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伦理;伦理责任缺失;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2-0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8-1

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分析

1.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陈述

1986年1月27日的夜晚,莫顿公司的工程师们以对O形环在低温下的密封性能的担忧为基础建议不要在第二天早上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虽然技术证据尚不完整,但却有迹象表明在温度相对较高时会导致致命的爆炸。但莫顿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梅森感到工程师们的数据并不是结论性的,最终做出发射的决定,于是第二天在火箭发射后的73秒挑战者号爆炸了,除了生命遭受的惨重损失外,这次灾难还摧毁了数值百万元的设备,并使NASA声誉扫地。

1.2 悲剧诞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学是一门讲究量化的科学,而伦理学则是一门不容易定量、主观性强的软因素学科,我们希望弥合工程学与伦理学两种学科之间的隔阂,但却不得不承认这种隔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诞生了类似于“挑战者号悲剧”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争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一次次的重复呢?

首先是伦理学多元性的特点让人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义务论、权力论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争论和分歧。工程学也同样充满争议、分歧。而当今工程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伦理又逐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逃避充满争论的社会。实际上,外国的工程师协会已经制定有各种工程伦理规范,但这只是一种预防性的伦理规范范畴,并不能完全缓解挑战者号悲剧这样的工程伦理难题。工程伦理中存在许多伦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正确的行为规范,需要权衡而后做出符合条件的选择。处理现实的工程伦理问题是一个艰难的创造性的过程,需要管理层以及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

其次,有研究表明大多以职业伦理学作为范式的行业,都是以职业自治为出发点来进行的。但值得推敲的是,工程师及工程管理层不像医生、律师等典型专业技术人员以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来为社会大众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职业自治,可以独立处理职业对象,但是工程人员存在很多职业困境,造成工程师的伦理意识远不如医生、律师的强。况且重大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团体行为,存在分工协作,并且通常情况下工程师需要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层的指挥,使工程职业伦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工程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及影响,容易忽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2 工程伦理学内涵

程伦理学的出现是与历史上的工程灾难相关联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伦理维度,因此工程伦理学指的就是在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工程伦理学的诞生也是出自于对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著名案例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案件:一是斑马车油箱事件,二是DC-10飞机坠毁事件,这二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其原因在于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和福祉的关注。直到80年代,包括挑战者号事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引起美国社会各界对工程伦理问题更多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开始越来越成体系了,因此也得到了来自于工程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基金的大力支持,目的就是为了将工程伦理学更多地介绍给日后从事工程项目的工程师们与管理层。

3 对我国工程伦理事业的启示

3.1 规范我国工程伦理范畴

我国的工程伦理范畴才具规模,遗憾的是,工程伦理范畴中的具体条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以避免发生类似挑战者号的悲剧。首先,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亟待成立,因为这个机构的成立将成为起草工程伦理章程的重要助推机构。其次,在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的监督下,各个成员分支机构应以身作则,施行奖罚分明的法规条例,根据工程的繁简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修订和进一步完善范畴规定内的具体细则,做到与时俱进,以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款。

3.2 加强工程伦理的继续教育

对工科院校的学生即未来的工程师们实施工程伦理的教育在国内远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大多数工程师都相信所谓“工程精神”就是精准、效率,工程师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那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工程师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

4 结论

当前我国关于工程伦理学科的课程还很滞后,这不利于我国工科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决策者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伦理范畴,因此,亟待加强大专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工作,才能避免更多的挑战者号悲剧在我国重复上演。

参考文献

[1] 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丛杭青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2]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导向,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具有合理性、价值性和艺术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如果单纯以教材为依托,“以本为本”,知识陈旧,忽视前沿性知识的引介和探讨,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笔者认为,依据教学目标,“行政伦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一个更新、四个增加”。

1.更新教学内容行政伦理主要涉及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行政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行政伦理的规范和行政伦理的判断标准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剔除陈旧性内容,以适应时展趋势。例如,应当将“中国传统的行政伦理规范”更新为“现当代行政伦理规范”,应当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将教材中非现代性的陈旧案例更新为当下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

2.增加专业基础的内容行政伦理学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熟悉行政管理流程,运用伦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判断和选择行政活动的行为方式。以往“行政伦理学”课程同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是相对孤立的,不同的教师往往只就本门课程来讲授,彼此缺乏联系和融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大一学过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知识到大三时已经陌生。为此,“行政伦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做相应的调整,要做好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与行政伦理学内容的衔接。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伦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学与伦理学等关系辨析”的教学内容,通过回顾性学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设置“行政伦理观”的教学内容,其中诸如正义、公平和民主等行政伦理观念同样是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性价值观念,故应将这些价值理念置于行政伦理的视野下以深化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因为,“行政伦理学”偏重于实践性,所以在课程内容中尤其应该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全程式”的案例教学大幅度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例如在讲授“行政监督”问题时,我们选择“手表门”事件来启发学生思考新媒体时代行政监督的特点;在讲授“道德在行政中的地位”问题时,我们选择了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女警察蒋晓娟“破格提升”案例来讨论行政实践中“因德获荣”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安排8课时左右的校外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行政伦理满意度调研,深入政府机关进行相关的实习,等等,让学生零距离了解社会,锻炼其应用能力,以弥补其社会经验不足的缺陷,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性条件。

