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投融资;评估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4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投资是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随着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本文所称环境保护投资(简称环保投资,下同),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由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部分组成,投资渠道主要分为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社会化专业公司投入、企业投资等来源。

1 环保投融资政策

“十一五”期间,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境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排污收费政策已成为政府环保投资的重要渠道及资金保障。继2004年设立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之后,“211环境保护”科目于2007年开始实施,“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以奖代补资金、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相继设立。税收优惠、排污收费、绿色信贷以及脱硫电价等价格政策在促进企业环保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绿色证券政策以及发行企业债券等社会化融资手段逐步建立。

2 投资规模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及任务需求,规划提出了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需要环保投资约为15 3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为2.16万亿,相对1.53万亿的投资需求而言,实际投资超出投资需求6 320亿元,超出比例为41.3%。

1981年至今,环保投资总量呈持续递增趋势,从“十五”开始递增趋势较明显,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波动,但总体亦呈递增趋势(见图1)。“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总量达21 620亿元,较“十五”增长157.4%;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达1.44%,较“十五”增长0.26个百分点。从“十五”和“十一五”的情况来看,五年计划第一年环保投资增长率较低;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环保投资增长率快速提升,呈现先慢后快的现象(见图2)。

3 环保投资构成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实际投资2 415.1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11.2%,较投资需求(2 500亿元)减少3.4%;建设项目“三同时”实际投资7 885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36.5%,较投资需求(4 400亿元)增加79.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投资11 319.9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52.3%,较投资需求(8 400亿元)增加34.8%(见图3)。

逯元堂等:“十一五”环境保护投资评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991年至今,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先是持续递增,自1996年开始出现波动,自2008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基本呈持续稳步递增趋势,2009年出现下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持续快速递增趋势(见图4)。

1991年至今,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先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较“十五”增长78.76%;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较“十五”增长2650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十五”增长

图1 环保投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变化

图2 环保投资增长率(%)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11.2%,较“十五”减少4.9个百分点;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6.5%,较“十五”增加10.8个百分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52.3%,较“十五”减少5.9个百分点(见图5)。

4 环保投资空间分布

“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环保投资分别为11 775.6亿元、3 957.1亿元和3 734.6亿元(不含国家级),占全国环保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0.5%、20.3%和19.2%,东、中、西部比“十五”分别增加138.4%、159.7%和196.6%。东、中、西部环保投资年均增长率平均值分别为28.36%、28.16%以及46.49%。东部与中部地区增速基本持平,西

图3 “十一五”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投资对比

图4 中国环保投资构成变化

部地区增速明显较快(见图6)。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疆;基础设施;现代化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代表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当前,随着新疆“三化”进程的全力推进,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促进各种要素快速流动,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不断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是缩小新疆与内地发展差距、拉近新疆与内地时空距离和“三化”推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思考,对基础设施现代化进行内容和范围的定义诠释,旨在进一步明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准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一、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定义解析

现代化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是发展中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型升级的变迁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具体可以概括为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文化的人性化等。而基础设施则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既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公共设施,也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促进经济社会活动,推动空间布局演变都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定义,新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前提下,以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合理布局为原则,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化、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综合集成。

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

(一)基础设施规划的现代化

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前提要件,没有富有前瞻性、有效性的高水平规划指导,就不可能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规划的现代化个人认为要在遵循国家重大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新疆实际,不断完善体系、丰富内容、注重衔接协调、适度超前布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规划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和民主,推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构建全面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和项目集群,引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从全疆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分析,作好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大规划体系。这里要着重谈两点,一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综合因素考虑,把县域、农村基础设施纳入规划体系,改变以往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设施建设缺乏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乡村特别是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城镇化内涵,改变当前城镇化就是农牧民转产进城的单一理念,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把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牧区延伸,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牧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二是将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布局,特别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薄弱环节,更要超前谋划、加大投入,以规划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导向,增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科学谋划基础设施布局与规模。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基础设施规划要充分考虑人口、城镇、产业、生态、社会发展的需要,未雨绸缪,超前储备。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趋势,科学测算、统筹考量,按照超常规的思维进行谋划。对一些国家重大工程积极争取布局新疆;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并对发展产生重大制约的重大交通、水利、能源设施要及早谋划进入规划;对一些即将列入规划尤其是结合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适度扩大规模以满足长远需求;对南疆三地州及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急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优先考虑布局。同时,进一步侧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

