿色。Cu+Cl2=CuCl2

【多媒体展示】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Cl,它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H2+Cl2=2HCl

【提问】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总结】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讲述】事故现场禁止火种……“氯气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不会再对空气、土壤、水等环境构成危害。”……

【提问】氯气跟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反应?

【学生】2Ca(OH)2+2Cl2=Ca(ClO)2+CaCl2+2H2O

【提问】学以致用,读完这则新闻之后,以后遇到类似事故你会怎么办呢?

【作业】①请一一列出你的处理措施以及之所以这样处理的原因,写在通用本上。

②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去氯气生产工厂参观,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方法以及当今工业上生产氯气的原理,分析两种情况原理不同的原因。

③阅读课本P44“拓展视野”,自学“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

④完成《省编作业本》。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溴从溴水中挥发出来

B、碘的升华 C、氯水受光照后褪色

D、溴水加苯后溴水层褪色

2.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含有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时不会有气体逸出

D、氯水放置数天后酸性减弱

3.下列反应(已略去反应条件)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3Cl2 + 6KOH=5KCl+KClO3+3H2O

B、2FeBr2+3Cl2=2FeCl3+2Br2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2篇

氯气的化学活性.

2.了解氯气的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重、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理解原理---比较归类---串成知识线条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做完所有实验,讲完氯气与水的反应,余下为第二节时。

【教学过程】:

l引入:由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引出氟、溴、碘、砹具有相似的电子层结构

和化学性质,成为一个自然族,称为卤族.

l演示实验:观察一瓶氯气,闻味(注意方法”扇”和”飘”),再到入水振荡.

l学生回答:氯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介绍毒性)

(2)密度:比空气大

(3)水溶性:可溶(体积比1:2)

(4)熔、沸点:-101C;-34.6C

(与氧气-218C;-183C和氢气-259C;-252C比较)

l演示实验:钠和铜分别在氯气中燃烧

l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l教师讲解:反应原理(注意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装置、操作

及有关拓展内容

l演示实验:1.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和混合光照爆炸.

2.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l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回忆对比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l教师讲解:反应原理及有关拓展内容

l教师讲解:1.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2.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用途.

l演示实验:次氯酸使色布褪色

l思考讨论:1.氯水与液氯是否为同一物质?有何区别?

2.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在成分上有何区别?

3.实验中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气还是次氯酸?

(第二节时)

l复习引入:复习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入与碱的反应.

l教师讲解:1.氯气与碱反应的原理及拓展;

2.漂白粉的制取与应用等.

l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性质活泼的原因.

l学生自学:氯气的用途

l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药品,结合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回忆实验室

制取氧气和氢气的装置,启发思考选择装置,根据性质选择集气

和尾气处理装置.

l思考讨论:1.反应物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行吗?

2.为何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四大部分?

4.实验室制取的氯气中会含有少量HCl气体和H2O,为什么?

如何除去?应先除什么后除什么?为什么?

l教师讲解: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板书设计】:

一.一.氯气的性质

1.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水溶性: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常压,-34.6C

(4)易液化:氯气液氯

2.2.化学性质

(1)(1)与金属的反应

点燃点燃

2Na+Cl2===2NaCl(白烟)Cu+Cl2===CuCl2(棕黄色烟)

点燃

推广:2Al+3Cl2===2AlCl3(白烟)

点燃

2Fe+3Cl2===2FeCl3(棕褐色烟,注意:不生成FeCl2)

lCuCl2溶液的颜色随溶液浓度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CuCl2溶液

浓溶液稀溶液

黄色黄绿色绿色蓝色

(2)(2)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H2+Cl2===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制HCl原理)

光照

H2+Cl2===2HCl(爆炸)

点燃

2P+3Cl2===2PCl3(液体)

三氯化磷(白色烟雾)

PCl3+Cl2===PCl5(固体)

五氯化磷

l燃烧(广义定义):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3)与水的反应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

大部分是以Cl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Cl2+H2O===HCl+HClO(次氯酸)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2O、Cl2、H、Cl、HClO、ClO、OH;

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①一元弱酸,比H2CO3弱

(2)HClO的基本性质②不稳定,2HClO===2HCl+O2

③强氧化性;

④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

(4)(4)与碱的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制漂白粉)

Cl2+2NaOH===NaCl+NaClO+H2O(吸收氯气)

