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叛逆心理 成因 对策 成长教育

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青少年的交际能力逐渐强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其中超过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会体现在14~17岁这个年龄段。调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龄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据我们调查发现,父母与家庭、学校与教师、社会环境是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关键因素。

(1)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固然是好,但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如不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做,就会受到家长的说教批评,甚至会遭受棍棒式家教。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2)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偏爱优生、漠视后进生,教学方法简单、陈旧,随意拖堂,随意停课,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良好的校风及班风也尤为重要。学生生活在不良的集体或“乱班”中,会使他们生活没有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点,故意与其他同学或教师闹对立等。

(3)当今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外在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像以前那样单一,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对策和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首先需要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热情、亲切、平等、民主、信任、宽容,相处融洽,孩子会慢慢敞开心扉。家长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如野外郊游、登山运动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解除烦恼,顺其自然的消除了叛逆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家长要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利,改变“棍棒式”“放任式”“溺爱式”等家庭教育方法,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使孩子养成生活、学习、行为三大习惯。家长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1)“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感情需要交流,心灵需要对话,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有可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才能把教师当做知己,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2)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教给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后进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要注意教育方法,语言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向学生道歉,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尊重。

(3)“身教甚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拥护,最需要权威性,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号召有人响应,这就需要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建树。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应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率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楷模作用。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真情的爱,却可以使他们泪雨滂沱。有些叛逆的孩子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教师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其实,叛逆的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弯”没转过来。教师要耐心地在“拐角处”等待,等待一个因感动而改变好的孩子向你走来。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叛逆;分析与诊断;辅导;表扬

现就如何使初中学生不在“叛逆略陈我见。

一、叛逆表现及影响

(一)叛逆的表现。以我校为例,学生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顶撞家长老师,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

2.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做笔记,老师提问时是一脸的茫然,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

3.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生龙活虎。时有抄袭、拖拉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的现象,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

(二)叛逆的影响。学生叛逆看似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如果不加以纠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一个学生的叛逆情绪很有可能会蔓延到整个班级乃至全校,影响班级或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多,心里想到的就是“玩”,结果是越玩越不想好好学习,导致恶性循环。

3.叛逆的学生大多与社会接触过多,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诱惑,讲吃穿,图享受,攀比成风,错误不断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哲保身,不求大过。

二、个案情况

洪博,男,九年级6班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爬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三、分析与诊断

(一)问题诊断。根据洪博的表现,我初步诊断为学习无动力,无兴趣,不认真,不努力。学习习惯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没有预习复习习惯,作业拖拉等。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叛逆。

(二)原因分析。从家庭方面来看,其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临洮一家名气较大的饭店做经理。没有空余时间关心洪博。父亲教育方法粗暴简单,而母亲溺爱,使孩子个性倔强又很自卑,对自己评价较低。

从他本人来看,洪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叛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

(三)辅导目标与策略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对洪博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生理、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兴趣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起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是叛逆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洪博好胜心强和意志力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制订计划,引导他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赋予责任,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叛逆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四、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关心下,洪博不交作业现象渐渐少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看到他的进步,他父母非常高兴,说将进一步配合老师,使他考上高一级的学校。

(二)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除叛逆 情感教学 融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07-01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急躁,它和中学生的年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方式。从本质上讲,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作用下,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厌学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主要原因是教学时不顾及学生能否接受适应,大量灌输,使学生不能接受,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采取排斥态度,从而拒绝接受本来就能够接受的东西。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无限制地重复致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产生厌学的行为,形成叛逆心理。

