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量化与质化相结合
所谓量化的“等级”与质化的“评语”相结合,就是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采用“等级+评语”的作业批改评价模式。我们对这一批改评价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见成效。传统的分数或等级制评价模式只重视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评价,这种用“√或×”的评价方法,虽然可以对学生的解答过程和结果的正误作出判断,但难于达到指点、激励、矫正、补授的目的。而“等级+评语”的课程学习评价模式,在重视了智力因素开发的同时还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给学生作业记“√或×”的同时,辅以评语,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使学生真正“活”起来,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好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
1.把握时机点拨思路。
“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不仅注意了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动态信息,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展智能,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践打下“多向思维”的发展基础。
2.由浅入深 启发诱导。
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份,列出一、二种解答方法就满足了,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据此,教师要运用评语诱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学生以后参与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3.因人制宜分类激励。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等因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天表扬,老师几句鼓励表扬的评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心理学家赫尔劳克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适时地运用评语进行评价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明白缺失的缘由,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的评语有:
a.期待式评语。在作业批改中采用期待式评语评价,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如: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你,今后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你准行!因为你付出了劳动”。
b.肯定式评语。用这种评语评价,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如有一次我们在批改应用题时,发现二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每道题,我就写上“你真棒,是班上的小博士,祝贺你!”或“解得巧,真聪明”。“方法太好了,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计算过程合理、正确率高或有进步时,我们都会在本子上适当加句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评语,赢得他们对老师的爱戴和信赖。这一举动,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网络,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二、等级与符号相结合
等级与符号相结合,就是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采用“等级+符号”的作业批改评价模式。这是因为,其一:小学生天性就是好动、好问、好奇,争强好胜,富有竞争向上的心理特征,但传统的批改只有对错的标记,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面对错误的作业不知所措,只能等老师下节课来讲评,然后按老师说的去改。这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潜能的发展。其二:从现状分析,一般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均较重,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每次作业都采用“等级+评语”的批改评价方法。所以,我们在应用了“等级+评语”批改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批改符号,这些符号,应通过讲解和一段时间的试用,使学生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并经师生民主讨论,征得学生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级+符号”的作业批改评价方法,构建“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学习态度”三维立体评价模式,用这一作业批改评价方法来帮助、引号、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的“个性”日趋鲜明、“天性”日益发挥,真正让学生“灵”起来。具体做法是:
1.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仍以“量化”的评价方法,采用“优、合格、待合格”三个等级来反映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
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采用“质化”的评价方法,在等级符号的右下角用“+”、“”符号来反映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表示的意思是:思维有新意,但没有完全做对,或表示方法正确但不简便。“”表示的意思是:思维方法独特,有创造性。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量化 质化 创新
1 大众传媒的量化研究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播学的建立主要是来自于经验实证主义的研究,这种学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以美国传播学研究为范式,也就是所谓经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这也被我们称作“传播学主流学派”。这个学派主要采用经验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当时被人们所理解的一种所谓量化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其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一种模式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现象,其对大众传媒现象特别的重视与关注。施拉姆、霍夫兰、卢因德等人着重研究大众传媒和社会的相关互动,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以及价值观和社会变迁对大众传媒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反之还有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反作用。我们知道,大众传播学研究始终关注的重点是传媒的效果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传播理论大部分研究的内容都是有关效果问题,所以不难发现,传播的效果研究在整个的传播学研究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我国本身对于这种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是很缺乏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微乎其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能揭示社会现象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这种传统的缺失反而造成了大量引介主流学派的动因。后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传媒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新的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的形式和内容,另外对于大众传媒中的量化研究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关于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大众传播学业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着,很多高校中已经有了对于大众传媒量化研究的理论性研究和基础,不断地对传媒的量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更加有利于科学地解决问题,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
2 大众传媒的质化研究传统
我国的传媒文化和西方的传媒文化还有很大的不同,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传播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有少量的定性研究,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只有进入量化的阶段才会分析得彻底,才能够找到大众传媒发展的根本。与美国的实证经验主义相比, 我国的这种传播学研究方式与欧洲的批判学派更为相似。但是,由于我国科学界所采用的这种定性研究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所以缺乏相对系统的方法规范。
3 多元化的结合
通过科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是传播研究多元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就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 有着自然主义探究传统的是质化研究,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会有直接的接触, 为了描述和体现一定的社会现象,必须采集一些文字和数据作为相关的资料。因此,质化研究是以对意义的解释与理解为主要目的的。相关的研究人员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具体的研究对象作出解释, 这样一来就必然会涉及到传媒批判学派一直强调的价值介入问题。而量化研究是从研究人员所事先设定好的假设出发, 对相关的事物进行测量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其可以采用相关的操作技术, 例如抽样,资料收集,数字统计等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技术来检验研究人员对于某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 相关的研究人员必须排除自己对研究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尽量要求自己做到价值的中立。另外还有一点必须受到重视,那便是质化研究与我国科学界所常用的定性研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综合而言,无论是质化研究还是量化研究,这两者都强调经验主义的成分,都必须以系统深入的调查资料作为相关的基础。
如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由于大众传媒现象本身便是十分地复杂, 基于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在功能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一项研究中要做到深入,全面,具体,既能严抓宏观上的建构, 又可以调查事件的真实情况, 就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结合方法。下面,笔者就将以收视率调查作为简单的例子来具体阐述为什么要在大众传媒的研究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一般来说,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一个百分比。如果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 接着根据基本指标和派生指标,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的归纳和汇总形成收视率指标。接着还要根据所形成的收视率指标来分析收视行为模式, 研究收视率在反映收视行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办法。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收视率记录的仅是观众收视行为的结果, 而并不是过程。因此,我们的收视率调查结果只能代表抽样总体中的平均情况, 并不能反映出特殊情况。