注意:

(1)(1)Cl2与H2O和Cl2­­与碱的反应是有密切联系的:

Cl2+H2O===HCl+HClO

NaOHNaOH

NaCl+H2ONaClO+H2O

结果:Cl2+2NaOH===NaCl+NaClO+H2O

但两者又有很大区别:

Cl2+H2O的反应很不完全,Cl2与H2O可大量共存,

而Cl2+2NaOH的反应则快而完全,Cl2与碱不能大量共存。

(2)(2)漂白粉

①制取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②主要成分:CaCl2、Ca(ClO)2

③有效成分:Ca(ClO)2

④用途:杀菌消毒,漂白

⑤使用方法:与稀酸混合。只有将Ca(ClO)2转化成HClO才能

表现其漂白杀菌作用。

比HClO强的酸(H)

Ca(ClO)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⑥失效原因及保存方法:

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慢慢变质失效,原因是:

Ca(ClO)2+CO2+H2O===CaCO3+2HClO

2HClO===2HCl+O2

所以应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

小结:

1.1.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助燃的性质。

2.2.氯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是:

得2个电子

Cl2Cl

它的化学活性是由其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电子)的结构决定的。

二.二.氯气的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

三.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及原理:MnO2+4HCl(浓)===MnCl2+2H2O+Cl2

2.2.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3.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5.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四.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18-01

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和社会性与实践性。

2 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1 用新授课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对化学的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如在进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课堂教学时,因为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了二氧化锰这种物质,使得反应的速率明显加快,学生这时的兴趣很高,也很好奇。为了验证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这一特点时,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将氯酸钾固体装入试管,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刚开始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加热约5分钟后,试管中的氯酸钾开始熔化,并能看到有气泡生成,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氯酸钾在没有二氧化锰的情况下也能分解产生氧气,只是速度比较慢。

(2)将反应后蒸发得到的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按1:2的比例充分混合,装入试管中,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1~2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催化过过氧化氢溶液的二氧化锰仍然对氯酸钾有催化作用,它可以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即:做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可见,在新授课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思考问题时能关注问题的细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

2.2 在实验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果我们能相信学生,大胆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较大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惯例先课堂讲解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而是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下星期我们就要亲自制取氧气了,同学们在课后要准备一下,然后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在下周的实验时间就是去实验室验证你们方案的时候了,同学们要好好准备,努力做好。

学生们设计的方案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种:

①氯酸钾制氧气;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③高锰酸钾制氧气;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⑤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⑥过氧化氢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制氧气。

根据学生以小组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仪器,让学生自主去研究自己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小组间交流和评价,再提出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2.3 用习题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和社会性与实践性。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中,开放题每年都有,并且所占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习题课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下册P75的第5题:如果让你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你选用什么试剂,如何操作?

根据大家的讨论与实验得到了许多实验方案。下面展示的是方案之一:

开放性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在习题课中利用这类题目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起到了锻炼,还可以帮助树立自信心。

3 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这个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化学科本身的魅力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产生热量等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兴趣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得以保持。

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结论的获得等过程中,体现对化学的学科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使用。因此,活动的成果不仅仅是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化学课堂,在教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指导下,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具备自主学习、探究性的学习能力,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应俊峰著: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

[3] 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4] 胡永生主编: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

