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心脑血管疾病有许多早期表现,值得老年人注意:①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活动时加重。②心前区疼痛或左肩部放射性发木发痛。③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④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⑤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⑥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⑦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消失。⑧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⑨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

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传统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升高、糖尿病和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其中又以下列因素更为重要:①高血压: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危险的患病因素。血压升高的时候极其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②高血脂:患有高胆固醇的老年人只要血胆固醇含量高于260毫克/100毫升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就要高出平常人的5倍。③高血糖:我国患糖尿病的人群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研究发现,大约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其次的死因为小血管病变,因此这些老年人在平时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④吸烟:吸烟不仅影响呼吸道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其他器官的健康。经常吸烟会影响到血管内皮的功能,使心血管病变不稳定,从而引起血栓、中风、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发生。

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

目前,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评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基于“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等),采用我国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建立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大家可以通过登录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信息网,将具体情况输入计算界面,由计算机计算获得结果(网址:)。根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某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值(%)。根据数值可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②根据心血管病的“新型”危险指标进行评估。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类(如IL-6)、髓过氧化物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胱抑素C等。

体检中患者为什么要告诉医生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

糖化血红蛋白在评价血管疾病风险中有何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病相关。对于没有确诊为糖尿病的普通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较正常人的冠心病患病危险增加40%。未确诊糖尿病的无症状老人,在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有必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用以评价血管疾病患病的风险。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什么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HCY血症可共同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当两种情况并存时,心血管事件危险明显增加。我国高血压人群中,有75%合并高血压和高HCY血症者,这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体检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建议检测血浆HCY水平。另外,患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老年人,在心血管体检时,如有必要,也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这是因为血浆HCY水平升高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有哪些常用的无创性检查?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目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静息12导联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上臂/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动脉弹性、踝臂指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等项目。

运动心电检测在评价老年人早期心血管患病风险中有何作用?

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不但常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一些特殊发现也与今后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具有重要价值。运动耐量实验(如平板实验)预测能力最强。随运动负荷量的增加,血压下降也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运动时心率无明显增快者不良事件增加,这可能与心脏功能变差有关。运动后,正常人的心率迅速减缓,被称作心脏复率。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心脏复率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关。对于具有心血管患病危险的老年人,在体检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特别要关注运动试验期间的一些如运动能力和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指标。

为什么要推荐患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心脏体检方面常用的方法之一。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当发现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左心室肥厚时,提示了高血压对心脏已经造成损害,因此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肥厚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和死亡。与偏心性肥厚相比,向心性肥厚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更高。因此推荐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或进行心脏体检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老年人如何配合医生做好血管患病风险的评估?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黑龙江省绥棱县中医院 黑龙江省绥棱县 152200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而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则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的规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采用积极正确的治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笔者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现状及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药物予以预防,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临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数据较多,如何选用正确的工具进行风险性评估是影响疾病预防的重要因素,笔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风险评估数据的整理,希望能够提高心血管患者救治前的正确处理率。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风险评估

首先,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容易出现贫血现象,有的研究学者还对此进行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风险评估系统找出发病的原因,通过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死亡率和康复率之间的比例,之后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几组独立的临床预测变量,将患者的危险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以便于为日后的风险评估提供有利的验证依据,如果是预后评价较低的患者还需要继续康复治疗,而危险程度越大其复发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越大。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心律、动脉收缩压以及是否有心血管患病史与遗传史,通过分析这些条件来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其次,危险模型的建立也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 ,危险模型包括心力衰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心脏收缩压等各项指标,跟踪患者出院后的症状转变,再按照临床参数来推导患者出院后六个月的病死率,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更加广泛的适用性[1]。最后要强调的是有关心血管患者脑出血的风险评分,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会与相应的抗凝血药物成分融合,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的几率,但是一旦发生出血就很难治愈,即便是治愈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注重预后措施的采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2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对于没有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脏病患者更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这种心脏病患者被称为亚临床状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要素是控制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而且每五年都要对其进行一次风险评估,美国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在患者心血管疾病治愈后复发的几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酗酒等,还有少数患有家族遗传病史,但这些人群的发病年龄都在五十岁以后,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可以将部分危险因素排除。那么,有着不同程度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呢,首先,低风险人群要通过合理膳食、规律生活起居做起;中危人群则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就离不开药物的治疗,而且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要极为注意,尽量减少工作量,多休息,适当运动[2]。

