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1篇

大学学术讲座的新闻稿 大学校园里除了必修与选修课程以外,通常会有很多专家、教授级的导师被学院受邀来校开办学术讲座,那么对于这类的新闻稿我们该怎么来写呢,下面参考例文来了解下。

美国教授应邀来应用数学学院举办讲座

20xx年x月x日下午,美国教授Guang-Wen (George) Pan应邀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给本科学生开讲座。Guang-Wen (George) Pan是美国计算电磁学专家的资深教授,常年在国外任教。今天特邀来给数学专业的学生讲数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

讲座在A**教室举行。应用数学学院院长黄廷祝院长,党总支苟生平副书记参加了这次讲座,应用数学学院的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学生都部分参加了讲座。教授深奥的讲解、学者的风范都深深吸引着学生,在他介绍电磁场相关内容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加深理解和推导,使学生认识到了课本数学知识以外的应用,不得不承认数学的深奥和广泛。

在讲座结束之际,学生们积极举手询问了许多问题,包括电磁场将来的发展、美国学生学习与中国的不同,中西差异非常明显。黄**院长在最后也上台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鼓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地方中,数学不仅仅使数学,它在各行各业都能崭露头角。并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到了更高的层次,数学的作用更是无与伦比。纵观各种学科和行业,数学使基础,所以我们要想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所收获和成就,必须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2.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

1.出示校园里的一些图片

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数学知识吗?学生从这些天天见的校园景色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的平面图形,教师接着学生的话题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2.板书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3.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各平面图引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

二、引导构建,梳理知识点

(一)回忆各零散的知识点

1.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从校园里找到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用课件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长方形。

教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同桌议一议。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各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知识广,课堂容量大,常常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利用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剪拼过程,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点联面,构建知识体系

1.合作交流,以点联面

教师:我们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有联系的,然后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利用学具和手中的彩笔在展板上表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提问质疑,建构知识

将各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建构图张贴在黑板上,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当一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质疑中一步步地将知识建构图完善。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建构网络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通过小组交流让生生之间充分交流,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的一位伙伴。

三、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教师:这6种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有紧密的联系,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是否紧密呢?

你能求出校园里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一)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填表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微机显示答案,全班核对。再出示续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半径或者是直径或是周长。学生出题,学生解答。

(二)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几种平面之间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

(出示题目)推拉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12.5 B.25 C.50

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复习从一个平面图形中取下最大图形的相关知识(出示蓝天白云图)。

教师:我们每天都看见它,有两个小朋友那天就聊了聊这幅图。

出示学生聊天内容:

同学甲:这是一块铝塑板。

同学乙:它是从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铝塑板上切割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圆。

教师:请你描述这幅装饰图画有多大?

学生可能有以下描述:半径2米、直径4米、面积12.56平方米。

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最大的圆是以较短的边为直径。

教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学校新买了一些花卉和24米篱笆,如果要在校园内用篱笆围一个最大的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边长是整米数)请在草稿纸上自己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做完后让同学们说一说从这道题里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课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学到不一样的数学。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灵活开放,起到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四、回顾总结,体验成功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参考文献: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 实践活动

1、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1.1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学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

1.2 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2、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顷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2 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2.3 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一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米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觉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3、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既不全盘否定接受学习,同时又强调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学习方式。

一、重视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阅读不像语文阅读那样引人入胜,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数学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不愿读到愿读、会读、乐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时,课本中出现的是一幅“可爱的校园图”,这么一幅图怎么读,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或结合自己在校园里看到的谈一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材的阅读过程,在看、说、听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少,大量的图片取代了文字。教师在钻研教材基础上,从少而精的文字中去领会阅读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整理书包》时,课本中文字就两句话“我们整理一下”和“说一说他们都是怎么分的,你呢?”这么简短的两句话,学生读起来没意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我们整理一下”,“整理一下”整理什么?怎么整理?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选材广泛、形式丰富,如,数学史料、经典数学研究问题、拓展性知识、趣味数学、数学万花筒、数学故事的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教师要了解故事背景,查阅资料,翻看典故,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数学阅读方法的引导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语文阅读往往是以课文、篇章的形式呈现,具有完整性。数学教材中的文字往往是只言片语,却具有提示性、总结性、概括性。因此,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是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关键。

1.问题导读法

我在教学《中位数、众数》时,考虑到“中位数”概念的特殊性,拟定阅读提纲:(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2)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3)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知它的意义,进行分析与理解。学生在交流后,知道如果在一组数中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适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从中逐步体会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释疑读书法