4.增加前沿性知识“行政伦理学”属于新兴学科,在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探讨阶段,其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另外,因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也决定了行政伦理学时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前沿性知识的导入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脉搏,增加诸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十以来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部署等内容,使学生谙熟我国当前政治形势对行政的伦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行政人员伦理的要求的差异性,及时向学生介绍国际行政伦理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探究其合理性内核,从而保证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认识能力。例如,选择美国关于“官员收受礼物”的相关行政伦理的实践性做法进行分析,就行政伦理法治化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就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进行课内研讨会,针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等等。

5.增加人文素质内容素质教育不仅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人文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它关系到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行政领域中不应或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应增加该方面的内容。例如,“行政伦理学”要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防止学生片面理解行政伦理中的负面现象,丧失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要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教育学生敢于突破定式,在问题面前有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和自律的良好品质;要加强学生的公民品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理念。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和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行政伦理学课程有着很强的思辨性,探究式教学法适用于该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探究式教学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需要根据行政伦理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自主性思考。第二是开放的课堂管理。开展团队讨论,学生组成无领导小组,设计讨论议题,根据理解的差异程度促成小组之间进行对抗式辩论以得出最满意的解决方案。第三是适时点拨探究方向,以期达到全面理解。第四是布置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2.全程式案例教学法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加深对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理解。全程式案例教学可以把教材中较为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更加直观的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经验现象来加以认知和验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该方法包括如下环节:首先是要广泛收集各类文献和影像资料。如贵州“瓮安事件”、杭州“胡斌飚车案”、陕西“华南虎事件”、上海浦东“钓鱼执法”案、昆明“躲猫猫”案、80后破格提拔事件、仇和新政、三鹿奶粉事件及各地城管“新政”等,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其次是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材料介绍,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接着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做主题发言,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意见交换,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此外,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还可以提前布置案例作业,由学生课下收集主题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上课集中时间由小组同学分别进行讲解,然后其他同学和老师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和互动。此外,还可以尝试角色表演等方法,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进行角色的换位思考。

三、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灵活、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网络课程不只是为远程教育所独享,而且已然成为面授教学的重要补充。“行政伦理学”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网络化学习方式,并分成三个步骤完成。首先师生合作设计实践教学,先由教师拟定实践教学方案;其次在课堂上经学生讨论或修改通过,然后由学生自主渐进地开展学习,撰写实习报告;最后网上师生分享与评论。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留言、作业递交、批阅与分享等互动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要注意讨论话题设计的合理性和管理的规范性。

2.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除了网络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在“你眼中的城管”实践项目中,可以要求学生成立项目小组,使用数字视频(DV)记录街头城管的工作状态,并走访小贩、市民、相关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等,采访并记录他们的心声,并将这些视频资料同网络上获取的其他地区的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城管改革意见。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普及及微信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调动手机等新兴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而“微课”就是新形势下的很好尝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微课”可以浓缩教学精华,集中而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案例进行解剖,并通过网络方式及时和学生进行共享和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我的微课”项目,可以让他们以每组3-6人的规模进行合作,各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收集并整理资料,选取代表录制自己小组的主题“微课”;最后,通过“行政伦理学”的课程网站在学校的服务器上,让大家访问。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领域中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遵循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判,并提供信息以促进教学的改进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证明的行为。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行政伦理学教学评价基本是卷面考试代替了综合能力的衡量,是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的一元评价机制,这不仅难以达到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应试”的消极学习情绪,对教学起到消极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3.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公正公开是行政理念的内在要求,在“行政伦理学”课程评价中坚持公正公开是深入践行行政伦理的有益尝试。我们应该既要重视起点上的公正,即机会公正,如每名学生的期末卷面和平时成绩中的30%由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表现来给定分数,而且也要考虑矫正公平,要考虑到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团队内部分工的不同,平时成绩中的70%按照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课堂表现由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来给定分数,这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是针对个体和团队双维度展开评价。由于“行政伦理学”广泛开展的是小组式学习,因此在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个人和所在小组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使得小组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以调动学生小组学习的主动性。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工程伦理;教学困境;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07-02

工程活动与人类关系密切而复杂:各项工程从计划、组织实施到运营等一系列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自身的价值判断,因此工程活动的始末均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判断下,各类工程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生态环境的极度失衡、对社会安全和社会公正问题的严重质疑等诸多问题接踵而来[1]。尤其是已经产生了巨大破坏性甚至是灾难性后果的工程活动,促使人们开始对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进行反思。作为为社会输送工程师的高等院校,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不再符合时展的需求,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重视未来工程师职业伦理的加强,因此,在工程类人才培养中添加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2-3]。近几年,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笔者所在高校也于2012年开始为学生开设此课程。作为工程伦理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把工程伦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目前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困境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体不高

工程伦理学作为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的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选修人数逐年降低,甚至无法开班。工程类学生认为工程伦理学当中的“工程”概念相对笼统,不具有针对性[4]。他们认为与自己的专业距离较远,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在修课过程中,每次上课前教师总能收到各种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甚至QQ留言的请假信息,学生的出勤情况令人担忧。即便是按时上课的所谓“好学生”,也是埋头苦学其他课程,比如做高等数学或专业课程作业、背单词学英语,抑或玩手机甚至戴耳机听音乐等。课堂的抬头率不足50%,真正参与到课堂、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样的学习氛围着实令人担忧。