3 心房颤动患者的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患者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心脏病,需要通过血栓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危险因素的判定,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都死于脑血栓,因此,对于心房颤动疾病的治疗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笔者推荐使用CHADS2 简易评分法,也就是对患者的血压、心律等进行测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此风险评估系统也分为不同的等级,随着等级的升高其患有脑血栓的概率也会增大,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低危患者外其他等级的患者都要采用抗凝治疗,这是一种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可以机体的凝血时间来调节标准化比值,确保风险评估系数在二到三之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患者及容易发生危险,尽管目前这一评分体系还没有不适应的患者,但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尽量提升治疗的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另一方面,就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与之前的风险评估类似,抗血栓质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灵活的修改治疗方案,但医师一定要控制好出血的风险,临床评分标准包括了肝肾功能、血压水平以及所服用药物的作用,这些评估因素都是衡量患者风险与获益的比值,只有谨慎、积极的选择抗栓药物与治疗方法才能更好的防范心房震颤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3]。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最近几年国际上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几种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几率进行阐述,尽管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评估体系还不是非常全面与准确,但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与疾病的防范工作,在心血管疾病的整合与危险因素的评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流程,同时增加临床调查实例,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Z].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处,201-230.

[2] 陈校云, 孙纽云, 高光明. 我国医疗风险成因分析方法及常见风险因素[J]. 中国医院,2011,15(5):622-921.

[3] 吴升平, 滑蓉蓉, 王文志等. 北京市社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疾病知识、信念、行为水平与经济收入的关系[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7(5):444-447.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健康体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可将人群分为低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病人群。而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阻止风险人群向慢病人群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整体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降低疾病风险。

低风险人群:指健康评估为发现健康问题和低健康风险的群体。通常以年轻人为主,有可能存在生活方式及心理压力问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该群体远离不良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推迟患病危U因素的发生。一般在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指导和建议。

高风险人群:指经过风险评估存在明显的高危因素,并需要立即改善健康状况的群体。如肥胖、吸烟、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高风险人群需要密切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高风险人群可以按以下情况具体来分。

1.根据年龄: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多发病,青壮年可能有传染病、早期代谢综合征、癌症等。老年人为各器官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疾病等。

2.根据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有家族性遗传倾向等。

3.根据既往史或既往检查异常发现,选择必要的复查:例如乙肝病史、既往检查发现有肝血管瘤、肾囊肿等。

4.根据职业:计算机工作者、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一族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肌肉、关节酸痛、颈椎和腰椎患病率明显增高,还会有眼睛发干、头疼,烦躁,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教师由于粉尘对肺部和咽喉部的刺激,以及长期站立和不良坐姿对腰椎、颈椎有影响,应该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司机是高血压、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胃病、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的高发人群。同时由于汽车尾气含有铅、乙苯胺等强致癌物质,会使人体细胞受到损伤。

销售人员饮食常常不规律、饮酒量大,易造成消化道疾患。

许多工作需要长期保持某种固定姿势,容易产生局部疲劳、劳损甚至职业病。如果工作间灰尘粉尘多、环境嘈杂、接触化学制剂,接触辐射物质等都应进行定期的相关职业病的检查。

5. 根据需求: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入职检查等。

慢病人群:指有明确的疾病诊断,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出现的人群。

如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疾病,首先需要在专业医师诊疗下,使所患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对影响慢病控制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纠正改善,采用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良的心理精神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都是慢性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合理干预和控制,可防止慢性病并发症,防止致残,延长生命。

这些体检误区,小心别陷进去

很多人对于体检存在认识误区,如认为体检是老年人的事;一次体检可以保三五年无忧;体检只选贵,只认“高精尖”项目;每年的体检方案都是一样的等等。下面这些就是人们针对体检认识的常见误区。

