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即时通信的概念

即时通信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办税大厅里人满为患的现象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对于老百姓来说,排长队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更麻烦的是,并不是一次就能受理完成,跑上几次更是已经习以为常。然而现在,在南京国税这样的局面已是一去不复返。通过门户整合了内部的协同应用后,南京国税网上申报和电话申报率达到了98%以上!网上申报系统的全面应用正是得益于协同应用对财务数据的采集、行政许可等很多应用系统的很好整合。

协同植入

企业IT系统

三四年前,国内用户开始认知和接受协同的概念。不过在当时,他们更接受的是以OA办公为核心的协同理念和应用,甚至有人认为OA办公就是协同,而且几乎所有的OA厂商都变成了协同厂商。“事实上,这与我们当初所提出的以通信为核心的协同理念产生了一些偏差。”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表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当时的应用环境,OA在推动协同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内特殊的应用环境,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OA成了协同的代名词。”金和软件总裁栾润峰说:“而在今天,协同所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实现自动化办公那么简单,企业内部的沟通、企业的组织运营和管理、有效的工作流和流程,协同的理念已经贯穿到了企业的整个IT系统甚至是管理思想。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三四年前,企业用户是不会要求OA系统可以发短信的,更不会要求其可以与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相结合; 而现在,这些都是OA系统的基本功能。“今天,用户对协同的需求是显性的,用户有对多种通信工具进行整合的需求,也存在着更为迫切的通信工具与业务系统的相融合的需求。”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彬表示。

协同越来越像是一个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企业整个IT系统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协同的概念已经固化到了手机里,手机可以收发邮件、可以发即时通信,甚至可以与企业的ERP系统实现整合,并通过手机确认订单、进行库存的查询等。“协同已经无所不在,企业需要的是搭建一个协同的环境,无论是统一通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又或者是与ERP等业务系统的整合,这些都只是企业协作的一部分。”IBM软件集团中国区Lotus技术支持经理陈巧明表示。

可以说,协同已经走过了厂商炒作概念的阶段,用户对协同的需求是实时的,更是实实在在的。也正因如此,协同已经回归到了其专注于通信、协作,并通过IP电话、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通信手段贯穿企业的整个应用系统的真谛。

早些年,业界有观点认为,协同软件本身会形成一个细分市场,随着市场的成熟,甚至会出现几家协同软件巨头。而今天,我们发现,协同已经更多地融入到了各种应用软件中,协同软件独立化、细分化的趋势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确了。像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工具型协同软件朝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工具发展; 协同平台从一种平台化产品演变成了协同的平台化发展趋势; 协同应用软件的概念逐步消失,因为现在无论是ERP、OA、CRM、HR等应用软件都蕴含了协同的基因。

按需选择整合方式

以前用户要分别登陆到企业的ERP系统、财务系统、CRM系统等,以进行业务处理; 而通过门户进行整合以后,用户只要登录到Web门户,就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所有相关的系统。可以说,门户实现了多系统的单点登录,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协同整合方式。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目前有两种比较主流的协同整合展现方式: 一种是整合到即时通信的客户端; 另一种就是整合到门户。与门户整合实现了多系统的单点登录不同,即时通信整合则是一种集中的消息展现。“现在,即时通信早已不再只是一种聊天工具,其成为了整合协同应用的客户端,除了可以完成其即时通信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进行流程的处理,甚至可以与业务系统整合起来。”曹开彬表示。

那么,终端用户该选择哪种整合方式呢?曹开彬认为,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对最终用户进行分级,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访问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整合方式并不矛盾,门户是桌面整合的一种模式,即时通信也可以被整合进去。最重要的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曹开彬说。

比如,即时通信的整合就更适合完成流程的审批。作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如果下属员工给他发了一个流程需要审批,管理者通过即时通信就能直接收到这个消息,并进行处理和审批。王志东认为,比较适合通过即时通信进行协同整合的用户通常具有这两种特点: 一是组织机构比较分散,有多处分公司和办事处; 还有一种就是信息化系统非常完善,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即时通信集成单点登录,然后分发下去。

陈巧明也强调,应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选择访问方式。“不同的用户会适合不同的客户端访问方式,比如经常做浏览性工作的用户,就更适合使用浏览器的方式进行访问; 如果用户需要做很多操作、编辑、修改等工作的话,可能就更适合选择富客户端; 还有一些用户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在外面跑,像保险、电力等行业,他们可能就更适合通过移动设备使用即时通信的客户端进行访问。”

此外,现在还有一种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的访问方式,就是使用浏览器,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直接登录到网站就可以了,这有点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SaaS模式。“从现在来看,客户端的展现方式仍然是主流,使用浏览器方式的用户还非常少。”曹开彬介绍说,“但我个人觉得浏览器的方式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流行,应用部署的方便会给其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浏览器应用部署确实很方便,但其弊病也很致命,比如还无法支持复杂功能,以及在安全性上还有欠缺。

