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污水;设施;对策

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是加强环境管理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群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1-2]。为进一步规范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本文重点对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深入推进排查整治工作。

1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南通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18 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6 个,省级工业园区12 个。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13 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 个,省级开发区9 个;依托园区企业及园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6 个,其中国家级2 个,省级4 个。根据初步排查统计结果,18 个工业园区批复总面积约为300km2 ,但实际管辖面积约为2000km2 。前期,由于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园区仅排查了国家批复范围,实际排查面积约为923km2 ,占实际管辖面积的50%。排查范围内已建污水管网长度共计1452.83km,园区涉水工业企业共计2117 家,污水纳管企业数为1223 家,约占57.8%,未纳管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安高新区、海门工业园2 个省级园区,但均采取了临时收运设施,总体污水集中处理率均大于90%,其他园区通过纳管、临时收运处理等方式,基本做到污水全收集。对照国家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南通市共排查出12 个工业园区存在问题38 项,涉及园区管理、管网建设及维护不到位、接管企业底数不清等共性问题及污水处理工艺不匹配、在线监测不完善等个性问题。经过3 个多月的边排查边整治推进,共完成15 项问题整治,完成比例为39.5%,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完成4 个问题整治,省级工业园区完成11 个问题整治,完成比例分别为26.7%、73.3%。工业园区新增管网建设长度79km,新增纳管涉水企业数36 家。

2 园区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专项行动的开展及现场走访调研,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整治工作进展较慢。根据国家、江苏省部署要求,2019 年底需要完成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但从目前国家级工业园区问题整治完成数量比例来看,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进展较慢,主要是管网排查修复方面。二是园区排查整治范围较实际管辖范围小。此次开展园区排查工作时,各园区主要以园区批复面积开展相关排查工作,然而园区实际管辖范围远大于批复文件中园区面积,因此排查工作覆盖范围不全面,仅排查了实际管辖范围的一半面积。三是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由于园区管理责任不清,因此园区管理体现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园区没有建立污水管网定期排查维护制度,未开展管网定期维护,有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未全覆盖,有的园区还存在对自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清楚的情况。其间存在对园区内企业数量类型、废水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等基本信息不掌握或掌握不清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违法偷排漏排有空可钻。四是环保意识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园区领导环境管理意识不强,重经济,轻环保,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欠缺,人员及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支撑能力十分匮乏。有的由建设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环保工作,例如,崇川经济开发区、海门经济开发区、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基本无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更别说有专职的环保部门。有的园区虽有环保管理人员,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支持队伍,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五是园区与相关部门间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有的园区管理错综复杂,又与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交流和协调机制,导致园区管理缺乏统筹性。以崇川经济开发区为例,其具体管理在街道,管网建设在市、区级部门,依托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由南通市市政园林部门、南通市水务公司主管,园区日常不掌握相关管理和建设运行情况,从而导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联动。六是污水处理厂对接管企业底数不清,工业废水来源情况不明。根据现场调研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厂基本只负责废水的集中处理,多数污水处理厂未与排污企业签订委托治理合同或协议,这导致污水处理厂对接入的企业情况、数量及工业废水来源情况并不清楚。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超过一半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废水,造成园区管理部门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明。污水处理厂不清楚前方废水来源、来水情况,出现问题,就责怪前方企业偷排,却不愿去调查、获取证据。

3 对策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3.1 落实园区主体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管理意识

企业组群,成立工业园区本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及解决污染问题的方式,但若园区环境管理出现缺失或漏洞,将会变成污染环境的一颗毒瘤。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要加强园区环境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园区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3]。此次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是生态环境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专项行动之一,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的重要举措。各园区和所在地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主动靠前,上下左右联动,确保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3.2 全面组织问题排查,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在现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排查整治工作基础上,扩大园区整治范围,由园区批复面积范围扩大至实际管辖范围,由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扩大至县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做到真正的排查全覆盖,建设全覆盖,整治全覆盖。

3.3 理清管理责任,加大技术投入

各园区要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责,管理权限,空间边界,严把环境准入关。理清园区内每项建设与管理工作对应的部门,便于工作中的对接与合作,避免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情况出现[4-5]。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环境管理制度,如污水管网定期排查制度、涉水企业清单制度、污水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制度等,加大基础设施日常管理。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一园一档”,在“一园一档”的基础上,对园区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进而实行“一园一策”。要加大环境管理人员配置,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创新园区管理,可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专家或与高校合作,共同指导促进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园区环境污染治理。

3.4 加强园区与各部门间协调,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联动性

对于实际建设与管理涉及市、县(区)级部门的园区,应加强信息交流,比如,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交流会、工作推进会等,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虽然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由相关的市、县(区)级部门开展,但其应主动向相关部门对接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并整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不是“一问三不知”。园区对实际管理建设中发现有短板或需要完善的,即使建设主体不是园区,也应与部门加强对接,共同推进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主动告知园区建设情况及管理情况,便于园区统筹掌握。要加强信息交流,有效解决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状况,使园区管理工作具有联动性。

3.5 摸清企业接管底数,掌握接入废水情况,开展污水处理厂效能评估

结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要求,全面排查接管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及涉污信息,建立企业排水管理档案,做到接管废水“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入废水的水质特征、工艺匹配、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等,开展污水处理设施效能评估,对评估不能有效处理的废水,应限期退出。

3.6 加强排水许可、排污许可发放与管理

应严格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要求,对接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排水户核发排水许可证。同时,根据《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应领未领、私接乱排、不按照许可要求排放的企业或排水户,应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处罚。

参考文献

1 朱佳焘.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 ,(25 ):73.

