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1篇

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X县统计局成立了调查组,抽取省级“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村X镇x村和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X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人员与上述两个村村干部座谈并共同填报《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查表》,在每村选取x户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实施现状,梳理和汇总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通过对X村和x村全面深入的走访了解和“解剖麻雀”,我们对于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乡村振兴”。

x.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X村和x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贫困人口占x.x%,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x%。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x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x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x户,占比达x.x%。本村上学x-x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x%,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x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留守儿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来水农户x户,占比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占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收入x万元,财政补助资金x万元。

(x)x村。常住人口x户,常住人口x人,其中贫困户x户x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x%,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x户,覆盖率达x%。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x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x户,占比x%。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x%。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x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x人达x%,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x户,达到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达到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x.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

总体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x岁。

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

x年,X村村集体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x万元,x村村集体收入x.x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x.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

三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

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三变”改革工作。

x.改革实施总体情况。X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x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X县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X县x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X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x年度x个贫困村x.x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x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

x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x.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

x.“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X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x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X镇X社区依托靠近X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x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x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x万元。

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X县已流转土地x.x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x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x家龙头企业、x家专业合作社、x户家庭农场。

期间,X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x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

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x.x亿元,x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x亩,x亩山地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x万元资金变成股金;全县x户农户入股变成股东,其中贫困户x户x人。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2篇

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2、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赴贫困村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村经济管理;路径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随着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突显,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1农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农村实际需求,国家对于农村基建设施投入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也是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基础保障。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保障,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农民的意识导致出现了较多的管理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款项使用不明确,土地的租赁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等,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之前首先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2农村经济管理的现存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是对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更是直接参与者,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管理效果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经济管理的一般是村委会或者村支书,虽然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升,但是在农村地区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经济管理的问题,还要进行村务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过多且繁杂。除此之外,在进行经济管理之前,其对于相关专业训练的参与度较少,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低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监督人员是村民,因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低,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化监督,随着对监督问题重视性的提高,虽然部分村民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监督中存在着监督力度小的问题,形成了从众性较高的监督现象。

2.3使用的管理形式过于传统

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交通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导致村民受传统小农经济经营思想较深的影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一般是较为传统的账本形式,在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问题和漏洞。在农村经济的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村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村落还处于待普及的过程中,普及后还涉及人员培训的问题,因此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效率的措施

3.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对后期的管理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主要的优化途径之一。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能培养,而且要进行廉洁教育和诚实教育,降低小官巨贪现象的发生率。

3.2加强监督力度

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督不仅是优化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管理效率稳步提升的基础保障。在实现村民经济管理自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村民对相关制度的认知,进行制度普及教育。在监督各项投票过程中,应在保证村民了解政策的前提下使相关投票公开、公平、公正。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4篇

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问题一:两基债务巨大

问题二: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缺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无教室上课和在危房里读书的困难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师无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833名村校教师无住房,这些教师居住在边远地区,他们大部分属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距学校较远,有不少教师属于外乡(镇)籍教师,他们居无定所,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教师难以稳定,新教师难以聘用,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安居乐教,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专任教师量少质弱

问题四:城区教育资源匮乏

问题五: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问题六:初中辍学情况仍十分突出

问题七:农民教育负担沉重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两基债务偿还力度。两基欠债,归根到底是政府欠债,逐步偿还两基债务,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义务教育轻装前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县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拟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偿还两基欠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与市教委衔接,积极争取市上扶持,早日还清两基债务。

(二)启动实施村校教师安居工程。县教委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我县村校教师分布情况,已拟订村校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按规定,全县需修建村校教师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资金608万元。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将村校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安居工程规划,逐年解决村校教师住房问题,为广大边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解除后顾之忧。

(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四)启动秀山高级中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以新建秀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一带五城区教育调整规划已经纳入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秀山高级中学建设,既关系到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高级中学,可以起到一脉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级中学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实,历时近两年仍无实际性进展。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早日建成秀山高级中学,以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生均用地严重不足,配套设施紧缺等问题。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问题;靖远县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全县总面积5809.4km2,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km,流域面积100km2,分别占甘肃省、白银市黄河过境段的40%和72%,有效灌溉面积3.933万hm2。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甘肃省的19个半农半牧县之一。靖远设施农业发达,农作物秸秆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畜牧产业发展一直走在甘肃省前列。

