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1篇

在信息社会大发展的今天,企业预算管理的应用同样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适应和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平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各种内部管理,从而使全面预算管理观念更易于接受,真正发挥和发展的这项管理的效能。我国企业在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过程中,面临许多诸如观念、组织和资金上的问题,因此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模式。

一、企业预算管理综述

1.企业预算管理的概念

在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教授主编的《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中对预算作了如下的定义:“预算(Budget)是一种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定量描述,可以用来预测组织目前的经营决策后果并揭示财务计划是否可以达到组织目标”[1]。现代预算管理的概念和实践发展为全面预算管理,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全面预算管理界定为: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作为一种科学的综合管理工具和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预算管理及其应用对各类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在其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如威尔士(Welsch)的计划、控制、调整三大职能学说;安东尼(Anthony)提出了计划、传达、动机形成、业绩测定四大职能学说;德克斯塔(DeCosta)则认为它有预测、计划、权限付与、业绩测定、传达五种职能。综合对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体系、内容和发展诸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预算管理具有以下五种作用,即目标导向、资源配置、协调沟通、控制反馈、评价激励。

2.预算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2.1预算的种类

企业全面预算一般分类是按其经济内容分为营业(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营业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企业能够用现金收付表现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它是企业全面预算的起点,从利润目标导向上看,是利润目标分解后到各责任中心的详细情况。营业预算一般包括营业收入预算、采购预算、生产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期间费用(营业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算、其他业务收支预算等。

资本预算是企业对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权益性长期投资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等。资本预算一般涵盖期间比较长,往往是专门决策预算,但属于预算期内的收支应列入到全面预算体系中。

财务预算之所以又被称为总预算,是因为它的编制必须以上述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来进行,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财务预算集中反应了企业在预算内的资金营运目标和利润实现目标、以及预算期要控制到的财务状况,是预算执行分析的依据。

企业预算除了上述一般分类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

2.2预算的编制方法

2.2.1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按预算期内的一种活动水平来确定相应的预算指标体系及其结果。

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是在固定预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计划期内可预见的多种不同业务量的水平,分别编制相应的预算,以反映不同基础下的费用和收入水平。弹性预算还可以根据不同业务量出现的概率,来确定概率期望值下的收入费用水平,从而形成概率预算。

2.2.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在上期或往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基础上,考虑到计划期内相关因素的影响,相应增加或减少指标项目的预算数额。

现代预算管理一般采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以现有的数据为基础,而是从实际工作计划和实际需要出发,以零为起点和基数,逐项评估和审查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形成预算值的方法。零基预算的最大优点是不受前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而能在“重置”的假设下,促进各责任部门精打细算,合理地使用资金,而且是使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但是,零基预算对所有的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查,工作量太大,在现实中往往流于形式。

2.2.3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该方法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但缺点也很多,如年度预算的估算准确性难以保证、相对情况变化和调整的滞后性、预算的人为阶段与经营的连续性的矛盾等等。

滚动预算是在定期预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预算方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时间推移和预算的执行,逐期延伸和补充内容,整个预算处于12个月的滚动状态的一种方法。滚动预算是现代预算管理理论的主流方法,具有透明度高、及时性强、连续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突出等优点,但由于其工作量大,远期研究频繁等原因,在预算实践中普及度不高。

3.预算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

预算管理从一定角度来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它与财务会计管理的共同点是都以数量和货币的形式来反映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益。但两者又有显著的不同,即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控制,着重于预测和计划;会计管理是一种事后监督,着重于凭证和反映。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将两者的信息充分整合起来,使事前控制有基础、事后控制有参照,才能明确责任和职权,使企业的管理有章有序。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管理的系统,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各种会计数据,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1]。无论是国外还是在国内,会计信息化的进行快于其他企业级管理系统,从单项会计数据处理到部门级的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与业务融为一体的ERP系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能够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在动态性、集成性、优化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财务、生产、管理和营销活动流程进行全方位改造,充分开发、利用人、财、物资源及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较完整的EIS架构整合了企业后端的诸系统,如ERP、财务、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制造、进销存、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客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决策支持等系统,并加上企业门户的功能和控管权限安全等。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相信预算管理的思想和应用也会随之深入普及和发展。

