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中美;影响作用
在竞争压力日益巨大的今天,想要在社会上谋发展,已经不仅仅光拥有几张文凭证书。存在更多的用人单位,已经转而倾向于雇佣有更多丰富经验的社会人。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初出茅庐的本科毕业生们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比较弱,而这点恰恰是雇佣方最看中的。不少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开设培训课程,对这些已经读了四年本科的大学生们进行“再教育”。这一趋势,无疑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变化也告诉着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急需从书面知识的灌输,转向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科研训练就在这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已经开展的本科生科研活动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在美国的一些知名高校渐渐普及。比较典型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69年最先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该项目旨在通过提供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来培养本科生创新科研的能力。而该项目也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已经有70%的MIT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参与UROP。在MIT,只要成为了UROP会员,学生既可以被教师们当成年轻的同事,加入教师研究项目,也可以自己提出研究项目。而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可以取得学分(一般为选修课学分),也可获得报酬(一般按小时计算),有的则为义务志愿者(申请者通常是那些不能保证整个学期开展研究的学生)。所有的UROP会员在校期间开展的本科生科研项目,都由UROP办公室负责监督和管理。为了保证这种类似于实习或者打工的科研方式,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业,UROP对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作了相关限制。但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或者有能力从事科研,因此美国的许多大学为了帮助一些情况更特殊的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又创立了许多“特殊”项目,如MIT在1993年推出了独立研究指导项目(IRMP),由经过审核和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充当“导师”的身份,指导没有参与过UROP的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研究项目(Biology Fellows Program),着重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少数族裔及女性群体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细致化的项目管理和划分、严格的项目过程监督、人性化的科研项目支持,使得美国各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已然成熟。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学府中,浓厚的科研氛围,使得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内的本科生科研的空白也开始逐渐被填补。参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计划,清华大学率先从1995年开始创建并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中也提到,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出台,更标志着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始逐渐在全国高校普及。在北京大学,各类国家及个人的基金,每年资助大学生项目不下数百余项。复旦大学的“望道项目”、“曦源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也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支持和引领学生开展科研项目。而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CUMCM)、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COMAP)、“挑战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等。参与的项目,有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以及由校社科处、校科技处及校团委联合进行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等。
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积极作用
从中美两国各大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的过程和效果来看,笔者认为,科研训练在高校本科生成才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可以简述为以下几点。
1.科研训练使得本科生教育从“教学”,转变为以“学”代“教”
以“学”代“教”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这一理念也正是教育界一直关注并呼吁的。科研训练通过设立一个目标项目,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参与或独立完成。在这期间,要完成项目,学生会遇到很多在常规学习中所不可预见的问题。这就势必大大启发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能从发现问题、补充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创造力。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学生为例:该名学生属于物理专业,大一期间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大学生数模竞赛。对于比赛题目中涉及的教室内灯光分布设计,该名同学赛后表示,原本在设计解决方案时,曾经想将墙面反光率作为考虑因素,但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只能简单处理。但至此之后始终心怀困扰,对墙面材料以及反光率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方询问专业老师也不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终于在大二开学初,他将这一问题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成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市级项目《墙面涂料对光的影响及新涂料开发》,并获得了6000元的项目经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经过了一年的研究,通过物理实验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不仅一解当初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这种“解惑”的形式远比传统的“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
与“个人秀”不同,社会工作这场“团体赛”不仅需要每位成员的能力展现,更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展现。合作的力量在此体现。而本科生科研训练正是这样一场“团体赛”。一般来说,大学期间参加的科研竞赛或者申报的科研项目,通常都必须由2人以上的小组参加。学生在参与调研、设计等过程中,增加了与社会、更多人群的接触,锻炼了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一队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市级项目的小组,就曾经因为未协调周全,而差点和由自己设计请厂家订做的大型烘干机露宿街头。有了这段经历,学生也吸取了经验教训,这往往比长辈师长们的说教要有效的多。通过一学期(一学年)的项目研究、资料记录、材料整理、成果展示、专家答辩,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MIT的独立研究指导项目(IRMP)选拔出的高年级学生,正是经过了UROP的锻炼后,不仅在专业领域上有所进步,而且在协调管理能力上也有大幅提升,进而担当项目指导的角色。
3.科研训练能带动学校整体学风,营造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以MIT为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寻找研究的机会。加入UROP后,学生就在任何系或跨学科的实验室与中心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自由开阔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更新颖和更激励人心。而对于教师来说,有年轻学生的加入,不仅是给自己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更能密切加深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的学术科研融合和互动,使得整个校园时时都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气息。在MIT,UROP已经融入了校园文化中,成为了全美大学中最具影响力的计划,MIT的教师和学生无不为之感到自豪。这种兼具创新和自由的科研训练模式,是MIT最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之一,也是使得MIT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原因之一。
4.科研训练对大学生的生活、就业有积极影响的作用
目前,在本科生中采取的一些科研竞赛或计划,或多或少都以学分的形式,或者经费的补偿来作为奖励。在UROP计划中,学生参与项目的报酬在2008年就有9.25美元/小时。1998年度,教师们从自己的科研资金中拿出了500万美元,作为参与UROP的学生的工资。而在国内,以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为例,团队的科研经费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万元。再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只要本科生成功申请了大学生创新项目,一个市级项目资金平均有5,6千,有些则近万元,一个校级项目平均也有3000元。对于一些有学术研究理想,但由于经济困难而疲于打工兼职的学生,这正是一件一举多得的美事。学生科研不仅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更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困难。而对于目前大学教育最关注的就业问题,科研训练不仅仅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更是在校园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笔者的师范类学学生在找工作时,就曾被对方学校要求有大学期间竞赛的获奖情况和相关科研经验。在MIT,与教师的合作研究经历,也是学生继续深造,或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推荐书。而针对目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创业问题,若能将科研项目与自主创业结合起来,即把创业的想法以科研项目形式来申报,不仅能解决部分经费问题,更能将大学生创业纳入有效的监管机制,指导学生顺利达成创业理想。
三、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存在的问题
将国内外大学采取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方式进行比较,目前国内大学生科研培养机制尚不是很完善,或者说相关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