(二)教师教学难度较大

工程伦理学的授课教师一般由工程专业或者是哲学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较多工程专业的教师赴欧美大学进修,发现欧美工程伦理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学习了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后回国申请开设该课程。但是由于各专业教学计划已经修订得非常完整,不可能把工程伦理学这门课程加到教学计划中,因此把它作为全校公选课的形式放在教务处课程库中,允许全校学生选课,因此选课学生来自于各类专业。但是授课教师受限于自身专业知识而无法顾及其他专业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地授课,在与学生眼神交流时感受到气氛的冷淡,没有太多成就感。有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抛开自身专业背景而费尽心思搜集大量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供大家分析讨论;也有教师别出心裁播放相关视频,增加课堂互动,提高课程吸引力,但是仍然无法唤起学生的热情,究其原因是该门课不是专业课。这种氛围致使教师的授课热情逐渐消失,从而产生不想再开选修课的念想。长此以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便产生了冷循环,甚至最后致使公选课终止。

(三)相关管理不够深入

高校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比较重视,通常借助学生所选公共选修课的学分数底线进行管理与控制。但是仅仅依靠控制学分为抓手仍然达不到对学生和相关教师的有效管理。

首先,从学生层面分析。学校规定本科生毕业时必须修够足够的公选课学分才能拿到学位。但是,学校及学院在选课阶段并没有给予学生实质性的选课引导,因此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选择较为盲目,不知道该选什么,在哪个学期选较为合适。学生的主观意识仍然认为只需把专业课学好,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其他的公共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毕业所需学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知识面,与专业课形成互补,从而达不到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

其次,慕淌Σ忝娣治觥N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公选课可选,学校每学期必须开设足够的公选课,因此学校鼓励各学院教师踊跃申请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仍然存在一些障碍:第一,公选课的开课时间为了避免与必修课相冲突,不得不被安排在晚上或晚饭时间,有的教师需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多才能下课,住在校外的教师晚上奔波比较辛苦;第二,教师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满足全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需要付出较多额外工作时间查找资料,收集各种案例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否则学生评教的结果非常低。一般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对象都是本系学生,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也认为自己从本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收获颇大,师生之间也相对熟悉,学生的评教结果或多或少会有所倾斜,而对于公选课教师的评教,学生认为公选课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不大或根本不相关,不愿意学也觉得没什么收获,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苛刻,评教结果也会受此影响。这个评教结果无疑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职称评审和年度评优。很多教师认为开设公选课属于吃力不讨好的活,不愿意开设公选课。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

(一)从学生层面进行编组,开展案例分析

由于课程是面向全校工程类开展学生的,选修的学生来自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机械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虽然专业都属于工程类,但是专业与专业之间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学案例选择无法满足所有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要求。为此,可以把选修学生按照相近专业的原则进行编组,由每个小组结合自身专业领域选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从工程伦理的视角出发,可以选取正面案例,展示此案例中工程师的科学求是精神以及相关的职业伦理精神;也可以是反面案例,对违背工程伦理道德原则、破坏自然环境等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然后各小组派出代表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展示结束由其他学生进行评分,最后按照各个小组的得分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在搜集资料、取舍以及整理资料时会对自己专业以及专业领域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让学生对于专业本身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聆听不同专业同学的讲解会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对于共同关注的时事热点由学生评析更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甚至有学生听完其他同学介绍之后,找到了两个专业之间的结合点,为以后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做了铺垫,还有学生找到了实验合作对象,突破了长期困扰自己的实验瓶颈。

(二)从教师层面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师专业综合水平

由于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实践为中心,着重研究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工程所蕴含的伦理意义以及其中的伦理问题,给出解决这些工程伦理问题的指导性建议,因此工程伦理学涉及学科门类广泛,仅靠某一工程专业教师或哲学教师个人无法使得课程深入完整化。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仅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比较深入,但是无法挖掘土木工程深层次的伦理内涵;抑或者哲学教师对于职业伦理有着颇深的学术造诣,但是无法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对工程伦理深入剖析。由于各位教师优势不同,构建教学团队显得非常必要。团队成员由伦理学教师和不同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组成,各位教师专业特点明显,具备了优势互补的基本条件。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教学讨论会,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专业与专业之间相互渗透,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综合水平的目的,亩使工程伦理授课教师在工程与伦理的结合上能够更好地把握,更好地掌握工程伦理学教学广度与教学深度。

(三)学校与学院的指挥棒大方向应一致

学生和教师同时接受着学校和学院的双层领导,如果二者方向不一致,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群体,同时任课教师也将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教务处应定期与各学院沟通,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学分分配、教学目的等大方向进行讨论协调,让各个学院充分理解学校对本科生培养的大方向,同时给予充分的支持。首先,在学生选课阶段,学院需成立各专业选课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选课辅导,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在正确的时间选出正确的选修课程。选课指导小组可以由专业课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组成。其次,在学校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学院应积极配合学校,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并构建跨专业、跨学院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师勇于发现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点,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产生教学科研新思路,进而升华为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为教师未来的教学与科研及教师自身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三、结语

所有的工程其价值目标都是多元的,比如追求利润最大化、质量最好、工期最短、环境保护及安全等多个目标,单个目标的最优必然以牺牲其他目标作为代价[5]。工程伦理学为解决这些价值冲突或价值悖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面对目前诸多的工程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问题,高校对工程类在校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从工程师源头提升工程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于目前工程伦理学在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管理层面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提升工程伦理学教学水平的改革方案,给出了教学改革的详细思路,供兄弟院校同行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正为.理工科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工程伦理学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29-30.