二、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基础

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以及经办人员预算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掌握。具体包括:

1.企业经营管理基础数据的标准化

目前,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在企业普及度比较高,而且一般都在使用商业化或者专门开发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因此,一些基础电子数据应该是有的。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整理,如历年的收支分析表等。

2.必备的电脑终端和局域网络

各预算执行(责任)部门其及预算人员应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同时,整个企业范围内应建设局域网,以保证预算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能实现信息化传递。预算管理的服务器或数据库可在机房进行单独的管理,也可以设于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的网络区域应有一定的设限。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空间广度和内容深度会不断延长,这时的的网络交换和连接系统以及终端配置还会不断突破和升级。

3.会计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是进行预算信息处理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预算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发展历史比较早,投入的研究和应用也比较多,是最为完善和成熟的信息系统。目前的财务信息系统正在向物流、决策、人力资源、AO等方向不断延伸和整合,形成企业资源规划(ERP)级别的信息系统。

但这些信息系统中对预算管理的支持还十分有限。有些软件包含预算管理的模块,但自身功能及与Excel等通用软件的传导结合方面都不尽人意。目前也有一些预算管理系统出来,但应用还比较少。基于Excel框架的信息化应用条件都比较成熟,但发展方向应该是集成软件乃至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

4.必要的制度、指南和人员培训

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开展得并不普及,因此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制定企业预算制度、预算编制说明等规范和指南文件的过程,也是提高团队对预算及预算管理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相关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的内在特点、指标体系、电子表格、网络应用以及集成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三、Excel电子表格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Excel电子表格是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它不用编程、易用性强,却有着强大的表格处理、数据库管理、统计图表等功能。应用这样的软件编制预算并进行预算的控制和分析,可以大大降低预算管理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开放性,使预算编制更加准确。

在上述分析和管理层确定工作重点后,预算日常管理部门(如财务部)着手拟定基于Excel的“年度预算工作簿”和预算说明电子(word)文档。年度预算工作簿应包括上述各预算表,必要时有些项目可单独列表;各预算表年度间应有一定的连续性,这样即利于比较分析,又可减少工作量。单个表格或表格内项目还应注明填报部门,以便于填报、便于分清职责和进行预算考核评价,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费用归口管理。现金预算和预计利润表则在各经营(费用)预算基础上自动汇总并加上财务部门分析填列。

应用Excel软件,为保证各预算数字的质量,各预算表应预设自动计算公式,表内项目之间、表与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预设公式或进行“数据有效性”限制,表与表、各表套之间的链接关系应当清晰明了,电子表格体系预设完成后,非填加部分应设置“保护”。

预算电子表格系统在编制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应用Excel的在线数据处理功能和企业局域网平台,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在月度预算执行控制过程中,为充分落实“凡支出必有预算、预算不得突破”的原则,可以就Excel表格,编制预算执行登记表,或应用“VBA”等编辑“宏”模块,审核登统每一份支出凭证。表格和模块在无预算或预算突破时应能即时发出警告,生成的汇总表应能与会计数据进行对比交换。

Excel虽然功能非常强大,但对于预算管理来说,还是有着不少的缺陷。如编制合并等工作烦琐、容易出现技术性错误;表格内容易被修改、模版维护困难;不易随时调阅查询、分析和考核滞后等等。在会计信息化和企业资源规划(ERP)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发和应用集成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能与上述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稳定可靠的对接和整合,将把企业预算管理水平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会计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的第1版.

[2]梅姝娥,陈伟达主编.《管理信息系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第1版.

[3]王运转.《基于信息系统的全面预算编制技术》.《会计之友》,2006年第2期.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2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发挥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是在事后。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领导说了算,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此外,对会计内部控制不重视,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

2.内控制度不健全。很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包括经费开支标准、业务流程等,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3.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合规定。违反《会计法》规定,有些会计人员或其会计主管人员连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取得。还有一些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实行不相容岗位的分设,造成职责不清,甚至出现会计、出纳工作由同一个人担任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缺陷

其主要表现在:

1.预算会计是以实现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

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决算科目。

(四)事业单位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准确性、约束力和严肃性

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是停留在自己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基数上有所增长,实际工作中没有按零基预算进行编制,影响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3.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4.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1.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不够,为某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3.部门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最近几年,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三、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强化内控意识。首先,单位领导提高认识,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再次,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

