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数及其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15-03

【作者简介】章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聚焦当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利用讲授的方法借助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这种培养方式其实就是渗透。

渗透模式是以渗透的方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落实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应学习领域及科目中。因此,渗透模式的出发点是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学科,通过分析它们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其融入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环节,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

1.巧借数学思想,培?B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素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培养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2.钻研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素养

我们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从数学思维方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数学核心素养是蕴含在数学思想方法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显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由教师充分钻研教材中的重要例题、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领悟才会见效。“钻研教材”是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的前提。

例如九年级上3.1《圆》第一课时当中的例题:

如图,在A地往北80m的B处有一幢房,西100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在BC的中点D处有古建筑,因施工需要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为使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分析:爆破影响面大致是圆形,我发现这题可以使用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把问题归结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渗透了数学抽象和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如果要使B、C、D三点都在圆外,只需三点当中与A点距离最近的点也在圆外就可以了,于是发现这题可以算出AB、AC和AD的长度,然后使半径小于当中最短的线段即可。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当中的知识点,然后把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上适当的加以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思想的运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数学核心素养。

3.组织教学,领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实质,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进一步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领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某个数学思想方法。例如,3.4 《圆周角》的教学当中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的教学,本节课重点研究圆周角的概念以及圆周角定理,利用完全归纳法探索圆周角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挖掘核心素养。首先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提出问题:什么叫圆心角?图1中∠AOB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的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纠正评价,进一步明确: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在北京海洋馆里人们通过圆弧形玻璃窗AB观看窗内神奇的海底世界的图片,如图,同学甲站在圆心O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置C,同学丙和丁分别站在其他靠墙的位置D和E。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哪位同学的观赏角度最好吗?学生结合图形大胆猜想并设置一个悬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圆周角。

(2)归纳总结提升认识,领会核心素养。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归纳总结。

①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②“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归纳、猜想、证明”是探究问题常用的策略;“从特殊到一般”是认识事物常用的数学方法;“分类讨论、转化”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

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是我认为,“组织教学”是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的核心。

(3)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融入核心素养。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不能很快地被人掌握,又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于各个知识点中,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时,要由教师进行系统地研究,作出周密的安排。具体到某节课的教学,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创设怎样的情况、提出怎样的问题、讲授怎样的内容、设计怎样的活动、安排怎样的练习等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会他们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由教师来“引导”。

例如,计算:1+3=?1+3+5=?1+3+5+7=?1+3+5+7+9=?并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在这道题的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提供如下的帮助:列出一个点阵,用图形的直观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这就是典型的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到图形中来完成的题型,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在以后的解题当中主动尝试运用了。

数学思想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养成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学生都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参与尤其重要,如果没能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决不会是成功的。

例如,有理数的分类可分成正数、零、负数,也可分整数、分数(小数)。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然后相互讨论,再板演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发现较简捷的解法。在这节课中,渗透了分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运用了运算律,使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达到正确、简捷的目的。学生通过讨论达到参与、交流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质疑、鼓励,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无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知识的归纳形成过程,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知识的验证应用过程,教师作为合作者、引导者,都应该提供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从事各种数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思维可视化;心智双螺旋;心智模式;数学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07-03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2)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

一、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当下,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着系统的、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突破信息传递的时空壁垒)、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多元参与、多向互动、多态并存)、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变革(思维可视化及游戏化教学等)、教育目标的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层面的变革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但最根本的变革还是教育目标的变革,因为其他层面的变革都是为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变革服务的。

教育目标为何需要变革?因为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什么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载体及传播渠道的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它与此前的机器工业文明时代有两大不同:一是海量知识浮在“云端”,使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二是知识与技术以加速度态势持续更新。在这样的时代,依赖固化板结的知识和技能根本无法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按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教育的着力点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推进到核心素养层面。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根基,只有发展出高品质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未来应对各种难以预知的挑战,基础教育必须担负起这样的使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呢?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印发后,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诠释和解析,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至今未达成共识。下面,笔者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视角,借助思维可视化手段来阐释一下这个概念。

