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惯性

初中物理惯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物理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学生

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学习方法犹如学习上的“点金术”。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终身受用;不讲究学习方法,犹如盲人骑马、瞎子摸象,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一事无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早就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可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得,成为学生的主人,是这些教育先知们的一贯主张。很可惜,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我们的教学仍在“教”,而不在“学”。当今的教改形势要求我们这些在一线辛勤工作的物理教师们要转移教学重心,要重点研究“学”。把“教书”、“教学生”转变为“教学生学”,也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职责。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呢?

1.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针对性

中学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放占优势,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加强他们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创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感性经验与感情投入。使他们在尝试中不断取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学习物理的不竭动力。所以,对初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协助学生获得物理感性经验,在增强对物理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1.1针对初中学生的做事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要提高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能力。我们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做许多演示实验来配合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对学生而言,决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演示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往往不知怎样观察,观察的关键在哪里,如何把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由于演示实验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反复演示,所以指导学生及时准确地仔细观察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每个演示实验都有观察的关键和要点,这也是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绝好机会,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和掌握仔细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

1.2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好动特点,在学生实验中,要充分将它们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动手。初中阶段,实验分析归纳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现代教学中有很多当堂实验,这些实验往往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怎样使小灯泡发光的这个简单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显得无比的兴奋和自豪,有的同学甚至向其他同学炫耀。这个实验虽简单,但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多问细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的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是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解释,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步步提高。

2.1课前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将要学习的部分包括哪些知识点及其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难点,攻克难关。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在“惯性、惯性定律”这节课文中。(1)什么叫惯性?(2)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 (5)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6)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2.2课堂阅读: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地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3课后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所学的零散知识和复杂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加深理解。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的课外读物,以巩固课本上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3.指导学生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不同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类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3.1理解透彻才记得牢。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类比,加以记忆。如,音调和响度。

3.2语言简炼才记得快。顺口的诗句很容易被人记住,教学中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理出要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用“压并流串、不超量程、电流正入负出,电流表绝不跨接电源电极”这样简短的话即可总结出来。

3.3反复强化才记得准。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一些知识找不到相关联的东西可以帮助记忆时的遗忘就更为严重。要同遗忘作斗争,就反复强化,多次重复感受。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及大纲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情境,就会使各个环节的指导适合学生的学,使学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自觉行动。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2篇

课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而课堂观察可以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对此,旁听人员一定要了解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观察技巧,科学配合应用选取或是设计观察工具与观察量表,并且依据实践状况,充分应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方法,合理解决本身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排除偏见,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的全方面收集.通常情况下,观察人员一定要客观全方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不可孤立地应用某一项观察手段,应该充分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实时反映教育真实现象,充分揭示教育本质.另外,在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课堂观察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需要旁听人员事前制定观察纲要,这时旁听人员就能够依据具备提示性与指导性的纲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基本现象与有关信息,并且完成有效记录.若是观察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堂综合性,具备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纲要能够帮助观察人员在课堂观察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够提示观察人员应该观察的内容,从而帮助观察人员全方面地收集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

二、与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对照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完全依据预设状况完成教学,教学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本身教学智慧,实现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相辅相成,从而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诊断前,旁听人员应该事先了解与熟悉授课教师相关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流程,然后依据教学流程,充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对比,并且合理、科学地分析物理教学现象,然后查找原因.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教师把薄模板覆盖于装在有水的烧杯中,把生鸡蛋置于薄模板上,这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利用木棒敲击薄模板会出现什么状况,而学生比较容易猜想到鸡蛋会和模板一起被打飞,从而鸡蛋打破,但是实验结果却是薄木板飞出,生鸡蛋落入烧杯中.又如,在演示“惯性”的实验时,教师叠加起5个相对较为干燥的棋子,利用一把直尺进行快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比较容易想象的就是全部的棋子都会倒.可是实验结果是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依然稳稳地落于原处.诊断:从物理“惯性”教学方面而言,授课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理念与形式,设置了惯性实验,但是这些教学案例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流程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学生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惯性概念,同时懂得分析惯性现象的手段,可是在做惯性习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授课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预设和实践状况并不相符.学生在理解所有物体都具备惯性时,对于气体和液体是否存在惯性,留有一定的疑问.对此,学生回答错误的状况常常发生,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好.依据学生存在的错误回答问题状况,旁听人员要想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师为了能够引导惯性概念,采用了两个小实验,但是由于案例不具备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对于气体与液体是否存在惯性提出了疑问.这说明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同时,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区分静止物体与动态物体.对此,依据学生实践反应状况,或是学习行为有效联系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和教学流程设计完成对照,查找出发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关注日常生活实例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案例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巧妙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领域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事物现象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主动把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旁听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诊断时,应该关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状况,选择的联系内容是否合理,联系的时机是否恰当等,从而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不足,改善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3篇

