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它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治理层形同虚设而不能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等;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经济萧条、企业所在行业处于衰退期。此类风险难以被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增大了一个或多个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其认定重大错报风险较高。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对高价值的、易转移的存货缺乏实物安全控制。可能导致存货的存在性认定出错;会计计量过程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可能导致相关项目的准确性认定出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便于针对认定层次计划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在实务中是一体的,即在对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的同时也采用了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进行合理的评估。

(二)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应对,把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应对措施,以便降低审计风险,具体分为总体应对措施和具体应对措施。总体应对措施是注册会计师采取的应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由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采取的措施应该是针对整个环境、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有效。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度,不预先告知企业选取的实施审计程序的地点,采取和以前年度不同的抽样方法等。具体应对措施是针对认定层次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灵活应用。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应对措施,如对在严厉的监管环境下经营的企业可以相信其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应充分实施控制测试,适当的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相应的可以适当的减少实质性程序;如企业投产了新产品,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应重点针对新产品的成本和收入实施;如企业所处的市场高度波动,应该在波动较大的月份实施控制测试;如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不值得注册会计师相信,则可以不实施控制测试,重点实施实质性程序。

二、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面推广、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也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务中,还缺乏全方位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基础。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形式化对客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够以及时间的紧迫,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来源受制于客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数据库建设和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收集方面的欠缺,如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无法正常进行,执行缺乏目的性,存在为了完成审计程序而走形式的现象。

(二)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法采取应对措施由于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审计模型和规程,注册会计师在采取应对措施时,即设计实质性程序时,很大部分没有确立审计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表,没有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按照既定的审计模型和规程来设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设计细节性测试时亦没有考虑样本量及选样方法的有效性。

(三)对发现的内控缺陷可能产生的错报风险没有进行重新评估我国目前部分事务所在实施控制测试中发现了一些内控缺陷的情况下,没有就该这些程序执行的不到位,导致本来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缺乏可操作性重大错报风险往往是高层管理人员操纵报表导致,这种错报风险主要源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评估和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序时,很少有从舞弊、动机和压力、机会和借口人手进行评估,也没有重点关注最容易发生舞弊的几个方面,在无法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下,更谈不上有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措施。

三、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评估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坚持以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前提,以检查、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本质,两者缺一不可。强化风险意识,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转变思维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关系到审计自身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在实务中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更有经验、更能胜任工作的人员,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特殊情况下还应利用专家的工作。如对接收捐赠的无发票的房屋或机器设备的估价问题,应聘请专业工程师或资产评估师进行价值鉴定。

(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需要有效实施审计质量控制,从机构设置和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风险领域和风险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中,应突出强调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决策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控和把关,建立相应的风险报告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分类管理制度、回避制度、报告签发制度等等。

(三)强化事务所客户分类服务体系的建设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接往往以部门为单位,而每个部门承接审计客户的行业种类也没有明确限制,这种服务体系不利于整个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在新风险准则体系的要求下,对客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分析和风险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在行业和性质进行充分了解,行业分类服务越来越成为必要。随着事务所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带来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事务所应逐步建立客户分类服务体系,通过对客户行业和业务性质的划分,配备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及同类项目经验的小组成员,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电产品;研发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前言

家电制造业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进度风险、费用风险等。这些风险对项目的实施都有不能忽视的影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的制定、调整与实施,而战略的执行则依靠具体的一个个项目来完成,项目完成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甚而决定着公司的发展。因此,如果不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会极大地影响项目的目标,从而对企业战略的实施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

由于家电研发项目属于中小型研发项目,投资相对较小,结合我公司管理流程状况以及家电研发项目的特点,本文将运用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来研究家电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

二、家电产品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研发项目的风险识别

由于家电新品开发是一个研发项目,所以必须结合研发项目特点和家电项目自身具体情况而进行风险识别。对于研发项目的风险,是由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项目本身难度和复杂性、企业自身实力的制约及研发者自身能力有限性,导致研发活动达不到而造成的。研发项目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决策风险、费用风险、进度风险、保障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其中每一项风险都是由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家电项目风险识别,主要由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项目相关部门的专家以及其它类似项目的项目经理主导,反复多次的进行风险识别。家电项目风险识别基本步骤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资料;第二步,估计项目风险形势;第三步,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症状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