误区1:一些检查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尽量不要查;一些检查不重要,可以不做。

听说X线检查对人体有害,担心辐射,一些人便拒绝相关射线检查,就可能错过了治疗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的最佳时机。实际上,除了女性妊娠期不宜检查外,一年一两次X线检查,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体器官可接受的射线剂量标准。有些人体检时会放弃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检查项目,例如身高体重、耳鼻喉科、眼底检查、指诊等等。实际上BMI(体重指数)是判断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指诊筛查低位直肠肿瘤简单、直接;眼底视网膜是全身惟一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末梢血管,其状况对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误区2:肿瘤标志物指标高一定就是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是体检的重要内容,但肿瘤标记物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升高不代表已经患了肿瘤。肿瘤标记物的轻微升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在抽烟、感染、良性疾病等情况下,肿瘤标记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进行严密随访,不必恐慌。

误区3:体检没发现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常规的健康体检是筛查阳性结果,体检大夫在体检报告中所签署的意见,仅限于本次体检结果及从前体检报告的综合分析。千万不要觉得体检合格就万事大吉,一些隐匿复杂性疾病用常规的健康体检筛查十分困难。

误区4。体检报告看不看无所谓。

拿到体检报告不代表体检的结束。体检报告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给出健康改善建议,提醒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危险因素清单,挑出体检结果中的危险数字,指出可能产生的后果。医生还会综述体检各项指标,对患病风险评价,给出密切观察及诊治意见。

做好充分准备,不让外因影响结果

饮食:体检前3天禁食红肉(猪、牛、羊肉)及动物内脏;体检前日晚餐宜清淡,限酒,忌高脂肪及牛奶、豆浆等容易引起胀气的食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晚10点后禁食;体检当日晨禁食禁水。

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晨起可以用少量温水(少于100ml)送服药物,对抽血及检查结果影响很小。糖尿病人请将平时服用的药物携带备用。

着装:女士不化妆、不戴首饰,不宜穿连体衣裙、连及带有钢托的内衣,要穿便于检查的分体衣服。

妇科体检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同房、不要使用任何阴道药物。

做胸部X片、CT检查,应将颈部饰物和胸背部金属物去除(如项链、钥匙、拉链等),不穿有金属、亮片饰物的衣服。衣服不能太厚,可以穿薄衬衣。

如果做核磁共振检查,禁止佩带首饰、手表、手机等金属物品。

留取尿标本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留早上新鲜中段尿。女士应避开经期。

便潜血检查要用洁净标本瓶,提前留取24小时内的便标本。如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提供准确信息。

妊娠期禁止进行放射线、骨密度检查,备孕者建议不做放射线和骨密度检查。

抽血、腹部B超及13C吹气试验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血压 综合干预 管理率 控制率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24-03

近2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对比1991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和2002全国营养调查数据,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26.30%提高到了30.20%,治疗率由12.10%提高到24.70%,控制率则由2.80%提高到6.1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1]。为探索适合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我们于2011年在南京西路社区进行了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综合管理,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南京西路社区共有10个居委会,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区南京西路社区5个居委会在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的诊断标准;②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③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恶性肿瘤;④生活自理,能坚持参加社区综合干预各项活动;⑤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活动。剔除标准:因动迁、住院、出国、死亡等原因,干预时间少于1.5年者。符合条件患者共4 776人,其中男2 206人(46.19%),女2 570人(53.81%);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2.3±6.58)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8.9±5.7)年。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2]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分低危组2 089人,中危组1 865人,高危组822人。

1.2 方法

1.2.1 非药物治疗

1)合理膳食 每人每天食盐量以6 g为宜;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戒烟限酒。

2)运动锻炼 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40 min,并持之以恒。

3)保持健康心理 建立谈心室,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放松技术,有规则地、交替地紧张和放松全身肌肉群。

4)高血压自我管理 成立高血压自我管理俱乐部,每2周举办1次,每次1.5 h,每次指定一个目标,由患者进行自我教育、经验分享,相互督促。

5)健康教育 各卫生站点组织每年不少于4次高血压及相关性疾病的健康讲座,发放高血压管理手册,通过小区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卫生宣教,提高群众高血压防病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1.2.2 药物治疗

通过健康管理提高患者对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社区医生上门或电话随访、短信等方式进行服药督导;发挥家属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2.3 中医中药

