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评估风险点

风险评估风险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铁;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0 引 言

地铁工程与地面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其所处介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在建设阶段存在很大的风险。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导致工程事故,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引起严重社会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2003 年上海 4 号线联络通道建设中的事故,2004 年广州地铁塌方事故及 2004 年新加坡地铁工作井事故[1]。

从地铁项目立项开始,如何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如何减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的决策和执行都需要综合风险和效益。风险评估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各种风险,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在隧道工程中有一定应用。Einstein H H 指出了隧道风险分析的特点和理念[2];Snel A J M 和 Hasselt D R S van 提出了“IPB”风险管理模式;Stuzk R 将风险分析技术应用于公路隧道;Nilsen B 对海底隧道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国际隧协颁布的 Guidelines for tunneling risk management[5]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提供了参照标准。20 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地铁 1 号线在工可阶段完成了风险评估,首次将风险评估应用于国内地铁隧道。李永盛等完成的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课题[6],是国内第一个对大型软土盾构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评估的项目;陈龙对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的技术风险分析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研究[7]。

地下工程的决策、管理和组织贯穿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期。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把重大工程的风险管理提上了日程。本文针对上海地铁 11 号线的工可阶段进行了风险评估,研究了建设中各关键节点工程的施工环境、工艺、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事故,并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点进行了评估,得到了定量的风险估计,为工程的决策、招投标及工程保险等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1 工程概况及关键节点

上海地铁 11 号线(R3 线)线路呈西北–东南走向,线路长约 59.41 km,共设 27 座车站,见图 1。其中主线(城北路站—上南路站)从嘉定经中心城至临港新城,长约 46.6 km,设 23 座车站;支线(嘉定新城站—墨玉路站)连接上海国际赛车场和安亭汽车城,长约 12.81 km,设 4 座车站[8]。

地铁 11 号全线由高架段和地下盾构段组成,不仅有地下隧道风险特点,并且有高架段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风险;其沿途经过不少繁华地段,将在 9 个车站与 14 条轨道线路换乘,多次穿越河流(如黄浦江和吴淞江等)、重要公路(如 A12 高速公路)、铁道线(如沪宁铁路)。由于这些特定的工程性质,风险评估对其尤为重要。

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工程包括:①高架跨越地面道路施工;②高架跨越河道工程施工;③盾构穿越沪宁铁路施工;④盾构穿越合流污水总管施工;⑤盾构穿越内环高架施工;⑥盾构相邻交叠穿越施工;⑦盾构穿越地铁 3 号线施工;⑧盾构穿越吴淞江施工。

2 风险评估

2.1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通常分为 3 个步骤:

(1)风险辨识:分析工程施工期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并进行归类;整理、筛选,重点考虑那些对目标参数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

(2)风险估计:对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和估计。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2篇

IT在银行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强IT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为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而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信息科技的风险管理也需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整体和专项两种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安全规划、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实施等级保护等方面也离不开风险评估。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可以分为整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

整体风险评估是指对信息科技的各个方面,如治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信息科技运行、外包、业务连续性管理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则是指针对信息科技的某一方面、某个系统或为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评估。常见的专项风险评估还会根据评估对象分为网络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等。

整体风险评估侧重于反映宏观层面的风险,即全面反映影响实现IT目标的风险,帮助银行高级管理层把握信息科技的整体风险状况,从而据此来进行战略决策,最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专项风险评估则侧重于反映微观层面的风险,即反映信息科技某一方面或者某个系统存在的风险,据此来决定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降低相关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评估风险的七个步骤

风险有影响及可能性两个属性,而影响是由资产的价值与资产存在的弱点决定的,可能性是由资产面临的威胁及资产存在的弱点决定的。因此,风险评估需要对资产、弱点及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风险评估工作一般有以下七个步骤:描述分析评估对象,确定其目标或者价值;识别评估对象存在的弱点;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威胁;通过分析弱点及威胁,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资产及弱点,预测风险如果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已经分析出的可能性和影响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这几个步骤可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定级三个阶段。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只有完整地识别出被评估对象的风险才可能进行正确的风险分析、风险定级。风险识别要对评估对象存在的弱点及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这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整体风险评估覆盖范围广,反映的是宏观层面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整体风险评估时应该以调查方式为主,以检查、安全测试方式为辅。