1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靖远县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614.53万头(只),其中羊122.41万只、生猪79.34万头、鸡389万只、特种经济动物18.89万只、大家畜4.89万头(牛0.67万头,其中肉牛0.39万头、奶牛0.28万头)。各类畜禽出栏量达281.41万头(只),其中羊64.81万只(羔羊51.85万只)、生猪44.13万头、鸡161万只。肉类总产量43339.95t,其中大家畜肉583t、猪肉31112.65t、羊肉8425.3t(羔羊肉3887.6t)、鸡肉3220t。禽蛋产量7412t,羊毛产量778t,奶产量15456t,水产品产量890.2t。畜牧业产值达11.83亿元。新改扩建养殖场1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万元。全县投入生产的水产养殖池塘面积126.066hm2、投入生产的藕田养鱼面积18.667hm2,全县年出产水产品890.2t,其中出产小龙虾9.15t,南美白对虾3.55t,中华绒螯蟹2.51t。

1.1做强品牌优势,推进肉羊产业

靖远县逐步提高了全县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基本实现了“六化”的产业经营格局,肉羊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初步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山区滩羊纯种繁育基地、沿河灌区商品羔羊生产基地、高扬程灌区饲草料基地与羔羊育肥基地,发展养羊场(小区)40个,养羊专业户达11200户。建成羊只交易市场2家。

1.2发展特种养殖,增添新产业

初步探索发展肉驴养殖业。组织全县黑毛驴养殖户到白银市平川区甘肃红星伟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黑毛驴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目前,肉驴饲养主要分布在东湾、刘川、双龙、北滩、高湾等乡(镇),有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家,5头以上规模场25家,总饲养量达到4380头。其他特色养殖有甘肃海旺鹿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峰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

2畜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扩大再生产受资金和土地的制约,农牧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难以满足,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场地和资金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量,从而提高农户的养殖收入。二是饲料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牧民增收。近年来饲料价格逐月攀升,加重了农牧民的投入负担。三是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靖远县畜禽产业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畜牧业加速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四是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少,养殖链条短、效益低。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制约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靖远县缺乏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现有的金字招牌“靖远羊羔肉”还没有充分发挥最大作用,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开发能力与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产业缺少深加工产品。区域市场流通体系不发达,缺乏专业化物流体系。

3对策及建议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靖远县的畜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养殖模式,要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养户,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紧紧与环保、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标准化、园林式的养殖小区,促使散养农户向养殖小区集中,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能提升畜产品质量。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6篇

虽然该县开展群众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但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还不丰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不少基层领导对乡镇公共文化的作用缺乏认识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现行的考核机制有关。GDP的地位压倒一切,这一指挥棒引领基层领导拼命抓经济建设,而忽略其他。二是错误地认为乡镇公共文化是消费品。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不能塑政绩,不能当饭吃”思想,认为只投资不赚钱,是费力不见成效的事情,所以对之只是应付而已。

(二)活动场所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一是活动场所小。目前,乡镇公共文化场所多为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不少乡镇文化建设这一块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纳入重点,有的很久才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场所面积很小,有的已经挪作他用,比如堆放杂物,门上只有一个标签而已。二是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目前,各乡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的来源于县城一些单位的淘汰产品,有的因为购置年代长已经陈旧,不能使用或者用起来效果很差,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弱

一是他们素质普遍较差。不少乡镇公共文化的定位是闲职,基层领导舍不得在这个岗位上配备高素质人才,一般把没有什么真实本领的人派到这个岗位充数。二是他们业务能力弱。大都占着编制干自己的私事,乐得清闲。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上面要来检查时打扫一下卫生,做做样子。

(四)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不够

一是本土人文、历史资源发掘整理和宣传力度不够。石柱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拥有近14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间历经600多年土司制,有巾帼英雄秦良玉的英雄事迹。历史跨度大,传说故事多。石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有特别的风俗。全县幅员3012.51km2,54万人口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2%,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特征,比如石柱有“哭嫁”的风俗,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二是没有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转化。石柱背靠武陵山区,处于浩浩长江、渝鄂边塞、巴楚文化结合部,承山继水,山地文化与江河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是值得各位公共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五)乡镇公共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有的乡镇会象征性地拨一点可怜的经费,但杯水车薪,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而有的乡镇更恼火,釜底抽薪,十分有限的一点文化事业经费被挪作他用,这项工作也就陷于瘫痪之中。