1.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实验探究、室外探索等直观或现实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1)运用音像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里面有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就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放映教学录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时,播放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实况,及在国际上造成影响的几大空气污染事件的新闻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提出问题: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农村中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不很强,通过计算机软件把物质变化、微观结构制成动画,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现实世界或邀游微观粒子天地,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习兴趣。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科学问题比比皆是,它们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农业第一线,调查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农村使用化肥种类、有效成分测定、化肥使用对土壤的影响、无磷洗衣粉使用情况,并通过分析探究,形成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深切体会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多么欠缺,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开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闪耀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设计“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这一实验方案时,有一小组设计实验如下:取两份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适量的氧化铜,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哪支试管的气体最先使木条复燃,借此可证明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设计表示肯定。就在大家跃跃欲试急于动手实验时,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难道取氯酸钾的量不需要相同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手上的动作都停止了,而思维却开始活跃起来。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做对比实验时,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即有无催化剂,其它因素应完全相同。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得出肯定的结论。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没有再继续探究的欲望,但学生对概念的理念还不深刻,于是模仿上面同学的口吻提出“难道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就是催化剂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讨论开了,其中一名学生在小组中发言,“光凭加快反应速度这一点不能说明它做了此反应的催化剂,因为我们没有证明在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听到这儿笔者欣喜万分,对他的分析表示肯定。如何探究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经过各小组的讨论,都很快拿出了方案。一个小组的设计是这样的:“实验前用天平称氧化铜的质量,实验结束后,采用粗盐提纯的一套方法,先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水中,后过滤将滤渣淘掺烘干,再称其质量,比较两次质量是否相同。”大家对此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比较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时,几个小组费了一番周折。几次讨论后终于得到了初步方案,认识到氧化铜的催化作用就是一条化学性质,可以用提纯出来的氧化铜重复操作上述实验,比较其催化性是否改变。也有同学提出氢气、一氧化碳、碳等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同时体现了氧化铜的氧化性,这也是一条化学性质,还可以用提取出的氧化铜做这一氧化还原实验,并且通过分析得出用碳做还原剂操作更方便。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练习及作业分层;课外辅导分层;评价分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8-0027-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学生,作为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施教;然后是及时反馈,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再确立新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施教过程中的策略上谈一些浅见。

1分析差异,把握层次

1.1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个体存在着下列差异:

1.1.1 知识、技能的基础的差异

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基础差别,主要是语文、数学等学科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1.1.2 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

主要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1.1.3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兴趣、爱好、情感和意志等认识心理因素的差异。

1.2 对学生群体层次的划分

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成绩机械化地分类,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确定学生各时期所处的层次。我认为常见的学生群体有三种层次的学生:

1.2.1超常能力型。此类学生智力因素超过同龄甚至比他们大几岁的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好,对化学很有兴趣,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和自学能力很强,视野开阔,能将学到的基本原理“迁移”到各种作业题中去,是为数不多的尖子生。

1.2.2中常能力型。此类型学生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较差,有些小聪明;但学习不太专心,属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是面较广的中等生。

1.2.3低常能力型。此类学生智力水平甚至低于比他们小几岁的学生,非智力因素也欠缺,这是少数差生。

当然,对学生层次的划分,还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但作为教学工作,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智能差异作为依据。

2 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相应的学生使用。例如,把教学目标分为“达纲目标”、“提高目标”、“高水平目标”。其中“达纲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全班学生必须达到的,在教学中可以重点供基础较差的层次的学生使用。“高水平目标”则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使用,重点拓宽优等生的知识面,训练其严密的思维能力,力争使其在各种级别的化学竞赛中获奖。例如,人教版新课标的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讲到“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分层教学目标:

达纲目标:

[了解](1)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及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2)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理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

[掌握](1)碳单质的可燃性。

(2)碳单质的还原性。

提高目标:

(1)通过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加深对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及运用。

(2)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提供的材料,推断判断某物质中是否存在单质碳。

高水平目标:

(1)从失氧得氧的角度来分析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碳跟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的讨论。

3 设计分层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根据问题的难易、繁简而有的放矢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免问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让优等生或中等生回答,如果问题太容易,没有给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拓。所提出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他们会无所适从而产生畏惧甚至抗拒的心态,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他们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氯酸钾(KClO3)在催化剂二氧化锰(MnO2)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

(2)氯酸钾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4)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4 设计分层的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

为了落实、强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分层次提供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知识,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例如,刚刚讲授完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如: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用含100g碳酸钙的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

(2)用含100g碳酸钙的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升?(已知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

(3)用60克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为11L,求大理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已知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

课外作业要分层设计,分别要求。优生要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深化题或选做题,以满足尖子生的求知欲,发展个体能力;中等生要求完成适量的巩固练习题;差生则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加强基本功训练;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尝试向高层次练习冲刺,以发展智力,逐步缩小差距。对不同层次的作业,需用不同方法加以批改。要动态地布置作业,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量和难度。

5 课外实施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一是进行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力。

课外分层辅导,一般采取个别辅导、“开小灶”的方法,重点放在对差生的个别辅导上,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入手,耐心具体辅导,“牵着过河”,使其“进得来,学得进,学得懂,记得住”。对中等生主要是教会学法,逐步提高其自学能力。对尖子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指导过河”外,主要是培养其动脑、动口、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化学科兴趣小组、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丰富其思辩、观察和创造力。