1.国内大学生科研普遍采取的导师制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导师全部包办,以及导师挂虚名。这两种极端都违背了大学生科研培养的初衷,使得创新项目有时会成为骗钱骗经历的空把式。当然,这当中必然与教师的福利,师生的比例配给有莫大的关系。但我们也不妨借鉴MIT的独立研究指导项目的一些做法,例如引入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博士生)作为低年级本科生项目的指导,不仅可以缓解师生比例的问题,还可以给高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
2.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形式
国内的组织管理与国外的不同在于,在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大多数项目往往由学校的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申请项目时,学生往往是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竞争也是公开公平的。这种情况也能大大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机会。而在国内,通常是由学校的教务处牵头,分派给各个学院限定的名额,而项目的管理和评审也是由各个学院自己完成。这样的模式虽然便于管理,但是容易使得项目研究封闭化,造成学生只能研究自己专业的学科,只能和自己专业的同学和老师合作。然而,学术的交叉性在学科研究中却是非常重要的。在2011年的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上海师范大学唯一一支获奖的队伍,并非那些参加了多次数模比赛的数学类学生,而是一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杂牌军”,其中没有一人是数学背景。正是这支第一次参赛的“杂牌军”,获得了美国数模大赛一等奖。
虽然,与国外研究性大学的本科生科研相比,我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科教学对大学生科研的重视,也无法和美国社会相提并论。但从90年展至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都有自己标志性的科研项目或团队。但是要真正将本科生科研在国内高等院校普及,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学原本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行为,只有解放思路、开放平台,真正做到顺应时代需求,用与时俱进的心态对待大学生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办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乔连全,黄月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高教探索,2009(4).
[2]董文波,秦芬.大学生科研活动探索——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1).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理论;建议
一、前言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谁拥有更强的创新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表征之一。高等学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学生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英语专业本科生是发展我国英语事业的重要力量,把一批批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已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英语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其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意识淡漠,对科研能力的培养认识不清,根据社会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着眼于职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个人发展,高度重视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加强培养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理论研究在当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及其任课教师有关“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看法的调查,发现: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拥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的学历和经历使他们能够清醒认识到结合英语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能够正确看待英语教学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也能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英语专业本科生却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他们中约60%的学生对其重要性朦朦胧胧,约30 %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约10%的学生认为:他们虽为本科生,但在大学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时尚早。他们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在工作中根本就不需要科研能力。大学里,学知识是第一重要的,课堂上老师就应该讲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自然就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到工作单位,用到哪个能力就转化成哪个能力,不必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专门培养科研能力。即使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有朦胧意识的学生也不能将“英语学习”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重视课堂上知识的讲授,轻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科研知识匮乏,科研技巧贫乏,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低下,从指导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及其论文的情况就能得到旁证。
虽然老师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他们也有担心。比如: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仅利用课堂时间穿插或渗透或潜移默化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技巧、训练,势必会使课堂上知识的讲授量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透彻度等,鉴于这种顾虑,老师们还不敢放开步子大胆去做。
三、建议
鉴于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跟不上,再加上老师们的顾虑,现建议如下:
1、要正确理解“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这句话
“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既指在课堂上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指在课下本科生按照老师课堂上的要求和指导自觉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如果这样理解,就可消除老师们课堂上知识传授量受限制的顾虑。不仅如此,还可促进知识的深化、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
2、提高本科生对培养其科研能力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认识问题是存在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后面的实践问题将很难解决。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认识模糊,根本原因是本科生对国家培养人才目标和本科生人才定位的认识模糊,为此,需让本科生明白:在争夺创新型人才、科研人才的年代,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科研创新人才,哪个国家就会快速兴旺发达,本科生在科研能力虽比不上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但在数量上却占优势,且科研能力日益增强的本科生很有希望一步步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所以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快速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本科生要提高对培养自己科研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远大目标,心系国家,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天将降大任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不要做“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力用时还没有”的无谓的慨叹。
3、摆正“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关系
摆正“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关系就是要转变本科生重知识的学习而轻科研能力的培养的观念,另外,还要消除学生“知识多能力自然就有”的认识误区,社会上“高分低能”的现象恰好就能有力驳斥这些同学的错误观点,知识多,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能力自然就有,能力需要培养,需要知识的转化,尤其是科研能力需要培养。本科生不同于专科生,知识的牢固掌握是最基本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这是时代和国家对本科生的要求。此外,还要使学生明确“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有了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结出本专业丰硕的科研成果,反过来,本专业的科研能力日益提高,本专业知识就会越扎实、越牢固、越融会贯通、越易接受新知识或本专业前沿知识,这样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态势。
4、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
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不仅要求老师而且也要求本科生摆正二者的关系。课堂上,英语教学始终是师生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始终是恰当穿插或适当渗透其中的,且不可脱离英语教学实际而空谈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那样的话,“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有效持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而且也将使必备的英语专业知识遗忘殆尽。
