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一、总体设计与内容选取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方法性课程,具有社会性、方法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方法论的知识体系转换为社会实践能力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题。为此,课题组针对课程特色,在课程“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此项目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二)能力目标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这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组织针对此项要求,综合了多项能力与素质。一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综合技术应用的能力;三是相关知识和社会阅历。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文献、访谈、抽样、统计等多种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通过现代化办公技术总结出调查报告。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且能够把理论取向与研究动态相结合,运用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混合研究,运用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的最新成果,了解电话与在线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清晰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与纵贯研究的主流趋向,明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功能与联系,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四)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调查研究活动过程的特点,我们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知识体系划分成五大模块:“调查选题模块”、“方案设计模块”、“经验资料收集模块”、“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模块”、“报告结果模块”。

二、项目实施与考核

(一)项目实施

总体上,我们在各教学模块下又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和任务,这些实践性非常强的项目和任务的操作练习,重点在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1.调查选题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社会调查研究系统与调查选题与课题明确化。教师布置选题任务,要求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调查题目,最后将调查题目明确化。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选定三个课题,然后集中在课堂进行ppt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学习、激发,拓展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打分标准由教师给定,也可以让各小组组长参与设定,事先明确标准。

2.研究设计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抽样方案设计与测量与操作化。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明确各自的调查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分析单位。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题进行抽样方案设计,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概念的操作化、针对不同的变量选择恰当的测量尺度,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问卷设计,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调查方案设计、演示、讨论与解读。

3.资料收集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访谈法与问卷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确定资料收集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进行实际调查,并交流调查感受和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4.资料整理分析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调查进行编码、录入和数据清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5.报告结果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调查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选出有代表性的或比较好的调查报告进行讨论与解读。

(二)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坚持重实践、重操作的考核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指导思想,重点检验职业技能。

1.评价途径。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即30分(含出勤10分,平时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调研报告占总成绩50%,即50分(含调查问卷设计、实际问卷调查、调研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期末答辩占总成绩20%,即20分,期末答辩操作如下:

(1)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一般为课程学习小组;

(2)教师准备问题,并区分答题类型,分必答题、选答题等;

(3)学生抽签,决定小组答题顺序;

(4)教师进行现场提问。首先是必答题环节,对每一小组,由教师抽签确定3名学生,然后由学生抽取题目,并口头作答。必答题完成后,各小组派3名代表抽取题目然后作答,如不会回答或答不完全,可允许其他学生予以补充,但仅有1次机会,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别对各小组计分。在全部小组都完成考试后,汇总计算各小组成绩。

2.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成。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30%、50%,充分反映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符合本课程学生的学情状况。

三、结 语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采用兼容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以及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创解决问题思路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调查理论体系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本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性普遍不如理工科课程显著,准确定位文科课程的实践属性非常关键。通过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从中构建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以“过程——实践”模式为蓝本,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为主动探求,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课程设置目标。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学科。社会调查学是关于人们自觉认识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展开,广大党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迫切需要系统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高校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当前乃至今后尤为重要。目前高校也非常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我们也非常注重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真正达到课程的培养要求。

一、社会调查方法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状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适合社会调查的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课堂讲授,为社会调查做好理论基础。

(一)课堂理论教学是主要形式

1.社会调查课程内容比较多,要把全部内容讲完是不可能的,按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不断将本学科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充实于教学内容之中。针对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实际操作方法的讲解和掌握,这是从事实际调查工作的基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选择调查课题,如何确定社会指标及测量方法,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的准备及实施,如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进行社会调查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问题。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针对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选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对理论知识讲解时要结合调查实例,注意把同学们实际调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讨论也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巩固加深学生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社会调查是很有帮助的,讨论的题目多种多样,比如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者学生在选好调查课题以后,如何展开,就让学生从研究假设出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你认为相关的都罗列出来,然后在调查中证实或证伪。

(二)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这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每一学期开课,在教学开始时就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一般是四人一组。根据课程学习的不同进度和调查实施的环节,边学习、边实践。例如,讲完如何选择课题后,就让各个调查小组确定本学期的调查课题,然后是对调查活动的准备、调查方案的设计、进行调查活动、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等方面能力。保障这项活动顺利完成,需要从两方面的配合: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提纲的制订、调查问卷的设计、信息资料的收集、调查结果的处理、建议的提出等只给出原则性要求,具体方案由学生自行制订,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调查的能力。