(二)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

在识别了项目中的各种风险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家电项目特点,并结合我公司研发工作情况,作者提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家电项目风险评估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采用“主观评分法”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因子首先进行定性分析,对项目总体进行综合评分,从而为项目启动、继续或取消提供根据,并确定重点风险清单,以待定量分析之用;第二、采用“等风险图法”对需要定量分析的风险作进一步风险评估,以确定每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对项目产生的影响,从而也对项目整体风险的范围进行数值分析。

(三)研发项目的风险应对

(1)进度风险应对措施。要想按时交付产品到客户,就必须使项目研发进度顺利。进度是项目的一个核心关注点。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进度风险主要采用减轻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具体措施包括:1)项目管理成员须密切关注新部件、新技术的引进风险,保持良好沟通。2)对于交货期较长的零部件,必须尽快确定供应商,并尽早进行风险备料。3)对模具厂商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和进度,尤其是初次开模的质量和进度。4)制定一个较紧凑的进度计划作为进度后备措施。

(2)成本风险应对措施。由于对产品设计费用的预算不准、新老技术掌握不力、技术变更等原因,而导致研发设计及样品试验成本的增加和人力成本的增加。针对此类成本风险主要采取减轻风险、接受风险和预防风险。具体措施有:1)加强对产品设计费用预算的准确性。2)控制好关键技术,特别要慎重考虑新技术的引进。3)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合理和完整的后期操作和维护手册。4)准备预算应急费作为后备措施。

(3)技术风险应对措施。技术风险是本项目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风险,对技术风险的控制是家电研发项目控制的关键所在,对于特别重要的风险根源,要系统地考察一系列措施。根据项目状况,对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采用风险减轻、风险预防、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具体措施包括:1)安排合理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计划。2)制定一套合理的机制保障项目现有的技术政策。3)对技术平台需要作先期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比较,掌握其优劣点。4)需作好关键技术的先期培训,保障项目团队对其的充分了解和掌握。5)对于模具厂商,需要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对比,选择合适的厂家。6)对于出现的技术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时需要马上执行应急计划。

(4)材料供应风险应对措施。材料供应风险包括材料质量风险、供应商生产能力风险和替代品风险。本项目主要采用减轻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1)前期作充分的调查,详细了解供应商资信状况,并利用合同条款来制约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2)在成本可接受的范围下尽量选用其它项目验证过的料件。3)在权衡成本、功能和进度三者的条件下,选用替代品方案既是一种后备措施,同时也是一种接受风险的策略。

(四)研发项目的风险监控

对于家电研发项目的风险监控,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公司项目流程以及家电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状况,采用检核表审核、定期项目评估以及不定期检查三种方法相结合对家电研发风险进行监控。

(五)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效果

家电研发项目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所需研发的功能,将实际的费用控制在成本核算的范围之内,使生产线能保质保量的进行了量产。项目的开发周期因此而缩短了,以往需要一年的开发周期缩减到现在的八个月,整整缩减了三分之一的量。项目组对项目全程的所有风险做到了全面掌控,做到了心中有数,实现了对风险的提前预防和有效控制,避免了因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项目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被有效的应用在了家电研发项目之中,高效地控制了整个研发阶段的成本。

三、结论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到家电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上,有助于减少项目风险和有效管控风险,确保达到项目预期总目标。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类似的家电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丽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徐金磊.研发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评估和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底我国的建筑业从业人数达3893万,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劳动群体,但是他们的劳动环境和安全状况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行业特点、工人素质、管理难度等原因,以及文化观念、社会发展水平等社会现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建筑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安全生产的整体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2002年建筑业发生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2004年发生建筑施工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威胁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人身伤亡,给事故的受害者自身和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同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我国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建筑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发展水平所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2.1法律、法规方面

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诸多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初步构成了建筑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体系,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伤亡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己暴露出不少问题,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习惯采用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来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问题。

2.2政府监管方面

建筑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监督人员数量少,经费不落实,不能满足日常监督管理的需要;监督管理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监督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2.3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方面