摆正“结合英语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系,不仅对老师而且也对本科生的课上课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上,老师要更加周密安排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精心规划、组织和安排学生活动,在不减少授课量,进而还要保证知识广度、深度和透彻度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英语方面的前沿知识,因势利导,把科研的前期准备工作、科研过程、科研途径、科研方法、科研步骤等恰当地穿插或渗透到教学中来。同时,学生也不要仅指望课堂上老师对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在课下自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有关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想教育和认识澄清,通过教育前后的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对比,发现学生对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想不仅通畅了,而且认识也清晰了、提高了,对科研知识的学习变得刻苦、勤奋和自觉,因而也就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技巧,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由此可见,结合英语教学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高校为社会培养英语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将有助于师生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培养一批批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型本科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助于满足我国英语事业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渴求。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洛阳理工学院2011年度教研重点项目“结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11-JY013)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韩慈红。
关键词:科研立项;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5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我国教育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2]。在学校和学院的积极倡导下,张艳等数名本科在校生有幸参与延边大学医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黄芩素对LPS刺激下的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工作,在研究中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获得了深刻感悟。
一、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的大体形式
1.学校统一管理,学院分摊工作。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实验项目由学校统一管理,参与实验的门槛相对较低,倡导学生自愿申请,自己积极主动联系导师,对项目进程通过报告进行检查同时严把验收环节。
2.合理的监督方案。学校为了促进科研立项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监督方案。在项目被批准后小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择期开展项目,对于项目的进展情况,如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等进行记录,并由实验小组的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月报告。
3.适度的奖罚措施。我校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创新课题的积极性,采取了一定的奖惩办法。学校仅对项目相关报告成果验收合格的项目报销实验经费,对于未达到验收标准要求的项目不给予资金资助。对于通过创新课题项目完成良好,顺利完成相关工作并有幸能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相关论文的同学,在研究生推荐免试评比时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
二、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益处
1.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利于提高自主实验能力。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本科阶段都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少,实验课程少且几十人同时上课,实验所需备品等由于经费原因不足以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操作,加之老师指导精力有限,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毕业时不具备自主实验的能力。
2.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立项需要勤动手、多思考,在实验出现困难时需要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在实验方法选取等环节就遇到过困难,后经积极思考,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才得以解决。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3.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本科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以及与小组内其他成员讨论研究获得解决方案[3]。实验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知识掌握扎实,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医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综合运用。将书本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立项实验,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但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思考,仍发现了本科生创新实验方案实行的诸多不足,因此做了如下总结,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1.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基础实验周期大多数都比较长,整个实验多数需要几年的时间,实验步骤烦琐,且需大量重复,几乎很少有能够几个月就完整地完成一个实验的,但是我校科研立项周期仅一年,在这一年中需要完成大量实验、数据整合、撰写相关报告及论文等工作。工作量繁重,对于初次接触科研的在校本科生要求过高了,我认为可以针对较难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提出适当延长实验时间的报告,从而更加充分地高质量地完成实验。
2.本科生课余时间不足。医学生在本科期间课业繁重,所学科目多,以至于课余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比较少,而大多数基本的细胞功能学实验,如我们的实验项目需多次进行的MTT细胞增殖实验,需要数天才能完成一次实验内容,且这样的实验步骤有很多,很多部分的实验有需要重复多次,还有一定的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以至于一部分同学在临近期末,面对多科考试需要复习时分身乏术,时间严重不足,不得已放弃了实验,影响整个实验计划,我认为可以将科研立项的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部分移至寒暑假,并对于认真坚持克服自身困难完成实验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完成实验项目。
3.本科生相关实验知识欠缺。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多以基础医学知识为主,大多数学校学院对实验相关教学安排极少,导致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的涉猎不足,实验知识欠缺比较多,大多数学生往往对参与实验的实验原理了解深度不够。
4.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繁多,且与细胞培养相关的仪器设备无菌要求和材质都很高,市面上出售的这类仪器设备的价格也相对昂贵,有些器皿国内生产的尚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需要高价进口国外生产的,所以一个实验所需要的经费是很多的。但是我校仅对最终完成实验相关工作的项目仅仅给予2000―5000元的资金支持,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多数实验的开展需要用导师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
5.本科生信心不足。在校本科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机会和经历少,导致其对于自己的实验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个别人即使有了想法也会因为害怕自己知识量不足说错影响试验等顾忌而未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6.本科生缺乏耐心。基础阶段的医学实验大多都是步骤烦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的,实验周期较长,且多数实验步骤需要反复多次已达到统计学要求,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实验往往需要实验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很久,整个过程多数是比较枯燥的。本科生多数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待事物缺少耐心,又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长程实验,难免在实验中因缺乏耐心而有一部分想要放弃,中途退出实验,有始无终。
7.同学间的合作矛盾。导师带领的几名本科生组建的实验小组成员性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的重心多放在学习上,小组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在实验中难免因为个别同学之间的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导致意见出现分歧,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
8.实验课题完成质量参差不齐。参与本科生创新课题实验项目的大部分实验都能够按照原本的进度要求如期顺利地完成相关实验工作,如期完成实验。但也有一部分科研立项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开展匆忙,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够完善,对立项课题的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充分,对实验的操作难度没有在实验前做出正确的评估,且某些实验室还不具备完成实验所需的设备要求,加上上述提及的本科在校生自身的实际问题等原因,最终很遗憾地导致实验不能如期开展和按时完成。
综上所述,积极地开展本科生科研立项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实验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只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在实践中探索更好地解决办法,通过本科生的科研立项项目必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医学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丹桂,徐名颂,刘世明,林岳兴.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9-21.
[2]孙铭娟,王梁华,焦炳华.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教育,2013,3(10):138-139,146.
[3]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72,486.