根据辨证施治、整体干预的原则,对患者进行体质测试,根据不同体质类型采用情志调摄、饮食调护、拳操锻炼、中药内服等;发放中医宣传手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药枕、推拿、食疗及养生保健操等。中医高血压穴位敷贴按摩是我们承担的中医高血压课题。取耳穴降压沟,磁石贴压,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穴位按摩取穴:风池、桥弓、太冲,每日1次,每次7~8 min。

1.2.4 高血压随访

低危组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中危组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高危组每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测量、体质指数测量、健康教育、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情况、饮食和运动指导。

1.3 评估标准

干预时间为2年,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进行比较[2]。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度高血压管理人数×100 %;控制率=最后一次测量血压达标人数/年度高血压管理的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2年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三组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普通药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西药副作用多,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等,使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以下优势[3]:①保护心脑肾等器官,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从患者整体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及血管功能得到保护;②症状改善明显,中药治疗高血压,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对改善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效果,不适症状随之改善;③中西药合用能降低副作用,西药近期疗效高,与中药同服可减少药量进而减轻毒副作用,中药降压既可提高近期疗效,也有远期降压作用,故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效果更佳;④中医降压平稳和缓,不会因血压波动造成损害,即使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血压大范围波动;⑤中医除了药物外,还有很多颇具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敷贴等,这些治疗均已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可以调整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针刺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一些高血压患者也有明显疗效。在社区高血压管理过程中,采用中医中药适宜技术,为高血压三级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参与高血压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其结果是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均得到明显提高。

本研究显示,中危及高危组患者血压的控制率无统计学变化,可能与两组患者大多合并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临床疾病,且有靶器官(心、脑、肾)的损害,使血压控制的难道加大,需要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全面达标。所以今后社区高血压管理应重点关注这部分人群,完善干预方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范维琥. 严格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亡率和致残疾率[J]. 上海医学, 2003, 26(9): 621-624.

[2] 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 [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1): 11-30.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摘要】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治未病;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慢病; 健康管理

《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这一观点,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清楚地提出治未病的根本涵义,就是要顺从自然之道,根据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全,使“苛疾不起”。所以,此“治未病”之“治”与“治疗”之“治”有所不同,带有“治理”“治节”,顺应自然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颐寿,提高身体素质,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就是说,在治疗疾病时要仔细观察,在疾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就能观察到发病的先兆,预先给予适当的治疗,使之不发病。也就是说,要积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将疾病消灭在功能状态下,即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随着历史进程,“治未病”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如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伤寒论》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并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生的直接关系,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明·喻嘉言熟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在《医门法律》中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叶天士较之前贤又前进一步,认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都是对于治未病的思想的发展与贡献。《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均有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指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的征兆; “赢劣”,则是略显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表现出病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人群,指已经出现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偏高,基本体质体能及动脉弹性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人群,是慢病后备军中高危人群,也就是未病思想中描述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人群。 由此可见,所谓“治未病”,就是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主要针对的是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人群。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疾病,早发现是关键,通过对于早期筛查,对于处于“潜病未病态”的人群辨证施护、辨证施养,及时调整这部分人群的功能状态,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人体机能及时恢复到平衡状态,打断“欲病”的链条,杜绝疾病的发生。

2 通过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 ,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根据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出被评估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在将来几年内患慢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

迄今为止用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有多种。 用于建立评估模型的统计学技术,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法(empirical analysis)、Logistic 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Cox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等,这些模型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选择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是极其关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ity negative communicable disease) 简称慢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虽不能传染但不能自愈,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一类疾病[1]。目前,慢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对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我国的重大医疗问题。中国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仅2005年,中国因慢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50万,占世界慢病死亡人数的21.4% 以上。2006年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两千多万人,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2]。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病的危险人群。

慢病防治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慢病的患病率,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在对慢病危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罹患慢病的风险。 而对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姜小鹰等[3]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对238名健康中老年妇女运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并进行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根据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和OR值建立相应的危险因素分值,以累计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有低骨密度的危险性,建立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包括6个条目,有较好的筛检实用价值,为筛检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早期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韩天权等[4]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的筛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根据男女人群的不同,分别从一般特征、血脂、胆汁酸、胰岛素和胆囊5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联合作Logistic回归,建立了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的数学模型。

