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1篇

“不做自己憎恶的人!”翻开扉页,这一行字令人触目惊心,“憎恶”,这是何等强烈的情感啊!

书中提出了许多和常规的教育思想几乎完全相悖的观点,比如:师生何必成为朋友、我们为什么总是“教育”学生、是否可以取消对学生的评优……书中直面教育界一些敏感的字眼和话题:补课、惩罚学生、强制学生填报名牌大学、强迫老师订报和捐款等;书中甚至批判了“四大教育神话”……

初看,震惊不已:难道这些都不对吗?难道这样做就让人憎恶吗?难道他就不怕触到“高压线”吗?

“这可真是个会挑刺的人,这是一本会得罪人、思想偏激、言语犀利的书。”这是我粗粗翻阅后的第一个感觉。

又忍不住问自己:茅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些观点,难道他仅仅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吗?难道他有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吗?

细读——柳暗花明又一村:师道尊严何在?

细读之下,我豁然开朗,顿生敬佩之情。作者用理性冷静的眼光观察教育的种种不合理,用犀利直白的语句批判了教育现状。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到了这样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而未曾想到这些“有利”背后理性的缺失。

当我们想着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学生需要我们时时教育吗?我们可曾有过和学生的平等交流?当我们想着要收服学生的时候,何曾想到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呢?我们不是也在收服学生的同时,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奴性”吗?当学校鼓励学生填报名牌大学、要求老师订报捐款的时候,是否忽视了学生、老师应有的权利?当我们热衷于给学生评优、热衷于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想到过评优背后的负面影响吗?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心浮气躁,甚至迷失了方向。一些教师思想浅薄、感觉麻木,忘记了思考,忘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尊严。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们认为听话的就是好下属,能让学生考高分的就是好老师,而忘记了我们应该真正教给学生什么,忘记了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出现了老师教学生如何作弊,把试卷题目透露给学生的丑陋现象。如果我们自己不说真话,那又有何脸面对孩子们讲《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样的故事。我们一面教导孩子们不能说谎,一面又做着说谎的榜样,师道尊严何在?

教师不应这样!教育不应这样!我们如何寻回教师的尊严?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教育?这应该是茅老师写这本书的真正意图吧。

精读——拨开云雾见月明:如何找回尊严?1.去掉光环,教育界没有神话

一直以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铺路石、一切为了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些光环和神话,强调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也过分神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教师作为凡人最基本的需求:生存、金钱、生活等这些基本要素。

茅老师呼吁让神话退出学校,让教师走下神坛,以平常人的心态去对待教育,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家族,生活幸福滋润,心情愉悦畅快,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更贴近我们普通老师呢?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和学习呢?

2.坚持信念,守住做教师的底线

“如果我不能被允许说真话,那么,我至少还可以选择沉默。”面对不尽人意的教育现状,面对教育制度不太合理的部分,在无力抗争的时候,茅老师没有只发发牢骚、怨天尤人,而是按照自己的教育原则和信念默默践行着。比如他提出作为老师,至少可以不拖堂;在并不民主的选举时,至少可以弃权;书中他的那些德育小故事和另类“补课”更是让我刮目相看。“即使在笼子里,也不收起翅膀;即使没有太多行动的空间,也不放弃自由思考的权利。”我想,这就是茅老师给我们做出的作为教师的最好榜样。

3.尊重权利,用规则看守一切

“尊重”,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以“为了你好”的名义而剥夺了人的基本权利。

比如学校动员学生填报名牌大学,强制老师订报,本质上已经侵犯了学生和教师应有的人权,往往在“为了你好”这样的言语下,弱化了人本来应该具有的权利。学校和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检点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施教”, 不再用权力侵害权利,而是用规则看守一切。

4.强大自我,重寻教育的真正乐趣

现在很多老师整日里忙忙碌碌却不知到底在做什么,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茅老师提出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入手,正视自我,坚持自我,改变自我,强大自我,放弃不正确的期待,发挥自己微不足道的作用。

如果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真正实在地喜欢学习,有自己的思想,有良好的品性,那么我们就能找到教育的真正乐趣,也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价值。

我快乐,只因为我是教师!职称、荣誉、地位这些外在因素,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能明白这些,可谓内心强大。

细品——为有源头活水来:寻回的何止是尊严?

