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地质;相关问题

1前言

受到粗放建设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的城市化建设不可避免遇到各项环境问题,在这其中包含了环境工程地质的严重问题。建设环境工程的基本宗旨在于净化整体的城市环境,与此同时也致力于改善城区环境。然而不应当忽视,城市建设伴随的环境问题与地质问题都变得逐渐明显,对此有必要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和手段加以改进。例如水体环境遭受污染、地质失衡与地面沦陷等都构成了现阶段的环境地质隐患[1]。如果没有运用相关措施加以整改,那么长期以来将会威胁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生存,进而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得知,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应当落实于环境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美化城市环境,确保消除环境地质存在的隐患。

2环境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

首先是城市中的水环境。城市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城市中的人口总数也在持续增多。面对这种现状,很多城市都表现为供水短缺的不良状态,因此亟待强化最根本的水环境保护。在城市化的全过程中,很多企业对于城市埋藏的地下水进行了超量开采,以至于导致较严重的岩溶塌陷、水体资源枯竭或地面沉陷现象。情况严重时,过度开发地下水的行为还可能引发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威胁居民安全与生命。由此可见,对于城市蕴藏的地下水有必要进行保护,在适度开发的前提下健全水体环境的管理[2]。其次是地壳稳定性。城市中的地壳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岩浆运动、地震运动及其他相关运动,对此有必要给予综合评价。评价地壳稳定性的宗旨在于防控地震损害,在此基础上防控地层断裂、火山爆发、地震或者地裂导致的安全与生命威胁。此外,受到新构造的影响,某些城市所处的地壳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或者地陷等不良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长期处于异常环境下,这种现状也来源于地壳缺乏稳定性。第三类是固态废物造成的污染。城市人口总数正在急剧增长,城市中堆积的垃圾也快速增多。在现存的城市垃圾中,部分垃圾应当属于工业排放的废渣与废水,另一部分则构成了生活垃圾[3]。从目前来看,城市化进程涉及到的固态废物排放已经构成了严峻问题,垃圾废物渗入城市土地以至于造成泥石流或者空气污染,因此也伤害了动植物与人类健康。

3探求改进措施

城市化建设在客观上需要保护环境,这是由于,地质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城市建设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针对地质环境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只有从全面的角度入手,才能致力于消除潜在的环境问题与地质隐患,进而为城市中的居民创造优良的生活氛围。从现阶段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融入了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这种状况有利于促进和谐。对于地质环境有必要增强保护,切实杜绝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具体来讲,与环境工程地质有关的改进措施应当包含如下:地质环境可承载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对此应当逐步加以改进。从地质环境角度来讲,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将会涉及到地质环境与地质容量等问题。然而,如果相关人员忽视了最基本的环境容量,那么很可能就会超出最大限度的环境承载力,以至于酿成地质环境隐患[4]。由此可见,具体在推行城市化建设时有必要密切结合环境容量,确保不会超出最大的环境负荷。作为建设单位,在追逐自身最大化利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确保在根源上寻求二者的平衡点。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都很难杜绝地质影响,这些影响根源于人类行为。例如:某些企业超量开采地下水,或者排放过量的固态废物等。如果不加禁止,那么持续性的地质破坏行为就可能阻碍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进程。对于此,具体措施应当包括限制排放量、增强整治固态垃圾的力度等。例如:建筑企业有必要严格遵照现行的指标来排放建筑垃圾,而不能超越最大的排放限度。各个行业与企业只有全面加以完善,才能符合城市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目标。

4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质问题与环境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在推进城市化的全过程中,针对环境工程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具体的措施为:对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模与发展速度都要进行限制,在此前提下确保地质环境与城市建设二者的协调性。截至目前,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地质问题并没有彻底实现解决,因此仍有待加以完善。未来在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归纳经验,对于潜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防控,确保有序实现城市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员建峰,洪波,李宝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1):122~123+175.

[2]邢璐苹.浅谈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河南科技,2014(14):174.