如何消除这些问题,是一名老师应该做的一部分。老师们应该重新确立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采取空谈的方法,更不能压制,否则,我们的教育活动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得更为严重。司马光曾说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谦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上小学起,我们就接触思想品德课,讲的都是一些粗浅的小故事,但这些小故事中都蕴含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小故事中的人和事,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去感知故事的内涵和用意。当然,在讲这些故事时,其中就有很多技巧,就得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初中生更是如此,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即便再大,在我们面前仍是孩子,并且是一些自以为是已经长大的孩子。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如果只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其谈,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能是劳而无功,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必须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我们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两种片段:一种是健康向上的,如:中学生助人为乐的、尊老爱幼的、保护环境、争做社会好市民等等;另一种是打架斗殴、虐待老人、欺负小孩、抢劫诈骗、迷于网吧等等。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愉悦的交流气氛中,用心去感悟以上行为的好坏,自然收到了思想教育,他们一定会在交流过程中明辨是非。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情感体验得到了一定的效果,真正意识到做人的道理,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生品质。

那么,何为情感教学?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在2003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专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鱼霞在《情感》一书中说到:“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康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朱小蔓教授对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是这样说的:“所谓情感教学,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以让学生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更换新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考虑学生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和运用人的情感因素,以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性,这就是情感教学最根本的内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学习激情,兴趣。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在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所传授的知识深入浅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另外也要注重把理性情感融入到感性情感之中。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的丰富、越深刻,情感就会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作用于推动和加深人情感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错误的或肤浅的情感;从而使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知情交融,情理通达,认识自我。

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与学生互动,与时俱进,增强互相交流,增加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中更进一步,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积极态度为首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以情感动学生,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应以思想政治教学为根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以快乐为前奏,形成融洽的情感基础,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主体,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情感教学,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

[2] 杨恭德.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3):75-76.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从孩子角度分析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从心理和智力方面发展的都要更快一些,显著变化也会更大一些。这个时候,处于青少年期的他们,叛逆、多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尤其是走出约束了一天的课堂,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想放纵自己,这也就使得随之而来的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们一个发泄情绪的场所。在宽阔的操场上,体育老师的严厉反而压制不住学生的放纵情绪,再加上学生们的叛逆,体育教学便无法顺利进行,此时的“以毒攻毒”已经无法实现效应。

2. 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1)70后与80后的“老”教师。如果仔细算算,现在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该都是70后与80后的年轻人,如此大的年代差异却避免不了产生相同的影响。作为70后与80后的一代“老”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也许更加定固在“严厉”、“死板”、“为人师表”这些名词上,体育教学中缺少创新,还是遵循“跳大绳”、“踢毽子”、“跑长跑”这些老套路的教学方法,是无法禁锢住作为00后的这些青少年学生们的。

(2)80后与90后的“小”教师。再说到80后与90后的一代“小”老师,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也是在青春旺季,作为与00后相差不大的同龄人来说,“一起疯狂”可能是小学体育课上看到的最多场景。青少年学生喜欢陪自己“玩”的老师,老师们自己也乐在其中,但是不免对于真正的体育教学大纲抛之脑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学生们的“嚣张气焰”,对学生们约束心智、养成军人般良好作风形成了一些阻碍。

3. 从家长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时期健康发展,与家长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家长眼里只有分数,有些时候,孩子不想上体育课,不喜欢体育课,这都需要家长从中进行教育,不能因为孩子不想上课,就帮助孩子写请假条,不喜欢体育课,就跟随着孩子的性子,任由孩子不喜欢,时间一长,孩子不仅会认为不喜欢体育课是对的,而且会对家长的威信产生质疑。

4. 从社会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具有叛逆思想和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应该与时俱进,一些老版本的教材或者老的教学思路应该进行变革,一味要求学生死板学习。学习老式东西,00后的青少年学生们是不易接受的。

二、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

1. 从孩子角度解决。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叛逆期和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和智力上发展都不是特别成熟,此时应多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循循善诱,用德育教导他们,用集体的力量和一些正面的案例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2. 从教师角度解决。教师们一般都是师范类毕业,他们普遍懂得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叛逆感时期的学生,一定要“以柔克刚”,不能硬碰硬,在不断增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多听学生所想,让学生在“怕”的同时“喜欢”你,在“喜欢”你的时候也不缺乏“畏惧”你,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3. 从家长角度解决。当孩子产生叛逆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排斥感时,作为家长,应该悉心教导,用德育多多与青少年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排斥和叛逆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老师、相信学校,多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6篇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独生子女的迅速入学,一些学生在校性格任性,语言随便,行动松散,面对同学、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甚至消极抵抗,离家出走。由此而引发的校园案件、家庭悲剧屡见不鲜。通常,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初高中学生的叛逆,殊不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也易出现这种叛逆心理。

