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收益与风险

创业收益与风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重委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69-03

一、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

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是指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科技企业或高风险型企业,以获取高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体系是以资金的流动为纽带,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然后投向风险企业(创业者)。其间形成了双重委托关系:一是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二是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由此产生相应的委托风险。

二、风险投资体系中双重委托的风险分析

委托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委托方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类型,这分别是由信息不对称的两种类型决定的:一是“隐藏信息”,即交易双方中一方了解相关信息而另一方并不了解这种信息;一是“隐藏行为”,即交易双方中一方无法把握到另一方的真实行为。

(一)风险1:一级契约安排下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的委托风险。

在第一层次的风险中,投资者是委托人,处于所有者(相对信息劣势)地位;风险资本家是人,处于经营者(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这种委托关系依托风险投资公司而存在。

第一,逆向选择。投资者放弃资产使用权将资金委托给风险投资家管理和运用,然而风险投资家的“质量”难以为投资者所直接了解和完全把握(或者说信息成本太大而在经济上不可行),他们为了筹集到更好的风险资本,常常倾向于夸大专业管理水平和诚信品德,隐瞒能力不足。因此,投资者只能在平均“质量”估计的基础上支付价格,在风险投资家市场上产生“劣质驱逐优质”现象,使得帕累托最优的交易无法实现。

第二,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属于自身的“隐蔽行为”的私人信息,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人选择了什么行动,只能观测到一些变量,而这些变量由风险投资家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只是不完全信息。这使人机会主义倾向增加,导致风险投资家偷用、滥用资本,过度投机,损公肥私等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二)风险2:二级契约安排下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风险

在第二层次的风险中,风险资本家成了委托人,处于所有者(相对信息劣势)地位;而风险企业家成了人,处于经营者(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这种委托关系依托风险企业而存在。

第一,逆向选择。风险资本家挑选合适的风险企业家时,往往依赖于其提供的关于企业以往经营业绩、技术信息等资料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大致预测。而创业企业为了获得风险资本,出于“自治”心理往往倾向于夸大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而隐瞒技术缺点。逆向选择使好的项目由于低质量项目的存在而得不到风险资本,导致“柠檬效应”。

假定有两个项目A、B,都寻求100万元的风险资本。A为低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为0.8,收益为200万元,失败则无收益;B为高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为0.5,收益为300万元,失败则无收益。假定同期银行利率为10%,两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等。所以,A项目的预期收入为200*0.8+0*0.2=160万元,而B项目则为300*0.5+0*0.5=150万元。信息对称时,风险投资家知道A、B公司的全部信息,他将把100万元投向A项目。因为他投资项目A时要求的风险回报至少为(100+100*10%)/0.8=137.5万元150万元。逆向选择时,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会按两项目各占50%的概率要求风险回报,即137.5*0.5+220*0.5=178.75万元。但项目A的收益为160万元

第二,道德风险。企业家吸收融资获得了发展所需资金后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风险资本家即使参与被投资风险企业的管理,也不可能像风险企业家那样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道德风险由此产生,最为常见的是企业家在双方签订交易合同后不努力工作,或者将获得风险资本作为企业的资产任意挥霍,这种行为即“欺骗”。

在风险投资公司与创业企业签订交易合同但资本还未到位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公司有两种选择:资本到位和资本不到位;创业企业也有两种可能:欺骗和不欺骗。假定项目的预期收入为R元(R>0),且R大于原始投资(项目有投资回报)。如果风险资本到位而企业家欺骗,企业家可获得R+a元,风险投资公司获得-a元(a>0);如果不欺骗,企业家可获得R-b元,风险投资公司获得b元(b>0);如果资金未到位,则双方都无收益。从表2可以看出,若创业企业家欺骗,风险投资公司的最优选择是资金不到位;如果不欺骗,风险投资公司的最优选择是资金到位。对创业企业来讲,如果资金到位,最优选择是欺骗。精明的风险投资家会预计到创业企业家的欺骗行为,他的最优选择是资金不到位。所以,该博弈的均衡解为(欺骗,不到位),这时双方收益均为零。具体参见下表:

三、风险投资体系中双重委托风险的控制

(一)委托风险1的控制

1.通过契约设置对风险投资家进行激励约束

激励机制可体现在签订契约时,通过运作初期比较高随后逐渐降低的可变管理费率来鼓励风险投资家尽快归还投资者的投资资本;在利润分配比例上,规定风险投资家按利润20%~30%左右的比例获取业绩报酬,将风险投资的报酬和投资者目标联系起来。约束机制体现在可引入有限合伙的合理因素,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风险投资的运作承担无限责任,同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承担部分成本;对资金运用等作出限制,如限制风险投资家在单项投资中的投资额以及基金间资产相互交易等。

2.风险投资家市场的声誉传递

声誉模型理论表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积极的影响,只要重复博弈的次数足够多,参与人就倾向于选择合作行为。在竞争的风险投资家市场上,风险投资家的市场价值及收入取决于过去的经营业绩,投资者会选择有优良声誉的风险投资家作为投资合伙对象,这样风险投资家为了下一期的收入必然会努力工作增加投资业绩,以吸引下期投资。

3.分段投资与价值挂钩策略

投资者可采用混合策略博弈:投资者承诺分段投资,从而增加博弈次数和投资者报复的可信性;如果投资者放弃继续注入资金,已投入部分只能退回一半,投资所得也只能拿到一半;风险投资家参与投资收益20%的分配,收益和本金在基金到期时一次付清。假设投资者选择了某风险投资家,创业资本基金期限为十年,投资者承诺分三个阶段投资,各阶段投入的资金分别为I1、I2、I3,投资的概率分别为α,β,γ,各阶段收益分别为R1,R2,R3,总收益为R(R1+R2+R3)。该博弈均衡为(尽职,投资),各阶段双方最终的均衡收益为(I1+0.8R1,0.2R1)、[I1+I2+0.8(R1+R2),0.2(R1+R2)]、[I1+I2+I3+0.8R,0.2R],即在每个阶段,投资者尽可能地追加投资,否则会损失已投入资金和收益的一半,而创业资本家必须尽职,否则投资者会中断投资,选择其他的创业资本家。

(二)委托风险2的控制

1.合作前通过尽职调查减少信息不对称

风险投资家投资前通过调查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情况以及团队成员的背景可减少团队和市场现实间的信息不对称。假设创业家的项目是高质量的,风险投资家进行尽职调查,创业家获得融资,收益为10,风险投资家也获得投资收益为10;若风险投资家没有作尽职调查,因为未解决市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收益稍低设为(6,6);创业企业质量不高,风险投资家做尽职调查决定不投资,则无收益;若不做尽职调查,则投资会亏损,为(-4,-4)。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投资低质量企业或收益差会影响他以后募集资金,因而他必须做好尽职调查,博弈均衡是(高质量、尽职调查)。具体参见下表:

2.分期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制造重复博弈

投资者通过渐进式的多轮投资对风险企业的前景不间断地进行周期性评估,根据前一阶段博弈中企业家的努力和企业前景作出是否继续融资的决定,这便形成了重复博弈。假设风险投资家对某项目的投资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投入的资金分别为100万、400万、1 500万,若第一阶段收益为50万,则第二阶段继续投入,若收益为-10万,则风险投资家不继续投资。同理,若第二阶段收益好,设为200万,则第三阶段创业资本家继续投资,若不好,设收益为-40万,风险投资家失去了本金则投资终止。该博弈的均衡为(收益高,投资),即企业家努力使企业获取高收益,风险投资家做出投资。具体参见下表:

3.通过可转换优先股等复合投资工具合理分配股份份额与控制权

风险投资家通过可转换优先股给予企业家部分可调整的权益份额,若创业企业收益好,企业家能获得更大的份额;反之,则相反,风险投资家甚至会寻找职业经理替代企业,这样企业家会尽最大努力工作并减少在职消费。假设在某个风险投资项目中,创业企业家权益份额较大,风险投资家具有控制,则企业收益为(10,10),若企业家具有控制,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收益为(8,8);假设企业家权益份额过小,激励不足,风险投资家具有控制,在企业家做得不好时会被替代,收益为(5,5),若企业家具有控制,则会产生过高的在职消费,使企业效益较差,收益为(-2,-2)。该博弈均衡为(份额大,控制),即企业家具有较大份额,但风险投资家拥有控制,这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使风险投资家在企业发生道德风险或发展中遇有重大变故时能通过控制以扭转局面。具体参见上表5。

通过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的分析可见,合作博弈可以使风险投资各参与主体均有持续、稳定的收益,有效地控制双重委托风险。而要实现合作博弈,又必须使合作双方达成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并且博弈双方都要严格遵守。因此,我国应着眼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市场培育、激励约束机制、投资策略等各方面的综合构建,在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达成风险投资市场上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合作共赢,有效控制双重委托风险,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曾晓洁.风险资本市场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3] 祝九胜.创业投资制度分析与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 范柏乃.现代风险投资运行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田增瑞.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6).