2.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社会的调查的始终。要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搞好调查各个环节的工作。调查课题的选择决定着社会调查的总方向、总水平,一个错误的选题,不管调查方案设计的如何周密,调查工作如何认真,都不可避免的导致社会调查的失败。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的课题。选题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尚未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众多一般问题,课题来源众多,而且途径复杂。告诉学生可从许多途径或来源中寻找确定一个合适的调查课题。从个人经历中、从相关文献中等等都可进行选题,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是能够把握和操作的。在调查问卷设计时,学生过于注重问卷的形式,没有更多地注意问卷问题的合适性,不能针对假设寻找到合适的调查指标,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于操作化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是很好。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调查活动时,对于学生在实际调查活动中遇到的,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要联系实际重新讲解。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平时不注意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消化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二、大学生在社会调查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也需要不断完善、创新。现在人人都知道实践教学重要,对素质教育达成共识。但在社会调查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

影响大学生社会调查积极性的因素有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社会调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在前期的求学过程中,已经完全适应了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从预习、听课、到作业、考试,轻车熟路。要想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普遍表现得不自觉、不适应、不愿意。这样就影响了对课程的学习,由于这一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和以往其他课程的学习是不一样,不是上课听讲,考试死记硬背就行,而是需要学生到实践中亲力亲为的参加社会调查的整个过程,一些学生怕吃苦,敷衍了事,消极对待。

2.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条件方面的限制,一是没有经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都是自己花钱复印问卷,要是外出或者在外地做调查,路费也是自己掏,这样限制了学生调查活动的开展。二是学校由于没有调查实习基地,限制了社会调查的范围,现在主要是学生自己寻找调查题材,比如关于大学生的、城中村的、城市建设的等等,虽然也进行了实践,但题材太单一,内容太分散,不系统,最终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学校教育缺乏具体的规划

1.教学条件方面的差距

教学条件是指进行教学所必需的基本要件,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条件作为保障,从软件上来说,包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制度建设等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涉及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教师队伍观念的改变和技术的提高,教学设备的完备。这些条件的完善还有待提高。

2.课程考试改革面临多方面的制约

社会调查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考试形式也应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考试,而学校要求期末考试要有考题、有标准答案,显然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学生最终关心的是成绩,成绩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逆向影响将很明显。所以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平时不学习,考试背几天的状况,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参与和学习。传统的考试形式,使得教改步调难以一致,老师被动,学生无奈。

(三)社会没有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题目往往是比较零散的,也无人给予引荐,大学生初涉社会,各种经验比较缺乏,在社会调查中,有时会涉及相关的部门和行业,经常会被误解,被拒绝,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和配合,这种受挫感会影响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作为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应更多提供一些机会和平台,多一些理解,给予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学生社会调查不仅是个人、学校的事情,从大的方面将他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

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学习和改革的必要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也尝试着从授课方式到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取得学生的理解和赞许。在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每一种社会调查方法都有其独特性,在社会生活中都广泛被应用,可以寻找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同学们更形象、生动的掌握每一种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抽样调查 问卷设计 调查业发展 业务素质 统计分析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可以随时从电视、网络、报纸上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而且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不自觉的给市场提供个人的信息数据,如我们的工作单位随时掌握我们的个人资料,我们去商场购物申请会员卡会留下我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我们的银行帐户有我们的理财信息等等,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来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企业不但要了解同行的信息,还要随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而统计调查作为一种工具,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对获取信息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使得市场的总体日愈复杂多变,体制结构多样化,加上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进行全面的总体的调查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抽样调查作为非全面调查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得到广泛使用。统计调查特别是抽样问卷调查在各行各业越来越流行。问卷调查是目前市场调查所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由于它具有简明、通俗、真实、保密性好、及时等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受到重用。一个抽样问卷调查概括来说,大致有以下流程:制定方案设计问卷确定抽样方法实地调查取证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贯通和相互影响的。这里本人就抽样问卷调查的某些环节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统计调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问卷要有针对性,跟主题相吻合,调查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问卷的设计是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问卷设计不当,会使所获得的资料失真或产生大的偏差,无法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保障。我们设计问卷时先要有个目的,确定好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要求我们在调查之前要先制定好统计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作用就是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过程,为后面的实地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针对不同的群体,问卷设计语言措辞要得当。设计的问题要考虑被访者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层次,也要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特点,避免产生误会。语言上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也要区别处理,如要调查低学历者的生活状况,我们尽量用简单易懂的生活语言,以保证得到较准确和较满意的资料,如果设计的语言过于文学化和专业化,调查过程中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解释或有时被访者失去耐心含糊回答。而调查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或个人时,我们则要充分搜集该企业或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力求得到专业的回答。最后应该避免在问卷内容上有被调查者难以回答或者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