2.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一是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二是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在实施中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三是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内审部门对单位内控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下属预算单位财务工作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促进财务管理整个系统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尽快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

1.加强基本支出预算的定员、定额体系建设,规范定额内容、合理定额标准。

2.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3.细化部门预算,防止出现无具体内容的项目预算或者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项目重复在项目经费中安排的现象,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三)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 固定资产 收付实现制 可靠性

一、 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问题。

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83所,其固定资产达到了617亿元,其中的用于教学以及科学实验的各种仪器达到了158.5亿元。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已经达到6952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3.3倍,面对数额如此巨大的固定资产,我国以往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却规定属于事业单位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显然是违反了会计核算规则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任何固定资产都会产生合理的损耗且是客观存在、无法阻止的。这就会导致单位的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其使用期间,其账面价值要大于其实际价值,会计报表中就没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其披露信息就是不客观也是不准确。

(2)高校的记账基础――收付实现制存在不合理之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校实行了“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各种改革,事业单位的预算包括收入也包括支出,既包括财政性资金又包含了自有资金,需要把整个单位的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这就无形中要求高校做好预算年度的收支预测。显然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的,但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各种事项,有时候常常无法预测到全年实际收支的具体情况(即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3)部分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会影响高校资金预算的计划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高校以往的预算编制较粗,资金落实不到具体的各个项目,而且编制不全,预算项目及用款数额的少报漏报可能造成单位必须开支的费用无法报销或者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现在高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了大收大支和收支两条线的核算模式,打破了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的界限,收入按来源,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划分,指示收入和支出是去了匹配性和对应关系,高校部分可以盈利的机构很难准确的计算其成本和利润。

(4)高校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足的问题。

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部门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高校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主要是给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提供内部决策的依据。

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当前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国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时间较长,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采取过渡的策略逐步改革高校会计制度才是正确之路,切不可急功近利。

(1)修正会计基础。

逐步的转变成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高校归根到底属于事业单位,自身具有的公益性质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所以不宜采用像企业一类的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在某些领域还需坚持收付实现制;

(2)高校可采取对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的方式。

每月月底按照各种类固定资产的余额依照比例计提折旧,更加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的现有净值,可以客观、准确的提供会计信息,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使用、更新换代工作,更好地做好教学、科研,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3)在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可以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这就可以适应财政授权支付下用款额度的核算和年终预算结余的核算,取消基建核算主体,降价本建设资金纳入高校资金的整体会计核算。

(4)拓展和延伸会计目标的范围,增加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例如,高校各种资产的捐赠者,他们应当了解捐赠资金或者物资的使用情况;或者是高校的债权人,银行应当了解高校贷款的使用方向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苏少辉,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1期

[2]李定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探,财务与会计,2003年04期

[3]贵艳,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Z1期

[4]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预算 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

一、引言

新的预算会计制度,自1998年开始实施,距现今已有15个年头。新的会计制度主要任务是对财政管理进行规范并加强,主要手段是改革预算管理制度。

政府预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在大量的经济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政府预算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我国的预算水平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并且存在很多漏洞以及缺陷,都是急待完善的。

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财政总预算会计,一是单位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又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在我国单位预算会计与国外的政府预算是等同的。在预算会计改革中,我国预算会计仍大量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使用的做法,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与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改革是必须的。

二、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不同,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在经济内容日趋复杂的今天,其缺陷愈发明显。

1.对于现有的以及新的制度,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发挥其作用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中,出现了大量的新业务,同时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一些固定支出所需要的资金的拨款程序与拨款部门均发生了改变。因此,会计核算的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反映真实的资金流向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以职工工资账户为例,财政资金改变了原有的货币资金形式,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相应的工资支出即单位费用的增加。

财政部对一些中央试点单位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其应用范围小,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差。试点单位不可能兼顾其他单位的资金流动特点,其试点制度的推广比较困难,对地方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编制部门预算不能由现行的预算会计完成,使预算会计失去提供相关信息的功能