如图1所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素――“核心”与“素养”。“核心”是指什么?笔者认为它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普遍基础性,它的存在与参与是广泛的;二是持续影响性,它的影响力是稳定的、长久的。何为“素养”呢?笔者认为它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后天发展性,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活动发展出来的;二是内隐内化性,它不是外显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态度,而是被学习者内化的情感、经验、意识、观念、思想、能力等;三是整体综合性,它的构成要素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交织共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因此,核心素养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五种特性,缺一不可。很多学者把核心素养直接定义为“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这一说法符合后天发展性和整体综合性,却未必符合内隐内化性和普遍基础性,因此,这样的阐述是不严谨、不到位的。

笔者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经过广泛的资料研究,以及对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的长期观察和深入反思,发现同时符合这五个基本特性的素养只有人的情感模式(感性经验系统)和思维模式(理性思考系统),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其分别称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人脑两种最基本的运作机制,这两种运作机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几乎支配着人的所有行为和决策。为了方便陈述,我们把人的情感模式简称为“心”,把人的思维模式简称为“智”,两者合起来可简称为人的“心智模式”。除了先天的生理机制及原始本能反应以外,“心智模式”几乎主导着人的一切。如果说DNA决定了人的生物态性,心智模式则决定着人的精神态性,只不过前者是先天遗传的,后者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虽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都含有两种性质相对的要素,且以协同互补的关系构成一个美妙的双螺旋结构。模拟DNA的双螺旋结构构图,我们构建了“核心素养心智双螺旋模型”(如图2)。

如图2所示,人脑的两种基本运作系统包括感性经验系统和理性思考系统,高品质的感性经验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念(持续专注的意识和能力)、悦纳(乐观与接纳的情感及态度)、自省(自我觉察与自我反思)。高品质的理性思考系统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考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思考策略(逻辑思考、发散思考、逆向思考等)、思考结果的表达(运用文字、符号、图示、肢体语言等进行有效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是指什么呢?与普遍基础意义上的核心素养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其实,人的素养体系是分层的(如图3):居于内核的“核心素养”具有普遍基础性,是所有素养的根基;第二层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在专业领域(或专门学科)的演变及具体化表现;外层的“专项素养”则指在具体学科或专业领域中更加具体化、技能化的部分素养。因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是指在其头脑中已经数学化了的心智模式及已经被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化的情感模式。

数学化的情感模式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专念程度、悦纳程度及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省意识。其中,对数学的专念程度是指对学习数学的持续专注意识和能力;悦纳程度是指对数学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和正向价值认同度――认为学习数学是有趣的、重要的、有意义的,甚至能发现数学之美(严谨的科学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辩证的哲理美等);自省意识则是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模式的自我觉察及自我反思,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元认知。

2.数学化的思维模式。

数学化的思维模式包括数学化思考意识、数学化思考策略以及对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有效表达。这里的数学化思考意识是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数学化思考策略则包括有效学习数学的策略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对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包括对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有效表达,表达形式主要有文字表达(如数学情境描述)、图示表达(思维图示或数学图形)、式子表达(公式、算式、方程式、函数式等)。