但是,由于对各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研条件的限制,在国内的慢病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模型应用不合理的问题,如骨质疏松症按照疾病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伴随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有多状态、多阶段进程的特点 ,其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和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具有时依(time-dependent)特点,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反映出此病不同状态之间的区别,而Markov模型利用不同疾病状态间相互转换的规律,通过模拟不同时间上发生的随机事件,能较好地估计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多状态Markov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等一般生存分析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处理状态转移时间资料,是探讨慢病不同发展阶段危险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用于分析骨质疏松症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来说,是最为适宜的。因此,在对慢病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这样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最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从而针对不同个体的危险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健康干预,从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建立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1 理论指导作用按照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在疾病发生预兆的初期,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也就是说在疾病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就给予积极的治疗,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的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天人相应”,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形成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阶段发展形成的。

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如果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在这些慢病高危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通过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慢病高危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进程,降低很多慢病的发病率。

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为例, OP是指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而且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因此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如腰膝酸软、下肢抽筋、足跟痛、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等症状,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如骨密度在早期检测时很难发现的,如果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这部分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过程,很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3.2 实践指导作用在目前众多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中,都是以将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变量的,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而有些慢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有不同之处,但与疾病的发病是有密切关系的,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会降低对慢病的筛检率和整体危险评估水平。

如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功能的改变,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如《内经·素问》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指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髓伤则销铄衍酸,体解依然不起”;“肾气热侧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 《备急千金要方·骨极》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医精经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肾虚者临床上容易出现如腰膝酸软,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神疲乏力,发堕齿槁等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而现代研究证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王际孝等[5]的研究发现:女性49岁、男性56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肾虚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健康人。许志奇等[6]的研究表明:肾虚证患者的骨矿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男女性肾虚组与正常人组相比较,骨矿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郭素华等[7]对2 068例40~69岁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后发现: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肾虚证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受试者,这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目前的国内外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中[7~10],以年龄、体重、脆性骨折史等危险因素作为评估要素,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无疑会降低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检率。如果能够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内容进行厘定,与现代医学中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中医学特点的,病证结合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模型,就可以对骨量减少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为对骨量减少人群这部分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进行大规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筛查的费用,一定程度上节省卫生资源,减轻国家疾病负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我国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而在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中,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拓宽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领域,对于指导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治疗服务规范[S].2002.

[2] 孙 涛,武留信.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 252.

[3] 姜小鹰,杨金秋,胡蓉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53.

[4] 韩天权,张圣道,陈 胜,等.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

[5] 王际孝,林振福,于庆元,等.成年人骨矿含量及中老年肾虚对骨矿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0,1(9):27.

[6] 许志奇,郭素华,杨定焯,等.肾虚证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22.

[7] Lydick E,Cook K,Turpin J,et 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mple questionnaire 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women likely to have low bone density[J].Am J Managed Care,1998,4(1):37.

[8] Adler RA,Tran MT,Petkov VI.Performance of 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osteoporosis in American men[J].Mayo Clin Proc,2003,78(6):723.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7-02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常见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报道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19/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致残率为80%、复发率为40%[5]。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锻炼不良生活习惯、酗酒等危险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对于全市脑卒中防治体系的建立,对于医疗资源的整合扩散,也许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定义与标准界定

1.1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定义 吸烟定义为每天至少吸1支持续1年以上;体重明显超重或肥胖定义为(BMI)≥26kg/m2;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每周锻炼

1.2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1)居民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至少具备一项者被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2)居民具有:①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②房颤和心瓣膜病;③吸烟;④血脂异常或未知;⑤糖尿病;⑥缺乏锻炼;⑦明显超重或肥胖;⑧有脑卒中家族史,以上8项中至少具备3项者被认为高危人群。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筛查40岁以上常住居民(1972年12月31日前出生)3968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量研究即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编写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评估简表及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病和脑卒中再发风险评估表。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描述性资料使用百分比,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2.1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3968位居民中,有799人被评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率20.14%。总体人群中,男性1771,女性2197;其中男性高危人群419人,女性高危人群380人,男性高危人群率为23.66%,女性高危人群率为17.30%。提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资料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且近年来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相一致。

