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中职业规划

职中职业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中职业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一、入学教育,专业归属更快

以前中职班主任工作内容定位在班级日常事务、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在学生的专业思想、心理发展、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中职学生大多对专业的概念为零,他们不是因喜欢而选择这个专业,只是出于盲目或无奈,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采取各种不理性的举措。及早进行职业经营和专业思想引领尤为重要。

职业经营应从入学时就开始,专业思想引领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其一讲清楚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层次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讲清楚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懂得读职校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其三通过多途径专业介绍,使学生了解专业方向,明确专业目标。具体做法是:邀请专业教师、企业界人士、毕业学生、家长进行而对面的专业介绍与交流。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卜的偏差:使家长对专业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随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一起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

二、阶段规划,职业目标更全

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定自己;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进步的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意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研究表明,一个有职业规划的人比无职业规划的事业成功率要高出70%左右。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职业生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评估、设定目标、可行性分析、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一学期,侧重于学生自我评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二学期,侧重于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和纠偏,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三阶段是二年级,侧重于进行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全面、系统、切实的职业经营规划是十分有效的,为学生充分就业,在就业方面实现弯道“超越”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校企联姻,职业素养更好

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经营理念,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企业管理中各种制度的约束。

1 企业文化与学风、班风联姻。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做事的原则,它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之中,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著名节日主持人杨澜在采访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先生时,向他请教“台塑的企业文化是什么?”王永庆先生回答“做好、做得更好”,这就是台塑的企业文化,也是台塑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把企业文化理念移植到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理解班级文化不仅体现在教室布置、宿舍布置和参加文体活动上,更体现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我们将一些优秀企业的“职工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把“企业宗旨”和学生主题班会结合起来:把“企业生产制度”和评比学习之星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领悟做一名合格企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以企业文化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与压力。企业文化与学风、班风联姻,使企业文化新观念弥漫在班级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上呈现出来。

2 企业管理与班级管理联姻。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经营理念,主要采用企业“人才盘点”“全员参与”管理:锻炼学生适应能力,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企业“邻桌原则…‘生产流程”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再拧毛巾…‘降低成本”管理:启迪学生善用资源。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追求成功。班主任要有效地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哲学,把企业管理经验有机植入班级管理中,提升班级专业个性形象,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四、主题教育,职业信心更强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个性等方面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学生不认真听课或听不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学生不配合,班级管理中,教育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学生经常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职业经营主题教育活动。

1 梦从这里开始――我自信。首先让学生搜集身边各行业的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其次展示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学好自己也一样能成为行业的能人;再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创业讲座。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中没出息”的阴影,从而唤醒他们的自信与自尊,使他们认识到当自己走进职中校门踏进这个班级,不管以前成绩如何,一切从零开始,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自己有信心、有决心,刻苦学习,就一定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2 梦从这里耕耘――我参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优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在学校、班级活动中及时发掘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艺术节、技能节和社区活动。有的学生在一次次学校橱窗作品展示中突显,有的学生在一张张五彩缤纷POP海报中亮相,有的学生在一只只旧物改造购物袋中闪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灵动的舞台,他们体验了成功。

五、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更早

中职生的许多学习都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行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展知识领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行业专家引领。校外辅导员由行业专家担任,两年中聘请了太仓林枫图文设计公司总经理、奇谋设计公司艺术总监和新概念装饰公司经理等专家作为班级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学生作专业讲座。由于他们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创业经历,因而他们的讲座赢得了学生的欢迎。通过讲座,学生既了解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了解这些专家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成功创业的经验。

2 中间实习引领。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情况与动态,使他们毕业后就能上岗。我在第一学期就联系企业、公司,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进行中间实习,让他们尽早走进行业,了解行业,熟悉行业要求。把近期习得的知识回归企业,看看还有哪些不足。在今年的定岗实习中,我班共有学生23人,除4人因升学未参加实习外,其余19人全部参加实习,其中对口专业实习率为68%,专业的巩固率为91%。