1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效率提升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学科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复杂性,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要达到协调一致,需要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工作,而从某种角度上看,课堂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制约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状况.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加以明确,如相应的概念、公式、推理、实验和例题等,在教学活动引入上注重以问题及话题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声音是什么》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学课程的标准是借助于实验,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声音传播的介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者将锣、鼓、吉他、广口瓶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通过课程教学、实验演示和课堂交流等途径,完成教学计划任务.

2严格控制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为教学效率提升做好保障

在完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后,初步教学思路已经形成,但要将其付诸实施,就需要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质量加以严格把控,将课堂教学过程作为提升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参照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变化,如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有悖于原有教学设计的结论.此时,教师应在遵循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加以应对,使教学过程的主线与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不发生大的偏离,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疑问及问题,由此延伸出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例如,在初中物理惯性知识的学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在对相关教学案例的思考及探究中会生发出一些疑问,此时教师就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其想法及疑问,借助学生讨论及师生交流等方式,对其提出的疑问加以进一步探究.如在惯性知识上,其可以和牛顿第一定律加以结合,教师在举例说明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学生可能从物体的速度方面得出一些思考和疑问,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疑问,然后通过列举实例,如既然你们得出惯性和速度有关的结论,那么请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为零,而其也具有惯性呢?例如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象棋,当将其叠放在一起后,快速将下面的棋子抽出,上面的棋子为何依然保持原有状态?”通过教师的反问,可以使学生明白其所提出的疑问及结论不够科学准确,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

3注重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教学效率提升创造条件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相应的物理学科知识,深化其对重点知识及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中,一方面要以专业的物理实验素材及设备为依托,对一些关键的物理原理及物理现象进行集中演示,使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为其物理实验的创新实践做好积淀;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物理实验教学道具及项目的选择及设置上,可以结合学生手中的物品,不拘泥于传统的实验素材及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塑料直尺,让其在自己的头发上进行摩擦,摩擦后让学生将直尺靠近小纸屑,通过直尺将纸屑吸起,让学生明白带电体所具有的性质.再比如,在初中物理有关密度及力学等知识的实验教学中,借助直尺小范围的弯折,可以使学生明白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通过对塑料直尺及钢尺的外观及重量体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钢尺和塑料直尺的密度大小方面的差异.

4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手段,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增添动力

初中物理教学带有较强的实验性及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如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手段,难以有效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要点也无法全面深入涉及及讲解.因此,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教师聚拢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应广泛采纳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注重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并集中讲解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初中物理教学时,在多媒体资源的选取上,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影像等,要符合教学目标,并具有较强的物理研究价值;第二,在选择及编辑初中物理多媒体影像实验资料时,要注重多收集一些快慢动作分解及微型摄影技术下的画面,如液体扩散、物体受力后运动方向变化的慢速分解演示等,让学生能够从中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相关的物理现象及规律.总体上看,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内容较多,例如,电压、电流、沸腾、汽化、液化、热机工作原理、杠杆原理等.

5跟进初中物理课后练习及教学反思,巩固教学及学习成果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弊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保持持久性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物理小实验的重要价值,并探索全新、高效的小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质量。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特点及重要性分析

(一)特点

与正常实验相比,物理小实验规模小,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演示,又可以在课后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和探讨[1]。其所用的实验道具也相对简单和常见,对实验场地的要求不严格,实验用时较短,成本较低,难度低,可操作性强。同时,物理小实验的灵活性较高,在课堂上及课后都可以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方便了学生进行实验时间的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物理小实验,对实验现象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可以对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后产生的疑问进行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多思考、多动脑、勤动手,增强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