2.2.1.1 基本情况 3968名筛查对象中男性1771人,女性2197人,最小年龄为40.36,最大年龄为89.65,平均年龄为(59.62±8.89)岁,见表1。

参与筛查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50-70岁的年龄组中所占比例最高。分析原因此次筛查中参加原则为自愿原则,而社区中女性人群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参加人数明显多于男性。40-50岁人群工作繁忙,且家务繁重,故自愿参加筛查人数明显少。

2.2.2 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性别比较 如表2所示,男性与女性高危人群的前三位危险因素均包括高血压、明显超重或肥胖、和血脂异常,提示这三项危险因素是天山社区人群所具有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是脑卒中首要目标。除外卒中家族史、明显超重和高血压病这三项,其余各项危险因素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 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同时也是脑出血、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高血压病是脑卒中的第一大危险因素。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病变机理为:①高血压可直接影响小动脉,导致血管内中膜发生透明脂肪样变、微梗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1];②高血压可通过机械性刺激损伤较大血管或者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3]。相关报道发现50%以上脑卒中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因此,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积极地控制血压,进一步防止脑卒中的发生。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可以使高血压、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独立增加脑卒中风险达1.8-6倍[4]。吸烟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均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的易感性,超重和肥胖不仅使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而且与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高危人群存在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其次为血脂异常和明显超重。男性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明显超重;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因此对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早期、及时、积极的干预,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大力提倡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有效提高研究人群危险因素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本调查结果对于我市脑卒中防治体系的建设,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扩散有一定启示意义。首先通过健康教育及和行为方式的干预,提高广大群众对发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其次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积极进行颈动脉超声、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状况,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通过目前院前社区的慢病干预管理,急性脑卒中的绿色通道的开放及院后康复治疗等以减少或延缓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秋莲,刘永霞.某地区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可能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23(10):166-168.

[2] 高建梅,刘彩霞,张海燕.北京市怀柔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84-786.

[3] 李军,刘一,高毅军.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干预――以北京市W社区为例.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44-46.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框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0―02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基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为社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在基于全面健康管理为主要服务理念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如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有效的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评估与干预是我们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和难题之一,也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的关键之一。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营养、运动、社会、信息等诸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1]。其意义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强对家庭医生干预服务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为连续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实施提供依据和基础。

目前,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作为健康管理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意义更为突出[2]。因此,提篮桥社区在开展家庭医生制试点的同时,探索建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模型,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奠定基础。

1 理论依据

1.1原则:遵守“7W(6W1H)”(责任者、服务对象、原因、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和“4化”原则(个体化、家庭化、人性化、全科化)[3]。

1.2对象与内容:主要针对社区人群的生活行为、饮食运动、身体功能指标、生化检查、疾病状态、环境精神因素等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和全面的综合评估,从而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4]。

1.3指标基础:参照相关《中国疾病防治指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上海市疾病控制相关指导意见》,对签约的社区居民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并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及健康促进。

1.4资料采集与分析:采用中国国民健康风险评估(CHRA)的部分内容,设计健康调查问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等,对签约居民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慢性病、危险因素、精神状态、中医体质等开展综合评估,制定相关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整合社区卫生资源,以信息化为平台,通过社区网络化,动态管理和综合干预,实现健康管理的目的。

2 评估干预实施:

2.1生活方式评估干预:主要包括饮食结构(食盐、脂肪、蔬菜、水果、奶制品、食用油、碳水化合物等);运动(时间、强度);饮酒、吸烟;压力(精神、生活、睡眠);家庭因素(经济状况、医疗保险、职业状况、家庭地位、家庭结构)评估,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宣传,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2危险因素评估干预:主要包括一般因素(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吸烟饮酒、职业、精神压力等);靶器官受损情况(血脂、心肌缺血、血管斑块形成等);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指标监测,持续改进家庭医生健康维护模式与策略,可改变的行为风险和预防性措施的应用,促进亚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

2.3慢性病评估干预:主要包括疾病分级分层、并发症与合并症、预后、治疗依从性、指标监测、疾病认知等6方面分类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由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实施动态管理,达到合理治疗、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居民主动管理。

2.4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干预:老年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群体,其生活状态及自理能力关系着社区卫生资源分配整合与决策、服务模式的转变等,因此开展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有着现实意义。应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生活状态的评估,指导家庭医生制定适宜的健康服务措施,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