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惑、困难、障碍时,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点拨学生解疑。如,学习平角的概念以后,有的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平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数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数学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三、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了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方法,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反复的指导与训练方有成效,数学阅读应着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看图说话能力

数学教材大多图文并茂,载有大量的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画面,说一说图片中的内容,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实现与阅读文字一样的阅读效果。如,《认识物体》中,对于物体分类,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分法,但分完后,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自己的分法,说一说分成几类,是怎样分的,那么即使学生会分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咬文嚼字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有的是提示性的,有的是总结性的,有的是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倒数的认识》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阅读后,“互为”的意思和“0”的倒数,学生有知识基础,能理解。但“结果是1”与“乘积是1”,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在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能力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语文阅读内容可以是相对独立的,而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如,蛋白质含量,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教材呈现两种列式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就可以计算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阅读起来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比如,百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分数或小数,是怎样转化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思考,才能增强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索,自求解决。”数学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3-15.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5篇

问题;生活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3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从生活现象中引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超市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的重量是5克。

2.结合生活情境探索数学问题。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和技巧的目的。

如,教学“多位数加法”时,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天气越来越热了,小猴子家里要添置一些防暑降温的家用电器,我们陪它一起到家电商城去看一看好吗?(出示商品图)一台空调:3200元,一台冰箱:2200元,一台电风扇:102元。请你为小猴子选购两件商品,并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因为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做题时兴趣盎然,同时学生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

1.指导学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如,在学完“直角”以后,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在教学“线段”时,让学生在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

2.指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设置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教师28人,学生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学生设计一种自己认为最划算的购票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三、应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价值

1.巧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出有价值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教师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要粉刷教室的面积。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35-02

开发教材需要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和钻研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取舍、加工或创造,从而选择更加贴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测定方向》为例,谈一谈如何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深度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方向”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场景和参与校园测定方向,进一步应用和巩固相关知识,学会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测定、辨认不同方向和确定物体方位,并能根据测定记录、说明现实情境中物体的方位。

教材较简单,跨页面呈现了一幅校园情境图(见图1)。这幅图中的方向规定与一般的平面图相比稍有变化,增加了测定方向的难度。右侧边则是一张表格,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利用方向板或者指南针测定八个方向的景物,并填写表格。

审视教材,教材活动比较单一,虽然是两项活动,但其实只有一项找景物的活动,一次是在图片上找景物,另一次是在校园里找景物。同时,教材给出的情境图中只有活动要求:“每组在校园里找一至两个观测点,然后利用指南针找出8个方向的景物,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活动要求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由此,笔者决定对此教材内容进行开发:

一、开发活动形式,提升数学训练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则可以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形式的开发,提升训练实效。

前文已经提及,本课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单靠教材中的活动来让学生掌握用方向板测定方向这一数学基本技能,略显枯燥和单调。另外,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好玩好动,笔者就在课始设计了两个小游戏。其中一个游戏的名称是“反应快快快”,即把全班小朋友按八个方位分成八个方阵(见图2),请一位同学带着方向板(见图3)站在最中间指令,“请我××方向的小朋友做一个动作。”所对应方阵的小朋友迅速反应,其他小朋友负责判断该生做得是否正确。该游戏既能使指令的学生掌握方向板“一对二看”的使用方法,又能使在方阵中的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方位,增强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优质的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的载体,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开发多种数学活动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数学训练的实效性。

二、开发活动内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考虑到教材的活动内容比较单薄,笔者结合实际研读教材,做了以下三点思考:第一,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是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就可用方向板测定其余七个方向。比如,学生熟知我们学校的西校门,把方向板的“西”对准西校门,就可以顺利测定其余七个方向。第二,指南针应该是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情况下使用,如身处陌生的校园或者荒野,才会用到指南针来测定方向,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用。第三,教材中的正北方在左上,这和我们以往熟知的“上北、下南”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把“景物找找找”这个活动分为三个小步骤:1.给出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找到自己熟悉的西校门,且会把方向板的“西”指向西校门,利用方向板来测定其余七个方位,快速寻找对应景物。2.给出陌生校园图,让学生产生辨别方向的需要,指南针应需要而出现,并要求学生快速填写八个方向的景物。3.回到现实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观测点,在校园中测定方向。