采访手记

协同软件“润物细无声”

2001年12月,离开了新浪的王志东,在北京创建了点击科技,同时向业界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提出协同应用的理念以及协同软件的概念。在当时,业内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协同的概念,就更不要说认同了。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EIM;即时通讯;油田;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23-01

即时通讯系统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而言,一直以来都发挥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在油田工作环境之下,由于涉及到诸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且部门之间均保持相对的独立,甚至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强分散状态,因此考虑到油田组织内部的安全需求,即时通讯仍然是必须的企业工作支持工具之一。

1 企业即时通讯的概念与特征

从概念角度看,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Enterprise Instant Messenger)是即时文本、语音、视频通信等多种实时互通技术在企业中的一种应用。在油田工作环境中,考虑到组织内部已经具备有相对成熟的光媒介网络,因此EIM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从软件层面实现对于油田体系工作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支持。

对于油田工作环境而言,对EIM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油田体系庞大,其中的工作人员繁多且部门之间的联络和合作方式相对复杂,并且部门之间通常会呈现出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分散。在某些工作任务展开的过程中,部门中的人员还有可能离开团组单独外出行动,因此相对而言油田组织中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人员之间的沟通相对难以展开沟通,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油田的工作效率。

其次,虽然传统的电信网络能够为油田体系内部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便捷的沟通平台,但是电信网络最为常规的信息表达方式仍然是语音,虽然也能够承载类似于短信形式的文字沟通,但是相对而言效率较低,并且以手机作为主要接入方式的信息终端在某些情况之下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诸如对于文件或者视频等的传输过程,还是会存在一定不便。

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油田环境本身的安全需求,从客观上不允许相关工作人员随意采用公开性质的即时通讯软件展开工作,因此对于油田企业自身的,在安全层面以及适用性层面更为完善的即时通讯系统的开发,已然势在必行。

就EIM系统当前主要的结构方式而言,通常采用C/S以及P2P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构架。简要的结构参见图1。在这样的结构中,C/S模式能够帮助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而对于不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则均需要经由服务器展开中转服务。这种方式虽然看似在时间上效率较低,并且对于服务器的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多,但是却可以实现服务器对于数据的过滤职能,提升油田工作环境中的数据安全水平。但是当系统中的用户逐渐增多,并且所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大的时候,诸如大量的流媒体视频传输,包括视频会议以及在线维修工作指挥展开等,则需要放弃C/S模式转而采取P2P模式展开工作。在P2P模式之下,用户节点之间可以直接展开通信,无需经过服务器中转。

2 EIM系统在当前油田工作环境中的应用

基于EIM的工作和技术特征,以及当前油田工业环境中对于数据传输的个性化需求,对于EIM在当前油田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特征,可以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对于这种解读,同时也是推动EIM更好的契合油田工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需求,实现自身发展的积极力量。

首先从安全角度看,油田工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和技术,大量与油田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科技有关,其中很多不仅仅关系到油田生产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与国家和地区的利益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其内部局域网数据传输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通常在油田组织内部,已经存在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不同工作人员授权,从而实现对于数据访问的必要限制,但是考虑到安全本身的价值所在,仍然需要从EIM的角度进一步重视。常规而言的用户身份识别已经成为EIM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安全环节,但是对于油田工作领域这一特殊环境而言,还需要从信息交换的角度实现更进一步的安全。从这个层面看,EIM的安全实现,可以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传输特征,适当将服务器端的数据过滤功能降低到客户端,实现对于用户信息的初级过滤功能。尤其是当即时通讯系统在与内部数据管理系统同时运行的时候,更需要加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功能,保证秘钥安全,防止数据劫持事件的发生。

其次从EIM在油田数据领域中的融合层面看,其对于油田工作过程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决于EIM本身与当前油田环境中的其他信息工具之间的合作状态。对于EIM而言,除去之前有所讨论的安全融合以外,还需要关注信息以及移动两个方面的融合。对于信息而言,重点的融合在于EIM与油田办公管理数据系统之间的集成。这一层面的集成应当包括对于用户工作进程和效率的关注,诸如待办提醒等方面业务关注,以及对于数据共享特征方面的关注,诸如在沟通过程中为EIM用户端工作人员提供实时有有用的数据信息等。除此以外,信息的融合还应当包括对于油田信息体系内其他通信系统的融合,包括短信、邮件以及相关信息推送等。而对于移动方面,重点的工作应当在与EIM系统在移动端的运行状况,诸如安卓版本身的运行流畅特征以及安全特征等。除此以外,与移动方面的融合,还应当关注通信过程中数据包的送达率,以及对移动端的资源占用和费用结算等方面。毋庸置疑,只有在油田环境下实现全面融入的EIM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油田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和油田信息体系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支持力量。