而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量化研究的这一不足,从而减少了某个方法其本身的局限性而出现错误结论的可能性。通过一个围观的更为细致的层面来探讨大众传媒的情况,采用相对开放式的方法来对传媒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整理成为有用的资料,在这种情形下,对于传播事件也同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这样就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注入了活力,让大众传媒在量化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进步,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把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起来便能够使事物的面貌显得更为清晰。
【关键词】员工自身价值 kpi 绩效管理体系
1.引言
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和金钱资本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物质资本是财富创造的核心因素;在新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和金钱资本围绕着人力资本来实现价值最大化,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成为了财富创造的主体。随着知识的进步,在当今的企业中有许多有新知识、新技能、有才干的人才,但他们却因为绩效考核的不合理,出现了工作热情低沉、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状况。例如,德能勤绩考核模型,是从“品德、能力、勤奋、成绩”四个维度出发,分解出若干个指标对员工进行的绩效考核。这是前几年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考核模型。德能勤绩考核指标庞杂、无针对性、无明确标准、无考核重点,不能真正反映员工的实际业绩,人情分严重,往往“老好人”、“庸人”的考核分数反而最高,考核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背离。传统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必要建立新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而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2.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西方国家企业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
从19世纪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必要工具,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西方企业绩效管理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成本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和企业绩效评价创新三个阶段。
2.2欧美的西方国家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
西方企业的绩效管理早期应用较多的是财务指标和投入产出计算。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绩效管理逐步发展到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镜方法的使用。
2.3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工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次变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立了以相对比率为基本内容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企业发展形势和国际趋势都呼唤着中国企业更好的进行绩效管理。
3.绩效管理的作用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绩效改进。绩效评价的积极目的是使员工了解业绩目标于企业之间的关系,反馈评价信息,促进员工的发展,通过帮助员工在执行企业任务时认识和利用自身的全部潜能来提高工作业绩。
3.1绩效管理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手段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整体效能和绩效。传统的绩效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绩效管理能够清楚及时的反映组织重要的管理活动,实现对绩效目标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进而提高实现绩效目标的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3.2绩效管理有助于推进占率的实施和组织变革
绩效管理是组织战略实施的执行工具,它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定性目标或定量目标。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就能让组织的成员行为、态度发生有效的改变,引领他们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前进。
3.3绩效管理有助于促进组织内的沟通与合作
绩效管理是各级管理者与员工互相沟通与合作才能的完成的过程,而这本身也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例如,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目标分解与确认,可实现有效的授权;上级可以向下级提供有效地辅导和反馈。
3.4绩效管理有助于员工个人发展
绩效管理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在工作中员工能得到激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而取得最理想的绩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5绩效管理有助于塑造高绩效的组织文化
优秀的组织文化会对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反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也有助于高绩效组织的建设。
3.6绩效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绩效管理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体系,为组织和个人确定了努力方向。在绩效评价中要对组织和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绩效反馈阶段中,在企业正常的运营下,新的目
应该优越前一目标,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
3.7绩效管理促进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
企业管理涉及人和事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约束激励,对事的管理就是流程管理。流程管理就是一件事或是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因何而做、有谁来做、到哪里去做、做完了交给谁的问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会从公司整体或部门角度出发,尽量提高事情处理的效率,会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组织的绩效提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和业务流程。
3.8绩效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个成熟的企业一般会有较清晰的发展战略。会有年度运营计划,年度经营计划又会延伸出季度运营计划、月度经营计划。这样组织目标就会逐级分解量化,大家就会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4.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论模型
美国宾西尼亚沃顿(walton)商学院的罗伯特 豪斯(robert house)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根据以往的领导理论和多年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价值为本的领导理论。被领导所信奉、并已经被融入企业文化中的价值的坚定共享和强烈认同,也就是持有明确价值观的领导者,通过明确表达远景,向组织和工作注入自己的价值观,使之与被领导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唤醒跟随着对集体和集体远景的认同,导致被领导者自我价值的提高。
以往的绩效管理理论都是只注重工作本身或是员工自己感觉,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的领导价值会因为绩效管理的失误而达不到一致,对员工的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绩效管理的诸多作用就不会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建立以实现企业价值与管理者价值、管理者价值与员工价值高度统一的局面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理论,才是综合的绩效管理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管理者价值与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与升华,才能把最小的工作也做好。虽然员工自身价值看起来似乎是最小的单位,但它却决定着最终整体企业的价值。 当然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5.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实施的重点
5.1目标认同管理的四项原则
凡没有得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认可的目标,不能称之为绩效目标,不能作为考核目标;凡是双方认可的绩效目标,应该有量化或质化的标准,并且双方的理解应该一致;凡是双方认可的绩效目标,双方应当明确完成的好处,以及不能完成的后果,并确定评估标准和考评时间;双方在“目标责任承诺书”上签字。
5.2量化与质化目标
在绩效考核中,凡是能够量化的目标就量化它,但不能量化又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就要质化它。把目标量化或质化到具体,才能使员工清楚明白企业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低质量承诺书说2008年3月1日早上八点向您提交我所负责起草的a项目可行性报告。高质量承诺书说本人承诺2008年3月1日我所负责的起草的a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被公司总经办审批通过。通过这两个承诺书我们不难看出低质量承诺书只是说到3月1日交上去,或许4月1日、5月1日也不能通过审批。
5.3工作目标的沟通
只有企业领导与员工沟通好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者、员工价值取向的高度一致性。工作目标沟通的步骤:沟通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沟通中注意估量员工的绩效能力,明确沟通的目的,通过沟通达到共识,注意面谈技巧的使用。工作目标沟通的环节:①概述讨论的目的和有关信息。包括讲述部门和自己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对员工的工作期望等。②鼓励员工参与并提出意见。包括倾听员工的意见,鼓励说出顾虑;通过提问摸清员工的问题所在;对员工的抱怨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站在员工的角度了解对方的感受等。③讨论每项目标并达成一致。包括鼓励员工参与,以争取他的承诺;对每项目标设定考核标准和期限等。④就行动所需要的资源达成共识。包括帮助员工去克服主观障碍;直面与目标相关的客观问题;讨论完成任务的具体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及资源等。⑤总结讨论结果和跟进日期。包括确保员工已充分理解目标与任务;与员工确定何时跟进和检查进度等。
5.4绩效目标的过程管理
国内很多企业的高管都是一无是处的领导,他们每年制定指标、下达指标,然后就等着看结果,对于整个运作过程完全没有参与、控制
。所以,中国有许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原因就在于对过程管理的失控,整个公司不在控制之中。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试想制定更多、更明确的指标也是徒劳枉然。目标过程管理有六环节:
(1)讲授。具体内容有使员工明确公司、部门及个人目标;及时的纠正现场工作的不良行为;讲授工作岗位上最好的培训机会;通过讲授让部属立即明白操作要领。
(2)演示。具体内容有明确的告诉对方演示的目的;“我是这样做的,要不要试试?”;随时停下观察对方是否在聆听;一次只针对一个目标进行演示;确认对方已经对问题清楚明白;和对方共处一个位置和方向。
(3)让对方尝试。具体内容包括邀请对方用新的行为尝试一次;对方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时效性;尝试过程中不会打对方的提问;不轻易支援并鼓励对方。