2.调查时我们要尽量调动被调查者的兴趣,正确处理好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关系,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调查之前先说明来意和调查的用途,同时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不能有利益关系或上下级关系,避免被访者受这种关系的影响。以前我国存在很多自我调查的情况,上级调查下级或管理部门调查被管理部门,而且匿名措施处理的不好,被调查者有顾虑,使得数据存在不真实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调查都是委托与调查双方和调查结果没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目前在我国,专业的调查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规模上体制建设上还远不及西方国家,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03年我国社会调查业的法人单位数为4210个,占信息服务业的2.1%,而且资产规模较小,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单位中,社会调查业占本行业的96.7%,1亿资产以上的只占0.1%,不存在5亿元以上资产的单位,在地区分布上,社会调查业4210个法人单位中,最多的为北京629个,占总数的14.9%,其次为湖北237个,仅占总数的5.6%,依次为广东227个、黑龙江226个。数目最少的为5个、宁夏9个、青海22个、海南29个,四省市合计只占到总数的1.5%。在经营收入上,1亿元以上的单位社会调查业只有2个,在信息服务业一亿元收入以上的单位中只占0.2%。社会调查业的发展与社会调查的需求不相适应,很多企业只好自己搞市场调查,既花费较大的人力财力,又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很多企业为了搞市场调查会有相应的促销活动,有些消费者为了能获得优惠的促销产品也会提供虚假的信息。

3.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最好是一对一的面谈,避免受旁人干扰,对敏感性问题的调查要制定不同的调查方法。调查隐私问题或敏感性问题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很多时候会出现被访者拒绝回答或不提供真实资料的情况,在抽样理论和方法研究中专门有针对敏感性问题调查的随机化回答技术,有沃纳和西蒙斯的随机化回答模型。随机化的技巧是尽量让被调查者感到有安全感,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秘密,有时甚至调查员也不知道被调查者所回答的是那个问题,避免双方的尴尬。我们在进行这样的调查时,应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并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遵守双方的承诺,被调查者才会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提供真实的答案。

4.加强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和发挥好新的调查技术。实地调查取证阶段,就是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具体去实践求得数据。调查过程中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对调查人员的培训,有一批专业的和训练有素的调查人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的市场调查机构都有专业从事调查的人员,也存在一些临时雇用人员来做市场调查的情况。在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中,调查员的言谈举止、职业态度、专业水平也会影响到调查的成效。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调查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青睐,统计调查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对话模式,将目标转向越来越庞大的网民。2003年,我国的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网民国,而各种各样的网上问卷调查也应运而生。网络调查的好处是快速、方便、经济、高效,网络调查可大大减少调查人员的数目,节省成本,而且可以直接连接计算机软件快速的分析出结果。但是由于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被访者是个不受控制的人群,总会产生很多问题。首先抽样框的设计是个难题,网民的多变性使得样本的确定比较困难;其次很难识别网民的身份和确定他们身份的真实性,很多网络用户都存在拥有多个e―mail和多个会员身份的情况,有些用户就可能没有固定的IP地址,或一个IP地址多人使用的情况,如网吧的计算机、使用服务器上网的机构和许多办公用的电脑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虽然现在很多网站采用cookic技术和IP地址识别法,也难以避免遗漏样本或一个用户重复投票的情况;再次在网络调查中,一般的用户都不愿意输入身份证或电话号码等个人资料,如果强制要求输入,则可能出现用户不合作退出调查或提供假个人资料的情况,致使无回答误差比较大。所以对于国家和政府比较政策性的项目的调查还是以实地调查为主要形式,对企业的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满意度、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某个新闻的看法等类似的调查,很多就采取网络调查的形式。目前在西方国家,由于电话的普及,电话抽样调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如美国各式各样的民意调查,大都采用电话调查的形式。电话调查的条件一般是要求问题要少而简短,抽样框是所有登记在册的电话用户。在我国,人们统计调查的意识还没得到普及,很多人视电话采访为骚扰行为或持怀疑态度而不愿接受问卷调查,所以电话调查在我国还很少被采用。随着人们对调查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会应用到统计调查中。