在第三个环节中,会出现由于观测的地点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观测点的方位不同的情况。结合学生的操作单,笔者提出思辨性的问题:“为什么教学楼一会儿在东面,一会儿又在西面呢?”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就能辨析由于观测点不同,景物对应于观测点的的方位也不同。(见图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比较薄弱,笔者就通过主导整个活动,把活动内容安排得虚实交替,使学生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问题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尔后去解决虚拟情境的问题,再走入现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三、延伸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材的编排中是以不同形式呈现的。第一学段强调“实践”,要求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实践和应用,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更应该在课后进行延伸。

在教学《测定方向》后,笔者布置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游戏是让学生用围棋和骰子进行两两追击。游戏规则如下:双方各执一黑一白的棋子,棋走格内,一人掷骰子先走,一人掷骰子追击,边走边报行走格数和方向。还有一个游戏是让学生收集游乐园或公园地图,设计具体的游玩路线。

活动的延伸开发,目的有二:一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应用和反思后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加深理解,从而更乐于继续“学以致用”。二是“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只有把课堂延伸到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这本鲜活教材中,才能体现数学“工具性”的学科特点。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7篇

一、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如通过设计“科技作品的分数展出”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空间几何知识和分类思想等。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几项实践活动:查看银和地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相关知识。这就是调查型实践活动。教学“计量单位”,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学习面积单位之后,就可让学生测量自家客厅、卧室的面积和估测社区、院子、广场的占地面积。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小到教室大到医院门诊大楼、火车站主楼的体积。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第8篇

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对数学文化的校本化研究进行一些实践与思索,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无疑也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构建校本化的数学文化体系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学科建设——数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数学文化的积淀,主要的阵地是在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

1.结构化处理:让数学课充盈文化意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和学习结构的重要性。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统整,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拥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超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向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2.准确的切入:让数学课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要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就需要找准切入口,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如作为“圆的周长”这一具有数学文化历史的一课,教学中,学生用多种材料、方式探究圆的周长这一体验过程,同时补充人类历史探索周长的过程,这样可以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也就找准了文化切入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数学文化意味。

3.数学式思考:让数学课走向文化创造。

作为数学文化源头的西方数学及其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它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这同时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4.多元化互动:让数学课洋溢着文化氛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活动——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1、举办“数学节”活动。

当今许多学校都有“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作为理性思维较浓的数学学科也可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校就每年定期举行“数学文化周”和“数学节”等活动,通过数学故事会、数学文化知识抢答赛、数学小巧手制作比赛、数学手抄报比赛及数学文化文艺晚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目前我们的数学节和数学文化周活动已成为学校乃至全市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与赞扬,《盐城电视台》、《盐城晚报》等媒体还进行了相关报道。

2、成立数学社团组织。

成立数学社团组织可以把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设立一个活动平台,提供一个在校园里进行数学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场所,这也是进行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我校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以俱乐部为载体,通过数学文化活动,让会员们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在校园里构建出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带动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数学文化活动中来,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转贴于

3、创立数学专题网站。

我们创立了数学专题网站“智慧树小数网”,也是数学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的活动网站。网站设有“学法指导”、“数学文化”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了解俱乐部活动情况,有什么数学问题可及时到网站交流,我们为网站配备了专门的老师进行在线辅导和维护。目前,网站点击达六十万次,不仅我校的学生,还有更多爱好数学的校外学生到网站来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探讨数学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数学史、思想方法、生活中数学的美、数学的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在课堂上无法与学生共享。因此,我们利用学校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了“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数学文化的读本》(上中下三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数学游戏,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是美的,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使这个校本课程成为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四、教师素养——数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

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师必须有“数学文化气质”。著名华裔数学家、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如何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气质”?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校本研修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举办读书沙龙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对于提高数学文化气质,这三类书籍要读:一是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书籍。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不先行,实践一定会止步不前的。二是学科以外的各类书籍。新课程要求教师有除学科以外广博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我们给教师推荐了除学生正在阅读的一些数学科普读物之外,还广泛征求了一些数学专家的建议,提出了需要数学教师阅读的数学专著。三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能做到教书又教心。

2、文化培训

我们利用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化培训,比如欣赏获奖电影大片、文化沙龙、教育论坛、文化考察或休闲、团队拓展训练、教学故事交流等,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修养,拓展了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加深了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践行教育科研的草根化研究,卓有实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3、善思勤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善思,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写是学习实践后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

五、机制保障——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