Undergraduate Medical Colleges Research Projects Practice Insights
ZHANG Yan,YANG Yang-liang,SUN Rui,SUN Pei-lin,PIAO Ying-shi*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Yanbian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Yanji,Jilin 133002,China)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24-04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外的高校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出台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 研究型大学应形成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 设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具有真正的、有价值的研究经历。[1]报告中提到的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使得学生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及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经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接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80 年代初也开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在90年代, 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
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 年代逐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srt)计划, 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 年, 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srtp)。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笔者所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自1999年起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学校结合自身特色, 在学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于2002年起增设“百步梯”攀登计划; 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起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这些由国家、省部、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近些年来, 笔者因负责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工作, 指导了部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竞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就参加成员遴选, 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选题, 实践过程引导和训练时间安排给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具体如下。
1. 参加成员遴选
本科学生研究计划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具有潜质的学生, 此问题还存在一些分歧。[2]但是就目前已经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各高校来说, 其名额和经费均存在限制[3, 4], 而且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报名的学生进行遴选, 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动机。学生参加研究计划的目的各不同, 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 有些是为了凑足学分顺利毕业, 还有些是为了完善个人经历, 充实求职简历。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真正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甚至中途退出, 从而没有达到科研训练应该起到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较好的专业基础, 甚至自己单独或是与人合作完成过科研作品。他们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训练,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应该将这部分学生挑选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
(2)自身基础。这里指的是其专业基础与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的吻合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训练的时间有限, 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可以弥补训练计划时间周期短
的不足, 如一些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部分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基础或是软件编程经验等。
(3)投入时间。在本科阶段, 一年级课业任务繁重, 而四年级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 都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相比而言, 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 同时也具有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准备就业和能够保研的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更为充裕。此外, 部分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较多, 虽然有兴趣参加科研训练, 但却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 因此遴选成员也应考虑此问题。2. 前期准备工作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实验条件和前期积累都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学生科研训练不同于课程设计, 一般不可能从零开始, 因此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时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研究积累, 而其所在实验室应该具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 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快速进入研究状态。
(1)研究环境。理工类的学生研究计划一般需要一些实验环境和设备, 而学生研究计划的研究经费有限, 且其经费主要用于少量实验元器件, 书籍和资料的购置, 无法满足全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购置需要。因此, 指导教师自己或是所在实验室应该具备科研训练所需的主要实验平台和设备, 从而保证参与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研究计划。。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同于课程设计, 其深度、难度、工作量以及综合知识积累都会大于任何一门课程设计。学生如果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 其科研训练和项目完成的效果会更好。因此, 指导教师以及所在项目组织若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包括已有的理论成果、文献资料、实验设备、材料、软件系统、算法及仿真平台开发等), 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快速开展。
3. 科研项目选题
项目的选题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和研究时间的有限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 把创新性强的科研课题和一些教学实践项目转化为科研训练计划题目, 使得项目题目和内容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1)内容伸缩可控。每一届科研训练成员的情况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科研训练计划的项目内容应该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参与时间进行调节, 既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实现系统的初步功能, 又可经过继续深入研究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2)结合实际需求。科研训练的项目应该以结合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为主, 同时具备可演示性。本科生阶段, 还不具有深入的理论知识, 因此对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会比较感兴趣, 如一套可演示的应用软件系统或是一套可以脱机运行的硬件系统等。
4. 实践过程引导
项目实施是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 并从中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 开展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是项目实施和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调动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在确定科研训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方法。通过几年的学生研究计划工作, 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研究计划的过程中,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交待一点, 学生进行一点, 老师提供参考思路后, 学生完全按照参考思路进行, 没有一点变通或是自主创新的意识。因此, 在进行项目训练时, 要调动学生大胆思考, 努力创新。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方法和思路, 不要太细太全, 应该留有余地, 并鼓励学生在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或是多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创新。
(2)树立团队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项目组队是项目开展成功的关键一环, 项目实施成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息息相关。作为指导教师应根据成员的情况和素质进行有效的组队, 并认真协调好各成员的关系, 使得他们明确各自分工。此外,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 发现适当情况下也可由参与成员自己组队一起来参加科研训练计划, 这些队员有过分工合作的经历, 合作起来会更为融洽。最后也可以采取成员在互相了解后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组队。
(3)按时汇报进展, 集中深入探讨。学生研究计划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研训练, 因此相对比较松散,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项目进展汇报、学术
交流, 就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督促学生以项目为准绳, 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动手实验, 保持学生科研训练的不间断; 二来可以就研究过程中偏离正轨的研究方向予以及时纠正, 对发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5. 训练时间安排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其自有的规律和特点, 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和特点, 能够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时间, 保证科研训练的良好效果。
(1)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大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学期初, 学生的课业最为轻松, 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较为充足, 训练的效果和进展速度都比较理想。而期末最为忙碌, 往届学生的研究计划在此时基本停滞, 所以应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 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
(2)充分利用假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 学业负担较重。虽然学生能够在学期初安排一些科研训练工作, 但总体来说学期中能够利用的课余时间有限。因此学期间每个假期对科研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段时间相对集中而且少有其他干扰, 可以安排学生集中学习、研究和讨论。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学期初和假期时间, 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 但毕竟存在课程学习、考试压力, 并受到低年级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而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会有3-5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课程学习已经结束, 考研和求职等事情也已经完成, 可以将学生研究计划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 继续开展科研训练, 不仅能够取得更好的科研训练效果, 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5]
