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因此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在阅读中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要注重习惯养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就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意义。如果学生不注重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胸无点墨,那又何谈妙笔生花!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调乏味、淡如白水。
为应付考试,语文教师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阅读方法。
1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 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4 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4.1 同中求异比较法。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关键词:课堂讨论;高中政治;动态教学分析
在我国高中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学者依然选择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加入讨论和发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这点并采取有效的办法来改善,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讨论和探索知识。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辩论探讨中去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所以还比较依赖教师的引导教学,此时教师应该放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不断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对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高中政治课学习的理论目标即是通过这种动态教学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展开政治辩论,实现对政治课堂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开发学生的探索质疑精神
围绕课堂讨论进行的高中政治课的学习,要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来主动思考,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就要考虑设置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和学习表现,从而设置相应的问题,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时事新闻和所学的政治知识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政治学习。
三、权衡处理好独立性和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
一、明确目标
1.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即通过建立小组的形式,将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放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一次函数”一节,让学生画出y=5x的图像,并观察与函数y=5x+3、y=5x-1的区别.学生很快就发现,三个函数的图像只是上下移动了几个单位.其次,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进行协调,培养其合作意识.在合作过程中,既能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能学会彼此尊重,加深同学友谊,增强沟通能力.2.条件要想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法,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占用时间,必须安排好足够的时间.再次,合作之前每个学生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否则易变得随众.最后,课堂秩序不能乱,不能利用合作的机会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
二、内容适合
初中数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很多内容其实都不难,自己思考后完全可以解决.如“有理数的加减法”“整式的加减”等小节,内容比较简单,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该方法的应用有限制,尽量选择适合的内容才运用.例如难度偏大的知识点.有A、B、C、D四个地点,AB段长10km,BC段长25km,CD段长10km.甲从A地赶往D地,骑车速度每小时360km,同时乙从B地赶往D地,骑车速度每小时260km.那么甲追上乙时,是否到达C地?很多学生碰到这类问题就头疼,但通过小组合作可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或利用算数计算,或列方程求解,或利用函数知识.掌握了几种思路后,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就游刃有余了.
三、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人数以4~6人为佳,需要合理分工,如每个小组内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令其互相帮助.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此时往往不会服输而更加努力.小组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其他小组的自信.小组组长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在上一个例子中,可安排组员对不同的两个函数图像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其他人交流.虽然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得出的结果并无二致.总结之后,形成小组的观点,化作文字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在组长总结时,组员还能趁机对他人的思考方式进行验证,无形中掌握了一种新解题方法.分工合作过程中,教师也应发挥自身作用,即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小组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为旁听者,或者作为参与者,与他们一起探讨,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在遇到小组内部出现意见不统一时,要上前进行调和,以免学生因观点不同而做出破坏纪律的事.总之,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闲来无事,反而起着掌控全局的重大作用.否则,一旦纪律失控,非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得课堂更糟.
四、集体交流
在小组内部讨论过后,可开始集体交流,每组派出一人总结小组的方法和结论.尽量找出方法或结果不一样的小组,作为讨论点展开集体讨论.教师先令小组内部人员陈述自己的思路,然后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时应当遵循一些原则,如公平性、民主性、鼓励性,尤其是对于初次合作的小组,本来组员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此时不管是学生评价,还是教师评价,都应尊重他们,多使用鼓励性言语,增强其自信心.评价内容也要围绕知识、交流、合作三方面展开,不得涉及一些无关因素,更不能因为个人喜恶而进行攻击.最后,教师要对课堂上的表现做最终总结,评选出最佳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一方面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其他小组以后做得更好.