5.充分利用调查所得资料,为政府、市场、企业和广大民众提供真实和科学的分析报告。抽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和观察以对总体的一些参数做出统计推断。现在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个专业的术语叫“数据挖掘”,有些时候存在数据得来后被荒废的现象,所以如何对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成为能不能把调查结果用到实践的关键。我们进行市场调查目的就是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统计分析的好坏关系到调查的圆满性和调查结果如何对市场发挥指导或参考作用。所以在得来的样本资料中挖掘有用信息找出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性是我们统计分析的任务。

三、总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是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体系。如何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及如何改革和完善统计调查方法使之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统计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总之,我们要大力推广和普及统计调查知识,加大统计调查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调查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加强统计调查的现代化建设和法制建设。才能使我们的统计调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婷庞东:网络抽样调查数据质量的评估与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4年4期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1.现代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优良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 专业课程往往由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过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考前突击”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础知识,也缺乏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掌握了期望、方差的计算方法,会做各种估计,却不能理解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的现实意义,不懂得如何应用各种统计信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性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统计学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价值挖掘和辅助决策都依赖统计学原理来解决。现代统计学向着应用性更强和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掌握统计思想与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练习。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开设的应用型统计学专业都缺少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或者是实践内容偏少且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统计应用流程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技术能力不强。

二、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1.教学方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课,要采取教师精讲配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积极应用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实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领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模拟分析和社会调查实践,利用案例将数理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高度整合,便于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掌握统计学知识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关注实际生活,多多查阅图书、报纸、杂志,多看新闻,扩大知识面,形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实训教学创新

实训课内教学内容主要有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统计数据分析等,课外教学可以由学生组成合作社会调查小组,将课堂知识和课外调查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从而系统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统计学建模、统计调查大赛,学校可编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统一开展有关从业认证资格证书的学习与培训,例如,统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在岗实训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现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来阐明教育效益模式的运用。

1.1高职会计能力素质(F)的确定①高职会计能力素质的社会调查。学生能力素质(F)的确定,即教学目标定位,是全部教学活动的核心,一旦教学目标确定,所有的教学活动为之服务。价值工程原理认为产品的功能必须是社会需要的,在功能设计时要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大量的资料后才能确定。学生的能力素质(F)的确定就像定位产品的功能一样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才能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社会调查可以采用调查表,专访或其他方式进行,调查的单位和对象尽可以多一点,如学校的师生,企业管理者等。②高职会计能力素质(F)的定义。第一、能力素质(基本功能F0)定义。根据调查资料和现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可定义为: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第二、辅助功能(F1)定义。基本功能定义后,不能改变。基本功能是靠辅助功能实现的,必须设定或找到辅助功能,辅助功能可以有多个,可以改变。要成为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1)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F11),即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基础能力;2)具备专业工作能力(F12),即能够完成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和一般的财务分析的能力;3)隐性能力(F13),是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在人的头脑里形式的思维方式、诀窍、顿悟等,很难用文字、语言等方式表达。上述三种能力也叫三种辅助功能,是实现基本功能比不可少的,缺一不可。第三、子功能(F2)定义。辅助功能确定以后,还要定义子功能。一个辅助功能可以由几个子功能构成。基础能力由三个子功能构成:1)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2)沟通能力;3)获取信息的知识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基础能力,是基础能力(F11)的三个子功能。会计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自己的肢体运用会计的概念和方法,完成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由于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分解为6个独立步骤,即审核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计税和报税和会计数据分析等,而每一个步骤独立完成,又各有技巧。由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财会人员必须具备以上6种工作能力。这6个能力构成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专业能力(F12)的子功能。隐性能力包括:1)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它是对接触的人或事物或环境或数据,抽出相关的因素,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观点,然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3)决策能力,它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方案的能力。4)创新能力,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现存事物进行改变,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隐性能力(F13)的子功能。

