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工程的意义

金融工程的意义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1篇

本文首先探究了金融工程与伦理问题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伦理问题研究在金融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广泛性;其次探讨了金融工程与伦理问题的核心关系、相关范畴以及金融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伦理问题的矛盾冲突;最后,针对上述伦理冲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工程;伦理问题;道德约束

一、金融工程和伦理的概念界定

(一)金融工程的定义

金融工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创新性设计或者运用各类金融手段和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领域问题。它是一种方法论。金融工程的范畴不仅涵盖交易市场上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等各类金融工具,还包括一些解决金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包含无形的金融服务等。金融工程主要指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它突出表现在对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上。

(二)伦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1、伦理的定义

伦理是指探讨人类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这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可以约束和指导人类的各类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去追求优良的道德理念和品格特质,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

金融伦理是伦理的一个方面,它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规范的形成。它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金融体系下对各类交易行为的主体、流程、工具等进行约束和控制的价值规范和标准,它是把金融背景和伦理问题有机结合的产物。

2、金融伦理的含义、研究范畴与重要关系

金融伦理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它是一种有具体金融背景的客观规范和准则;另一层含义,它是一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调节方式。金融伦理的实质是对金融领域优良道德品质的保证和相关行为的规范。具体来说,它是指在相关金融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冲突时,通过研究人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探索出在金融领域人们解决相关利益冲突的最优方式,从而维持健康、合理金融伦理秩序的运行。

金融伦理包括平等、公正和诚信三种基本研究范畴:平等,是指政治关系的平等;公正,是等价的交换,是应该的回报、交换;诚信,是指交易各方之间恪守契约,遵守信用,自我行为和表达信息具有一致性的行为。

金融伦理包括三种重要关系:权力与义务关系,权力是指拥有重大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应当的索取或所得,义务是指拥有社会效应带来所得而应当付出的代价,是受权利保障而应当的付出,不付出相关代价,会因此收到法律和更高权力的惩罚;委托与关系,由于交易各方之间存在掌握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为促进信息的对称交流,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相关关系;自律与他律关系,自律是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他律是运用法律约束、政治约束和市场约束等外在强制力约束交易中人们的行为,以保证各方权力义务的顺利实现。

(三)金融工程对伦理的诉求

1、金融工程伦理诉求的必要性

从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来看,金融领域对伦理的诉求是必要的。我国近几年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十分活跃,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客户的关注,人们对金融相关专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更加依赖。然而金融市场存在大量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金融工程相关服务人员对投资者的误导和欺骗引起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这些人为因素的产生需要金融伦理的规范。

从金融工程独有的特点来看,金融领域对伦理的诉求是必要的。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信用要求更高的行业,如果信用体系不能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信用危机,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系统的瘫痪。然而,金融系统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金融领域对信用的要求和伦理的诉求具有必要性。

2、金融工程中伦理与经济利益产生冲突

在金融工程中存在伦理与经济利益两方面考量标准。金融工程这一领域如果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那么势必会产生伦理冲突。金融工程中伦理问题的存在,要求经济活动中必须存在理性人。理性人应把金融伦理规范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有机结合,把两种标准均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依据,这样既不损害道德标准,又可以把经济利益合理的做到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工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相关人员的伦理状况分析

1、从业人员金融伦理的缺失

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虽然经过国家的严格培训考核和道德教育,但仍然存在难以抵挡不良诱惑等现象,归根结底是面对金钱或物质诱惑意志力薄弱。金融从业人员从业之初尚能固守底线,全心全意服务客户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者。然而在长时间的利益诱惑面前却很难做到始终如一,降低了道德底线。在金融工程从业人员从业过程中是非观和明辨善恶能力不足,行动缺乏果断存在局限性。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金融工程等相关课程,但无论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只是针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全面设置,并未开设伦理教育类课程,导致学生们对金融领域相关伦理认知的局限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淡薄。

学生们伦理认知缺失和伦理价值观淡薄体现在他们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的自豪感往往来源于可观的薪金收入。他们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认识不全面,对职业道德认知尚浅,不能做到及时反思。同时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对金融大环境中的不良现象缺乏斗争意识,容易受影响随波逐流。

(二)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伦理冲突

1、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伦理冲突

股票价格的高低不仅受金融市场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投资者在购买股指期货或者股票时,就会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经营情况进行针对性了解。而大多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仅限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那么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就可能产生伦理冲突。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否与实际经营状况一致,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者的决策,同时也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股价的波动和投资者的选择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表现。这时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均过分考虑的自身利益而忽略对方利益,两者的伦理冲突就可能产生了。

2、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伦理冲突

金融机构服务人员与投资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在投资者与金融机构达成委托关系后,如果在委托关系中,方参与到市场交易中,那么很可能出现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诚信问题。目前我国金融工程正在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高端服务人才有限,容易出现一个方同时为多个投资委托方服务的现状,委托方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这些冲突都是委托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3、政府与市场参与者的伦理冲突

政府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监管者,同时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存在于金融市场中。金融工程中涉及大宗商品和股指的期权、期货交易市场,许多国有企业参与其中,他们实质与政府是相关利益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监管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与其他投资者的竞争当中,能否做到一视同仁,才是是否避免其中伦理冲突的关键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之处。

(三)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伦理问题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推出债券远期、人民币外币利率互换等创新金融衍生产品。新产品的使用使得我国经济运转更具灵活性,同时新产品的开发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应用帮助更多金融相关机构逃避了社会责任,但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无法有效确保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带给人们过高的金融风险。一些以获取高利润为目标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过于复杂或过度创新,使得它们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从而使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得十分脆弱。上述这些都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伦理缺失造成的。

三、我国金融工程中的伦理建设途径

(一)转变金融工程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教育。通过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操守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在校金融专业学生的伦理素质。应把伦理道德教育充分融入到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老师们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要结合伦理知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对金融工程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技术考核时,也要加入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等相关品质方面的考核。

