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1篇

本文在介绍我国银行发展衍生品必要性、我国银行衍生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体系两方面论述了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现状,并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选用了一个适合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框架。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案。同时,以内部控制为重点,辅以外部管理。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我国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状况

        2008年,由住房贷款抵押证券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从最初的风险规避工具到现在金融危机的引发者,其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处于这个特定的国际金融形势之下,银行衍生品的发展即受到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我国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虑,主要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其中,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规避风险的需要、转移赢利点、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在中国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投资者对衍生品业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投资者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来自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和来自个人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内部控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特定背景下,通过对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的改进。

        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现在衍生品业务起步较早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这套体系中不乏有我国银行借鉴的地方,但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业务范围等都与国外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国外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照搬过来,非但不能控制风险,反而会不利于风险控制的实施。各大银行应该先结合自身现有衍生品品种、高级管理层的衍生品业务知识、特定环境,设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创新,而不断更新是风险控制的准则。对银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谓日新月异。相应的,衍生品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随着衍生品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高级管理层应该在银行衍生品风险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动态循环的内部控制体系。

        最后,考虑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避免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内部控制会有几个固有局限会限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因素,尽量避免局限性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带来障碍。

        三、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众多问题。要为银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外部监

管机制。要从外部监管的关键点和具体对策两方面着手。

        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关键点:

        首先,要确立外部监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监管目标。

        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安全只有在整个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才能长久实现。因此,要确立衍生品风险监管安全与衍生品市场发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目标,从而确保银行衍生品业务在有效的外部监管下,高效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银行衍生品市场的规范;构造衍生品创新与衍生品监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透明、公开的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

        其次,要加强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的部门协作。

   在实行以银监会为主的统一的监管模式下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因为衍生品业务不仅是在银行范围内,更是在证券、保险等都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可以考虑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独立监管之上建立总体协调监管机制,为实现集中监管奠定基础。从长远看,建立一个综合金融管理、统一制定协调政策和监管标准的衍生品监管委员会,还是必要的。

        再次,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确保各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协作,中国银监会要在提高信息供给的充分性、准确性、规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协调统一。如建立统一的会计体系或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保证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监管信息中心,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证信息共享的稳定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最后,客户监管中以机构客户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着内部专业人员不足、境外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大、风险提示透明度低等问题。因此,外部监管的力度应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管中应进一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自主营销和背对背交易。

        纵观国际衍生品外部监管历史,同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本文结合我国实情和银行现状提出了从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衍生品外部监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第一,建立统一的外部监管模式。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外部监管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分层监管所带来的监管无序和混乱。因此建立统一的外部监管模式,是加强外部监管的首要选择。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金融监管。统一的监管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协调性,及时处理管理中的盲点,容易判断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

        第二,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当前,国际上已经就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问题达成共识。我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国际游资流动性加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风险,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与磋商,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国际间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测管理的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和经验、技术借鉴,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使我国金融业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降低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秩序的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田超 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制度安排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36)。

[2]孙宁华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

[3]叶永刚 衍生金融工具概论 武汉:武汉人学

出版社 2000年(10)。

[4]金歌 2009金融风暴下的中国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1)。

[5]杨迈军 衍生金融品市场的监管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6年(24)。

[6]谭燕芝 金融衍生品监管基于契约经济学的分析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33.36)。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部审计;银行监管;公众利益;注册会计师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立足维护公众利益的宗旨,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强化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由于风险导向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面临着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抉择,存在着审计失败的风险与报酬的替代关系,在审计失败、诉讼风险很低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在某次业务的短期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完全降低审计风险。针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稳定性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其银行监管也需要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这就对审计需要保护公众利益、处理好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提出了要求。