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重要参考,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信息基础。传统的“基数法”存在盲目的“继承”的问题,即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仅仅是根据上一年的支出基数与增长比例的简单操作。而“零基法”是归零信息,根据实际的情况,人力、物力的投入使用来确定财政支出。“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而“零基法”的推行对会计信息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在我国,行政以及事业单位经常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以及股权的投资。但我国的预算会计往往侧重于对资金的核算,缺少资产的核算方法。在核算时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得不到有效的反映,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完整性。

3.对于政府的债务不能完整反映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国债的发行力度同时也向世界金融组织借了一定的外债,现行的预算会计对这些新的债务的反映不完整,对本期负担没有相应的会计信息进行反映。

4.不能跟上国际的步伐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的关键是政府的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政府也被企业化了。因此,政府也要像企业一样去加入国际的竞争,会计预算也要满足政府的需要,提高综合竞争力。满足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

经过上面的问题分析,我国预算会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管理水平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一个是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也有待提高。

(二)针对我国与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以及会计制度的改革,预算会计的不足越发明显,对现行预算会计的改革要求十分紧迫。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完善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

1.对会计要素进行调整

现行的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5类,包括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以及净资产。而在现实的使用中,这五类要素并不能描述所有的业务。尤其是净资产,它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仅仅在数额上表现为资产和负债的差,而对信息的内容没有反映。而会计除了为核算提供数据依据还要为决策提供信心基础,“净资产”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我国现在使用的会计等式是:资产与收入的和等于负债、净资产与支出的和,这种静态的会计计算方法与实际资产的流动性并不配套,也不符合国际上的规律。

在此,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将五个会计要素改为六个。资产与负债、收入和支出不变,而将净资产分为“基金”和“结余”要素。这样的设置就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

2.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会计与预算之间的关系

会计信息是政府编制预算的基础,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更加准确以及可用。例如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既反映了取得成本,又反映了其净值。这些都是采用“零基法”编写预算的基础。因此,预算的管理与政府会计的改革应该是相一致的。国外一般是政府会计改革先于预算管理改革,而我国是预算管理改革先于政府会计改革。我国应该积极跟上国际的步伐,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2)新旧会计核算制度的关系

会计核算的制度主要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而对于现今的经济活动来讲,更适合使用权责发生制。在特殊的经济活动中,收付实现制也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在实务操作中,企业以及政府都是两种制度并行使用的。例如“现金流量表”的使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完全放弃对收付实现制的使用,由于收付实现制能够对现金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映,所以两个制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会计核算以及经济决策服务。

(3)中国特色与学习国外制度的关系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知道,权责发生制对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帮助,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好的为决策者使用。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与收付实现制相比的优势较强。可以知道对权责发生制的推广应用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基础。

但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我国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不能照搬国际的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活动的特点,稳步的推进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要保证不与我国国情相矛盾,并在现实中存在该业务。立足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是处理我国特色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原则。

(4)预算会计改革要按部就班

由于国际上的影响以及我国自身的发展,会计环境与以前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变,变革是迫在眉睫的。但是急于求成是行不通的。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分两步。首先,对于当前的预算管理中,已经过时或与改革矛盾的内容,应该首先制定相应的规范,以防在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一些存在的问题,如新业务出现引起的新的现金流量的计量记录与核算等问题制定补充规定。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注重对权责发生制的引用,并做好两者的协调与衔接。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反映也应该重点考虑,对单位制定相应的折旧制度,以真实地反映出单位资产以及其信息。第二步是,对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制定新的制度。在地方可进行试点实验,以确保新制度的实施。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适用范围过窄,对于全面核算以及对政府的经济资源以及使用情况的反映不尽人意。所以应对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研究制定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新制度出台后,为稳妥起见,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开。这种先试点再推开的做法,实施起来比较稳妥,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霞.改进预算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J].财经界(学术),2009(10).

[2]孟宪民,宋立忠,富仲羽.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9(05).