3、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涵盖范围广,为避免规划间各自为政,同时增强各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综合性、协调性与全局性。要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之间以及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促进各规划统筹协调运行。要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空间体系,理清规划层级和相互衔接关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相互适应、集约高效的规划系统。例如上海市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将地上、地下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衔接,努力构建交通路网、电力线网、通信线网、供水管网等适度集中的综合性基础设施通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学习。

(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考虑新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性、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强劲需求性以及设施本身智能性、安全性和资源集约性要求,吸收引进国内外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提高装备水平、服务水平,促使基础设施达到技术先进、结构完善、服务高效、生态平衡。这里着重谈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三个趋势和方向。

1、加强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

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消化吸收信息前沿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开放、兼容各具特色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管理和营运效率,增强各类基础设施相互衔接支持能力。例如,在智能交通建设中,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有效引导集疏运客货流,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依靠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建设物流信息中心、控制中心,实现整体物流网络的中心控制;在水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完善大型水库工程和重要中、小型水库和闸群工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满足防洪调度、水资源调度和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可以说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件。

2、提升基础设施节能环保集约水平

基础设施是用能与排放的主要单元,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社会构建必然要以节能减排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着眼于生态健康,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均衡。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遵循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节能环保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从项目准入到设施装备的建设与引进,首要考虑节能环保标准,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和建设技术,从基础抓起,构建节能减排基础网络。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切忌贪大图洋,要充分考虑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本着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3、推进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化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相衔接的技术标准体系,保障各类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维护与国内外的顺畅衔接。特别是要制定完善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疆特点的并能与国际、国家标准相衔接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规范基础设施运行,提高基础设施效率。譬如在新疆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从道路、运输工具、仓储装运设施、信息技术都要与国际、国内标准对接,同时,也要符合自身“东联西出”的发展需要,才能形成与外界高效顺畅的物流通道。

(三)基础设施协同运行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也体现为基础设施的高度协同运行方面。根据基础设施的范围与运行特征分析,可以将基础设施协同运行现代化分为三个层次和体系,在今后的建设中着力。

1、形成同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的运行体系

同类基础设施具有不同层级、不同功能、分散布局的特征,要发挥其最大功效,必须要进行协同运行方式的调整,追求最大化的综合协同效应。以交通为例,目前,新疆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运行方式衔接不紧密呈分散化格局,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关键环节,缺乏具有高度协调性的衔接紧密一体化客运枢纽和完善的集疏运功能货运枢纽,既浪费了资源,而且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公、铁、空港”各种交通运行方式的综合优势。这方面可以借鉴上海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经验,在乌鲁木齐等重点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汇集各种交通方式,提升服务功能;水利方面,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在水源工程基本完工后,相应的配套渠系设施包括饲草地田间工程,如果不及时跟进也无法发挥水源工程的功效,同样影响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再比如说“两居工程”,安居定居住房完成后,相应的水、电、路、气、环保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商业网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滞后,公共服务不配套,农牧民稳定定居、安居也无法根本保障。因此,构建同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的运行体系尤为重要。

2、构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协调体系

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要想把各基础设施建设得水平相当、相互配套、互成体系,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建立科学的布局建设协调体系。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方面为例,交通是最核心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发达程度,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对水利、能源、信息等其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也才会相应而生。因此,选择交通作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先行建设布局,这样才能为能源、水利、信息的配套跟进与协同发展奠定基础。以此类推,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要在统筹区域发展的阶段、趋势和重点的基础上,形成步调统一、时序科学和重点突出的协调体系。

3、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的协同运行体系

区域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集合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和支撑条件。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东联西出的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节点,与周边中亚国家和内地在交通、能源等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联系,特别是比周边国家形成明显的基础设施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国家和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及资金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与我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经贸、人员、科技文化的交流往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率先探索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形成基础设施的协同运行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投融资模式,基础设施现代化无法实现。要结合新疆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甚至不能回收的特点,根据基础设施类型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适应新疆特点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新疆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仍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一部分由于具有高度的公益性特点,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家投资的主渠道。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国家投资的使用方式,强化国家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可以以国家投资为引导资金,以政府信用和未来财政税收为担保,积极利用开发性金融、国外金融机构融资贷款、BT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矛盾。要充分考虑政府持续的债务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融资创新。