[2]韩东屏.工程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及主要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4.

[3]陈凡,唐丽.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10.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4篇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安捷伦测量测试大会”,本次会议以“追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为主题,全天的主题报告包括上午的尖端科技介绍、下午的“无线通信论坛”和“射频微波论坛”两个分论坛。来自无线通信、微波与射频、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等热门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工程师、研发人员、项目经理、芯片组设计师、认证研究人员等行业内人士,共计4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来自安捷伦科技电子测试测量事业部的多位资深技术专家,对业界关注的16个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报告主题包括:“迎接太赫兹及毫米波测试的挑战”、“宽带信号的产生与分析”、“无处不在的数字测试需求”、“基于安捷伦PXIe平台的多通道相参宽带接收系统和微波/毫米波流盘方案”、“多天线――多多益善?”、“新一代无线网络(IE EES02.1lac)的系统仿真、设计和验证全面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标准最新发展以及终端测试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智能移动设备的高速数字接口测试”、“雷达脉冲信号全面测试解决方案”等。

这些主题报告广泛涵盖了当前电子测试测量的诸多热门应用,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从移动通信测试大全,到下一代WLAN技术标准802.11 ac/ad;从太赫兹及毫米波应用的尖端测试设备,到元器件与材料测试的深入解析;从外场测试更加轻松的手持式测试仪表,到灵活配置的新型模块化方案;从真实硬件模拟带宽高达33GHz的高性能实时示波器,到基于PNA-X的非线性网络测试划时代的创新产品;从提供高达200Hz频率范围的手持式频谱分析仪N93440,到分析带宽160MHz,支持高达900MH z中频带宽的PXA高端频谱分析仪;从宽带复杂信号的产生与分析,到高速数字总线的测试方案;从教学实验室,到科研实验室;从用于信号生成的Signal Studio软件,到安捷伦极具特色的89600矢量信号分析软件,再到SystemVue系统仿真软件……这些主题报告使用户能够全方位接触当前全球领先的尖端科技:并提供第一手的现场体验,安捷伦将继续引领电子测试测量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除了全天的论坛,大会还会场外的长廊上设置了12个现场展示台。每个展台都有安捷伦资深工程师为客户现场讲解与介绍,使用户有机会与工程师面对面就应用问题进行交流,得到客户的极大欢迎和好评。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高等工程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工程伦理教育成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工程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课题。工科院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1.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许多负面效应以后,特别注重强调各类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影响,日益重视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道德,提出从业者必须受到相关的教育。20世纪80 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便明确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20世纪90 年代,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和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分别发表了有关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提出工程师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呼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从世界范围看,法国、德国、英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各种工程专业组织都有专门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一致认为,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是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FEANI)提出了“欧洲工程师”(Eur-Eng)及其注册标准,对欧洲工程师的形成过程和质量要求作了规定,特别强调:务必理解工程专业,并理解作为注册工程师对其同行、雇主或顾客、社区和环境应负的责任。与此相呼应,各国工科院校都已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积极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可见,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工程教育共同发展的趋势,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与国际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先进方向和趋势接轨的需要。

2.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趋于大型化、复杂化和高科技化。同时,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频频开工,许多建好的工程正发挥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类造福。但是,工程建设活动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工业领域中的环境污染,建筑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食品、药品制造加工业中的伪劣产品,煤矿生产、交通工程中的安全事故等,这些负面影响直接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工程技术自身的复杂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等因素,对传统的工程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工程项目的实施提出了新的工程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必须认真应对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工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要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要求,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实践中不仅需要精通技术,还要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

3.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国家培养深谙工程技术并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建设项目急剧增加的需求,我国工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工科大学生普遍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轻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他们信奉凭技术立足的实用主义,认为工程师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有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以及广泛的人脉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至于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公众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社会的副作用、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等伦理道德问题则不会主动去思考,更不会主动形成工程伦理道德意识,自然也不会自觉养成工程伦理道德行为。因此,工科大学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程师,必须补上工程伦理这一课,工科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二、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或课程,是从西方引进的。我国工科院校虽逐步认识到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工程伦理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第一,在教育观念上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在我国,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往往只集中在工程技能方面。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大多数工科院校培养工程师的教育目标受到了影响,在工程教育中不够重视工程师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工程伦理精神的培养,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大量需要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

第二,工程伦理教育模式不够成熟和完善。首先,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有偏差。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他们明确工程伦理规范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而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接受的多是用职业道德教育或伦理教育代替工程伦理教育,这使得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只知道一般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并不能帮助他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工程伦理问题。其次,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与实践需求仍有差距。由于工程伦理教育的欠缺,我国部分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中虽涉及一些工程伦理内容,但并没有注重把伦理问题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等环节中,更缺乏在参与具体工程项目中对工程伦理应用的体验,这使得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没有亲身实践的体验,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会对工程伦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工程伦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工程伦理教育师资方面有的是由伦理学专业的教师授课,有的是由对工程伦理感兴趣、又具备理工学科知识背景、工程实践经验及软科学知识的教师转向工程伦理的研究与教学,有的是由工科专业和哲学专业的教师结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