韩晓梅(2006)认为:审计以保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为首要职责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应当以保护公众利益、履行社会责任为目的,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对审计客体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就审计客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质量向包括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提出意见。白晓红(2003)认为:“公众利益导向审计”的要求与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上都应有所不同,提出了判断保证服务的标准的五个条件,有助于执业会计师义务与责任界定、委托人对认证意见的正确使用、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依赖,进而提出了公众利益导向审计的框架。张梁彬(2004)则认为:我国当前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但是随着监管形势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新形势下加强监管的必然要求,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银行监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框架性介绍,分析了银监会在引进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的作用。

上述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公众利益导向审计为出发点,介绍审计目标及审计准则的规定变化。另一类是介绍银行监管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但是文献均未考虑到监管与审计的相互补充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都是考虑到公众利益,但两者的具体目标不一定一致,而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对公众利益非常重要,所以基于公众利益的视角讨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银行监管的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介绍了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然后通过分析两者涉及的公众利益,得出结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之间并非都存在着合作的关系。据此,讨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在公众利益上存在的不一致性,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弥补两者的不一致性。

二、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

银行监管指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在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顾客应有的努力等方面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银行遵循情况的监督进行强制性管制。外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出具审计报告,增加除责任方以外的第三方信任的一种鉴证行为。

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存在许多共同点:从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性质来看,银行监管是政府性的强制行为,而外部审计可以看作是兼具政府性强制行为与会计师事务所经营行为的结合,正是这种性质的不同。使得银行监管具有强制力,而外部审计则不具有强制力的治理效果;从方法来看,银行监管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都要收集关于银行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相关的风险指标。从而对被监管银行的风险性质、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可见监管机构收集到的信息是监管的基础。其中的财务报表信息就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信息,注册会计师也需要根据银行监管的信息。分析被审计银行是否存在重大的经营不确定性,以确定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都涉及到一种保证的责任,银行监管保证了银行的规范、持续经营,外部审计对于弥补银行监管中的不足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对于投资者、存款人、债权人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银行监管和外部审计都符合他们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发现商业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规定需要向银行监管部门报告,在这种情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成为银行监管的又一种辅助方式。

三、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涉及的公众利益

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并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影响该银行的利率及其资产价格,从而对该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作用。但是由于银行系统作为经济活动的媒介地位,市场这种外部力量对银行机构的制约有时会呈现出效力上的不足与时间上的滞后,所以需要一个强制机构取代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时银行监管就具备了公众利益的特征。

外部审计涉及的公众利益即审计报告的预计使用者,由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复杂化,特别是上市公司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使得外部审计的预计使用者多元化,这使得外部审计的公众利益不断被强化,外部审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公众利益的特性。

银行的公众利益对象包括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银行债权人。实际上,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它还包括与金融系统有利益关系的人,根据金融系统覆盖面的不同,公众利益甚至可以涵盖每一位公民。考虑到公众利益对于银行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性,由于委托人仅仅是银行所有者,所以审计的委托关系并未体现银行公众利益的一面。外部审计与公众利益可能不一致,使得银行监管成为一种,必然需求,这是一种更持久的公共监督。

四、外部审计、银行监管的关系:公众利益的视角

从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来看。银行监管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注册会计师也会向监管部门报告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银行违规行为;从上述公众利益的分析来看,银行监管从性质上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而审计却并未体现其公众利益的一面,尽管审计最初考虑了保护公众利益的审计目标。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面是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合作关系。

第一,银行监管重在保护银行系统

的稳定,从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银行监管者更关注银行内部和外部系统的稳定性,关注银行合规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者运用其财务报表来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检查其经营活动和经营过程。这是公众利益的主要体现。外部审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主要关注向股东或董事会报告银行的财务状况,所以外部审计更关注银行财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和公允性,虽然也考虑管理层所使用的持续经营假设,但这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这与公众利益并未体现一致性,相较于银行监管而言,注册会计师审计更多是对银行的所有者服务。