3 评估干预流程

4 管理框架

4.1被动干预管理:目前,被动干预在居民健康管理中起着主导地位。干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家庭医生根据疾病的评估状况,实行家庭医生负责制,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引入社区志愿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拟定个性化干预维护方案,通过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康复指导等被动干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4.2主动干预管理:主动管理取决于居民对于疾病及健康的需求、认知能力、人文习惯、文化程度等。调查显示[5]:居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好坏,与其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身的努力,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自助式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意义深远,也是家庭医生在健康管理中需要重视与探索的难点之一。

4.3健康家园服务:社区健康家园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延伸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互动交流、参与、自助服务的平台。借助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健康交流、互动、宣传、教育、评估、维护,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

4.4动态健康管理:以信息化为平台,为居民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疾病全程记录、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及后台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医保信息、诊疗信息、健康信息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了保障与基础。

5 思考与建议

5.1国外经验显示[6],家庭医生制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治未病”为理念,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让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慢性病达标控制率,增强对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依从性,提升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和水平,引导居民自主式健康管理。因此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持续、科学、有效的实施社区行为干预和居民健康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5.2调查显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受人文习惯、健康意识、干预手段、社区卫生资源整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评估干预没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有效的卫生整合在制度层面、服务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5.3“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的应用。研究提示[7] “知信行”模式在健康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让居民了解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疾病危害(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通过健康宣传、健康行为干预让居民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最后,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互信、参与的伙伴式关系,使居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5.4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是一项综合服务,家庭医生、支持系统、健康志愿者、卫生社工等群体密切合作,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探索完善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路径和策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工作方式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内涵建设,引导居民主动管理。笔者认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学的、适合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体系将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曹东平,杨乐冰,等.体检机构健康风险评估的实施与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6:138-139.

[2]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发病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2-98.

[3] 黄耀庭.家庭医生如何进行健康管理[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2,9.

[4] 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67-70.

[5] 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J],2002,25:453-456.

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高龄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年龄36~48岁,平均(41.17±1.15)岁;孕周37~41周,平均(39.37±1.03)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27例。对照组:年龄36~48岁,平均(41.11±1.0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5±1.12)周;初产妇20例,经产妇2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向产妇讲解妊娠的注意事项,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强化健康教育。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孕妇熟悉住院环境,使其尽早适应住院环境,并向孕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指导其自我监测胎动的方法及技巧。(2)强化风险评估。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对产妇的年龄、孕周、胎儿位置、胎儿大小、妊娠合并症、骨盆情况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强化风险护理干预。(3)强化自我护理干预。协同营养医师为产妇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在产前由责任护士对产妇的运动、心理、饮食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询问;在妊娠后期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以恢复其会阴弹性;了解产妇的分娩意愿,向患者强调自然分娩的重要性;指导产妇采用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姿势,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4)强化产后护理干预。产后第1d指导家属使用45~50℃热毛巾热敷产妇,时间为15min;以为中心,用双手食指和大拇指进行按摩,注意科学擦洗及,避免皮肤干燥和皲裂;向产妇讲解正确的排奶方式,适当按摩以促进乳汁分泌,积极哺乳以减少的胀痛感;鼓励产妇产后及早接触新生儿,使其尽早吸吮。

1.3观察指标

(1)采用一般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两组产妇的自我效能评分,包括10个项目,满分40分,分值越低表示产妇的自我效能越差[1]。(2)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相关指标,包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SES评分分别为(36.43±4.28)、(28.25±3.68)分,观察组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分娩结局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16.67%(8/48)、42.86%(21/49),产后出血率分别为4.17%(2/48)、24.49%(12/49),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08%(1/48)、12.24%(6/49)。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高龄产妇由于生理及心理等问题,极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是造成胎儿畸形及胎儿早产的重要原因。所以,需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工作,目的是通过护理干预提升产妇的自我效能,减少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风险,促进母婴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强化护理干预通过强化健康教育,提高了产妇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强化风险评估,可及时发现高危产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减少了高危因素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通过强化自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综上所述,在高龄产妇中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改善产妇的妊娠结局,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