1.2高职会计教育成本(C)的确定教育效益模式中的成本是为了完成功能(能力素质)必需的耗费。由于固定成本(C1)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量,为研究问题起见,在这里将其当作常数,那么变动成本(C2)就成了变量,也就是说课程费用的变动,决定教学效益(V)的高低。现根据上述会计专业能力素质(F)功能必须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即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和隐性能力课程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由几门课程构成,每门课程需要多少课时,每课时按市场价格需要多少课时费用,都可以计算出来,这种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计算出来的课程费用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少的课程费用。当然,如果当教学课时费用取得最小值以后,也可以将教学课时费用当常量,把固定成本当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固定成本开支特别大,浪费也很严重,但人们并没有意识这种浪费的存在,如果对各项固定成本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可以大大降低固定成本的开支,同样的教育资源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1.3教学效益分析教学效益分析就是根据实际数据用“教学效益”公式进行计算和文字说明,下面举例说明:假如某高职院校只有一个会计专业,第一年在校人数为10000人,固定资产(包括教学设备)5000万元,按5%提折旧,各项管理费用为2000万元,课程费用2000万元第二年运用价值过程原理对各项费用进行“功能-成本”分析,节约管理费用100万元,课时费用100万元,第三年,提高教学水平5%。第一年:教育效益(V)=能力素质(F)/教育成本(C1+C2)=10000/2000+250+2000=1/4250;第二年:教育效益(V)=能力素质(F)/教育成本(C1+C2)=10000/1900+250+1900=1/4050;第三年:教育效益(V)=能力素质(F)/教育成本(C1+C2)=10000(1+5%)/1900+250+1900=1/3857.14。该学院第一年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是4250元,第二年在教学质量(F)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是4050元,比第一年提高教学效益(V)约5%,第三年在教学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5%,比第二年提高教学效益(V)5%。

2结束语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习案;设计原则;实施建议

一、 设计和实施地理预习案的重要性及面临的现状

预习案即预习方案。有效地设计和实施预习案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也决定着地理预习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讲授新课时,通常需要补充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知识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落实效果差。因此设计和实施预习案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缓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地理预习案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地理教师对地理课开展预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这源于教学习惯,不少地理教师对地理预习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教师以什么样的方法、形式和要求设计和布置地理预习案?如何培养学生地理预习的习惯?如何监督和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没有布置预习任务的教学习惯,对这些问题也就缺乏相关的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及实施建议。

二、 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

(一)预习案文本化 预习成果可视化

调查发现,也有地理教师有布置课前预习的习惯,但往往都是新课结束后,口头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而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记录预习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忽视预习任务。所以,预习方案必须文本化,即教师需要设计预习案文本体例。该体例不仅要呈现预习内容和要求,还要呈现学生预习的成果,以便于教师监督和评价。表1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一课的预习案体例。

该预习案体例,不仅明确了预习时间、内容和要求,而且还在“摘记”部分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可供学生记录和修正预习成果,教师亦可通过批阅实现监督和评价。

(二)预习方案要明确

某地理老师布置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案:阅读课本,了解太阳辐射的特征。该预习方案的学习要求是“阅读”和“了解”,内容是“课本”和“太阳辐射的特征”。那么“阅读”课本哪些内容?“了解”到什么程度?怎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了解”过程?显然,这位老师设计的预习方案出现了行为动词模糊、指向不明、难以监督等问题。其实,该教师只要将预习任务中的行为动词和内容改得明确一点,就能实现较理想的效果。如:阅读课本图1-7,写出太阳辐射波长与能量的关系。教学实践表明,越具体明确的预习方案,效果越理想。

(三)基于课堂教学 设计预习内容

预习应是学习的起点和课堂教学的基点,预习案的设计应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表2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一课基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预习案。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要求学生:①认识自然带的分异现象(感性认识);②理解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理性认识);③利用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升华、应用)。该预习案的内容和要

求其实是“看图说话”,写出自然带变化。因为思维含量不高,学生通过预习案较容易实现对自然带分异现象的感性认识。课堂的两个探究活动都是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仅重视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理性认识)的课前预习案(感性认识),而且还会因为与课堂探究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那么,基于课堂教学的预习案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否太难和烦琐?答案是否定的。地理是基于地理事物的表现、空间分布和变化而探讨地理原理、规律和成因的一门学科。高中地理教学思路是,了解某地理事物的表现、空间分布或变化等特征(感性认识),再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原理、规律和成因(理性认识),最后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升华、应用)。地理教师只要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感性认识的知识前置为课前预习内容,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四)地理预习案应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并无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因此预习案设计必须贴近学生学情,要求不能太难和太烦琐。在紧张的校园学习节奏中,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较好地完成10分钟以内的预习内容。超过10分钟,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如表1体例所示的预习时间,也可以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促使他们课间顺手完成。当然,在学生放假期间,适当布置一些较长时间的预习内容,也未尝不可。