三、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在教育体制上,领导要重视,支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

首先,应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工程教育目标及课程改革,安排专家建立教育大纲,组织人员编写工程伦理教材、参考书及案例分析教本,为工程伦理教学提供支撑条件。在条件成熟的工科院校,应把工程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对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可先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待条件成熟时再设为必修课。其次,应积极支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研究,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及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2.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根据工科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程伦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提出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案例教学法注重归纳推理,是发达国家进行工程伦理教学、培养优秀工程人才并已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案例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对案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具体伦理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伦理认识能力,获得处理专业活动中伦理问题的经验,加深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工程职业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要强调工程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以使他们增强工程伦理的意识,提高对复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3.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空间

工程伦理作为现代工科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门学科、一个时段的教育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长期的教育。

首先,将工程伦理教育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作为现代工程师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在工程教育中掌握“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实现对工程活动的重新审视和对工程行为道德的反思。

其次,结合教学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程实践,让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工作,引导他们观察、感知、思考工程伦理问题,领悟工程活动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使之形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再次,鼓励工科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指导学生通过举办学术沙龙等方式探讨学科前沿问题,通过参加知识讲座等途径了解工程伦理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奠定科研基石等。

3.有计划地培养教师,整合教师资源

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事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具备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这项工作对教师要求很高,因此,应重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工程伦理学教师的工程伦理知识培训。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工程伦理学教师进行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工程伦理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从而把课堂教学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次,要加强工程伦理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面对的问题往往来自不同的科技领域,所以,要使工程伦理学教学切实有效,该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所关心的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寻找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形成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结合国情、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

[2]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6篇

2014年,我国频频爆出袭医案。自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的杀医案引发多方关注以来,事件已经过去了几年,“杀医案”却并没有停止,最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暴力袭医案件将医患关系推向了风头浪尖,也使得医务工作者人人自危。在类似的案件发生之后,媒体往往会进行大量、详尽地报道。本文将以哈医大杀医案为例,讨论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影响恶劣的恶性刑事案件报道中的媒介伦理问题。在此类恶性案件的报道方法上,媒体在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与尽可能地避免不良社会后果之间遇到了冲突和矛盾,进而在媒体的基本职能与社会责任之间引发了一系列的媒介伦理问题。新闻媒体在此类案件中应如何作为?本文将提供一个伦理判断的推理流程来为新闻媒体提供相应的行为指南。

一、“哈医大杀医案”一周内的报道情况

根据《哈医大杀医案舆情分析报告》统计,2010年3月23、24日的相关媒体报道较少,25日相关报道升至82篇,多家中央级媒体及外省媒体关注报道了此事。如《广州日报》刊发报道《28岁实习医生命丧17岁患者刀下》,对事发现场情况及死者王浩做了详细介绍,当日该报道被转发46次。26日,相关报道飙升至263篇,达整个舆情监测期的峰值。《广州日报》24日的报道再被转载多次,同时,多篇媒体评论开始出现,着眼点多集中于医患关系问题。在26日《新闻1+1》播出后,媒体评论大量涌现,29日《第一财经日报》则刊发了报道《医患冲突下的医生:压力“山大”、工作超负荷》,对引发医患纠纷的体制弊病及医生的生存现状做了报道。同时,新华网则刊发了报道《哈医大杀医嫌犯回忆事发经过:我不该滥杀无辜》,采访了犯罪嫌疑人李梦南,两篇文章均被多次转载。30日,包括《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纸媒均对新华网前29日的新闻做了补充报道,除采访了犯罪嫌疑人李梦南外,还采访了王浩生前的好友、医院负责人及警方代表。网络媒体转载时各有侧重,关注点不尽相同,如《哈尔滨杀医疑犯谈案发经过 称医生不了解其辛苦》《哈尔滨杀医患者2年求医6次 警方称属激情杀人》等[1]。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量的多少不仅关系到社会大众“知情”内容的多少,其报道中的态度倾向也会对社会舆论态势产生很大影响。对于某些恶性案件,如果对其进行充分而详细报道,稍有不慎则可能引发多方面的不良社会后果,但媒体若不予报道或有意淡化报道,有违新闻媒体“报道事实”的职责要求,更有损受众的知情权,引发受众对媒体职业道德和公信力的质疑。于是,新闻从业者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媒介伦理困境――受众知情权与不良社会后果间的冲突。

二、媒介伦理的判断框架

在我国,很多媒体从业人员和相关学者往往将媒介伦理与新闻道德等同起来,认为媒介伦理即媒介道德,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媒介伦理与新闻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媒体从业者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准则,也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标准和衡量依据。在许多敏感问题的报道上,简单的新闻道德标准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媒介伦理的研究价值定位于,当客观记录事实、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媒体职业追求与维护社会稳定或权力机构尊严两者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时,或当某些敏感、特殊事件的报与不报、这样报与那样报会对当事双方及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时,媒体进行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的原则和依据。

