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渠道。完善和深化中欧、中韩、中德、中英等服务贸易促进双边合作机制,举办中德服务业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建立与美国、日本等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进~步深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框架下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加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贸易交流。深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变化
浙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其国际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由图1得,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00年至2004年间,增长率大幅度上升,但在2004年至2007年却大幅度下降,到2008年又大幅度提升,以及到2009年时呈现15年来最低,此后从2010年开始才逐渐回升,但回升后提高幅度低于2004年以前。另外,从2000年至2015年的国际贸易进出口差额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势态从2004年以前整体的逆差形势转变成2004年之后的顺差形势,且顺差规模在逐渐扩大。从整体上看,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运输、旅游、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这三种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是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支柱型行业。但是近年来在高新技术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比重有所上升,相比运输和建筑安装等传统行业只低了一点,说明浙江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明显,但是保险、金融、通讯、邮电等行业比重依旧极低,咨询还有广告宣传,电视音像等行业比重虽然高于保险金融业,但对比传统行业,其劣势明显。目前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正在慢慢优化,然而从整体上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三)浙江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比较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货物贸易起步早、扶持力度大、发展迅速,货物贸易―直是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支柱。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却是存在着起步晚,行业结构不协调等缺陷。但是随着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整个贸易发展的成熟度的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前期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后期发展迅速,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货物贸易发展。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浙江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浙江省的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0.31到2014年的0.49,正在逐年提高且速度较为稳定,这表明了目前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正在逐年增强,其发展前景良好。
(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
2010年至2016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皆大于0,说明浙江省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表明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生产效率高于世界总体水平,具有贸易条件优势。在2010年至2012年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TC指数由0.21上升到0.28,说明在此期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优势正在不断扩大。但在2013年时却下降了0.05,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在2013年时遭受重创,然而截止2016年底的0.31,服务贸易TC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还是具有优势,处于稳步发展之中。
2.3浙江省际服务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由图2分析得出,从2003年至2013年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的RCA指数都大于1,可以说其国际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虽然2012年相比2003年其RCA指数大于2003年,优势明显上升,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优势不敌2006年至2009年间,其显示性比较优势表面看上去明显,实际却是在在逐年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也对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促进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强化自主品牌创新
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品牌,而创造这个品牌就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去坚定自己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因为创新成本高,山寨成本低,而选择去经营其他已经成形的知名品牌或者是去山寨其他品牌,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
2.向新兴技术型服务行业发展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对运输、旅游、建筑安装三大传统行业这种极高的传统行业的依赖度对浙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利,大多企业为了稳步发展,不愿冒险,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从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虽小有成绩却效果不大。浙江国际服务贸易若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仅仅只靠一小部分企业转型是不够,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3.引进技术型人才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来源,有了技术型人才的加入,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甚至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加强自身竞争力。因此加强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自身竞争力,企业需要引进更多技术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以此加强企业实力。
(二)政府方面
l协调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货物贸易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这使得浙江服务贸易发展更为困难。浙江省经济发展在以货物贸易发展为主的时候,不应该忽视服务贸易的作用,应该协调两者的发展,共同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能力创新的企业选择二次加工或者直接山寨,而有能力创新的企业却因为创新成本太高和容易被山寨而选择不再创新,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直接导致山寨成本低,越来越多人选择山寨另一方面又间接导致申请相关专利手续的繁琐,导致很多创新型企业疲惫于创新。随着全球贸易化的不断加深,也因为相关法律因素,中国饱受相应的贸易壁垒困扰。若想改变这种局面,浙江政府对于浙江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十分必要。
1.贸易金融的纵深发展
贸易金融的核心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决定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贸易金融的未来发展空间更为广泛,会和银行票据、商业票据等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进行组合优化,进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而随着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贸易全球化也必将成为昂展趋势,这对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实现跨时区、跨国家以及跨币种的结算和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和企业一道走出去,加大对海外业务的拓展,从而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2.产品服务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的融资结算在金融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融资结算方案占据较大比重,因为综合化的方案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资金收益,同时还能够规避汇率风险。这种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发展会逐步演变成典型的“1+N”服务模式,银行在设计金融贸易服务产品时,要综合企业的上下游来制定整体的金融服务,并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点进行统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集成化的融资、结算和账户管理服等金融性的衍生服务等,从而确保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3.创新研发将成为常态
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下,传统的单一方式能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创新点就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被大量复制而导致竞争的惨烈,在这个背景下,要想保持贸易金融的持久竞争力,创新研发就成了必要的前提,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才能够保持个性化和差异化,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未来贸易金融的创新需要从利率和汇率变动;人民币国际化;监管逐步放松;产业链条延长这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这些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4.融资交易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渠道支付系统的日益成熟,很多商业银行不仅会通过自建的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贸易金融服务,同时在电商的快速发展趋势下,和电商企业进行合作,借助电商平台的信息源来制定专门的融资额度核定标准,从而为网店客户提供高效的在线融资和结算的服务。