三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作者作为“人”所特有的思考。“不做自己憎恶的人”,意味着不背叛过去,时时反思过去;意味着要以学生的立场来看待老师;意味着遵循自己的内心,努力践行自己为人师的责任。

阅读此书,寻回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着作为“人”最基本的品性:善良、友善、乐观、自信、坚强、有担当,最重要的是摒弃内心中的奴性,做真正的自己,真正使“人”成为“人”,把自己当人,把学生当人。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2篇

(一)交往与沟通

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教师的丁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问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二)在集体中成长

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三)权利与义务

1.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考点梳理】

1.交往、礼仪与友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离不开友谊的滋润,交往与友谊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个人的修养和基本品质,是与人友好交往的必备素养。文明交往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尊重、平等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对社会而言,文明交往体现了地区、国家之间尊重、平等与互惠的价值观。因此,中学生要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主要包括讲礼貌,尊敬长辈,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正确认识自己,主动与人交往,善于关心别人。

2.孝敬父母,传承美德。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天职。孝敬父母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上。与父母产生意见分歧时,要体会父母的不易,尊重、理解父母,调控情绪,调适“逆反”心理,主动与父母平等沟通。

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既要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又要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新内涵,开创家庭新生活。

3.师生交往,增进感情。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培养者,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尊敬教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谐相处。

4.同学交往,把握分寸。

同龄人交往要尊重同学的个性,选择恰当方式,只有用心培育,同学间的友谊之树才能长青。异往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往要把握好“自然”和“适度”的原则: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5.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我们要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自觉发扬团队精神,为集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6.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和同学的关系。

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信任和换位思考,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共同的生活需要人们相互尊重,初中生不仅要尊重父母、师长、同伴,而且也要以尊重、友善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尊重和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诚实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品质或品格。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现实生活中做到诚实的具体条件是非常复杂的,但诚实的核心始终是善。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我们要从对自己诚实开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做诚实的人。

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有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一面。正当竞争是基于一定规则即道德和法律进行的。竞争的目的是超越自我,共同进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强烈的合作意识,既在竞争中合作,又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生而平等的,而在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欺生和恃强凌弱是一种恶劣的习性,我们要做到平等待人,不歧视他人,努力成为富有正义感的人。

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类基本权利和六大类基本义务。我们既要增强权利意识,珍惜、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努力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做有高度法律意识的好公民。

8.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人身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重点包括:生命健康权――最基本的人权;人身自由权――重要人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对公民自身发展和国家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珍惜并依法维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勤奋学习,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法律保护公民的经济权利。

公民享有财产所有权,即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继承权是经济权利的一部分。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继承和遗赠抚养协议等。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公民包括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的保护。

11.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确认了消费者的六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解决消费纠纷的有效方法:与经营者协商、到消协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讼等。

另外,在消费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依法消费和理性消费的意识,掌握解决消费纠纷的正确方式和途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真题解析】

例1 (2013・南京)下列关于逆反心理的观点中正确的有( )

①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中要学会正确处理逆反心理 ②逆反心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阻力

③有逆反心理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④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⑤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

A.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该题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式选择题,排除法是解答此类试题的最好方法,即把明显错误的、与题目无关的、过于绝对的备选题肢找出来,再把含有这些题肢的备选答案排除即可。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逆反心理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故②、③均错,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正确答案应为C。

参考答案:C

例2 (2013.广东)《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这句话给中学生的启示是 ( )

A.宽容就能成就事业

B.要包容他人的一切错误

C.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D.要培养宽容精神

解析:该题以《尚书》中的一句话为切入点,“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的意思是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高尚;一定要能容忍,事情才能办好。由此可见,该题强调的是要培养宽容精神。宽容有助于事业成功,但不是一定能成就事业,A错误;宽容要有原则,B错误;C属于无关选项。做题时要紧紧围绕句中几组关键词,如“容、忍”,“德、事”,“大、济”,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锁定答案D。