3 结论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系统应用安全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版即时通信系统由于自身安全优势和接口开放性势必继续蓬勃发展,随着移动安全接入技术的发展,企业版即时通信技术将在移动终端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3篇

没有一家企业比微软更能从拐点中抓住机会。正是由于与索尼PS2的竞争,使得微软推出了Xbox,从而改变了家用游戏机的格局;与Linux的竞争,帮助微软服务器及工具部门制造了新型应用软件,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Live同样如此,它似乎承载了微软太多的未来,它不仅重新包装了门户、搜索、邮件、博客、即时通信、社区等互联网功能,还进行了Office Live软件+服务的布局,甚至加强了OneCare的在线安全保障。

整合以求索

在11月13日的中,微软突出强调了Live的Web和整合功能。在“把一切结合起来”的口号下,微软Live整合了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邮箱、即时通信、搜索和门户业务等Windows Live服务,凸显了把用户关心的内容融为一体的目标。

将自己最有优势的软件和在网络上有一定地位的MSN等在线服务整合到一起,让用户用一个钥匙进入,就可以自由地享受网络生活。微软在为用户提供这一方便服务的同时,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牢牢地锁住用户,这样微软的网络盈利手段就可以大显身手了。而微软在网络广告领域的劲敌Google正在网络世界里雄霸天下,它在网络广告领域的丰厚回报不得不让微软更加重视敌人的强大,微软一直在找寻一条互联网振兴之路,此次将软件与在线服务的整合就是微软加强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动作。

但是,Live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Live有些步Google后尘的味道。笔者在对Live试用后感觉:Live的很多功能与Google提供的各项服务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这也无怪大家把Live当成“Google挑战者”。不过如果考虑到Live借助的是微软2.63亿即时通信用户、4.65亿MSN门户用户和2.68亿hotmail电子邮件的用户,让他们能通过完整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Live的其他功能,硬件承载既可以是PC,也可是手机等移动设备,从这个角度看,Live的未来前景恐怕并非不光明。

可以用来佐证Live前景的还有其体现出来的兼容性。作为处于互联网开疆拓土的初期的微软,Live不仅扩展了其范围,而且还让自身更兼容对手的产品。确实,微软希望人们使用它的网络邮件服务、即时通信软件和博客软件,但它最想的事情是自己对网络用户具有一种核心的角色。例如,Windows Live Mail不仅和Windows Live Hotmail账户连接得非常完美,而且也可以用其他网络邮件服务进行登录。

路依旧漫漫

这些新服务的推出,显示了微软准备直接迎战头号强敌Google及其他对手的决心,不但要在搜索引擎市场交锋,也要在存储在电脑主机或移动装置上的数字信息搜索领域较量。微软的新做法,令人联想到1995年,微软为了击退后起之秀Netscape,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加入免费提供的网页浏览器,最后惹上反托拉斯官司险遭拆分的事情。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P2P即时网络技术;通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82-01