3 成功人士引领。如: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面试、如何工作、如何相处》的讲座,以他们就业的亲身经历,讲述就业与在校学习的关系:只有在校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在就业时找到合适的岗位,才能获得企业的认可。又如克丽缇娜――佩佩美容会所吴佩华所长“40年人生之路”,“坚持,努力,做好”是吴佩华40年人生之路的宝贵经验。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汇聚在这里交流生源的稳控工作,说实话在座的各位老师中有我的前辈以及老师,在你们面前谈论这个话题就有点班门弄斧,但是按照学校要求我就如何做好学生稳控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针对学生流失情况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自身情况

我们的学生学习成绩偏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自律性差,厌学情绪严重,一是多数人读职中是由于父母的安排和亲朋的劝说,并非自愿或者说自己喜好,所以部分学生带着一种抵触心理选择职中,二是缺乏职业意识,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现在要准备什么,对自己喜欢什么职业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选专业也是根据父母安排,或者同学、朋友所说而选择的,在选专业的时候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学了一段时间过后觉得学无所用,前途迷茫。三是学习基础确实太差,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这些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导致学生不想学习。

二、学生家长情况

1、受眼前利益的影响,有些家长说什么读书无用论。崇尚金钱万能的,让学生弃学务工。(张萍哭着离开学校事例)

2、受认识差异的影响,觉得读职高没有读普高有前途,读职高低人一等,将来没有出息。(吕丽萍哭着去读杨家中学的事例)

二、学生家庭情况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家庭生活状况及方式对学生厌学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厌学学生主要集中在两块,一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或者亲戚家寄居,缺少父爱母爱,养成了性格孤僻,性格执拗,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做出自伤自残,退学等不理智的行为。(奉蜀东事例)(我现在这届学生在高一的时候,班上性格偏激的学生比较多,有一天晚上查寝我无意中发现有个学生手上有很多伤口,我就把他叫到操场上,问原因,开始他不说,后来我就跟他摆龙门阵,慢慢的他才开始说他感觉自己非常孤单,觉得没有人愿意和他朋友,在家里跟爷爷奶奶基本上不交流,一年跟父母说不到两句话,然后我就跟他说可以和我做朋友吗?慢慢的才把他的心打开,他最后哭着跟我说,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一个人跟他谈心,说这么多话)二是破碎家庭子女,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关系破裂离婚,形成单亲家庭,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针对上述情况所做的对策

首先学生进班过后我就收集学生的联系方式,建立qq群或者讨论组,搞些班团活动,尽快的让学生熟悉并亲密起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想法,有很多学生当面是不愿意说的,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就能很快打开话题,这样能尽快的了解学生情况。让学生尽快产生一种以班集体为大家庭的这种意识。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 中体现存在的价值。让同学愿意以班级为家,以同学为兄弟姐妹。

其次多跟学生讲讲专业前景,职业规划。让学生为将来立下目标。我在组建班集体不久就会让学生做好三个目标规划:一是近期目标,目前在学校,自己应该达到什么状态,二是三年后目标,通过三年的学习,自己应该达到什么目的,三是将来的长远目标,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他们的这个三个目标贴在班上最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要为自己将来而奋斗。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开设一门选修课,举办一些讲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适用性,照搬国外

目前国内教材在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核心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多以直接照搬国外的主要学说为主,较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深入阐述,结合我国学生实际内容的更是欠缺,所以学生学习后感到这些理论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适用性方面有较的欠缺。

(二)缺乏操作性,纯理论讲授

注重理论的系统讲授,要求学生“记忆”知识,是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很难避免。“老师说,学生记”的教育方式,缺乏操作性,也是前这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缺乏社会性和针对性,笼统辅导

目前国内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课程讲授者,均以校内教师为主。许多教师很少有真正深入社会职业市场实际的经历,对于职业市场的认识深度明显不足,而学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面仍过多沿袭文科类课程注重讲授的做法,很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亲身实践。目前在开设这门课程的中职中,职业生涯理论的宣传和讲解多以集体讲授的方式为主,很少采用讨论式教学,更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无法适应职业生涯教育个性化极强的特点。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以上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研究不足。国内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育技术的研究少有人涉足。现有研究成果过多地关注在必要性方面的讨论及对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等层面上,实证性、应用性研究相对欠缺。