参考答案:D

例3 (2013・杭州)漫画《伸与缩》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公民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义务②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立的,履行了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③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具有一致性④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该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把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履行义务。由此可见,备选题肢②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明显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把所有含②的备选答案全部排除,即可找出正确答案A。

参考答案:A

例4 (2013・广东)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少未经授权的“免费”网站纷纷推出他的电子书。读者只要输入“莫言电子书免费”等关键信息,就能下载到他的作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免费”网站侵犯了莫言的商标专利权

B.电子书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

C.文学是无国界的,免费下载合情合理

D.“免费”网站和读者侵犯了莫言的著作权

解析:莫言依法享有对自己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免费”网站和读者未经莫言允许,就推出、下载其作品,侵犯了莫言的著作权,故D正确,A错误;B、C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D

例5(2013・内江)孝敬父母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共同了“新二十四孝”。其中包含:“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亲自给父母做饭”、“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教父母用电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结合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分析“新二十四孝”出台的必要性。

(2)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新二十四孝”对孝敬父母的要求。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3篇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500字范文一

尊敬的班主任:

您好!

对于4月25号晚自习没上,并冒充您签名,欺骗了班级同学的事件,在此我深深地向您表达歉意。这次事件中我不仅认识到旷课是不对的。还了解随意冒充他人签名是不对的,是侵权的,这样会让我以后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不良印象。在三检讨后,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想您表示我对这件事件的不良行为的深深地认识以及在也不会类似的违纪行为的决心。

在我刚刚踏入这个学校到马上面临毕业的这段期间,你以三申五令、一再调全班同学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但是我还是触犯了无故旷课的现象。关于旷课的事件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应为我姐那天从上海回来,带了很多东西,让我去接她,当是我一口就答应了,但当我写假条让您批时,您说让我家人打电话给您,我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我不上课去接姐姐,否则他们会不让我去,那样就会有失信于他人了,所以我就自己批了张假条出去了。虽然我知道这种行为和想法是不对的,但是我还是做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想老师作出这份书面检讨,让我自己深深地反省一下自己所犯的错误。

对不起,李老师。我犯下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无故旷课感到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保证每堂课按时上课,不早退、不旷课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作到。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渐渐得认识到自己将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了。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事以至此的重要性。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深刻检讨后我人为在本人的思想已深藏了致命的错误:思想觉悟不高,对于他人的重不够,以后我将对老师有更多的尊重;对重要事项重视严重不足,平时生活作风懒散,如果不过懒散也不至于如此。为了更好的认识错误,也是为了老师您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认识错误,保证不在重犯,我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归结如下;

思想上的错误:对于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晚自习不够重视,对于这一点,我开始反省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但是,经过深刻的反省,我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才是导致我旷课的重要原因。试问:如果我能够早点了解到晚自习三节课的重要性。我会无故旷课吗?这种行为虽然没有扰乱同学们的学习气氛,但是这对与我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损失,是我放弃了这美好的黄金时段没有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我感到很痛心与内疚。对于学校开设的每一节课都有学校的理由,我们作为学生的就更应该去遵守,去认真学习,这样才不会辜负老师对我们的良苦用心。

在后面的一个月里,我将会作到不迟到、不旷课,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来弥补我的现在所犯的错误与以往的过失。

在此我希望李老师能相信我改过自新,重新对我赋予期望,让我感到动力,使我前进。谢谢!

检讨人: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500字范文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您们好!

我是xx,在这里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表示我对旷课这种不良行为的深刻认识以及以后也不旷课的决心。

我不想写那些虚伪的检讨,检讨只是一份死物,改正错误不是靠写检讨,而是靠实际行动!只有真真切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彻彻底底地改正错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改正错误也有一个过程,而这份检讨将是我的一个监督,一个警钟,帮助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改正所犯的错误!