二、提升贸易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商业银行完善客户管理的重要保障,对此商业银行要重视银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基于全球的统一客户信息平台,进而实现在银行内部形成功效,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全球的客户进行相互推荐,并积极推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也就是全球客户经理、全球产品经理和全球风险经理相互合作,从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贸易金融服务。
2.进一步强化一体化的跨境服务能力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要强化国际金融业务的通力合作,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中涉及到海外机构,境内外同业服务资源充分的整合,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跨境服务能力的最大化。第二要统筹贸易金融服务产品和管理,建设具有全球信息共享能力的数据仓库,促进境内外的贸易金融服务能够红丝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第三对跨区域的金融服务提供有效保障,对现有的金融产品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在后台集中管理整合,建立跨区域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对跨境的金融贸易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能力。
3.构建灵活的创新机制
随着国际经济的复杂化,商业银行的竞争惨烈化,银行的贸易金融如果不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机制就很难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支持贸易金融创新的三个基本主要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要实现扁平化,贸易金融的新产品研发过程尽可能的缩短流程,比如创业产生到研发再到推广都要最大限度的缩短研发周期。第二从直达方向创新,搭建全面和开放且协同的贸易金融创意在线平台,通过向广大员工、客户来收集创意,从而有效的激活商业银行的创新。第三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培训和完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贸易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4.建立全面的贸易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贸易金融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就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增加物权和债权等手段来补充信用保险,在设计产业链融资方案时,要尽可能缩短风险资本的占用周期,从而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占用来支持最大化的贸易金融流量。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58-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技术创新既依赖于本国技术研发,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的深刻影响。而国际贸易对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愈加重要。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获取相应外部技术,带动中国技术创新,从而不断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强企业与国家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如Grossman和Helpman(1991)研究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引入高质量多种类的国外产品或中间产品能够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一些文献也从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如Narula(2004)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对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是缺乏,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从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为中国加快国际贸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Kruger、Corbo、Kuznets等通过研究表明国家的开放程度和该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yrquin和Chenery实证研究揭示实行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要比实行内向型政策的国家每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6‰,而平均年产出增长率要高出1%。因此,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放开了对内贸易的诸多限制,贸易往来有力地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的商品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在国与国之间知识快速传播,降低了闭门锁国的科研成本,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存量,由此带来新产品开发成本大幅下降,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中国的商业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大量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国际贸易能够积极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国际贸易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信息传递,扩大了国与国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彼此的文化及习惯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关技术指标,为研发适合本国的产品技术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2.国际贸易能够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的商品中,既有成品,也有中间产品,某些中间产品在中国是很难生产出来的,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引进来中间产品的技术,通过研究,可以形成本土化的技术,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另外,难于生产的中间产品用于生产终端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成为贸易商品,有利于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家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减低产品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国际贸易有利于收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用户使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后,通过畅通的营销渠道会积极提出使用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实践证明,贸易量与建议的数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4.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体现在增量贸易的区域选择方面,受到特定区域国际贸易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区域国际贸易量增多,贸易交流发生在此区域机会更多,因而会带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从而促进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集聚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来进行投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北京的中关村。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贸易融资;创新;供应链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5-0055-03
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传统的围绕国际结算各环节推出的融资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入华步伐加大,冲击加剧,在国外已经成熟的贸易融资业务成为外资银行参与竞争的重要切入点。国内银行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如何对贸易融资进行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实践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一般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除此之外,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国际保理等也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虽然其业务量根本无法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相匹配,但也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创新上所作的努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1992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当年加入了国际保理联合会。我国保理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欧洲国家相比,保理业务量相差甚远;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贸易额节节攀升,2007年出口总值超过12180亿美元,而我国的保理业务量只有330亿欧元(见表1),这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但我国的保理业务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尽管绝对量较少,然而每年还是以高比例、成倍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我国的保理业务量只有58亿欧元,仅占GDP的0.33%:2007年底已经达到330亿欧元,增长率是5.7倍。我国的保理业现状在新兴市场中最具代表性,我国的保理市场将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