五、结束语
一、精心设计,提高讨论效率
要真正发挥讨论的作用,使讨论式教学收到实效,教师深入思考教材与学情,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1.确立讨论要点
实行讨论式教学,把握讨论的要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点确立恰当与否,直接关系讨论的价值。怎样确立讨论的要点呢?一是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开展讨论。任何一节课都有重难点,重难点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确立讨论的要点。二是在知识易混易错处开展讨论。易混易错处往往就是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正确构建,实现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三是在思维创新点开展讨论。人的思维和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每一次深化都是思维的一次飞跃,要促成这种飞跃,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必须在思维“起飞”处设置论题引发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争论中深化认识,同时也促进讨论本身的深化。
2.掌握讨论的难度
在确立讨论点的难度时,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问题难度。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挫伤学习积极性,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过简,则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最佳的问题情景应设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把握讨论的时机
怎样把握讨论的时机呢?一是在学生的矛盾冲突处开展讨论。在学生思维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也是最好的讨论时机。这种时机,往往是教师课前教学设计中的环节,体现为教学进程中学生学习受阻。二是在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开展讨论。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学生的思维经常会出现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4.选择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多种多样: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教师要根据讨论要点的难易程度,思维价值的大小,灵活选择讨论的方式。一般而言,同桌讨论适合难度较小的问题;小组讨论适合教材重难点的理解、易混淆知识的辨析、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全班讨论则适合有争议的问题,开放性强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思维争辩。这些讨论形式,教师在课前应有充分的思考与选择。
二、人人参与,扩大讨论范围
要使讨论式教学真正焕发活力,最终还需要从操作层面掌握其实施策略。
1.建立规则,明确责任
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活动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为保证讨论的有序性、有效性,教师应事先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讨论规则。
(1)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每个小组要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认真做好讨论记录。一般4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不变的,在一定时间内轮换。
(2)规范程序,人人⒂搿C看翁致鄱急匦胱裱讨论的程序,保证人人参与,使讨论有效。即讨论前小组先独立思考,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人注意倾听、补充,然后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意见,再推选一名代表,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
2.独立思考,形成见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问题。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语言,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和有准备发言的基础上。
3.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主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观欣赏过程,更是一种学习个体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言文的意境中,从中感受文章的丰富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怀,并通过情感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彩。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既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径,也是再现文章主旨的有效手段,还是对理解效果进行反馈的具体手段。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借助于多种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建立起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这样,形式多样并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内涵,拉近现代中学生与洗尽铅华的文言文间的认知距离。让初中生在朗读中真正的去品味那幽幽书香,浸润千年的风华。
二、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是现代教学所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多讲;也有的学生以参考书作为拐杖,不肯动脑。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之大忌。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知道,“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笔者在教《〈孟子〉二章》时,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接着自读注释,利用学生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料和课文注释扫清语言障碍,感受文章内容。老师适时适当加以点拨并提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在自学本文时可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如两章短论各有什么特色,中心怎么突出?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归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讲民心向背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章的论证方式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能自行归纳前一章是将中心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先举事例,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通过两章对比,学生更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倡“学生自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特别是文言文,自主学习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因学生基础而定,有时也应该加以必要的讲解。
(二)走出学习误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距离较大,比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学习误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学生灌输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美的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而不仅仅单纯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故事性强、有注释的文言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文言文。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随后,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要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老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关键词】情境活动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2-01
如皋实验初中名师来我县公开展示“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我有幸参与其中,听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颇有感受。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评析:
1.教学在情境中展开
本课的课题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者的导入富有诗意般的情境。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认为,人的高贵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认为,人的高贵在于“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著名作家周伯平认为,人的高贵在哪儿呢?排比和设问的巧妙应用,立即呈现出立体的情境画面,一下子拨动了学生的思考之弦,抓住了听课者的神经。
2.过程在活动中推移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严谨而又活泼。严谨体现在整体板块设计上,从开始“整体感知——了解作者观点”,到过程的“精读品味——理解灵魂内涵”和“深入研究——学习严谨说理”,最后到“感悟提升——坚守高贵灵魂”。设计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文本学习到怎样做人,可以说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整体板块设计就像这篇议论文一样,结构严谨,挖掘深刻。活泼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细节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学习,为此要把课堂变革为诸多活动的连缀、组合,以目标为轴,活动为点,使达成目标的大量学习性活动犹如珍珠附着于主轴上。该老师的课堂教学正鲜明地体现出这方面的特点,每一个板块设计上,都是先提出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同时明确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比如第一板块中教者提出的问题是“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活动方式:自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收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时全身心地投入,全班静悄悄地;小组活动时,全体起立,分工合作,在组内竞相表达自己;全班交流时,更是群情激昂,争相表现自己,唯恐落后于他人,机会被其它组抢走。正是因为教者成熟地把每一个板块的学习,每一个细节的学习都变成活动,才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课堂。