一些施工单位过分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个别单位甚至认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纯消耗”,投资安全管理会降低收入,从而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员,致使安全生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施工过程中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控制。在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项目风险管理者所要做的是以项日总体目标为依据,根据具体的风险性质及潜在影响,规划并选择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纯风险并尽可能地利用投机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3.1编制建筑工程城目风险应对计划

编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应对计划是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应对措施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升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的机会,降低对项目目标的威胁。编制应对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的严重性,应对风险所花费用的有效性,采取措施的适时性,以及与工程环境的适应性。编制应对计划的依据是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清单,风险的特征,项目主体抗风险能力,风险详细分析资料和可供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应对计划是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项目风险控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是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程序、责任和措施等内容的全面规划,其内容包括;对己识别风脸的描述,风险承担人及其应分担的风险,风险分析及信息处理过程的安排,每项风险的应对措施及实施计划:采取措施后期望残留风险水平的确定,风险应对的费用预算和时间计划,处置风险的应急计划和退却计划等。

3.2风险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和风险利用。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项日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阶回避可以在某种凤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缓解:风险缓解,也叫风险减轻,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这种方式并非损人利己,因为有些风险对某些单位是风险,而对另一些单位并不构成风险,原因是各自的优劣势并不相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各不一样,比如常有工程承包企业将自己企业不擅长的专项工程分包给专项作业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转移者和接受风险者将会取得双赢。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转移是重要且广泛采用的一类对策,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

风险自留:工程项目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项目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项目主体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

    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过程共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阶段。

    2.风险管理审计。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审计手段,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程度,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二、风险管理审计步骤

    1.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是根据企业目标、战略规划等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也就是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正确识别风险将为成功的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生产流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

    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阶段,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审计人员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了解各种风险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确定这些风险将会对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产生多大的影响,即评估已识别的风险,估测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管理审计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时重点关注两个要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评估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定性方法,是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定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以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

    3.风险应对阶段,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阶段,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识别和估价风险之后,进入风险应对阶段。在风险应对是指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风险应对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不合理措施提出改进建议。一般来讲,风险应对措施一般包括避免风险、分散风险、风险分担(包括保险方式和非保险方式)。风险接受。风险接受是指企业实施一项方案的风险导致损失的概率和可能产生损失的幅度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企业愿意承担,这种情况下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

    三、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需具备的条件

    1.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公司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公司内审部门,不能把内部审计部门当做“摆设”、“消防员”,对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审计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独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审计资源。

    2.审计机构的内部审计职能更新。内部审计机构自身实现观念更新,将工作职能从传统监督职能、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延伸到规避企业风险的管理审计职能。制定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规范,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及相应的审计工作操作指南等。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充分考虑管理层的经营方针、目标和工作重心,使年度工作计划与企业最高层的战略风险一致,具体审计计划与具体经营风险相一致,从独立客观的视角为公司管理层评价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针对发现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防范企业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

    3.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1)内审人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具备财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科学等相关知识;既要了解产品特点、行业背景,又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流程,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内审人员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学习能力,努力培养多元化的专业技能。王光远教授曾形象地称,“做内部审计,既应有书生之见,也应有头衔之见、街头之见。”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营销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

一、市场营销风险概述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那些导致企业营销活动受损或是阻碍企业营销活动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的集合。对于企业来说,营销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无法完全避免的,企业对于营销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要通过对这些风险的识别、判断、评估来尽可能的认识、掌握这些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对企业营销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营销风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产品风险、定价风险、分销渠道风险与促销风险。本文主要从业务开展角度,侧重分销渠道风险进行一些探讨

二、企业分销渠道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估

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或是建立的分销渠道没有能够担负起应有的分销责任或是不能满足企业的分销目标而造成的一系列对企业的不良后果及影响。分销渠道风险主要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以及货款回收风险等。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与企业产品分销条件、要求不相匹配;分销商的经营业绩不佳;分销商的忠诚度不高;各分销商之间不能有效协调、相互倾轧等。储运风险主要是指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导致的损失,具体表现为商品数量上的损失、商品质量上的损失以及商品供应时间上的损失。货款回收风险是指企业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从分销商处回收货款而造成的企业资金被占用、损失等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恶意拖欠、侵占货款;分销商经营不善无力支付货款;合同产生纠纷货款无法及时回收等。货款回收风险是企业营销风险中等级较高、影响较大的风险,管理、控制不善,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十分不利;分销商风险是企业营销风险中的主要风险,关系到企业市场占有率、商品销售量、库存、销售利润等一系列经营指标的实现。相对而言,储运风险在企业营销风险中所占比重较小,最大的风险源主要集中在了商品的供应时间上,该风险对于企业存货周转、交货率、合同履约等影响较大。