(二)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的推出
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这些新兴的融资品种也如火如荼地在国内开展起来。走在国际贸易融资前面的银行有深发展、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尤其是深发展提出了争做国内专业性贸易融资银行的战略,并率先在我国推出供应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
2006年,深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有数据显示,从2006年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深发展贸易融资客户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而整体不良率仅为0.4%。
2007年,占国际结算业务首位的中国银行,也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对客户需求“随需应变”,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奖项,充分反映了市场对中国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的高度认可。供应链融资是全球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银行已经推出了用于国内贸易的“融易达”产品,并将继续加大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研发。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对贸易融资认知不足,创新理念落后
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片面认为贸易融资业务较为琐碎、程序繁杂、经营业绩不明显、业务素质要求高,因此并不把贸易融资业务视为存贷款业务一样重要的地位去看待,甚至有边缘化的趋势,从经营战略上阻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正常发展。创新理念也还停留在过去,与国际上先进的创新理念差距较大,故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供应链融资理念上所作的努力大大不够。
(二)业务品种创新不够,覆盖率低
相对于日日翻新的零售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中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速度很慢,未能顺应企业结算方式较变而产生新的融资需求。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仍然集中于以银行信用作为担保的信用证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38.3亿美元;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2.6万亿美元,而中资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余额仅占百分之十几的份额。由此可见,有相当数量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是市场上现有融资产品及服务所不能覆盖的。
(三)组织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能力有限
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是以职能或产品为中心进行划分的,国际结算与融资业务分别设在信贷部门和国际业务部门,跨部门的模式对业务衔接会造成一定难度,也很难建立起相互监督和配合的工作关系。另外,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欠缺,风险控制往往不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而是对客户资信的层层审核和繁琐的操作手续,使客户觉得不方便而对新产品失去兴趣。
(四)创新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要实现创新的高速发展和扩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建立在较高的金融科技水平上,而我国金融技术的落后,从根本上制约了银行进行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的能力。此外,我国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很不成熟,国内外银行人才争夺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既具备良好的金融贸易知识,又了解各项金融政策,以及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理念创新:以积极正确的理念从本源上指导贸易融资创新
1.树立供应链融资理念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银行单纯看重企业财务报表和评估单个企业的状况。而是更加关注其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关注其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因此,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以解决公司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风险控制手段,帮助企业改善经营并巩固供应链建设,减少银行风险。供应链融资不仅仅让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实惠,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也可以获得业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和稳固程度,最后形成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局面。…
2.树立贸易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银行的发
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转变原来“从大从强”的观念,树立起从广大中小型外贸企业中拓展市场的理念,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加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跟踪与研究,加大投入,放宽融资条件,加大放款力度,提高创新效率,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又要注意研究客户需求,引导其金融消费行为,挖掘和创造金融需求,积极扩大中小企业市场。
(二)全方位、多系列创新融资产品
国内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客户群体,找出市场需求。加大投入,全方位、多系列地开发出实用对路、简洁方便的产品。
1.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余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并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据人民银行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总量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0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贸易融资规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成为业务创新的方向。
应收账款创新主要包括: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融资业务。其中,出口商票融资风险较大,在抵押担保之外,银行为控制风险,可以采取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加以解决。
2.同业合作联盟
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离不开同业间的合作,特别是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经验尚浅,在办理贸易融资,特别是金额大、期限长的融资项目上,受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影响,也非常需要分散业务风险。而外资银行在结构性融资业务的运用上已经非常成熟,与外资银行合作,不仅可以从技术方面多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而且可以有效解决跨境供应链融资或贸易链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3.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经验,开展国内贸易融资
据麦肯锡预测,到2010年中国外贸总额将达到1.5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融资收入可能达到50亿至100亿美元;而国内贸易融资较国际贸易融资更为巨大。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交易特点和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既是一种业务发展策略,也是创新方向。借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成熟产品和做法,将成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及其方式引入到国内贸易融资中来,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
4.“物流银行”是贸易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典型的物流银行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突破,物流银行将成为贸易融资的一个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以获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应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开拓新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拓展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
(三)适时大胆地进行内部制度创新改革
1.创新组织体系,成立处理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化机构
在对组织体系进行创新时,首先应该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对各分支机构的直接指导和控制,减少分支机构设置上的层次,使上层领导和开发人员能够及时知道客户的需求;其次,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合并缩小非业务性和职能重叠的部门,走集约经营的路线,成立贸易融资的专业化机构,作为全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和管理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其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中心、专业审查中心、产品定价中心、服务指导中心以及创新开发中心”的作用;再者,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整个经营战略中去考虑,充分发挥其对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的促进作用,与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并列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三大核心业务。