2、加快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创新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利用多种融资工具和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特别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城镇或其它基础设施。要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合理收费,增强自我筹资能力,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是要加快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除目前各类城市投融资平台外,要积极发展建立交通、水利等行业投融资平台,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建设资金;二是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各种形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PPP、BOT、TOT等建设融资模式,改革财政补贴方式,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商品化;三是试点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合资金优势,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弥补资金;四是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在有条件的地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通过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总之,基础设施领域今后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单一资金筹集模式,为新疆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3、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完善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快推行项目代建制,进一步减少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逐步减少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不但要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更要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从项目前期工作到现场施工管理到工程竣工验收,都要科学筹划,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节约建设资金和人力物力成本,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科学化水平。

(五)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运营的现代化。硬件是基础,但软件是硬件功效发挥和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提高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水平,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作为支撑,不断改革创新、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的规章制度体系,依靠完备的制度,科学指导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运营;要加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资金支持,制订合理的财税收费政策和运行补贴方式,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和人员队伍的稳定;要加快基础设施管护人才培养,不断增强管理维护运营智力支持;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技术和装备手段,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水平。更要不断探索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改革,从管理方式创新、体制完善、资费改革等方面及时针对制约因素,推进改革进程。

作者简介: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SWOT分析 基础设施 武陵山片区 铜仁

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包含六大系统:能源系统、水利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生态环境系统、防灾系统。作为物质生产、人民生活的“共同基础”,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城镇化加速的根本,是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对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1年底,国家启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实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本文以片区规划中的六中心城市之一的铜仁市为例,在阐述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向,以更好的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1.铜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电力与能源供应系统建设。铜仁市电网建设在贵州省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全市有3座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7座110千伏变电站,基本形成了智能电网主网架的骨干网布局。2013年完成电网投资4.25亿元,在建输变电工程项目200多个,有24个110千伏及以上主网项目,盘石风电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形成了水、火、风力互补的供电格局。

水源与给排水系统建设。铜仁市在贵州省率先实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利扶贫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13年铜仁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亿元,快速推进了江口鱼粮溪等6座续建水库和万山小云南等4座新建中型水库,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区县以上日供水能力新增13万方/日。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随着铁路、高速、航空、水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铜仁渐成武陵山区的新兴交通枢纽。铁路建设方面,横贯东西的沪昆客运专线和铜(仁)玉(屏)城际铁路建设正酣,铜仁迈向“高铁时代”;渝怀铁路二线铜仁段和昭黔铁路两条铁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公路建设方面,杭瑞高速铜仁段、思剑高速已经全线贯通,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6公里,已有8个区县通高速。(瓮)安江(口)、松(桃)铜(仁)、沿(河)至德(江)等3条高速公路在建,建成后将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铜仁率先启动国省干道和县乡村公路两年行动计划,截至2013年,全市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22759公里,农村客运线路460条,农村客运招呼站亭1506个,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8270。航空方面,铜仁市共投入4.29亿元实施了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目前已通过国家民航局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机场已开通了飞往贵阳、广州、北京、长沙等地的航班。水运方面,启动了乌江航道整治工程和沿河、思南水运港口建设项目以及沙沱、思林水电站过船设施工程。

邮电通讯系统建设。2013年完成信息产业投资9.8亿元,新增移动基站411个、通宽带行政村240个、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综合运用示范项目中的旅游、交通项目落户铜仁。截止2013年底,固定电话用户2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4.64万户,互联网用户18.7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部69.67/百人。

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铜仁从2012年开始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环保“十件实事”包括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环保、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区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10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4万吨,垃圾处理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道路日益畅通。

2.铜仁基础设施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挑战)的缩写。其中,SW(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指内部优势和劣势,OT(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指外部机遇和挑战。

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政策优势。2011年11月8日,国务院(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撤地设市使铜仁由省的一个派出机构变为市级行政机构,铜仁在行政区域、法理意义上进入了城市时代。撤地设市有利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变革,更能促进政府职能职责和利益格局进行良性调整。