第二,监管者关心银行是否维持了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作为其安全与审慎管理的基础;而审计师在大多数时候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这一制度,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计算获取审计证据的多少。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可以从注册会计师对所获信息的可信度的分析中获益。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许多实行现场检查的监管当局也被迫将重点放在财务报表上,这时,监管者需要寻求审计师的帮助。

但是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对待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银行监管只能谨慎地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因为审计合谋和商业银行经营复杂性所致。外部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缺陷,如果银行监管不能有效地实行检查和监督,仅利用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这将不利于监管银行经营的合规性及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银行监管的产生具有国家的监督性质,而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更多是经营行为,虽然审计最初以维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为目标,但是这种目的被审计内在的局限性所抑制,所以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因为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被打破。

第一,在注册会计师未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与银行监管的监督行为将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行为。银行监管的监督作用在这时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在注册会计师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时,由于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银行监管不仅要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关注,而且需要关注注册会计师未能考虑的稳定性及合规性方面。

五、结束语

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能存在与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我们必须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声誉市场的建立,恢复审计的最初面貌,保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部门的联系,具体有以下两种措施。

第一,执行商业银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更强的独立性,执行更有效的质量控制复核,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报告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行为,还必须报告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银行监管相关的事项。虽然这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但是这可以成为银行监管当局监督的控制点,而且注册会计师报告的责任只是报告,并不负责具体调查工作,不仅有利于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也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的职能。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 监管 对策

医院的会计工作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医疗服务的经济过程中运用的经济资源及其成果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并据此判断得失,调整偏差,提高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医院会计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院会计监管的主体和对象

会计监管的主体是医院的会计部门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监管的对象是医院的经济活动。医院会计是指在医院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系统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的会计。其主要职能是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借款银行、本院职工以及其他内部管理部门等提供医院经济活动和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为医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医院会计监管的依据

医院的会计部门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认真行使会计相关法律赋予的监督和管理职权,而且要对医院内部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作用。医院会计监管的主要依据是:1、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2、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4、医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医院会计制度制定的医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5、医院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和业务计划。

三、目前医院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

医院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对于医院会计的社会监管的历史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和制度保证,社会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弱。目前医院会计监管的主体主要是上级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借款银行等,社会上的会计职业团体对医院会计的监督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为会计职业团体的会计监督主要是为了保护会计行业,从而限制其他人进入该行业和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由于医院会计不同于其他会计主体,其组织行政色彩较浓,具有多重身份。医院会计不仅要从本行业角度考虑,起到行业自律的作用,更要扮演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角色。这种定位不清不利于其采取正确的管制措施。同时我国社会监管的环境不利于其发挥监管作用。另一方面,广大社会公众由于专业知识不足或者监管意识薄弱,认为医院会计是医院行业内部的事,因此他们的监管意识也不强,对会计监管也不甚了解。其次,医院内部的会计监管也存在薄弱环节。医院内部的会计监管主要是靠内部审计来查错防弊,控制会计风险。而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又不是独立于医院而存在的监管主体,内审部门同医院财务部门是平行的关系,对医院财务部门没有绝对的约束力。而且由于内部审计的非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可能对财务部门的错误进行包庇,不能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最后,医院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对医院的会计监管必然不到位。因为医院大多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不是政府职能部门,也不是政府重点建设投资项目,因此医院不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同时它又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不受市场经济管理部门的强制性的社会审计。因此医院会计就势必处于外部审计监督的监管之外。

四、加强医院会计监管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为会计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制度上保证对医院会计的监管。在日常工作中,会计管理机构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机构和人员大胆行使会计监管职能,要营造重视、支持、理解会计工作的氛围。我国开始实行的会计委派制度对履行会计监督是十分有利的。医院实行会计委派制和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强化会计监督,遏制财务违规行为。其次,医院要强化内部监督职能。医院的会计监督不仅仅要在外部得到强化,同时还要在医院内部形成会计监督的良好氛围,医院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行政后勤科室都可以成为会计监督的实施者,因为会计监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最后,要加强外部独立审计的会计监管功能。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也明确规定了医院的会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就在制度上对医院会计的外部监督提供了保证。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医院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向医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审计报告,保证医院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可以有效弥补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不足,起到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总之,有效的内外部会计监管能够减少医院会计工作的失误,为医院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保证,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并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远征.浅谈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方法[J].审计月刊,2005.