2 顾修君.工业园区污水的科学处理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4 ,(20 ):115.

3 张文清.工业产业园区污水治理与发展[J].天津化工,2017 ,(6 ):45-47.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问题;对策

1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的意义

工业园区内聚集着大量的工业企业,其日用水量、排污水量巨大,因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受污染水体难以恢复等特点加大了工业园区有效处理污水的难度。因此,要做好水污染防治处理工作,避免污水交叉现象出现,以此保护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1]。

2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现状

2.1产业结构复杂

目前,工业园区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工业发展形式,其发展迅速、经济效益高,但工业园区复杂的产业结构导致其排放的污染物十分繁杂,因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开展并不顺利。

2.2污水处理方式不科学

集中处理污水是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常用的污水处理方式,该方式虽然减少了污水处理的预算成本,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一般情况下,工业园区的污水经集中处理后会通过园区内的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在整个过程中,各类污水汇杂在一起,如果采用同样的处理手段就很难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且工业园区在排放污水时,未对污水进行预先净化处理,或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导致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逐渐严重。

2.3水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在开展污水防治工作时,未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4污水处理系统功能不完善

工业园区在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时,通常先以预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污水处理,然后再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以实现污达标排放的目的。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部分工业园区没有对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规划与详细规定,导致各个处理环节独立进行,无法做出科学的污水管理。此外,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工业园区没有明确污染物的类型,从而使污水处理工作变得复杂起来[2]。

2.5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不合理

在实际建设中,部分工业园区对环境的保护程度不高,还是以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发展目的,因此,在其选址上只注重园区的位置与面积问题,没有对园区的区域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等问题进行合理考虑,这些问题对于污水处理排放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工业园区不规范的规划建设既影响着水污染防治的效果,也影响着工业园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2.6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渐重视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优化,但还不完善。如部分园区还是采用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工业园区没有具体的相关标准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鉴定,部分企业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严重破坏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3]。

3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对策

3.1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要提高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效果,在其建设之初便要以绿色环保为基础进行规划,同时,在园区规模建设上也要科学规划场地选址,以及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工业园区的场地建设与建设面积。此外,相关部门也要科学规划运营理念,提高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门槛,并针对园区内部进行严格监控,建立起科学管控制度,以及吸收水污染防治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各部门水污染处理工作的责任,并进行阶段性评估,通过奖罚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积极性,以此共同完成污水防治的任务。

3.2工业园区合理的污水处理方式

3.2.1优化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提高工业园区的水污染问题,园区管理人员必须提起重视。要根据园区的真实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整顿,设立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及时优化工业园区内的污水防治系统,以此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营,并且,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检查工业园区的污水防治落实情况,要确保所有处理程序都符合相关标准,以此提高工业园区的水污染防治水平[4]。3.2.2进行污水分类处理工业园区相关人员应重视污水集中处理带来的问题,要避免因不同污染物的汇集而导致污水处理效率降低的后果。因此要合理进行污水分类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应采取不同的处理与净化方式,以此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压力,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与质量。3.2.3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不同的工业园区其污染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在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时,应结合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的管理力度,并作出适宜的调整,这样既可以保障企业获得相应的发展,又保证水污染防治工作可以有序进行。3.2.4寻找新型水源,减小用水压力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工业园区要积极寻找新型水源来缓解用水压力。目前,园区水资源的用量正在逐年增加,污染现象也逐渐严重,不仅影响了园区的周边环境,也降低了工业生产效率。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使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优化,且作好宣传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节水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此来杜绝水资源浪费的现象[5]。

3.4加大监管力度

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减少污水防治成本,会出现污水偷排的行为,因此,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对企业污水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并准确计算出企业的用水量以及污水的排放量,以此作为监督的依据。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当结合工业园区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检测,提出相关的治理意见,并制定出合理的惩罚机制,以此完善监管制度,从而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应加强群众力量,可通过真实举报有奖的方法,提高对工业园区的监管力度,以此提高工业园区水污染的防治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探讨了相关优化政策,希望能为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制度、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提供帮助,使我国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朱孟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机,2020,51(6):246.

[2]彭宽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与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2):69.

[3]毛玫清.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以及方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95.