[3]王亚玲.浅析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四川水泥,2014(7):187.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1.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十二五”规划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点内容被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产业布局,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标准体系。文章通过介绍我国现阶段环境面临的问题分析我国采取的措施,然后基于某化工厂对环境成本会计进行体系构建。

关键词 :环境成本会计;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环境成本账户;环境期间费用

中图分类号:F062.2 ;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61-02

经济在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人类破坏环境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从前几年大家谈论的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到现在人人谈论全国性的雾霾天气,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的问题

各种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和利用,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且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高耗能、高污染、利用率低下经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会变得更加频繁,外国企业也不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我们中国企业应该算清楚环境成本到底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多还是危害多,环境不断恶化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利益,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这也是全球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环境成本管理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现在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经济为主而在生产过程中忽视环境资源损耗和环境的补偿问题,从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不断突出,矛盾不断产生,产生国民经济增高的假象。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部分企业对资源更加大力的开发使得环境质量加剧恶化,我们生活的环境频频亮起红灯无时不刻的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

二、我国现阶段所采取的措施

长时间来,国家没有特别系统的环境成本计量体系,环境成本也没有让大家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不能依靠专项的资金用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只能是企业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使其枯竭,无节制的排污使其大自然的破坏。因此环境成本计量体系的建立、环境成本的合理计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财政部刚刚《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环境会计的研究,发挥会计在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三、结合化工企业实际设计会计体系

2015年即将要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也给现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环境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本文作者对某化工企业的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型化工企业还没有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而中国也没有明确的会计法律规范环境成本会计这一块的内容,中国的环境成本会计还处在发展阶段。根据此现象,联系本化工企业设计一个适合现在化工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供读者借鉴:

1、环境会计账户的涵义

环境会计账户主要是根据环境会计的特点设计环境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关户头,将其连续系统分类记录相关各个经济业务,便于提供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科目是环境会计中具体内容的体现,它是设计会计账户的主要依据。

2、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体系的意义

环境会计要素是环境科目中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设置环境会计科目是为了有利于环境会计专门核算,设置环境会计核算也要遵循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有利于环境会计核算和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由于现在企业经常不断产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产生就会利用各项资金,引起这些资金的增减变化就应该把相关各个环境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不同类别反映和监督,提供企业环境管理需要的核算指标,这样就有必要单独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例如开设固定资产—环境保护账户,当发生环境保护相关固定资产时进行归类登记,用来反映环境保护方面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3、环境成本核算要素

环境成本核算与传统企业成本核算是相同的,要核算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利润等项目。与传统核算内容是相同的,只不过核算的环境成本相关内容。

(1)环境成本

账户主要用来核算企业在发生相关环境成本支出中能够对其进行资本化并在当期和今后各个时期进行摊销成本。借方主要登记环境成本的金额,贷方登记时转入“本年利润—环境利润”账户借方的金额。期末账户没有余额。具体核算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核算。

还可分别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旧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破坏成本”等。

“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借方记报废、处置相关环境资产时的减值准备,贷方记本期计提环境资产减值数额。

(2)环境期间费用

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相关环境成本的支出计入本科目中。不能资本化的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根据企业发生环境不同费用,分别设置“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损失”等科目核算。

“应付环保费”账户。借方记已缴纳的环境保护费用,贷方登记发生的排污费、不可回收包装物使用费和废弃物的收费等等。

“应付环境补偿费”账户。借方登记缴给环保部门的金额,贷方登记环保部门核算环境资源使用的补偿费。

“应交税费—应交环保税”账户。借方登记已经缴纳的税,贷方登记使用一些自然资源需要交给相关部门的税金。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借方登记应付的金额,贷方登记支付给相关环境人员工资。

“预计环境负债—环境负债准备”账户。是估计环境破坏程度提前对符合条件的给与确认与计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环境成本计量体系还是不健全,没有特别针对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的研究也缺乏理论依据,实务操作上面也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成熟,根据我国这种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对环境成本的计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来应对现阶段不断发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林万样,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44-45.

[2] 孟凡利 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12):45-46.