Analysis on the Playing of Dual Entrusting of Acting for the Risk in the Risk Investment

WANG Fei

(Commercial College, Suzhou Universitty, Suzhou 215006, China)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2篇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分析与评价

的基本比率分析

在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时,我们往往要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后,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支付能力的评价用充足率来表示:

充足率=经营活动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

笔者认为,“充足率”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分析的最基本比率指标。因为它涵盖了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中的负债偿付、投资活动中的资本性支出及股利支付,贯通了各项主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及风险。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创业板某企业某年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额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但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原因如下:假如,该企业的“三项”支出数(200+250+50)不折不扣地完全是按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果得出企业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因为该企业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应支付的现金尚未支付,以后年度的压力将会增加,负担将会更加沉重,财务状况实际是不佳的。

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充足率都大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满足偿债、扩大生产、分配利润等必要支出后还有盈余,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是良好的。那么,作为供应商来讲,可考虑与之赊销货物;作为投资者来讲,将来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赚取“红利”,进而增强继续投资于该企业的信心。

2.分析的基本评价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可了解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发现企业在经营与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评价企业当前、未来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业当前和以前各期取得的利润的质量,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它本身也有一些缺陷,诸如受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行业特点的差异性、公司所处生命周期及规模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差异及变化等,甚至有时会出现假账。为此,有些市场人士和一部分投资者甚至于全盘否定其作用。很显然,片面地强调或者全盘地否定都是不足取的。所以,在理性投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财务报表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作出动态的行业性强的稳健分析。笔者认为,注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表外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不失为弥补本身缺陷的一种好的方法。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分析

1.上市公司的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可列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中的变动规律、变动趋势、公司经营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异常变化等情况。其中:(1)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2)流出结构分析也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3)流入流出比分析即分为经营活动的入流出比(此比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应小较好,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此比值应大较好);筹资活动的入流出比(发展时期此比值较大较好)。财务分析者可以利用入和流出结构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经营活动应是正数,投资活动是负数,筹资活动的应是正负相间的。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的结构百分比具有代表性(可用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数),财务分析者还可根据它们和计划销售额来预测未来的经营。

2.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经过正常秩序,无重大损失地转化为现金以及公司债务契约或其他付现契约履行的能力,它是蕴涵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流动资产重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化为可偿债的现金;存货用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为现金;应收账款会有一定的坏账发生。许多公司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导致最终破产。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所以必须用上市公司债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2)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就越强,公司流动性越好,抗风险能力越高。一般来说,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必须如数偿还。负债比不但可以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还可以预测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如果该比率大于40% ,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而现金债务总额比是评估公司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破产的可靠指标。该指标越高,公司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对于处于高投资高融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流动性分析固然必要,但债务的比率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3.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分析

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的比值。它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总资产、净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股本等。具体指标有: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既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替代每股收益。因为没有减去。它能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大越好,可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评价上市公司资源配置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处于创业期到成长期,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折射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4.上市公司的财务弹性分析

所谓财务弹性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叫财务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有剩余的现金,适应性就强。因此,财务弹性的衡量是以经营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具体指标包括: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若小于1 ,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此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公司运用股利分配政策的余地越大。

以上两个比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财务弹性越大,适应各种环境和资金需求的灵活性越强,抗风险的能力越大。这种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广大投资者来说特别重要。

5.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收益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它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综合。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的比例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主要受到会计政策的变化和选择,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公司对自行列支成本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其中: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营运指数对公司收益质量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如折旧、资产摊销、信用政策等虽不影响经营活动的但会影响公司的损益,使当期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不一致,但是两者应大体相近。

因此,若营运指数大于或等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会计收益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收益质量较差,有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理财措施,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提高公司的收益质量。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分析和控制手段选择

1.上市公司的风险

从目前创业板上市资源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大量集中在新技术、新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这些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长,经营的稳定性整体上低于主板公司,经营风险较大,投资风险也大于主板的。 此外,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主打概念“两高六新”中的技术创新,其在面对市场时,科技转化为产品存不确定性;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管离职,技术有外泄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在带来巨大机遇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风险就是股价变现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撮合成交的速度。因为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发行的股数少,且公司经营不稳定,从理论上讲,股本较小的企业,往往面临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变现难度也较大,如果想要及时兑现,则需要价格让利的幅度更大。

3.估值风险

创业板市场上的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高、成长性好、经营不确定性大,主板市场中传统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市盈率(PE)等估值指标在创业板上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如果简单地将主板市场的投资策略、分析方法复制到创业板企业中去,投资风险会被放大。此外,创业板市场还会涌现一些行业划分更细更专业的企业,投资者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些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

4.操作风险

创业板交易规则与主板市场相比有所不同。在活跃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股票价格涨跌幅度弹性大大增加,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高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很有必要在投资创业板之前认真学习创业板的交易规则。

5.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偏差风险

除了传统主板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诚信风险,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殊,技术含量比较高,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有相当的难度,难以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6.盲目炒作风险

创业板市场设立初期,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难免出现短暂的过度“繁荣”,盲目追高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水平有限,不能以投资组合来规避单个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所以,过度投机炒作不仅对于投资者来说容易引发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对创业板市场长久发展不利。

7.退市风险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评估;创业投资项目评估

本论文为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4115480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0日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是创业投资机构为实现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所必需的。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发展运行机制,对创业投资的评估研究也刚刚开始,因此对其运作和评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及原则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创业投资评估与一般的投资项目评估不同,具有自身独到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六个特点:

1、创业投资评估考察企业的潜在价值。创业投资项目,主要是以项目本身的成长性来判断,要求日后投资退出时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2、创业投资评估非常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项目。创业投资的对象一般为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或高技术产品项目。风险资本看中的是创业者的素质和项目的成长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只要在这方面符合风险资本家的要求,就会成为投资对象。创业投资基金有时也大量投资于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的评估传统方法可以很好地胜任。

3、创业投资评估注重项目的成长性。创业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的本质特征,也存在迅速成长的潜在可能性,一旦投资成功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风险投资家为了获得潜在的高收益,而愿意承担其蕴涵的高风险,因此会更加注重项目的成长性。

4、创业投资评估注重管理团队。创业投资评估对项目的管理团队进行严格的考察,管理层的素质通常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在评估中给管理团队的素质赋予很大的权重,以确保企业有一高水平管理团队。风险投资家宁要二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者,也不要一流的技术和二流的管理者。

5、创业投资具有独特的评价指标。创业投资评估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模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评估多采用带权重的模糊评判方法,对项目各个影响因素进赋值,然后加权处理。

6、创业投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创业投资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一方面进行合理的估值和交易结构安捧,控制项目风险,确保收益,随时监控项目的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发掘项目潜在价值。