[4]金明,王岳阳,金选.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7):253-254.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一、乡镇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集聚区4个,分别是平坝县夏云工业园区(*省乡镇企业首批命名的乡镇企业集聚区)。该工业园区一期规划建设1.37平方公里,规划分为“一个园区、三大板块、九大功能、两大行业”。一个园区即夏云工业集聚区;三大板块即A板块、B板块、C板块;九大功能即: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电子技术、服装、制药、食品加工业、型材制品、综合项目;两大行业即:工业和服务业,该园区已久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2.87公里园区通路建设、电线电缆、电力线路架设、工业用水设计、环境影响总体评价、土地修编及农场104户职工住房搬迁安置、园区基本实现“六通”。

西秀区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公示、省人民政府2006年8月批准设立的,其定位是:(1)安顺市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带动安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点,(2)*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集食品、制药、旅游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分为四块即:绿色食品工业、民族制药工业、旅游产品、来料加工业,目前,工业园区以“两六”公路为主干道路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水、电、路等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紫云县猫云工业园区始建于2001年,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现有乡镇企业百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所涉及行业有冶金、化工、建材和矿产开发,产品主要以碳酸钡、工业硅、硅钙钡为主,另辅以大理石,制砖等建材原料,产品远销国内外,园区已进入规范健康发展阶段。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安顺试验区建设成“*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安顺建成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委托中国航空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占地5万亩的《*安顺航空城产业发展规划》。并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其重点是以民用飞机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发展为重点,推进航空制造业和新型工业发展,实现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聚区目前项目建设情况

平坝县夏云工业集聚区内目前有招商引资项目11个,招商引资额4.18亿元,现已入驻企业11家,行业有: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非标件制造、纸制品制造、塑胶制品等,总投资额2.8亿元,全部建成后可解决1250人就业,工资总额1200万,20*年已建成投产的3家企业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0500万元,工业增加值4100万元,上缴税金298万元,20*年,将有4家企业可建成投产,如11个项目都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税收5700万元。

西秀工业园区内现有较大规模企业14家,总投资4.5亿元,一批企业已建成投产,葡华欧洲城、*移动客户服务中心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已开工建设,20*年,西秀工业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47亿元,第二产业3.63亿元,第三产业3.3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5亿元,财政收入2300万元。

猫云工业园区目前有乡镇企业百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到20*年底,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从建园初期的600万元发展如今的15870万元,占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1.3%;完成工业增加值4550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3%,总产值24025万元,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实现利税166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近23.14%,从业人员17873人,占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五分之一,农民工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月平均工资收入达500余元,猫云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紫云县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开工建设了迎宾路、西航路、机场路标段等,总长约20公里,总投资4.3亿元,给排水、污水处理、信息化建设等同步进行,并已启动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目前已落户项目14个,总占地2321亩,总投资39.95亿元和140万美金。

三、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平台成为转移农村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缺乏准确的区域和产业定位,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低,区位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2、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储备、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工业园区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平坝夏云工业园区是平坝县政府与夏云农场联合开发,土地权属方仍是夏云农场,企业入驻后办理土地证会遇到很大麻烦,如果不抓紧上报审批土地和理顺管理关系,不仅政府投资的上千万元资金和入驻的企业投资无法挽回,而且直接影响到夏云工业园区发展的进程。

3、拆迁工作难度大,矛盾突出,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如西秀区新城由于受规划控制影响,农户建房申请长期未批,致使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加之近年来房价和建材价格上涨过快,被拆迁户一是拆迁后无房居住,二是补偿标准过低,抵触情绪大,致使拆迁工作难度大,项目建设用地严重受阻。

4、部份管理部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高。根据《*日报》公布20*年全省投资环境考评结果,安顺位居第七位,有相当部分企业反映有“三怕”即一怕门难进脸难看,各项手续难得办;二怕建厂容易生存难,周边百姓难得缠;三怕一家企业多家管,各项检查太频繁。

四、对加快我市工业集聚区建设的建议

安顺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应该看到,安顺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近几年来,我市乡镇企业立足大发展、大提高,充分利用资源,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安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年全市乡镇企业上交税金6.4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42.8%,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为加快我市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近几年来,针对我市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总量小、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率低等问题,我市各级政府及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规划布局了一批关联产业集聚建设发展的产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发展,集聚各类乡镇企业341个,产业集聚度明显加强,但我市乡镇企业集聚区仍然存在区域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等问题,因此,要强势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应根据全市资源分布,工业布局,做好乡镇工业园区一次性总体规划,把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纳入全市规划,分布实施,减少成本,建设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合理的乡镇企业工业集聚区,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经批准进入工业园区的乡镇企业,在建设期间实行零费制,企业应缴的行政事业性费用,由各工业园区管理部门统筹解决,以华泰绿色食品厂为龙头,加快建设以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为先导的地方传统旅游商品、农特食品和制药为主体的西秀工业园区。以恒华硅业有限公司、宏泰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加快紫云县猫云工业园区建设,以*省乡镇企业局首批命名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平坝夏云工业园区为辐射,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与此同时,加快乡镇工业园区服务设施建设,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统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

以交通干线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以科学为先导,以规模企业为载体,大力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关联产业。要充分利用开发区建设成航空城的契机,引导企业集聚,为主导产业生产配套产品,立足实际,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县域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真正把我市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上,统筹安排土地和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治理污染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同时可借鉴外地工业园区经验由政府成立公司,利用国防工业企业搬迁后空置土地、厂房及水电设施招商引资,建成工业园区,修建标准化厂房,吸引规模企业入住,盘活利用存量资产,节约资源和投资。

(三)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本着“降地价、引投资、重扶持、树形象、养财源、求发展”的思路制定土地、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待遇,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对因工业园区征用土地的农民实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入住园区的企业尽可能吸纳这部分农民就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理顺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有必要整合行政资源,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一套人马,三块牌子”。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1 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而档案特有属性则决定了档案管理对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1]。各地工业园区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不断深化对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的研究,细致分析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这是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的当务之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2 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业园区档案管理面临的最显著、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无专人、无专地,园区基础建设档案、拆迁安置档案、日常文件档案等由各部门、各股室自主管理,严重制约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基础建设档案管理之后、忽视拆迁安置档案管理及日常文件管理、忽略对企业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等,档案保管条件较差,存在突出的安全隐患,导致园区内很多档案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价值也得不到及时的体现,亟待解决。