[3]俞晓怡.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09 (10).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学化 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主要的社会职能在于为社会公众服务,具有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承担着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任务。实施科学化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缺乏

由于性质所限,部分单位管理者更关注单位业务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相关管理者对于财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并未将财务管理作为单位的重要事务来处理。部分单位由于科学化财务管理观念尚未树立,因此财务管理未与单位具体的业务相结合,财务管理难以发挥监督职能,对于科学决策不能提供有效的依据,部分事业单位对于经费核算部分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审批流程、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等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弱化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甚至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仍然存在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财务管理方法保守陈旧,难以掌握新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等现象,部分财务人员财务核算能力较弱,缺乏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难以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实施现代化的财务管理。

(二)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事业单位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工作约束力不强。部分单位对于预算编制工作不重视,没有组织专门的预算领导机构,未安排专门人员对于本单位、本部门上年预算执行情况、业务发生实际和本年需求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汇总。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未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仅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部分单位甚至采用去年的决算数作为今年的预算数据,未考虑今年业务发展和单位业务目标,导致预算数据与单位实际严重不符,起不到预算管理的作用。另外,预算执行方面,部分单位超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超支,业务费、资金等支出严重高于预算,支出审批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财务部门对于预算管理也未严格加以监督考核,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好坏对绩效无影响,导致预算管理形同虚设。部分单位未按照预算严格执行,任意增加或者调整预算,甚至有的单位将应纳入预算内的资金单独开支,形成小金库等现象。

(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尚不规范

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科学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尚不规范现象还存在,往往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效果。部分事业单位未严格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执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还不规范,例如,部分单位对于记账方式要求不严格,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式,部分单位随意设置会计科目混乱,会计科目设置不够规范和科学,不符合准则和相关制度要求,部分单位新老会计制度科目混合使用,导致账务不清楚。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未将全部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单位情况等情况时有发生。

(四)内部控制尚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漏洞的重要环节。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在业务流程方面未进行标准化控制,也无遵循依据,业务处理流程仅按照领导的批示进行处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或者出现漏洞和错误。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收支约束不力,事业支出还存在挤占专款支出的情况,甚至部分支出界限不明确。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形成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控,形成内部管理漏洞。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监督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二、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树立财务管理观念

应强化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特别是事业单位管理者应重视单位财务管理,掌握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科学财务管理重要性。应将单位的具体业务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强化财务监督职能,为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和依据。此外,事业单位管理者应重视加强财务经费审批流程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分析职能,以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科学水平。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方面建立培训机制,促进财务人员加强自学,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把专业提升、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财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增强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过程中,应强化市场观念和财务风险观念,对于存在经营收支的事业单位应注重融资理财观念,强化成本效益原则,为实施科学化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科学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贯穿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依据。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审批和监督等方面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程序进行。在预算编制方面,应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采用零基编制等科学的预算编制方式,对单位预算期的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充分预测,使得预算数据与单位业务实际发展相适应。编制预算时应充分收集各部门的意见、资料和建议,汇总后进行沟通、统筹和协调,使得预算科学、准确。应健全收入支出制度,将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按照预算确定的时间和进度进行支出,严禁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如果发生特殊情况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时,必须通过相关程序进行审批。财务部门则应进一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预算执行情况不好的单位,应加以考核,以确保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我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因此,应按照新的准则和制度要求,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同时,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或者对某些明细会计科目进行合并。在进行账务核算时,应完整填列会计科目名称、编号,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在实际核算中,应就单位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对各项会计要求情况进行如实反映,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可靠的反映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资产负债、事业成果等情况。

(四)健全单位内部控制

要实施科学化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应按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实施措施和优化业务程序,进一步防范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应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确保业务及经济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防范经济舞弊,防止腐败,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应坚持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原则,将单位全体经济业务活动均纳入到内部控制中来,强化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对单位的全面控制。内部控制的实施应结合单位实际,并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工作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同时,对于单位内重要经济活动加以关注,防范重要风险。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工作机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应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明确单位各个业务环节,对于经济活动的风险加以系统分析,确定内部控制关键点,选择风险控制策略,并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实施。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科学的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愈加重要。事业单位要发展,应不断树立全体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式,强化预算执行,提高内部控制效果,不断规范财务会计基础性工作,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娇,张东旭.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3;08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预算管理; 模式; 考核; 激励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企业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它可使企业决策者比较清晰地预见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各项业务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和调整,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设,预算管理的流程等方面设计详细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从全方面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目标顺利实现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先从思想上企业应高度重视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首的领导组,财务、劳资、计划、生产、机电、供应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协调和沟通,充分参与预算制定,提升对全面预算的认识,财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思想上改变领导和员工的全面预算认识,为财务预算编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预算指标体系,创新预算模式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方面,其中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集团公司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总体平衡”的预算模式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管理。即预算小组根据部门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并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将预算初稿经领导审核,上报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经总体测算全面平衡后,确定目标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合理预测影响利润的各相关因素