(二)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原则。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搞好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1、效益性原则: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2、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系统性、指标体系系统性、方法体系系统性;3、选优性原则:选用最佳投资方案是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4、公正、客观、科学原则:评估组人员具备相应素质、评估方法规范化、评估程序科学化;5、统一性原则:评价方式、方法,评估内容及基本格式的统一。

二、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一)市场途径的估值方法。市场途径是通过把被评估企业与类似的上市公司或已交易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来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途径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交易参加者是理想的,并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确定的价值是科学的、合理的。

1、市盈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PE(股票价格/净利润)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以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2、PB(市净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净率(总市值/净资产)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净资产,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3、PS法(价格销售量之比)。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PS值(总市值/销售收入)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4、相似交易类比法。如果找不到类似的上市公司,但可以找到最近被兼并或收购的公司,则可以参照兼并或收购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途径的估值方法。收益途径是通过收益折现的方式,将拟投资的企业一定时期收益换算成现值并以此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从投资方的角度看,收益途径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获利潜力,而不是现有资产的多少。运用收益途径,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要求科学合理确实三个基本参数:预期收益、折现率和获利持续时间。收益法有两种:折现现金量法和股利资本化法。二者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基本参数的确定有差异:前者以自由现金流量,后者以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作为预期收益,前者获利持续时间有限制,而后者则假设获利持续时间无期长。

三、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应用保障

(一)有效防范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创业投资中,创业资本家与创业家由于目标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创业资本家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创业资本契约,约束和激励创业家。

1、设计一套最佳监控模式。全过程监测即创业资本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决策等重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测,以了解企业真实发展状况;效绩判断即创业资本家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企业运行的绩效进行判断;逆境诊断,即在过程监测和绩效判断中,对各种已识别的逆境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过程分析及发展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般对策及危机管理即创业资本家在企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优先购股权制度实现的外条件;优先购股权的实施方案。

3、采用阶段性融资减缓道德风险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是分期进行的,这样可根据企业的进展情况决定后续融资的时机与投资额度。创业资本家周期性地提供创业资本,融资分为多轮次,而每轮投资只确保创业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

(二)有效防范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的决策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项目评审的决策程序偏差,可能导致搜寻到的信息不完备或出现信息扭曲失真的情形,不能为决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支持,造成决策失误。国企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程序才可更好地解决。而决策方法存在偏差,可能会轻视重要信息而将非重要信息看得过重,导致决策结果失真,即拟定的投资对象不合投资要求,加大了投资风险。项目评审是创业投资运作的核心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的后续发展,因此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有效防范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产品尚未定型,市场认可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创业企业的价值,因此创业企业成功与否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创业企业面临着比一般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更大的管理风险。可以解决的方法有,进行组合投资、保持一定比例流动性强的资产。

(四)有效防范创业投资的退出风险。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为创业投资提供专业的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欠发达,是创业基金以购并方式实现退出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破产清算法规不完善,增加了以清算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的复杂性。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以合约的完备性来防范和控制资本退出风险、积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投评估、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防范和化解资本退出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霞,盛怡,吴文平.实物期权法在创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19.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4篇

    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财务活动结果包括收益(财务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因此财务风险也指收益减少和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

    狭义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则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股东权益收益率(ROE)或每股收益(EPS)的变动(标准差、财务杠杆等)描述财务风险的大小。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负债比重的大小。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到期不足以偿付利息和本金,就会使公司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一般情况下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符合人们的理解,便于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财务风险,所以笔者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寻找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1.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要统一

    对于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板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监管制度。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监管入手,转变监管理念,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接纳符合规定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业板公司制度创新功能,在创新中发挥创业板疏通资本市场渠道的功能,引导和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确保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

    2.防范我国特有的政府管制风险

    创业板市场应认真贯彻市场机制和市场原则,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为。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支持公司上市,并将部门意见强加于公司和股市,造成公司运作机制和股市运作机制双重扭曲,从而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发行与上市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办事,减少政府的干预行为,防范政府管制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加强现金流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创业期,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现金流管理。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用于量化公司的现金流量,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状况。其次,建立有效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模式,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这四方面来分析,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仍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安排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 使其达到最优组合,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进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加强投资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的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加强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公司也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用于控制公司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的短期投资,则可以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加强存货的流动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同时选择适当的长、短期投资数量也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

    2.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阶段管理

    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各个阶段的管理。

    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求公司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等提前预测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建立和管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专业能力,从各个方面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事中控制。包括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筹资活动、资金分配活动。建立健全各种风险防范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调整财务策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降低财务风险的影响。

    事后控制。首先要在经营管理者的带领下及时认真的总结公司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发生过的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指导公司未来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记录和分析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王芳云,2005)。

    3.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分析

一、引言

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发展相对成熟或不能继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将所投入的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本形态,以实现资本增值或避免和降低财产损失的整个环节。从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整个风险投资运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退出是风险资本流通的关键所在,它既是过去的风险投资行为的终点,又是新的风险投资行为的起点。当风险投资从创业企业顺利撤出资本后,它将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进入新的创业企业,从而实现风险投资资金的良性循环。所以,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能否顺利退出创业企业。

目前风险投资的退出路径主要有四种:

1.在创业板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IPO);2.创业企业或创业家股份回购;3.创业企业被兼并收购;4.创业企业清算。

二、不同退出方式优缺点

1.首次公开发行(IPO)

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是指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将所投资的创业企业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出售其所持有股份,以实现退出和资本增值。这种方法可以使风险投资家的资本安全退出,并有可能获得高额回报,同时还使公司获得了在证券市场上持续筹资的渠道。通过股份上市退出企业,是风险投资家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IPO的优点:(1)为创业企业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通过股票上市可以筹集大量的社会资金,并为企业今后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多次筹资打下良好的基础。(2)具有高收益型。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公开上市后,有时会取得惊人的回报,高达初始投资50倍甚至更高的回报也时有发生,这使得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一下子获得了巨大收益。风险投资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优吸引力的退出方式是IPO。(3)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在企业进行风险资本融资时,创业家需要给予风险投资家一定的控制权。按照契约最初给予风险投资家的重要控制权以及一些特殊的控制权将在IPO时终止或减少,风险投资家只保留较弱的控制权,控制权将移交给创业家。所以,如果创业企业实现IPO,重新获得控制权的机会会给企业有力地激励。(4)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IPO退出方式能实现风险投资家与创业家控制权的顺利转移,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运用其他退出方式时,企业核心员工随企业家一起退出企业的尴尬局面,从而保持原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有利于提高创业企业的知名度。公司因所发行的股票上市而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上市后,公司会不断规范自身运作,提高财务透明度,改善经营管理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创业企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6)分散投资风险。上市之前,企业的投资风险全部由创业家和风险投资公司承担。上市后原来控股股东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股权,就可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实现运用社会资金来发展企业的目的。今后即使公司投资遇到损失,创业家和风险投资公司也仅承担公司风险的一部分,其余风险则由其他股东分担。

IPO的缺点:(1)公司受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创业企业上市要受股票交易所的监管,还须向公众披露创业企业大量的内部信息,而有些信息是极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公司的竞争对手和客户可以从这些公开信息中了解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这会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不利于创业企业原有大股东把持公司控制权。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人数以上,从而使股份分散,另一方面,股票上市后提供了被人收购的机会,这对无力绝对控股又想继续把持公司控制权的创业家来说,是一个极大地威胁。(3)受上市股票出售限制。创业企业上市后,其大股东所持有的股票的出售在股票上市初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这会延长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4)上市过程费时费力。要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就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申请程序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律师费、会计师费和承销费用等上市费用往往高得惊人,使关联交易的空间也会大大缩小。(5)IPO受二级市场影响较大。二级市场走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退出回报率的高低乃至IPO本身的成败。上市后管理成本增大,一旦公司经营业绩下降,股民就会争先恐后抛售公司股票,使股价一路下跌,这也会大大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