3 做好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园区基础建设档案管理

一是增强园区基础建设档案管理者的档案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园区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建档、归档、管档等意识,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基础建设档案服务观,加深他们对依法治档的认识,保证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档案的质量,提高相关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集中、统一管理整个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档案。园区须依据《档案法》以及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全园区的企业、产品、工艺、设备、基础建设、经营等档案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并设立基础建设档案分室[2]。相关人员要大力宣传《档案法》,通过提供复制件、延长办理借阅手续等手段逐步做到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档案归档案卷的完整和齐全。三是工业园区建设系统的各个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加强各个单位、股室之间的配合、协作,基于园区实际建立基础建设档案的管理制度和统一规范,从而将基础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园区建设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规划许可及施工许可、工程验收及备案、登记房地产权属等方面,保证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档案能够及时、准?_、安全、完整、系统地报送到档案机构。且档案机构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档案质量。

3.2 加强园区拆迁安置档案管理

一是分类整理拆迁安置文件,具体可以户为单位、以村民小组为类别进行。从整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工业园区的拆迁安置工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但实际操作时必须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以户为单位开展丈量、测算、签约及结算等工作,所以在分类、整理拆迁安置档案时也要以村民小组为类别、以户为单位统一组卷,将每一户的全部文件材料作为一个文件,再以户号排列文件,把若干户文件组成案卷。二是统一拆迁安置档案的编目要求及案卷格式,因为工业园区的拆迁安置文件是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因而案卷格式须选择国家统一的文书档案格式,编号也要选择三段式结构编号,即年度-类别号-案卷号。其中,年度指的是进行拆迁安置的年度;类别号则是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档案编制,并在每一个年度里通过拆迁安置顺序合理编制类别号;在村民小组中,则要依据组卷的自然顺序将案卷排列起来,编写好案卷号。在编制卷内文件的目录时,每一户是一个文件条目,要编制相应的顺序号、文件题名、文件页数以及责任者等[3]。三是统一归档拆迁安置档案的时间,每一个园区拆迁安置户自开始丈量房屋到重新安置都是完整的过程,只要完成安置工作,所有的文件材料形成也就随之结束,所以拆迁安置文件需在全部结束一个村民小组的拆迁安置工作后立即整理、归档,由档案部门集中统一保管。

3.3 加强工业园区日常文件管理

一是规范日常文件的立卷工作,即档案人员要依据文件档案立卷时限落实日常文件的归档工作,完整收集文件材料,并遵循形成文件材料的基本规律整理归档文件,区分文件材料的价值、保持有机联系,方便文件档案保管与利用。二是规范日常文件的借阅工作,因为工业园区保存的日常文件主要是供相关人员利用,一般要求在规定地点查阅,如确因工作要求需外借日常文件档案,则必须把借阅手续办好,在期限内归还;查阅文件档案时还要遵守保密规定,严禁直接在文件上涂改、批注等,如有损坏要进行适当的处罚。三是规范日常文件的销毁工作,即相关人员要按照保管日常文件档案的期限合理编制销毁计划、清单,经过领导审批同意之后销毁无保存价值的、超过保管期限的文件档案,同时指派监销人员监督销毁文件档案的整个过程,最后签字确认,妥善保管文件销毁清册,注销已销毁文件,提高工业园区日常文件管理水平。

3.4 指导园区企业进行档案管理

一是档案行政部门要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档案管理给予指导,坚持因企制宜、自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启发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内在需求,对园区内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档案管理实施分类指导。换言之,要对工业园区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贡献率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档案管理指导方式,将帮扶重点企业作为工作重心。由于企业档案的范围广、数量大、门类多,管理档案的难度较大,所以档案行政部门要依据自愿、服务、扶持的方针,选择针对性强的、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管理基础较好的、有规范管理档案的愿望的企业作为试点进行重点的指导、培训,树立榜样、抓大扶强,达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园区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二是档案行政部门要结合园区企业实际,派专人帮助其完善建操作性强的、符合档案工作实际的档案材料收集制度、整理制度、借阅制度、转递制度、归档制度等,包括《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归档管理办法》、《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制度》、《档案销毁鉴定制度》等,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对企业实行面对面的档案业务指导培训,根据工业园区企业运作规律,依据《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指导企业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以及编研、利用等业务工作,并采取监督检查手段、考核手段,加强对企业文件材料及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严格实行问责制,提高工业园区企业档案管理质量。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对策建议;玉溪

云南玉溪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年,通过多年的持续推动,玉溪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玉溪市政府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玉溪工业园区现状

2003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市”和“三优一特”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工业园区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研和工业园区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区相继开展建立工业园区的工作,同时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新兴钢铁、正成工数控机床、沃森生物、太标太阳能、达利食品、力高云南箱包等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园区以一园多片为基本架构,工业园区的集中度大幅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园区产业覆盖高技术产业、新型战略性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性产业等。红塔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烟草及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研和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及延伸加工、太阳能光电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和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通海园区基本形成了以五金机电、食品加工、彩印包装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发展格局。各县工业园区也打出了陶瓷、磷化工循环经济、矿业循环经济、镍产业等特色牌。其中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全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