(五)预习方式多样化

最常见的地理预习方式有两种:一是问题解答式,如“阅读课本内容,回答某问题或完成某任务”;二是知识填空式或知识结构填空式。单一的预习方式,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而厌学,笔者再列举另外三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预习方式。

1.画图

地理学科中有多种图示,如地图、原理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理事物结构图(地球内部构造图)、统计图表(气温-降水统计图)等。预习案中可以要求学生临摹、模仿、改变这些图示。这种预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直接在学生的绘图作品上_展新课教学。

2.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学科知识涉及较多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设计相关预习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地理信息技术这课,可以布置“你使用过百度地图之类的电子地图吗?请使用一下百度地图并写出比传统纸质地图的便利之处”。

3.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

有些地理知识通过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的形式进行学习,会更有效。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一课前,笔者布置了如下预习案:走访我县新建的几个工厂,了解这些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与布局区位的关系。教师在学生走访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再开展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不仅如此,教师帮助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可以直接作为学生小课题的研究成果。这就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两点:①投入精力较多、耗时较长,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在假期里一起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在预习案中应给予更多的指导,有条件的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②在较长的假期时间内完成的预习,与新课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教师务必要在讲授新课时重新提起,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

三、地理A习案的实施建议

(一)更新教师教学思想和习惯

笔者曾经听到一位学生私下抱怨:“以前的地理老师课前会让我们预习一些内容,现在的老师没有布置,上课时老师讲得很快。”从该生的抱怨可知,开展地理预习对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但不少一线地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开展有效预习的当务之急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笔者认为,从学校教研大组层面开始统一思想,并在组内合作分工设计各课时的预习方案。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来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习惯。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预习将流于形式;没有评价,学生会逐渐失去预习的动力。

1.合理安排预习案的下发和回收时间

除了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较复杂耗时长的预习案之外,其他预习案至少应有两次下发和一次回收批改(如表3所示),且批改时间必须在新课授课前。这样才能建立较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有些教师习惯于一次下发一次回收,即课前下发,课后再上交批改。这种做法无法监督学生自主预习的时间究竟是在课前还是课后。在全班学生都“聪明”地将预习内容当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下,课堂探究将无法顺利开展,自主预习也会流于形式。

2.评价可视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直接记录在预习案相应位置,让学生一目了然。积累较长时间的可视化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预习态度和方法的变化,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可视化的预习成果,不仅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评价,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也可以进行评价。比如将优秀的预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或复印粘贴在教室里让其他学生评价和学习。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科素养高低不同,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的物理素养较好,不一而足。可以由相应的任课老师分别进行评价。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09-02

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职学生总数达到960多万人,近两年扩招规模进一步扩大,估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研究这样庞大的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让其适合中国现实国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通过笔者的体会和做法进行探讨,供广大同行参考、赐正。

一、关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学生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演变而来,而一些民办院校则是改革开放后允许社会办学的产物,大多为集资或投资者针对社会需求新建发展起来的,历史有长有短。出现了诸如西安翻译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浙江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等民办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在全国统一高考下录取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公办普通院校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采取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弱化的实际,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状从实训入手加强基础知识的释惑解难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薄弱,教师也就必须从深入实训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上升到理论知识的消化,从而为下一次实训操作打下基础。

2.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及有关问题。高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员。这类人员主要是要求有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而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差的状况,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首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其次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即必须解决转变高职院校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教师讲授为主、学习验证为辅的教学活动观念;必须把实训操作列为第一位,把讲解归纳知识要点、理论升华列为第二位;以实训来带动理论的深化,以深化的理论引导更新操作技能和操作方式。第三是要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的超前性考虑教育教学原则及导向问题。教育教学原则和导向必须是科学前沿的,观念要新,内容要实要真,实践要有成果。所以教师的素质必须要高,能全方位综合性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3.未来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市场化。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技能职业社会人,必须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社会人。

(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将来的变革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教改长远目标的整体规划:内容上有整体性,主体上有整体性,教育教学观念上有突破口,教育教学能力不是体现在个人,而是体现在一个团队,一个群体。