2.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不仅要体现出客户的行业特点,还应体现与传统信贷业务的差异性,并要与国际结算业务统筹考虑,全面衡量,一并纳入形成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完善内控机制,制定覆盖所有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业务岗位和业务环节的内控制度体系,全方位加强风险防范。
3.建立贸易融资激励推动机制
目前的考核机制都只考核对应部门,在基层行则面临行长对所有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考虑、重点完成的情况。因此,银行要尽快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责、权、利”相结合,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顺利发展。当前可采用国际业务任务分解考核各个相关部门的做法,每个部门均有国际业务指标,均需完成一定国际业务量。这种做法,事实上形成了全行办外汇的战略。
(四)积极运用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一、样本选择
(一)教材选择原则相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材而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英文原版教材很少见。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文版教材。教材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包含以下两类教材:一是内容补充式教材,在传统《国际贸易》教材中增补国际服务贸易内容;二是专门业务型教材,仅针对教育、旅游、金融、运输等特定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与业务操作进行论述。2.新近性原则。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体系尚处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着重选取最近几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以反映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及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3.权威性原则。本文所选教材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在高等院校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优先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二)样本教材基本信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服务贸易”为题名进行图书检索,按出版日期进行降序排列,依据上述筛选原则,从检索结果中选取9本代表性教材,所选教材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作者主要来自财贸类院校和设有经济学院的综合性院校,多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资深教师,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及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所撰写教材能较好地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所选样本教材多为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能反映《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陈宪主编的教材和程大中编著的教材出版时间稍微早些,编著体例及体系对后续教材影响较大。
二、差异比较分析
(一)教材内容依据上述9本样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布,可以将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归纳为以下13个模块,分别就各教材对每个模块内容的涉及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样本教材对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特点,1.除了刘东升和李小牧编著的两本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他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概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等模块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模块内容在《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现有《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核心内容。2.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原理在教材中主要起着背景铺垫与主题导入作用,相关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有所不同。程大中、陈宪、李慧中、刘东升等编著的教材对此论述均比较系统而详细,占据了2至3章的篇幅;冯宗宪和郭根龙、汪素芹等编著的教材则是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地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内容,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李小牧和王海文、陈宪和殷凤等编著的教材将服务经济内容融入到国际服务贸易概述中,没有单独立为一章,逻辑上显得更为紧凑。3.新近出版的教材大多对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细分行业或部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竞争力等内容的处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有些教材则论述得相当详细。新近出版的教材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有些教材甚至将其独立作为一章内容。4.有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创新和特色,比如陈宪编著的教材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4];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提供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5],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很少涉及。
(二)教材内容组织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应在适当的位置安排章节提要、图表、专栏、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现行教材内容组织比较如表3所示。通过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每章结束后均安排有复习思考题,但大多是知识记忆性或内容复述性的,同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2.大多样本教材没有使用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尤其是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线索。3.专题阅读材料少、形式单一、多以单一案例形式为主,专题阅读材料是嵌入教材内容中的多种素材,如各种专栏、背景资料、经济学家小传、案例分析、重大经济历史事件、重要文献述评等,这些内容嵌入教材的位置灵活多变,可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整体而言,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对章节组成要素的组织设计不够灵活,版面设计比较呆板、单一,要素组织创新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自主学习需求缺乏充分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引和素材线索不够丰富,不便于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和探究式自主学习,不利于有效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传播效果,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改进。
(三)教材逻辑体系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大多遵循“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架构,只有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采取了“导论―实践―理论―政策”的逻辑体系架构。前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演绎式逻辑思维,即运用已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相关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可以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后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归纳式逻辑思维,试图从各种服务贸易实践问题中归纳其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逻辑体系更适合于理论性偏弱的课程教材。从所考察的九本《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作者偏向于演绎思维式逻辑,但在导论的入题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阐述视角、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涵盖的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教材逻辑体系比较如表4所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导论的入题方式大体上有间接导入和直接入题两种,间接导入是先阐释产业服务化和服务经济原理及规律,再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与特征,而直接入题则不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特征、统计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多数教材采取的是间接导入方式,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及汪素芹编写的教材采取了直接入题的导入方式。相对于间接导入而言,直接导入有入题快、节约篇幅的优势,但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及产业基础的相关分析,不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演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块内容,也有教材将劳动价值论放在导论的内容中,主要分析服务的效用与价值特性。