截止到2013年底,玉溪市已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园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市县区全覆盖。其中 6个园区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全市10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64.2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5.31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662户,吸纳就业10.7万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8.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7%;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29亿元,增长9%,实现税金286.24亿元,增长13%。其中,红塔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760亿元,研和园区、新平园区总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玉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在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玉溪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

(一)定位明确,规划合理

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规划行先”的原则,从区域内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出发,科学定位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同时抓住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山地布局”的要求,把园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工建设低丘缓坡试点项目,缓解产业发展用地压力,目前,玉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0%为山地、荒坡地带,实现了“工业上山,项目入园”。

(二)园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玉溪自然资源富集,拥有40多种矿产资源,有3个高原湖泊的水资源以及丰富的农林资源。工业园区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结合园区所在地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中心城区的园区大力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矿产资源富集县区的园区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生物资源丰富县区的园区发展生物资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交通和商贸旅游发达县区的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出口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

玉溪市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突出重点抓落实,以重点落实带动全局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在空间上围绕突出“一区两极两带”增长极布局,即以红塔区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为两个增长极。二是突出重点产业。红塔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产业;研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钢铁及物流业;通海园区重点发展五金机电和食品加工业;易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建筑陶瓷、有色金属、石油炼化深加工;新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铁、铜采选及加工、生物资源加工业等。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确保重点产业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定位在具体园区。2011年~2015年,全市115个重点项目分布在10个园区,预计总投资236亿元。

(四)产业聚集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工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五金产业园、太阳能设备制造基地、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五)园区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园区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园区实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形式招商引资活动,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园区。以龙头企业为主建设的园中园(基地)稳步发展,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产业层次低且竞争力不强

目前,玉溪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还处于企业集中向企业集群过渡的阶段,入驻园区的大多是中小项目,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档次低,入园企业间技术和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难以形成园区产业优势。面对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

(二)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玉溪工业园区基本是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作用不强。人权、财权、事权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不高,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急待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还有待改善提高。

(三)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玉溪工业园区大多在低丘缓坡进行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成本高,入园企业用地贵,土地利用率偏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平均产出规模每平方公里仅为19亿元,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资金方面,市县区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包办”园区建设,对民间资本投入,园区政策吸引力不强,导致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四)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

受当地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建设成本依然较高,企业技术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多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相集聚,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还不足。

(六)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滞后

园区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没有凸显。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刚刚起步,“工强城兴”的效果还不明显。

四、玉溪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提升产业层次

根据产业政策,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定位。要因地制宜探索园区发展模式,对拥有特色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地区,应依托特色资源和大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产业园区;对产业基础较好、在产业链上同类企业集聚较多的地区,应发展专业配套协作型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上下游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园区活力

积极探索园区管理和运行新机制,实现园区“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划分管委会的事权。按照管理与开发分离、政府与企业分离的“双重分离”原则,不断提高园区市场化经营运作水平。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逐步实行动态管理。

(三)优化园区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

在土地管理方面,必须坚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批准,严格用途管制;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开发政策,推进园区向低丘缓坡布局。在资金方面,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与园区共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园区投融资格局。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股票上市等方式融资。

(四)抓住机遇,强化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的生命线,创新招商方式,变“单一项目招商”为“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带动、辐射效应。特别要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形成产业链。

(五)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园区跨越发展

打造引入人才的优良环境,面向市内外选聘懂产业政策、会企业管理、善招商引资的人才;园区和企业要采取特殊政策引进高质量的研发团队,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加强企业的研发创新,鼓励园区和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进行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培养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及领军人才。

(六)搭建平台,孵化企业促发展

企业的发展就是园区的发展,因此,为企业谋发展才是园区改善“软环境”的根本所在,工业园区要帮助企业解决好诸如资金、人员等需求的困难,打通园区与企业,园区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商业对接通道,使园区成为企业的帮扶平台和孵化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把项目孵化成产业。

(七)加强城镇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园区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园区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充分认识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从玉溪的实际出发,认真规划,打造一个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国际化交流为一体的信息化园区。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群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6.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6篇

杭后工业园区包括陕坝工业园区和蒙海物流加工园区,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杭锦后旗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平台。2006年,杭后工业园区进入全区20户重点园区行列。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1亿元,同比增长28.56%;实现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加6.67%。2009-2011年,园区分别投资1.6、1.73、1.9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从5.01平方公里增加到8.08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也从813300万元增长到1391000万元,单位面积产值从162335万元/平方公里增长到172153万元/平方公里。

杭锦后旗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肉、乳生产基地,现已形成酒类酿造、保鲜乳品、肉类加工、蕃茄果蔬、籽类炒货、玉米、高筋面粉、木材造纸、炼油、沙草枸杞等十大产业化工程,正成为河套地区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中心。

二、杭后工业园区对杭后经济的贡献分析

近几年,巴彦淖尔市杭后区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园区作为杭后经济发展的亮点,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杭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速器。本文选择了工业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和上缴税款3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析2009-2011年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状况。