我一直天真地以为创造美好人生,从南博开始,总希望在学校可以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交钱来上大学,我就是学校的主人,我应该拥有我应该有的权利。可惜的是如今才明白创造美好人生,从离开南博开始,这个本应该向着学生的组织已经完全被扭曲了,因为是非对错是由老师说了算的,你对,他说你不对,你就不对。学生就只能像一叶浮萍,随波逐流,过着浑浑沌沌的日子,不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不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南博,是因为我们的辅导员是某某某。而我们就得是他们眼中定位的不求上进不懂努力不会学习的注定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学生。在坚持保守陈旧的、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准则之下,我们连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权利都被剥夺;在制造庸人的主流话语压迫之下,顺应者便被视为正常,而那反抗者便成为叛逆。所以我只能将斗志在自己的内心深深沉寂,等离开南博后再激发了。

对不起,老师!我知道,老师对于学生旷课是非常生气的。因为教师的重心很多都不在教学上面的,他们要忙着点名,忙着比考勤率,忙着评职称。我也知道,对于学生,应该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管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不管有没有学到知识,不管能不能学到本事,不管是否学无所用,不管跟就业有没有关系,不管是否浪费了时间我知道逃课是错的,就算是生病了;逃课是错的,就算是在宿舍学习;逃课是错的,就算是在图书馆看书...总之,逃课是错的!不管有任何理由。学生主要任务是上课,就像老师的任务是点名一样。

事后,我冷静地想了很久,我渐渐的认识到将要为自己的努力学习付出代价了。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就算是睡觉也要去课室,即使是在课室制造炸弹也不管,反正你就是要去,就是必须得去。老师也只是在其位谋其职而已。那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怎么能不震撼呢?我们的老师为了谋职位,竟然披着如此厚实体面的外衣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翻话,足见对我们是如此如此地负责!这就是老师,这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南博,这就是大学!如今,大错既成,我只能装作深深懊悔不已了。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怎么能当作耳边风呢?我必须要深刻检讨,某某某老师要我写检讨的,他说不写检讨就要处分,他说处分后就很可能延迟毕业。他说得我好害怕啊,害怕得直冒冷汗,冒冷汗后胆颤,胆颤后心惊,心惊后写检讨。

为了更好的认识错误,也是为了让老师你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不再重犯,我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归结如下:

1、思想觉悟不高,应该认识到老师说的话就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真理,他说我有错我就有错,即使没错也是一种错。

2、思想觉悟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对老师的教导重视不足:应该听老师的教导,就算是睡觉也要去课室。

据上,我决定有如下个人整改措施:

1、按照老师要求缴纳保质保量的检讨书一份!对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根源进行深挖细找的整理,并认清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2、制定学习计划,努力改正好学上进的缺点,尽量去课室睡觉。

3、和同学们加强沟通。保证不再出现上述错误。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4篇

 

 

德育怎样才能具有实效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问题。现代德育的基础是什么?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什么位置?怎样把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当人们多方寻求答案时,一项以尊重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研究课题引起关注。这一课题不仅探索了德育的方式、方法问题,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把目光投向----尊重。

【背景】在德育工作实效性面临挑战时,努力寻求德育的基础,寻找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使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8年前,一支由北京市东城区原教育局局长侯守峰挂帅的科研队伍开辟了一块实验田。在这块实验田里,他们播下“尊重”的种子。经过辛勤培育,如今,这株幼苗已是枝繁叶茂。

为什么要把基础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圈定在“尊重”上?

1994年,侯守峰一行在瑞典访问。一天他们在路上问路,得到一位瑞典人的热心指点。待那人走后,一位一直等在旁边的路人告诉他们:“我听到他告诉你们的路错了,但为了尊重他的好意,我等他走了才告诉你们正确的路”。那一晚老侯失眠了,尊重,击中了他。他在想: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这样?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尊重别人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现象?尊重,能不能成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结合点?

这一年,区教科研中心的闫玉双老师正在搞一个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她发现大多数德育活动不能以学生为主体,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她收集、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她在思考:德育的出路在哪里?当代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她感悟到了尊重,她在思考尊重在德育中的位置。

上下不谋而合。他们开始寻找一个道德的基本点,而这个“基础道德点”应既能体现传统美德,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既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而又是现在普遍缺乏的一种道德。于是,这个切入点便圈定在尊重上。

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

“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特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荣双敏、葛执华老师先后被吸引参加课题研究,他们虽已退休,但仍对“尊重”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课题研究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千人,参与学校达100多所,研究规模已扩大到19个省市。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刘保明说得好:“尊重”和“教育”这两个词人们并不陌生,把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其新意便油然而生。