2.股份回购(Buy-back)

股份回购是指创业企业或者创业家本人采取现金或票据等支付形式,或通过建立一个员工持股基金,来买断风险投资者持有的创业企业的股份。

股份回购的优点:(1)股份回购只涉及创业企业或企业家与风险投资机构两方面的当事人,产权关系明晰,操作简单易行。(2)股份回购几乎不受管制,风险资本可以迅速退出,并取得合法、可观的收益。(3)股份回购可以将外部股权全部内部化,使创业企业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并拥有足够完整的资本进行保值增值,预留了巨大的升值想象空间。

股份回购的缺点:许多风险投资者在考虑回购时仍有不少顾虑,因为它往往要求风险资本投资于企业之初就签订回购协议,而如果到期时企业经营得更好,回购协议就会限制风险投资者获取更高的收益。

3.兼并收购(M&A)

兼并收购(Mergers & Acquisition)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包括资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等),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有时创业家也可以与风险投资家一起把整个创业企业出让给另一家公司,即创业企业被另一家公司兼并收购。通过公司兼并收购,不仅风险投资家可以收回投资并达到退出创业的目的,而且创业家页可以收回其投资并实现其高额的风险投资利润。

兼并收购的优点:(1)直接现实性。兼并收购的最大优势在于,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本退出时,可以拿到现金(或可流通证券),而不仅仅是一种期权。同时,交易的复杂性较低,花费的时间也较少,风险资本可以迅速从创业企业中撤出。与企业回购一样,并购能比IPO更快地收回投资,且适用于大多数不能上市的创业企业。(2)完全、彻底性。在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创业企业家有时愿意与风险投资机构联手,将创业企业整体出售,换取足够的自有资本,并重新用自有资本开办其他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彻底摆脱风险投资公司的束缚。(3)灵活性。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给予了投资人以最大的灵活性来撤出资本,以保证资金的赢利与循环。只要风险投资公司愿意,他们可以在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任一阶段,将自己拥有的某一项目的股权随时变现,来调整投资组合或修正投资战略,从而使整个公司的收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企业出售,这样有利于和购买者进行价格谈判,从而有利于风险投资机构赚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兼并收购的缺点:(1)创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前,圈外人士往往难以判断企业的经营前景,因而难以对创业企业进行合理的估价。(2)创业企业的公司管理层通常并不欢迎这种退出方式,因为创业企业一旦被一家大公司收购,其独立性就会大大削弱,公司原有管理层的权利也会受到影响。(3)投资收益率低。据统计,同IPO的退出方式相比,其投资收益率大约只有IPO方式的1/5。

4.破产清算

清算是指当创业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且难以扭转时,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对其进行破产清算以收回部分投资。

由于高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大部分的创业企业不是很成功,相当一部分创业企业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创业企业,失败的比率非常高。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一旦确认创业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或者成长太慢,不能给予预期的高回报时,就要果断地撤出,将能收回的资金用于下一个循环;若不能及时抽身而退,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从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以及避免由于资金沉淀而造成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清算也属于风险投资一个必不可少的退出渠道。据统计,以清算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占全部风险投资项目的32%,而且这种清算一般只能收回原来投资的64%。

以公司清算的方式退出,对风险投资家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但这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的措施。公司清算的意义在于,避免风险投资对没有前途的项目投入过大,以免将更多的资本变成死账、呆账;同时,也只有通过大量痛苦的清算退出,风险投资家才能在众多的高风险项目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寻求真正的市场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清算退出反映了市场淘汰劣质项目的过程,大量的公司清算为捕捉高回报的市场机会开辟了道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不同退出方式的比较

1.退出机制比较

对风险投资的几种退出机制作了比较,如表1。

表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比较

退出方式 平均持有期(年) 平均投资额(千美元) 平均收入(千美元) 回收倍数 所占比例(%)

首次公开发行 4.2 814 5804 7.1 20

收购 3.7 988 1699 1.7 25

企业回购 4.7 595 1268 2.1 10

二次出售 3.6 715 1431 2.0 25

清算 4.1 1030 198 0.2 20

数据来源: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上海远东出版社

很明显,在剔除一系列因素后,仅就退出收益而言,IPO退出方式获取的回报较其他非IPO退出方式更高,大约是其他方式的3倍左右。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回报率是:破产清算为0,回购和并购为14.9%,IPO最高,平均在30%~60%之间。创业企业的上市使风险投资获得了其他退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巨额投资回报。

2.退出绩效比较

风险投资的退出绩效是指风险投资的资本增值是否顺利、如期实现以及所实现的创业资本增值程度的高低。其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两个方面。具体评价指标包括退出收益、退出价格、退出成本、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现金偏好性、退出时效性、退出市场容量。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风险投资两种退出方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公开上市 出售或收购

率 退出效益 高 低

退出价格 欠灵活、高风险 灵活、低风险

退出成本 高 低

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 高 低

性 现金偏好 高 低

退出时效性 低 高

退出市场容量 低 高

对比整个指标体系(见表2),从影响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回报率和流动性来看,首次公开发行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退出方式,流动性比其他退出方式稍差。综合来说,首次公开发行退出绩效高于企业并购。但从不同的风险投资个案以及风险投资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看,这一结论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3.综合比较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史,统计了相关数据和资料,如表3。

表3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

背景 退出方式 转让

客体 转让对象 市场性质 投资

年限 回报倍数 发生概率(%)

完全失败 清算 资产 企业家 产权市场 4.1 0.2 20

情况一般 转售 股权 风险投资机构 产权市场 3.6 2.0 10

比较成功 企业回购 整体或大宗股票 创业公司 产权市场 4.7 2.1 25

并购 大公司 产权市场 3.7 1.7 25

完全成功 IPO 股票 股民 股票市场 4.2 7.1 20

从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尽管IPO的退出方式回报倍数最高,但其发生的概率在各种退出方式中仅占20%,与此同时,并购占25%,企业回购占25%,转售占10%,清算占20%。这表明,相当多得创业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时得不到公开上市的机会,非IPO得退出方式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海峰,胡松明.风险投资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创业投资 过程管理

1.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动因分析

对于盈利性的创业投资活动而言,创造收益和控制风险是创业投资过程管理的两个关键目标,而非盈利性创业投资活动也具有其多样化的公益性目标,这些都是创业投资过程管理模式建构、尤其是管理卡片设计的目标所在;在创业投资运作实践中已存在诸多相关的措施与方法,这是由创业资本内在本质所决定的,也为管理卡片和相关建议措施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盈利性创业投资创造收益的角度

创业投资构造了一种特殊的风险收益机制,让创业投资机构在承担小企业相对较高的投资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对较高的期望收益。创业投资的整个收益机制包涵“创造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为“项目筛选”、“项目培育”和“项目投资退出”等具体环节。

1.2 盈利性创业投资控制风险的角度

创业投资的高风险主要源于投资对象的高度不确定性、资产的特殊性、创业者和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高度信息不对称和两者目标存在的不一致、以及投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的难度,相应在运作的不同阶段产生了“逆向选择”、“成长风险”、“道德风险”和“变现风险”。

1.3 非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的特殊性

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的目标即是最终的资本退出和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资本运作过程中的创造收益或控制风险的内在动因的根本都是为这一目标;而对非盈利性创业投资资本而言,除了资本回收外,往往还有着其他多样化的公益性目标,一些政府政策型创业投资基金的宗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植当地某行业的创新创业活动等。非盈利性创业投资机构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在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恰当评价、实施风险控制并向创业企业家提供约束和激励,以保证项目运行能实现其多样化的目标和最终资本的回收。

2.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构建

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模式可从三个维度考虑,即管理内容、管理阶段和实施过程。在不同阶段管理的内容和措施各有侧重;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是管理卡片和案例库,管理卡片的设计和实施将创业投资机构的项目管理过程系统化,当创业投资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建立案例库,通过案例推理的原理为现有的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1 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内容