(二)加强金融工程市场的监管

新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创新性强,技术程度高,关系复杂等特点,为金融监管部门提高了监管难度。因此这类新兴市场的监管应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在监管过程中遵循一定原则:平等、公平、诚信原则。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的交易主体,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交易主体,才能确保交易主体利益的最大化,才有利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的建立;信息公布对称和透明的原则。信息公布是金融市场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被监管主体信息公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可以促进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从而避免了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只有促进了信息公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能确保投资者利益,防止伦理冲突的产生;监管部门的自律原则。监管部门自身的廉洁自律行为,应落实到每一位监管工作者身上。使监管工作者对金融市场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推进金融工程中伦理产品的设计开发

金融伦理产品是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它是指在普通金融创新产品中融入了规避社会风险、伦理道德风险的因素,同时顺应监管者监管意图,划分一定利益价值后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产品除了体现金融创新意图之外,还能很好地把重点集中于产品对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的贡献、对国民经济支持的伦理道德方面。金融伦理产品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利益和伦理价值的统一,是金融工程创新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在金融伦理产品的开发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伦理产品的设计不仅要一定的社会前瞻性,使金融伦理产品顺应时代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还要符合金融市场中监管者、参与者伦理价值的偏好。推出的金融产品应能够指导和规范参与者的行为。

二是,金融伦理产品的开发应以当代社会的主流伦理价值观为参考出发点。而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指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开发金融伦理产品时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促进市场交易主体,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等的和谐发展。

三是,金融伦理创新产品自身伦理问题要得以重视。金融伦理产品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市场参与者伦理意识的树立,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金融伦理产品下出现的伦理问题加大制裁力度。

四、结束语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

风投是上个世纪中叶兴起的投资方式,其有助于高科技成果向市场化方向转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我国的风投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由政府主导,发展较为缓慢。风投的发展是为了寻求自身进步,不断和环境磨合的结果。风投和市场环境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带动风投更好发展。在现阶段看来,完善我国的风投环境对于风投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对风投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构建良好金融环境为视角,对风投下的金融环境创新进行阐述。

一、金融服务创新与风投关系

1、金融服务与风投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服务,我们会服务于他人,也在接受着别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意识使得社会健康发展。服务是一种态度,社会中的服务意识同样也是一个社会人文情怀的体现。这种服务意识不只是体现在文化中,也在金融领域有所体现。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服务意识逐渐走进各大金融场所。在各大银行中,服务已经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当中,也要持续不断地提升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及个人的融资贷款等方面。在如今实体经济逐渐减弱的前提下,金融行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因此,金融创新首先被提上了日程。

2、金融创新与风投关系

创新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规避过多制约,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金融创新对于金融行业意义重大。为了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资源,我国的金融行业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对于风险投资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渐加快,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传统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已经跟不上人们需求。银行的产品服务创新也在不断弱化,银行的金融创新迫在眉睫。金融创新是发展金融行业的一种方式,金融创新能够使得银行的运行及资源配置等环境由市场决定,进而提高金融配置效率。金融创新目的是为了跟上市场发展需要,拓宽业务领域,拓展市场范围,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从而满足金融消费人群,尤其是本文中提到的风险投资人群。持续的金融创新会使得银行的业务不断完善,制度更加健全,这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环境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因此,改善银行行业现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商业环境,这对于风险投资非常必要。

(2)金融创新对风险投资的作用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行业,特别是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创新的分散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创新也能够削弱其本身发展过程带来的金融环境动荡。金融创新除了可以分散风险外,还可以带来利润增长,改善传统银行经营方式,并使得风险投资变得更加易于进行;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者的投资回报、经济波动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金融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成本,优化金融行业资源配置,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这种改革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向前进步;稳定时期的金融创新能使得金融市场有更大的弹性,但是如果处于经济脆弱期,经济运行可能会存在较大风险。以上这些均为金融创新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对于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作用,这些因素随时也会对风险投资者产生作用。

二、影响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因素

1、风险投资理论

风险投资也叫创业投资,其具体定义为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的科技领域公司,以期收获高资本收入的一种投资行为。实际上其通过对高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成功项目出售或者上市,实现所有者蜕资,不仅填补了失败项目损失,还能够让投资者得到高回报。风投广义概念涵盖一切开拓性经济资金的投放。狭义概念指和高新技术结合的投资活动。

通过定义可以看出,风投以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高科技中型或者小型企业为主要面向对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风投除了为企业提供资金外,还会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投资周期长,风险资金流动小。风险投资可以分为以下阶段:资本募集阶段、项目选择阶段、与风投企业谈判阶段、对风投资金投入使用及风投退出阶段。具体流程为:开始由风投主体投入风投机构中,构成风投资金,由风投机构通过其他方式投入到高科技中小企业当中,在风投机构参与和指导下,风险企业经过运作实现资本收益。

2、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风投环境指的是风投资金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社会环境综合,如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等等。这里的各种环境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彼此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进而构成风投环境的有机整体。

风投金融环境是风投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投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环境支持。作为风投环境的子系统,本身也是复杂且独立的环境个体,其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监管工具等构成,而且在风投资本供给及风险资本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参与风投可以供给可观的的风投资本,而且还会影响到风投组织形式。金融市场还为风投运作提供了合适公开的操作平台。金融监管通过对风投操作进行监督和规范,能够有效保证投资者利益,维持风投市场正常运行。金融工具可以使得风投主体减少投资风险,并带来额外投资收益,进而提高风投利率。

此外,风投金融环境对风投各方主体有着重要意义。对风投机构来说,一个地方风投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选择项目其进行投资。对于风投企业来讲,企业所在地方金融环境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也会决定一个地方存在高效又市场化的科技企业。对风投攻击者来讲,风投金融环境优劣决定着其是否向企业投入资本,这会影响风投的资本回报。