(二)重要性

为研究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选取我校初二1 班和初二2 班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各科成绩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无明显差距。初二1 班共计50 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小实验进行辅助教学;初二2 班共计48 人,教师采用传统理论性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之后,笔者对初二1 班的学生和初二2 班的学生实验前后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物理文本信息的了解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八上期中考试的成绩与八下期末考试的成绩“三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的分析对比,对实验效果进行判断(见表1 )。从八上期中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的结果中看出,经过应用半个学期不同的教学模式,初二1 班的“三率”已经比初二2 班有一定的优势。而从八下期末考试两个班的三率对比可以看出,初二1 班已经具有绝对优势了。可见,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情绪,强化自主性。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借助小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立体和形象地观察到物理现象的变化,让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变得有趣,从而使学生体会与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之处[2]。例如,在教学“惯性”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惯性小实验,将惯性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实验过程:将放置一个鸡蛋的硬纸片放置在装有半杯水的水杯口上,之后迅速抽走硬纸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鸡蛋安全地掉进水杯中,并没有随硬纸片飞出。通过这个物理小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进一步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有更加具体和生动的了解。同时,在物理小实验中,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做,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不但可以感受到玩中学的乐趣,而且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第二,营造环境,活跃氛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具有便利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物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环境更加良好,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了,距离自然就近了,学生也就不再恐惧教师和物理学习,学习效果也就高了。此外,初中物理小实验也适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索、相互帮助,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分析物理知识的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凸显物理小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感受实验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促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浮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过程:将割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倒置,在瓶颈处放一个乒乓球并向瓶内注水。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乒乓球并不会浮起来。之后,教师用瓶盖盖在瓶口处,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乒乓球出现上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对浮力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使实验的趣味性更强,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更大。

(二)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物理小实验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开展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实验自主性。例如,在教学“大气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同学设计了一个“无法吸走的牛奶”实验。实验过程:准备一个试管,装上牛奶,橡皮塞封好口,并在橡皮塞中插入细玻璃管,用力吸玻璃管,无论如何用力,牛奶就是吸不上来。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大气压的作用,试管中的饮料吸不上来。这个实验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既可以在物理学习中习得知识,又能够增长才能。

(三)将实验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的生动性与实验性是非常强的,实验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的作用,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折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与开展一个“位置升高的硬币”的实验,将折射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实验过程:选择一个半透明的水杯,将硬币放在这个水杯中,将杯子不断地移动,观察发现无法看见硬币,此时向杯子中加水,观察可以发现又能够重新看到硬币。能够重新看到硬币,主要是因为光的折射,使硬币的“位置”逐渐升高。这个物理小实验可以生动地解释折射现象,而学生在设计、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物理小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小实验,发挥物理小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物理小实验的开展,可以使物理课堂更加轻松和愉悦,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自主反思、自主动手、自我发展,这对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物理思维的培养、物理综合素养的形成等都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5篇

初中物理 自觉学习 找出差异

一、多问细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等于掌握了课本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科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得以稳步提高。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形式思维的重要手段。

1、课前阅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椐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①什么叫惯性?②哪些物体具有惯性?③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④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⑤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⑥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2、课堂阅读 针对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前,要让学生熟读下本节的重点内容,再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紧跟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教材力图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学生的形式思维,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自觉性,把学生看成是对教学环境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主体。

在同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心理能力差异并不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在于自我,它不能由外部作用来代替。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交谈、对话、辩论(同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 促使概念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找出自己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顺应)。

三、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不同识记途径,如规律性识记、理解性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类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1、理解透彻才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类比后加以记忆。如音调与响度。

2、语言简炼才记得快 大家知道,顺口的诗句很容易被人记住,教学中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理出要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用“压并流串、不超量程、电流正入负出、电流表绝不跨接电源两极”这样简短的话便可总结出来。

3、反复强化才记得准 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一些知识找不到相关联系的东西来帮助记忆时遗忘就更为严重。要同遗忘作斗争,就要反复强化,多次重复感受。

四、多思细比,找出差异,掌握本质

物理知识本身既有相近之处, 又有不同特点,如不加以区分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的目的。

1、同课本中相近内容作比较 如“误差”与“错误”都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不符,但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在测量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大大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生教育的重点都有所变化,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亲身感受、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猜想假设、探索发现、探讨交流以及应用创造等几个部分。下面我们就对教学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论述。

1.发现问题

正是因为新课标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程的各个环节,那么,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发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最有效的探究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提高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场景展示。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物理中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所以,没有大胆的假设就不会有所发现。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来为其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提供信息支持。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假设存在着困难,不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不同,假设的有效性必然也会不同,