创业投资项目管理是创业资本运作的实质阶段。在完成投资项目的选择,并与创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创业投资机构不仅要按协议提供资金的融通,还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然而,创业投资机构也并非事无巨细地介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一些具体的管理内容和措施大都无法在投资协议中事先约定,因项目管理者的经验和创业投资机构的风格而具有灵活性。由此,创业投资项目管理成为一个重要但又难以深入的领域。

2.2 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阶段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鉴于创业投资参与的是创建企业,一个涉及到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前期的持续动态过程,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阶段也可相应划分为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前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具有其不同的特征,创业投资机构的管理重点和目标也相应不同。

3.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

3.1管理卡片评价体系的设计

管理卡片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基于产品或项目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以及项目与其管理领域成熟度评价实施方法。为对创业投资项目六个管理领域及其相应指标的现状进行监控,结合对被投资企业的实地考察,在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

各评价指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针对不同的创业环境会有不同的优先顺序设计或权重,需要结合创业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同时,根据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将项目管理控制的实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设立若干评价的关键节点,管理者通过管理卡片的成熟度检验功能对项目实施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价,并做出价值提升或风险规避的决策。

3.2管理卡片成熟度评价的实施

通过关键节点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项目及其各管理领域的成熟程度,识别出需加强培育的领域。

3.3案例库的建立和辅助决策

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是一种借鉴经验和重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业投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常常发挥着比管理方法本身更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项目,管理者习惯于借鉴原有经验和成功案例,试图找到一个与新问题相似的案例,然后把该案例中的有关信息和知识不断修改直至满足新的问题要求并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而,建立一个项目案例库将有助于充分利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为创业投资项目过程管理提供检验目标值和风险预警线的参考信息,同时也可提供提升价值和规避风险的方法选择信息从而实现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章彰.创业投资: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7篇

(安徽省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安徽阜阳236000)

摘 要:在介绍新三板现状及地位的情况下,分别运用财务业绩指标及业绩波动性数值分析其特点和波动性风险大小,并提出相应对策。运用的财务业绩指标有毛利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业绩波动性指标有净利润波动性、扣非净利润波动性以及经营现金流波动性。在与创业板相比后得出新三板高盈利、小规模、高增长、高波动性风险的结论,并提出做市商制度、绿色转板机制以及调整市场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 :新三板;波动性风险;市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56-04

引言

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2001年7月1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为了解决STAQ以及NET系统中挂牌企业的股份流通问题开展了“老三板”,即代办股权转让系统。但由于其规模太小,场外交易较落后,2006年1月,“新三板”孕育而生,即“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它是为扶持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股份制企业而设立的融资服务平台。2013年1月,由国务院的推进对其进行全面扩容后,成为全国性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交易平台,成为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组成部分,简称为NEEQ,主要针对中小微型企业。新三板如今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高科技和高成长企业进入。

国内众多学者也都对新三板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挂牌制度与监管以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预测,得出了普遍结论。汉鼎咨询(2013)认为[1],由于当前新三板准入制度的限制、新三板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以及新三板转让交易制度只有协议转让方式等原因,造成了新三板流动性差的问题;我国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信息评估要求限制小弹性大,导致投资风险较高;新三板挂牌企业集中于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更新快,市场反应灵敏,对专业单一技术和核心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高,这在本质上决定了其变动性大而带来的运营风险。马旭驰(2014)提出,新三板市场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因素和内部风险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利率和汇率,内部因素包括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资金流动性缺乏、挂牌公司转板上市存在变数等[2]。周科竞(2011)指出,新三板上市公司虽然过往并无明显风险,但这是建立在投资者并未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的;越小的企业造假越容易,关联企业为其输送利润也就越简单,若是新三板能有中小投资者参与,难保没有造假企业出现。新三板上市公司或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3]。左永刚(2014)从多层次风险控制体系的角度指出[4],新三板门槛较低,挂牌企业正在日益增多,投资风险的提示沿用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以自律为主的监管模式也将面临挑战;新三板将构建三个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强化主办券商市场卖方角色和持续督导责任,二是构建分层次的市场自律监管体系,三是构建与监管机构之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本文在介绍新三板现状的情况下,从先宏观后微观的角度分析市场风险,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各项财务业绩指标数据分析其导致的波动性风险的大小;通过毛利率、EPS、ROE、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净利润波动性、扣非净利润波动性和经营现金流波动性几项波动性指标来客观表示新三板的波动性风险;在与创业板相比后得出新三板高盈利、小规模、高增长、高波动性风险的结论,并提出做市商制度、绿色转板机制以及调整市场监管的对策。

一、新三板市场的现状描述及业绩波动性指标的选取

1.新三板市场的现状描述

不同投资者与融资者因为其各自的规模大小不同、特征有别等区别而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呈现多样化需求的态势。这种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展至今,已由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并同步运行[5]。其中,场内市场包括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即二板),场外市场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以及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相互辅助、共同促进,起到了“孵化器”与“蓄水池”的作用[6]。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下,随着新三板的扩容,其企业挂牌数量飞速增长。今年以来,新挂牌数量达到550家。1月份挂牌292家,创历史新高。2月份挂牌130家,3月截至目前,已有128家企业挂牌[7]。截至3月19日,全国股系统挂牌公司数量达到2122家,涵盖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文化传媒、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行业。尽管中小企业对创造就业和活跃经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仍然很难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因为银行更愿意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且沪深两市股票上市和债券发行也常将中小企业挡在融资渠道之外[8]。由此可见,新三板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也为投资者开辟了投资渠道。根据其扩容速度、企业挂牌速度等推算,未来五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很可能突破5000家,总市值超过10000亿。这对于当前比较充裕的中国民间资金和相对比较少的投资渠道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规模。因此,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开放,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新三板不仅为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开辟捷径,也为更多要求快速IPO的企业带来希望。

然而证券市场运行伴随风险是金融体系不变的定律。尤其在当前各投资者们非理智型狂热之时,对风险的测度与防范显得更为重要。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从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新三板市场风险,即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动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导致的风险。

扩容前新三板的挂牌公司都是比较优秀的,其中近半数企业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但扩容后的“新三板”企业质量良莠不齐,绝大多数难以上市,甚至面临随时倒闭的风险。中小企业的生存特点就是在大量企业产生的同时有大量企业消亡,最终长期存活并获利的屈指可数,这个特点就成为新三板市场高概率高风险的决定因素。且由于新三板市场同创业板市场一样都是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高新企业提供资金,其挂牌门槛较低,所以风险更大。虽然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企业不属于上市企业,但其依然可以融资并通过转板机制来进行上市;虽然证监会严格规定新三板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一般个人散户还是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发售的基金或理财产品等进行间接投资,风险进一步积聚。

2.各项指标选取

我国现行新三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成长伴随高风险,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估值弱、融资难、流动性差。西部证券提供的数据也显示,新三板市场的总体波动较大。2010年新三板市场全年成交均价约为6.1元,不过各月的成交均价变动较大,其中最高均价为11月的9.22元,最低为7月的2.18元;个股的弹性则更为惊人,北京时代和恒业世纪的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1062%和117.7%,在个别月份这种波动尤为突出。例如,恒业世纪在2010年1月的成交价格波动幅度达到1700%,而北京时代在2011年3月的波动幅度更是达到12900%[9]。基于文献梳理和研究需要,本文选择毛利率、EPS(每股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观察新三板市场的波动值大小,并通过将其三项业绩波动性指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波动性(以下简称扣非净利)、净利润波动性以及经营现金流波动性与创业板市场的相应值进行比较来分析观察其风险波动性。

具体选取的各项指标介绍如下:

毛利率(GrossProfitMargin):是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即: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每股收益EPS(EarningsPerShare):即每股盈利,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或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