P2P技术即对等网技术,也叫做点到点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依赖中心服务器模式的网络技术,使得P2P网络中的节点均处于对等的地位,充分挖掘了节点计算机的功能,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即时共享,P2P弱化了服务器的功能,甚至取消了服务器的概念,成千上万的互联的计算机处于对等的地位,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技能当做网络服务的发起者,又能对其他的计算机的请求作出响应,提供自己的资源和服务,让网络共享更加容易。P2P技术具有良好的数据性,加入到P2P网络中的节点均可以自己的资源和信息,从此数据的不再依赖服务器,打破了服务器的瓶颈效应,P2P用户可以快速的交换数据,加强了数据的互动性,数据更新也比以前依赖中心服务器的时候更快,这对具有即时通讯要求的应用极为有利,用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交互,免去了中间服务器的干扰,本文就P2P即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利用通讯平台进行通讯必须具备实时性和即时性,能让任意双方都可以建立实时的联系,建立一个安全、共享的虚拟通讯空间,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同时进行和交互进行的。伴随这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比如国内的QQ,而P2P即时通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通讯系统,使得即时通讯系统的性能大为提高。即时通讯指的是即时消息,它让通讯的双方使用即时消息进行文字、语音等信息的交换,即时通讯技术还支持文件传输,远程共享计算机桌面以及一些应用程序,甚至支持多用户的网络会议。P2P即时网络技术是P2P技术里的一项重要应用,它支持即时通讯系统的工作,让即时通讯系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在即时通讯系统的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即时通讯系统是ICQ,由一家以色列的公司研制,ICQ系统运行并不是很稳定,但是还是受到了用户的追捧,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大量的用户,而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自己的即时通讯系统,这种通讯模式构成了对传统通讯模式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将及时通讯作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P2P即时网络的结构包括集中式P2P网络、完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完全分布式非结构化P2P网络、混合式P2P网络四种。集中式P2P网络在形式上由一个中心服务器来记录共享信息及回应对这些信息的请求,它虽然具有中心服务器,但是和传统的C/S模式仍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C/S模式采用的是服务器垄断的形式,客户端之间不具有交互的功能,客户端只能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而集中式P2P网络得资源放在客户端,采用该网络结构的P2P系统是第一代的P2P系统。完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是一个结构化的网络,人们希望在P2P网络中能有效的查找信息,即找到用户需要的资源,该网络使用基于分布式散列表(DHT)的路由算法。DHT是由大量节点一起维护的散列集,散列被分割成非连续的块,每个节点维护拥有自己的散列块,在DHT中,节点是动态变化的,且节点数量是巨大的,通过散了函数,节点的键值被被映射到一个巨大的线性空间里,目前使用DHT的P2P网络有Pastry、Chord及CAN。完全分布式非结构化P2P网络是一个松散的网络,采用随机的方式组织,该网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可用性比较强,其中的每个节点均具有相同的功能,同时扮演客户和服务器的角色,也被称为对等点。完全分布式非结构化P2P网络拓跋具有配置简单的特点,不需要服务器的支持,在小规模网络具有较高的查询效率,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网络的负载也越来越大。该结构的可扩展性较差。混合式P2P网络集合了集中式P2P和分布式P2P结构的优势,其设计思想和处理能都有了较大改进,它在分布式模式的基础上将用户节点按其能力进行区分,使某些节点担任一些特殊的角色,混合式P2P网络包括用户节点、搜索节点、索引节点三类节点。用户节点即是普通节点,搜索节点用来处理搜索请求,索引节点用来保存可以利用的搜索节点信息、搜索状态信息以及尽力维护网络的结构。一个节点同时可以担任搜索节点和索引节点两个角色。混合式P2P网络结构广泛应用于第三代P2P软件系统里面。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内外利用P2P即时网络技术的即时通讯系统,从这个几个系统里面我们可以发现P2P即时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Skypey是一款英特网语音即时通讯软件,由著名的KaZaA软件的创始人Niklas发明,Skypey是当前网络上最流行的电话软件之一,Skypey具有众多优点,包括语音清晰、高度保密、免费多方通话以及可跨平台性,其中Skypey利用AES加密算法,保证了消息的安全性,用户登录服务器也会进行身份验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Skypey采用了半分布式拓扑结构,节点之间按照不同的能力分为超级节点和普通节点。

大家对QQ不会陌生吧,QQ的网络结构和P2P网络技术有极大联系,它属于标准的集中式的P2P网络结构,中心服务器用来管理用户注册、登录等业务,QQ节点之间进行消息和文件的传输。QQ在号码安全性方面的措施有密码保护、号码激活等方式。中心服务器对QQ系统而言极为重要,为了降低风险,QQ次用了分布式服务器结构。

GTalk是由美国谷歌公司推出的IM即时聊天软件,但是由于缺乏用户和市场,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网络架构上来讲Gtalk和QQ一样的,用户首先要登录到服务器去验证自己的身份,同时更新自己的好友列表和在线信息。Gtalk把用户的聊天记录保存在服务器上,所有的聊天记录会保留一份副本在服务器上,还有Gtalk不支持离线消息,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消息给离线好友。

我们通过分析Skypey系统的安全性来探讨P2P即时通讯系统的安全问题。Skypey采用一套私有的加密协议,其安全性在P2P系统里算是较高的。Skypey的通话安全取决于运行计算机的安全、网络第三方的影响等因素。威胁Skypey安全的手段有文件传输劫持,Skypey的文件采用了加密措施,即使获取Skypey文件也不一定能破译文件;即时消息劫持;语音窃听,窃听比上述攻击更为困难,Skypey的语音会进行实时加密,往往使攻击者无功而返。只要攻击者发现系统的漏洞,攻击Skypey也不是不可能的。Skypey的身份验证采用的是中心服务器验证的方式,这一点对P2P即时通讯系统非常重要,身份验证是保障通讯安全的有效手段。当Skypey用户第一次登录时,必须提交用户的注册信息,以此来获得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密码在以后的登录中需要验证。

参考文献

[1]关峪.基于P2P技术的即时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杨沿航.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ESWARANMP,SARLA A S,WHINSTON A B.P2P networking:an information-sharing alternative[J].IEEE Computer,2001,34(7):31-38.

[4]吕.基于P2P技术实现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L.Tassiulas,A.Ephremides.Stability properties of constrained queueing systems and scheduling policies for maximum throughput in multi hop radio networks[J].IEEE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Vol37,No12,Dee.1992:1936-1948.