三、风险投资下的金融环境的创新

金融创新指将金融领域的相关因素进行整合进而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创新指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等进行创新型调节。如今世界范围内金融创新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交易成本创新

交易成本创新理念是金融创新由低成本支配。这包含两层次内容:一是金融创新的动机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也决定着金融业务和工具是否有意义;二是金融创新实质是科技进步导致成本降低的反应。

此外,金融创新中还需要考虑货币因素。交易成本高低影响到了经济个体对货币预期,从而对金融工具产生影响。交易成本降低使得货币向更高层次演变发展,产生新的媒介和工具。交易成本降低过程就是金融创新过程,金融服务也因此改善。

该理论为风投环境创新提供了解释:一方面通过金融环境和工具的创新,风投在各个环节成本大大降低,金融工具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这使得投资项目在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风投资金回报率;另一方面。风投企业通过对金融环境的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资金持有者的回报预期,从而吸引了更多闲散资金投入到风投基金中来。

2、制度型创新

制度型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与体制改革互相影响,任何由体制改革引起的金融系统的改革都可视为金融创新。因此,制度型金融创新也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政府行为会导致金融制度发生变化,虽然大部分是金融管制,但是也可以认为是金融创新。

政府通过直接颁布法律作用于金融系统,这也间接影响到了风投企业。政府的法律法规会对风投的金融环境产生影响,使其环境发生改变,此时风投资金募集、监管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对风投企业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风投的投资收益率。

3、约束诱导金融创新

微观金融组织在追求自身利润过程中,为了消除外部施加金融压力,会产生金融工具和交易种类创新,这是金融组合的一种自发行为。这种金融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管制。外部条件变化产生的金融压制,会降低金融组织运作效率,还会使金融组合机会成本加大。所以金融组织通过金融创新提高效率,降低自身损失;另一方面,金融组织为了保证资产流动,要追求资本偿还率,从而保证安全运营。在此过程中,金融组织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来保证金融组织运行稳定。

除了上述三种理论外,还有规避管制型金融创新理论,这条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凯恩。

四、结语

风险投资也叫创业投资,其具体定义为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的科技领域公司,以期收获高资本收入的一种投资行为。实际上其通过对高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成功项目出售或者上市,实现所有者蜕资,不仅填补了失败项目损失,还能够让投资者得到高回报。风投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投资环境又会反过来与风险投资的发展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风险投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构建良好金融环境为视角,对风投下的金融环境创新进行了阐述,这对于风司和风投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莎莎:影响风险投资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2] 姚金海:中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 赵意奋:金融机构受托资产管理统计监管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2.

[4] 张瑾:非金融业上市企业持有金融资产规模影响因素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5] 张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 吴超:我国金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7] 吴莹:中国科技金融的体系构建与政策选择[D].武汉大学,2010.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26-02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下,我国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孕育了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内涵

所谓金融会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金融和会计二者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的单一模式进行创新,完成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而形成监督和核算的过程。金融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整体投资方向,还包括了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属于一项基础性活动。

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和谐,成为其障碍。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金融会计进行风险防范就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在整个时展和社会发展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化,基于此,金融会计的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以及特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就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展状态,真正掌握和了解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够进一步健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w系和模式,从而避免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1]。

(二)金融会计风险表现

首先,金融会计属于一项基本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会计核算的及时、高效、安全、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确保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其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因此,一旦整个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影响整个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行业日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金融会计管理机构涵盖的内容日益增多。例如,凭证受理、中介、账户登录以及现金收支等项目都属于金融会计的范畴,随着业务的增多,各种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日益增多。其次,金融会计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监督职能弱化,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风险。有很多银行其自身职能较低,不注重存款,盲目提高利率,从而导致银行自身就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和状态,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会计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不到位[2]。最后,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结算业务管理不到位,这也是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若有很多的银行利用支付结算工资来实现对金钱的转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将导致金融会计结算业务发生了很大的风险。例如,在整个票据填写的过程中,很多票据填写不够清楚,从而带来一些意外的风险;在整个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风险;对于结算业务的票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会造成结算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问题

(一)市场竞争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在其中的竞争十分激烈,金融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优势和好处,但是也会导致其弊端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不健全性,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导致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二)运行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另一方面,会计监督化。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已经逐步实现了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会计监督化也没有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无论是人员还是体系都不健全和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会计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3]。

(三)管理体系单一缺乏

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很多地方政府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保护政策,但是往往会被滥用,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手段,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会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从小的方面来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能力较低,存在金融会计信息不健全、不真实、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发展。

(四)管理人员能力较低

在金融会计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的情况发生。一些相关金融会计管理人员属于实际操控者,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较低,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成本。还有很多金融会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无法满足金融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阻碍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一)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属于金融行业内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防范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全面性、多样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最好各个业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管理,进一步提高和化解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问题,创新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4]。

(二)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

由于金融会计具有两大职能,分别是监督和核算职能,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金融会计产生风险的原因,还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完整性、独立性、以及公平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优势。综合采用多部门、多人员共同监督,在确保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采用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风险,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也有利于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资金浪费。

(三)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

相关金融行业要摒弃过去传统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每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不同的发展方案,但是一定要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方法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广泛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风险防范的内容,从而丰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内涵和体系,吸收和学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

金融会计相关管理人员作为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包括服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还可以组织对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和质量[5]。

(五)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

在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会计资源共享库,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金融会计标准,这样才能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弥补传统金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真正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提高金融会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金融会计管理能够安全平稳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金融会计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之外,还应该丰富金融会计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管理资源化,为金融会计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这对于金融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存在着市场竞争突出、运行模式较为落后、管理体系单一缺乏、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等问题,但是通过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以及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方法。总之,要想做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就需要党和国家、相关金融会计机构以及金融会计行业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洪,刘佳新.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经之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业,2013,(36).