一、默不作声

有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批评总是一声不吭。其实这是学生的一种反抗方式。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用在了学生身上。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仅仅是为自己辩解。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教育的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敢说敢做的学生。

二、阳奉阴违

有这样的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无论你苦口婆心的劝诫还是严肃的批评,他都照单全收,而且极其诚恳的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然而一转身,又接着犯错。这种学生一般对教师怀有戒心,他们的温顺只是表面现象,只是使自己免受惩罚的一些小手段。对待这样的学生,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教师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批评,指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逐渐消除戒备心,愿意真心实意的与老师交流。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让每一个同学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老师的亲切,这样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为青春期的过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逆反情况。像A生与B生早恋问题,C生上网成瘾问题,虽经多次劝说,但收获甚微,甚至愈演愈烈、变本加厉,使我无能无力。例如:C生上网成瘾问题,虽然告知了家长,但家长管不了他,再管就跟家长吵嘴、打架,无奈家长只好放弃管教。课上他动作缓慢,思维更慢,老是打哈欠,无精打采的,巴不得教师早点下课,老师一看就知道昨晚又上网玩游戏了。作业经常不完成,其他老师也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但效果不明显。但我深知对一个上网成性的学生,家长的说教、教师的教育,是很难奏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需要外力的长期监督和教育的恰当时机,也就是说要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对C生长期跟踪教育,和家长密切配合,课余时间让他在办公室里补补课,读点儿课外书,鼓励他参加体育运动,让他把上网这种想法忘记,将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个学生开始对学习和活动产生了兴趣,也渐渐淡忘了上网,学习有了一定的起色,他也融入到了集体的怀抱中。当我看到他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时,我也感到了欣慰。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一年级;班主任工作;

中D分类号:G635.1

一、如何看待初一学生。

初一学生初步具有了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主观能动性和基本的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并且爱用否定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学习带来的压力,无法做到及时的自我调控,易产生叛逆的违规则的心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听家长和学校的规劝,认为家长和老师所说的是错误的,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作为班主任应认识到,他们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应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前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别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带来的差别,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在把学生看成班级整体中的一部分的基础上又要明白他们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不与青春期的学生较劲。

国内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说:“如果在叛逆的孩子和听话的孩子中间选一个作为我的教育对象,我会选择叛逆的孩子,因为他的叛逆表示他还有自尊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恰好是一个人的精神软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叛逆的孩子一般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其人生自我实现的能力往往在叛逆当中得以锻造和形成。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要与青春期的孩子较劲,适时、恰当、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进行疏导,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已结束了。”我用“海纳百川”来形容班主任应具备的接纳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由于他们文化知识基础不牢,对问题的看法尚显幼稚,因此,在学生的行为中,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骄傲自负,娇惯成性,不服管理,求学懒惰,以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通病。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任他们放任自流,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对他们的教育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不要一棒子打死,而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允许他们改正错误。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教师应该做的是:要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慢慢地发现其实真的有比发火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也爱惜了自己。避开了火气,智慧也随之而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2.退三进一,让学生受激励而改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在班主任工作中“退三进一”是比较有效的一招。什么是“退三进一”呢?