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根据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分为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按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分为增量预算(调整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按预算期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通常采取的预算是以一个年度为定期,以产量为弹性,在成本费用的预测上采取基数不变因素调整而编制的增量预算。由于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编制的前提是:现有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未来预算期的费用变动是在现有费用的基础上调整的结果。由于增量预算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零基预算的编制则可避免以上局限性。

零基预算的编制原则为:不考虑以往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性出发,逐项确定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使用零基预算可以不受现有费用项目的限制,不受现行预算的束缚,能够调动各方面节约费用的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各基层单位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真正发挥每一项目费用的效果。同时将预算与实际相衔接,有助于评价预算制定与执行的合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合理预测,反复测算”的原则编制预算。单位各部门结合上年度预算及实际执行情况,总结上年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经验,结合本年实际,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制定适合该部门的生产经营指标。

对于公司二级生产单位的财务预算主要是:利润、收入、费用、资金、成本工程、安全费用、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预算。目标利润是管理过程中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统帅着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对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进行的预算都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编制的。对年度资金的预算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留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总量和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确保年度资金收支综合平衡;成本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严格控制成本工程支出大项,将房屋及设备维修重点项目列入年度预算,实施中每个项目必须制定分预算。对可控费用最大限度地控制消耗,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合理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努力拓展盈利空间。安全费用的预算要分项申报支出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对涉及关联交易的业务,其交易方式和定价原则要详细说明,合理预测,对交易数量、收入、成本等单独列示,以便集团合并抵销,避免虚增收入和成本。

(二)预算的分解下达与执行

预算确定之后,要根据基层各部门上报预算并结合确定的预算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当年的预算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纳入生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生产单位把上级部门下达的相关目标,再逐级分解到各部门队组,有条件的分解到岗位,真正实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预算一经确定,各部门就应根据预算严格执行。

(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及时修正

由于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公司的运营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发生市场形势巨大变化、有关政策性或不可抗力等重大因素影响时,有必要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及时修正。确需调整的年度预算,需提前进行上报,并详细说明调整事项和原因,按程序经批准后执行。

(四)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纳入审计监管体系

预算在确定、分解、执行后,还应加强跟踪分析,建立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与效果,分析实际业务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看实际支出的多少,主要发生在哪些项目上,预算的资金充足还是短缺,预算控制的执行率为多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审计监管体系,审计部门定期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不能完成预算目标的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预算不应只作为单独的一项计划工作,而应在次年当实际利润成本发生时,与年初预算进行比较,对差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预算与实际差别的原因,为下年度的预算逐步积累经验,使预算管理真正实现其作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适时调整工作安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预测,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预算这一管理工作手段也把财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的模式上来,把财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

三、建立预算趋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对全面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并深究其原因,为后期预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作为预算执行者的考评基础,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能有效进行预算差异分析的很少,即使分析也只是利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法,很难找出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另外,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特点,预算执行的结果并不作为对各部门领导和员工考核的重要因素,不但削弱了预算的职能,而且可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比如某一部门超支后将在下期酌量提高其预算额度,某部门节约后则在下期减少预算额度,造成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预算本身是一种全方位的约束。预算的编制是管理者对企业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管理者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分析、反馈、控制、奖惩等系统工作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建立完善的分析、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各部门的工作效绩。将预算目标完成情况与业绩、薪酬管理挂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每月定期召开预算考核会议,对上月预算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对未能完成预算指标的,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结合生产经营责任制兑现奖惩,奖优罚劣。在考核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部门或单位的各自利益,这就要求预算的考核者做到客观公正。全面预算考评的目的,既是为了找出差异、分析问题、肯定成绩,也是为了奖优罚劣,调动员工执行全面预算的积极性。考核和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将预算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集团真正拥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促进各项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战略规划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确保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只有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其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萍.实现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发展[J].会计师,2009(1):55-56.