三、结语
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不同级别、形式多样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让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科研潜质和兴趣的学生, 进入实验室从事一些科研活动, 充分感受与教师、研究生以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学术研究气氛, 对于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与潜力, 提高科研热情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 能够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撰写格式与步骤方法。这些年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国创计划、省级创新实验计划、“百步梯计划”以及学生研究计划等一系列学生科研训练活动, 使得学生从项目中得到锻炼和受益。指导的学生获得包括1项软件版权, 5篇科研论文, 2篇校优秀毕业论文和多套应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成果。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一平台, 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科研现状;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115-03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YI Xiangwei ZHANG Disi LI Yuntao WU Kun ZENG Yun LI Chengping SHI Mingxia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more effective cultivating model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thods We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with the self-designe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tud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ained higher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clinical undergraduates in our university (> 90%). However they knew little about the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y were short of training of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Conclus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of students in our university were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 We should update teaching ideas, offer students the chances to attend the cour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tively promote tutorial system. We should also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当今医学模式变化快速,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1,2],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服务边疆,与时俱进,对本科生科研工作非常重视,自2007年起就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医学生的科研现状,并就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120名,均已从基础课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应用问卷调查,若回收问卷中有一题以上未做答,则视为无效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表,全部为选择题题型。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程度(是否了解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是否对科研感兴趣、参与科研是否必要及科研工作对临床工作的意义等);②学校的宣传力度(学校是否经常宣传科研工作);③早期科研经历(是否查阅过中英文文献、参加过科研讲座,是否了解科研的过程,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④自我评价及深造意愿(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满意度、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打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后采用Excel双人录入核对对统计数据收集整理。
2 结果
由表1可见,100.00%的同学都认同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有帮助,90.00%认为对本科生素质重要。但不了解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学生占到60.00%,说明目前同学们对科研的认知度还很欠缺。有63.33%的同学对科研感兴趣,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工作的有88.33%;但问及学校是否有宣传时,回答有的学生为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宣传仍不足及现有的资源、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
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达65.00%,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搜狗等搜索引擎查阅。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说明学生对于科研的参与度不够,且尚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只有10.00%的学生清楚这些科研过程;50.00%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觉得自己一般的有38.33%;毕业以后愿意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达71.67%。
表1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科研现状[n(%)]
注:每个数字栏中包括选择人数及其在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中的构成比
3 讨论
3.1 医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本科生对科研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度都较高,但对科研工作的认知度不足,且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其中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为65.00%,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学生目前的科研素质相对偏低,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学生对于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较高(88.33%),但表示学校方面曾做过宣传的只有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学生较少,50.00%以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与我国其他高校的调查结果相近[3-6]。分析原因如下:①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体系尚缺乏系统性,宣传力度不足,现有措施及资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科研需求;②学校大部分实验室不对本科生开放,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任务繁重,课程安排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参与科研活动;③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不足,科研认知度不够,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本科生只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知识面比较窄,不注重自身其他能力的培养,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
3.2 医学本科生具备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国家特别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在处于高等教育主体和基础地位的本科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大量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7-10],积极开展本科生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科研能力作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医学模式需要,医学教育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养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均衡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科研实践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
3.3 加强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3.3.1 完善现有的本科生科研体系 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科研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机制,督促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在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中,加入科研素质和培养的课程,尽早地使学生能够知晓并参与科研活动,比如,在基础课程学习时,举办“基础医学论坛活动”对医学生科研思维、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设计等方面培训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大科研活动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加大资金和基础科研设施的投入,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全程导师制-课程体系改革-科创平台开放”三位一体的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基础;鼓励导师多开设并公开课题,招募本科生志愿者参与课题研究。
3.3.2 积极推行导师责任引导制 导师制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以往我校科研活动大多采取学生自行选题,申报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带教教师,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可能造成科研课题水平不高,可行性与创新性大打折扣。而通过让学生直接申请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将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方式,让本科生一开始便与教师一起进行前沿问题研究,学生担任教师科研的助手,这样的高起点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高研究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展本科生科研经费来源紧张、“僧多粥少”的问题。
3.3.3 鼓励和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思维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许多过去认为的经典治疗方法受到质疑和挑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具备探索和科研的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导师引导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师生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课题。云南隶属边疆,民族多样,环境各异,颇具特点,而我校本科生基本来自云南各地。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从本地情况、民族特点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理论。
随着大学院校的扩招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应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总体素质,具备科研、探索精神和思维,把科研活动作为以后工作的一部分,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本科学习早期,积极推行科研素质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林,路慧.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比较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1-64.