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一个学生一个缺点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就叫做“退三进一”。对待青春期的学生我们不妨用上这一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过程中多一些赞美与期许,我们将会感受皮格马利翁的效应有多大。

3.利用“南风效应”,巧用方法使学生敞开心扉

初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其自尊心正处于十分强烈而又十分脆弱的时期,他们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因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在维护学生面子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育活动。

这就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尽力避免讽刺、挖苦、嘲弄等不良“心罚”措施,以免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我时常告诫自己:批评是为了教育,绝不是为了惩治。我们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教给他们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帮助他处理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三、关注“差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班主任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作为班主任,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班主任应该走近差生的心里世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真心的去关爱他们,用爱点亮他们的心灵,并引领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教育自己,差生也将不差。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神奇的、充满艺术的工作,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读懂学生的心灵,巧妙、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参考文献:戚建庄.班主任工作艺术[M].华夏出版社.1981.3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第8篇

一、 资优生的情感世界

资优(超常)学生是具有杰出特质者,表现在智力、创造力、专注力等方面。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一般学生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也同样会有情绪困扰问题。然而由于他们敏感性高,企图心强,自主性大,具有高度的坚持性和自尊心,在自我认定和获取他人认同上,往往有较大的困难。尤其绝顶资优的学生,常有超越凡俗的想法,不容易接受现实,也不易被现实所接受。如果他们的心情不被了解,很容易被视为异类或异端。

其实,资优生的个别差异也很大,绝大部分的资优生是又聪明又听话的孩子,其情绪稳定,人格健全;有创意,但不叛逆;有个性,也有群性,在团体中适应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凡事力求完美、不能容忍失败的求全型资优生,少数无视社会规范或他人权益的叛逆型资优生,满怀怨气的自暴自弃型资优生,充满焦虑而刻意自我掩饰的隐藏型资优生,以及有某种特殊学习困难的资优学生。

当资优生的知性与感性不能平衡发展而有显著落差时,其原来资优的特质就可能变得极具破坏性,如自伤或伤人,使喜剧变成了悲剧。因此,情意教育与心理辅导对于资优生而言非常重要,甚至比对一般学生更为重要。

二、资优生的适应类型

类型一:顺从型资优生

据估计,顺从型资优学生约占全体资优生的90%。他们十分听从父母的指示,牢记师长的教诲,因此,无论在家里或学校的表现均符合家长和教师的期待。在家里,他们是乖孩子;在学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大家一致认为最“标准”、最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经由学校鉴定,他们便顺理成章地被标记为资优学生。为了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赏,这类学生表现温顺、唯唯诺诺。因此,他们的情绪困扰问题常常被忽视。

虽然,这类资优学生的行为特征表现了自我节制、遵循校规、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却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目标,不再主动探求知识、学习研究方法,以学业成就高低作为评断成败的依据而变成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许多学者认为顺从型资优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却无法充分发挥资优生最珍贵的两种能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力。再者,许多顺从型资优学生,就读于中小学时,品学兼优,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却成了低成就者,进入社会以后更难有杰出的表现。追溯其原因,仍在于未具备资优生应有的各项技能、学习方法,也未曾接受资优生应有的挑战。

类型二:叛逆型

这一类型资优生的行为特征与一般资优学生差异极大,学校中的筛选和鉴定常常忽略他们,因而阻绝了进入资优班学习的机会。此类学生的特征是具有高创力,但是却经常显现固执、冒失、玩世不恭等行为。叛逆型的资优生敢于向师长、权威挑战,对自己的名声视若无睹。他们的情绪困扰问题,大多起因于与家庭、学校的冲突。其挫折及行为大多源于能力未受到师长肯定,转向敌视家庭、学校和社会。

叛逆型资优生的不统整性和适应性虽然也有其正向的意义(见注释),但在社群中通常被列为“高危险”(high risk)分子,容易与教师、同侪争执,违反班级常规,破坏学校秩序,引起同侪反感,不见容于同侪。部分严重的叛逆型资优生,可能中途辍学、酗酒或沉溺于物。父母、教师、学校应及早发现,适时介入,以遏止不良行为或使其不致恶化,必要时要“拨乱反正”,发挥其不统整性和适应性的正向特质。