以下笔者将引入一个伦理判断框架――推理的波特图式。该道德推理模式最初由哈弗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edia Ethics: Cases and Moral Reasoning)》一书将“波特图式”改进成了一个表,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此表被广泛应用于媒介伦理问题的分析,本文亦将此表用于剖析相关案例,以此评价恶性案件报道中媒体行为所属的价值观和原则,并给出报道行为上的相应指导[2]。

定义(经验性定义)忠诚(选择效忠对象)

价值(识别价值)原则(诉诸伦理原则)

在波特图式的第一部分,将给事件下一个经验性定义,列出相关事实的细节和结果,随后在第二部分,将识别不同报道方式的价值观,并在第三部分将其一一对应,诉诸具体的伦理原则,然后再在第四部分选择不同报道方式的效忠对象,最后回到第一部分做出最后的决定,从而采取相对合理的行动。

三、以杀医案为例进行伦理抉择的推理

针对2012年3月发生的“哈医大杀医案”,国内媒体不但详细报道了凶手的犯罪方法和犯罪过程,并对凶手的犯罪动机以及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这起案件,新闻媒体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进行充分而详尽的报道,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并引起全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反思;其二是尽量克制报道,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我们可以运用波特图式对这两种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步骤一:明确案例的情景事实;步骤二:两种行为的价值观。选择进行充分报道的媒体对事件的经过进行详细报道,包括犯罪过程中的细节,这部分媒体遵循的是职业价值观;选择克制报道的媒体对事件进行克制报道,尽量不披露事实的细节和犯罪方法,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这些媒体所遵循的是社会责任价值观;步骤三:找到相应的伦理原则。选择进行充分报道的媒体将“说真话”作为自己的伦理原则,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即使无辜者(受害人家属或后来的受害者)受到伤害。相应地,选择将此类恶性案件进行克制报道的媒体则体现了关心他人,顾及社会效益的原则;步骤四:明确忠诚于谁。移入波特图式的第四部分,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媒体的不同行为所忠诚的对象。选择进行充分报道的媒体忠于其广大受众,而选择克制报道的媒体则忠于可能出现的受害者。

整个推理过程如下所示:

情景

(一名患者闯入医院杀死医生)

价值观

(充分报道:大量详细报道案件过程和细节――职业价值观

克制报道:控制报道的力度和程度,敏感信息不予报道――社会责任价值观)

原则

(充分报道:讲真话 克制报道:顾及社会后果)

忠诚

(充分报道:忠实于广大受众 克制报道:忠实于可能出现的受害者和全社会)

做出行为判断和选择

忠于广大读者是新闻媒体的基本价值选择,然而这是否是其最高价值追求?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恶性案件报道中,在面临知情权与不良社会后果间的冲突时,新闻媒体应遵循社会责任价值,将社会利益作为最高准则,顾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后果,对此类案件尽量进行克制报道。

四、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二次伤害和情感创伤

2012年3月24日专业医疗网站“丁香园”通过其官方微博转发了一张图片,图片显示,在人民网有关此事的消息后,有6161名网友对此事表态,其中4018名网友选择的态度是“高兴”。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制作了有关此事的专题《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评论称顶“高兴态度”帖子的数量达到了5172。[3]”

27日,《新闻“1+1”》 栏目的台本被多次转载,网媒在转载时多将标题改为引人注目的《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

除标题外,报道内容中更有大量案发过程中事实细节的描写,例如《南方周末》的报道《杀医》:“这一次,白服招来了李梦南9厘米长的刀锋,从喉结上缘全扎进去,先破喉管,再入大动脉。4块钱的劣质水果刀有些钝,还撑了一下血管,血喷出来红透了白服,更多灌进气管,再进入肺。[3]”

类似的描写还出现在地震、矿难事故、故意伤害事件等题材的报道里。在灾难性报道中媒体应当凸显人文关怀、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已日渐成为传媒人士的共识,然而在人为的恶性案件,如杀童案、杀医案的报道中这一点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过于详细的案发过程细节描写对于情绪尚未平定的受害人家属而言是非常残酷的,由于尚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他们很有可能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二次伤害”。

此外,对读者而言,大量的报道和详细的呈现也可能引发受众不良心理反应。《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9・1l”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里,看电视的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忧虑和悲伤往往会越多。在面对美国媒体铺天盖地的纪念报道时,有报道指出美国民众已不愿再次回顾9.11噩梦。“事实上,许多美国人都不愿甚至是害怕面对即将举行的铺天盖地的周年纪念活动和新闻报道。尽管对遇难者及其家属抱有深切同情,但大多数美国人表示不愿停留在“9.11”的噩梦里,他们已准备好走出阴影,继续各自生活。[4]”

对于凶杀类恶性犯罪案件的报道,我们应当主张不放大细节,不大肆进行渲染和煽情,在保护受害者隐私和尊严、照顾受害者家属的情绪的同时,也应注意改进报道,避免集中提供令人紧张的信息,减少受众接受信息时的不适感。

这样也许会失去一些煽情的“噱头”,从表面上看损失了一些新闻性,也可能受到受众“言而不尽”的质疑,但是对于保护受害者家属、规避案件再次上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价值选择。