二、石柱县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需要和谐发展,要想实现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兴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在认识上打个翻身仗,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

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公共文化事业是振兴群众精气神的有力武器。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文化生活,它是其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果不在精气神上提振他们,他们没有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他们就不可能彻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二是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它。要端正认识,抓文化也就是抓发展、抓未来,如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乡村这个广阔的天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它。而一旦后者得逞,就会给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各位基层领导及各位乡镇公共文化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二)保障经费投入和乡镇文化用地,更新设施设备

一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在乡镇文化金融、税收等方面进一步研究落实文化优惠政策。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乡镇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常态性保障力度和落实文化专项资金补贴。多渠道吸引外来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乡镇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乡镇文化发展的新模式,确保每年度对乡镇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少于财政预算支出的5%,保障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经费所需。二是把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三是保障乡镇文化用地和更新设施设备。要将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充分考虑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留足活动场所。利用专项资金每年添置一些设施设备。

(三)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一是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优秀土家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无形资产,是土家百姓的根基和灵魂。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太保祠名震石柱;“玉带河之夜”是石柱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群众中已经扎下了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已经唱响大江南北。这些文化品牌要继续传承下去,在各乡镇也要汇集力量打造文化品牌,把这个作为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主攻方向。比如,黄水镇、冷水镇的“苦文化”,悦来镇以辣椒产业为代表的“辣文化”等,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可以打造成乡镇公共文化品牌。二是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开发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在宏观上进行掌控,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地方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处理好城镇化与优秀文化遗产的关系,避免旧城镇改造建设中破坏优秀地方文化遗产的不良现象。

(四)培养乡镇公共文化人才,组织开展好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7篇

摘要:近几年政府和社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边疆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而目前边疆地区教师的结构层次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所获得培训机会甚少、待遇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其原因,在如何完善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置、加大培训力度以及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25-02

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此时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已经从“有学上”提升到“上好学”,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要求越来越迫切,而能够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的观念意识也越来越强。此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便提到了日程上。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能否均衡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专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给予了明确规定。所以,近几年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发展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为了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就离不开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却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

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边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多数是大专及中专,本科学历寥寥无几。地处偏远山区,又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方,更加需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进行均衡发展。

(二)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不稳定是长期困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数量少,特别是专任教师人数存在严重缺编,特别是边远的乡镇中学和农村小学,更甚的是比较重要的学科缺乏起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极不合理,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尤为缺乏,而农村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造成城市与乡镇教师队伍分布陷入城市师资力量愈来愈强、农村师资力量愈来愈弱的怪圈。

(三)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

教师职称结构的合理性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根本。职称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能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特别是县城中学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而乡镇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完全不合理,尤其是小学、中级和初级占9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成为乡镇学校的稀缺资源。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职称的构成。

(四)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

1.民族地区教师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流动。为了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流动性比较大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因财政困难,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

2.乡镇学校向区县地区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就不平衡,而不同地区教师之间、城镇与乡镇之间的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对边疆地区教师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

3.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内地流动。近三年从边疆少数民族县教育系统流向内地教育系统的比例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信息相对闭塞,缺乏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和所需的良好环境及机遇。

三、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边疆地区乡镇学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边疆地区乡镇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发展不均衡等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出台并构建富有成效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具体来说,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帮助,尤其是要加大边疆、山区等艰苦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师的补充和培养力度。政府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特别是针对乡镇学校规模小、少数民族教师占多数的情况,可以实行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利于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总体达到均衡发展。

在边疆少数民族这一特定的区域中,要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不断促进县域内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以达到教师队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结构合理性

要彻底解决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边疆民族地区可以与当地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等政策相结合。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应给予更多倾斜,当地政府也应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更应倾向于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

合理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多科教师培养,推行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完善“特岗”教师的招聘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使优秀师资能有效流动到薄弱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校本培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另外,尤其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教师,这样才可以减少农村教师流失过多的现象产生,使得教师在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减少一人教多班、授多科、带多个年级的现象,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大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其中提出要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多渠道多元化地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采取多通道的方式,引进具有一定经验的骨干教师、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但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教师收入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质量,由此会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以确保各级财政对落实各项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教育经费,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乡镇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奖励津贴,并保障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同时要落实和完成好对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的政策执行,鼓励和吸引众多人才到当地工作,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均衡发展。

人才培养和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了边疆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但是即便如此,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仍不乐观。因而,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使其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区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3).