类型三:隐藏型

此类型的资优生,常因为某些原因而隐藏自己的天赋。大部分隐藏型的资优生,见诸于中学阶段的女生。另有少数则为了逃避压力、维护颜面而隐藏自己的能力。其他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同侪对个人的影响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归属感,不惜伪装平凡,以取悦同侪,做一个深得人缘者。

隐藏型资优生经常显现焦虑、惶恐,欠缺安全感。他们不再集中精力发掘兴趣,探索自己喜好的学科,对知识的热忱亦随之降低;创造力则因讨好同侪逐渐减弱,失去资优生应有的特质。由于失去了资优生特有的行为特征,师长不再接纳他们,更增加了个人压力,从而否定自我。此时,如果父母、师长能适时加以鼓励、包容,使之继续完成资优课程,他们亦有可能成为杰出的资优生。

类型四:自暴自弃型

此类资优生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反应,他们抱怨不受父母、师长重视,甚至感到被拒绝,怀才不遇。遇事退缩、沮丧,使用不正当的自我防卫,有时更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其结果更使自己不受到肯定,继而产生抑郁、敌视的态度。

自暴自弃型资优生的才华常迟迟未被发掘。他们忿愤不满的情绪,可能是长期受到忽视或被拒绝的结果,此种情绪反应连带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低自尊,如果学校能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谘商,以获取他人的肯定,仍可能有所作为。

类型五:学习困难型

这类型的资优生,是伴随有学习困难者。他们从未被选荐为资优生,其学业问题包括:不做功课、字迹潦草、学业成绩不好。至于行为特征则显现出注意力涣散、退缩、被拒绝、挫折、无助、沮丧、扰乱教室秩序等现象。遇到挫折,往往表现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以学校的功课没有水准、令人厌烦等理由,聊以。有时,难免急切地希望脱离失败的阴影而焦躁不安,甚至贬损他人,以维护自尊。

三、各种类型资优生的特征

见表一。

四、 辅导的方法

见表二。

五、结语

总之,资优(超常)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有情绪困扰的问题。他们的情绪困扰往往来自于能力未得到肯定,追求完美主义,以及同侪关系的困难,以致产生受到怀疑、拒绝、排斥及自我沮丧等社会、情绪问题。在工商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家长忙于赚钱, 往往疏于孩子的管教; 而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只会考试,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理性”与“感性”对人的成长及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以外,也要具有“智能”。所谓“智能”,包括融会贯通、高层思考、通情达理及全面观看。“智能”可以透过不断的“学习”而提升。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在认知课程之余,应多加强个人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社会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人事智能(personal intelligence)、道德智能(moral intelligence)等情意智能的教学,让这群天赋优异的学生,能充分地发挥潜能,并贡献于社会。

(本文改写自:吴武典(2001).资优学生的适应类型与心理辅导.测验与辅导,166,3481~3484.)

作者简介:

吴武典,台湾省宜兰县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研究所毕业(学士、硕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主修学校心理学)。曾任台湾师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特殊教育系主任、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国科会教育学门召集人、多个台湾学术团体的理事长(包括特殊教育学会、测验学会、辅导学会、资优教育学会和师范教育学会)及世界资优教育协会主席。现为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华东师大顾问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学校辅导工作和特殊教育。著有专书二十余种,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编制(修订)测验工具二十余种。

注释:

Dabrowski (1964)的正向不统整论(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TPD):K. Dabrowski是著名发展与人格心理学家,于1960年代提出人格发展的“正向不统整论”,对于资优学生情绪的过度兴奋状态(over excitability)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资优生人格发展上的不统整现象,未必不好,甚至是走向自我实现的一种必然的“恶”。他又指出,有些资优学生特立独行,不与众苟同,可能属于“正向不良适应”(Dabrowski,1970)。所谓正向,乃因他的不合群是忠实于自我,但不失去普世的爱及关怀。此理论对于资优生的了解和辅导,极为有用,甚至对于不同社会文化及不同能力的个人,也同样适用。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