在做整体风险评估时,要先准备详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信息科技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讲,银行的IT目标是在满足合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管理流程和基础资源配备作为支撑。其中,管理流程可分为IT业务创新支持、IT业务运营支持、IT合规管理及IT治理等四类,基础资源配备包括支撑IT运行的人、信息、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

专项风险评估反映的是微观层面的风险,要深入查找评估对象存在的风险。因此,专项风险评估应该采取以检查与安全测试为主,以调查为辅的方法。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开展

一、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目前我国雷击风险评估发展虽然有一定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雷击风险评估的现状也不是很良好,有待于我们共同的提高。笔者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对该地区雷击风险评估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一)雷击风险评估的管理不科学、不到位。就目前山西省临汾市雷击风险评估的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管理上的缺陷。部分对雷击风险评估的管理单位缺乏相关资质,使得评估过程中,参与评估的主体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同时评估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难以得到保证,也就保证不了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

(二)雷击风险评估过程中,评估方式、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同意的评估系统,临汾市作为一个市区,有自己的聘雇方式,但是对于各个县市区,由于各地地形不同,雷击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也各有特点,这样对于雷击风险评估由不同方式而得出的结果不同,所以,在民众的心中,难以对这标准不统一的雷击风险评估的结果表示赞同,从而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雷击风险评估所需要的资料来源不足。对于雷击风险评估,在临汾市,所需要的资料来源大部分是来源于电力部门,由于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所以得到的评估数据也难以用科学来评判,资料的可信度难以保证。

(四)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在雷击风险评估过程中,对于评估报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内容、行文方式等等比较的杂乱。这种情况在临汾市尤为明显,评估报告杂乱无章的形式,使得雷击风险评估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一种严肃性,同时也就失去了权威性,不利于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进行。

二、顺利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措施

针对目前临汾市风险评估的现状,如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如何顺利的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比较严肃的任务。在开展雷击风险评估中,笔者认为应该有指导思想、步骤措施、有目的的进行开展。、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于雷击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首先大力宣传关于雷电灾害方面的法律知识,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雷电造成的危害。其次,对于各种防雷的工具,提供人们对于防雷的关注度,提高人们对于雷击风险评估的关注度。最后一点,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帮助雷击风险评估这一行业形成一个科学稳健的体系,以确保雷击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积极培养雷击风险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中,专业的人才对于该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仅能够保证雷击评估工作的科学执行,保证该工作的严肃性,还能够保证雷击评估工作结果的准确性,保证其权威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保证雷击风险评估有专业人才进行。

(三)加快雷击风险评估过程中硬件设施投入,以便搜集更多直接资料。在雷击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加大对其硬件设施的投入,计算机、土壤机组测试仪等等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的投入,对于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雷击风险评估过程中,临汾市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加大人才、科技手段、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避免雷击风险工作中出现评估单位缺乏资质、没有专业评估人才等现象的出现,保证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

三、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

雷击风险评估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能够提供雷击出现的可续数据,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雷击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各种雷电现象出现的规律,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科学论断,能够引导人们有效的规避雷击带来的风险,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作为一种风险评估,它所具备的的数据都可以引导社会的行为,在这个前提下,引导人们遵循雷电发生的规律活动,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样,保证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国在气象方面更深的探究做好基础。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一个小小体系的全方位的发展与层次的提高,不仅能够锻炼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在气象方面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做深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雷电灾害比较贫乏的国家,在这样的条件下,雷击风险评估的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我国应对雷电灾害、做到科学经济防雷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通过对该地区雷击风险评估的现状,应对的举措以及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冀在我国今后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有所用途。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

1 前言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所面对的体育教学风险,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动作行为上、意识上、思想上的风险。由于其产生的事故责任、赔偿可能性和法律纠纷等问题,其管理目标限定在减少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高校体育教学风险存在时间较久,近几年问题凸显,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的重智轻体,导致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再加上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大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增多。由此,在高校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理论的内涵

2.1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理论的发展

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对于风险评估理论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而对于评估的操作环节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这样使得风险评估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作为支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就导致了研究推进缓慢的结果。

通过查阅有关风险评估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类似于这样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深入研究后发现,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表层的研究中,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风险,如何去正确评估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风险存在由来已久,认真地分析和定位才能够准确找出风险发生的缘由,进而加以预防,因此,此类研究还须进一步加强。

2.2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仅仅局限于以风险危害安全为主要的任务,缺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要转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要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风险存在进行深刻认识,把运动伤害事故转化为风险的收益。通过这种认识将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提高,还能为人类的身体健康、愉快的工作、提高身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保障。