[6]宋雪昌.基于JXTA对等网络的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苏州大学,2005.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即时信息 (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指可以在线实时交流的工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在线聊天工具。即时信息早在1996年就开始流行了,当时最著名的即时通信工具为ICQ。ICQ最初由三个以色列人所开发,1998年被美国在线收购,现在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即时聊天工具,到2003年底,全球的ICQ用户数量超过15亿,其中60%以上分布在美国之外的世界各国。

二、即时信息在营销中的作用

即时信息(IM)是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之一,即时信息(IM)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增进顾客关系、在线顾客服务、在线导购、网络广告媒体,以及作为病毒性营销传播工具等。

(1)实时交流增进顾客关系。快速、高效是即时信息的特点,如果存在信息传递障碍可以及时发现,而不是像电子邮件那样需要等待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收到被退回的消息。即时信息已经部分取代了电子邮件的个人信息交流功能,最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收发电子邮件的数量持续下降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2)在线顾客服务。随着顾客对在线咨询要求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于通过电子邮件提问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收到回复的状况,许多顾客希望得到即时回复,即时信息工具正好具有这种实时顾客服务的功能。由于实时顾客服务对客户服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一些企业中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3)在线销售中的导购服务。实现一个在线销售流程需要多个环节,在完成订单前就要经历商品查询、阅读产品介绍、比较价格、了解交货时间和退货政策、最终选择商品并加入购物车,然后还要经过订单确认、在线付款等环节才能完成购物过程,在网上购物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次购物活动就无法完成。

(4)网络广告媒体。由于拥有众多的用户群体,即时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主要的在线广告媒体之一,并且具有与一般基于网页的网络广告有其独到的优势,如便于实现用户定位、可以同时向大量在线用户传递信息等。

(5)病毒性营销信息传播工具。与电子书等网络营销工具一样,即时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病毒性营销信息的传播工具。

三、即时信息在网络营销应用中的限制因素

虽然即时信息(IM)作为网络营销工具在网络营销的应用中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时信息(IM)在网络营销应用中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即时通信软件繁多,用户有一定的分散性。由于IM工具较多,不同的用户可能使用不同的即时信息软件,各种软件之间不能直接交流,这样需要同时采用多种IM软件才能和多个用户进行交流。不过也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的即时通讯工具之间将可以实现互通,那时即时信息的应用将更为方便,信息传递也将更加有效。

(2)传递大量信息或者一对多信息有困难。并不是任何信息都适合实时交流,比如有大量内容的信息、促销信息等,如果采用实时信息的方式,必然对接收者带来麻烦,因此还是需要电子邮件来承担这些任务。

(3)即时信息传递信息不够规范。在商务活动中,通过这种实时聊天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换显得不正规,也不便于对交流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同时还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用即时信息方式所发出的要约和承诺目前还无法被确认为有效的合同,当出现纠纷时受损失一方难以提出有效的证据。因此在正规的商业活动中即时信息还不能代替电子邮件等其他比较规范的电子信息传递方式。

四、常用即时信息软件下载

常用即时信息(IM)聊天软件包括腾迅QQ、MSN、SKYPE、新浪UC等,下面是2006年6月底收集的部分即时信息聊天工具最新版本的官方下载地址。

最新版QQ即时通讯软件下载地址,QQ个人聊天版即时通讯软件 QQ2006 Beta2 。下载地址: dl_dir.省略/qqfile/qq2006beta2sp1full.exe。

QQ办公环境即时通讯 腾讯TM 。Tencent Messenger(简称TM)是腾讯公司针对成熟办公用户推出的具有办公特色的即时通讯软件,具有安全实用的在线企业、电子名片、TM小秘书、视频语音、消息加密传输等功能。

TM2005正式版下载地址(8.61M) dl_dir.省略/qqfile/tm2005.exe。

TM2006新春版下载地址(9.09M) dl_dir.省略/qqfile/TM2006/TM2006Spring.exe。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专业化ICQQQ贸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7篇

渐进式创新的点子可能很微小,但若在关键路径上,影响力将会很巨大。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从QQ的第一个版本到现在,腾讯了数以百计个版本的QQ,这其中当然有大的重构和功能的革新,但更多的是遍布在无数小版本中的渐进式创新。

如果你碰巧是QQ的付费用户,比如你购买了绿钻,那么你头像的提示框底端会显示一个绿钻图标,作为已经购买该项服务的印记。在最初的版本里,我们只做了已购买服务的图标标记,直到某个版本的需求讨论会上,业务部门提出:如何增加业务的开通量?