[2] 赵云栋.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

[3] 丁光维.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5,(2).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两者各有千秋:

金融学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主要课程包括国际金融管理、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银行业务、国际贸易学、证券投资分析、公司财务分析、国际结算、金融英语等。毕业学生能够胜任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的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金融工程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研发新的挣钱工具的如股票、期货,比较偏理。金融工程跟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还是有很大差别。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综合了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工程技术,采用尖端的数理分析技术、电脑电迅技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乃至运筹学、仿真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前沿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般而言,世界经济从里根、撒切尔时代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1970年。那时的世界基本遵循着“四化”方向发展。所谓“四化”指的是:经济格局全球化、经济制度私有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经济管理自由化。最典型的特征是:放松金融监管所形成的“金融大爆炸”,它预示着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金融空转”导致实体产业融资难

放松金融监管使得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运行更加独立,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空转”,而使得整个世界经济逐渐“脱实向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也随之不断弱化。从过去40年的统计数据看,全球实体经济增长4倍,但基础货币却增长300倍。全球流动性金融资产与全球GDP之比 1980年为109%、1994年为218%、2005年为316%、2013年为350%。

在此背景下,金融自我循环,金融期限不断趋向于短期化;而与之相伴的是:产业资本日益稀缺,金融资本日益强势。这是怎样一个逻辑?首先,金融自我循环的目的是金融套利,金融套利的资金期限无所谓长短,长有长的做法,短有短的做法,都可以套得相应的利润。基于人类之天性和金融之特性,期限越短、风险越小;期限越短、收益相对越高越吸引人。从而必然导致“金融短期化”。

金融短期化使得实体产业融资发生困难,尤其是需要大量债务周转的传统产业。因为,金融投资者不愿意把资金借给“使用期限长、回报比较低”的实体企业。这正是实业资本不断走向稀缺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1970年之后,大量实体企业自办金融,其核心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本企业融资服务,并通过金融盈利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比如,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比如到2008年,美国的GE公司金融利润占到其总利润的50%。这恰恰是专业金融无法充分满足实体企业融资需求的体现。

实业资本的稀缺,衍生出另一个结果:金融资本强势。原因是,所有实业资本必须依赖金融资本获得成长,但能够支持实业资本发展的金融工具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大量实业资本逃离实业,转向金融。所以整体而言,实业资本不得不越来越急切地求助于金融资本,这必然导致金融强势。 钮文新在伦敦政经学院发表演讲。

为什么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会频频爆发金融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看到的问题: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实业资本,经济金融化、空心化,就算你有强大的货币霸权也难以逃脱危机的厄运。实际上,过去40年,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不断提高。据统计:从1945年到1970年,也就是世界执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世界总共爆发金融危机39次;而1970年到1997年,世界总共爆发金融危机139次,而且44次发生在发达国家,99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会频频爆发金融危机?我认为,危机的爆发领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也可以是债务危机等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投融资期限错配。什么意思?就是金融方向可以提供的资金期限越来越短,而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期限无法随之变短。就是说,短期的融资支撑长期的投资,必然导致重大风险。而许多危机都是这样发生的。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以短期国际借贷支撑石油投资导致的危机;起源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以短期国际借贷,支撑长期的房地产投资导致的恶果。

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趋势

这场金融危机之深刻,关键体现在它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使金融资本主义进入了其否定阶段。这方面的趋势已经显现。其具体体现:

第一,从理论上,人们开始怀疑“新自由主义学派”,这是支撑了金融资本主义40年的重要理论。甚至连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也公开站出来否定“市场原教旨主义”。最近,他在《纽约图书评论》上还发表长文指出:继续采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一套措辞和理论去统治世界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它们已经被过去的经济实践所证伪。

第二,奥巴马一上台就提出“再工业化”的主张,经过5年的努力,美国已经形成“新硬件”产业,机器人、3D打印等等一批新的产业和产品陆续问世。

第三,美联储在大规模QE的过程中,采用了“扭曲操作”,意在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以改变金融短期化的趋势。随之,美国股市大涨,而去杠杆过程迅速展开,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际上,去杠杆就是金融短期化的反向运动,是金融长期化的必由之路。

第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大规模QE,并借此压低本币币值。表面上看,这是货币战争,是贸易争夺,但实际是通过压低长端利率,而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优良的金融环境。因此,它实际是国际实业资本的争夺。当然,本币竞相贬值的过程,也是劳动力价格相对下降的过程,这也为实体经济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第五,美国通过页岩气的开发,成功压制了石油价格,这当然是为了“再工业化”而进行的努力。因为它同样大幅压低了工业成本。但遗憾的是:美国的中东盟友沙特阿拉伯正在不断上调输往亚洲的石油价格,这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六,希拉里正式宣布竞选总统,刚刚透露出的、希拉里的施政纲领中,不提环境问题、不提碳排放问题,而专注于中产阶级收入的提高。什么意思?我认为,希拉里作为参选总统将继续“再工业化”的进程,因为中产阶级是高级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而绝不是各色服务员。所以,美国吸引全球实业资本的计划还将继续。我认为,耶伦会加息,但华尔街的口风已经变了,把加息解释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和我一直以来的判断高度吻合,美联储最多会把利率提高到“正常低利率”的水平。注意:耶伦主导已经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但从不提及退出扭曲操作的事情。我认为,美国依然会执行有利于“再工业化”的资本政策,吸引全球实业资本投资美国。