[3] 刘禹锡.环境成本计量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J],2012(1);13-14.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

想要实现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这三者的共存,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势必要导致污染物的排放,而污染物的排放是引发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环境治理又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经济总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可以说,我国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污染物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SO2、COD以及氨氮的排放负荷依旧非常大,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农业源污染问题和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问题也已日益凸显。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以往我国的污染物介质主要是以水和大气为主,而现在却向着水、大气、土壤这三种污染介质共存的方向转变,而污染物的来源原先主要是以生活、工业污染为主,而现在的污染源是以农业、工业、生活污染物的共同存在。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治理任务艰巨。

1.2环境治理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整体环境还较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治理的资金投入方面也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

(2)在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地重视。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逐步健全。

1.3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的第二产业在GDP的构成中非常稳定。和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GDP结构还有非常大优化空间,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仍旧很大。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来看,我国的GDP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整体性提高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在进一步扩大,区域差异明显。

2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2.1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藩篱,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创新体制,以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法律支撑。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凸显出来。

(3)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而科技创新能够在最大限度范围内节约原材料、时间和劳动力,可以说,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2.2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节能减排作为构建环境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开展好相关工作。我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碳排放将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结束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将节能减排变成硬性指标。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把节能减排作为提高正经济运行的入手点,通过节能减排指标来对政府只重GDP增长不重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对那些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碳排放量较高企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3提高政绩考核绿色化、科学化

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打破唯GDP论的思维模式,提高征集考核的绿色化和科学化。自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内容,而对官员政绩考核也主要是围绕经济增长来开展。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GDP不能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涵盖进去。如果政府官员的征集考核仍是以之前的经济发展为标准,那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低碳环保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应注重政绩考核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建立有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长远、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文成,薛建宏.经济增长、环境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02).

[2]侯景新,沈博文.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EKC模型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5,(04).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我国 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X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以前纯粹的防污染规划向综合治理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环境长远规划等新领域延伸。

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简史

我国的环境规划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而不断壮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此阶段由1973年到1982年,历时10年,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环境规划事业的标志性开端,但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还是停留在简单、粗放的调查与评价,缺乏系统性。

(二)研究阶段。

此阶段由1983年到1989年,历时7年,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将经济、城乡、环境建设统一规划,这是环境规划工作的一次飞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在此阶段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比如水容量的研究,大气质量的研究等,为环境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阶段。

此阶段由1989年到1995年,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经济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规划的技术工作逐步完备。在部分城市开始了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试点工作。

(四)深化阶段。

此阶段由1996年至今,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环境规划由理论全面走向了实践,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并起着指导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的环境规划行业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保障,削弱了环境规划的权威,影响了规划效果。而且和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相比,环境规划的地位明显滞后,而且并不协调一致,使环境规划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二)局部规划多于整体研究。

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应该全面系统,具有整体性,但现在环境规划更多的局限在制定这个环节,对实施过程研究较少。哪怕在制定这个环节,也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如成本控制问题、公众参与问题等,而缺乏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

(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不足。

我国的环境规划类别多,级别也不同。很多国家级的环境规划和地方的环境规划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同一个地方的总的环境规划也和各个专项规划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这根本上是由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造成的,这对于规划的落实是很不利的。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环境规划要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但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规划单位自身也无法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使得很多规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系统的实施。即使实施了也都打了折扣,影响了效果。

(五)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工作的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基本没有公众参与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往的工作中对这方面也不够重视,只是在近期才逐步通过听证会、公示、民调等形式加以完善,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六)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环境规划起步较晚,大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开创的环境目标规划法为理论基础,与我国的国情不是很相符,特别是某些定量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给政府部门的参考作用不明显,实施有困难。

三、新时期环境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修订《环境保护法》,保证环境规划工作的地位,将环境规划提到与城市土地规划一致的级别,在行政级别上予以保障。其次要适时出台专门的环境规划法规,使环境规划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各级各类环境规划之间的衔接。

要及时制定国家级的环境规划,并以此为核心,制定地方和相关分支的环境规划,努力做到总体一致。同时可通过成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部门联系会议等方式加强相关政府机关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环境规划的制定与落实。

(三)建立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评估体系,实现定期评估、临时抽检、回顾评估相结合的完善的评估体系,然后结合评估结果奖优罚劣,特别是落实环境规划不得力的地方和单位要追究相应责任。

(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要积极吸引各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同时可采取市场化经营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入环境规划工作。

(五)加大宣传推动公众参与力度。

要强调公众在环境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在制定环境规划工作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网络、报刊、电话、问卷等形式加大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参与环境规划工作。

(作者单位:新疆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於方,董战峰,过孝民,曹东.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0).