3.师生在互动中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沟通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1在问题引领中互动发展
初二年级同学接触议论文不多,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不够清楚,因而对学习议论文还存在着困难,特别是对议论文如何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还知之甚少。但在这节课中,因老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师生之间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沟通合作显得轻松自然,互动氛围民主融洽。以教者设计的第二、三板块为例,教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是“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事例中人物的高贵灵魂体现在哪儿?”“作者选择的五个事例在选材和论证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两个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足见教者的匠心独运。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不但学习这个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而且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摆事实要紧扣文章中心论点。果不其然,教者为了更深地让学生领悟这个要求,在这个问题基础上,又出示了一段有关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事例,让学生同文章中的事例比较能否全用,进而体会到议论文中的事例要为观点服务的道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就更见教者“用教材教”——用活教材的功底了。学生通过五个事例的比较发现:在结构上每个段落都是先叙述事例再阐述道理,而且每个事例各自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是怎么把事实和道理相结合的,学生在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中较扎实地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2在赞美期待中互动发展
这位老师上课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和力、感染力特强。亲和力表现在她始终微笑的脸上和充满期待的眼神上;感染力表现在她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上和适时赞美的语言表达上。大家知道,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无法预料课堂教学的全部效果,总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意料之外的教学细节。比如说第三板块的问题“作者选择的五个事例在选材和论证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对接触议论文不多的初二学生来讲,难度挺大的。教者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答出议论文中举的事例除了具有“大家认同”的典型性外,还可以是“大家熟悉”的普遍性,两者都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但学生达不到老师预设的要求,生成出了“阐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答案。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老师表现出了机智的教学风范。在过程中,当学生因困难而沉默时,教者恰当得运用了鼓励赞美性的语言,如“思考的姿态是最美的”“自信总写在你们的脸上”等,普通话虽不十分标准,还略带方音却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激发学生始终保持充足的思考动力。当师生面对面进行个别交流时,学生在老师微笑的脸上、期待的目光中总能予以智慧的回答,尽管有时并不尽如人意。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看来,这位老师较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质量效益
一、准确把握研讨时机
学生对本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之后,碰到疑难问题、热点问题,需要寻求解决方案或升华、扩展知识视野时,是开展研讨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渴望解决疑难问题和困惑的实际,以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展开研究和讨论,顺利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的思维境界,使其从中受到启发,迸发思维的火花。选择这样的研讨时机,一方面能使学生清楚本课程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另一方面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研讨激情,能有效开展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正确设计研讨主题
教师对研讨主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研讨学习的效果。设置的主题最好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富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并可引发争论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样,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研讨的积极性,并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展开理性思维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使其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设置的研讨主题过浅,没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失去对研讨的兴趣,更不用说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入研究和创新。
三、科学确定研讨范围
研讨的范围必须符合课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漫无边际,应宜小不宜大。选题的范围过大,不能让学生集中精力于某个方向,不能对重点的问题、论点进行集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且不易形成争论焦点,大家各说各的问题、各研各的领域,达不到研讨的目的,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作为研讨式教学的首选课题,针对教学课题、实践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合理确定讨论范围,精心选择那些能满足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尤其要搞好课前调研,真正把当前教学出现的难点问题、实际工作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研讨范围。
四、巧妙运用研讨方式
首先,专题研讨要形式多样。通常在教师预先布置、精心指导,学生专门准备、反复思索的情况下,将课前准备、课堂提问、观点论述、集中讨论、归纳小结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弄清重点、解决难点,深化理论学习、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其次,研讨要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通常在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的理论之后,教师精心选择更深层次的前沿理论问题,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攻关小组,充分发挥师生的群体智慧进行重点攻关,着力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诱发研讨。组织研讨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设疑,要善于从问题的不同侧面制造可产生争鸣的焦点,并时刻把握学生争论的进程,在引导大家分析、解决矛盾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引出新的矛盾,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争鸣中锻炼和开启思维,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研讨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以及把学生课堂表现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等手段,激励学生参与研讨的主动性。
五、合理把握研讨次数
教师组织研讨教学,不应追求研讨的次数,而是要注重研讨的质量,研讨主题不在多而在于精。一方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研讨准备时间。如果研讨次数太多,占去学生读书、思考、作业以及体验、积累的时间,学生就难以进行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准备,就达不到研讨式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研讨次数过多会淡化学生研讨的兴趣。研讨式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开展理性和创新思维。如研讨的次数过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退,甚至对研讨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讨论时发言简单、流于形式。
六、扎实进行研讨总结
研讨的最后阶段,通常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价,对形成共识的某些方案进行概括。教师要把握好总结的分寸,有明确的阐述观点、突出的重点,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但不能形成定论,应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此外,教师在研讨总结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互动教学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等。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