对这些不同层次的辅导,还要特别强调和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队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令其个性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6 设计分层的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将给教学以正确的方向。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有准备地了解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恰当地因材施教;学生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况,可促使自己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有效地进行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

(1)在课堂提问上,多提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必要时作适当的提示,让他们都能作答,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得到成功的激励,增强今后的学习信心。

(2)一份卷,可反映出不同学生的水平。硬要去要求能力差的学生达标也是很难的事情。因此可以选择如下做法之一:①按不同水平多做或少做题;②一份卷按能力水平定在85分以上、60~75分、40~50分三个档次,40~50分在低常能力的也算及格;③同时出三份不同水平的测试卷。在单元测试的命题上,多出些基础的、中层生都能完成的题目,以便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6篇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7篇

一、抓住性质、理顺关系

只要抓住物质的性质,就可以理顺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等之间的关系,且能将这些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1、结构一性质一用途

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容易分清,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如氢气的密度小,可以用于填充气球;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热量,可用做燃料;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制盐酸等。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如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安静的燃烧;而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常会发生爆炸。为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从氢分子与氧分子的接触情况入手考虑。纯净的氢气燃烧只是在“表层”与氧气接触,“内部”并无氧分子侵入;而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两种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充分接触。所以,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激烈程度就大不一样。

物质结构知识包括若干方面,在研究单质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原子结构特点。如氢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能以这个电子与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如氧原子、氯原子}结合,故氢气易与氧气、氯气等反应,即表现出可燃性、还原性。在研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分子结构的特点,即所给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各元素所显示的化合价如何等。如不同的酸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不同的碱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2、性质一存在一制法

物质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它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如稀有气体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在自然界里以单质形式存在;而铝、锌、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故地壳中它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反之,若某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那就说明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又决定着这种物质的制备方法。如空气中含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氧元素,工业上就直接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像氯酸钾、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中含有-2价的氧元素,实验室中就可用加热的方法来分解氯酸钾、高锰酸钾,使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上升为零价,这样,氧元素就被释放出来,得到氧气,这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制备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具体典型物质多,实用性强,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在学习时要用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

如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如果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上述现象都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在学氧化碳时,应运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通过分析可知,石灰浆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质地坚硬的白色固体一碳酸钙,所以墙壁会变硬、变白。但内部的氢氧化钙还要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由于这一反应中有水生成,水的蒸发速度又小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速度,因而变硬的墙壁上常会“出汗”。当用炭火烘烤时,一方面由于炭的燃烧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所以墙面干、硬的更快了。

三、把握规律、明确范围

无论是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还是讨论物质的存在和制取,都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还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两大类。为此,必须做到:

1、明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适用范围

金属活动顺序是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依据,但它只能用来说明在湿态{水溶液}进行的置换反应。如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就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即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关于在干态(加热)下发生置换反应,如:H2+ZnO Zn+H20金属活动性顺序就不适用了。

2、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

酸与碱、酸与盐、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盐、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生成的沉淀是难溶性物质,要从溶液中脱离出来,生成的气体要从溶液中逸出,生成的水与溶液中原有的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至少要有某一生成物脱离反应体系。

四、科学记忆、讲究方法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只有善于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化学知识是分层次的,对记忆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知识理解后必须牢固、清晰地记忆,如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有些知识需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规律去记忆,如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等;有些知识则不必记知识内容,只要记知识的隶属范围,在用时查找即可。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将各部分知识分成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取得较好的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l、疏密记忆法。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知识多采用先密后疏、反复强化的方法。

2、音韵记忆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有记忆的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等,以此减轻记忆难度,如化学基本操作,元素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

3、特征记忆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简化记忆。如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过滤操作中的“一角二低三靠”,溶解度的“四要素”等。

4、对比记忆法。抓住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着去记,如分子与原子,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通性,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性质等。

5、理解记忆法。对一些知识需要认真理解,抓住实质或规律去记忆,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第8篇