3.探究发现

猜想和假设的存在毕竟是没有切实根据的,所以在猜想结果提出来之后还要用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在物理实验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资源获得的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大量知识就会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操作方等内容。第二,模拟实验。信息技术的存在会提供专业的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从而解决那些限制性试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第三,记录试验结果。新课标下的学生都进行小组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也是一样,所以学生就可以利用表格和文档等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讨论交流

试验结果出来之后要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然而,枯燥的口头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了讨论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像、表格、文档等的演示,让学生的口、眼、脑同时应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力,并寻找其间的差别,不但提高了讨论的气氛,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5.应用创造

应用创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应用的活动环节,就比如,在磁力知识的学习时,讲授完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在古代,磁力应用表现之一,指南针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网址,引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

二、模式的实施

就像物理实验一样,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效果也需要通过实际行为来进行验证。

1.案例设计: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指导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从结构上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另一部分是"惯性",总体上都是属于物理知识中力学部分。第二,教学目标。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理解惯性的内容,同时掌握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以及危害的防护。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题目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总结、记录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惯性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该部分内容是由两个大的结构构成的,所以实验教学活动也要从两个方向来组织,首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如表二所示,其次,是惯性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大致如表一所示。

2.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表现情况的认真分析,以及学生课堂作业情况的检查,从而总结出,在本堂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物理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验的各个过程,总体上来看,完成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同时,该实验过程也证实了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小结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能力,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北.信息技术支持的普通高等院校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7篇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做肤浅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因素。但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时,学生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在讲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时,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走进课堂,并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摩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继续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若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抄写定义的方法,是不会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

2. 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层次性。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各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水烧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例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 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还在于它与其他概念有联系。例如,在复习“电功、电功率”内容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 何时Q=W, 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

4.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一个力学中的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过程中木块受几个力?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下滑力。无形之中就多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死记硬背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即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分析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通过类比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初中物理惯性范文第8篇

一、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设置问题

课堂导入是让课堂以一种别具特色的方式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在问题式引导中进行.课堂导入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有情境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愿意思考.例如讲解惯性一课时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设置这样的情境:“公交车一个急刹车,某男子不小心趴在了前面一位摩登女郎的身上,该女子回头瞪了一眼并说道:德性.该男子文质彬彬的回答:小姐,这不是德性,是惯性.”小故事的结尾提到了惯性一词,未曾学习过的同学不理解这一概念,会对这一陌生词汇产生浓厚的兴趣,萌生出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设置的情景提出这样的问题:平时坐公交的时一定有过类似身体倾斜的现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同学要知道男子口中的惯性是什么意思麽.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文中老师设置的情景,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问题式引导教学法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要求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二、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在课堂上合作与交流,积极搜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是问题式引导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仍然以惯性问题为例,教师最先在课堂导入中提出了惯性一词,在教师明确了惯性的定义和特征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存在那些惯性想象?”根据这个问题,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经常骑脚踏车的同学会分别以脚踏车和树为参照物,而经常坐公交车的同学则会以公交车和警示牌为参照物,不同类型的同学通过交流与探究会达成一个对惯性的深刻认识,这就是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是问题式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步骤,这一部分把握得当会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物理内容,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这会使学生对知识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和扎实掌握.

三、教师解答学生在理解知识后提出问题

问题式引导教学法时刻突出问题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总结问题,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升华――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后再次提出问题,教师加以解答.这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学生理解知识吸收知识的表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刻理解.

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了知识点,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同时也会萌生出更加尖端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式引导教学法要求教师积极解答,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压强这一知识点中,有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说法.有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拎手提环保袋时感觉勒手,将其拉伸变宽后会好一些,但是不出一分钟会再次勒手,这如何用压强知识解释?”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代表学生对压强知识已经掌握,但未深刻理解,教师要给予详解:“这正是受力面积与压强关系的直接体现,在短时间内的压强转换是因为受力面积的变小.”教师甚至可以采取当场以环保袋验证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解释过后相信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压强知识.这一例子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再生问题解决的好处.

问题式引导教学法中解决学生再生问题是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方法,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态度,要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注意方法和态度.

总之,问题式引导教学法是一个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并再生问题,最后教师答疑解惑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问题式引导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提倡.

在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侧重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早已被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所取代.问题式引导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思维活跃,适用于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各位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不妨一试.中有许多探究性活动没有答案,增加了探究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教师要在实践中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充分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