2.3体育教学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即安全评估,通过综合考虑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及其他相关因素来估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基于发生的损失数据,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某一(或几个)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或频数)和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做定量分析。

3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评估的实施策略

3.1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是由上述主要因素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是为了评估出主要存在因素,根据评估出来的要素来研究如何评估,评估实施过程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3.1.1评估的目标

风险评估有了目标,才能选择评估什么内容,才能确定风险评估人选,决策评估的合理时间,并运用最好的评估方法和手段。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目标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水平,加强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效益,使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呈现良好的运行模式。

3.1.2风险评估的对象

风险评估的活动者即为风险评估的客体。要对风险评估的个体活动进行评估,也要看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对课题评估的结果是否准确无误。一方面要考虑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考虑评估的结果对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存在风险的程度大小,风险存在的影响是利是弊。

3.1.3评估权重的设置

评估权重设置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评估的侧重点不同,评估主体首先设置学校在风险评估中风险指标体系风险量的大小。评估主体预先设定的各单个指标分值占指标体系分值的比重。因为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主体构成的不同,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预先设置的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评估指标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主体不同,评估指标的设置也不能完全固定,由实际操作者对主体的不同进行预先的设置。

3.2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模型是对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它的建构基础是在一定的评估层次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分析理论和统计学学科知识,逐步搭建的评估体育教学风险的模型。

3.2.1设定风险评估指标权重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本模型采用1至9标度法,请有关专家填写判断矩阵。假设建立的判断矩阵为B=(CKL)P×P,其中CKL表示对于上一层元素而言 BC对 BK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建立了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对判断矩阵分别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一,明确单个排列的权重。评估体系里的多个指标权重,可以运用和积法进行换算。

第二,得出结果要对其是否一致进行检验。

第三,计算层次总排序。

3.2.2模糊综合评估过程的实施

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模糊综合评估过程,通常运用一些有关的高等数学理论和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分析整个评估过程,具体操作如下:确立评估指标和要素,规范评估行为;明确有关于风险评估的定语;预设风险要素体系权重向量;确定风险要素的隶属度矩阵R;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3.3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运行

3.3.1评估方法的确立

帕累托分析法是根据评估分析内容制定方针应使用帕累托分析法,针对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开展排列分组,根据内容标注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再根据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制定行动路线。

收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根据分析对象和分析的内容开展材料整理,最终以要点的要求进行整理。

数据处理。根据要点的要求、性质分别对资料分析处理,分析面广且包含内容多,如:累计数值到什么程度、数值所占比例。

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制表分析。

3.3.2评估过程

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确定目标:体育教学风险评估先制定最终预想结果,根据预想结果制定策略、方针、整体思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选择合理路线。

资料整理:预想效果制定后,根据要求分析数据、取其精华,利用合理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采用方法可用多元化的实地考察。

预期效果:数据进一步研究后,制定预期效果,并获取相关数据,并将相关结果对外告知他人。

3.3高校风险评估的要求

评估要求的立足点根据多元化的形式探讨风险评估,因需求不同采取方式就不同。多元化的因素取决于那个主体对象是制作者还是使用者;想要关注实施过程还是所要效果或是对其的力度面,都要仔细思考。

第一,应具有高风亮节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优良的团队,这几项是风险评估的重点要求;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三,选取的课本应适用现代教学目标,可选用多种类型的课本适合体育教学大纲等,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

最后,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实践,首先要素是教育实施过程管理,风险评估效果最终是以管理效果来反映。因此,指标的设立要充分反应风险管理的力度。

4 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评估理论的仔细梳理,把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基本理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形成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新的模式。在新的模式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要素体系,以及形成的评估执行的准则,对体育教学中风险进行评估归类,最后得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估体育教学的风险模型,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依据得出的结果,说明高校体育教学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理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06).