[2]郑庆宝.从环保NGO的发展看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 环境保护. 2009(19).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 公路建设

    近年来,随着青海公路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保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为了使公路绿化与环保问题在青藏高原真正得以解决,必须要从公路设计、建设、管理、养护全方面得到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同时,随着青海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过绿化与环保的高速公路已成为青海独特的公路景观。所以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建设中,既需要设计者根据青海公路各沿线特殊的地貌情况,全面考虑绿化与环保问题,又要严格控制建设者在建设中的环保施工。在管理与养护中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使青海的公路景观成为高原独特的风景。

    一、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现状

    青海大部分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贫乏、气候恶劣、自然植被覆盖度偏低,生态环境脆弱。其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l0%,约有48%的土地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温度偏低,大部分地区在10℃以下,并有近一半地区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因此,青海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青海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不可否认,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使路域经济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一地区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凸现。

    二、现阶段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1.公路建设普遍存在边坡以及借弃土石方地点处理不及时,甚至不进行事后恢复的问题。由于青海地区山地具有众多诱发灾害地貌作用的环境因素,块体运动、泥石流等灾害地貌过程普遍而频繁,并且表现出群发,突发和长发的特点特殊的地理条件,裸露土壤会为降水汇流提供了特定边界条件和动力来源,同时,也使边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质松散,更易风化。随后与之相伴的就是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坍塌体滑坡阻塞河流、沟谷,淹没道路,中断交通,以公路沿线问题最突出。

    2.由于征迁工作遗留问题及设计不太重视环保工程,沿线田地,民居临近路基,会给青海地区带来潜在的公路廊带的健康隐患。青海地区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经济学影响,总是认为资源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没有附加人的劳动而不具备价值。因此,为自然资源的存量从未被纳入传统的公路效益体系中,在研究公路经济效益增长指标时,既不反映经济效益增长所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代价,也不反映自然资源存量下降及其缺乏的程度。

    3.设计单位环境意识差,再加上设计任务重和一味追求经济造价等原因,单一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作用。设计中高填方路堤和深挖方路堑方法被广泛采用、施工地区的地质勘探不细致.排水系统设计不够完善,造成潜在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养护阶段巨大经济负担。公路设计中教条理解技术规范,原则性强但灵活性不足,缺乏人性化考虑,造成了青海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高填深挖路段多,高路堤和高边坡大量增加,并且还正在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机率。青海地区的行车效果,大量裸露的岩石和混凝土视觉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高原强烈的阳光和汽车尾气,与高速公路快捷舒适的特点不相协调,还会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实际公路环保工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够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公路建成后,路域绿化有不切实际、栽种名贵外来树种的现象,忽视了公路的特点和当地的生态特点。其实,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好的公路植被就是当地的一些速生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树草种,如沙棘、白杨、红柳、芨芨草等。树种是没有生态上的贵贱的,只有由于对生态要求的异同而形成的不同成活率。目前在整个西北地区,不论是喷播技术还是人工播种技术,在植物选择上多采用寿命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来草坪草中,这样一来,公路的生物防护就表现出了短期行为。而这些树木草木在几年后将出现退化、荒芜,防护效果将明显降低,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困难。

    三、在公路绿化与环保中采取的积极措施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其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加严重。在当前高等级公路大建设时期,由于过多地重视发展速度和数量,正常工程设计时间和施工期被大大压缩以及施工阶段对环境管理的忽视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来公路自建设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将对环境产生一系列强烈的负面影响,而青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可技术和手段又较落后,加之受社会对整个公路环保认识和资金的限制,公路路域生态保护与公路工程同步设计和实施的设想还未实现,所留下的生态问题将会影响沿线区域的环境质量和持续发展,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环境科学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对循环经济的科学认识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环境问题根本上讲也是资源问题,是资源利用不当的结果。传统经济中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争抢和浪费严重;三是资源的物质单向流动普遍,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环境压力巨大。以上问题,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一方面是观念和认识问题。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和对环境价值的漠视则主要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也是当前资源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经济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而循环经济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实现生态伦理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冯之浚先生提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冯之浚,2005)。对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其赐予的感激,体现了古人自发的朴素的自然中心伦理观。而工业化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产和消费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结果是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绝境的同时也把人类自身推向绝境,在消灭自然的同时也将消灭人类自身。在价值观上,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对科学主义的颂扬和对人本主义的蔑视,传统工业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颠倒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误求。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彻底扭转人与环境的对立,实现的是生态伦理观的否定之否定。