(4)观查对方的表现。具体内容包括要重点观察对方的反应速度;判断是模仿还是懂得了精髓;判断行为有无旧行为的痕迹;不要突出对方被观察的状态;观察时保持耐心不越俎代庖;用记录观察到的行为方式。
(5)称赞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不要轻易给予下属肯定或是赞扬;对下属主动地努力应当给予肯定;对于明显的行为转变给予赞扬;不是赞扬对方的人而是新行为;如果对方失败,忽略责任和压力;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演示指导;没有谁就可以一次掌握新的要求。
(6)跨部门工作会议。具体内容包括用流程主导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降低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成本;降低各职能部门间的管理成本;定期召开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会;通过协调达成一致协同作战;绩效管理必须要考虑团队的绩效;同时设计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
5.5把握关键业绩指标(kpi)
无论是什么事物,总是有主有次之分,业绩指标也是如此,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公司的自身经营状况设定当期的关键业绩指标。主次分明,有所重点,使员工明白什么时期、哪些指标是关键业绩指标,并为了实现关机业绩指标而努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些关键业绩指标可以分为:财务业绩指标、客户绩效指标、内部绩效改善指标、员工学习及成长指标等。每个指标可分得不同的比重,而每个指标又可以细分成若干个小指标,这些小指标又在各自的大指标中分得不同的比重。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向下分级。这样最后分到员工手里的工作就都保证了上面所提到的“量化质化”原则。
5.6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说他们能使员工在薪酬方面的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公司和员工。对于企业方面,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薪酬体系都不同。对于员工方面,员工要求的是公平,多一分少一分也是不公平,可是无论是怎样的薪酬体系都不可能使每个员工都满意。这就要求管理者利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来说服员工,并设计使企业、管理者、员工的价值观高度一致的薪酬管理系统。使员工了解每种薪酬系统实施的必要性,让他们能从心底里服从每个时期的各种薪酬系统。例如,在企业的开办期,企业需要“老黄牛”式的员工,因而要设计勤奋的人得到报酬多的薪酬体系,使员工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
6.总结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重要。也因此本文试图从员工价值方面入手,通过实现员工价值来逐步实现管理者价值和企业价值。建立更适合当代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建立健全使员工感到有价值感存在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当今注重人才时代的必然。除了本文强调的以员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实施的重点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员工能畅所欲言;能够找自己的意愿来工作;表现自我个性;从事多变的工作;公平对待下属;懂得聆听下属等方法来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展现和提升。总之,要围绕员工价值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经济环境,通过多种方法来建立以实现员工价值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大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海燕,姚小远.《绩效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起初这种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本质上只是一种便利于检索的引文数据库。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学术期刊界所持的是欢迎姿态,因为它能够让期刊具体、直观地得到以影响因子为表征的客观数据指标,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判断出一本期刊在业界所处的位置与状况、优长和不足,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这确乎是新时代所带来的以往难以想象的数字便利。
然而随着发展,当下期刊界所普遍担忧的是,此种引文数据库因为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逐步被“异化”为绝对性、排他性甚至强制性的评价标准,有的部门或机构以此来评定一本期刊的高下优劣。由于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使得此种评价体系与期刊等发生了利益纠缠,而失去了本初单纯以数据服务为目的的纯然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对于学术期刊的自然成长与发展规律造成了干扰。
其一,由于量化评价体系更加偏好一两年内的当下指标,难以考察期刊的长久性、历史性学术贡献和学术史价值,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期刊对于长远办刊思路的布局,导致短视性、功利性、碎片化办刊思路盛行。
其二,在影响因子的指挥棒下,有些期刊领域从业者不惜采用有违公平正义准则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或组织“互引联盟”,或发动“单位自引”,或与作者建立有偿引用的利益关系。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恶化了期刊界的行业心理和生存环境,引发了负面办刊效应的恶性循环。
其三,迫于严峻的定量排序压力,一些办刊者置期刊的既有学科与专业特色于不顾,决然朝着高被引学科与研究方向调整,致使几代人辛苦积累而成的办刊风格这一无形资产在旦夕之间坍塌。其客观后果是消解了学术期刊的固有风格与特色,压缩了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小众学科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进而危及该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无论是学科性质、研究方法,还是从业者和受众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目前带有功利倾向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一些传统的小众学科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一些新兴学科作为“显学”则为全社会所瞩目。在从业者、受众群体、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不具有可比性。二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对原典的爬梳,较少对当下研究成果的引用,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刊布于学术期刊最新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援引。这就造成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侧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间在引文率和影响因子上存在巨大差异。现有的绝大多数学术评价体系并未因此对评价对象作出相应的界定区分,而是用“一把尺子”进行一揽子衡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不公评价。在这里,一味地把板子打在量化评价体系的行政性异化上,也非客观公允的态度。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
量化评价体系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固然简单片面,但当前的一些评价体系自身不乏值得检讨之处。应该说,当前一些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更带有本源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评价体系自身的定位。目前众多的评价体系的创办初衷大都在于以数据库的形式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和动机,后来它们多演变为对评价客体进行等级划分和排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从而把自己置于矛盾的焦点位置。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考评方式;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60-03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规律,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工作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这门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历来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以致用。而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往往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因而教学效果有限。
一、改革管理学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开设“ 管理学”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管理的基础知识教育,使他们懂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必须和现代化的管理相匹配,懂得如何正确地做事。对通识教育中开设的管理学来说,很多学生以前对管理学内容不甚了解,而且配套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对传统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首先,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在结构上应采用“拼盘式”,即除管理的基本职能外,适当增加一些主要专业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其次,要将近年来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第三,将中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管理学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首先,对管理学基本知识进行讲授。主要介绍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基本职能、管理者的社会责任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其次,对管理思想的讲授。通过对管理思想的介绍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这方面主要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并展开讨论。第三,对管理职能的讲授。管理的几个职能是管理学的重点,这方面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四大职能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
二、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要求教师紧密围绕指定的教材来授课的,结果这种以企业为背景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很不容易为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所理解和领会,难免会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如何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阐释清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呢?为此我们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对管理学基本原理进行阐释。