【内容】“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尊重”教育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将“尊重”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

1.“尊重自己”强调“自立”。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体貌的差别,但人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希望获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教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工程。尊重教育所包括五个“尊重”不是割裂的,而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对生命质量的认识和追求只能是建立在对自己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所以,这项课题把“尊重自己”作为“尊重”教育的起点。其教育内容包括:

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尊重自己”教育活动中,实验学校普遍开展的一次活动是“我是怎样来到人间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两代人的沟通创设了平等对话的环境,学生、家长和老师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体验生命。

“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纳自己,首先要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现实中的我,还要善待自己。

“维护自己”。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人格是自己的脊梁,尊严能使人高尚起来,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发展自己”。发展要靠自己。课题组将培养自立的精神和能力贯穿于“尊重自己”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又习惯于按照老师自己的习惯思维定势决定或评价自己和学生的所作所为。比方说,人们习惯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怎么可以要求所有的人都向一个人学习,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自己点亮自己。于是,他们开展了“我的选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面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认真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的选择”一下子拉近了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关系。这种开放的教育为学生留出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2.“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实际上是“开放的我”、“自立的我”的延伸。“尊重他人”的教育内容是: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

3.“尊重社会”强调“规则”。人的权利和义务最起码的体现就是树立规则意识。社会是人和人发生关系的场所,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根本内容,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在课题研究中力求将二者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机地、充分地统一起来,在增强其权利意识的同时,又强调要遵守社会群体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尊重社会”的教育内容是:遵守规则、维护权利、承担责任。

4.“尊重自然”强调“和谐”。拓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生态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课题研究将保护、爱护环境和学生自身文明修养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学生以一个“开阔的‘人’”的胸襟来关注、保护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5.“尊重知识”强调“探索”。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知识做支撑,还需要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研究和实践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呵护学生每一点带有想像力的火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途径】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搭设平台;启发学生内动力,提升个体需要层次;不用固定模式评价学生,看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情感”为先,强调体验。

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在道德教育中,只有调动学生饱满的参与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大而空的道理老师会说,学生也会说,但是他们更缺乏的是真情实感的体验。

这项课题特别重视以情感作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体验”中思考,使学生在情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地实现人格提升。

实验学校普遍进行的“热爱生命”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入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认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采访自己的家长,话题是“我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家长们向孩子们讲述了孕育他们时的喜悦、分娩时的痛苦、抚育婴幼儿的艰辛……家长们声泪俱下的回忆打动了所有的孩子。孩子们流着泪说:“我们的生命是在母亲的阵痛中诞生的,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也属于那些关心、爱护我们的人。”生命,这个原本对同学们来说朦朦胧胧的字眼在热爱生命教育中变得具体而神圣。热爱生命教育将学生、老师、家长的感情完全溶为一体,启迪同学们对生命这个古今哲学家都在不断探索并回答的庄严命题进行思考。

创设环境,促进发展。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断营造一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老师的任务就是搭设平台,使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现。

现实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已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不可能接受老师传授的全部,而老师本人的认识和知识面也不可能全部满足学生,有的甚至会限制学生。教育不是按固定的模子生产人的庞大机器,而应是更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使人更合理地健康地发展。

163中历史教师马艳发现有个上课从不作笔记的学生,在一次课上却专心致志地在本上画了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原来,这节课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由于当时士兵的衣着过于复杂,这个学生觉得穿起来像是龙虾,所以就用画“龙虾兵”来作笔记。马老师没批评他违反纪律,反而认为正因为他认真听讲才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促进了求知欲,这不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吗?于是允许了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这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见浓厚。期末历史开卷考试,他却要求闭卷。马老师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他考了第一。

追求教育的本真,不断提升师生个体的需要层次。

在尊重教育过程中,不以功利为诱惑,从不用“评先进”、“加分”的方法诱导学生,始终追求教育的本真。因为,如果让学生把做好事当作换取利益的一种手段,不管教育者主观意图怎样,在客观上实质等于是鼓励学生追求功利。“尊重”教育研究的是人,因此十分重视不断提升个体的需要层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去做。其根本点是“做是为自己”,还是“做给人看”;是“有利于事情做得更好”,还是“为了表现”。