第七,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之后,针对中国等出口大国的各色反倾销案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环保等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加高,包括碳排放税的征收。实际上,这或许意味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开“倒车”。这方面的现象更多,比如,英国脱离欧盟的声音开始出现;比如,美国开始的TPP谈判,背叛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WTO;比如,希腊会不会退出欧元区?等等,一系列的现象表明,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八,最近,IMF罕见地报告指出:如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占比过大,金融业引发的经济和金融波动的成本将超过经济增长的贡献。报告认为,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金融部门的发展已经露出过度的迹象。而实际上,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都在强调经济结构调整,调到什么方向?大体应当看到:发达国家经济需要“脱虚向实”――再工业化;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重新找寻定位”。

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四大特征

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势必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整个世界将在“新经济格局”的背景下找寻新的平衡。但在新平衡达成之前,金融全球化和国家本位利益最大化将形成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各主要经济体对实业资本的争夺更加激烈。由此而演化出: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以及货币贬值竞争势必长期存在。

第二,金融强势依然存在。在实业资本争夺的过程中,更多的金融手段将被利用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定义下一个时代为“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而不是新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要原因。但是,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不同的是:由于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金融将更多地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而金融短期化趋势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逆转”。

第三,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方向的投资增加,实体经济在GDP当中的占比开始回升,但进程缓慢,不会立即取代金融资本的利润强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实体经济发生困难,难以找到新的定位。就算找到了新的定位,也会因为技术实力的差距而显得举步维艰,很容易掉进衰退的陷阱。

第四,金融资本主义时代是“债权债务不断扩张”的时代,而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则是“股权融资比例不断加大”的过程。这与这个时代必须修复传统实体经济、助推新的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尤其对于“新制造业”的投资而言,债务融资的风险与之风险不匹配,所以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一定是股权资本具有相对的主导地位,因此而推动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现在实际已经出现苗头,比如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设备、传统消费品的个性化定制、物联网等等。

全球经济“新常态”三大表现

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上述特征恰恰吻合了所谓全球经济“新常态”的表述。

2010年初,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如期举行。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首次提出全球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并引发与会者强烈反响。此次会议专门研讨了这个问题,并形成了会议的初步结论。具体表述分为不同的经济领域。

在宏观经济方向,会议认为,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大多数美国人都在慢慢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常态”。现在,“新常态”经济增长缓慢已经变成大多数人的共识,但这恰恰是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更加强调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特质。因为,实体经济投资没那么简单,首先要看清方向,然后才有尝试性的投资,然后会出现投资热潮,很多年以后才会有成功和新的产业,整个过程中失败的投资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增长一定是缓慢的。这完全吻合“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特征。

当然,这次会议上,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则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出现这种“新常态”,实现快速增长的可能性犹存。那萨默斯为什么这样讲?我的理解是,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认知依然存在,金融恢复要比实业增长容易得多。原因是,烂资产变成新的钱,一分钟之后就可能产生赢利。

在金融领域方向,会议认为: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危机之前,“新常态”的金融体系代表着“更低的金融杠杆与更多政府干预的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解释说:“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金融系统,它的‘新常态’将是被严格地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我理解是:所谓监管强化两大结果:其一,金融自由化时代被修正;其二,监管会更多推动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这不正是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在商业领域方向,会议认为: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商业环境也发生改变,全球企业界需要拨开“经济不确定性”之迷雾,思考在新常态中的定位,以适应这种变化。 我理解是:企业不只是思考,而是已经开始行动,“互联网+”、新硬件、新能源等等都是企业家在行动的产物。这同样符合我们对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特征的认知。

要树立中国经济学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 风险成因 防范措施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内涵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经济活动也变得更加繁杂,由此也出现了更多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问题。会计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对实现企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准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会计风险。在现阶段,金融会计风险被定义为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的时候,由于对会计信息错报、漏报导致财务报告反应的内容不真实,进而影响企业金融发展、出现金融发展风险的行为。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发生转移,在发展金融经济的时候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来避免金融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受金融会计理论的局限、金融财务报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实际,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规律。

2、潜在性。金融会计风险会潜藏企业金融会计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如果会计信息在错报之后没有被发现,这种风险就是一种潜在性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在真正意义上转变为一种真是的会计风险。

3、严重性。金融会计风险体现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在发生之后不仅会为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制约,而且还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维护,也会在无形中加大企业发展成本。同时,在会计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将无法实现,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秩序。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督管理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部门对当期金融发展采取了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发展。第二,金融发展宏观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无法对遇到的金融风险问题有效防范,加上一些金融机构本身的不完善、制度滞后等加大了企业金融风险。

(二)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暴露了自身发展的缺陷,表现为在没有形成社会发展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有很多社会资金被金融企业账面投资回报率盲目吸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入门槛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三)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学识水平、专业技能、道德素养等的良莠不齐无法有效防控金融企业发展风险。

(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需要改进。金融会计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实现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管理。第二,如何对现有会计电算化发展形式进行改革。

三、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进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为了更好的防控金融企业的会计风险,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标准改进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改进提升金融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效防范金融企业的发展风险。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发展实际,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对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仔细核实。对于金融企业的贷款质量需要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要对和贷款资产有关的其他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对,并要按照账面价值和可回收抵扣原则进行资产的核实。第二,对金融企业的收入进行合理的确定。金融企业的发展 要缩短应该收取利息的限定核算时间,将利息应收取的时间从六个月改为三个月。第三,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拆旧办法进行改进,应用加速折旧法。第四,根据实际发展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虽然国家出台了降低金融企业的税负,但是金融企业的税负和其他产业相比依然很高,在税负高的情况下加重了金融企业垫付税金的情况,由此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二)对现行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金融企业会计工作在受领导体制的影响下,无法充分发挥出金融企业的会计职能。为此,需对现行金融会计体制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金融会计体制的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行要对各个金融分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经理人员归派出行出行,工作关系要由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同时管理。第二,形成委派会计经理制度。对委派的会计经理要按照相关的会计法来进行任职安排。第三,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权力,具体包括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理,要赋予委派经理一定的重大经济事项参与权。第四,进一步明确委派会计经理和工作义务和职责,加强委派经理和其他负责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建立会计风险防范系统。通过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不准确带来的会计风险。会计风险防范系统主要是对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的基本会计系统,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化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具体分为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会计监督系统、会计预测系统等。其中,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反映系统是该系统的基础,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发展中的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规避各种风险提供有效的信息。会计风险预测系统是通过应用会计定量预测方式和技术,对金融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情况进行预测,进而减少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强化金融企业会计队伍建设。第一,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升对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重要性的J识,并要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第二,从金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深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第三,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降低他们在会计工作中的失误。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会波及其他相关企业,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