3.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知识结构(阶梯式结构);一种是网状知识结构(中心式结构)。数学知识的阶梯式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脉络,如从算术发展到代数,进而发展到方程、函数等。数学知识的中心式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的横向拓展――从一个中心概念拓展成一个知识模块,如从“函数”这个概念拓展出函数的要素、类型、性质等。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基础性、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它们往往是纵向发展脉络中的基点或节点,以及网状知识结构中的中心点。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发展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模式(感性经验系统)、优质的数学思维品质(理性思考系统)以及相应阶段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如何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一是课程的转型升级;二是教学评价的转型升级。课程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转型升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转型升级。所谓课程目标的转型升级,是指课程目标要从传统的“双基”或新课改后的“三维目标”转型升级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教学的着力点由表层深入到内核,从“树梢”转向“树根”。所谓教法与学法的转型升级,是指发展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必须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因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多是“强塞硬灌”,学生学习知识多是“生吞硬咽”,这严重违背大脑的运作机制及认知规律,不但效能低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如何改进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来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升级,是一种已经被验证并且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新途径。所谓思维可视化,就是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使教法与学法在三个方面实现升级:一是在知识建构方面,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逻辑清晰、层级分明的知识网络(如图4),从而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内化,在这个建构过程中,还会使学生的提炼、概括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二是在解题分析方面,运用思维图示(如学科鱼骨图)可以将解题步骤背后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有效的思考策略;三是在学习体验方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变知识灌输为自主探究,变死记硬背为可视化及结构化思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能,还能使学习体验由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对图示语言更加敏感,因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要使课程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设,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转型升级,因为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科考试成绩等一系列外在的教学指标,缺乏对“课程能否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评价,大多时候是在给教师和学生贴标签,而不是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性的反馈。因此,我们的课程评价必须要转型升级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是必须要评价我们的课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是否由学生自己构建了清晰的知识结构并实现了内化。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M].金莺莲,洪超,裴新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刘濯源.赢在学习力[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8.

[5]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突破点 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思维素质。在经过长时间数学学科的系统学习之后,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认知能力,一种使学生透析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知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建构起这种思维,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学明白、弄清楚,才能在训练和考试中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生存在的数学思维障碍

但是,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生存在数学思维障碍,这些成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统计发现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只停留在表象层面。我对我校高一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5%的高中生(其中女生占70%)的数学思维过于肤浅。这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中的那些概念、原理等只能做到“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在做数学练习题或者做数学试卷的时候,无法利用概差念、定义的深层意义解决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反映平时很努力,数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想数学思维表层化可能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生个体差异导致数学思维各不相同。全校一千多名高一新生来自一千多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感悟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放到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上,就会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运用程度不同,或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会列举出不尽相同的多种解题思路。这种差异性数学思维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偏执的认识,从而造成思维障碍。

3.长期数学思维训练导致高中生数学思维固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较系统的数学学习。等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九年学习已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向化模式。可是在高中阶段如果仍然紧握这些陈旧、老套甚至错误的模式不放手的话,就会让学生陷入解题困惑里。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高一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那么就应该查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将“障碍”扫除干净,为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铺平道路。

二、高中学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原因一:布鲁格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对于新知识,学生基本通过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实现理解和吸纳。高中生经过九年学习之后,已经习惯用自己认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难把陈旧的知识点运用到新知识中,把握不住新旧知识结合的尺度;

原因二:在日常教学中,有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直接把数学知识“灌”给学生。

三、突破数学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中,数学最能训练学生思维,这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但是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基本形成了定式,因此很难适应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由此可见,要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思维的障碍。要使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有所突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小学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一听到学习数学就感到头疼。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行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一旦具备了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不断改革,只有具备较强核心素养得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能够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慌不乱,并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数学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1.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不不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多数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思想较为落后,没有创新性。有不少数学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小学教学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就能够提高核心素养,过分重视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和考试成绩,将学生的考试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唯一标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从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来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很高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具备创新意识。因此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及时更新自我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完全交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从中协助,一起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到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要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文字和理论公式,而且还要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能用知识来解决试卷上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生没有学习好数学,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之外,还要确保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时,教师还需要从中作出指导。教师除了将课本中的例题讲清楚,讲透彻之外,还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更好的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完一次方程之后,老师除了讲解课本中的例题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出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如小明的妈妈在菜市场中买菜,这个摊位的西红柿每公斤4.5元,而另一个摊位的西红柿价格是这个摊位,西红柿价格的1.5倍,那么请问另一个摊位西红柿价格是多少?”针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经过思考之后会发现,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和本次课堂中所学习的一次方程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轻松的写出“y=1.5x”的一次方程。通过让学生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列出相应数字,并进行解答,一方面能够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和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够被慢慢培养起来。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三视角;一条主线

【中图分类号】 G45 【文献标识码】 A

2016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在加深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