五中有个同学上实验课时捡了一个装有600元现金和4条金项链的钱包,她当即交给了正给他们班上课的实验老师。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对这个学生拾金不昧大加表扬,而是着重称赞她“把这看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告诉同学们,捡钱的事未必天天有,可关心助人的事却天天都能碰到。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去追求轰动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做好事的快乐,而不是把它当作换取利益的手段,这正是尊重教育所追求的道德境界。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5篇

1.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

所谓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或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中的权利与义务这两个概念及其辨证关系的原理,无论是在第一课还是在全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贯穿于法制教育的主线,是理解宪法和法律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所以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七年级的家庭社会教育,八年级的道德法制教育,九年级的国情教育的理论都贯穿于各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都是教学的重点。

现代教学思想把突出重点视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并把它列入系统和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理论之中,说明“整体的教学最优化的是由选择和实施教学的所有基本成分,即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最优化方案的方法综合而成的。”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就会契领以顿,百毛皆顺。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总之,突出重点是符合思想品德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教学思想,是高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如何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五点体会:

1.1 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1.2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俗话说,红花要靠绿叶衬。如果把花突出到不要绿叶衬托的程度,花也就不美丽了,例如讲宪法时,而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非曲直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1.3 要做到精讲

所谓精讲,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并非专指课堂上讲述。精讲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选教学内容,选择精华所在;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设计精当;三是课堂讲述要精炼,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说话不拉扯,不罗嗦,语言精炼,条理分明,要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思想品德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也还要突破难点。所谓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虽然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处理手法好,用社会事例,具体案例及相关联结与课文中的理论联系起来,文句通俗易懂,学生易学易记。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不少难点。其原因是在现阶段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方面,有其三个特点:一是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一旦接触到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时,就感到深奥难学,不好理解;二是由于是新教材,教师处理不太适应,学生基础知识肤浅,一时难以构成知识体系,当用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事例进行分析时就感到困难;三是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看问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许多看法带着片面性。如讲到“人格尊严不可辱”时就认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而不是从法律角度去认识人格尊严。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必然会形成难点。针对上述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一些突破难点的方法。

2.1 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逐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际锻炼,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采用归纳法,有具体到抽象,教材中虽然列举了事例案件,但由于课文篇幅有限,不可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这就要求老师挖掘出更多的不同事例进行比较分析,或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材内容化难为易,顿然领悟。

2.2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相互连接,形成系统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从学习宪法入手,让学生认清宪法制定的国家性质,从而懂得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而后所说明的诸多的权力都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才会有的,而权利得到保证后,公民也应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让学生能明确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2.3 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6篇

两天,宾西中学又因为打架打死了一名中学生,惨重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看来,我们真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了。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解打架斗殴的性质及危害性: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打架斗殴行为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轻者违反校规校纪,严重者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打架斗殴行为可能构成的罪名有两个:一个是“故意伤害罪”,另一个是“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按照故意伤害的伤害结果,可以把“故意伤害罪”分为故意伤害致人“轻伤”、故意伤害至人“重伤”和故意伤害至人“死亡”。法律规定:“14周岁(包括14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16周岁(包括16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有的同学可能弄不清楚什么是“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等。打架斗殴等故意伤害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刑法”规定了较重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4条的规定: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聚众斗殴,不计后果,欲置人于死地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最轻的也要判3~10年。 同学们,生命是脆弱的,决不象电脑

b、保持车况良好,车铃、刹车齐全有效。 c、行驶中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侧行车。 d、行驶时要集

中思想,不要带着耳机收听广播、音乐。 e、在转弯时必须看清后面来车,先伸手示意,不要突然转弯、斜行转弯。 f、对于不同天气特点,做到安全行车:顺风不要借助风势骑快车;逆风不要低头猛骑不看路;雾天视线变差要慢速骑行;下雪结冰路滑要扶稳车把;雨天穿戴雨披更要多留心 五、防火安全 1、报火警打119电话,要讲清地点、单位,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进城;城镇化;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88-02