铜仁市享受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54条政策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先行先试、同等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等叠加政策,处于“政策高地”的有利位置。同时,国家水利部、贵州省政府从2006年在铜仁地区开展的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工作(现在铜仁市继续第二轮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同意铜仁市按照市场筹集模式发起成立武陵山片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国家财政部把铜仁市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等,这些全国性的试点试验给铜仁带来的政策效益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财政收入增加显著,对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又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铜仁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撤地设市之后财政实力得到显著增强,2013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全年实现535.22亿元,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和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

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区位劣势。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凤凰,北接重庆秀山,南连本省黔东南州,西接遵义市,历史上的铜仁曾因水而兴,陆路兴起水运阻隔后,铜仁逐步被边缘化。现在铜仁是贵州省内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市,与邻近省市的长沙和重庆距离都在400公里以上,区位明显处于劣势。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和公共投资。铜仁市2013年城镇化率是38%,要达到当前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53.73%,据初步测算资金缺口约为800亿元。然而,铜仁市经济不发达,财税收入少,财政收支缺口大,2013年铜仁市财政总收入77.41亿元,全年财政总支出296.77亿元,财政正常运转大量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显著不足。

2.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支持是当前铜仁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机会。2011年底,国家启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铜仁的定位是:“连接贵州、云南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贸、旅游的核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食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等方面,对贵州的发展提出了详细的规划。国家层面的《规划》、《意见》的出台对铜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2.4 挑战(Threats)分析

对于后发展地区而言,完善基础设施是地方发达的标志,更是“筑巢引凤”、构筑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手段。《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形成了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激烈的局面。《规划》明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是与长株潭经济圈、湖南各城市对外联络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以民族风情旅游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是“承担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旅游产业高效发展”;湖南省怀化市是“承担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这些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与铜仁有交叉、重合,对铜仁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国发“2号文件”与武陵山片区《规划》带来的重大机遇中,铜仁市加大了在区域内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投资,一些偏远乡村已通路通电,促进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但由于积贫积弱现象历史久远、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极大地钳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认清本地特点和优劣势,根据发展现状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着力点,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引进、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使用的低效益和无谓浪费。具体包括如下政策建议:

规划引领。政府制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十分重要,要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有现代意识、超前意识、领先意识,既要科学合理,又特色鲜明、精准细致。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长期坚持,落实到位,严格执行,不随意变更,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保持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

创新开发模式,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往往会导致供给不足,仍然应当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探索互利、互惠、互动型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模式。引进竞争机制,

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市场化运作,探索投融资主体、渠道、方式的多元化,弥补政府财力和投资低效率的不足,逐步发挥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主导作用。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自身的垄断性、外部性,尤其是其投资规模巨大、收益周期长的重要特点使得政府成为基础设施的建造者和管理者,或者由政府依法特许某些企业垄断经营。但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放松规制运动风起云涌,市场化和竞争的主旋律交相辉映。产业化、市场化、私有化……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热点词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基础设施要求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趋势已经波及中国,并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转变传统观念,正视、顺应这一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压力:严峻的基础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从投资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GDP的比例应达到3%~5%,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应达到9%~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到“ 十五”才刚刚突破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投入不足,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随着城镇新增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越来越制约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并阻碍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投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在包揽。“有多少水,和多少面”,是这一行业投资的最大特色。目前基础设施,无论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大多数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基础设施运营服务部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投融资政策、环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困难。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有投资占62.3%,外资占4.8%,私营个体占5.8%。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以外,小部分来源于一些政府背景的公司上市募集资金和长期企业债券,还有一小部分私营资本和信托资金。

3. 建设、运营水平低下,资金效率不高

实践证明,政府投资、垄断经验的基础设施行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研究报告指出“最近的经验披露,国家垄断经验基础设施普遍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错误和供不应求”。缺乏科学系统规划的建设施工或由于水、电、路、气等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的路面反复开挖;前期论证不充分或不科学致使项目建设失败或建成后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垄断经营、缺乏竞争造成项目建设预算过大及存量设施经营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缺乏科学严格的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大量的窝工及浪费等等因素,都导致了稀缺的资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商业动力:巨大的投融资空间