关于提升业务开通量,能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打广告。但设计能做的远不止帮产品做个广告那么简单。设计提出的思路是:有些增值服务我们的用户甚至都不知道,打广告虽然能增加业务曝光度,但从用户看到广告到开通业务,路径太长,链条太容易断掉。而提示框本身却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点,于是灵光一闪,我们把未开通的业务图标,以灰色未开通的形式同样展示在提示框上面,而用户鼠标移过灰色图标的时候,显示对该项业务的说明,点击则会进入这个业务的详细介绍和开通页面。

这个小小的改进对QQ增值业务的开通拉动是非常巨大的,至今我们仍无法估算这个小改进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

关注使用场景中的新需求

在即时通讯软件中,人和人最初只用文字沟通。虽然文字传情更有意境,但多媒体、全方位互联网沟通时代早已浩浩荡荡的到来了。视频、音频已经是即时通信软件的标配,关于沟通方式还能如何创新?截图功能可能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支奇葩。

两个人在现实中沟通,往往以眼见之实物辅助,而在网络上沟通,往往以眼见屏幕中之物辅助,但首先要能截取并给对方看到。在UI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合作联调过程中,这样的使用场景太常见了,QQ已经具备了传送图片的功能,为什么不做个截图功能,作为图片来源直接发送给好友呢?

第一个版本的截图,只是简单的截屏。在之后的版本中,我们渐进地在截图功能中加入了标记、文字说明等功能。现在,截图功能这个貌似和即时通信软件很不相关的功能,已经成了QQ的重要特性之一,甚至是某些用户坚持登录QQ的唯一动力。

用户习惯的局部创新

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处于产品过剩的时期。任何一个产品形态,市场上都有超过10款免费的产品供你选择。虽然各个领域的竞争产品份额各有大小,但大家往往都很默契地遵循该形态的一些基本标准。比如:即时通信、邮箱、微博、新闻门户,基本都有已成型的产品形态,用户也习惯了这些产品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的、颠覆式的创新是一种既费力又不符合用户预期的做法。

QQ的“主面板”+“聊天窗口”的设计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和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的标准。后来者进入市场,很少在这个聊天基础体验上做颠覆,但各厂家结合自身业务和资源优势对产品做出创新是常见的。

我们对QQ的基础体验也做过颠覆性的创新尝试,比如主界面摒弃窄面板形式,采用更大的、可容纳更多内容的大界面,但通过用户研究发现市场接受度非常不乐观。但当我们不再纠结如何设计出一个颠覆性大创新而聚焦到局部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使是最基础的“信息输入”体验,可做渐进式创新的点就非常多。我们聚焦在“信息输入”这个小局部,结合用户输入困难设计和开发出了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功能,很受用户欢迎。

持续渐进的创新思路

做产品的人一定很熟悉一句话: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的产品节奏下,任何一个功能特性的开发资源都很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下,想说服所有人放下其他事情安心实现你的创新大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腾讯内部形成了一句话叫“小步快跑”,这句话本用以形容功能更迭,但在创新上其实一样适用。

如果你有一个大的创新计划,需要动用巨大的资源来实现,那么不妨先把它拆解,逐步制作、逐步。后依据用户反应进行下一步计划:如果反应不好,幸好这时的资源投人还不多,那就偃旗息鼓,还来得及反悔;但如果反应是正向的,提供给你资源的人也会有信心,这时就可以继续推进,逐步地把创新点的最终面貌呈现出来。

同时,产品体验被模仿的门槛比较低,特别是当提供免费的、高性能的服务已是标配,大家都不差钱,不差技术的时候,一个好的体验创新点,总是很快被竞争对手模仿出来。但模仿一个点容易,模仿一个思路比较难。清晰自己产品的方向,按照既定思路有节奏的不断创新,始终领跑对手一到两个月,是为后来者设立的最有效的门槛。

“找朋友”是微信这个产品里最核心的功能点之一,漂流瓶、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每个版本创新出新的“找朋友”、“加朋友”的方式,让微信在和竞争对手的赛跑中始终领跑。

在腾讯,渐进式创新的案例数不胜数,维持快速迭代的渐进式创新,是腾讯产品持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时通信的概念范文第8篇

摘要: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近年来受到新媒体的猛烈冲击,收听率不断下降。媒体融合是形势所趋。本文从媒介融合概念界定和溯源、媒介融合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整理和归纳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信之即时通讯以及语音互动与广播电台的必要性和高度契合性。当广播电台与微信结成战略联盟的方式,将重新改造广播电台传统传播方式,以期为广播事业重振雄风。

关键词:广播电台;移动终端;微信;点播模式

2015年的春晚让人映像深刻,这场每个农历新年全中国最大的盛宴上首次被另一个媒介――微信――抢尽风头。这一天在微信上抢红包是看春晚最大的乐趣,比节目更吸引。

微信来自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腾讯的动作的整合时快速和激烈的,上线仅仅四年的微信,全球使用人数已经突破6亿。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运营商甚至已经成为了腾讯的“管道”,甚至传统企业都正在被腾讯削弱。腾讯微信“公众账号”中,很容易看到类似“CCTV焦点访谈”这样的媒体人都在大家关注之中。