2.犯罪行为的示范效应

新闻与传播界掀起过一阵关于恶性案件该不该报、该怎么报的讨论。在当时,多数业界人士认为,媒体对于“杀童案”的大肆报道和民间的广泛讨论使得该案件具有了“示范效应”,即在罪犯已持有犯罪动机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罪犯选择犯罪的地点和方式。类似事件也发生在校园投毒案中,从1994年清华大学铊投毒案事发至今,国内先后发生数起高校化学药剂投毒案,但是,据《南京晨报》报道,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投毒者确实有模仿清华大学铊投毒案的情况:“复仇的心理在常某心中一直没有消失,甚至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常某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女学生铊中毒十多年没有人知道凶手的事情后,突然来了灵感,觉得自己也可以利用铊来报复孙某。在主意敲定后,他开始了复仇计划,首先,他在网上联系上了四川一卖硝酸铊的化工企业,然后通过网站购买了250克硝酸铊。[5]”可见,该案大量的报道信息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媒体对于案件离奇性的渲染加上凶手仍逍遥法外的事实为该学生提供了作案思路,并促使他因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所以,在事件过程的报道上,媒体不应该将过多的笔墨放在对犯案过程、犯罪方式的报道上,避免产生示范效应而引发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相似悲剧的发生。

3.不当的报道可能引发错误的舆论指向

出于追求话题的轰动性、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影响较大的恶性案件发生后,很多媒体都会将关注点放在凶手个人身上,对凶手的杀人动机、个人经历和背景进行详细的追踪和披露,并常常伴有淡化凶手个人责任,一味追究社会原因、制度原因的报道立场,体现出不恰当的情感倾向。

新闻媒体似乎已经习惯一切问题都能归咎到社会原因、制度原因上来的评论思路,喜欢挖掘背景,追究大环境的原因。作为全社会的t望者,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之一,然而将恶性案件发生的原因过多地归于客观因素,而有意无意地淡化罪犯本人的主观因素,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分析方式。在恶性案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必须正确把握报道的感情倾向,在摒弃突出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的元素之外,媒体在恶性案件的报道中应当对凶手或罪犯予以坚决地谴责。同时不应太过挖掘凶手个人经历、分析其作案心理,造成“为凶手立传”的客观效果,也不能太过强调社会原因来为其犯罪行为寻找正当性理由,造成为凶手开脱的整体氛围。这种行为有可能将舆论指向引至错误的方面,也可能导致更多对社会不满的人采用类似方式报复社会,引发更多的悲剧。

同时,新闻工作者应当兼顾报道中的平衡,避免走入极端。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恶性案件的报道中,谴责凶手不等于忽视报道中当事双方的平衡和背景事实的客观陈述,避免走入极端,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和报道失衡;另一方面 ,恶性案件极易激发受众的愤慨情绪,可能引发强烈谴责和舆论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警惕网络时代的媒介审判,警惕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越权行为。媒介不能干预司法,舆论也不能,必须坚持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公正和客观,维护法律尊严,不能纵容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干预司法的独立和公正,防止舆论监督的职能错位。

4.微博等网络信息的无限制传播

网络信息走势图

由上图可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网络上微博信息量最高,总量为22458条,新闻的信息量占据第二位,总量为3536篇。在3月26日媒体评论大量出现之前,在微博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信息量。

如今,由于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飞速发展,对恶性案件的正确报道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这是保证受众知情权的需要,其次也是为了避免事件经其他传播途径曝光后,由不实细节或极端情绪引发更加不良的社会反应,同时还会损失媒体的公信力。

由于网络传播格外关注负面消息的传播特性,微博等网络手段也应对此类问题的传播和渲染负有一定责任。如何监管网络传播、提高网民在此类事件传播中的公民意识,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

(1)对于微博上广泛传播的信息,应予以及时地监看监管,一旦发现不实言论应由政府的政务微博,或其他有较高公信力的官方微博,如“央视新闻”等,及时进行辟谣。然而辟谣过程中,官方所给出的观点和理由必须说服力强、有理有据,说服力不强的辟谣行为不但无法消除群众的疑虑,反而会损失官博的公信力,造成恶性循环。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7篇

计算机理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系统软件外包的关键因素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国内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时,有些需要外包给软件开发商来完成,企业只有把握好外包中的几项关键因素,才能成功实施软件系统的外包。

2 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外包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烟草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即“一号工程”)是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根据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系统建立了行业数据交换体系,通过打扫码、数据库联机方式自动采集行业生产经营基础数据,构建行业业务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国家局数据中心,实现国家局分析展现应用的界面集成和业务集成。“一号工程”是烟草行业软件外包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

(1)选择技术实力强、口碑好的软件外包企业

企业在选择软件外包商时,可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对投标单位从技术能力、人员能力及软件过程能力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员工作风好、保密观念强、政治觉悟高的企业作为接包方,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并与接包方签订《保密责任协议书》,建立安全保密分级管理制度[2]。

如“一号工程”于2003年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即中软总公司)作为项目总集成商,中软总公司委托其下属的中软国际承接项目建设工作。中软总公司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实力雄厚;中软国际是国内领先的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国内IT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

(2)充分调研与沟通,作好项目需求分析工作

企业在软件外包时必须做好项目需求分析工作。业务部门提出用户需求后,通过与技术部门、软件开发人员多次交流沟通,提出系统的综合要求及标准。开发人员通过分析系统需求,了解用户工作流程并对其进行正确分类,确定系统的可接受性、可实施性、可测试性;在形成需求报告之前,对后期发现的不明确、不一致的地方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最后项目经理应邀请客户代表共同评审需求文档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使需求文档正确无误地反映用户需求。