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4%,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673万人。按照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估计,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50%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的城镇人口比重为57%左右,2023年可能超过60% ,2025年前我国城镇化的年均速度在理论上会达到或略超过1个百分点,2025年以后会逐渐放慢,低于1个百分点。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于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逐步攀升,基础设施领域资金投入更加巨大。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182703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1.6倍。5年年均增长24.9%,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9.2个百分点。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43971个,比2002年增加4597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1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

巨大的需求定会产生巨大的市场。传统的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益性投资模式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前显得杯水车薪,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已成必然。基础设施建设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已经得到私营资本的青睐,而且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发展的私营资本有实力,也有能力在基础设施领域有所作为。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巨大优势

政府不再生产和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转而利用市场配置资金和服务,并依靠有序的市场竞争决定由谁来投资、谁来生产、如何建设和运营等细节问题。政府改变包揽一切的传统做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格局,从而产生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1.迅速填补了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与公众的日益增长需求缺口。公私合作,使得融资变得可行并且更加迅速地改变了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解决了建设和维护、更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资金瓶颈,使更多的居民更易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2.节约建设、维护成本,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以营利为目的私营企业,必定最大量发挥其蕴含的规模经济和创新技术,以及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流程,实施更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缩短建设周期,节约维护成本。由高成本带来的高收费问题得以成功避免。

3.合同约束代替行政管理,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新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具备市场经济的素质,其组织机构克服了传统融资模式金字塔式的等级机构的缺点,使参与各方之间建立起平等、自愿、互利的民事关系,用合同明确并约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质量保障。

4.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担。尽管大多数基础设施与服务有需求稳定、现金流量大、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特点,但是同样存在投资风险。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双方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

适宜的环境: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

因为市场化建设本身就是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健全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市场化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市政工程项目采用新的融资模式逐步建立了初步的共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政策法规,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推行打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有代表意义的相关国家政策有:

v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

v 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5月1日执行

v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当前投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通知》,2003年5月

v 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2年12月27日

v 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451号)

v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格[2002]872号)

v 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原国家计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02年9月10日

v 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2年3月4日,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v 原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2001年12月颁布

v 建设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利用外资暂行规定》,2000年5月27日施行

v 国家计委、电力部和交通部《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

v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4年

2. 丰富的实践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已经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现实的案例和经验可循。开展最早,采用最普遍的就是BOT形式。最早的是广东沙角B电厂(该项目由香港HOPEWELL公司承担,于1984年签订特许权协议,1987年建成并投入营运,获利颇丰)。它是我国运用BOT方式的首次探索。1995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广西来宾电厂采用BOT方式建设,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BOT项目。接下来上海浦东自来水厂项目、泉州大桥项目、北京地铁五号线、鸟巢等都证明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前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然气;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天然气在能源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及储产量均保持显著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同时,考虑到我国能源开发、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推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现状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解决能源供给、节能环保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迅速,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推动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快速成长。

第一,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长。1996年以来,伴随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长。近十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明显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近5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超过15.6%。同时我国天然气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例如生活用气中很多家庭已经使用天然气,工业用气中发电用气比重上升,工业染料和化工用气比重下降等等。

第二,天然气储产量持续增长。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发并利用天然气的国家,近十年来我国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增长显著,同时天然气产量也保持明显增速。2006年以前我国天然气主要是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公司供应,2006年随着广东深圳大鹏LNG项目建成,我国开始利用境外天然气。因此,伴随天然气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先后获得的天然气资源、进口天然气供应,未来天然气储产量仍将继续增长。

第三,天然气市场覆盖范围广。目前全国各地现已基本使用上天然气,气源优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但我国天然气消费已实现从产地到跨地区的转变,形成“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以及“就近外供”的局面。目前西南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等地天然气消费规模较大,同时西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也占据相当比重的消费量。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消费量、储产量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我国天然气管网的建设非常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和陕京线系统等管道为骨干,以及淮武线、兰银线、冀宁线为联络线的骨干管网,同时还形成三大区域性管网,用户用气条件日臻成熟。