工业化以来出现的资源环境危机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方式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重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要返本求源,通过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样的一条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谐生态的光明大道。作为一种物资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被概括为“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即所谓“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并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和物品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地使用,防止其过早废弃;再循环原则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经济过程。

循环经济的实质并不在于循环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零打碎敲地循环利用一直是我们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实现对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性安排则是前所未有的,无异于一场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环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把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重心放在循环上,则必然出现理论上讲不清,实践上行不通的结果。首先,经济系统不是一个物质自循环系统,由于时间、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物质的完全循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其次,会使循环经济丧失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针对性,无法解释循环经济产生的原因,也无法说明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无法解释包括节约型社会在内的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形态。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错误的资源利用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环经济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各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共性需求,也有经济发展目标和现状的国情特性。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我国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上出现的并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有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少的因素,有经济超速发展的因素,也有技术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资源利用方式及环保意识差的因素。生产中粗放增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消费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加剧了资源紧缺状况,生产和消费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导致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经不再具备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寻求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环境和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当前,我国水、电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矿等重要工业资源都处于严重的紧缺状态,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环境问题特别严重,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严重对立,就难以解开当前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困局。

尽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当前并不具备。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循环经济都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是多层、叠加、交叉的立体、网状资源利用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差异巨大的资源利用状况,要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循环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就目前来看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在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存在诸如观念滞后、技术短缺、动力不足、范围有限、制度缺乏等诸多困难,而且应当看到,我们目前只是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循环经济的显效应当表现在资源紧张状况的总体改善和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上,显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出现。

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任务,一是消除累积的环境问题,二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正是适应我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现状,重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务实的重大战略抉择。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符合循环经济的实质精神,又能充分体现节约精神,切合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针对性强、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发展的必然性。节约型社会是对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定位,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必然指向和中国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阶段。

三、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西方各国如德国、日本等大都确定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经济形式,应当自觉推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设立目标并确定阶段,有利于深化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并在实践中为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切合实际的方案和路径。根据对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预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末端治理出发,经过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最终发展为生态型社会。当前处于末端治理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中。

末端治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其基本理论依据包括庇古税、科斯定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贯彻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最初都来自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刺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着力点首先在对环境进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末端治理仅是治标之策,如果不能有效减少经济中的资源投入数量,环境问题则治不胜治。

环境问题来自于资源利用问题,解决现实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就我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强,而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又存在现实的困难,因此,缓解资源困境必须采取更直接的路径,走节约型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成为我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作出的现实选择。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将使人们更新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实质性推进,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循环型社会所强调的还是在经济系统内对资源的处理,与生态型社会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具有狭隘性。而生态型社会实现了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转变,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研究将变成现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 王文忠.循环经济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4).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对策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n Longlong

( Shanxi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s the universal problem, this problem is highlighted particularly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howing the reason of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with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is progressively and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also is urgent. This paper on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ble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现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8篇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分不开的。产业革命的成功,机器的使用,化学品在农业中的运用,铁路、飞机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论文百事通然而,有得必有失。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掠取,人类也饱尝了自身所作所为招致的苦果,一系列重大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加速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要求保护环境的群众运动,这直接促使西方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1969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环保法律《联邦环境政策法》。1972年联合国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指出环境没有国界,保护环境是全球共同的责任,要从整个地球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了环境审计的实践活动。最早的环境审计是一部分工业企业用来评估企业各部门是否遵守环境法律,防止企业可能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受到严厉处罚导致的经济损失。后来,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在健全环境管理系统,提高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的作用而迅速普及开来。

环境审计虽然最初产生于内部审计领域,但是很快在政府审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环境审计在促进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环境审计工作已在各个国家普遍开展。

二、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必然与审计理论相关。但环境审计又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所以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也会有其特点。