[2]岳本晓.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01).

[3]吕一兵.关于现行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制度;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53-0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更广和更深的参与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中,金融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

并不能及时的和世界金融监管完全接轨,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使监管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组成。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在金融业务增多和相关业务相互交叉的时候,造成了监管混乱,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

(二)我国监管理念存在滞后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的理念相对比较滞后,还停留在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的认识上,但是,与普通消费者相比,金融机构其实是处于更强势地位的,更需要保护的却应该是普通消费者。更何况,金融业本身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服务,那么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服务于整个经济体系。金融监管的相关规定,固然需要将风险最小化,但是其前提是不应该损失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是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如果其结果是损害了其“上帝”,那么再严密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另外,有些人还认为控制金融风险只是金融业内部的问题,金融监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全部归于监管机构,而事实上,监管机构更多思考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职责是制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行为准则,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

(三)金融监管信息透明度不够。判断一家上市公司好与坏的标准不是简单的绩优与绩差,而是透明与否,同时,资本市场的透明,也需要监管部门的透明。但目前我国的三家监督机构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有效的将信息进行分享,而且有时出现信息和实际完全不符的情况,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参与者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四)金融监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金融行业的快递发展也给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监管人员也是开展金融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落实监管政策的基本保障。但我们目前金融机构的监管人员却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监管人员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知识机构和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并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目标的高要求和高标准。

二、针对我国金融监管行业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1、明确金融监管目标。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广大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通过依法、审慎监管。

2、金融监管手段和方式要实现多元化。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外部监管手段在金融监管中只是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手段,主要的手段还是依靠金融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世界发生的金融案例中,如巴林银行的倒闭等,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前提是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监管制度,而且还要认真执行。在重视内部监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监管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缺陷,造成国有银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乏善可陈,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利益约束。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外部监督管理仍然是有效的监管形式,要加大以现场监管检查为主的外部监管频率与强度,要加大对内部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弥补内部控制不力的缺陷。监管方式要由过去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在监管中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三种手段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

3、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经营失败时应该通过破产机制退出市场,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机构的破产规定,明确了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改变了以前银行经营亏损全部由国家买单的做法。破产法的贯彻执行将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更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但现实由于缺乏市场化退出机制,现在只要成立了金融机构,就很难退出市场。它退不出市场,迫于社会稳定的压力,国家就必须救助,这必然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对金融稳定构成了隐患。不仅如此,政府在救助过程中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这样导致政府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损失的最后承担者。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实质上都等于买了国家保险单,均不承担损失。

4、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要根据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和我国现状,及时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进行补充和修改,使金融监管法制建设能够跟上形势的需要,以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二)转变金融监督管理观念

金融监管部门应转变传统的合规性监管的方法与理念,充分发挥监管的导向作用,积极音带和督促中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促使监管与合规产生有效的互动。要明确重点,将监管重点转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评价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状况,引导银行积极的参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而且,以往的金融监管理念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而忽略了法学理论,因此难以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塑造和构建现代金融监管的理念。

(三)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离不开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专业工作人员,搞好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既要靠现代管理体制的建立, 又要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更要靠有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对监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培训,不仅要更新培训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也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6篇

(一)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

流动性风险主要归因于其在运作上的期限错配。影子银行资产一般具有期限较长的特点,但是其负债主要来源于在短期市场上发行资本支持票据。影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导致期限结构的错配,信用的期限结构变化是其流动性风险存在的主因。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性因素,以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影子银行就会产生“挤兑”,其资产由于期限较长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变现就会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全面爆发。任何源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向波动都将给影子银行机构带来致命的流动性风险。