1.讲授过程力求按照个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的逻辑顺序,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介绍。在对学生讲授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感性经验,遵循认识的一般过程(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例如,对于管理的定义问题。首先,可以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个人目标及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具有活生生的感性体验,同时,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他们,他们迫切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些基本问题,通过对个人目标实现效果的分析,可以引出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概念,通过对个人目标实现效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引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概念。然后,以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为基点,提出个人必须通过社会组织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这样就从个人目标的实现引申到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分析组织管理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步,从组织的分类着手阐述,将一般组织的管理延伸到盈利性组织和企业的管理。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给出不同学者不同学派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明确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客体、管理者以及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概念和基本内容。
2.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种讲授方法能使理论阐述得更加透彻,增加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这种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理论阐述前的案例导入。这种案例要求全面性、典型性强,往往具有多重含义,涉及理论较多。另一种做法是在理论阐述过程中举出案例佐证。这种案例一般不大,属于微型案例,针对性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双向互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角色演练法。角色演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角色演练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有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比如,在楼梯口遇见你的领导,在短短的20秒,你如何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即兴的角色演练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外,还能检验他们的感觉和应变能力。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演练的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想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要求学生一定要进入角色。
(2)情景再现法。所谓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扮演某种的角色,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从中感受到其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切身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会更透彻。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情境;第二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三步,学生讨论、分析;第四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整理和总结。如,在讲到管理的职能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模拟管理一家餐厅,小组里的每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让他们从中体会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些职能在管理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从我的上课实践来看,同学们对这种角色扮演非常感兴趣,在接到老师布置的模拟活动后,都非常投入地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认真思考,有的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师生易位教学法。现代教育论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育应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主体意识充分觉醒,主体能力全面释放和开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希望自己的各种潜能得到发展和自我实现。开发潜能的条件是从知识到情感都主动参加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要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讲,而教师从旁引导,营造一种愉快、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决策”时,可以先请学生上讲台讲解决策的含义,然后给出几种决策方案,让学生根据决策的含义及决策的方法对这几种方案作出决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了活力,它打破了以往陈旧呆板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某些现象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探讨、辨析乃至争论,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共同研讨、相互启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好适合进行讨论教学法的运用。通过问题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和主张,最终能够轻松地获取管理学知识。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把讨论题分为两类:阶段复习讨论题和学习新内容讨论题。具体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最后分析、总结意见和看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要求教师课前事先公布论题,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
5.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管理优秀的企业,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优秀企业不一定都是大的国营企业或跨国公司,也可以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但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在参观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管理体验。当然也可以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三、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依然以考试为主。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使得教学和考核都围绕着纯理论进行,结果是学生们除了几个专业名词的记忆痕迹之外对于管理依然是“看得见,抓不住”。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非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成绩,更不宜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现行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思路是:
1.考核评价过程要注重结果考核评价与过程考核评价的相结合。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中,教学结果的评价占到了相当重要的比重,而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却往往被忽视。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使用一定教学手段,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个活动过程,因而教学过程理应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教学结果的评价虽然是教学目标达到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教学过程评价的忽视就不能反映出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效果,也无法真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
2.评价内容要注重改进认知领域的评价。管理学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要重视认知领域的评价。对于目前认知领域的考核评价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第一方面,恰当评价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恰当评价,就是指评价方法应该适宜于评价对象。例如,从前仅仅采用闭卷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有失恰当,因为管理技能并非能够通过死记硬背题目表现。因此有必要在考试方式、考试题目等方面因地制宜的丰富化。比如,在闭卷考试中,除了传统的以考核记忆知识的题型以外,可以增加灵活运用的案例分析、思考分析的题型和分值;考核方法方面,可以尝试一些注重理论应用的开卷考试、情景模拟的口试、项目管理协调的实践考核等考试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方面,注重对于学生管理学思维的评价。与具体的知识相比,管理学思维方式更为重要,是学生提高管理素质的关键。而对于管理学思维方式的考核只能通过主观性试题来进行评价。诸如案例分析题当中的思想阐述和平时论文作业中管理思想的观点的表述能够体现出其管理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第三方面,注重应用性技能的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历史性、理论性知识,缺乏应用技能的考核。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运用于日常实践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这样才会将书本理论内化成为管理技能。小到学期计划的制定、期末自我总结评估;大到班级管理、院系活动策划,都是理论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的契机。将这些实践性活动引入管理学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体现了管理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考核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要注重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的结合。在现实的教学评价中,主要有量化和质化两种评价方式,其中量化评价被广为采用,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学习过程的最终评价。但是这种以考分进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方式和结果令人怀疑,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发展的作用过程,管理学教学评价的结果应该采用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量化的部分予以量化考核,但实施中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其自身的纵向比较,既关注学生掌握的内容也考虑其具备的能力,不能简单的总结性评分或划分等级;对于难以量化的部分,应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质性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的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并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扬.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强化管理学的教学效果[J].机械职业教育,2005,(1):35-37.