二、加快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未来仍需加快步伐,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缓解能源供给压力。当前资源供给压力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节约能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天然气市场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消费结构来看,尽管近年来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有所优化,但天然气作为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还很有限,特别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加快天然气市场发展是缓解能源供给压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动节能环保发展。由于人口增长、资源过渡开发、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影响,节能环保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管制将会越来越严格。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且使用高效,对解决能源供给、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目前煤炭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是石油。煤炭的使用容易导致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天然气市场发展,特别是提升天然气作为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效促进环境保护。

第三,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我国是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也必然要重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从国际市场趋势来看,天然气供需出现结构性变化,价格将逐渐升高,我国作为天然气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为应对国际市场变动,也需要积极推动天然气市场发展。

三、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策略

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应努力推进以下建设:

第一,法律法规及政策建设。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需要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持,从而对天然气市场竞争、技术标准、基础设施、交易价格、环境保护等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以保证天然气市场发展具备明确的技术指引,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我国节能环保建设。我国天然气市场拥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天然气开发、运输、可持续利用、投资等给予优惠支持,以提高天然气作为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

第二,天然气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我国是国际天然气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保证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继续提高储产量仍是今后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不高,需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以确保国内天然气的长期稳定供应,避免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我国应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天然气输送供应的管道建设,也要从天然气储备入手,重视储气库兴建,防止国内出现“气荒”。

第三,价格调整机制的建立。价格是对市场需求的反映,我国天然气价格尚不能有效反映供给和需求关系,以及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成本。尽管基于我国现有国情,在较长的时间内天然气价格仍要处于政府监控之下,但价格机制的调整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融入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需求所在。政府部门应有计划地、逐渐地放松天然气价格管制,使天然气价格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变动。政府还应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考虑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定价区分,并建立与其他能源的价格联动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开发天然气的积极性,引导合理消费。

第四,国际合作的发展。进口天然气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国际市场的特点,为降低天然气进口风险,我国应实行多元化进口策略,从不同地区的国际市场进口天然气,并且注重通过长期、中期、短期的贸易方式降低天然气进口均价。在采购的同时,我国还应重视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从而提升技术水平,积累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6篇

Abstract: How to determine other costs in the initial design estimates is emphasi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cost publishing sectors and the costs application scope.

关键词:项目费用;概算;设计

Key words: project cost; estimates;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42-01

0引言

根据长期从事初步设计概算的经验,笔者发现要准确把握其他费用中的各项费用组成,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①该项费用的部门;②该项费用的适用范围;③该项费用的有效期;

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一些常见的费用进行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和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包括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和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两项费用。这两项本来是独立的两项费用,政府为了深化城市建设改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简化并规范有关建设费征收手续,合并征收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和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为将这两项费用合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共同征收。城市基础设施的适用范围包括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本条规定是从2002年9月开始实行至今有效。

2红线外大市政费用

这项费用包含的内容较多,费用的数额需要由项目建设方与国家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协商确定。对于在规划市区内,如果地价款中已包含“大市政费”的土地有偿出让项目则不另行征收“大市政费”。对于规划市区内的其他项目,按投资额的15%计征,但能源、交通、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学校、医院等免征“大市政费”,规划市区外的项目由各区、县政府参照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费用仍然有效。

3建设单位管理费

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具附加费、劳保支出、差旅费、办公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技术资料费、合同公正费、完工清理费、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和其他管理费用性质的开支。它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计取的。该费用的适用范围是:政府投资项目要遵照执行,非国有建设单位可参照执行。他的有效期是从2004年起在新的相关规定出台前一直有效。与此项费用相关的费用还有项目代建费,下面对项目代建费进行阐述。

4项目代建费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一点,项目代建费是由于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实施项目代建制所产生的一项费用。也就是说如果该政府投资项目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自己来进行建设管理,仍然对项目记取建设单位管理费。

5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

该项费用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由各个城市的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收费办法。自2005年6月20起开始试行。本项费用的适用范围包括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和使用的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

6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它的适用范围包括: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这项费用从2003年5月开始以来至今仍然有效。在初步设计概算中计取该项费用应当注意,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7施工噪声扰民费

对于一些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被居民以施工干扰正常生活为由,对其夜间施工提出投诉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向工程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请,由环保部门按国家规定的噪声值标准进行测评。施工噪声超过标准值时,环保部门应当确定噪声扰民的范围,并出具测定报告书。凡经环保部门测定,并确定补偿范围和签定补偿协议的,签约双方应当按照协议认真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违约。