一、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民进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必然过程。城镇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核心就是让农民进城,让农民进城后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但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人际交往、社会管理等方面障碍的存在影响了农民进城。政府部门需要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等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为农民进城扫清障碍。

二、农民进城的主要障碍

城镇化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化农民为市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现实是,大量的进城农民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面对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少,使他们不仅在经济能力上不能向市民靠拢,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很难向市民转变。既无法分享社会增长之成果,也无法改变其生活方式。农民进城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障碍

进城农民有稳定的就业,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支付在城镇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基本成本,奠定融入城市的经济基础。目前,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还未形成。大多数进城农民由于自身学历低,进城前没有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病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甚至一些进城农民在工作时没有任何的安全保护措施。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报酬与付出不对等、劳动严重超时的问题仍然明显存在,甚至司空见惯。近年来,虽然农民工工资增长较快,但农民工劳动待遇偏低,同工不同酬、不同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资问题、平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问题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劳动强度大,收入少,培训少,停留于低层次就业,上升空间小,限制了进城农民就业质量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

(二)教育医疗障碍

据调查,大多数的农民进城后,他们最担心的是子女的教育和未来的社会保障。农民进城一定会带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现在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随迁子女的非义务教育包括大学阶段的教育问题也已显现。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教育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各地落实不平衡,高中阶段就学问题突出。在一些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仍然要交借读费。多数地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收义务教育后,还不得不回家乡参加中考、高考。多数进城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三)社会保障障碍

因为固有的户籍制度,进城农民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他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还没有真正市民化。大量农村人口迁向城市,但他们却无法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即使有一些社会保障的内容涉及到进城农民,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含糊不清,最终很少有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的好处,即使是城市中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也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如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的比例仅为15.6%,离《工伤保险条例》要求相差甚远。虽然一些地方开始采取措施改善进城农民居住条件,但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大部分进城农民租赁房屋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空间狭小,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四)社会交往障碍

多数进城的农民都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观念和勇气,他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借鉴城市社会的做法和观念,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虽然农民进城后很多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但是却与户籍居民难以融合。个中原因既有自身问题,也有历史造成的市民固有的优越感以及由于对进城农民的不了解所导致的隔阂。在不少城市,进城农民社会交往圈子比较狭小,长时间主要是利用乡土性社会资源,在亲友、老乡间交往,形成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聚集、互助,与城镇居民接触有限;文化生活贫困;难以参加社区组织、社区活动,游离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诉求难以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反映。诸如此类都造成进城农民在身份认同、前途、归属感等精神上的很多矛盾和困惑。

(五)管理障碍

应该说,进城农民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普通市民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享受城镇普通市民的相关待遇也不应该有任何限制条件。但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城镇普通市民所享受的各种合法待遇是直接依附于户籍的,户口上附着太多的福利。进城农民与城镇原户籍人口虽然同样为城镇发展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大量税收,但是二元社会结构却使进城农民因不具备城镇户口而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不能在服务方面得到与原户籍人口同等待遇。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但城镇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现场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仍在惯性地起着作用。

三、解决农民进城问题的基本对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要政府部门扫清农民进城的障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等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如果农民进城,长期得不到一个稳定的居住条件,享受不到社会福利,得不到身份认同,那么农民很有可能重新返乡,城市化就很难实现。

(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进城农民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即使户籍迁到城镇,仅靠城镇提供的社会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肯定无法稳定地生活,更不可能真正融入城镇。农民进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它决定了农民进城后是否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决定农业人口能否实现向城镇迁移的最基本的因素。不仅要使农民进城后“有饭吃”,还要“吃得好”,吃得合理,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城镇化。城市政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进城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要依法保护进城农民的合法劳动权益,发挥工会维护职工经济权益的职责,引导企业与工会形成集体协商制度,构建互利和谐的劳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使农民工实现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和收入的合理增长。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为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农民享受城市居民那样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政府要让农民真正进城,就得在衣食住行多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农民进城后有没有后顾之忧,取决于城镇政府能否不加任何限制条件地为进城农民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权利及平等就业、子女教育、最低生活保障、购买与租住保障性住房等普通公民权利。如果不能享受城镇普通市民的这些合法权力,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成本会明显增加,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向城镇迁移的动力与速度。因此,国家要建立覆盖全民的最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不再成为“二等市民”。