[2] 乔连全,黄月华.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 高教探索,2009,(4):63-70.
[3] 夏彦恺,陆春城,王心如. 医学生对科研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现状及展望——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5):468-472.
[4] 逄丽红,辉. 五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应对设想[J]. 高教研究,2009,30(20):2552-2553.
[5] 桂明,钟狂飚,彭伟莲,等. 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99-400.
[6] 朱娴,吴涧. 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2,105(5):108-112.
[7] Thiry H,Weston TJ,Laursen SL,et al. The benefits of multi-year research experiences: differences innovice and experienced students' reported gains from undergraduate research[J]. CBE Life Sci Educ,2012,11(3):260-272.
[8] Dolan EL,Johnson D. The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faculty triad: unique functions and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J]. CBE Life Sci Educ,2010,9(4):543-553.
[9] 刘莎莎. 博耶的高校科研观[J]. 黑龙江教育,2011,966(9):3-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 社会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当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现在社会对最高学历的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对研究生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实践能力是什么?实践能力的本质特征应是: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1]。
社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化,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化,使得研究生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学校应向社会输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决定研究生素质高低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1.我校土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现状
1.1招生制度方面
我校研究生考试采取的是 “3 + 1”式的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其中3门公共课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余下一门专业课由学校出题。在这些考试课中,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往往是参加全国统考考生面前的拦路虎,其中又以英语为最。在这一制度面前, 考生一般在复习过程中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共课上, 而较少顾及专业课。因此, 单从入学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判断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同时研究生扩招加剧了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扩大招生范围和避免浪费录取指标,学校在专业科目上降低考试难度和打分标准。这样的制度安排往往成就了一批应试型研究生, 使一些学术功底差, 不会搞课题和科研的考生出现在研究生队伍中[2]。另外,在研究生生源方面,由于第一志愿报考的土木类研究生的考生生源不足,往往会有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调剂到土木类研究生,这类学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土木类本科生中应进行的实践环节空白,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教学环节的学习深度和内容。
1.2硬件短缺,空间不足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定要做实验,相应的必须要配备相应实验室,包括设备与空间。我校的土木类研究生在实验室使用上基本和本科生混在一起。即基本实验部分是和本科生一起使用的,部分实验室缺乏供研究生使用的高层次仪器设备,研究生进实验室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限制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研究生不愿意进实验室。另外,研究生不可能像本科生做实验,同时十几个或几十人一起做实验,一般一两个人即一个研究方向,需要的实验空间也比较大,所以要有足够的场所供研究生使用;而时间上,研究生进入二年级以后,基本没有课程选修,专门进行论文的相关研究,自身时间充裕,比较自由灵活。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实验时间持续比较长,就要求进出实验室要方便。
1.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导师的指导思想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导师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方向,有部分导师重视理论研究,而对基本的实践环节比较轻视,存在一些研究生在校三年,没有进过实验室做实验,也不进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只是进进图书馆,查查资料,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进行些公式推导,从而完成研究论文,这样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必定是个阻碍,遇到实际问题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有限。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我校的土木类研究生(硕士)学制一般为2到3年,但课程教学一般是1年。也就是说研究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研,进行实践活动。但研究生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和本身的分散性,很难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能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规范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实践任务,科学的评价研究生的实践成果,成为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2.1培养计划
研究生第一学期制定培养计划时,就要把实践环节的培养纳入其中,导师必须将实践环节的时间定入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给实践环节,如训练基础实验,参加导师的科研,参加单位的社会实践等,设定一定的学分,研究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才可毕业。这样可使导师和研究生都重视实践环节,从而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在学校两申工作中,实验室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学校加强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供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使用。
我校先于2003年建成专用实验大楼,面积约4500m2,改善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环境;在仪器设备方面,各功能实验室分别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及高层次设备的投入。如结构实验室购入微机控制500T电液伺服压力机,程控静态电阻应变仪,手持式钢筋混凝土雷达,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遮阳系数测定系统,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设备等;道桥实验室购入微机控制电液伺服钢绞线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沥青混合料动态疲劳试验机,交通仿真/规划及控制软件,建材实验室全自动沥青混合料拌合机,数控马歇尔击实仪数显控温沥青针入度仪,数显马歇尔稳定测定仪;岩土工程实验室,2004-2007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设备建设之后,加大对高层次实验设备的投入,2008年,34万元购入新型设备改善本科及研究生的基础实验设备,2009投入100万元购入金属超声波探伤仪,基坑测斜仪等,已陆续经过验收,2010年底又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拨款360万元,购入GDS、压力板、压汞仪等仪器,这批仪器投入使用,将有效的提高我校土木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
2.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个长期的工作,不仅在实验环境与仪器设备需要投入,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得到重视。自2003年以后,我校土木类专职实验员的培养一直在继续,目前,研究生学历6人,在职博士3人,高级实验员2人,提高了土木类实验员的实验能力,可以更好的为研究生教学服务。但我院现在没有专职的为研究生服务的实验员,实验员往往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学为辅。建议我院对某些研究生人数较多的重点学科设立专职为研究生教学服务的实验员,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验底子薄弱的研究生较快地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减少弯路;同时实验员可以更有精力追踪学科领域新知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
2.4校企联合 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
本科生的教学每个专业设有实习基地,可参考本科教育实习基地的设立,根据土木类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土木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适当的给研究生提供在单位的实习机会,切实参与工程实践,如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等等,发现工程施工与设计中的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实习期间可以和单位有更多的联系与沟通,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面,方便研究生就业的选择。另外,校企联合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更好结合,在实践单位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返校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资料,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请教导师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也为企业解决实践问题找到了捷径。
2.5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多个实践机会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年,方法比较成熟,但时间和内容根本满足不了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更加丰富多样。
一方面,研究生培养部门可依据研究生意愿与学科特点组建优势互补的硕士团队(两人或多人,可以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地方发展,同时发动全体研究生都参与这项活动,利用假期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工厂和社区开展调查、调研活动,并提交有一定质量要求的实践报告。研究生的这项活动,不仅仅可以安排在暑期,还可以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工厂的生产周期,安排在学期间,时间可以延长。这样更方便企业与工厂安排,可以更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另方面,我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本科生在学校占重头,本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吸纳研究生,为研究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实践场所。研究生培养部门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可协商共同设立一些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课程,选择优秀研究生担任任课教师(或者担当课程主讲教师的助课,协助主讲教师备课,准备教案,辅助主讲教师辅导学生,帮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等),一来可以暂时弥补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又给研究生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和名正言顺的机会,还给部分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带来一定的创收,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情。但在研究生任教时,应经过教研室论证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经研究生导师同意才可给研究生下发教学任务书,避免出现研究生纯粹为经济利益担任不能胜任的课程,给本科教学带来弊端。