(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选修课,且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很少。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逐渐贯穿到小学、中学、学各个教育阶段,且渗透到多门课程教学中。而目前我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零散的讲座及思政课程中的简单介绍,部分中职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但明显存在受众面不广,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单一,教学课时数少等问题。

(三)测评工具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职业生涯测评软件研究主要侧重于翻译、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由于地域文化性的差异等原因,这样的测评软件的实用性和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受到很影响。目前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匮乏,部分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中,担任教学任务的并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很多教师是属于兼课性质的,甚至有些教师是因为工作量不够,而勉为其难地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的。该课程对于部分老师来说吸引力普遍不,不仅因为备课工作量较,更主要是因为该课程内容较难展开,很难讲活、讲深,很容易和思政课的部分内容重复,不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如何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理想的作用

要讲清职业理想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要讲清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它影响和制约着职业理想。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正确的社会理想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支柱,应把国家富裕、社会进步当成自己的责任,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中,才会最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要向学生讲清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动力。进一步指出:中职生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应该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行动去报效祖国。

(二)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

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确定职业理想。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主观条件;了解认识家庭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和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动向。指导学生通过全面认识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根据社会理想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要结合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指导学生全面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初步规划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时,要根据其能力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适合的职业及达到职业目标的高度,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书。

(三)引导学生管理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的认识,使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自己人生的方案;要教育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积极行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职业演变的速度不断加快。为此,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加快的职业演变中生存与发展,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既会给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带来现实的困难,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四)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

要讲清中职学生有哪些创业品质。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想创业、敢创业,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前提。中职学生创业应具有独立、合作、果断、克制、坚韧、适应性强等心理品质: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善于交流、合作的心理品质;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的心理品质;克服盲目冲动的心理品质;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性强的心理品质。可以与专业教师配合,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通过开展各种学生技能比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行业实践、行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可以创业人物和实例。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炜关,浅谈如何指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等职业教育,2006.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如今市场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适用型人才。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学校的重视。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规划指导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社会舞台上职业角色扮演得如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我们是可以把握的。

当前建筑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其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也高,技工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同层次一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 “高不成,低不就”,受利益驱动而频频跳槽,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结到底都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对建筑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不具备建筑行业的职业精神与素养,从而也不具备应岗、转岗的关键职业能力。

二、对建筑大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分析、讨论

(一)学生求职的误区:(1)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性质认识不清,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高,不愿意吃苦和到建筑企业、到工地等第一线岗位工作,就业时挑肥拣瘦,责任感差,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诚信,随意撕毁实习合同。(2)依赖学校和父母。一直来工民建专业就业率高,没有危机感和危机意识,错误地认为没有工作学校会负责到底。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学校和父母。

(二)技工院校建筑大类专业学生的优势。(1)建筑专业是紧俏专业,专业教育面向市场,有很明确的市场定向,从招生开始,就已考虑了今后的就业市场情况,有针对性的招生,这就为同学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选择好了一个生存空间。(2)技工毕业生是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而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学生的建议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知道建筑大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建筑设备安装、建筑工程测量等,然后客观全面地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与所选职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学校、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学科特色、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了解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专业的关系。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增加本专业职业意识,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四、在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对学校的建议

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无论学生的来源,学生的组成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培养目标方向,都有低于普通高中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指导、就业体系的建立、职业生涯的设计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把握未来,迎接挑战。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通过职业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职业理念,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地点是施工现场,工作环境差,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受到外地师傅的挤压,学生抗压能力差,使涉世未深的学子必然会出现心理的波动和失落情绪。学生在求职中暂时不顺利、遇到挫折、情绪不够稳定或心理出现异常,就需要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需要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教育 培养

1、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崇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就业性的根本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不被时代所淘汰,不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

2、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及内涵

过去,人们传统的认为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门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站在今天,面对当下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单纯的只做技术上要求明显不合时宜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种的细分,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分枝的发展态势。无数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于社会。这些工作岗位特点鲜明,更新速度快,技术复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智能化程度高。只有应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担当。那么如何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职场变化,满足行业需要,懂得学习方法,踏实而灵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解决的的问题。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不同,它不随职业的变化或工作组织的改变而丧失,因此劳动者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尽快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至于手足无措。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类似于基础教育,它具有广谱性、基础性。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