蔡宏波、汪素芹编著的教材中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原理,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将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也纳入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刘东升编写的教材及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均没有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论述,这可能与两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有关,前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后者适用于非财经类院校涉外专业,因而,这两本教材更偏重于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多边服务贸易等内容,有些教材偏重于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介绍,但对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分析较弱。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包括服务外包、服务业FDI、国别服务贸易实践和部门服务贸易实践,也有教材将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之一,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动因,比如李慧中、冯宗宪和郭根龙等编著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与涉及的深度,不同教材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三、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教材是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内容,既突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条件,又反映了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做法及其新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内容编排上有待探索与完善,不同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学科创新、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第一,根据教材适用对象,正视教材差异与创新。如果把《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看作是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不同教材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是这种替代性是不完全的,但正是这种不完全替代性特征,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偏好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比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应该更多偏向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与现实问题。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实际上,消除教材的差异并不难,汇编一本内容多而全的教材即可,但这样容易造成教材在所述内容上浅尝辄止,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作者需要根据教材的适用对象需求,在保证教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努力追求《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教材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择上的创新与特色,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创新同样重要。国际服务贸易涉及不同经济体、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内容多而杂。没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罗列进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或延伸材料配置在教材的适当位置。这样既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也可以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这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通常做法。需要加强课堂讨论素材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和交流探讨,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际服务贸易导论这一章的后面,可以安排“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的专题阅读材料或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或自主收集和更新数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没有必要再另立一章论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了。
第三,增强教材导论的吸引力。不同教材在导论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或读者而言,导论是这门课程的说明书,一个好的导论实质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广告文案,一个成功的课程导论能帮助学生或读者快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性质与基本内容,并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论环节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论述过多,会导致入题太慢,对于急于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读者而言,可能抑制了其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这些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难以实现导论在整本教材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导论部分可以尽量压缩在一章之内,集中有限篇幅论述好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力图达到背景铺垫与引入正题的双重作用,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不利于快速切入主题。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门新兴的分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作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不一致,导致现行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差异较大。综合现行教材理论体系,大体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种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在教材中应该指出传统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局限性及其不足,着重论述一些纯粹阐释国际服务贸易动因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一些制约贸易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当今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概述了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借鉴国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公共信息服务
2007年底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进出1:3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直接利用外国投资连年居世界首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过高,贸易竞争力不强,出1:3市场过于集中,贸易环境改善不明显,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贸易摩擦频发,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等等。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概述
在当今的贸易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体制升级,着力发展贸易促进机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在尝试贸易体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而提供的经济。具体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更加舒适宽松的投资环境;统一对外贸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务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协调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部门,为出1:3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贸易手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开展海外市场调查,为出1:3企业提供全面的出1:3咨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还应惠及普通的公众。
(二)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类型
1.出口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出1:3贸易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促进出1:3的增长,为出:13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发展规划,并为出1:3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包括:出1:3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建立出1:3银行,为出1:3企业提供贷款等)、技术性促进措施、简化出1:3手续、政策咨询、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研发服务、出口贸易促进政策、出:13贸易摩擦救济、贸易市场凋研、贸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出1:3贸易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出1:3企业的积极性,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