一、从三个视角全面认识核心素养

1.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自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当下就是“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因此出现了“21世纪核心素养”概念。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虽未冠名“核心素养”,但却是实质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2.当代国际社会和学者的探索研究。当前有三个方面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2014年先后发表了3个核心素养主旨报告。特别是在2013年提出七个领域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这实际上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2014年该组织再次突出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2)经合组织(OECD)核心素养研究。1997年,OECD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十余年后的 2012年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方面十大核心技能,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

(3)学者专家研究。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哈佛大学赖莫斯教授提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等;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

3.核心素养研究形成的结论。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发展原动力,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第二,强调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应对未来社会需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核心素养培养

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培养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归结为一条主线,就是“为创新而教、为自我技能而教、为人际技能而教和为认知技能而教”。这条主线包含以下核心素养培养实施措施: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手段。首先赋予学生真正平等的地位。因为只有平等,学生才敢于突破教师的权威。第二,改变教书定位,教书育人,从教会知识转变到教会判断选择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改变课堂角色。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构想者、实施者、引导者和保证人。最后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发展学生人际技能。

2.解放学生个性,形成强大自我,为此改革教育教学。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六大解放"的主张。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即更新学生的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即动手能力和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即提问和质疑;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局限在课堂中;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即减负。从无效苦役转向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进而形成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即教师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先生70年前的呐喊,对今天核心素养培养仍然有巨大价值。

3.修正传统的课程设计不足,突出发展学生认知技能。为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需要转变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而不注重“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不注重“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化”的课程设计状况,给与必要的修正,不断地加强课程的生活化改造。当前由于体系性的实践环节缺失,知识跨学科、跨界能力薄弱,难于有效开展实践与应用课程教学。要积极探索突破。

4.改革评价系统,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形成、自我技能提升、人际技能发展和认知技能进步,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注重知识技能之外更注重创新和综合素质。

5.核心素养养成为习惯。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完全可以得。核心素养培养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好习惯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构建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习惯。第二、养成数学精神和严谨的实证意识,有量化、逻辑化、递归化和结构化的数学思维习惯。第三、有积极劳动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以及好奇、想象和合作的习惯。第四、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有自主、乐学、自信和勇毅探究的习惯。第五、有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并做出独立判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靖.从叶圣陶先生有关理论看良好习惯的养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

[2]滕B. 论21世纪核心素养外国人怎么说 [N].中国教育报,2016(03)04.

[3] 英克尔斯著,曹中德译.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4] 彭小虎. 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J]. 教育科学,2001 (2).

[5]马文利.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

彭倩:女湖北省孝感市实验小学教师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为准,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真实教育质量水平的依据。而当落实到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时,主要还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去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1.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内容

在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时候,初中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数学的概念、公式等定性的知识点以外,还要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对数学这门课程的逻辑思想,保证学生可以运用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阿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因为只有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善于运用数学思维和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今后进入到社会的一个必须要掌握的本领。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学还要不断挖掘数学知识技能中的隐性核心素养。这也是进一步落实现代数学教育质量关的重要一环。首先我们要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还要能够科学合理的去掌握数学方法。运用数学方法来降低解题的难度。第三,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做到优先选择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2.提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

2.1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是不能通过数学教会直接教学而获取核心素养的,只有在专业化的训练中才能够逐渐获得,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先给学生创建一个主动学生数学知识的情境。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来提升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之前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门学科排斥,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数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再加上教学方式的枯燥,使得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是采取了远而避之的态度。而数学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对给学生提出一些与当前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时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

2.2不断创新数学学习内容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所有的习题都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制定的,但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上,这些习题很显然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基于此,数学教师要从改变数学习题入手,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数学习题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3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数学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充分运用归纳、总结、推理、猜想等各种数学方法,锻炼数学逻辑思维,了解数学常规方法的应用原则,同时接触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中有关数学知识的信息,以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

2.4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前社会是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也就是说现代信息处理能力也就成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再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学教师则需要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将之前教学中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进行简单化处理。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所以还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纳入到核心素养中。而数学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去渗透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