[2]区苑华.启发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17-118.
[3]袁家志,张文彦.运用案例教学法改革《管理学》教学[J].阴山学刊,2009,(2):118-121.
[4]赵秉岩,林敬松.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管理学教学评价理论研究[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80-83.
[5]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7-149.
General Educa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on Teaching
GU Liang-jun
(West Anhu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Liuan237012, China)
“受众”一词,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核心焦点之一。在传播研究中,受众的观念经历了多种视野的变迁,曾先后被视作靶子、社会类别、消费者、商品及解码者等等。从总体倾向来说,这些视野变迁体现了从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到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从非理性受众到理性受众、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从关注受众的社会因素到关注受众的文化因素等特征。“受众”这一概念也随着传媒和时代的变迁,从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概念范围(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中讯息的接受者或受传方,是传播的对象,也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扩展为新媒体时代中“包括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网民或用户”的更大群体。
在国际上,受众研究主要分为:以“经验学派”为主的美国流派和以“批判学派”为主的欧洲流派。美国经验学派倡导“工具理性”,主张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材料来对受众进行研究考察;而欧洲批判学派倡导“价值理性”,坚持将批判作为评价机制的关键,希望受众的效用得到表现和强化,受众的尊严和自由通过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得到尊重
在我国,成规模成体系的受众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传播学引入内地,中国内地的受众研究的风潮才开始渐渐兴起。而在此之前,国内电视台多通过“观众来信、来电、来访”和“不定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1982年6月至8月,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组,在北京地区开展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成为受众调研的里程碑。美国着名传播学者罗杰斯(M.Rogers)认为,北京调查“遵循了传播研究方法及西方和第三世界学者的实验理论方法”,“中国传播研究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①北京调查尤为难得的示范效应是,在了解受众的接触媒介行为时,了解了受众的兴趣偏好、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及产生不信任因素的原因等深层次因素,从受众行为和态度两个层面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
此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开展全省受众抽样调查。1987年5月,中央电视合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联合27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共同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②这些受众研究的突出意义在于,开始肯定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而不再仅仅视观众为传播活动的被动受体,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受众研究调查新方式和手段的引入,为我国受众研究和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立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内地受众研究的导向发生了颠覆性地转变。随着各地卫视先后上星,电视媒介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受制于广告及市场的需求,受众研究和电视节目制作的动机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了解受众心理需求转变为了占有受众资源。1982年,全国广播影视业总收益只有8.8亿元,基本由国家财政拨款,而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2301.8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46.93%。[1](P.46)电视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更为精准地获得受众行为及媒介市场规模,收视率调查行业应运而生。
我国收视率调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采用日记卡③的方式记录受众样本的收视行为。90年代,西方先进受众测量理念及方法进入我国,与电视行业市场化需求不谋而合。1997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成立,渐渐采用来自人员测量仪(People Meter,简称PM)的更为精确的收视率代替传统日记卡调查,收视率逐渐成为中国内地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评价指标,收视率指标开始强力渗入电视业日常运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争取话语权到掌握话语霸权的嬗变”。[2]
多年以来,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结果,使许多严肃的文化节目和原创节目相继淘汰出局。经统计,央视及各地“末位淘汰”节目中70%以上为文化类节目。大量娱乐节目、低成本的日韩剧、克隆节目占据了百姓的主要收视空间。文化被“娱乐化”,“娱乐”又被“商业化”。商业化的直接后果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原创文化中的文化独创性、思辨深度、多元化等典型价值被商业化的直接功利性所取代,模式化、克隆化、单一性的文化占据电视文化的主流,更为严重的是“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3](P.91)受众在收视率的洪流中成为一群“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受众研究价值取舍的背后