2.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贸易环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可以归纳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相关的贸易软件和硬件基础。具体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相关的贸易制度、政策和法规,基础设施和各种贸易配套设施,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积极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营造宽松和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辅助,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本国和国外贸易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对外贸易运行状况信息等。该体系有利于国内出:13企业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贸易伙伴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规避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1:3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出1:3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大都对贸易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本国企业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法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法国不断地改革现行的贸易促进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庞大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司、驻外经参处、各大区外贸局、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原对外贸易中心和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合并)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己任,以为企业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为手段,共同为法国企业服务。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询服务和财政补贴为主,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参加国际展览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简化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续,并实行对外贸易促进手段完全商业化运作,既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又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法国通过对外贸易中心和工商会等机构,收集、调查和整理全球对外贸易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法国政府在国外设有1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这些机构收集大量的所驻国的贸易信息、市场综合产业信息、法律法规、融资条件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为本国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并对信息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整个信息服务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
3.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维持在40%左右。随着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在法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法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中小企业很好地与政府或私人伙伴联合,这些企业在国外谋求发展,并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法国技术创新署、法国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部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合作提供财政保障,为法国中小企业在国外投资设点和开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英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英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一直尝试着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思维、服务思想及政策措施。试图更好、更全面的为对外贸易服务。
1.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英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遍及各地,具有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覆盖范围广、服务细致等特点。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民间机构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贸易促进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贸工部、外交部、国际贸易总局、出口信贷担保署等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在贸易促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和外投资公司的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提供各种贸易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英国的贸易发展。
2.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创新。作为英国创新的主管部门的贸工部,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贸工部有多个创新支持措施,如知识转移网络、知识转移合作计划,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台;重视信息服务功能,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提供培训、会议、考察、国际专家帮助、市场专项调查、人才流动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这些服务渗透到企业技术或市场开发的每一步。
3.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
英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实施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对外贸易体制,营造了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英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了税收优惠、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国外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优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
(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政府服务方面,强调服务至上原则,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本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服务;重视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各种贸易促进机构通力合作,更好地为本国贸易发展服务;注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贸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为止,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虽然在总量上不少,但质量不高,且地区差异性十分明显。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产生的绩效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明显偏少(如表1)。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状况好于欠发达地区,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另外,这六个省市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9%。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推动贸易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包括中国贸易指南、国内涉外政策环境、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和网站,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内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缺乏统·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A级代表“优秀”;B级代表“良好”;C级代表“一般”;D级代表“不足”;E级则代表“匮乏”。
(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明显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扶持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渠道,还是信用担保与欧美国家差距仍然明显;支持创新不到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财政、税收、咨询、技术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缓慢和滞后,2004年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公众和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信息障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环境。加大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强化商务部的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完善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及环境、国外贸易市场调研等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二)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存在着行政职能混乱、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促进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权责机制,确保对外贸易公共服务有效的进行;加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渐提高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民主制度,使公众参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证资金投入、实现外贸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市,由于财力状况充足,投入较多,所以效率相对较高,产出明显;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应在保证总体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兼顾经济欠发达的省市,以达到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最终实现对外贸易各地区均衡发展。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59-02