净资产收益率ROE(RateofReturnonCommonStockholders’Equity):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值报酬率/权益报酬率/权益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营业收入增长率(IncreaseRateofMainBusinessRevenue):是指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总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差值的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表示与上年相比,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公式表示为: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营业收入增长额=营业收入总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净利润(即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及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非利润):其中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扣非净利=净利润-非经常性利润+非经常性损失。

经营现金流(OperatingCashFlow):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公式表示为:经营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入额-经营性现金流出额。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

二、各项指标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1.新三板历年业绩指标均值分析

通过计算新三板所有挂牌企业的毛利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并求得均值(毛利率均值)、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值的均值(每股收益均值)、税后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以及本年营业收入总额同上一年营业收入总额的差额与上一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值的均值(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值)得到表1中的数据:

从表1可以看到,新三板挂牌企业2013年毛利率的均值为50.47%,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8.13%,而创业板ROE仅为7.38%。每股收益的均值为0.28元/股,高盈利性使新三板成为各投资机构及各投资者的关注焦点。2013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49.07%,该指数整体处于增长趋势。尤其从2010年开始,新三板挂牌企业业绩增速明显提升,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使其遵循良性循环的规则。但2013年与2007年的业绩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整体波动较大。

2.新三板波动性指标数据分析

由于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以及经营能力,其数值大小与经营效益称正比;扣非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公正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经营现金流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并反映其偿付能力大小。因此本文选择观察这三个指标的波动性来分析新三板市场的波动性风险,并与创业板做相应的对比,数据处理结果(见表2)。

表2显示:(1)净利润波动性(%)。新三板挂牌企业2013年平均净利润为728.10万元,相比创业板市场企业净利润均值7524.64万元近1∶10。年净利润最大为13475.5万元,而创业板年净利润最大为83991.02万元,比较之下相差甚远。净利润波动性方面,新三板几乎为创业板的3倍,中值几乎为创业板的2倍,而最大值更是达到10∶1的惊人倍数。(2)扣非净利波动性(%)。在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波动性值比较下,新三板的均值数值仍比创业板大2倍多,中值也近乎为创业板的2倍,最大值比创业板大7倍,最小值为创业板的10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我们仍能看到新三板市场净利润的高波动性,并发现其波动风险远远大于创业板。(3)经营现金流波动性(%)。在反映企业偿付能力的经营现金流上,新三板的波动依然大于创业板,表中均值栏,新三板是创业板的3倍多,中值也将近3倍,最大值虽没有前两项指标的相差悬殊,但还是大于创业板,为创业板的3倍,而最小值竟为创业板的14倍左右,波动值极其不稳定。

3.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从整体上可得出新三板企业具有以下表现:

盈利能力强、规模小:新三板各项盈利指标数值均可观,并大于创业板,盈利能力较强;而净资产收益率虽然比较稳定但数值并不高。

业绩增速快:其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波动性大:三项波动性指标中,无论均值、中值、最值,新三板均大于创业板,最值方面更是远远高于创业板,其波动性风险明显高于创业板。

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网络数据统计显示,新三板市场的挂牌企业2013年亏损92家,亏损企业占新三板企业总数1/9左右,这明显表现出新三板较创业板高的投资风险带来的危险。

表中的数据整体波动较大,整个新三板市场也只有少数企业才能保持稳定的高盈利。从而可见新三板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扎实牢固。新三板的高盈利同时又伴随业绩分化大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我国新三板挂牌制度的不完善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尤其是扩容后,企业数量猛增,质量无保障,企业则将面临更大更棘手的波动性风险。因此,完善的法律制度、合适的政府干预、合理的监管制度以及健康的运行环境才能为新三板市场开辟一条阳光大道。收益与风险是呈正比的,想要在新三板市场中游刃有余,必须要密切关注市场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各项相关政策并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才行。

三、政策建议

1.完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作为一种市场交易制度,是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是一种“报价驱动”制度[10]。简单来说就是:报出价格,并能按这个价格买入或卖出。做市商制度对于新三板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这种不断报价并接受的报价机制,使得它对提高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因为监管机构对做市商的报价有严格限制,做市商不能够随意报价。这样,在做市商制度下,市场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做市商利用自有资金和证券进行吸收,可以降低竞价机制下双方交易量不均衡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了新三板市场价格波动[11]。这就大大优于以前的竞价交易制度。竞价交易制度的特征是开市价格由集合竞价形成,交易系统对进入的投资者发送交易指令,按价格与时间优先原则排序,将买卖指令竞价,进行配对成交,是一种“指令驱动”制度。竞价交易机制中的开盘与随后的交易价格均是由竞价形成的。所有投资者的买卖指令都汇集到交易所的主机中,系统自动让价格相同的买卖单成交,成交价格是在交易系统内部生成的。这样股票价格的波动就会很大,配对成交的方式下系统的不灵活性也是另一大缺陷。

2.完善绿色转板机制

绿色转板机制,即直接转板机制,就是低级证券市场的挂牌公司,如果符合高级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则可以直接转至高级市场的制度[12]。这种为新三板中的优质企业提供转向主板、创业板的捷径的制度无疑能增强新三板市场的灵活性,这样也会一定程度上激励新三板各企业努力改善自身现状以满足转板条件,真正实现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创业板市场的良好衔接,进而减小其高波动性并逐步加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3.规范市场监管

鉴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应的市场监管也要与其相适应,才能保证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尝试统一监管与分层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即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两方共同监管的同时,又各担其责,例如证监会负责各项交易制度与规则的制定实施,而证券业协会则做好行业自律方面的监管,双管齐下,共同保证新三板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汉鼎咨询.新三板市场发展及趋势[EB/OL].新浪博客,2013-

01-23.

[2]马旭驰.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D].大连:东

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周科竞.新三板投资风险空前巨大[N].北京商报,2011-03-31

(006).

[4]左永刚.新三板将构建三个层次风险控制体系[N].证券日报,

2014-05-09(A02).

[5]朱双婧.我国新三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的运行特征比较[D].

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张静帆.我国新三板交易制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民商法

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4.

[7]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http://neeq.cc/index.

[8]汤蕙.“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D].武汉:江汉大学商学院硕

士学位论文,2012.

[9]西部证券官网,http://westsecu.com/xbzq/index.html.

[10]杜恩斌.新三板扩容的风险分析及防范[D].上海:华东政法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龙强.论新三板的扩容及其影响[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熊三炉.我国新三板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技术

创业收益与风险范文第8篇

摘要:风险资本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率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在投资过程中,风险资本家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如垄断投资、混合投资、辛迪加投资和联合投资,并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务。由于财富约束、风险分担和增值服务的需要,风险资本家经常共同对创业企业投资,因此,传统的委托理论分析已不能解释风险投资行为,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分析对此提供了更好的解释,而且多重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博弈也成为风险资本投资研究的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073-08

一、引言

风险投资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随着对风险投资活动认识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从运用传统委托理论分析各种成本问题,逐渐发展为分析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问题分析。以往文献多从融资角度展开,假设创业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但由于创业企业家受财富约束,风险资本家实际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他们也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务,所以风险资本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实践中,风险资本家会采取各种投资策略以解决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如选择垄断或独自投资(Solo-investment)、混合投资(MixedInvestment)、组成辛迪加(Syndication)或共同投资(Co―investment)、联合风险投资(Joint Venture)等。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风险投资理论研究和市场发展都比较滞后:理论研究基本追寻国外的研究路线,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风险资本家投资策略比较单一,很少对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更多关注财务目标等。而国外研究显示,风险资本家选择不同投资策略进行投入对企业产出有重要影响,而且企业家也更喜欢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者。因此,以风险资本家作为研究起点对风险投资策略进行全面梳理,对深入理解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完整的投资过程应包括项目选择、投资及退出三个程序,因大多数文献集中于投资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过程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而对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和退出另做陈述。但应注意,投资策略和投资选择与退出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二、垄断风险投资