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由于任何个人没有能力对环境资源进行单独管理,因此社会公众只能把环境资源委托给政府进行综合管理,政府便承担了管理环境资源的受托责任。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污染或者少污染环境,企业也间接地承担了环境保护的受托责任。环境问题的经济外部性使厂商随意使用多种环境资源,例如:空气、水源、土壤、森林、草原等,而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厂商的私人成本与考虑环境成本后的社会成本相分离,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失效,从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公众成为其主要受害人。随着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开始委托自己的各种人来进行环境管理。于是,受托经济责任便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审计的本质是证实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而这种经济责任关系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审计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证实和评价,它符合审计的本质要求。因此可以说,受托责任理论是环境审计产生的基础。

三、环境审计的含义

理解环境审计的含义是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但是由于环境审计开展时间不长,不同执行主体对环境审计的目标也不相同,且环境审计涉及内容复杂、广泛。因此,中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一定义框架,仅仅从政府审计角度反映了当前环境审计中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未就环境审计提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国际商会(ICC)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和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该定义是从内部审计角度把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没有明确给出环境审计的定义,而认为只有符合审计定义的环境业务才是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环境审计的定义尚未有权威部门给出,只是在审计界的理论探讨中论及。总结上述各种环境审计的定义,我们认为环境审计的含义应包括:1.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环境审计首先必须符合一般审计定义的重要特征,并按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2?环境审计的执行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独立审计组织;3.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4.环境审计的目的是评价环境管理责任,揭示违法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5.环境审计应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

四、我国实施环境审计的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保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九五”期间的绿色工程计划重点是污染治理。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但是,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目前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很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上面临的是发达国家100多年工业化发展历史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集中体现出来。发达国家用了近50年的时间治理,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仅用了20余年。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经济还要快速发展,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地区环境脆弱,承载力低,面临的环境压力非常大。

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综合经济监督手段,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政府、企业也需要通过审计来解脱自己的环境责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规划协调,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审计模式,促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当前开展环境审计的特征

环境审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我国的环境审计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总结我国近年来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环境审计实践,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强制审计方式为主

根据审计实施方式不同,可将环境审计划分为强制审计和自主审计两种。强制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统一要求,对拥有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企业所进行的强制性环境审计。自主审计是指有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企业完全根据自己的目的、意愿和可能,主动实施的环境审计。我国现阶段,面对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国家需要对自然环境实施宏观管理,完全依赖自主审计是绝对不现实的,真正能够确保环境管理的良性运转只能是实施强制审计,通过强制性审计活动监督有关部门、企业是否遵循了有关环境法律规定。

2.以现实中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为线索确定审计项目

政府审计机构充分关注在环境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如严重污染、浪费自然资源和决策失误等,以此为线索确定审计项目。自1998年以来,我国审计机关主要围绕当前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先后完成了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审计调查、4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

3.以环保资金使用为主的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当前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环境管理的复杂性,各单位在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还缺乏严格的、全面的监督,漏洞和弊端不少,侵吞、挪用和无效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确定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境保护项目计划和目标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损失浪费。从国家审计署两次对兰州、重庆、广州等20个城市进行环境审计的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一实事。

4.以检查环境法规政策、制度执行为主的合规性审计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还分别制定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环境资源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在有关经济法规中也包含了环保的条款。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滞后,环境政策在执行中遭到抵制,走形变样、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将合规性作为现阶段环境审计的重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促使其遵守和执行。

5.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

由于现阶段的环境审计多以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导致在审计方法上较多地选择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六、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环境审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由强制性审计向自主性审计转变

随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自愿实施环境审计的企业数目将不断增大。一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将环境审计列入规划,因为他们认识到实施自主审计,能明显地减少不自觉和不适当的环境行为,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环境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环境审计的范围将不断拓宽

在审计重点环境项目的同时,正努力扩展其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健康、安全和产品安全事项、水污染、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环境审计。新晨

3.环境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向效益审计

环境审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环境管理工作的绩效作出评价。环境审计工作逐渐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为效益审计,主要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环境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环境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4.对比审计的技术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对比审计是指把本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情况,或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内,不断会有新的环境问题涌现,从而导致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标准缺乏或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对比审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