香港职训局所有的专业第一年不开设专业课程,只开设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内地部分本科院校也启用了这种模式,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大三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分配。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上理论课的时间较短,实习期较长,所以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高职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观念塑造和能力塑造。

3.1观念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新生进校第一学期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无限憧憬,充满朝气,同时由于高中压力完全释放,所以心态放松但又过于自由,这时应当进行“收心”教育,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规划好大学生涯,制定出学习计划。同时,可以适宜的引入拓展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们明白在大学里专业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社会责任感和与人相处合作的技能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挫折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刚进大学,有些同学感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和想象中有很大差距,感到很失望。这是十分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理想和期待不一样。另外,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有些同学书本知识学得好,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榜样,但到了大学,除了理论学习外,其他方面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某些同学就会感到黔驴技穷,有明显的挫败感,无比沮丧。同样,毕业生进入职场时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开展挫折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面对挫折,解决好问题。

观念塑造的下一阶段即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抓住自身性格特点,找到优劣势,充分利用优点,尽量弥补缺点,调整学习重点,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分析就业形势,共享就业信息,让学生学会主动把握机会,时时提醒自己“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干什么?我还要做什么?”只有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方向,毕业时才会有正确的择业观。

3.2能力塑造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中除了在心态上树立意识外,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课程中应当包括个人素养、团队训练、沟通能力、个人成长等内容,培养通用核心技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职业装备”。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实践中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可以同时融合在实践中。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面对的是客户,如何与人沟通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除相关理论学习外,可定期组织营销实训周活动,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时间进行营销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可在校内商务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实训室、财会实训室、商贸谈判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仿真、全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训周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商道德规范,激发学习动机。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加技巧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有机融合起来,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获得可持续的职业能力,为几年后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备注:此论文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研究专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年英.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与个性[j].职业教育,2012(1)9-10.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角色扮演 职业指导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77

职业指导也可称为就业指导,是指为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指导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就是帮助临近毕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后,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思考的是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将职业指导这门课程发挥出其最高效能;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系统理论的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如何学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及今后怎样适应自己选择的职业。因此,如何将实践引入职业指导课程,如何利用参与式教学之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参与式教学贯通到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其按照某一身份进行模拟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和提高参与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需要进行充分地准备,包括涵盖学习目标的剧本设计,学生角色的分配和准备,教师的指导作用及表演结束后的总结指导。角色扮演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情境中,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调动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模式。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点

(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演,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扮演角色的学生必须要认真准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表演中去,做到把台词、剧本内容内化于心,同时加入个人情绪、表情、肢体动作。学生的模拟表演比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生动有趣的多。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所学的知识,其他观看表演的同学也能加深记忆。

(二)模拟环境的真实性

角色扮演弱化了教学过程,突出了逼真的学习过程。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加高效。例如,我们在创设的面试环境中,面试者进入面试的房间,怎样和面试官打招呼,怎样入座,怎样回答问题,面试结束后该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在模拟情节中得到答案。真实性越高,学生的印象越深刻,更能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创设高效课堂

角色扮演教学,相对于真实的求职及就业环境来说,节省了财力和物力。利用教育即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要素的有限资源,颠覆以往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最终实现课程的学习目标。

三、角色扮演法在职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中职学生大多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且普遍存在。因此,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挥其主官能动性,在求职中与积极与用人单位交流和沟通,规范求职行为,帮助其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规划职业。

(一)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

传统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就业心态,学会正确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存在巨大的缺陷。而角色扮演教学法则侧重于开拓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是课堂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

(二)规范学生的求职行为

学生在求职时,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宝贵的面试机会?和面试官见面后,如何表现才能给他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如何成功获得职位?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面试心态和心理素质,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规范自己的求职行为,为自己成功获得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提高学生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社会提倡和培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精神。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还能让他们相互交流沟通,学会了解角色,进入角色,完成角色表演。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帮助,加深其对职业技能与知识的认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思考,相互帮助,增进合作,其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提高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四、职业指导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步骤