(三)做好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其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政府部门要把提升农民进城的能力作为关键点,特别是将增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纳入就业培训工作。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为进城准备资本,提高农民进城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农民就业能力的培训,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稳定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宣传教育进城农民要注重自身价值,追求财富的价值取向,从而催生创业欲望,激发创业冲动、创业热情。各级政府要免费开办就业再就业培训学校,定期聘请职业教育老师、技能技师来授课,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来自主选择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加大就业创业的服务力度,充分利用我们的政府网站,随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并跟踪了解进城农民的就业状况,帮助他们找到再就业门路,同时从新找准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促进进城农民的身心健康,成为城市文明市民。

(四)加强心理指导和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精神入城”

进城农民对城市文明、时尚、幸福生活充满了渴望与兴奋,但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却转变较慢。政府在为进城农民提供各种保障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欠缺,引导他们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交往礼仪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引导他们逐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活方式、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履行好城市新市民的应尽义务。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提升入城市民道德修养、文明素质,教育引导新市民成为文明市民。有了新的消费习惯,有了更高的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标,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之接受城市人的价值观念,达到与城市文化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归属,真正成为城市人。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第8篇

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缺乏尊重,不够和谐,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尤其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更是如此。许多教育第一线的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评价老师的工作,更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没有更好地和自己所管理的对象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疾苦。而是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他们的个人权利,特别是某些老师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高效课堂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很好地让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为此,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互尊互爱,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前提。

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首先要求自己承认自己所管理对象作为“人”的价值。每个老师、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我不论作为年级组长,还是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较好地遵循教学规律,做到对老师们、同学们敬爱有加。从不把自己当作他们的管理者,而是与他们和睦相处,让他们能在自己面前说实话。这样才便于自己了解他们,如何运用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试想,你总是把自己当作他们的管理者、权威者,高高在上,他们能向你说心理话,说实话吗?能安心的工作、学习吗?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要更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为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创造前提条件。

二、正确引导,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保障。

在现行的高效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自己教育和管理对象的引导,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效率这东西,就是一个你传送,对象接受的问题。单方面的努力永远都提高不了效率。你必须勾起教育对象的工作、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自愿的工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竭尽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高效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我认为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开展学习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作为管理者只要正确引导自己的管理对象,那么他们定会各尽所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多向交流,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关键。

其实我感觉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是交流。但就我的经历来看,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学生怕老师,有的老师也完全不与学生交流。我个人觉得主动权更多的在老师一方,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畏惧老师,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更不敢接近老师,就不用说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另外我们与他们交流时不要总是以工作或学习开始,可以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经过几次交流后你所管理的对象就会慢慢自主的与你交流了。

我任年级组长的一年半时间里,在茶余饭后,经常与同事拉家常,特别是与班主任交流更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力争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时常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上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之中。特别是现在所带的初90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很多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因此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如果作为班主任不及时与他们沟通,不向家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就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那将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断送他们的前程。所以作为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班主任,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多角度与他们交流、沟通;作为分管教育第一线的领导也有责任让你管理的对象更信任你。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潜能。

四、有效评价,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延续。

当前高效课堂正是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高效课堂是实现高效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正确有效评价高效课堂是否高效,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老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有效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是否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是否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要素的规范化与合理性;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既要正确评价每一堂课,又要合理评价每一次的综合性检测。

作为学校管理者,合理的评价每位教师的综合成绩,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教师们所向往的,更是教师们工作的动力。普通班与普通班、普通班与所谓的重点及重点班与重点班之间的评价,更要合理得当,要尽可能的体现老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老师们的教学效果每一次小幅度的上升,每一次大飞跃的超越,领导都要正确权衡,合理评价。

我们年级组不论是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各科老师的任教班级平均分虽然有高有低,但是,作为年级组长,我更看重老师们所带的科目的成绩与前一名的差距是否在上次的基础上缩小了。这样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也便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潜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