参考文献: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7篇

列宁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从“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的高度得出了“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等一系列科学结论”。列宁认为,“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列宁经济国际化思想亦即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关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是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发表已近百年,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从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由其转化而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进而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或者说发展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正如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认为,列宁指的新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称之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经历列宁所论述的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即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阶段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转变到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这称之为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亦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从本质上说虽然依旧是在列宁讲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的变化,但确实是重大变化,甚至是某种质的变化。

“注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是同志一再要求的,正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有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

因此,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和根源即转变的内在机制、影响及历史地位,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定位和阶段性特征,以便在扑朔迷离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更主要的是对于我们在揭示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中,利用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规律、做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梳理与辨析

“金融资本”的概念不是时下才出现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由拉法格首先提出的。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列宁对金融垄断资本的概念、必然性、形式、特征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全面、科学地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资本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将列宁称之为“金融资本理论的集大成者”。

列宁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做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这种转变的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的结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就是说,所谓垄断资本是由于资本集中而达到极限的资本。马克思不仅通过对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分析,从理论上推断垄断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敏锐地发现当时所出现的垄断组织萌芽。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为保证这种生产的顺利进行,资本家之间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方面形成的资本家联盟就是最早的垄断组织形式。恩格斯晚年沿着这一思路,更多地关注垄断资本形式问题。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金融资本”的概念,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资本集中进而到垄断的形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信用、股份公司以及银行的作用、工商业关系的分析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研究金融资本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进入20世纪,金融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金融资本垄断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

拉法格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一个深刻把握“金融资本”精髓的人。他在1903年就发表了《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文,文中以美国为典型,通过对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的研究,看到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趋结合的趋势,分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基本特征。拉法格指出:“金融资本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控制着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在各种金融活动扩展的同时,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金融业已成为强大的吸压泵,它把资本集中起来,再压进工商业各条渠道上去”。这样,工商业和银行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工商业需要银行为其筹集资本,而银行集中资本只有重新回流到工商业中才能为其筹集资本;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二者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不断融合、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由此可见,尽管拉法格没有明确为“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他已经明确地指出“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其要旨在于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拉法格还认为,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合乎规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是对中世纪封建社会行会组织垄断的否定,而金融垄断则是由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否定之否定”,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商品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

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法亭在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中,以当时德国的银行资本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了“金融资本”这一理论范畴,探讨了金融资本形成的原因、途径、运行规律及银行资本在金融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个对金融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察的人。希法亭由货币问题分析入手,着重考察资本发展的历史,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围绕货币流通和信用发展,系统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股份公司等。通过考察,希法亭将“金融资本”界定为“固定在产业资本中的银行资本”,强调在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过程中银行资本的统治作用。

希法亭把金融资本的研究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考察密切结合起来,将“现代的”资本主义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相区别,他清楚地指出两者的密切联系。希法亭认为,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就是由银行资本同工业资本融合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取代了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认为“不懂得金融资本的规律和职能,就不可能了解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学和政策”。他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叫做金融资本的时代,而把帝国主义视为金融资本的对外政策。所有这些表明,希法亭已经了解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对金融资本问题的研究,以及建构在金融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站在历史和时展的高度,对前人研究成果合理吸收、辩证扬弃、科学把握的结果。在金融资本概念界定上,列宁虽然较多受到了希法亭《金融资本一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的影响,借鉴了他的一些观点,但不是照搬移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给以科学改造。他不同意希法亭给“金融资本”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生产领域中资本关系的变化是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即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而这一重要因素恰恰是希法亭所忽略的。列宁进一步分析认为,构成金融资本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积聚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指出,随着银行的集中,大工业更加依赖少数大银行,同时大产业资本家为不被银行控制,也开始向银行渗透,因此,“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的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亦即帝国主义时代五大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把握了金融资本关系从国内垄断向国外垄断扩张的特征。

列宁认为,金融资本一经形成,就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在经济领域,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自己的控制。因此,“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做了准确概括。关于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即金融垄断资本的“过渡性”,如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列宁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尤其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给予重点论证,并且揭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特征,既指出金融资本的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资本主义性质,又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人口”,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表明它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帝国主义战争是由于金融垄断资本对世界领土瓜分不均所导致的,而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则是基于对金融垄断资本主轴分析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无疑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取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因此,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学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月革命作为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实践是在“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中展开的一个过程,是在全球化浪潮激荡、砥砺运行中产生的社会制度效应。

因此,列宁的金融资本概念就其内核来说是科学的,列宁在金融垄断资本科学范畴基础上建构的关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结论也是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是当今指导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特征和规律的理论依据。当然,肯定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说列宁当时所作的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真理。恰恰说明,随着时展,不仅需要对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加以拓宽,也需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发展其帝国主义理论即金融垄断资本理论。这是因为:一是二战以后,尤其在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银行一统金融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二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其他行业如商业、运输业、公用业及信息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自由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增强,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和广泛运用,一个规模空前、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并迅速发展。

那么,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如何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特征,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变化的现实呢?