角色扮演法适用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关于就业的教学内容,如求职、面试等教学内容。

(一)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到用人单位求职的情境,教师把相关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以表演的形式将内容呈现。要求认真、用心地完成教学内容。

(二)角色分工阶段

各小组内部进行表演的角色分工,自由讨论和拟写表演剧本。在教师的指导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下,准备道具和布置场景。学生自主分工,如扮演面试官、求职者、工作人员、等候面试的人员需要几个人,谁来扮演等具体细节。通过小组讨论表演的流程和细节,必要时可以进行预演。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作业。

(三)预演阶段

在前两个步骤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预演。在预演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共同修改剧本、完善表演。借此了解应聘时该怎样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思考如何给用人单位的面试官留下好的印象等具w细节。修改和完善剧本的同时,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了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表演与评价阶段

对于有表演任务的学生来说,角色扮演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行动”起来。表演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职学校的课堂带来了活泼的气氛。参考本班学生身心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定评价表,让其他表演的学生带着评价任务有针对性地观看,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作出评价。

将参与式教学之角色扮演法引入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课堂。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在每次模拟情景教学后,教师要进行课堂回顾和总结。对于老师来说,课堂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自己积累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总结是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回顾,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参考文献

[1]吕霄.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M].农业与技术,2010.第2期:166.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

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技工院校毕业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阶段,是人生转折的过渡期,紧张而充满希望;就业求职,更是从未经历过的新鲜“历险”。惟其新鲜,才具备挑战意味;惟其“历险”,更需智勇双全。每一个技工院校毕业生生求职者,在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一定会想用什么途径才能最快、最敏捷的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应聘之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应聘中采用什么方法途径才能顺利的获取理想职业。俗话说: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青春永远不会远不会被拒绝。只要有必要的就业准备,掌握就业求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增强就业风险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迈出关键的一步。鉴于此,收集就业求职信息是技工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准确地收集与择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为择业决策做好充分准备。毕业生获取信息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推荐就业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同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已与用人单位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通常会为毕业生提供与就业有关的政策咨询、前景分析、就业形势、组织校园招聘会,并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大量的就业信息。它所提供的需求信息可信度高,其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都较强,这是现阶段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二、通过人才市场调节就业

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有固定的人才市场,毕业生可以由此了解到就业形势、薪资行情,并可收集到大量的就业信息。但这类人才市场所提供的岗位一般是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不一定适合应届毕业生。毕业生还要多参加面向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包括全国性的、省级的、市级的、行业性的。毕业生参加这种供需见面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用人单位数量较多,可以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二是这些单位和岗位都欢迎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这些用人单位大多具备一定的资质,提供的岗位信息比较真实、有效。

三、通过各种大众媒体指导就业

传媒速度快,涉及面广,信息及时。各类单位和组织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工具,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就平面媒体而言,特别是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创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就业杂志以及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报等,都将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和招聘信息。各地的报刊等也都开辟了人才需求信息及招聘广告栏目。只要经常阅读,从中肯定会得到令毕业生感兴趣的或有用的信息。现在许多广播、电视节目中也开设了一些关于求职方面的栏目,多观看此类节目不但可以获得招聘信息,而且可以学习到应聘的技巧。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就业

毕业生通过实习,可以到企业参观访问、参与社会服务。这不仅能使毕业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为社会服务,而且开阔了视野,还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到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所需人员的素质要求等。这种亲自了解到的情况往往是最真实的。有许多毕业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某些用人单位有偏见,但深入其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观念有些偏颇,可能从中产生理性认识,愿意在这个单位工作。所以,大学生毕业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参加实习,这样不但可以煅炼自己,还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事实上很多高校毕业生就是先在某个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经过用人单位一段时间的考察便被录用的。