三、企业分销渠道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分销商准入制度

建立完善的分销商准入制度,严格对分销商的信誉、资质、资金实力、过往市场行为等进行考察、审核,是确保建立优良分销网络的基础与关键。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分销商审查机构,不仅要在分销商进入企业的分销网络前进行审查,在获准成为企业的授权分销商后,还应持续进行跟踪、考察,重点验证分销商的实际经营行为与审核资料、信息的匹配程度,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对分销商销售业绩的考核,也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有效指导分销商的经营行为。

(二)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储运风险集中于企业商品的流通效率上,也就是企业商品的供应时效性方面。企业的分销网络形成后,如何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物流网络,及时、高效的将企业商品转运到分销商的手中,十分考验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对于一些市场价格变化风险较大的商品,储运风险的影响等级会比较高,一旦物流网络的运转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大大影响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是规避企业储运风险的重要举措。

(三)货款回收风险的应对措施

应收账款对企业来说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有效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加强货款回收管理是能够规避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的。从管控措施来说,首先,企业应在销售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加强相关条款的审核与约束,明确分销商货款结算时间以及违约责任;对于赊销行为,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没有相关主管领导的审批,严禁赊销。其次,要对分销商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分销商的业绩、信誉、合同履约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星级评估标准,对于优良客户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不良客户则要加强风险评估管理。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要明确相关责任人、经办人的责任与义务,对于货款的催收,责任与目标要落实到人,限时办结,逾时未办结的要作出情况说明。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7篇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

2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2.1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2.2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2.3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不仅仅依据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还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

3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的应对策略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可以看出,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有些迫不得己的意味。因为回避风险虽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3.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

3.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参见表1。

风险转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风险的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风险接受方)之间的损失可以清楚地计算和划分,否则双方之间无法进行风险转移;(2)被转移人能够且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3)风险转移的成本低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3.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

3.5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例如在当前的土地市场化的条件下,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但是有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另辟蹊径,从土地一级开发入手,通过争取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的开发权,为获得二级开发权打基础。因为如果进行了土地一级开发,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前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了解。在进行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获取二级开发权的几率就更大。即所谓的“曲线拿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策风险。

4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

4.1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

4.2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4.3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

为了避免或减轻风险获取较高的回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本着节省的原则,有必要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一个综合评估。比如在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往往可以采取保险或风险自留的方法,但是哪个方法更

经济有效呢,就可以根据投保的费用和风险预留金的支出做一个比较,从而选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8).

[2]陈煌红,张欣.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3]陈祖.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难点的探讨与分析[J].四川建材,2006,(2).

[4]邓田生,徐杰军.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设计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06,(11).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石油地面建设的对外逐渐开放,工程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石油地面建设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地创新项目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EPC模式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程承包市场上大力推行的总承包模式之一。工程总承包是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实质是按照经济人假设原理, 通过将工程各阶段管理主体的重新划分, 建立起了良好的约束激励机制, 将传统模式下业主的部分管理权转移给承包商, 赋予总承包企业更多的管理权限, 变外部监督为内部激励, 使参与方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项目目标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强化了参与方收益与项目目标之间的关系, 责任主体单一, 减少了寻租行为和非专业化管理, 达到对工程各个目标的有效控制。

一、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简介

EPC是设计( Engineering) 、采购( Procurement) 、施工( Cons truction) 的英文缩写, 是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设计、材料设备的采购、施工、试运行( 试车) 服务等工作, 实现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合理交叉与紧密融合, 并对工程的进度、质量、造价和安全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模式。

EPC模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工程总承包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丰富经验, 将建设单位从其不熟悉的工程建设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可将设计、采购、施工与试运行( 试车) 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设计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采购的规模优势, 结合施工单位丰富的施工经验, 使工程建设既合理又经济; 通过工程总承包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控与综合协调,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可降低工程造价, 缩短建设周期。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EPC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 并正被我国国内部分大型建筑企业逐步应用, 虽然应用得还不够多, 但它代表了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 反映了建设单位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 必将得到业主的认可和市场的认同, 成为未来石油地面建设的重要承包模式之一。