3.结语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改革,也要推进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改教研,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研究生培养机构之间要互相协调,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必须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的保障措施,相关的资金要到位,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上要做到人、财、物的保证。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奖惩政策,对于在实践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有奖励政策,对于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各项竞赛等活动的研究生也要给予奖励;不能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要扣减学分等,这样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30-32
[2]金珊,借鉴国际经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197-198
关键字 本科生 培养模式 个人发展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已经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要求学习者树立远大的抱负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负责的习惯,并且具备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及掌握工作技能的能力。所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在“终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历练出来。“个人发展规划”策略以大学生的自我识别、自我认知为基础,通过记录大学生的个性、行为、能力、职业目标、缺点、所处环境等,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将学习和规划贯穿于大学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之中。
一、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法
目前,本科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考研和就业方面缺乏明确的判断力”、“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等问题,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实施“个人发展规划”策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进而解决上述问题。为了使得此策略起到良好的效果,可考虑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收集具有指导性的文本,了解自身培养要求。这里所说的指导性文本主要来自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包括社会各界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对本科生群体的定位及要求;本校本科生招生、教育、管理部门所提出的有关专业本科生培养标准、目标、规章制度;本科生指导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等。
阶段二:分析个人能力和需求,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是制作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认清当前能力,并对个人能力需求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可以包括:希望从事的工作类型、已经获得的关键能力,具有的相关资格、就业或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目的、本人的专业兴趣等等。
阶段三:根据SMART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所谓SMART要求,即S (specific) 代表清晰;M (measurable)代表可测性;A (agreed)和 (achievable),代表可以切实去做;R (realistic)和(relevant)是指,目标应具有现实性并和自己从事的领域存在相关;T (time-bound)主要表示,目标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了保证做到SMART,要求学生在考虑个人优劣势和目标的主次的基础上,列出个人发展目标清单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阶段四:有调整性的展开个人的发展规划,这是个人发展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本科生在读期间,学生将面临多种富于变化的各类要求的考验。例如学校主管部门在本科生培养要求上的变化、社会对本科生素质要求的变化,还包括本科生最初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时始料未及的方面等等。学生针对这些变化做出的各种反应都要求反映在个人发展规划中。例如学生对将来个人能力发展的新认识、目标的重新调整、能力养成策略的变化、个人专业论文的进展情况等。因此学生要考虑上述问题,确定自身能力发展所属的领域,并注重获得相应的规划实施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而且要注意集思广益,努力打破单纯的兴趣导向或专业所限的职业定位。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规划的安排实施。
二、个人发展规划的关注问题
“个人发展规划”不是简单的计划,更不是一些任务型目标的简单叠加和罗列。它更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养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洞察力、科研管理能力、个人效率提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向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过渡的能力及个人生涯设计与经营的能力。在思考模式上培养学生创新的思考模式、善用逆向思考、系统思考及价值导向思考;在知识质量上培养学生强调效能、国际化、稳健实在及预见性,建立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积累与实践。
与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培养要求及培养计划不同,“个人发展规划”是学生在学校、导师或社会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由学生个人制定的,学生个人在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实施过程及发展规划结果的审定上都处于主动者的位置上。学校不强求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校向学生提供个人规划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本人成为个人发展的主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欠缺并积极主动地开发个人能力,并为将来自己生计做准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完成预定目标,并努力翔实记录个人发展案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养成独立、自觉的行为意识,保证个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质量。所以,敦促学生完成个人发展规划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个人发展规划的应用前景
“个人发展规划”策略的成功实施可以丰富本科生培养的管理过程,使得本科生管理系统更加完整化,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个人进步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更好地沟通,并有利于师生的互动。通过实施“个人发展规划”,最终使学生不仅具备包括科研方法、数据分析、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在内的多种学术和科研能力,还要求学生关注包括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批判思维、生涯设计等各方面在内的基本过渡能力(关键能力)的养成。学生个人能力需求分析结果使学生个人发展更具方向性,最终利于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
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个人发展规划”策略,对个人能力开发、科研任务的完成有好处,并有利于进行自我评估。对于学校来而言,本科生“个人发展规划”策略的实施可以使学校更迅速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便于及时调整学校培养目标,最终提高就业率。同时可以将其作为本科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在各高校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红梅. 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职业技术教育. 2006,27(19):84-86
[2]李玺,唐娟,毛蕾. 澳门在职青年对于终身学习的认知及行为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2009(4): 39-44
[3]庄秋萍. “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的四项原则[J]. 中国青年研究,2008(7):99-100.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本科生选择去酒店就业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并且本科生在酒店的流失率很高。本文以长春市的星级酒店为例,对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本科生现状以及酒店对本科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访谈式调研。本文也对长春市某高校不同年级旅游管理本科生的择业观念、择业的影响因素、择业时的期望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酒店、本科生与学校三者之间存在人才供求的矛盾现象,本文将对此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此现象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生 酒店 就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春市星级酒店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酒店的快速扩张必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但很多旅游管理本科生(正文将用学生代替旅游管理本科生)却不愿意去酒店工作,本文以旅游管理本科生在星级酒店就业现状为研究主题,以长春地区的星级酒店和高校为例进行了调研,本次共调研了长春市四家星级酒店,对高校共发了6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52份问卷,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酒店和学生之间存在供求错位的矛盾关系。本文将以凋研结果为依据,旨在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和改善此现象的对策。
一、星级酒店员工学历结构现状
(一)酒店员工的学历构成
长春市共有57家星级酒店,五星级6家、四星级19家、三星级28家、二星级4家。本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长春市四家星级酒店进行了调研,四家酒店员工总人数为1668人。本科学历有165人,专科学历有468人,中专学历有32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有715人。其中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专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89%、28.06%、19.18%、42.87%。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地区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中专学历次之,本科生所占的比例特别低。四家酒店所有员工中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是22.4%,基层员工所占的比例是77.6%,其中本科生在管理层占的比例是28.61%,本科生在中高层的比例是39.5%。南表l可见处于酒店中高层领导地位的各部门负责人中,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中专学历比较少,高中以下学历几乎没有。此外酒店里很多高层领导并不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都是从事酒店行业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各部门主管、领班多以专科专学历为主,本科生所占有的比例也比较大,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差距不大。基层员工则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专科学历和中专学历几乎持平,本科学历的较少。
(二)酒店的人员需求