五、通过社会关系指导就业

自己的亲朋好友了解的社会需求信息针对性会更强。因为他们对毕业生比较了解,不管是个性、兴趣、能力还是对未来单位和岗位的期望,都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帮助、推荐往往能够兼顾求职者与岗位这两方面的需求。同时来自于亲朋好友的就业信息往往比较准确、直接。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向社会招聘信息后,将会收到大量内容相差无几的应聘函。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人,很难分辨出哪一个更强。所以,在求职中如果有熟人或亲朋好友帮助推荐一下,也许更有成效,况且有些用人单位还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的求职者。这种信息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除了亲朋好友以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比如说本专业的教师,他们对学生都比较了解,同时由于科研协助、兼职教学等因素与专业对口的单位有着广泛的接触,因此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再比如说校友,他们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不管是对所在单位的情况,还是对本专业就业行情,都非常熟悉。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许多具体、准确的信息。

六、自己刊登求职广告、发求职信、电话联系或亲自拜访

在报刊上登载求职广告,说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也可在因特网上直接设计个人的求职主页,目前博客微博的流行,更有利于毕业生们充分展示自己,以便于用人单位了解自己。另外对自己向往的公司、企业,可通过网络、电话与人事部门联系,或亲自走访。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尽快得到确切的信息,还能通过实地考察,对公司或企业的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待决策时参考。某技工院校张同学,将自己的择业目标定在了广州。2010年寒假,她单枪匹马去广州,游走于用人单位之间来推销自己,后来在一家人才市场获得了实习的机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并顺利签约。如此就业成功者不胜枚举。

七、通过网络收集求职信息。

职中职业规划范文第8篇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学生工作部,福建福州,350015)

[摘要] 大学生职业意识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职业意识社会化程度不高,职业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程度,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清醒认识到大学生职业意识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把握其发展特点,多方配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以达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和谐统一。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意识社会化;职业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53?03

[收稿日期] 2015-02-06;[修回日期]

2015-03-31[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2013 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477S)

[作者简介] 谢武(1978-),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

社会化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描述个体的人与整体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责任的社会人的过程[1]。

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是大学生对社会职业角色认知、今后在社会中希望承担的职业角色设计以及对角色能力学习适应的过程。具体地说,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一特定阶段以正确的认知为前提,健康的心理为核心,良好的职业参与行为为目标的统一整体。从认知层面上看,它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素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情况的判断和对目标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的认知,即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心理层面上看,它是大学生以自我知识体系为依据,以职业情感为基础进而树立起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品德;从行为层面上看,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职业知识、技巧,积累职业实践经验的一系列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与其他方面社会化有共同特性,但由于大学生主体的特定性,使其职业意识社会化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过渡性

大学生无论是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育都已基本成熟,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及参与社会实践,开始逐步思考并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是大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二)主观能动性

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大学生自我内化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职业意识社会化的内容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当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时,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选择,吸收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信息,在已有知识框架下,形成职业倾向。因此,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化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

(三)可塑性

大学是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重要准备阶段[3]。在此阶段,大学生对于职业意识社会化方向和职业内容有了初步的判断、选择能力,开始思考如何将自身职业理想同职业社会化有机统一。但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较多的理想化的成分,在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上具有不稳定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程度不高,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又具有可塑性。

三、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职业意识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原因

“90 后”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的集中关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长期成长在象牙塔中,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较少,对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缺乏直观的认识,这就导致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缺失。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缺失的表现

1. 社会价值观念淡化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其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需要”,更多是从个人方面考虑,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放在首位,忽视甚至无视“社会需要”,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趋向务实化,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局限于东部沿海或经济发达的内陆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把追求物质、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与社会整体的主导价值出现了较大的反差。

2. 期望值居高不下

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未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过高地估计自身职业素养,求职视野局限于待遇优厚的“热门”行业,把一线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作为实现自身理想、展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个人职业定位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低就成为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的首要问题。一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艰苦、位置偏远的单位在招聘时常常遇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3. 职业素养缺乏

职业素养是职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进行考察时都把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作为重点内容。当前,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常以职位高低、经济待遇的多少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基础,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在签约后遇到更好的单位就轻易违约,这些都是职业素养缺乏最明显的体现。