英国着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所有受众研究的最终目标,究其根本,都可以划分成两类——“媒介产业目标”以及“从受众出发”,即“受众控制”和“受众自治”,这一说法,尖锐地指出了研究者立场对受众研究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不同研究流派的差别,决定了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又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受众研究欧美两派的社会观和意识形态立场的不同,决定了其学术观点的不同分野。从“受众控制”的角度出发,定量受众研究,无疑是媒介工业最愿意为之投资的研究,而考察受众态度及行为成因的定性受众研究则成为“受众自治”的有力武器,这就产生了受众研究方法的两端——“收视率”调研和“满意度”调研。
收视率调研的导向是,收视率高即代表收视人群多,广告价值高,因而高收视的节目受到追捧,低收视的节目被打压裁撤。在收视率哲学主导价值的背后,是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每一个收视点的上下浮动都通向了的金钱。广告公司的控制和压力更使测量者习以为常地将活生生的电视观众转化为标准化的商业数字信息。受众对电视媒介的态度、评价得不到重视和伸张。
奉行收视率主导的受众研究的美国做法是,商业性在媒介市场中占据着显要位置。为了争取高收视率以换取广告客户的青睐,电视台必须播出那些能够吸引尽可能多受众收看的节目,和风险较低的“同质化节目”,当一类节目取得成功后,在一段时期内将占据美国收视市场的主要份额。同时,为了保证节目播出获得高收视率,各商业广播公司形成了以“争取最多人收看”为宗旨的节目编排原则,“少数人的声音”在美国主流电视媒体中较少得到反映。
媒介经营的产业化变革,必然要求媒介经营者重新认识媒介的作用,以及与受众的关系。产业化,意味着媒介成为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不仅仅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者和传播方。在这样的关系转变中,消费者是否对产品认同和感到满意,成为评价、分析、预测产业经营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媒介测量的目的不是占有受众而是使受众获得更大满足。
对于如何扭转当前收视率调研主导下的电视危局,以英国电视媒介为代表的欧洲范本提供了价值参考。英国的节目评估体系与美国有着很大区别,采用以满意度指标(Appreciate Index,简称AI)为主的受众调查手段。
满意度是收视率量化指标之外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用来测量观众对收看过的频道或节目的满意程度。满意度支持者认为,“量”的多少无法代表受众评价,受众是否满意是评价节目优劣的根本标准。在满意度的评价范畴里,被重视和伸张的是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内心需求,其本质是对受众的尊重。
英国电视的一个特点就是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节目类型,并在晚间的收视高峰播出这些节目。新闻和时事节目被保护免受市场压力,公共和私人广播组织都必须在黄金时间播出这类节目。政府要求所有流行和非流行的节目都必须在黄金时间播出,以确保“传授知识和传播新闻的目的”。更典型的是在电视节目编排中强调“原则上的多元主义”(Blumler, 1992),也就是节目编排要刻意地体现在多元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兴趣,使得社会上的每一个部门都能与其他部门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保持联系。
英国的媒介研究学者更关心的是“看电视,对受众而言,意味着什么”[4](P.203)。在媒介传播中,满意度研究保证了真实的、少数的、多元的受众声音被传达,最大限度地抵制了只考虑收视人数多少,以“最低标准”(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和“最少人反对”(Least Object Programming)的节目编排原则,满意度评价体系为主的受众研究模式,促使英国媒体机构十分重视节目的品质和原创性,在节目制作中以小众的利益和收视意愿为重要参考因素。这使得英国本土电视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不受商业利益驱动,公共电视机构专心于制作各种类型的高质量节目。当然,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BBC等老牌广播电视组织节目编排者也需要在保持节目的严肃性的同时,尽量争取收视率(Tunstall, 1993)。
不难发现,采用不同受众研究方式所主导的电视文化价值观,将最终影响电视文化和社会审美倾向。满意度评价指标的介入,保障了优质节目能进入黄金时段并获得制作投入等资源,增量进入百姓收视空间,从而扭转受众沦为播出机构和广告商抢夺的“商品”的悲惨命运。
尽管满意度有其不可取代价值优势,但满意度调查也具有难以突破的自身瓶颈。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已开始引入满意度调查,以期对节目评价做出全面判断。然而,由于指标设计、匹配设置、数据收集方式、市场化等软硬件条件的不配套,尤其是传统测量手段的落后等原因,使得“质化”满意度数据不能与“量化”收视率数据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对,无法对节目发挥真正测量评价意义。满意度调查开展至今,始终无法成为与收视率相抗衡的“通用货币”,无法建立起电视台、观众与广告商之间的市场关系纽带,这就使得满意度构建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其调节机制,从而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业界对于“满意度无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即时”、“量化”、“同源”三个瓶颈之上:
瓶颈之一,满意度测量无法“即时”,评价时间周期较长。
传统受众满意度测量,只能采用填写日记卡、问卷、座谈会、深访等方式进行,调查仅能选取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些频道、某些时段、某些节目,所得数据单一、不全面,并非受众日常真实收看环境。同时,由于满意度调查相对于收视率数据的获得而言,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较长的周期(如央视满意度调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在评估节目时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延误了节目调整的时机,尤其对于许多特别节目,如“奥运会”、“世博会”、“两会”等专题节目而言,对节目制作和编排十分不利。无法即时评价,严重影响满意度的覆盖度、广度。
关键词 烟叶 打叶复烤 配方打叶 常规化学成分 均质化
打叶复烤加工作为一种先进的原料加工处理工艺技术,指经过烘烤后的烟叶,在加温湿度变化处理后,再经过打叶风分工艺完成梗叶分离,并对分离后的大小叶片、碎片和烟梗分别进行复烤处理,使其含水率达到规定的界限内,最后经过打包装箱、标识、入库,达到规定的作业要求,以利于烟片的长期贮存和醇化等工艺活动,[1]同时使烟叶内在品质得到一定的改善。配方打叶即按照卷烟的工艺配方要求把经过认真严格挑选后烟叶按产地、等级和数量的不同组合为一个配方进行复烤加工的方法。
随着烟草行业大品牌加速形成,为更好地满足特色加工制丝工艺,卷烟工业对打叶复烤企业的要求,已从传统单等级打叶复烤发展成为中式卷烟特色配方打叶,对打叶复烤的生产加工工艺和片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叶复烤过程烟叶混合性和均匀性是衡量混合效果的重要指标。目前,制丝车间烟丝混合均匀性研究较多,[2]而对于打叶复烤过程片烟混合均匀性相关的研究较少。当前,卷烟工业更加重视卷烟产品的均质化生产,相关研究也较多。[3,4,5]为实现复烤品牌的发展,最大限度的保留烟叶香气量、协调香气质,保证烟叶加工的均匀性、稳定性和化学成分的一致性。因此,打叶复烤过程配方打叶化学成分的均质化工艺技术应运而生。