金融垄断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的一种形态,是资本运动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垄断资本,特别是非金融垄断资本,如果我们把列宁关于“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这种融合与混合生长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称为

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话,那么现代金融垄断资本则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宽为:金融垄断资本是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非金融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还可以由金融业垄断资本和非金融业垄断资本平行组成。这种业已拓宽了的金融垄断资本的新概念既是对列宁时代金融资本概念合理内核的继承,又是一个“时代超越”。

金融垄断资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传统金融垄断资本与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总称,既是列宁所指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通过银行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而形成的金融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也包括在传统金融垄断资本概念基础上深化拓展,即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与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权势资本。狭义的金融垄断资本是指能够产生收益的金融资产,包括债务工具、权益工具及其衍生的金融工具等具体形式。

金融资本是历史范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演进的最高形态,垄断是其本质特征,表现为生息性、运动性和国际性等特性。金融资本概念的形成、深化拓展,或者说由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转化,揭示了垄断资本的实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向。

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实质,体现在金融垄断资本作为极大的权势资本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上。金融垄断资本概念不仅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引起集中和垄断,各种垄断资本必然融合为金融资本,而且还揭示了私人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涵盖了国家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财团在战后的崛起,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或国际垄断财团在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展的新趋势,这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强化的过程。

因此,金融垄断资本概念、范畴的进一步厘定和拓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实践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金融资本理论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为当代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新发展提供了进一步认识的理论武器。同时,金融垄断资本概念的界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金融垄断资本不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金融垄断资本属资本范畴,是资本存在和演进的最高形态,它区别于非金融垄断资本。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属于制度范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形式,区别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阶段内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现代金融垄断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除了区别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制度本质属性相同外,还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同发展的阶段性制度特点。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两者有内在联系,但不能等同。

那么,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否等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呢?我们把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从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中可以更进一步的把握。经济全球化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等诸多方面,其中资本(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这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素的结构来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看,资本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无限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且通过不断运动,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得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资本演进扩张的最高实现形式就是金融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史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最高形态包括从传统金融垄断资本向现代金融垄断资本的演进,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全球化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先导,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条件,而资本(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灵魂。因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必然也是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更高层面则演化为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金融垄断资本要素为主导的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达到最高程度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金融垄断资本的内涵会愈加丰富,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会更加凸显,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等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金融工程的意义范文第8篇

著名经济思想史家马克?布劳格(Mark?Blaug)认为,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抑制的内在冲动,积累的持续驱动力导致了“积累悖论”。即资本主义通过提高剥削率来实现利润增长,这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最终限制了资本自身的增长。但在当今金融垄断资本时代,垄断资本利润的增长不是通过抑制工资增长来实现,金融垄断资本的规模也没有受到底层人们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制约,相反倒是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1]。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金融垄断资本时代,资本积累模式发生了变化,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积累机制加剧了垄断资本的扩张力[2]。当前的金融化困境是资本积累模式发生变化造成的后果。因此,理论分析有必要把“积累悖论”分析向前推进一步,进化到“金融化悖论”分析上来。这对于准确理解当前金融垄断资本的特点以及金融化困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积累悖论”到“金融化悖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过度积累会导致“积累悖论”[2] 。积累悖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重商主义时期,资本积累主要在商业、农业、采矿业中进行。由于受到手工生产能力的制约,从总体上看不存在消费不足问题。到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初期,资本积累急剧地转向包括工厂、交通运输和通讯等现代工业领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繁荣与萧条循环交替。由于剥削加剧,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导致马克思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经常爆发。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积累集中在银行、房地产业等领域。此时期资本积累的特点是资本急剧积聚和集中,整个经济体系的有效需求问题愈来愈严重[2]。20世纪70年代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以来,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长期滞胀的现象。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积累下滑,尽管剥削率越来越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3],但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资本却出现超常规增长。到此,传统的积累悖论理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模式发生了变化,金融化积累机制(货币资本化、资本虚拟化)成为资本积累的主导机制[4]。所以,有必要把积累悖论分析进行理论进化。这需要先对金融化的涵义进行厘定。

我们认为金融化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积累机制的金融化。Gerald A.Epstein(2006)将金融化界定为金融市场、金融动机、金融机构和金融精英在经济运行及管理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的过程。格?R?克里普纳(2008)把金融化定义为一种积累模式,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生成[5]。Firat Demir( 2009)将金融化描述为金融资本回报率(相对于固定资本回报率)提高引起的实际生产部门短期金融资产收购增加。徐丹等(2011)认为金融化即产业资本金融化,是伴随经济金融化出现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在逐利性的驱使下通过积极寻求向金融机构的渗透转化为金融资本的现象和趋势[6]。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强调了金融化的现象、生成、影响及趋势等。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定义都是建立在承认金融化是一种资本运动的前提上,从而关于金融化的这些定义可以在积累机制上可以找到交集。金融化是与价值运动、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现象,脱离价值运动、资本运动就难以正确把握金融化的实质和意义。金融化的核心在于资本积累机制的金融化,金融化的广泛发展意味着资本积累机制的转变[4]。因为无论怎样,资本运动、金融化总是要通过一种机制来实现,所以金融化的核心就是资本积累机制的金融化。

金融化积累机制放大和强化了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出现经济金融化现象。表现为:金融资本流动和金融运作自由化;金融虚拟化和泡沫化;金融资本成为经济乃至政治的主宰,社会资本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多地被金融资本所占有,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企业资本迅速膨胀;等等[7]。实证研究表明,以金融资本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的经验资料为研究对象,金融业资本的收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金融业企业的收入来源、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模式结构、金融资本家的权力和收入等几项指标充分证明美国的经济确实存在明显的金融化倾向[3]。在今天,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服务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和运行的,其资本积累的核心机制就是金融化积累机制。

随着资本积累机制的金融化,资本主义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引起了“金融化悖论”。我们认为,“金融化悖论”是金融垄断资本时代的积累悖论的新发展,指的是资本积累机制金融化造成的一种二律背反的状况。具体来说,为了克服滞胀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金融化,经济金融化在缓解滞胀问题的同时却造成了实体经济的下滑,金融垄断资本在经济停滞的僵局中反常地快速增长,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呈现经济停滞与金融化因果循环的局面,金融化在解决滞胀问题的同时,也为以后更大的动荡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了“金融化悖论”。