(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该风险的存在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发。受到利润的驱使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资金出借方存在放松对借款人调查条件的动机,导致杠杆率较高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在交易的最初就存在较高的风险。信用评级机构为了能够收取较高的评级费用,在信用评级过程中也会出具虚假的评级报告,使得市场中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也很受欢迎。由于影子银行系统本身对信息、流动性需求和资产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更强,在市场出现危机时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大增加。

(三)监管缺失风险

从影子银行的概念可知,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是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因此其不在传统金融机构监管范围之内,这就造成影子银行无从限制。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泡沫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等等因素都导致影子银行发展迅猛,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管导致影子银行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二、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对策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的监管

1.在影子银行内部要不断加强公司治理

对内部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在薪酬管理方面,实行问责机制,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尽可能的避免由于高层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风险较高的行为。其次是对影子银行参与者的资历进行限制,公募和私募基金等的经理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上岗。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基金的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2.推行风险防火墙制度

对机构类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防止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之间进行传播造成更大程度的影响。比如,严防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等。

3.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保证影子银行的经营暴漏在阳光之下。一方面要规定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其次是在监管机构的设置方面,要实行严格的权责制度,明确监管主体的责任,实行权责追究制度,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二)强化影子银行外部监管

对影子银行监管体制进行变革,拓展监管范围。首先,在监管对象上,由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突破产品和机构的限制,在各个市场之间进行协调,尽可能的避免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造成的监管失效;不同地区之间的监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与相互协调,提高监管部门的专业性,在全国市场范围内进行监管协调,保证能够控制影子银行整个市场范围内的外部风险。其次,限制影子银行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和金融杠杆的运用,设立更加严格的流动性要求;针对住房抵押证券化,发起行和证券化机构对每个资产池都保留一部分所有权。三是针对影子银行体系中大量存在的不透明交易情况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保证政府部门的监管更切合传统商业伦理。

三、结论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风险 银行监管 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基本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银行风险内控框架,制定了包含业务和风险的内控制度。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控依然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银行业才去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模式。但是,国内金融市场混业 经营的现象却极为普遍,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会有些交叉的业务。这些混业经营的领域就是监管的盲区。另外,国内监管的意识薄弱、封闭,监管人员专业性水平不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当局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共享,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这也导致了一些资源的浪费,因此监管体制和手段有待创新。

(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指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提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控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银行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较差,内部管制度不健全,并且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

(三)银行业监管的内容较为狭窄。

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作的监管、市场推出的监管等。而道德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操作上的风险等均未在监管行列。因此,完善监管内容对稳定金融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风险的银行监管方法分析

银行监管通常包括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银行监管的过程是建立银行业的法律框架、制定规则制定和监管当局、定义许可条件的和标准以及建立限制银行冒险程度的规则。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包括一些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形式。

(一)非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形式在本质上是以对银行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分析为寄出的早期预警措施。非现场监管的内容主要是被监管单位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情况、财务状况、损益、负债人变动等,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合规检查和风险性检查。非现场监管能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已出现的问题,并对经营状况正常的金融机构进行检查,分析其在短期内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现场监管可以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监控,对危险的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控制,并观察其改进情况。

(二)现场监管。

现场监管是指由金融监管部门派尽管人员到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现金、报表、物质财产和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分析,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情况、风险管理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现场监管的有点是能够对监管对象进行比较,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缺点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操作上还带有片面性和滞后性。

三、银行业风险监管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风险管控,完善监控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银行的各种创新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其中,规范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退出机制降低市场风险。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独立性要求强调得较多,如强调独立核算、强调与自营业务的独立,强调不同理财计划间的相互独立。独立性总的规定为“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

(二)加强银行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银行业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国内整个银行管理链条的繁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不对称的危害相当严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十分常见。可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各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完善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监管的必要前提,要严格金融执法,建立有效的市场惩罚机制。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和审计。