[2] 吴小欢.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探讨[J].审计&理财,2009(7):44-45.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7篇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概念

1.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相关单位已经完成的资金流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给外界与单位有经济厉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单位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以及经济信息方面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对于单位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操作一系列的会计程序,能够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并可以积极的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使单位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主要是反映单位的基本财务的活动情况,财务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于事业单位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披露等。

2.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管理是指要对实行某一项目事先的预算情况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核算以及监督的专业会计的工作过程。在预算管理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其中的各个部门的预算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但是在实施预算管理工作中,只靠预算管理这单一的部门进行工作,并不能真正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只有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反映事业单位中的实际财务情况。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现存问题

1.缺乏有效的对接

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在进行预算过程中,在单位内部的要求以及会计准则基础下,通过各个部门所提交的预算材料进行的预算工作。但是,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工作中,产生了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财务会计中的材料内容与预算管理中的材料内容并不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单位物品的购买以及水电费的支出,财务会计在计算中的数据要比预算管理中预算的数据要更加的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者直接缺乏有效的对接,影响了两者的结合。

2.缺少相关的预算审核制度

目前,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对于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预算审核制度,对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核等阶段都没有规定一定的制度,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预算工作人员能够随意的更改预算工作,单位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单位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不仅不能够及时的对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审核与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应预算的相关信息。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会大大降低,有很多预算人员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会随意的更改预算数据,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

3.预算编制不完善

当下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依然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改革,现行的预算编制并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果预算编制不能进行有效的完善,问题就会一直在。此外,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单位的各项支出缺少合理的规划,进而不能使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

4.不注重预算工作细节

在进行预算工作中,从开始的预算编制到完成预算的相关工作报给单位相关部门再到开始执行,很多的事业单位部门都收不到相关预算工作材料是否科学、正确、全面、合理等的相关回复。并且,也会出现预算部门将预算数据传给部门中的审核部门,也没有得到相关内容的回复。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直接说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只是形式上存在,并没有实际的进行操作,部门之间这样的工作现状,严重的阻碍了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解决对策

1.建立有效的对接工作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的相关工作中,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中所包含的工作?热堇铮?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为了能够使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者的工作能够进行更好的对接,就要将两者各自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统一。只有将两者各自项目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对接,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能够更加清晰,财务会计也能够根据预算管理提供的相关预算数据更好的展开工作,所以,为为了推动单位的利益增长,就一定要建立有效的对接工作,使财务会计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监督。

例如,对于事业单位中的各项活动、项目的财务支出,预算人员进行预算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与财务会计资料中进行确认各个项目内容的支出情况,并对预算项目进行规范的编号,有效的对单位中各项支出作出相关的预算信息,进而能够使预算管理中的项目内容与财务会计汇总的项目内容进行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发展进程。

2.建立有效的制度

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中,首先就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关的改变,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稳定健康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制定有效的、科学的、全面的、合理的财务制度。各地的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远程保障系统以及审核监督系统,这样才能保实施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结合,相关制度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逐渐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我国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工作也实行了网络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事业单位内部就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两者之间的相关工作内容建立一套安全的、完整的、科学的网络财务管理体系,并可以进行实时监控。

3.完善预算编制

在进行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中,有效的完善预算编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能更好的推动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当重视预算编制的工作,只有管理者引起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预算部门应当注重单位各部门中的资金流动情况,通过观察各部门的资金流动,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全方面的预算,预算工作并不是各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材料,预算部门就能够直接完成预算工作,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对其所需要的数据要进行收集,有效的完善预算编制,才能准确的体现单位的经济情况。

还需要预算人员对零基预算进行转变,更加完善增量预算的工作内容,使之能够对预算指标进行明确。基本的计算公式为,基期实际指标×(1+_%)。例如,某一事业单位其中一个部门2016年支出的学习费用是3万元,单位的领导要求在2017年的业务量增加40%,所以,2017年的学习费用应该是:30000×(1+40%)×80%=33600元。

4.注重预算工作细节

想要使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就要注重对预算工作的细节。在进行预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当有相关的管理条例,预算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在预算审核过程中,要注意预算工作中的细节。相关部门在进行审核工作中,不能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及时的回复,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在进行审核时,会有很多细节的工作,回复的时间不能太快,一般回复大概在一周以内。