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广播电台面临着巨大困境。改革势在必行。微信的媒体营销,虽然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但是微信作为移动终端的一个代表,具有个性化、私密化、移动化、互动性等传播特点,笔者认为简直像是为广播量身定做一样。而且因为它是一种声音传播软件,尤其适用于广播。此外,我们发现,许多传统广播软件多是同步播出,其次是在线自主点播,原创内容是比较罕见的。传统媒体――广播电台,如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移动终端使用人群的特点,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突出优秀的品牌节目和主持人,将有更强的服务性和影响力。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和溯源

“媒介融合”是过去20年里最引人注目的命题之一。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一切拉平了地球,人类改写了通讯的历史,创造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个时代,信息已成为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口语、纸笔、印.刷到广播、电视等,人类无一不被媒介的强大气场所震慑:一种媒介接踵另一种媒介出现,一种媒介交错另一种媒介,信息环境里媒介的演化越来越人性化、合理化、完善化。“后麦克卢汉主义”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在融合研究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媒体的发展是一个自我调整和自我组织的系统,其作用机制是弥补媒体,后生的媒体对先有的媒体有补救作用。”[1]我国媒介融合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2009年后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理论探索和问题的丰富度逐年提高。媒介融合的概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媒介融合的政策、法规研究;二是中观层面: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传媒业的管理;三是微观层面:新闻制作、流程再造。本文涉及媒介融合为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由于媒介融合的学术定义又不同的意见,所以这篇文章对媒介融合和整合相关媒介的概念做溯源界定。

要定义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我们必须首先定义“媒介”和“媒体”这两个词。学界等同换用这两个词的现象经常存在,但其实是有广义和狭义差别的:

媒介:中文当中“媒介”第一次出现在《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当时的“媒介”是指使彼此发生关联的人或事物。“媒”指媒人,后来扩展到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介”字,一直是指两个对象之间的中介或工具。英文当中首次出现有关媒体的字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其意义是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或用具。在第二十世纪原始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论断:媒介就是讯息。[2]中国学者胡正荣认为媒介是中介,在事物的发生中存在。[3]

媒体:此词来自拉丁语“Medium”,音译成媒体,意指信息从发出到接受两者之中承载并传递的承载物和工具。媒体指两层寓意,一指携带消息的东西,二指贮存和传递消息的实体。中国学者大多数认同媒体是一种媒介组织,指的是拥有、使用并经营媒介的机构。如广播是一种媒介,广播电台则是一种媒体。[4]

不过中国传播学者们一般认为媒体和媒介两词不需要有那么明确界定,可以尝尝互换使用。蔡雯就认为“媒体融合或称媒介融合。”[5]这种使用方式源于:当代大众媒介,一般都由物质工具和组织机构共同参与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故提及“电视媒介”时会同时考虑作为物质工具和组织机构的双重存在。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早载30年前在《自由的科技》中被美国学者伊契尔・索乐・普尔提及,指多种媒介呈现混合各功能于一体的趋势。“媒介融合”被美国新闻传媒学院的媒介融合中心主任定义为:“打印、音频、视频、互动数字媒体战略、经营、文化联盟。”[6]

中国学者邵培仁的定义是: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不同的媒介在一起,“量变”到“质变”过程,构成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如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等等。而广义的概念指所有的媒介和相关要素趋向一体化。[7]

中国学者蔡雯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传输平台的创建,可以整合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媒体之间,内容和传播方式可以互相借用,从而形成发展潜力。

二、媒介融合研究的焦点

因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试验层出不穷,信息与经济的增长点也不断涌现。这种高速实验性的发展导致了媒介融合的报告里糅合了很多个人倾向与意愿。媒介融合研究是一个急速变动的领域,笔者搜集的研究资料不过多时就急需更新。

目前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出版等具体媒体,从宏观上从产业着手,微观上从个案剖析。研究者对“媒介融合”具有两种态度:

(1)三网融合说

提出不同的行业“将/正趋向融合”的人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总监的Nicholas Negroponte(1978)。他用三个互相穿插的圆(代表计算机行业、印刷及出版业和广播电影业)来展示他们的技能和描绘聚合过程的边界重合,而它们三个的交织处将成为增长最快、改进最多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他会理解为各种技术和形式的媒体融合在一块。这给新闻传播学界的许多其他研究者启迪[8]。不断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实践中走向深入的媒介融合状态下,传统媒介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种观点在业界和学界中涌现,将来会出现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超媒体集传统媒介的所有功能于一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