总体来说,2009-2011年工业园区的3项主要经济指标总数都在逐年递增,增速也相对稳定。金融危机对杭后工业园区的影响不明显,2010年的各项指标都是增速最快的,金融危机缓和之际,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从2009年到2011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71.03%,就业人口增加18.44%,上缴税款增加了42.42%。

1.生产总值贡献分析

从总量上来看,杭后工业园区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是813300万元,2010年为1082000万元,2011年是1391000万元,逐年递增。每年的增速都相当可观,尤其是2010年,增速达到了33%之多。从比重来看,2009年杭后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杭后地方工业总产值的91.64%,2010年为93.83%,2011年达到了96.60%,比重都非常大,贡献度都到达九成之多。我们可以看出杭后工业园区对杭后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力和贡献度。

表1 2009-2011年杭后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

2009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相比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所受到的冲击很小。杭后工业园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特殊时期抓住机遇,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使得园区及园区内企业顺利度过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杭后工业园区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规模。

2.就业人数贡献分析

从就业人数来看,2009-2011年杭后工业园区的就业人数分别是14100、15400、16700人。虽然每年就业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增长并不明显。2009年增速有5.22%,2010年最高,有9.22%,2011年的增速为8.44%。2009、2010、2011年杭后的就业人员分别是148010人148100人149810人,三年之间几乎没有变化。工业园区就业人数的增长大于全旗就业人数的增长,工业园区的发展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是地方就业人口的转移。再看工业园区对地方就业人口的贡献,2009年占的比重是9.53%,2010年小幅增长到10.40%,2011年也略有增长,达到11.15%,园区在拉动就业人口的贡献在不断增加。

表2 2009-2011年杭后工业园区就业人数

杭后工业园区对于创造就业岗位还有很大的潜力,对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和扩大再就业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有望在未来产生规模效应后创造更多的就业,进一步靠外来流动人口带动当地经济的再发展。

3.税收贡献分析

经济规模决定税收收入,税收对经济的发展又有较大的影响。

2009年杭后工业园区上缴的税款是3300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36%;2010年税收为42100万元,占比69.93%;2011年缴税47000万元,占比58.70%。

2009-2011年杭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是31.75%、28.35%和33.02%;都比2009-2011年杭后工业园区财政收入的增速11.11%、27.58%和11.64%要高。虽然工业园区上缴税款每年都在增加,可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却逐年降低,从2009年的70.36%降到了2011年的58.70%。

表3 2009-2011年杭后工业园区上缴税款

这说明,地方财政收入对工业园区的依赖度在减小,非工业园区类的其他行业上缴税款以更大增速增加。工业园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产业都有一定的促进和加速,总体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杭后工业园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制约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园区规模的确扩大了,但单位面积产值增加不明显,2011年较2010年的200370万元/平方公里降低了14.08%,仍有闲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规模偏小、关联度不大、产业链较短、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没有形成一种特定的产业布局形态。园区依然以商品粮、油、肉、乳生产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缺少大型重工和轻工业等明星支柱产业的支撑。

四、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不断优化改善投资、引资环境

土地资源丰富、价格较低是杭后工业园区一大优势,完善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和投资环境是当务之急,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入驻园区,并使得企业长期留驻,带动其他非工业园区内产业的发展,创收税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2.树立特色品牌,发展周边企业

打造工业园区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工业园区有伊利乳业、四川隆鑫和河套酒业等大型企业,带动了乳业原料和农副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链条较短,周边效应不明显。园区需要大型的工业生产企业做支撑,大型企业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升级和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并带动周边企业经济再发展。

3.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杭后工业园区规模偏小,产业零散,通过引进拓展相同相近的产业及其各个生产环节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集群,会形成产业集群并带来聚集效应。通过产业集聚还可以创造就业,可以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再发展。

4.加强政府信息化工程,创造更优的运输环境

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环境,降低运输成本,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杭后工业园区。创新式的建立园区管委会文化,减少并防止入驻企业的“候鸟效应”,用实质性的土地租金、运输费用等园区条件招商引资,使工业园区更长久地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吉敏全. 西宁市工业园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分析[J].理论探讨, 2010(5).

[2]芮英姿. 长沙工业园区经济带动作用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8(2).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规划理念;功能布局;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和布局现状

1.1 工业园区规模逐渐扩大,项目布局呈现集中趋势

在区域总体规划布局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和建设工业园区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提升发展水平方面效果显著。随着工业园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原有的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已经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工业园区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和发展前景,必须重新适时调整规划工业园区的功能与布局。

1.2 在规划布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厂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带动本地经济和辐射周边经济的增长极,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因此,理论上要求工业园区引进的项目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体现未来产业发展进程、处于产业寿命的发展成长阶段的产业特征。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相当一些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主要以电子、仪表、机械、轻工、针织服装为主,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档次还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经济增长,集约开发和经营的空间还很大。整体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项目规模偏小、污染严重等普遍问题。

1.3 园区征地拆迁和市场发展滞后

大多数工业园区的发展分为区级城镇、村庄和城镇,各层级单位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在做法方面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直接开发利用的快速回报。同时为了快速回报的需要,拆迁地点通常集中于投资和的建设的地上部分,这就造成回避了地下管线和环保、环卫设施建设的全面布局,造成土地拆迁和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交通、环境卫生和其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给解决已经建设完成部分的工业园区内的问题带来巨大的成本。