此外,?τ诟鞑棵胖?间的预算数据,无论内容是否相符,都要及时的进行回复,如果有个别项目没有通过审核,一定要写清具体的原因。进而能够提高预算编制的实时性以及有效性,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是我国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在经济市场中发展进步,有效的保证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水平。

零基础学财务会计范文第8篇

管理会计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把会计信息应用于企业管理,为经营决策优化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更多的决策者、理财人所掌握和利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但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必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会计的职能是包括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财务会计主要注重前两个基本职能,而管理会计注重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主要目的有四个:一是预测,为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依据;二是控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核算并跟踪管理;三是决策,通过核算结果对可选方案提出最优方案;四是评价,对实际业绩进行考核并为下一会计期间积累资料。管理会计运用于会计的一些方法,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最终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偏重于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投资渠道、培养方式等教育体制状况不一。但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异,大都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很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未能行使管理会计的职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条件和对象,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规划、预测、控制、评价是现今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目标。管理会计中独特的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备选方案选出最优方案,进而可以为高校投资发展决策,制定招生计划及确定最低收费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高等学校在其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对其经济活动加以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从而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一)投资决策的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多数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投资需求大。如何能使资金增值,避免财务风险,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实现低成本扩张,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如果将资金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几乎没有风险;如果将资金购买股票,可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几倍的报酬,但风险却较大。高校财务管理可以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报酬做出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预算管理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规划控制职能主要是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其中财务预算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般是以以前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为基础,对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进行调整来确定。这种做法的一般缺点是将原来不合理的费用支出甚至错误决策带来的不必要支出继续存在下去,从而继续造成浪费,既不符合真实性,也缺乏客观性。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支出又不尽均衡,如一次高额购入大型实验设备即作为设备购置费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旧形式计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实际支出数”为基础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或造成经费支出浪费、或造成经费安排不到位。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或者说,零基预算是写在“白纸”上的预算。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不从原有的基础出发,根本不考虑基期的费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来考虑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规模。具体到高校就是要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按照有关的定额、标准进行编制。为了发挥预算对支出的控制作用,预算的编制要力求明晰、详尽,增强预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对支出规模支出过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钱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难说”的模糊预算,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虚设,计划要切实可行、预算要执行严格,同时要考虑执行中的变化因素,安排预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发事件和确保资金周转。同时还需要做好有关标准、定额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应用

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二分法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它通过分析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的依存关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数量对哪些项目产生影响,从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节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数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离退休费、仪器设备或教学设备等。另外,管理会计还将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数额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改变,进一步细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培训费、招生广告费等。约束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离退休费、房屋及设备租金等。对固定成本,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其应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经费项目是属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还是约束性成本;在编制预算时,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须从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减少绝对额着手;降低约束性成本,要从经济合理、规模适度地利用高校的扩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与就业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总额控制、定额管理、费用包干、专项下达的管理模式。

2.变动成本:指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学金、物价补贴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变动成本,并熟悉其特点,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数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同时应用回归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确定其成本性态的影响金额。

4.实证分析。笔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间教育事业费中设备购置费、公务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分析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的关系从中可见,2001-2003年学生数量从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设备费总额3年来基本持平,不受学生数量增减影响。而公务费却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生均来看,随学生数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减少趋势,而生均变动成本却增加。

(四)责任中心的应用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是为了适应经费责任制的要求,对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考核。所谓责任中心,就是单位内部有专人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搞好责任会计,设置好各责任中心,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层领导的聪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应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习性分析基础上,对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在高校中,“量”为学生人数,“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利”为事业结余。从财务角度分析,在是否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设生源充足,则取决扩大招生规模能否带来贡献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扩大招生规模能带来贡献毛益,补偿部分固定成本,则扩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在保证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高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办学活动。这些活动是有偿进行的。作为学校就要考虑到至少招多少学生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时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预测招生人数的盈亏临界点,通过计算确定最低的招生人数。

三、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在高校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会计活动是根据基本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果手工计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会计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模式不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所用理论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

(三)转变观念,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更新观念,切实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财务管理僵化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引导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决策。其次,财务人员应改变一贯的事后报账算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找出一条在集权模式、权威被认同的思想下而财务管理能动性、主动性又能充分发挥的路径,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财务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使之与我国高校的会计实践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