[2]张左鸣.高校运动伤害的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如何学习;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进行解析。

一、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 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二、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单位总是在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中去赢得生存和发展。风险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不知晓风险,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如果忽视风险盲目发展,必然导致单位处于不利地位。不做事不发展看似没有风险,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风险。风险评估贯穿于单位经营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

(一)目标设定。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这里所指的设定的控制目标主要是指总则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如前所述,单位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够转变发展方式,所以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单位目标设定之后,要根据既定目标有计划地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单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在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单位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这些风险是在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加以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具体化为各项应用指引中的主要风险。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应将各类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单位的风险清单。

(三)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风险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观察与分析,借助于经验和判断对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不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使用起来简单易行。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面谈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风险分析,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或者行业标准及惯例等,对风险相关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不需要进行量化时,或者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的数据无法取得,以及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经济时,一般应采用定性分析。

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运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将有关风险及其影响予以量化,在此基础上判断风险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如敏感度分析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需要对构成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程度赋予数据或货币金额,使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均被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往往应用在复杂的经济活动分析中,是对定性分析方法的补充。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风险应对政策的选择。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风险规避是单位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指的是单位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单位准备借助他人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单位应当综合运用这些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以目标设定为基础,单位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之后,通过风险应对策略,排除了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凸显了风险降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配套指引中的系列应用指引明确单位至少应当关注的风险点,并经过风险识别、分析之后,结合应对策略,重点对风险降低作出了规定,即系列应用指导提出的各项控制措施。

三、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所面对的层面不同,因而重点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风险管控;管控方法

1 概述

供电企业生产作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现场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作业任务量大、繁重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一旦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身伤亡。2007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相继推出颁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和《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希望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等手段,指导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推动安全生产从“事中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避免由于设备、环境及违章所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

2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具体执行过程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风险管理辨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动态控制手段缺乏等问题,难以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风险管控成果难以应用到现场作业。(2)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缺乏可量化、科学的标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存在不足。(3)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难以充分利用生产计划、设备台帐、缺陷等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及人员安全信息,实现智能化风险管控。(4)风险管控牵涉到众多流程、众多部门及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工作量大,难以跟踪和统计分析。

3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方法具体方案

主要包括多维风险评估标准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编制了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标准》、《变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倒闸操作风险评估标准》、《输电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配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电缆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并基于包括生产计划、设备台帐、设备缺陷、风险事件在内的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和典型作业评估库,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评估过程,实现控制措施卡智能动态生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管理,并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科学准确辨识,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

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包括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模型,编制了可量化的各专业《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标准》,并结合安全人员信息库、生产装备库,为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提供智能化辅助支持。

基于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现场作业全景风险管控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员: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等。

(2)全专业: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专业,包括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等,并且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风险控制各个阶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模型和智能化辅助支持。

(3)全过程: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与安全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作业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作业过程中风险控制和作业后总结和反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4)多维:本发明平台建立了多维的风险评估和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模型,实现更为科学、准确的风险管控。

4 应用意义

提供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智能化平台,实现全员(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全过程(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专业(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多维(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真正将风险管控融合到实际的安全生产,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贯彻找到切实的落脚点。

建立完善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智能化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发现班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实现对生产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监控和事后监察,使生产管控更加规范和精细化,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5 结束语

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方法,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多维度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实现智能动态控制卡生成,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库管理,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辨识并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数据库,实现作业班组风险智能化匹配控制,从而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落实提供新的手段和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莹.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网;风险评估;作用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脚步,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日益增强,电网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电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报道,各地多地区发生电力事故,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威胁了社会了安定。如今,大众关注的热点就是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迫切的需要对电网规划的风险评估。它能够估测出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后果,进而定量出电网的风险指标,进而有效阻止了电网建成后一些事故发生。

一、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电网的评估是一项内容繁琐,属性众多,意义非凡的工程。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就是对电网在其规划设计和使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综合评估。也可以说是对电网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安定性的因素,给出概率和风险的综合度量,解释运行中的电力系统对于扰动事件的暴露程度,同时挖掘电网元素可靠运行的潜力,或改善其稳定性,来保证系统电网可靠、安全、高效地运行。尤其是风险定量评估,其能够表现出问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这些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某些指标能够根据相应的评估体系给出相应分值。风险评估应用于电网的规划设计中,对电网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记性综合的评估的模型和计算,能够证实电网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风险评估内容和方法

(一)风险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电网元件失效停运的模型;当元件失效停运后,选择系统失效的状态,并计算该状态发生的概率;经系统潮流计算的分析,计算该失效状态发生的风险后果;根据风险的定义,综合计算该失效状态下的风险值,并给出系统所处的危险水平。风险评估遵循的原则主要是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电网系统安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行评估方法。其广泛用于电力工业的早期,缺点是保守,只重视最严重、可靠的事故。二是概率评估方法。该方法优于第一方面的方法,部分克服了他的不足。但是在不同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方面存在着缺陷,即不能根据事故不同区分经济损失的不同。三是风险评估方法。此方法是市场的需要,也是电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电力方面事故的频繁发生,要求运行人员掌握系统的安全指标和经济要素,需要对电力市场安全进行风险评估。该方法优于前两种,他以风险理论作为基础,定量的找出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且还加入了经济因素的风险指标。在任何事情中,绝对的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需要选择合理降低风险的措施。风险评估是可以满足这些问题的。另一方面是风险定量评估,它是决策过程的基础,充分考虑到过去现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包括技术、成本、经济、可应率、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因素等的现代电力系统综合评估。