1试剂存放的环境及管理

实验室中所使用的试剂试药其配制后都有其规定的使用期限。化学试剂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用途各异,无论是化学试剂仓库管理人员还是实验室人员都应对各类化学试剂的性质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合理选购,正确使用,妥善管理,使实验室出具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化学试剂有许多属于危险品,潜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日常管理中要高度强调防火意识、防爆意识、防毒意识、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存放试剂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库存试剂的内在质量,因此,应根据库存试剂的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用不同的材料及设备,采取措施控制和调节库内或某一范围的内环境,使之适合于试剂的存贮条件,保障试剂的质量与安全。例如,大多数有机溶剂需要避光存贮,必要时要存贮于冷库存中(如乙醚、石油醚等在夏季的存放),并且需要保证库存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而大多数无机试剂则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存贮,但某些盐类见光、受热易分解,需避光存贮于阴凉处(如硝酸银等)。有的化学试剂具有强氧化性,遇酸受热或与有机物接触混合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则需要单独妥善保存(如硝酸铵等)。对于化学危险品的存贮环境,不仅要求环境条件保证试剂的质量,还要求仓库内部的结构、温度及内部设施如照明、通风等电器,试剂架及地面铺设材料等都要符合有关消防管理法规,以确保安全,无隐患。

2入库试剂的存贮与管理

对于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应按一定规律分类存放,以便于日常领用和清点。例如,无机试剂可分作酸类、碱类、盐类及氧化物类等;盐类可按阳离子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镁盐、铵盐等等;一般有机试剂的可按官能团分类,如烃类、醇类、醛类、醚类、酸类等;指示剂可按用途分类,如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络合指示剂等;专用有机试剂和各类生化试剂可按测定对象作技术分类。

所有试剂的包装必须保持完整,有清晰的标签。在入库前需先作外观检查,看有无沉淀、潮解,经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库。在库试剂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确保试剂的质量和安全。

3化学危险品的安全贮存管理

受光、热、空气、水或撞击等外界因素影响,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试剂,或具有强腐蚀性、剧毒性的试剂统称作化学危险品,这些试剂的存放条件各有不同,有的要降温,有的要保温,有的怕水怕潮,有的则要浸水中,有的化学性质活泼,有的则稳定,有的要密封,有的则要通风。因此,要严格地按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隔离存放,同时规范必要的领用制度,并按有关消防管理法规在库内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

3.1爆炸品如硝酸铵、苦味酸、三硝基甲苯等,遇高温、摩擦、撞击可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产生猛烈的爆炸,因此,要求存放于阴凉、低温处。取用时注意轻拿轻放。

3.2易燃品

3.2.1易燃液体如丙酮、乙醚、甲醇、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具有沸点低,易挥发、遇火则燃烧等特点,要求存放阴凉处,远离热源,并注意库内的温度,经常通风换气。

3.2.2易燃固体如赤磷、硫萘等,燃点低,受热摩擦、撞击或遇氧化剂可引起剧烈连续燃烧、爆炸。必须存放于阴暗处,决不能与性质相抵触的试剂混放在一起。

3.2.3易燃气体如氢气、乙炔、甲烷等气体钢瓶,受撞击、受热可引起燃烧和爆炸,要远离热源单独存放。

3.2.4遇水燃烧品如钾、钠,遇水剧烈反应,产生可燃气气体并放出热量,可引起爆炸,因此,必须要浸于煤油中保存,万万不可与水接触。

3.2.5自燃物品如黄磷、硝化纤维等,在适当温度下被空气氧化,放热达到燃点则可引起自燃,因此,必须将之浸于水中保存。

3.3氧化剂如硝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具有强氧化性,遇酸受热与有机物、易燃品、还原剂混合时,可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因此,要与易燃品、爆炸品分间存放。

3.4剧如氰化钾、三氧化二砷、氯化汞、氧化汞、硫酸二甲酯等试剂有剧烈毒性,要求专柜存放,并制定严格的领用登记制度,用多少领多少,严格加强管理。

3.5腐蚀品如强酸、强碱、氢氟酸、溴、苯酚等,本身不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还具有毒性,易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必须与氧化剂、易燃品、爆炸品分间存放,注意通风。

4实验室配制试剂的管理及使用

4.1领用到实验室的药品称量完以后不常用的要及时登记再入库,不要在实验室里存放如强酸:硫酸、硝酸、盐酸等,以及一些需要特殊存放的易燃易爆的药品。对于剧及其他腐蚀品的领用应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登记再入库。

4.2实验室配好的试剂应当根据其化学性质加以存放如氢氧化钠溶液要存放于聚乙烯瓶中,硝酸溶液易放于棕色瓶中贮存。碘标准溶液置于阴凉处,密闭、避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