2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1 现有规划编制理念的落后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规模的产业,这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相同数量的产业规模布局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想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强国,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控制机制,避免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整个地区的发展总体平衡,必须通过区域规划这根杠杆,使得工业开发园区早日通过优惠政策促进长期高速发展,通过经济和市场规律使得高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经济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概念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目前规划编制理念表现为:从开始在城区设置,并设立合并到相应的乡镇工业区;发展相对集中和重点地区作为整个宏观发展的角度;然而先进的规划编制理念建议进一步扩大发展区级工业区,特别是区级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可见,结合发展的实际,工业园区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规划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2.2 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反思

省内有些经济开发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各级政府实行“三个管理”行政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社会和资源代价。表现在:乡镇工业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区级城市工业园区的初始投资非常简单;通常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自身利益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从来没有将自己村庄和城镇引进的项目“漏”到其他乡镇或市级工业区,村庄陆续开始搞“一村一点”的自我发展,通过发展第二产业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由于乡镇村工业项目的起点较低,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

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相对较广。由于大多数的地理区域加大开发力度,近年来对郊区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因此,当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者在面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审批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往往别无选择地追求当地经济的短期效益,造成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宏观和长远利益的部分损失。

3 我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变革思路

3.1 明确工业园区的生产格局、产业结构及功能分区

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其产业定位,发挥特色优势,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入驻。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工业园区除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进入外,还应向区域内企业广开大门,应用激励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策划储备一批好的项目,争取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工业园区。

3.2 做好初步研究工作,规划出发展重点

良好的规划指导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工业园区的规划,不仅对区域发展方向和宏观经济总量的预测以及功能区的定位有良好指导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工业园区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园区内各地块的开发控制情况和控制元件;而且也要考虑到总系统配置的发展,特别是要考虑到工业园区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内部和外部的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关系,整体协调在该地区的环境持续和均衡。通过市场调研,对园区的发展、整体成本估计和投入产出预算精确无误,同时把握潜在的市场群体,构建健康发展的配套运行机制。

3.3 保障农民基本利益

多次规划使得发展工业园区的用地规模逐步扩大,这就难免涉及到大量集体所属的非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解决其中农民的居住和生存问题。从推进工业园区良性开发、有序发展的角度考虑,一旦规划工业园区涉及农村居民点,均应该在正式开发前将农民妥善动迁。但是,目前我省有些工业园区在开发中对农民动迁问题考虑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基本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应努力尝试在推进区域工业园区建设的进程中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及居民点建设相结合,将工业园区建设与解决农民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峥,徐军,朱丽芳. 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创新——以青浦工业园区实践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1(6): 123-127.

[2] 李向北,贺德坤,康伟. 系统思想在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石柱县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 企业技术开发. 2009(12): 12-13.

[3] 吴大江,张宏. 绿色信息产业园规划探索——以成都南区通信枢纽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 2010(3): 35-38.

[4] 罗蓉.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研究——浅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J]. 工业建筑. 2009(3): 9-10.

[5] 王燕燕,王浩,谷康,等. 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浅析——以淮安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1(2): 122-125.

[6] 杨斌,刘峥嵘,单丹,等. 《城乡规划法》指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 89-92.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占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问题也由此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地农民是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栖牲,理应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受益者。但实际情况却是,农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成为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三无”人员,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未来的养老困境。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但专门从工业园区这一特定范围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有待进一步予以研究。

    一、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我国的工业园区始建于198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有国家公告的开发区1568个,总规划面积9949平方公里。实践证明,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在工业化、城镇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截止到2008年初,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在5100~5525万之间。按照我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可能会近亿人。

    二是对失地农民补偿太低,微薄的补偿金远远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就大部分城市而言,征用农民一亩土地所补偿的费用,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这点微薄的补偿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所需。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在现有的5000万失地农民中,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

    四是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急需寻找新的可供养老的资源,但现实却是可供农村失地农民养老的资源单一,只能通过家庭养老的方式来保障晚年生活,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五是农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覆盖速度跟不上失地农民增长速度,很难将这些新增的失地农民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中,农村失地农民未能全部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所带来的实惠。

    二、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土地是保障农民生活的关键因素。被征地后的失地农民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征地所发放的补偿金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要应对城市较高的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法考虑社会养老保障。现对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缺乏保障的原因概括如下:

    (一)农村与城市的养老保障模式本质上存在差异

    1.缴费方式使失地农民难以融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模式。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还没有入城市户口前,根本无法就业,也更谈不上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5年的要求;有的地方政府采取一次性缴清15年费用的措施,但这完全与失地农民实际的经济状况相悖,所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尚存在很大困难。

    2.缴费标准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孤立地位。城镇职工负担对养老保险所要负担的费用占工资11%左右,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里,这样的缴费比重对于其收入水平而言,负担仍然很重,而国家的财也不足以弥补如此大的资金落差,所以缴费标准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孤立地位。

    3.国家对养老保障制度的统筹还未实现一体化。现行的养老保险的区域统筹省际统筹,但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只做到了县市级统筹,而失地农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工作在发达地区,养老则是回到老家,这就为其养老保险未来给付的转移带来了困难。

    4.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带有强烈的个人意愿性质,政府所扮演角色重要性不大,责任也较小。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强调失地农民个人一次性或储蓄缴费,单纯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尚未体现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和共济性。