为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金融监管应兼顾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外部的审计部门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对于政府监管的职能不足的补充作用。因此,要保持外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需要相关法规的支持,只有这样,审计部门才敢于客观地分析和披露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公开原则,做到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

(四)强化内部控制,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首先应确保内部监管不留盲点,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全面的内部监管制度,确保所有业务,所有员工都能被监管。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内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追求较为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一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建立规范的治理机构,对于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应明确。其次,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营造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最后,要重视对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金融金融业行业公会或协会自律性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彭金龙.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范文第8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7-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迅速加快,我国经济体制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当前竞争竞争外部环境下,会计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一些不可未知的因素影响以及一些不可多得发展机会。会计人员的监管是会计行业平日工作中对细节化工作监管,做好监管工作是能够及时发现会计行业内部的相应的难题,这能够让会计行业在大众面前能够拨乱反正,促进该行业和谐发展。会计行业的良好发展,也会促进会计行业的监管工作正常运行。正规化的会计行业能够促进会计行业环境的优化,减少一些财务作弊的不良之风,让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做到以身作则精神境界。企业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监管,集合单位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定的发展特点,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会计人才,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1]

二、会计行业职业特点

(一)事务繁杂性

会计工作主要核算与管理企业相关流动资产中的货币性资产,包括一些现金收益、银行存款、相关证券等。资金流动、银行存款的业务在企业运营活动运行频繁,因此相关人员收集收、付款相应的证据,并对每天企业内部库存现金余额,并对余额进行核对。对银行存款每日记账要定期管理剩余金钱进行管理。月末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结款。此外管理人员还要每日来往银行、企业之间,把相应的提款、存款的发票和单据保存起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

(二)工作要仔细

出纳工作是会计人员运行工作基础,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细节,要让会计工作正常运行和有规律要求出纳工作人员付出较强责任心,需要工作认真细致,避免工作中一些小错误而影响企业资金正常运行和流转。

(三)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一,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会计人员必须热爱自己本职工作,必须要以这个行业规则为会计人员要为出发点,不断钻研会计工作中的难题,掌握与会计相关的工作知识。

第二,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要熟悉相应财经法律法规例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支付结算制度》。还要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特点依法处理相关资金业务。做到按照法律做事,杜绝假账,有法可依,减少财务制度漏洞。

第三,会计工作人员办事时要无私利性和规范性。会计人员必须严格规范自己工作行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让自己大脑保持清醒,要面对任何的诱惑都要抵制。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用相应的规则来约束自己,才能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

三、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监管方面不利

必须强化内部监管可以保证企业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与质量。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不够合理,那么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人员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维护企业公司的财务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内部监管必须要独立与企业的任何部门之外,不然其他部门进行干涉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和企业必须分开,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条款,但是又必须服从本企业,经济利益受到单位上司的影响。这种现象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公平公正执行相应公正公平的监督职能。

(二)外部监管方面

这里说的外部监管主要是指社会监管。新的法律建构如三角型一样的模式,企业内部监督、国家行政监管和社会外部监管。目前国家行政的监管和其内部监管存在大量监管力度不够,同时社会外部监管也没有相应效果。例如我国实行外部监管是由注册会计师对国内上市公司对外部展示出相应的财务结果进行单独审计。社会外部监管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和相应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运行对外公布的结果。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受到执行人员、行业执行规定,相应的经济机制,外部执行环境,当前我国阶段会计工作事务所由于社会监管不到位,我国注册会计事务所产生较晚,同时会计事务所的能力基础比较薄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