“计算机理论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

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需要重点保护的资产。在网络社会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盗取或破坏信息的行为十分突出,如未经授权闯入电脑的黑客,用蠕虫或病毒对计算机系统和重要信息进行盗窃和破坏,银行的信用卡盗窃和诈骗,刺探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等。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再次提醒人们,只有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规范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给人类带来福祉。网络伦理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网络伦理建设的科学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实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信息与网络的安全,为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伦理学基础。

1 网络伦理对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影响

网络伦理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规范,网络伦理可以引导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作为一种措施,网络伦理对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1) 网络伦理可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在人们的信息行为实施之前,为将要实施的信息行为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信息行为向合法的、道德的方向发展。这种规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鼓励合乎道德的信息行为的实施;另一方面限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网络伦理激励有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将不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控制在实施之前,这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网络伦理道德可以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作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既能够对人们的信息行为提供判断的标准,又可以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它对不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形成一种外在和内在的压力,以阻止这种行为的实施,并有可能迫使行为主体放弃或改变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当不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已经做出但其行为过程尚未完成时,网络伦理可能改变或终止这种行为,从而减少损失,对保护信息网络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

网络伦理可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但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解决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所有问题,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人了解信息网络安全,自觉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减少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阻力。而网民之间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网络伦理规范会越来越多,有些规范会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这些规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法律条文。可见,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将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

(4)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技术都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法律不健全、伦理道德不成熟、管理不得力的情况下,技术手段更成为维护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技术手段是脆弱的,因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手中同样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武器。而技术方面的诸多问题是不能通过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必须通过技术以外的因素来解决。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力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保证信息安全的保护技术不被用来作为破坏信息安全的工具和手段,引导人们将信息安全的破坏技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维护信息安全的工作。通过网络伦理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积极作用,而将其消极作用降到最低。

(3)明确各部门职责,选派专人参与开发过程,保证项目进度及安全

企业应明确参与部门(如归口管理部门、牵头部门、协作部门等)的具体职责,避免在软件开发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分工、反馈和跟踪制度出现多方推诿现象;企业还应选派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开发过程并建立项目进展情况表。企业参与软件开发,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还可以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为项目进度提供保障,还能对项目涉及的保密数据进行脱密处理,进而保证项目安全。

例如,“一号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国家局局长姜成康亲自主抓,副局长李克明任组长,信息中心主任高锦任副组长,各单位负责人是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项目实施办公室,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公开招投标到各阶段的项目建设,每个方案都经过了专家会议的若干次讨论,每一阶段国家局都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进行部署。李克明副局长亲自参与布置各个阶段的工作,协调各方关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4)做好软件测试工作,进一步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从技术角度看,各种信息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得到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企业为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必须做好软件测试工作。通过制定软件测试计划,做好测试准备工作;组建测试团队,包括测试项目负责人、测试分析员、测试设计员、测试程序员、测试员、测试系统管理员、配置管理员;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静态测试或者动态测试,白盒测试或者黑盒测试,重点要进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测试;选择测试工具,如Parasoft、Compuware、Xunit等白盒测试工具,LoadRunner、WinRunner、Astra Quicktest等黑盒测试工具[3];重点做好测试中Bug和需求变更的跟踪和管理,做好Bug分类、缺陷记录、版本控制等工作。

(5)严格做好软件验收工作

软件项目的验收非常重要。企业在接到验收申请后,要认真审查软件系统的运行、文档资料、培训工作等现状,对于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和流程来验收。验收的主要依据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验收程序分技术测试和文档检查。技术测试由专家组负责。文档检查主要检查招投标书、合同、用户使用报告、信息安全测评报告、系统使用手册等。验收测试范围包括功能项测试、业务流程测试、容错测试、安全性测试、性能测试、易用性测试、适应性测试、文档测试等[4]。

如“一号工程”作为耗时两年半精心打造的信息化项目,验收时非常严格规范。验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沈昌祥等13名专家组成。中软国际的验收资料齐全完备,在《项目验收总结报告》中详细描述其建设过程,涵盖了从方案论证、软件开发到项目实施与服务、合同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工作。中烟信息技术公司随即构建了运行维护体系,设立了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部门,在完成日常维护的同时,以电话支持和现场服务等方式为行业基层提供服务或解决操作上出现的问题。

(6)做好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企业在软件外包开发中,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首先,要和接包方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要求他们指定专人负责对核心技术的使用控制;其次,企业要通过技术分析及数据过滤提供尽可能少的核心机密;第三,尽量在发包方本地进行后期的数据装入,以减少商业秘密泄漏的可能。

3 结语

软件外包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充分做好以上几项工作,才能减少外包风险,保证软件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企业还要针对软件项目特点,运用适合自身的项目管理模式来加强软件外包项目管理,尤其要规范项目实施过程,才能迅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提高软件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2]陈国卫,魏汝祥,吴琴.军用软件外包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8,(09):14-15.

[3]梁洁.浅谈软件测试工具的选择与使用[J].中国传媒科技,2008,(11):59-60.

[4]宾建伟.软件验收标准探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5,(04):10-13.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第8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