    (二)我国推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1.缺乏监督机制。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养老保险,缺乏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这就使其财务缺乏专业、严谨的约束。另外,其垄断地位也缺乏应有的良性竞争。

    2.有碍基金增值。一方面,政府包办管理的方式使其难以实现高效的金融运作,从而缺乏基金保值增值的稳定、有效渠道和政策。

    3.社会不稳定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削减。工业园区征地必然会导致失地农民的不满,若是缺乏中间缓和的层次,较容易激化矛盾。

    4.政府直接经营养老保险易产生冲突。政府制定宏观上的政策方向,要管理养老保障工作的具体事宜,又要做好监督工作,这就很容易导致政策与实施运行上的冲突,不利于工作的展开。

    5.个人缴费比例偏高。农民失去原本的生产资料后,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失去土地后不能再维持,生活支出大幅度上升,生活水准下降。在负担这一大笔支出的基础上,农民购买社会保险的缴费能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6.保障水平过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几乎一切生活都是围绕土地来展开,而因工业园区建设而被征用土地的大部分农民依照当前各地的补偿标准只能基本维持温饱水平。

    7.社会养老保险的层次单一。现行的养老保险层次单一,满足不了不同地区失地农民的需求。致使有的因层次低而“不屑”投保,而有的又因层次高缴不足费用而放弃投保。

    三、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对策与建议

    (一)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遵循的原则

    从一些相关地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结果看,建立成功而有效的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责任分担:二是坚持统一要求,分类指导;三是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保障:四是坚持城乡制度无缝衔接: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分步骤实施。

    (二)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模式构想

    1.“分年龄、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的保障模式。在工业园区建立“分年龄、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区别对待,总的原则是年龄段越高的群体享受越多的养老照顾。只有实行这样的“区别待遇”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

    2.“三位一体”的筹资模式。即有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筹措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筹集:一是从政府土地出让金所得中抽取一定比例来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本金”。二是集体出资部分主要来源于征地过程中国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的补偿费和乡村集体资产的收益,包括集体资产改制中收回的价值形态的资产及股权收益、租赁收益等。三是个人出资部分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助费等征地补偿所得和农民的日常经济积累。

    3.“政府管理,统账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应实行“统账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政府投资部分计入统筹账户,用于最低养老保障和社会再分配,个人缴纳部分计入个人账户,集体缴纳部分按比例分别计入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

    4.“多元经营,社会监管”的资金运营模式。“多元经营”就是要设法把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死钱变活钱”,通过投资经营实现增值。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同时,必须加强投资的“社会监管”,监管主体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要设置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二是应设立由投保人代表、村组集体代表和代表村组与个人利益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监管理事会。

    5.“自愿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商业保险模式。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使用固定收益和投资分红作为养老金发放来源,和政府管理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相比,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具有自愿性、继承性、增值性等明显优势。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可作为失地农民的过渡性保障,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面向所有农民的、由政府提供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完善配套政策的多方共管模式。要实现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政策:二是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四是完善“农转非”政策:五是健全地方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三)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市场化”运营。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其次,应坚持市场化方向,照应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进行划分,按地段、地类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不同地价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第三,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对不同的用地类型采取不同对策。郊对公益性、开发项目性用地采取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对工业园区建设和其他经营性项目的被征用土地,采取入股、收租形式,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权”。第四,制定标准的征地制度,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征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等,杜绝暗箱操作。最后,还应该改变原来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现象。实行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一样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以此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消除城乡差别。

    2.丰富土地补偿方式,创新补偿费的使用办法。首先,对于老年人,在提高其养老金水平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土地补偿金的养老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组织(机构),老年人可以自愿将补偿金交给该组织(机构)。在此过程中,必须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予以规范,加强监督,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风险,以保护老年投资者的利益.其次,针对中青年群体,除了征地后的经济补偿,还应当给予必要的非经济补偿,例如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同时,为中青年人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采取就业促进措施帮助中青年人实现再就业。鼓励用人单位录用失地的中青年农民,使失地农民顺利地向新的生活方式过渡。最后,对于未成年人,也应当给予非经济补偿。首先要保证他们全部能够完成基础教育,而不会因家庭经济状况而辍学。这也需要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如减免学费、学杂费等。其次,还应当鼓励他们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或技术培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3.建立新型的培训就业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对于工业园区的失地农民,因工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场所,可以对合适的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能够在工业园区这个人员需求比较大的地方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使补偿措施具有预见性。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落实政策,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和出台更多的帮扶政策,将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纳入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两者实现双赢。其次是促进失地农民摒弃依赖思想,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机制,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再就业。四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在税收、贷款、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建立准入门槛低、适合农民就业的公益性或生产性岗位: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如保洁员、绿化工等。

    4.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应健全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已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通过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按照被征土地的用途、价格,采用不同的比例,从土地征用款以及集体积累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征地主体拿一块、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为失地农民进行养老保险,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此外应健全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已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失地农民应当参加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仍为农村户口的应当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防止失地农民医保两头落空。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自我发展机制。首先在社会保障机制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为此,可建立由政府、集体、失地农民个人共同出资、合理负担的出资体系,建立园区失地农民养老基金,同时完善医疗保障、救助制度,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