一、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提供者进入国外金融市场上提供金融服务并获得收益的能力。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包含三个方面:金融服务的出口能力、金融服务的创汇能力以及金融服务福利效应。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关系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甚至于对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TC指数分析、RCA指数分析、CA指数分析。
培育和提升一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相应的举措应该具有持久性。金融服务业作为风险经营行业,其经营和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信用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国际竞争力具有独特性。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缺陷
金融服务贸易涵盖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两个方面,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缺陷。
1.保险服务贸易额占比较大。对比十多年来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的总额(见表1),可以发现保险业务对金融服务贸易有非常显著的贡献,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威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总体稳定。
2.逆差总额明显。从进口与出口的角度看,虽然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总额整体呈现出一个上升的态势,但其中进口的比重尤为庞大。由表2可知,逆差的缺口逐年增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仍以进口为主。
3.金融服务贸易占整个服务贸易比重较小。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5%,进口占总额的7.8%,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2%。 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进口占总额的7.3%,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5%。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结构尚不合理,后期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另外,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很小,目前还无法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使与新兴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用该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由此计算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2010―2013年维持在 0.3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这样一套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并对违规行为公开处罚,使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增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鼓励金融服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发展政策,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储备,对外谈判等方式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和出口争取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与世界市场接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以及可能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有计划、有提升地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其硬件设施及软件装备,夯实其基础,为金融服务贸易提供一片供其茁壮成长的沃土。
2.“互联网+金融咨询”。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正视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建立相应网站、提供专门热线服务的方式,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信息咨询、经济走势及对策建议等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使得各个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能尽快了解世界现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并逐步缩小差距,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台,开拓有市场价值的、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客户的需求。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并提供了层层的创新理念。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的关键是具有提供金融服务贸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富有金融实战经验和服务贸易知识,掌握世界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精通金融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国家层面上应加大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教育投入,培养金融专才对服务业务、创新技能的敏感性和能力;企业层面上建立一套多元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4.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包括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远远小于进口需求,解决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特别是金融服务的消费特别低,消费结构单一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规模,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做好外资企业入对我国金融需求的调查工作,在金融服务机构给每一家外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料档案,方便金融机构及时做出答复。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海外市场来增加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实现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经营,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实现员工的本土化,并借助员工本土化的有力条件,大力开展金融业务,拓宽金融服务对象,拓宽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5.大力发展相关性支持产业。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需要相关性支持产业的支撑,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其竞争优势、规模收益都是其他组织形式难以媲美的。对于我国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金融服务业来说,更需要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来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支持产业包括其他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服务业内部的零售批发、旅游、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很大,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积极建立以上海为中心,北京、深圳为两翼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挥这三大发达城市的带动效应,建设和发展诸如贷款二级交易市场、房地产金融服务市场、债券柜台交易市场、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保险中心和再保险市场等的多层次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同时在一个区域内,使内外资金融机构聚集起来并进行合理搭配,对于我国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不仅增加了竞争压力,同时也为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进步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一直是注重对外资机构的引入,即主要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模式开放,这也正是上文提到从跨境模式来看,进口远大于出口并且贸易逆差日趋严重的原因,从长远利益来看,我国必须提高对金融服务贸易跨境模式的对外开放。同时,金融服务机构要善于把握机遇,重视对境外市场的开拓,不断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例如,发展国际结算、国际筹资和国际信贷等业务;适时增设和提升金融服务海外分支机构,并联合赴海外投资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跨国银行集团;推进深沪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与海外股票交易所联网,选择部分优良企业直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以及进行跨国企业并购等。
参考文献:
[1] 桂嘉越.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基于钻石理论视角[J].对外经贸,2014,(2):31-34.
[2] 李晓峰,宁士亮.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战略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2014,(2):3-12.
[3] 张久琴.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