二、工程总承包( EPC)项目风险的种类

风险指干扰目标实现并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工程项目风险指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受的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在实施工程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而比一般商品具有更大的风险。一般来说, 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种类可以归为: 客观风险, 道德风险, 技术能力不足风险以及心理风险。

1、客观风险

客观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社会政治风险以及经济风险。工程总承包项目工期长, 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机会极大。政治风险主要有战争和内乱, 这可能使建设项目终止或毁约, 或者建设现场直接遭受战争的破坏, 而使承包商和业主都遭受损失, 其次是总承包项目合同履行过程中, 项目所在国法律、政策发生变化, 可能使承包商承担额外的责任, 造成较大的履约风险。经济上的风险主要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高, 承包商承包合同多数都为固定总价条款, 必然使承包商承担额外支付的风险。

2、道德风险

(1)业主不付款或拖延付款: 某些国家在财力枯竭的情况下, 对政府的工程项目简单地废弃合同并宣布拒付债务。一些EPC 工程项目的业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故意推迟已完工工程付款。拖延支付和扣留最后一笔工程质量保证金, 也是承包工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2)分包商故意违约: 有的分包商, 在项目分包阶段, 故意报出低价, 一旦授标给他, 则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 寻求涨价, 甚至以工程质量或工期作为要挟承包商的手段。承包商一旦处理不当, 就使承包商面临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期拖延, 从而招致对业主承担违约或支付额外费用的风险。

(3)承包商参与工程的各级管理人员有不诚实或违法行为: 这必然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等造成不良影响, 使承包商面临支付额外费用或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3、技术能力不足或心理因素的风险

由于承包商技术能力薄弱, 缺乏管理人才和经验或者筹集资金的能力不足, 或者承包商和其分包商都具备履行合同的技术、财务、认知和管理能力, 但由于其主观重视不够或其他原因, 而对工程中的任何一部分疏忽大意、过失、或不够谨慎小心等行为, 也是给承包商增加风险发生的机率或扩大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

三、EPC 总承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项目管理当中,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EPC 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是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实质是按照经济人假设原理,通过将工程各阶段管理主体的重新划分,建立起了良好的约束激励机制,将传统模式下业主的部分管理权转移给承包商,赋予总承包商更多的管理权限,变外部监督为内部激励,使参与方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项目目标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总承包项目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风险管理过程。其中风险有大有小,小的风险也可以酿成大的风险,只有把风险管理好、控制好,才能保证项目的目标完成。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分成五个阶段: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1、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规划是项目执行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指南性和纲领性文件,它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风险判断和识别的依据、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报告的编制方式,以及风险应对措施和策略等等。总之,风险管理觑划将指导相关责任人,按照其中的要求,对各自负责的工作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找出应对措施,编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风险识别。根据风险管理规划中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可能的来源,对风险产生的条件,风险的特征进行描述。风险识别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将其逐一地罗列出来,为下一阶段的风险评价做准备。随着项目的进行和深入,项目收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风险因素的识别将会越做越深,所以风险识别过程是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的。

3、风险评价。就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危害的程度做出判断,对风险按危害程度进行排序。

4、风险应对。就是根据己经完成的评价结果,找出风险应对的方案和措施。该措施必须是综合及多角度考虑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针对一个风险因素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能是单方面的,但的这项措施本身也会导致其他的风险产生,因此就必须综合研究,真正找出切合实际的措施。通常的风险应对措施有:减少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实施跟踪管理,随时调险管理规划,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风险应对措施中的新问题,对有可能发生的新风险及时分析和研究,找出应对的方法。

综上所述,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运作过程、管理模式、合同责任和风险分配与通常的专业工程的施工合同差异是很大的, 因而总体上加大了总承包商的合同责任和风险。在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 业主及工程总承包公司应认清形势, 合理应对,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促使总承包体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以取得业主和总承包商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朱玉珉. 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 李嘉. 国际EPC总包项目下的设计咨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