当其是创业企业的唯一资本提供者时,风险资本家经常采用分阶段投资以有效缓解成本问题。分阶段投资主要有两种类型,设定投资目标或里程碑(Milestone Investment)和无目标或循环(Round Investment)的分阶段投资。在第一种类型中,双方设定分阶段目标,并在最初契约中约定总投资额以排除再谈判的可能。这样,风险资本家就可获得较高的事前灵活性,一旦创业企业家的努力或业绩未满足预定目标(如获得新专利,生产出最终产品或可预见的产品市场销售额等),风险资本家有权放弃项目。而无目标分阶段投资则给予风险资本家更大事后灵活性,在初始契约中不设定总投资额,在上阶段投资完成后,双方就下阶段投资进行谈判。

通过分阶段投资的理论分析,学者们认为风险资本家选择分阶段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有效激励创业企业家以及缓解创业企业家的再谈判承诺问题。

当企业家仅投入无成本的人力资本时,一旦风险资本家做出投资,创业企业家不能承诺不对投资者的要求权进行再谈判,分阶段投资能有效减轻承诺问题。Neher忽略风险资本家的承诺及分阶段投资对创业者的激励问题,认为通过在投资契约中设定可明确衡量的投资标准,分阶段投资将企业家人力资本逐渐嵌入到实物资产中,增加风险投资的抵押价值。因此,对无形资产较少的企业,获得投资的可能性增加,每阶段投资数量增加且最优融资阶段数量减少,待企业家人力资本全部嵌入到实物资产中,即是企业家被更换之时。

分阶段投资给风险资本家带来事前(后)投资灵活性,但投资灵活性价值随创业企业家的外部选择权变化。相比而言,设定目标分阶段投资增加了风险资本家事前的分阶段选择权价值,并随企业家外部选择权的减少而递增。通过给予投资者更高的要求权,减少缔约成本,提高契约的可执行性,Cuny和Talmor对设定目标分阶段投资的理论分析获得了经验证据的支持,但结果对参数变化非常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不确定性下降,风险资本家会投资更多,分阶段投资对投资者而言具有期权价值;期权是可以用来衡量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工具,但需将期权价值嵌入双方的博弈过程。Cossin、Leleux和Saliasi构造包含多变量的案例模型,认为分阶段风险投资比一次性投资期权价值更高,Young Li则依据实物期权观点,考虑了两种具体不确定性:项目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自利或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是在保留当前投资期权和现在投资以获取后续投资期权之间选择。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保留当前投资期权的价值,致使投资延迟,并增加未来投资成本,甚至会使该期权价值完全丧失;市场竞争也增加等待的机会成本,促使风险资本家尽早投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前期主要是项目特有的不确定性起主要作用。

虽然分阶段投资能有效激励风险资本家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但与此同时,分阶段投资也带来一定成本。好的项目可能不能获得足够投资,产生投资不足问题以及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窗饰行为),因此,最优投资决策应是权衡分阶段投资收益与成本的结果。垄断投资分析忽略了风险资本家的财富约束,以及组合投资的风险分散作用,更重要的是,未考虑风险资本家提供的增值服务,风险资本家被假设成仅是为了获取财务收益的消极资本提供者。

三、混合风险投资

由于风险资本家的财富约束或为了获取增值服务,如获得其他投资者对项目的再评价,风险投资企业可能存在多个投资者。此时,风险资本家会采取混合投资方式:在投资后续阶段引入新投资者,但投资者之间并无明显联系。先前投资者通过监管创业项目,对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未来前景有更多的信息,被称为内部投资者。在与外部(后续)投资者的缔约中,存在内部投资者道德风险以及与创业企业家合谋的可能性。内部投资者可能以外部投资者为代价获取私人收益,因此,存在过度投资的倾向。

内部投资者的存在也能减少过度投资。考虑内部投资者在后续证券定价中存在道德风险,证券的选择可以揭示内部投资者私人信息,防止投资过度。但是,当且仅当内部投资者持有固定比例契约(总是收到项目收益和支付未来投资的固定比例),其支付独立于新发行证券价格时,其他投资者才能做出最优投资决策。Fluck、Garrision和

Myers就认为,考虑内生的努力投入时,接近固定比例契约规则才能确保揭示真实信息。原因是固定比例契约消除了后续融资中证券错误定价的激励:新证券发行价格仅影响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剩余分配。对于给定信息的估价,如果新证券定价过高,企业家获益,反之则外部投资者获益。与此不同,Bigus考虑内部投资者通过前期经历了解创业者能力信息,而外部投资者接触不到此信息,其投资契约反映了创业者平均能力。如果创业者能力较强,在下轮融资前,内部投资者要求更高回报份额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了有用信息。

当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获得项目成功概率的私人信息时,存在双方为确保项目继续进行合谋的可能性。事前,风险资本家不实施监管(节省监管成本),创业企业家选择无效率投资项目;事后,当双方获得项目成功概率的私人信息时,合谋以确保项目继续进行,即便此时项目清算更有价值。Dessi认为最优防合谋合约可采取非常简单的形式:将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配置给作为金融中介的其他投资者,可以对项目继续和再投资做出正确决策。但研究结果依赖于两个假设:金融中介(其他投资者)的监管及风险资本家技能和专业知识是相对稀缺的,存在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家以其他投资者为代价合谋的可能性。

混合风险投资中,通过内部投资者的信息显示和控制权安排解决过度投资或合谋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1)内部投资者不是企业收益的唯一所有者,在参与企业投资决策时可能做出次优决定,产生高昂的成本。(2)内部投资者通过监管项目获取信息,增加了在随后投资中的谈判力,可能增加企业家融资成本,当创业者转向外部投资者成本更高时,他将“粘住”内部投资者,导致垄断投资不足。(3)声誉的惩罚作用和重复博弈不能对内部投资者与创业者合谋形成完全的约束。(4)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可能导致次优投资决定。

四、辛迪加风险投资

辛迪加或共同投资是指风险资本家群体在不确定环境中必须做出共同决策,随后分享产出。主导式辛迪加投资通常是一个主要投资者(LeadInvestor)(贡献大部分资金并监督创业者)和不知情的共同投资者(贡献较少资金)的组合。辛迪加风险投资中,共同投资者比外部投资者有更好的信息,通过主要投资者更容易制裁机会主义行为,这也是辛迪加投资优于混合投资的原因。Kaiser和Lauterbach总结了辛迪加投资的组建动机,除筹集资金外,组建辛迪加投资可以分担风险,获得投资项目的再评价、专业知识互补、经验的多样化、管理咨询、未来的互惠要约、降低敲竹杠的激励、减少窗饰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获得更多网络资源。总体上,以上组建辛迪加的动机可以分为融资动机和资源动机。在实践中,辛迪加投资方式非常普遍。

风险资本家的个体特征,如投资者经验水平或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等会影响辛迪加组建决策。Lemer与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都分析了共同投资时后续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考虑投资者经验水平的影响,前者认为辛迪加投资要权衡投资机会准确信息的收集和保持垄断收益的需要,而后者认为要权衡项目再评价的收益和分享辛迪加租金的成本。

Lerner认为组建辛迪加会发生两类成本:辛迪加组建不能引致有效学习(1earning)的成本;强迫两个投资者分享公司所有权,减少投入努力激励的成本。两类成本分别与初始风险资本家的经验递增和递减。而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认为组建辛迪加的激励成本来自于后续风险资本家可能在项目评价后的投资机会偷窃(排他性的对项目投资并成为潜在竞争者),投资机会被偷窃的潜在威胁迫使先期风险资本家签订辛迪加合约。