21世纪酒店正进入一个“专家消费”的时代,酒店面对的是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行为日益精明、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消费群体。面对新的消费群体,酒店必须更新原有的标准化服务模式而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以增强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度。而这一转变,必然会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WTO以后,很多国际连锁的酒店也进驻中国,与中国本土酒店一同竞争酒店市场份额。不断升级的酒店竞争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酒店从业人才,也必将导致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也就是说谁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谁将在酒店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长春地区的酒店多以单体酒店为主,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多是具有十几年从业经验的人员,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会缺乏创新性。近年来,长春市星级酒店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酒店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酒店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酒店需要吸纳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
(三)本科生酒店从业意向分析
通过对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去向的调研得出:51.7%的人选择考研深造,34.6%的人选择考公务员,21.2%选择进酒店工作,3.8%选择去旅行礼工作,34.6%的人选择进企业,13.5%的人选择了其它。由此可见,学生去酒店就业的意向较低,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从事酒店工作的经历,而且对酒店的工作也不是十分了解,同学们对酒店工作的整体概括就是:酒店的工作十分辛苦,待遇偏低,酒店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酒店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也较差。虽然酒店业是朝阳产业,酒店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但很多本科生依旧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即便是从事酒店工作,学生的流失率也是居高不下。有学者曾对南京l家饭店进行调研,近三年年来该10家饭店共招158名大学生,统计时已有108人离职,流失率高达68.35%。据统计,杭州市10家饭店近三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66.1%,其中进饭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有个别饭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由此可见学生的酒店从业意向较低,而且从事酒店工作的热情不高,流动性也较强。
通过长春市星级酒店员工学历构成的凋研和酒店人员需求的分析可知,在酒店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通过学生酒店从业意向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酒店T作。所以酒店和学生两者之间产生了供求错位的关系。
二、学生在酒店就职意向低的原因
学生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对此进行分析,其中主观方面包括学生对酒店的主观排斥,期望与实际不符等。客观方面包括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发展出路的多样化,外在压力等。
(一)学生对酒店的主观排斥
学生对酒店工作的主观排斥主要来源于酒店本身的性质特点。酒店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实践轻理论,所有员工必须从基层做起。因此从事端茶倒水、铺床叠被、嘘寒问暖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服务工作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并且为期不短。酒店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直接对客服务,经常会遇到有意刁难、不讲道理的顾客,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各种各样的埋怨和投诉,甚至要遭受各种不合理的责难和非议,这对于自尊心强烈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且酒店的工作十分辛苦,尤其是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单一、工作量大,还要适应早班、中班、晚及夜班的倒班生活,有时还会颠倒了正常的休息时间,长期下去对员工的身体十分不利。此外,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后还受到来自上级的排挤和妒忌,使自己的发展受到限制。正因如此,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甚至对酒店工作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期望与实际不符
1.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较高。
旅游管理专科学生的学制为三年,在校期间学习以管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的学习时间约为一年半。但专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业培养了大批的从业人员,专科院校的实习期为一年左右,通常是在酒店实习半年,旅行社实习半年,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日标,也可以认识到自己适不适合从事酒店或旅行社工作,实习结束也快毕业了,有些学生则直接留在了实习单位,这样得到提升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学制为四年,同样以管理理论授课为主,以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学科来培养学生研究分析旅游业的能力,为旅游业培养有潜力的管理人才,实践的时间多为半年或半年以下,实习结束之后还要继续回学校上课,这样即便有意向从事酒店工作也会有间断性。
调研时在本科生与专科生相比有哪些优势的问题上44.2%的人选择了学历优势,78.8%的人选择了综合素质,55.8%的人选择了英语能力,5.8%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当本科生和专科生同台竞争时55.8%的人心里会不平衡,28.8%的人心里没有不平衡,15.4%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酒店就是一个门槛,刚进入酒店工作时所有人的起点都为零,和专科生同台竞争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2.晋升期望与实际差距较大。
如果从事酒店工作,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有55.8%的学生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但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愿意一直从事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中有3.4%的人希望4个月得到提升,51.7%的人希望6个月得到提升,13.8%的人希望8个月得到提升,27.6%的人希望一年得到提升,3.4%的人希望一年以上得到提升。也有44.2%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中有13.1%的人选择从领班做起,39.1%的人选择从主管做起,17.40%的人选择从副经理做起,21.7%的人选择从经理做起,8.7%的人选择从总监做起。在酒店方面的调查表明:不管任何学历的员工从事酒店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晋升时学历因素只占考虑因素的30%或以下,其实酒店管理者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领导气质。酒店的晋升是根据职位空缺才进行调整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通常基层员工在1-2年内可能得到提升。而学生对从事酒店工作晋升的期望值太高,往往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很多学生不想去酒店工作。
(三)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1.学校缺少对学生酒店从业的引导和规划。
按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本科生是按照旅游企业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理应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企业,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很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缺少对学生酒店择业的引导,忽视了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酒店业最需要本科生具备的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本行业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不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方向。另一部分原因是高校作为酒店和学生之间的纽带缺乏与双方的有效沟通,使两者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致使学生的酒店择业观念和酒店的用人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酒店缺乏对学生的培养。
长春市星级酒店对本科学历的员工并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很多酒店都采取内部培养的模式来选拔人才,当管理岗位有空缺时,酒店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经验,谁干的时间长谁就有优先权。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条件因素,即便是学历不高综合素质不强的人也会被提升为上一级主管人员,这时本科生会不甘于被学历不如自己的上层领导指挥。此外很多酒店管理者在是否培养本科生这个问题上持怀疑的态度,一方面原因是酒店并没有建立对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原因是酒店行业本科生的流失率很高,重点培养本科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现在国际连锁的酒店在中国的发展也很快,很多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时都希望给自己一个很高的起点,即便酒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去培养本科生,最终本科生也未必会留下来,这样既有风险又会增加酒店成本行为,并不被管理者看好。正因为很多酒店并没有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致使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看不到白己的发展方向,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也产生了疑惑。
三、提升本科生酒店业就职意向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本科生正是这一需求适合的候选人,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学生应该在主观上加强对酒店业的认同,其实在酒店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如果学生选择在酒店就业就要对酒店行业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爱好以及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合从事酒店工作;与此同时还要适当的凋整就业时的期望值,本科生过高的期望值在酒店行业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要客观的定位自己,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虽然从事酒店工作的道路很曲折,但前景还很光明。此外学生从事酒店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去和别人比较,也不去计较学历高低的问题。酒店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地方,学历高并不一定发展就好,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努力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酒店要重视本科员工的职业发展
1.制定适合各阶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
制定各阶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酒店留住人才的必经之路,虽然很多酒店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但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对酒店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酒店的管理者必将会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本科学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使本科学历的员工看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增强其对酒店的忠诚度,减少酒店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2.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酒店可以根据不同的学历给予员工一定的学历津贴。这样有利于激发其他员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酒店整体员工的素质。其次,酒店可以给员工提供工龄工资,即便员工得不到晋升,工资也会逐年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最后,酒店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拔一定的优秀员工,给予优秀员工旅游机会或其他福利待遇,这样有利于酒店员工操作技能和服务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