4. 职业意识随意性大

一方面,大学生在求职中,广撒网、多收获的行为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只要有合适的薪酬,可以不在乎行业或工种;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倾心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跨国公司等,存在对单位性质选择上的从众心理,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就业目标不切实际,随意放弃就业机会,使就业困难加剧。

(二)大学生职业意识缺失的危害

大学生职业意识缺失会导致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方向偏离,使大学生难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1. 不合理的人才流向不利于地区、行业间的协调发展

较之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福利待遇优厚的行业,偏远地区、艰苦行业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储备的不平衡又加剧了地区、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样就形成了不合理的人才流向和地区、行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恶性循环。

2. 专业不对口造成的人才资源隐形浪费

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物质待遇,忽视了所学专业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毕业生就业后所学专业基本荒废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中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专业人才的不断“外流”,宝贵的人才资源出现隐形的浪费。

3. 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

面对就业压力,个别学生在竞聘工作岗位,特别是一些条件优厚的职位时采取伪造资格证书、编造就业简历、篡改就业推荐表、签订多份就业协议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求职招聘行业秩序,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4. 人才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角色分工的社会,职业多样性和个性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个体的个性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置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于不顾的盲目性,不能把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利于自身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归根到底植根于社会价值关系,是不同社会意识和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4]。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又影响着社会价值关系的形成。

1. 经济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价值考量标准不自觉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新的参照系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群体对因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价值评价标准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更多地采取具体的市场经济标准以取代抽象的政治标准和传统的道德标准,从“功利”及“工具”的视角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其长远需求退位[5](14)。

2.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舆论、新闻媒介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职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倾向,这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差异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入,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在心理和文化的深层次层面促动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冲击,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又未能对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予以有效的反击,这就造成大学生更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迷惑,在评价事物、择业就业、决定取舍时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倾向于选择更能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所谓社会地位高的目标。

3. 社会制度因素

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跨区域信息共享的人才市场网络和就业服务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人才交流缺乏相关机构的正确引导。这些与就业有关的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就业面的拓宽,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

4. 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个体职业意识产生、发展、初步确立的进程中,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如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对个体职业意识的作用不可小视,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性。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家庭生活环境,随着接触外部开放环境机会的增多,视野更为开阔,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毕业生择业时,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影响子女的就业选择[5](16)。

5. 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生在其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一方面,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咨询体系、全程化跟踪指导体系、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职业指导课体系的建设,但与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相比,总体上还是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将就业率作为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高校在这一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制约下往往一味地“鼓励”毕业生尽快就业,高校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职业价值观念问题被高就业率的数据所掩盖,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这都会导致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困惑。

四、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的培养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一是加强对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化进程;加强就业监督,建立信息公开、信息共享、机会公平、竞争公正的就业市场,帮助大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职业意识,减少因就业信息不畅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坚持正确的职业意识导向,旗帜鲜明地倡导艰苦创业和奉献精神,体现正确的价值目标和标准。通过制定政策,发挥政策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增强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吸引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区去工作,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三是建立健全创业扶持体系和社会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现有的就业保障体系中,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奖励机制和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创建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帮扶和就业保障体系,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二)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高等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全面性和效用性。一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时,应配合利益导向原则,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奉献社会和个人待遇的关系,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苦乐观;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职业的社会地位,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地位,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追求物质待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意识。二是要加强培养大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建立起低年级注重培养职业意识、认知职业方法,高年级注重培养求职能力、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分级培养职业意识教育模式。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帮扶。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社会需求与自身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就业心 理咨询服务,避免因就业挫折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四是要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高校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以弥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因起步晚、发展缓慢所带来的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三)重视家庭的正面引导

家庭在承担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价值观等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兼有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就业大众化”的浪潮中,家长应该利用与子女交流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子女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帮助子女认识到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准确的职业定位是成功实现就业的根本前提。家长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与政府和学校共同配合,合力推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子女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念。

在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过程中,必须面向未来的职业需求,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职业意识社会化的规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同时,让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前途,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薛永苹.论大学生的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6(4):24-26.

[2] 杜蕾.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浅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4,19(2):14-15.

[3] 童心刚,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45-149.

[4] 雷腾.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