8地下水资源费

地下水资源费是为加强本市地下水资源的养蓄和保护,控制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依据规定征收的。凡本市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使用自备井的(包括开凿新自备井)或经批准增加自备井用水量的,以及超计划使用自备井水的,都须按规定交纳地下水资源费。从目前情况看,该项费用仍然需要缴纳。

9环境影响评估费

不是每个项目都会发生环境影响评估费,应该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指出: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建设方应当委托有一定资质等级的项目影响评价单位对项目可能会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项目建设方也应当委托有一定资质等级的项目影响评价单位对项目可能会造成的轻度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而对于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则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需在相关部门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就行了。

10结论

对一个项目作概算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哪些费用应该计取,哪些费用国家已经停止征收了,哪些费用是针对这个项目来收的特殊费用。造价人员不仅要关心国家新的政策,更要关心国家又废除哪些政策,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才能准确的把该由项目本身负担的费用分摊到项目上去。当然笔者上列的费用项目可能还不是很全面,此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北京市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暂行办法》的通知[Z].

[2]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Z].

[3]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Z].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Z].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7篇

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这5年也是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全部建成,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累计投入87.8亿元,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环境权益得到保障;及时妥善处置了一批环境突发事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

一、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委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进行了部署。环保工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如何为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服务,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当前,环保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是减排约束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现有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污染物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由于经济总量将实现快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进一步增加,也将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据测算,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将由年的9584.3万吨标煤增加到2015年的13510万吨标煤;煤炭消费总量将由年的10898.22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5365万吨。按全省GDP增长率12%测算,新增化学需氧量7.82万吨、氨氮0.43万吨、二氧化硫7.05万吨、氮氧化物9.44万吨。国家初步下达的我省“十二五”污染减排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年减少8.8%、10.5%、2.7%和6.9%。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压力增大,任务更加艰巨。二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近几年来,我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全省还有12个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建成,管网建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全省规模化以上畜禽养殖场有1400余家,80%以上未进行污染治理,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全省总排放量40%以上,氨氮排放量占10%以上。四是环境风险防范任务十分艰巨。重点敏感流域比较多,部分化工、粮食深加工企业环境风险较大,交通运输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个别有色金属、重金属及稀有金属企业还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另外,超标排放的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环境保护是衡量是否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民生。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对挑战、破解矛盾、大有作为,确保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力推动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落实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必须坚持不懈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一要着力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水平。要围绕年底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要有计划地推动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在就要着手研究,搞好规划,探讨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途径和办法,搞好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开。要搞好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超前谋划,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同步搞好环境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积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环保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建立健全项目进展调度制度,针对部分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切实解决环保设施运营难问题,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思路,通过排污者拿一块、政府补一块、资源再利用创收一块的办法,建立环保企业稳定的运行机制和盈利模式,确保建成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真正运行起来、坚持下去,努力走出一条环保设施运营管理的新路子。

二要着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省工业、农业和人口主要分布区,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要坚决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大措施,毫不松懈地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全面实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伊通河、饮马河、条子河、招苏台河等重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突出抓好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重点流域的基础作用。要坚持科学调水和节约用水,淘汰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节水改造,促进用水方式转变。通过综合治理,在重点流域真正形成生态宜居城市群和生态农业带。

三要着力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减排。造纸、石化、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火电、交通运输、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70%以上;年耗煤万吨以上的272户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的70%以上。这些行业和企业,既是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也是减排的重点,抓住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于完成全年减排任务至关重要。要加大减排技术应用力度,围绕高效清洁燃烧、余热利用、清洁生产、废水处理、烟气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脱硝技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排污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小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要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控和调度,明确考核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综合治理。所有工业企业必须稳定达标排放,对违法排污的要发现一起关一起,绝不含糊。

四要着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我省是农业大省,在搞好城市环境治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要研究制定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逐步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省环保厅要积极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治理试点省,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先搞试点,探索经验。