二、“金融化悖论”是金融垄断资本时代资本积累模式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后果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榨取剩余价值基础上的一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资本要不断地追逐利润,但最终又会引起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这种特殊的生产关系既决定了价值增殖的目的,又阻碍了价值增殖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了悖论[8]。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生产不断破坏着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同它的实现处在一个对抗性的矛盾状态中[9]。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就蕴含悖论的种子。在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为马克?布劳格所说的“积累悖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所孕育的悖论种子就发芽壮大为“金融化悖论”。

金融化是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价值增殖悖论的必然途径[8]。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与金融密不可分。随着金融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出现经济金融化趋势。本法因认为,包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商业资本的混合体便是资本主义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现得愈来愈明显的金融化特征的胚胎形式[10]。约翰?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认为,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垄断资本禁止价格竞争,造成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不到遏制,导致滞胀出现,滞胀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常态[11]。为了克服滞胀,新自由主义利用金融化来克服垄断资本的积累悖论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金融的超常爆发中寻找到了再生产的新方式,金融化积累模式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模式[12]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金融化积累模式就是完全省略商品生产过程直接获得利润的一种资本积累模式。从重商主义到20世纪60年代,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在这段时期,资本家主要是通过M(货币)――C(商品)――M′(货币)的方式,获得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进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进行资本积累。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金融化积累模式则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积累模式。在金融化积累模式下,资本家是通过M(货币)――M′(货币)的方式,完全省略商品生产过程获得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2]。

金融化积累模式自福特主义破产以来得到形成和长足进步。进入20世纪,金融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其积累模式的要旨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创造利润[13]。在这种积累模式下,由于剥削和垄断的不断加剧等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战以后,福特主义积累模式――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融合――共同创造短暂繁荣。20世纪60年代,福特主义积累模式陷入困境。为了应对危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自由化、劳动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去监管化以及私有化的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融合,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膨胀,促进了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化为世界范围内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和广泛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使得跨国金融垄断公司日益成长壮大起来。金融化的发展,造成了金融部门自我膨胀和扩张的机制和条件,使金融部门不仅可以通过中介作用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而且能够借助于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业资本除了与产业资本进一步融合,金融垄断资本还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融合混合生长,形成具有高度流动性、投机性和垄断性的现代金融资本[4]。当今全球化时代这种金融垄断资本积累的载体主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巨型跨国垄断公司。

金融化积累模式是通过金融化积累机制来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化积累机制成为资本积累的主导机制[4]。在这种机制下,资本积累的内容主要是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积累。金融化积累机制的主要运行方式是金融系统的去中介化,通过股票、债券和大量金融衍生品等公开市场金融的发展,金融企业直接把非金融企业、家庭以及政府部门卷入金融化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金融化,非金融企业在日益恶化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高利润越来越艰难,但又不得不向金融机构进行不断支付,否则就会受到股票价格下跌和敌意收购的威胁。面对这种困境和超额利润的吸引,非金融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得不朝着金融化方向前进[4]。在家庭方面,随着金融化的扩散,家庭部门在越来越容易地获得信贷支持、获得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制于金融服务。金融化发展同时把政府部门纳入金融化积累渠道[4]。资本主义政府越来越放松金融管制,政府部门在与巨型跨国垄断公司的博弈中被“挟持”或被收买,政府部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得不利用金融化工具,结果造成政府部门自身及其积累的金融化。这种情况在次贷危机和随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融化积累机制造成了金融化悖论。金融化积累机制沟通了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储蓄投资联系及货币资本化的渠道,同时造成现实资本积累与货币资本积累、虚拟资本积累在社会范围内的分离,形成二重积累过程,导致了一方面实体资本积累下滑,另一方面金融垄断资本超常规增长的金融化悖论之困境[4]。金融化积累机制使资本积累摆脱了马克思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进行资本积累的束缚。金融资本的积累规模不再受到底层相对贫困的限制,资本家可以超出现有储蓄水平进行积累。甚至连债务都可以成为资本积累,正如马克思指出:“连债务积累也能表现为资本积累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那种在信用制度中发生的颠倒现象已经达到完成的地步。”[14]金融垄断资本时代金融系统与实际生产体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化了的经济和部门已经形成自己独立运行的体系、秩序和制度,对利润的攫取变成纯粹的赌博欺诈制度。拉里?艾略特(Larry Elliott)认为,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部门变得更倾向于造成资产泡沫。约翰?B.福斯特非常确信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这种颠倒的关系是我们理解世界(经济)新趋势的关键所在[2] 。

三、启示

金融化悖论的现实表现是金融化困境。金融化困境使经济持续增长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处于两难之境。比如,一方面实体资本的积累非常困难,另一方面金融垄断资本超常规增长;一方面跨国垄断金融公司等个体利益日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损失愈来愈社会化,全球经济日益衰退,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实体资本形成与虚拟资本形成比例严重失衡,国债积累成为资本形成重要渠道;等等。

正如福斯特所说,“当今的金融化困境,我们现在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体制之内不能轻松地或完全地避免这种困境。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经济状况及其长期意义不能用标准的经济模型来解释,而只能从其历史演变方面来解释。”[2]基于福斯特的看法,对中国当前的金融化现象等问题的分析,需在经济全球化、中国转型期特定的历史和逻辑的演变中进行分析。对于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后果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并有效预防。

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重心已由产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这一转向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15]。过度的金融化导致滞胀长期共同出现。中国虽然并没有进入这种状况,但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世界化、金融全球化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和全球垄断企业的渗透和传导作用,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原因,中国当前也存在资本过度积累的迹象和苗头。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