三、电网风险评估在电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一)单线单变风险评估

单线单变就是从(高压)母线上引一条线路。一般的都是双线制,特别是井下设备的变压供电。其多用于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在某地区的主接线路图显示,220kV一个站点,仅有一条220kV的保线与500kV站的主系统连接,110kV的线路所连接的110kV的变电站均小水电源。这种是极易发生风险的。如果220kV的保线发生跳闸,小水电源可能形成孤立的系统,其不稳定性可能直接导致局部的停电事故发生。若是恰逢雷雨天气,则更加危险。在风险评估中,这种单线单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发生事故的概率是相当的高。在风险评估测评测中对于这类给的分值为1,认为风险较高。目前,在电网的安全系统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类的缺陷,多地区已经多地区已经加入了相应的自动装置,完善相应的二次回路,希望来降低风险,避免电网事故事件的发生。

(二)负荷的风险评估

在电网安全中常出现事故的原由多为重过载或者超负荷。重过载或者超负荷,简单的理解就是超过了电力设备自身的承载能力。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变压器,另一方面就是线路。在电力输送的过程中,当线路的输送功率接近或大于导线或者变压器允许的容量上限时,随着输电线路中电流的增加,导线的发热量也会急剧增加(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继而引发各种严重的后果。如果线路长时间发热,会使其机械强度下降,甚至会出现熔断现象,损坏电力设备。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使输电系统解列和崩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供电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往往超负荷运行,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整个电网的风险评估中务必加强对配电网重过载的评估。在变压器上的风险评估不仅表现在定性上,还进行了定量分析。如果供电区域内有电源,安全自动装置按照要求投入,在事故情况下能够保持区域电网单独使用运行,则做减半处理。

(三)人员技能的评估

在任何一项社会工作中,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电网规划中风险评估也包括了人员技能的评估。因为人员的操作错误也是潜在的危险因子,可能引起电网事故,造成经济损失。人员的评估主要是考察技能。具体是在配电过程中线路使用和电力设备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人员的风险评估也是电网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合理的评估人员的水平,才能保证后期电网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考虑一些经济效益的影响。需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而评估,保证在电网规划过程中,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外在因素的评估

在电网的风险评估中不仅需要考虑电网内部的因素影响,还要考虑到电网规划中的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当一个电网规划实施过程中,风险评估需要对设置电网的地址进行评估。如某些地址松动地区,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地区,地震火山喷发地区,等等。这样的地区是不适合建立电网站点的。此外,还有一些政府政策方面因素,也需要考虑到风险评估中去。

结语

电网的风险评估在电网规划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单位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电网的风险评估。本文就电网风险评估结果(包括单线单变、重过载、负荷半径过长等等)如何融入到电网规划建设中展开充分讨论及论证,使电网规划建设有据可依,项目规划来源依据充分,实现以问题为导向,把有限资金用在解决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上。

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

水利工程中高边坡挖掘施工是一项危险度较高的施工项目,利用挖掘施工风险评估模型预判高边坡施工存在的风险隐患,能够有效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1]。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多利用ANP结构模型或软集合理论。其中,基于ANP结构模型的风险评估模型需判断风险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风险指数敏感值确定风险元素的权重[2]。基于软集合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双射软集合对挖掘施工综合风险的指数敏感值进行对比,挖掘出关键风险因素[3]。然而,上述两种模型均存在风险指数敏感度低的问题,降低了评估的准确性。为此,本研究引入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确定风险等级,实现对新的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

1模型设计

1.1识别施工风险因素

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各个风险因素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根据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再根据风险属性的不同将这些元素分为相互独立的层次,由上一层次的元素支配下一层次的元素,构成层次结构[4]。该层次结构中,将高边坡挖掘工程总风险作为目标层,将判断目标结果的标准作为准则层,根据风险因素的细分结果构成指标层,具体表示参与评估的各种风险因素。