[2]唐开福.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2014,(02).

[3]马效义,王春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教师,2009,(03).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卫生 对策 长效体系

一、基本情况

1、卫生资源及环境状况:杨舍镇旺西村地处金港大道和南二环路交汇点,南临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北靠环境怡人暨阳湖生态园。近年来,旺西村依托暨阳湖生态园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加强了全村的环境建设,小区绿化和庭院绿化相互辉映,道路绿化和田间绿化纵横交错,整个就是一座被绿色包围着的村庄,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以上;村里规划建设的8条主干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8%;自来水饮用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液化气使用率、卫生改厕率均达到了100%。城乡一体化使旺西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就连买菜也用不着出村,村民的居住环境真是仙境一般。全村共有13个村民组,在册人口1660人,外来人员1430人。有一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拥有电脑3台,传真机1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1台,外线电话1部。旺西村的预防保健网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院,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医疗环境、卫生设施和人员配备已基本能满足旺西村广大农民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就诊需求。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卫生村;2006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村。

2、农民社会医疗保障: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关联着百姓的生活,也是他们茶余饭后最多说起的话题。合作医疗是当前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形式,入户调查显示,该村村民群众认为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措施,对于解决农民过重的医疗负担有很大作用,几年来全村100%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子女上学不难、看病有报销、就业有保障,凡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利益,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验得到,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享受到了现代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硕果。

3、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实施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有效盘活了农村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管理逐步规范,服务更加有效,农村医疗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游医药贩、假医假药、坑农害农事件显著减少,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和乡村医生的欢迎。村里为了解除每一位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为每一位乡村医生办理的城镇养老保险。

4、健康乡村行,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农村卫生为先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村委会举办了“让健康走进旺西”的健康活动,邀请名医作讲座报告,为村民提供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拓宽了村民的健康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同时村里建立了基本满足农民群众公共卫生需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该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该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村卫生室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近些年来旺西村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都有较大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增多,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也是事实。经济状况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差异。目前,村级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内容和质量,往往让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看不中”,让一些贫困的“打工者看不起”,让一些优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感到“不满意”。

二是外来人口是该村疾病预防工作中的薄弱点。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逐步向城郊、经济发达的村扩散,对农村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是食品药品监管难以到位。虚假药品广告和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成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大公害。在农村,还存在一些游医,农村群众相对素质不高,特别是外来民工容易轻信虚假广告宣传,受到侵权和伤害。

四是河道水体污染。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生活垃圾的侵入,使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限未清,水体已发黑发臭。

三、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载体,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外来民工的管理,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

由于经济的发展,外来打工人口越来越多,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开展对外来民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是旺西村农村卫生的重要课题,通过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外来民工健康教育普及率、核心健康信息知晓率,降低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引导他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和手段,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和个人保健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2、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

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机制,随着村级财力经济的不断增强,要进一步提高对村卫生室的投入,规范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补助的范围和方式,包括医疗设备的更新、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卫生室的改造力度,提升卫生室医疗技术水平。要落实农村预防保健人员的费用补助优惠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农村预防保健人员,要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和奖励,由村负责考核。

3、清理河道净化水质

由于长期积累在河底淤泥和生活垃圾的浸入,水体已发黑发臭。要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清理河道淤泥和生活垃圾,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良好水生环境,确保河道生态平衡、景观宜人,村容整洁、生态优美的新农村风貌。

4、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落实困难群众参保经费,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门诊补偿比例以及住院、门诊大病费用统筹补偿标准。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受益面,特别是对外来人员,也要帮助他们参保,扩大参保面,提高保障度。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解决好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致贫和返贫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保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逐步恢复农村居民的“国民待遇”。

5、落实编制,提升农村卫技人员的素质

要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员配备要求,重新核定医卫人员编制。大力实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工程,对全村所有在岗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时间、统一考核标准,结合现代网络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教育、理论知识授课、实践技能培训,使全体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明确基本职责、掌握基本技能、落实基本规章制度。要组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全市统一医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