(3)高职教育法制化。投入应有经济效益,专业研究、专业存在必须科学化,实行高职教育的普及化。

二、关于课程目标及知识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它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我们培养出职业技术型学生的本质内涵。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提供各行业职业技能型的基础人才,因此教育教学的导向就必须由职业来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通过设计出符合各种技能需要的项目载体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技能操作的实训地位;通过项目(载体)的演化过程来归纳知识要点及理论升华,实现知识更新、理论提升、(实践)技能提高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即教学过程知识、理论、操作技能一体化(简称“一体化”)。

对这样的目标,有人会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类专业好办,便于操作;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好办,不便于操作。回答是认识有误或者是观念上的问题。理论上,除了历史、哲学等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少数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的确难于操作外,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程,像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也是可行的。

社会科学类专业怎样达到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通过实训来完成理论的升华、知识概念的归纳及实际操作的运用。现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4个班的《社会调查方法》专业课为例,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及其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对这门课进行以操作能力为侧重点的总体目标设计,同时明确以过程考核为侧重点的考核方式(见表1)。

说明:实地实训(操作)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由教师(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设定。

这个专业的目标设计主要是重点突出了课程目标的能力考核,将知识性传授全部融入到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索归纳总结中,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训)能力。要求围绕调研报告提交有关数据佐证材料,就是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单元项目教学方案设计。在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点,据此设计单元项目教学实训内容。在该门课程中,为了细化实地实训(操作),设计出了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方案。例如在相关单元要求学生仿照《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单元项目教学实训范例表(见表2、3),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根据方便、就近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设计出方案(表格)并进行调查,也可也直接(修改)使用范例表。

说明: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有原该市郊的坟山,约有2000~3000座坟莹,当时也被开僻为校园内公园,环境优美。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实施实地教学观察的实训课。新墓为2000年及以后的墓,2000年以前的墓为老墓。

以上表2、表3实施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就近实施实训,均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提升,教学效果很好。这就是一种从实训入手进行能力提升,知识点归纳的有效教学手段,符合高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起到释惑解难的作用。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的评价

表1、表2、表3提供的课程目标设计实训方法实际上就是职教课程教学改革讲的“综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和过程。这个过程达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涵要求:

1.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能力目标与教育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界定。

2.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学一体化任务。

3.强化职业教育实训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4.达到了引导学生做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教师引领,教学互动的效果。

5.符合职教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

6.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有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有项目研究,有市场了解,做到了教学同步,有实际效果。

7.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完成项目操作,完成实训的整个学习思考操作过程,有单项训练(市场调研等)和综合成果(写出调研报告),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课程符合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管理育人,规范了专业教学设计和重在实训的要求。

9.教师达到了师德培育、思路创新、专业研究、教学研究和理论思维、社会活动能力的充分发挥,增大了基本功的训练。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实验; 兴趣; 主动性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有力手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以下就谈谈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实验探究教学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由"照方抓药"变为实验设计;由教师演示变为学生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除了要求学生学会使用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外,更注重问题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交流,然后得出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做到: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耐心指导、合作交流;②注重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注重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创新能力;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注重实验教学与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密切联系,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强化实验探究。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活动,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科书里的实验,我尽量安排在课内完成,并力求学生实验,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精炼。对部分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度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使学生在好奇的期待中进行问题假设、探究结论,学生的心情完全随着实验而变化,真实感受到物质的变化。例如。在微粒运动教学中,我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微观想象推理,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通入氧气,可以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学生由一开始的不可思议到最后的理解接受,情感态度都随着现象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2.重视家庭小实验。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增设了很多个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我第一次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那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碰到有的演示实验,就会主动地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如果能做,可以找哪些家庭用品代替呢?"等等。由此可见,家庭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同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起到了促进作用。

3.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课外活动除了举办知识型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当学生看到"空瓶生烟"、"面粉炸弹"、"清水变色"、......时,就急着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它的原理是什么?......,他们就会去查阅、讨论、......,从而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结合教学实际,还常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附近的河水污染情况,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要求学生到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携带上汽车。还开辟了"厨房里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利用厨房里的物品区别食盐与纯碱,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奠定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1.探究实验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面使认知、情感、意志、态度和个性都会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加强。但实验探究时要做到科学分组,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课外实验活动的选题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研究的内容、水平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展开、分阶段提高。

3.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要以新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以便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实验完成的优与劣、结论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在实施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细节问题的处理、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开发实验潜在价值,引领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之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