以不同层的元素为目标,根据元素的重要性对同一层次的元素进行两两对比,获得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构成一个判断矩阵,所得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ai表示与下层元素bn存在联系的上层元素。在进行比较时,结合上下层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利用算数平方根计算相邻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同一层次不同元素对上一层元素的权重来表示[5]。首先计算判断矩阵中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H:

其中,λyx表示上下层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根据乘积结果计算算数平方根: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对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进行归一化处理,过程如下: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所得h即为判断矩阵的特征量,也是单一层析的排序权重值。计算h的最大特征值,并采用一致性检验的方式衡量其不一致程度,过程如下: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其中,k表示一致性指标,hmax表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在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时,当已知上层元素的总排序Sp时,下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因素的总排序vq为: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其中,bq表示下层元素bn中第q个因素。通过上述过程完成对单层次元素的排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影响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的风险因素,根据实际工况找出应重点控制的风险因素,进而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

1.2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在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需遵守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以降低施工风险、减少事故发生几率、指导安全施工为最终目标[6]。采用总结实际项目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影响高边坡挖掘施工安全的主次因素,完成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具体指标内容如图1所示。

图1中的评估指标体系与上述风险层次分析结构相对应。第一个层次为目标层,即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二级指标层。根据所构建的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体系确定评估指标的分级及风险评估等级,实现对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

1.3确定施工风险评估等级

在上述指标体系下对施工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级,确定相应的评估等级及分值,具体内容如下:

1.3.1挖掘规模①高边坡高度(m)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4级,分别为(0,25)、[25,40)、[40,55)、[55,+∞),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34、35~59、60~84、85~100分。

②高边坡角度(°)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4级,分别为(0,5)、[5,10)、[10,15)、[55,75),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34、35~59、60~84、85~100分。

1.3.2高边坡地质条件①高边坡地层岩性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4级,分别为弱风化层、强风化层、全风化层、易滑、软弱地层,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34、35~59、60~84、85~100分。

②高边坡坡体结构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3级,分别为非顺坡向结构、顺坡向不贯通软弱与硬性组合结构、顺坡向贯通软弱结构,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44、45~74、75~100分。

③挖掘施工环境中周边环境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3级,分别为开挖线外1.0H处、1.5H、2.0H处有建筑设施,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44、45~74、75~100分。

④风险诱发因素中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3级,分别为极少发生、偶尔发生、频繁发生,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44、45~74、75~100分。

1.3.3施工资料完整度①项目文件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4级,分别为3个以上勘探点、3个勘探点、2个勘探点、1个勘探点,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34、35~59、60~84、85~100分。

②地质资料的风险评估指标共分2级,分别为一坡一图一说明不完整、一坡一图一说明完整,分别对应的分值范围为0~50、51~100分。

根据上述分级内容获得对应的分值,分值在75以上为极高风险,等级为IV;分值在50到75之间为高度风险,等级为III;分值在25到50之间为中度风险,等级为II;分值小于25为低度风险,等级为I。

2仿真实验及分析

为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设计如下实验。为保证实验的稳定性,设置具体地质参数如下:上游边坡走向为NE85°,倾向NW方向,倾角为68.3°;坡顶面走向为NW245°,倾向NE方向,倾角为43.1°;坝肩边坡走向为NW245°,倾向NE方向,倾角为33.6°。在此基础上,选择8个监测点作为数据的来源,高边坡中各监测点位置如图2所示,各个监测点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获得上述数据后,计算各风险元素的权重值,对表中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标准化加权值。通过加权值计算各项风险指数的敏感值。为保证实验对比结果的有效性,引入传统的基于ANP结构模型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软集合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对比。为便于观察和对比,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2.3结果与分析

随机选择三个监测点(3、4、6)进行实验测试。不同的水利工程高边坡挖掘施工风险评估模型的风险指数敏感度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pagenumber_ebook=121,pagenumber_book=1046

图3不同的风险评估模型实验结果

Fig.3Experimentalresultsofdifferentriskassessmentmodels

图3(a)中,监测点3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系数始终处于较高的状态,仅在接近施工尾声时出现下滑趋势,而监测点4和监测点6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系数变化幅度大,整体数值较低;图3(b)中,监测点3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系数呈现一种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监测点4和监测点6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系数则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状态极不稳定;图3(c)中,三个监测点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系数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状态平稳。

综上,在施工风险评估过程中,两种传统模型的风险指数敏感度稳定性均较差,多次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并且整体呈较低的状态。而所提模型的风险指数敏感度较平稳,且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