由于私人信号的可操纵性和不可证实性,当具有项目盈利私人信息的先期风险资本家寻求投资伙伴准备共同投资时,存在双边信息不对称,因此,最优合约安排应激励双方报告真实信息。组建辛迪加的激励成本(后续投资者的租金)随风险资本家的专业鉴定水平(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而变化。当后续投资者的专业鉴定水平增加时,辛迪加的激励成本相当大;如果其专业鉴定水平不是特别高时,辛迪加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后续投资者专业鉴定水平随先期投资者递增,这与Casamatta和Haritchabalet的结论相似。

经验或对投资项目的评价能力还导致努力水平投入的差异:当发现组建辛迪加成本太高时,非常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不能收集足够信息,基于已知信息,他们会提供过多努力;中等经验水平投资者不去收集足够信息,由于评价不准确,他们不会施加足够努力;如果存在决定风险资本家努力水平的道德风险,对非常无经验的投资者来说,组建辛迪加的成本会改变他们的激励条件,无经验的风险资本家提供低努力。因此,该结论的启示是: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相互组建辛迪加,而非常有经验的风险资本家不愿参加辛迪加,辛迪加更多出现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初期。

出于资源动机考虑,风险资本家组建辛迪加并共同决策,减少了混合投资的低效率,因此,风险资本家个体特征对辛迪加网络结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风险资本家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可通过主要投资者与共同投资者角色轮换提供的互惠要约得以缓解。近年来,辛迪加投资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除关注风险资本家的个体特征作用外,研究者利用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跨学科知识解释辛迪加投资行为和辛迪加网络的结构特征,为辛迪加风险投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辛迪加网络的演化和治理仍处于探索之中。

辛迪加投资具有集中于某些行业或地域接近企业的趋势,从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角度来看,有关潜在投资机会的信息在地域和行业范围内流动,辛迪加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相互信任,将信息扩散到边界之外,扩展了交易空间半径。在某些行业的投资网络中,处于轴心位置的风险资本家会更多地投资偏远企业,市场结构中角色位置的差异似乎可以区分风险资本家克服交易边界的能力。交易范围扩大不是因为投资偏好改变,因此,不同网络受限制的可靠信息流动解释了风险投资交换关系的形成,投资行业或企业的制度环境改善将增加投资。Sorenson和Stuart进一步检验了影响交易范围扩大的被投资企业环境因素。

适应性网络构建理论(Adapting the NetworkFormation Theories)认为经济人的网络位置或连接会显著影响他的经济和社会行为。Zheng发现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占据着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的位置,凸现了网络中心参与人(风险资本家)的经纪人作用。Han利用Jackson―van den Nouweland双向网络构建规则,运用非合作博弈分析,考虑了人类型和合伙人具体特征异质的成本和价值。

其分析显示,发起人为中心星状网络是局部网络的子博弈完美均衡网络结构,即:一个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处于局部网络中心,所有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处于边缘,边缘风险投资公司只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风险投资公司间接联系。该分析的局限在于仅考虑一个区域内的投资网络,未考虑跨区域辛迪加网络的形成机制。

五、联合风险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联合投资成为许多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投资方式。风险资本家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的组织成本低,但监管成本高。对于联合风险投资的研究,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认为,垂直联合风险投资使成本内部化,可以有效减轻治理问题,但不创造协同收益;协同收益分享观点认为,由于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水平联合风险投资可以产生协同财富利得;而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通过控制权的安排可以减少敲竹杠风险和承诺问题,但联合所有权不可能达到最优。

对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理论的检验中,Houston和Johnson利用事件研究方法的股价反应分析,显示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联合风险投资比简单契约治理更优。当企业家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声誉较差、监管困难时,垂直联合(风险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仅使创业企业获得非正常财富,水平联合(风险资本家之间)风险投资则能提供双边协同财富收益,减少成本。由此可以推论,资源动机通常是联合投资的主要动因,公司治理和当地社会基础结构对风险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

从产权观点来看,当交易一方投入专有性资本时,联合所有权不能达到最优,但考虑总量投资,即双方投资是完全替代的(双方投入实物资产),产权观点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假设控制权分配随时间变化的有限博弈,当双方有第二次投资机会时,第一阶段投资可能达到最优,即联合所有权是最优产权结构。原因是给定完美替资,联合所有权不是唯一决定的,两阶段的多重均衡可被用以惩罚或奖励第一阶段的投资行为,所以最优投资得以保持。但对于创业企业,企业家投入与风险资本家的投人通常不是完全可替代的,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承诺问题被忽视。

当考虑事后侵占(价值再分配行为)的影响,联合控制与单边控制可能一样最优。综合收益分享契约的产权与交易成本理论,Bai、Tao和Wu建立团队生产模型,利用中国200个联合风险投资契约(FDI投资)的经验证据显示,收益分享权和控制权安排支持了产权理论的自我投资模型,拒绝了合作投资的模型凹,并发现交易成本理论不能解释经验数据,但分析依赖于具体投资模型类型和事后有效谈判的假设。产权理论分析中的事前投资激励是重要的,在自我投资模型中,事后无效决策本身(无再谈判时)或事后再谈判(来自于无效决策的威胁)对事前投资激励有害的。如果价值再分配行为占优于帕累托改进行为,则联合控制是最优的。在合作投资模型中,存在有效再谈判时,如果价值再分配行为占优于帕累托改进行为,事后再谈判从事前投资激励中获益,则单边控制最优。因此,控制权和收益分享权应是替代的,如果在单边控制方发现为了自身利益必须采取价值再分配行为时,联合控制是最优的。

此外,联合风险投资企业及其所在的环境对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如Folta分析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有利于减少创业成本,增加国外投资成功的机会,因为当地(中国)投资伙伴有一定的优势,如可获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品牌声誉、土地、特许权、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网络;Bai、Tao和Wu发现,联合控制的程度随时间及当地法律环境的改进、文化的类同(风险资本家之间)及联合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性递减,随侵占问题敏感性增加,外国控制权和收益份额随合约中任务的数量和行业技术熟练性而增加,随整个行业销售量递减。

六、结论

风险投资研究从利用传统的委托理论,到共同投入和分享产出的团队生产分析,风险资本家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风险资本家的投资策略选择对投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也是应对风险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的反应。区分风险投资的四种投资策略:垄断风险投资、混合风险投资、辛迪加风险投资和联合风险投资,为深入理解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提供了重要启示:

(1)风险资本家在投资中选择不同投资策略,对投资双方的行为和投资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如、垄断投资仅考虑风险资本家的激励条件,混合投资则需向外部投资者揭示真实信息,辛迪加投资解释了风险资本家组合的形成动机,联合风险投资可以创造协同收益和减少侵占行为。不同投资策略的激励机制不同,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也不同,因此,区分不同的投资策略可以加深我们对风险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

(2)风险投资市场是复杂的,建立单一模型似乎不可能全面理解风险投资行为。从最初的委托框架下分析对人的激励,到从团队生产研究共同投人、分享产出的有效激励,考虑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敲竹杠、窗饰行为、控制权等各种现实问题,都为研究我国风险投资行为提供了理论参考。但这些研究技术还未完全用来检验我国风险资本投资行为,在应用时必须考虑制度环境的差异。

(3)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与经验检验是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应从实践检验中发掘线索。如随着发现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广泛存在,传统委托理论的研究框架已不合适。此外,理论分析应从理论工具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如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但应关注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交易成本难以衡量,不完全契约的完全理性假设缺陷,社会网络的动态刻画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理论的解释能力。

(4)目前风险投资的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访谈、案例、契约内容的计量分析等。调查方法存在内生的误差,应试者回答与实际行为是否一致难以检验,而案例分析制约了结论的一般性,契约分析不可避免地产生测量误差问题。但是,这些经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风险投资行为的理解。

(5)实践表明,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外风险资本家积极投入到企业的经营和监管中,提供的增值服务对创业企业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但国内风险资本家显然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国内风险资本家的增值服务能力,改变其关注单一财务目标和短视行为,改善社会基础结构对投资参与者提供有效激励,都将是发展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不能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