(三)国家行政监管

这是政府各个部门出台的相应的规定,提高了行政监管力度,这十分有利于会计行业信息真实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企业改革,制度更新与时代速度发展不同步,有些法律规定出现不符合规定,从而影响法律法规约束限制能力,导致会计监管逐渐淡化。政府部门的各个职能在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明确监管职责,当监管部门出现执行不力或者监督能力无效的情况下,相应的追究责任制度也不到位。当法律法规出现了给予权利和相应的责任不对等的情况,导致行政部门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监管没有起到一定的责任。

(四)会计从业环境秩序不稳

目前会计行业的市场环境还存在一定问题,十分不利于会计人员职责发挥。我国由于过去传统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带来很多不好影响对现代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带来不小的障碍。例如企业相关会计工作展开,一般企业或者单位招聘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工资由企业给予,同时听从上层领导。这种制度给公司财务鄙陋提供了条件,从而让企业账目出现马虎,资金流通和相应账薄的管理不清,缺乏有效规定。这些不好的现象不能反映出企业正常运营情况,不利于财务工作人员了解企业运营情况,进而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经济损失。企业的机密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问题,首先缺少一定奖励和惩罚制度。在奖励制度 ,会计人员可能十分看重,但是惩罚方面,由于企业的执行能力不够,上下沟通不畅,财务信息流通与会计人员职业信息的表达确切性让人疑惑。

(五)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人才单一,并且应届的大学生有个致命的弱点缺乏一定管理实践经验,不能担任繁复的工作。有些企业不看重人才进入,也不看重企业财务管理,有的甚至录用熟人当会计,而这些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资格证,这些行为限制会计职能发挥最大有效性。随着当今会计电气化和计算机广泛运用普及,缺乏一定复合型人才。[2]

(六)企业信息传达不正确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着和投资人员通常是分割开来。投资人员一般不参加企业运营管理,他们不清楚公司财务管理情况,特别是对公司投资流动运营情况不够全面清楚,在企业这种政权分离情况下一些会计人员如果从中造假就会不易查处,一些财务人员如果利用公职营私,便会谋取一定利益。

四、提出会计行业内部监督相应对策

(一)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要对会计制度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为了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企业内部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加强政府监管,加强自身管理。

第一,财务管理部门要将培养会计人才作为工作重心,并且还要建立相应在职教育政策,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进行监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违纪行为进行警告。

第二,集体经济制度和公有制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直接委派形式。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可以采取自己组织管理委员会形式,会计管理权必须要有企业抓住,主导权归于企业领导,保障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会计人员权力。

第四,自主性会计组能够在企业管理委员会与政府之间起一个桥梁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协会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操作纪律监管

第一,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培训力度。对会计人员培训力度首先获得财务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进行科学严谨规划并落到实处。在会计的培训成绩评定方面需要以更加严格规定作为保障,从而达到效果提升性。需要具体的几个方面:首先,要对会计行业规定应对从业人员培训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然后对培训工作进行综合考核,从中了解培训内容,特别是针对不足地方进行加强。其次,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会计人员培训都需要当地会计管理部门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培训,采取标准管理模式,联合管理和规划,建立知识材料库,进行同一出题,统一进行考试批改。财务部门会计管理结构必须派出一定监管人员,针对培训每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管理,要把继续培训与测试分开。一些没有通过测试的学员,应该要求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通过测试才能发放资质证书。

第二,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必须严格控制。会计资格管理制度的严格控制是我国会计人员进入行业内部第一道关口。财务部门应该全面控制会计检查管理,加强会计人员资质和素质的约束力,这样能够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理解,更加尊重行业内部规矩。[3]

(三)持证人会计人员言行需要进入网络档案

当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十分有利于会计工作运行,财务部门应该运用网络对会计从业人员相应的档案进行管理,全面统一化和恰当性档案管理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动作,同时结合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进行登记和检查监督,将对会计人员进行各项监管进行电子化归入档案,从而建立会计人员言行动作诚实电子档案。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应档案是财务部门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监管的重要证据,成为单位人才提干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岗位要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其行业监管与限制,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严谨之风。

(四)对专业技术证书考试需要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