(2)新旧媒体共存说

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2000)并不赞同超级媒介会取代所有传统媒介的说法。他引用1950年代美国人对“通用载体”的研究给了答案:“尽管媒介融合一直被描述的天花乱坠,我们不应期望,一种单一网络突然取代电视机、收音机、电话、传真机、书刊。所有形式的媒体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体的想法几乎就跟当年1950通用载体的想法一样异想天开,当时人们认为所有形式的个人交通工具将被集成到一个单一的通用的携带装置。想把一般媒体混合在一起的通用媒介,是不可能得到的所有功能都特别好。[9]”根据菲德勒的观点,每一种媒体都有独特的优势不同于其他媒体,互联网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高岩研究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相关新闻变革及对传媒业的影响后,同时研究了西方媒体的形态,他总结为六个字:矛盾、融合、共存[10]。孙旭培先生坚持在中国国内推进新闻变革,他主张中国国内的新闻改革,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说起,通过对中国新闻改革三十年有余的仔细研究,媒体在改革背景和国家开放时期,不断发现自身潜力和优点,新闻事业在中国曾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媒体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舆论监督报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媒体相结合的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积极促进社会进步。孙旭培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化、电子化改革,这是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这将极大影响我们的媒体未来的发展模式[11]。

中国学者王菲(2007)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情景下,考虑移动终端需求的情况下,媒介生态的演变由内容、网络和终端三者构成。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和‘任何时间’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由此产生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大媒体产业一体化形成。[12]”新闻改革应考虑如何针对融合的方法到目标,达到整个媒体的融合。

但笔者发现研究较少探究媒介融合深层次矛盾,常聚焦媒体与微博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缺点、传播渠道的简单互动,较少研究传统媒体是如何艰难被迫适应新闻媒体的传播侵染,并给出解决答案。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生产者虽然借助了新媒体寻找新闻线索,利用了新媒体自身内容来扩大影响力,但传统媒体却沦为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提供商,且无法得到新媒体的同等回馈,传统媒体已成新媒体的免费打工者。若由此角度开展融合研究,或许将会为两种媒体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三、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相关综述

(1)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在世界各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升级,尤其日本韩国普及率较高[13]。日本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增长快速的国家,它的发展仰赖和产业链的合作,尤其结合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金融业,对中国移动通讯互联网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14]。移动支付方法的普及和降低互联网流量的成本,这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转型的人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迈克尔.塞勒对整个移动互联网对传播的影响有较详细的叙述描写。在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要大力覆盖3G网络并提高网络的稳定,还需要注意和产业链紧密联系。

(2)移动终端与广播结合的条件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即时通信使用手机率为91.2%,逐渐演变成移动即时通信渐渐从一个单一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付款、娱乐、O2O等附加值的服务入口,其庞大的用户群为其他服务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商业价值。笑蜀(2010)认为移动互联网将是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人为本、即时为深化和扩散的人际传播形式的方向[16]。广播的传播特征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私密化、移动便捷性、互动沟通性这些传播特征,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移动终端的代表――微信

关于微信的研究著述和分析报告大多是从传播学或者社交网络的视角出发,如方志鑫,蔡莉白两位在传播学上对微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微信的产生、传输和微信传输模式所带来的彼岸花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效用和满意理论”为基础,分析为什么受众普遍接受微信。[17]再如党昊祺分析微信的使用人群、传递内涵、传播媒介和受众三者的关联主要通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文章介绍了整个过程,明确阐述了微信通信,详细分析了通信内容的多样化和微信发展的紧密联系。’[18]匡文波和刘德寰写作描述目当前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手机媒体的应用。[19][20]上述著作对微信和传播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好的指导作用。不只在通信领域,在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视线,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如张敏展示了微信、米聊等几个颇具特色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和改变。[21]此外,媒体《微信潮不是传统的短信“生与死”的咒语》报告中,也将微信和传统的短信相比,微信对短信彩信业务有影响,但分析后,认为短期内微信取代短信“有难度”。这些研究总结了微信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四、结论及不足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电台生死攸关,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运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工具和概念的创新组合,全方位的整合传播资源,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新的媒体宣传大战中,微信是不可取代的传播手段。

本文从媒介融合概念界定和溯源、媒介融合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整理和归纳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信之即时通讯以及语音互动与广播电台的必要性和高度契合性。当广播电台与微信结成战略联盟的方式,将重新改造广播电台传统传播方式,以期为广播事业重振雄风。(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莱文森著:《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3]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4]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5]蔡雯:《媒体融合和融合新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6]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体融合》,人大新闻网站,2006年4月11日,

[7]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8][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

[9][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10]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孙旭培,王勇:《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04年第3期.

[12]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

[13]柴雪芳.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J].移动通信,2010.3(6):6-8.

[14]路凌霄.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发展[J].中国科技财富,2009(22):23-28.

[15]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至140页

[16]笑蜀:《微博客神奇,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南方周末》2010年10月29日

[17]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2) :219-220.

[18]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 (7):71-72.

[19]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