打叶复烤加工过程中的烟叶混配是实现配方工艺目标的基础,也是实现产品特征与均质化的关键。其中,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的均质性是提升烟叶品质,适应烟叶精细化加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打叶复烤企业提高烟叶加工质量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是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表现,是评价烤烟品质的主要指标。新版打叶复烤工艺规范增加了配方打叶烟碱波动程度评价,引入了烟碱波动性的评价方法,明确要求贮叶配叶后产品烟碱变异系数值小于5%、糖碱比变异系数值小于8%的目标,目前在打叶复烤中通常以控制好生产过程中的人工选叶、铺叶摆把、配方立体库、混配、贮叶等关键环节的操作实现配方打叶的均匀性。
2013年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在6000kg/h基础上新增一条全新的12000kg/h打叶复烤生产线,在铺叶台按等级配比投料,利用铺叶搭配,综合应用原烟自动化配方立体库,结合润叶前预混柜,实现原烟精确式配比投料和充分混合,通过在线近红外化学成分的检测、打叶后贮叶柜等方式加强均匀性调控能力,从而实现打叶复烤后的片烟烟碱含量均匀性控制,确保配方打叶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肖明礼等认为,优化铺叶台管理,有效利用贮叶柜,对打叶复烤配方打叶片烟产品的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杜阅光等采用打叶复烤烟叶化学值的变异系数作为均质化控制的评价指标,通过在线检测与打叶复烤设备联动,实现了打叶复烤片烟产品的均质化自动闭环控制。
阴耕云等对打叶复烤过程的投料、成品片烟进行检测分析,以探寻表征烟叶混配均匀性的方法及主要化学指标,对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混配的均质性有了初步研究,但结合打叶复烤环节阐述结合各环节如何实现配方打叶化学成分的均匀性的方法研究鲜有文献报道。
本研究通过对打叶复烤各工序间烟叶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从烟碱、糖碱比变异系数的对比分析,探寻表征烟叶混配过程主要化学指标及均匀性贡献率的方法,对配方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混配的均质性进行初步研究,力求在打叶复烤环节实现与大品牌发展相适应的均质化。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烟叶样品来源:福建南平地区3年在线配方打叶复烤烟样。
(二)仪器
生产加工设备: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6000kg/h和12000kg/h生产线。检测分析仪器:电热鼓风干燥箱(南通嘉程仪器有限公司);FOSS 9103型旋风磨(丹麦FOSS公司);BP121S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SKALAR化学流动分析仪(荷兰skalar公司);Antaris-Ⅱ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三)实验方法
(1)在线取样。根据生产加工作业单,对备料区的烟叶分别取样,待生产运行稳定后,对生产过程的立体库、预混柜、一二润、贮柜和成品片烟等关键工序跟踪取样,以生产班别为单位,每班取2次,每次约500g,做好标记。
(2)样品的制备。将各工序跟踪采集的烟叶样品分切烟叶去梗,分别置于(50±1)℃烘箱中干燥约2h后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旋风磨磨成粉末,混匀,后装入密封袋。
(3)常规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检测依据:水溶性糖的测定:YC/T159―2002;总植物碱的测定:YC/T160―2002;总氮的测定:YC/T161―2002;氯的测定:YC/T162―2002;钾的测定:YC/T173―2003。
(4)评价指标。对所取的烟叶样品检测结果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及贡献率,然后以化学检测指标对生产混配过程进行量化评价。其中,样品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偏差S=变异系数100%。变异系数下降度T:T=[(CV1-CV2)/CV1]×100%。贡献率θ:θi=(Ti/(Ti+Tj))×100%。式中:x1―样品检测值,x*―样品平均值,n―样品量,S―样品标准偏差;CV1―相应工序来料烟叶烟碱含量变异系数,CV2―相应工序产品烟叶烟碱含量变异系数,i,j―分级、打叶复烤工序。
二、结果与分析
(一)片烟化学成分均匀性的评价指标
从化学成分所反映烟叶的重要性、稳定性综合考虑,烟碱作为片烟内在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影响,可作为配方打叶内在化学成分均质性的评价指标,同时,糖碱比变异系数作为重要的烟草质量综合性判定化学指标,用来表征片烟产品化学成分均匀性(下表1)。
由化学成分均匀性评价方法可得,片烟样品糖碱比变异系数值CV(SQH2)的评价模型为:当8%≤SQH2≤15%为较差;SQH2>15%为差;5%≤SQH2≤8%均匀性表现较好;当SQH2
(二)打叶复烤过程各环节烟叶烟碱、糖碱比变异系数变化的对比影响
根据新旧生产线打叶复烤过程4个关键工序均匀性,可得:
(1)其中,2011年~2012年,润叶、打叶、复烤和成品片烟4个关键工序间烟碱平均变异系数为:12.64%、7.40%、5.27%和3.94%。
(2)2013年,润叶、打叶、复烤和成品片烟4个关键工序间烟碱平均变异系数为:8.17%、5.08%、4.07%和2.76%。
(3)配方打叶过程中糖碱比变异系数由2011年~2012年的6.25%降至2013年4.07%,下降了2.18%。综合可知,2013年生产线前段新增原烟配方立体库配比投料工序和润叶前预混贮柜的关键工序,润叶、打叶、复烤和成品4个工序间烟碱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4.47%、2.32%、1.2%和1.18%,烟碱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说明通过原烟配方立体库配比投料和润叶前预混贮柜的作用,提高原烟混合的均匀性指标。
(三)新线打叶复烤过程不同工序在降低烟叶烟碱变异系数中的作用
2013年打叶复烤过程各个加工批次烟叶烟碱的分析结果,就各个工序而言:
(1)前端烟叶烟碱变异系数下降梯度平均值为61.56%,贡献度平均值为40.71%。
(2)打叶复烤过程到成品下线烟碱变异系数下降梯度平均值为59.29%,贡献度平均值为59.29%。打叶复烤生产线原烟烟碱变异系数下降度、打叶复烤工序烟碱变异系数下降度与烟叶烟碱变异系数存在很大的显著关系,其中原烟配方立体库、预混柜、复烤前对顶储柜三道工序对烟碱变异系数贡献度大,说明烟碱变异系数越大,工序间的烟碱变异系数下降度和贡献率也会越大。
三、结论
第一,通过对南平地区3年新旧生产线加工的烟叶及在线打叶复烤成品烟碱的检测发现:新线增设原烟配方立体库配比投料和润叶前预混贮柜关键工序,较旧线提高原烟混合均匀性指标有很大的效果。第二,全新的12000kg/h打叶复烤生产线从打叶复烤生产线烟碱变异系数下降度和在线设备贡献率方面分析:原烟配方立体库配比投料、润叶前预混贮柜、打叶后对顶贮柜等重要环节对提高烟碱变异系数下降度和贡献率较明显。
配方打叶以化学成分调节组合控制模式作为参数指导,将成品片烟烟叶烟碱的变异系数控制在小于4%,糖碱比变异系数控制在小于6%的范围,确保配方打叶复烤后产品质量的均匀性,本研究以烟叶的烟碱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考察配方打叶均匀性控制效果,具体其他关注的需求,也可以引入其他化学成分或不同成分的组合作为进行打叶复烤配方打叶内在化学成分质量的均匀性控制。笔者认为,通过对原料质量合理的初配方设计后,根据原烟的烟碱分布情况,进行加工前的适当调整,在生产中,加强各贮柜和工序间多级混配组合方式的综合利用,进一步稳定片烟的烟碱含量,提升打叶复烤加工的片烟均质性,以适应进一步的工业加工,最终实现在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均匀性和成品质量均一性控制的目标。
(作者单位为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能如,李桐.烟叶复烤、发酵与养护[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陈越立,尹智华,彭琛.配方模块打叶技术探讨[J].科技信息,2011(19):458.