五要着力提高环境安全管理水平。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风险隐患长期存在,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理念,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防范和化解环境安全风险。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的监管,突出排查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加大整改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规范和标准,重点风险源要建立三级防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充实应急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能力。各级政府是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有关负责同志和各职能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学指挥,果断处置,避免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损失,切实维护好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要着力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推动发展,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宏观决策,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支撑。要进一步改进环评审批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国家审批的建设项目,继续坚持主动介入,为基层排忧解难,争取顺利通过审批。对国家严格限制的“两高一资”项目,要讲清政策约束,避免企业走弯路。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确保环保标准不放松,准入门槛不降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区域开发、流域开发、土地开发、产业及城市建设等重大规划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促进绿色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容量。

三、切实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要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认真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为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奠定基础。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各级政府是辖区环境质量的主要责任人。要将环保重点目标和任务纳入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总量减排、重点流域治理、规划项目建设和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估制度,真正把地方政府责任落到实处。要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环保职责,督促相关企业强化环保责任,引导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8篇

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市、县两级政府着眼于促进盘锦市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组建的重点工业园区,特别是要让该园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力增强,该园区从筹划到现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三年来,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来抓,全县上下也比较关注,统一了做大做强该园区的思想认识,相关部门也结合职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园区的工作人员历尽千辛万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边抓建设,一边抓招商,保证了园区的顺利建设,达到了组建园区的初衷和目的。目前园区已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势头较好,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把食品工业园区办得更好。县政府对园区的工作及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表示满意,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将工作做得更实、更好。刚才,徐伟主任代表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县直相关部门也纷纷表示支持园区发展,大家集思广益,想园区之所想,急园区之所急,这些都是推动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希望食品工业园区将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很好地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千方百计、务实创新地推动园区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面,在大家讲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提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工业强县是我县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工业经济必须要牢牢把握住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企业运行四个关键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工业板块式集聚和规模化增长。食品工业园区作为全市重点推进园区之一,要把这四个环节作为20*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就目前来看,该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要好于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的视野在不断扩大,效果明显,名牌企业的牵动效应也已经凸显,使我们对园区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令人担忧的是动迁扩园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动迁工作进展比较迟缓,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步伐。不搞好动迁就没有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生产的外部条件也就得不到积极塑造,一些生产要素问题也就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要将动迁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过去在园区动迁工作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必须最大化地调动和发挥这些积极因素,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动迁工作圆满完成。之前,大家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下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到人,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的同时,也要体现出政府的工作力度和各单位的执行力,必要时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不影响整体工作为原则,确保动迁工作在5月1日前全部完成。动迁工作是20*年食品工业园区的头等大事,也是对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执行能力、工作效率的一次检验,必须认识到位,*镇、园区管委会、城建局等相关单位要协调好、配合好,切实抓紧抓实,县政府对动迁工作要实行责任追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园区要立即对照基建项目,核实项目完成情况,及时与大连投资方进行沟通,以决定是否继续一期工程时的融资建设方式,并及时向市政府汇报有关情况。应该由大连投资方负责的项目要责成他们继续负责,加强调度,需要我们自己搞的基建,我们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结合全县正在进行的推进市场化进程活动,用市场的办法研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道路、给排水等工程虽然是政府的必要投资,但也要尽最大可能进行市场化运作。不断拓宽招商领域,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引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要解决好园区集中供热问题,特别是生产用的工业蒸汽供应问题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务之急,食品工业园区要与县城建局紧密配合,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尽快解决,同时县城建局也要将其与县城集中供热工作有机结合,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并且预留好项目用地,县城建局要尽快拿出实施方案。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带动全县乃至全市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是食品工业园区发展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对财政贡献份额大、拉动就业能力强的知名企业,以此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加工环节促生产带销售一条龙的目标。要广泛地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联系,对意向项目要跟踪推进。要加快项目建设,江苏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项目作为食品工业园区的重要牵动项目,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以不误项目开工为基本要求,强力推进,确保该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投产,这是食品工业园区今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食品工业园区要列出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表,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积极对上协调,尽快完备环保、消防等相关手续,同时要认真履行该企业入驻时签订的协议,按照合同条款办事,严格兑现承诺,把江苏雨润集团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项目这样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企业建成园区的标志性工程,发挥其带动作用明显、辐射能力强的作用,推动园区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