[3] 王文领,马宇平,赵志伟,等.评价卷烟加香均匀性的方法[J].烟草科技,2003(9):1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88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84-03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引 言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六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阐述,说明这些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在强调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于评价的关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规定层面。自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途径以来,广大的英语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应用。在这同时由于深受旧的评价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还在继续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了能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之下,用评价者所认为的价值观去要求被评对象。”只注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数量,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事实上,如果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途径,就应该更新理念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式一基于任务的评价方式。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个术语是从英语中的Task-basedLanguage Teaching翻译过来的,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简称为TBLT。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一种基于任务的,通过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教学途径。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拥有更多的新特点和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所提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并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我国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一致。
(二)小组合作与结对完成任务是任务型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以一定的角色和身份进行讨论、协商、探究,学生分头行事而后彼此分享。
(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完成的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监控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里,学生是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的。
(四)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虽仍需要语法知识和单词记忆的学习,但不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讲解,而是由学生通过运用去体会和内化,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功,拓展自己的兴趣。
二、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价
从以上对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知识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实施任务型教学为主导并对其他教学方法进行兼容并包定会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朝着最终的“评价内容”去努力。试想平日里进行花样繁多的教学活动,且每一项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最终还是靠一纸试卷来评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失去原有的热情和动力。所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当务之急就是明确与任务型英语教学相对应的新的教学评价。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价应具有的新特点
1.可以使学生和教师都很明确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有具体的要完成什么任务,怎么样通过什么条件完成这些任务。
2.可以真正的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记忆了多少语言知识。
3.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更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如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约束和调控以及合作学习和组织能力。
4.能够使评价过程贯穿于学习过程中。
5.使学生也成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
这几点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所要求的新型评价的精髓,为人们树立新的评价观念指引了方向。
(二)落实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价应有的多元评价策略
任务型英语教学赞同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应该在一种动态的教育框架中去实现动态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有一个动态的评价。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彻底改变过去的传统评价观念,构建新的多元评价策略。从学生的个体出发,树立进行多元化的质性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自然性、真实性、连续性和动态性。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展示学生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的差异,而非智商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使其更好地发展,反对重结果、重成绩、重甄别和淘汰的标准化及常模下的量化评价。多元评价的策略应涵盖以下几方面。
1.多元的评价内容与目标
传统的评价都是通过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测试来进行,过分追求量化的评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等只能被忽视。而多元教学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所运用的学习策略,产生的情感态度予以动态的反应。“这些评价内容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相符合,涵盖了学生的全部品质,包括个性品质与社会品质、学习品质与道德品质、认知品质与行动品质等。
2.多元评价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因为评价方式多为纸笔考试,评价的主体自然就是阅卷人一老师。即使有除试卷之外的操行评语之类的评价手册也都是由老师进行评价。多元评价则强调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学生应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表现等进行评价。同时,家长也应该被视为评价的一个主体“家长参与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增进家校合力,帮助形成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教学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更注重在英语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用质性评价,随时通过观察、提问等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在多元教学评价中质性评价应贯穿始终,对于能量化的如成绩进行量化,同时还要对量化后的结果进行质化分析。
三、多种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活动,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多样性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系统地加以测量和评价,因此,过去那种单一的、僵化的课堂评价值得批判和纠正。”新的、多元评价策略要求综合性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学习档案袋
档案袋是教师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各个时期的各种作品进行汇集装进档案袋中,作为评价的一项依据。这些作品能够将学生一段时期里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情况反映出来,如是否努力,付出努力的程度;是否取得了进步以及进步的幅度等。值得强调的是档案袋不像传统的考试那样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如考试只是在某一有限的时间内考某一方面的内容.不会有紧迫的氛围和压力的干扰,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完成任务。最后所呈现出的成就也不只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小组评价
采用小组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这样的评价,对于形成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是十分有效的。“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监督,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评价他人使学生看到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更明确的概念。”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对自己一段时期在工作、学习、品德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人本主义教育者主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评价,师生共同制定评分标准。由于是自我进行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打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调节。
(四)行为表现性评价
语言行为表现评估要求教师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一些任务,做这些任务要运用到之前学过的知识、学习经历与体验,在做任务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情况、情感态度表现、任务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以及对知识的应用等都是作为评估对象的表现。在该种评价中教师需通过观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一定的记录,制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并向学生们说明这些标准。
(五)情感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评价,可以为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供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学业情感发展的动态过程。通常教师可以对拟测量的情感特征编制许多测试题(即问题)并分别准备了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回答,也就是编制自陈量表。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态度、言行做观察记录,对照事前准备的情感目标或标准,进而判断其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