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__地处秦巴腹地,是__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总人口5.97万人。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县城、集镇、新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镇基础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极大改观。至__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建成初具规模的集镇9个,城镇居住人口达1.5万人。从自身发展历程看,我县的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县的城镇化建设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__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9.68%,全省达到46.5%,全市达到33%,而我县的城镇化率仅为26.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二是城镇功能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停车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以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三是城镇规划水平有待提高。规划编制体系不健全,规划的水平比较粗放,规划视野不够宽广,规划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城镇集聚辐射效应不强。城镇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尚停留在行政推动、项目拉动的基础性建设阶段,缺乏人口的聚集和吸引能力,城镇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五是城镇建设品位有待提高。城镇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应用和融合不够紧密,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对建筑特色和关键节点的处理不够精细等等,独具个性的宜居城镇特色还不够鲜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这些差距,我们必须借后发之势,在吸纳借鉴中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快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推动科学发展、超常发展。

(一)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城镇发展的本质所在。推进民生型的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本质的理性回归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城镇规模的扩张、还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均是城镇化的外延特性,其内在的本质和目的,在于通过城镇建设,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民生为导向,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民生型城镇化建设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可持续性的城镇化。当前,在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单纯地追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构建和谐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实践表明,在城镇快速扩张的同时,必然触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失地农民问题、征地拆迁问题、农民工进城问题等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注重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实现城镇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度统一。

(四)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实现跨越的必须选择。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城市人口迅速聚集、城市产业高度发展的过程。然而,我县人口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决定了城镇人口聚集和吸引力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仅仅依靠项目投入将无法激活城市人口聚集的内生动力。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后发优势,将民本思想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打造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新城镇,提升城镇聚集力和吸纳力,实现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新城镇建设理念。思想解放是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__城镇建设的跨越发展,就必须要解放思想,跨越理念和思维的定势。一要树立民生城镇建设理念。牢固树立“建城镇就是建家园”的理念,以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城镇建设意识,从高处着眼规划,从细处入手建设,将改善民生的措施落实到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把城镇建成休闲养生的公园、群众乐和的家园。二要转变建设投入观念。转变“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有多少资金就搞多少建设”的落后思维,树立“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有多少建设项目就筹多少资金”的城市建设理念,大胆经营城市,全力创造财富。三要强化赶超跨越意识。面对我县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客观现状,面对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趋势,面对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建设热潮,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我们必须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赶超跨越意识,以大项目、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推动城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城镇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在规划上舍得花本钱、下功夫。一是城镇规划要科学化。要健全城镇规划体系,加强城镇远、中、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高起点做好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对政府储备土地和供应出让土地,编制控制性详规,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形成规划文本。二是项目建设要精品化。建筑是城镇的外在表现和载体。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精品的原则,结合自然景观,挖掘人文底蕴,项目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做到一街一景、一栋一品,走精品化、精致化、人性化的民生型发展道路。三是生态空间要人性化。要依托浑然天成的生态脉络,充分利用山脊、沟谷、崖台、森林等山地资源,规划建设生态休闲公园、绿地或广场,使山与城有机结合,人与山和谐共生,打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灵动、包容的城市发展形象,彰显秦巴山水小城的灵秀与特色。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推进民生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产业上作文章。一要确定城镇产业规划。要以中高山现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近况:起步较迟,发展敏捷

1、起步较迟。我区城镇建立是在原农场集镇建立的基本长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月初期树立农场,场部地点地“三吉”仅是一个小小的集市,农场场部地点地仅在渠道边有几家商号,名为“半边街”。随着农场的发展,湖州荒滩上的集市逐步发展成为集镇。据计算,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国家对几大农场的投资占农场同期基本建立资金不到一成。依托自筹和银行借款,几大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集镇建立,拓展街区,硬化路面,兴建房子,扩改基本设备。还,八十年月中期以来,农场经济构成必然积聚,“农工商”开端鼓起,集镇二、三财产构成必然规划。

2、发展敏捷。2000年撤场建区以来,采纳财务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地盘收一点、社会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法,城镇建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超越农场期间集镇建立投入总和,为城镇建立敏捷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区城镇建立逐步步入正轨。特殊是中间城区自2002年正式启动新城区以来,依照“运营城镇”的理念加速城镇建立,增强城镇治理,城镇相貌一日千里。详细显示在:

中间城区日现雏形。镇作为区治地点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明中间,城镇化率到达38.75%,高于全区均匀程度4.13个百分点。中间城区人口到达2.5万,比建区时添加近万人。中间城区道路骨架在本来的“一纵一横”拓展到“二纵二横”,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发展思绪逐渐清楚。中间城区发展定位于树立滨湖明珠城镇,以此为中间,辐射千山红、金盆、和沙堡洲等四个集镇,并带动若干个中间村庄的发展。依据这必然位,我区高规范编制了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中间城区建立全体规划。还,还接踵完成了道路建立与革新规划、小我建房规划、居民房屋小区规划、工业园区建立规划等建筑性具体规划的编制,以及五一路、大路、文明路等骨干道路景象规划。

基本设备不时完美。先后建成大路、文明北路,以及“一园一带一广场”(生态公园、胡子口沿河风景带、市民广场)。110KV变电站、新城区电网建立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接踵完工投入运转。金盆、千山红镇先后完成镇区晋级革新,镇区革新正在进行。还,结合新乡村建立,鼎力推进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向乡村延长,带动新乡村建立的具体提速,近五年来,全区通晓迟滞工程硬化乡村骨干道路161.2公里,使全区乡村公路迟滞率到达55%;新建沼气池1000多个;改水改厕2000户;处理乡村近2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

3、差距分明。从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来看,我区城镇规划分明偏小。在建成区面积上,除中间城区近年来空间拓展外,其他几个城镇规划依然逗留在建区前的程度。在城镇人口方面,当前四镇集镇尤其是、金盆镇人口规划偏小,与全省会镇人口规划均匀程度(1.2万人)还有必然差距。城镇化率方面,2007年,我区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市均匀程度辨别相差6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方面,2007年我区人均程度为10393元,与全省均匀程度相差3393元。

二、缘由:基本单薄,不足支撑

就县域而言,城镇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窗口、手刺。从我区的实践状况来看,城镇化程度不高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城镇功用不全。金融机构少,全区仅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信誉社三家金融机构,但从2006年起农业银行吊销了4个乡村网点,仅保存中间城区的分行;工商银行上一年才由分理处升格为分行;信誉社2006年正式挂牌营业,当前仍为南县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机构少、信贷规划小,无法对城镇建立和发展供应有力的支撑。邮政、通信行业机构规格低,保险行业规划小,不足行业竞争,治理体系体例上分属南县、沅江管辖。市政设备方面,不足垃圾、污水处置设备。

2、不足财产支撑。城镇不足大企业、支柱财产支撑,城镇财产规划偏小,全区共注销个别工商户1761户、工商企业193家,而个别工商户中到达税收起征点的仅400多户,规划以上工业企业15家。个别工商户首要集中在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效劳业上,规划小,现代效劳业欠缺,有的行业甚至照样空白。财产的带举措用非常有限,特殊是吸纳就业才能小,大都为家庭运营,从业人员即家庭成员;消费市场不旺,到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元,与2004年比拟,添加额不足1亿元,年均增幅12.9%,大大低于GDP增进速度;创税才能弱,2007年全区城镇个别工商税收200多万元,占全区实践税收的比例不到10%。

3、创业气氛不浓。农场体系体例下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使大大都农场职工养成优胜心思,抱着“铁饭碗”小富即安,不足敢闯敢干敢为先的创业胆识,创业路径不广,创业气氛不浓。农场期间,在集镇从事三财产的绝大局部是来自周边地域的农民,被本地职工戏称“公社佬”。随着企业的封闭停产,职工纷繁下岗,构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和不不变要素。

4、辐射带动才能低。原农场期间,农场各自为战、自成系统,五大农(渔)场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强壮的区域辐射中间。受区域政治中间转移的影响,在建区之初的几年里,城镇发展出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中间城区建立如火如荼,而金盆、集镇衰败萧条,城镇建立望而却步,镇区房价暴降,几年内简直看不到新建房产。新城区自2002年启动开拓建立以来,建成区面积扩展了一倍,但当前其骨干道--大路两厢的“熟地”根本用于行政办公楼建立,贸易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加上我们限于本身财力,采纳以地盘置换的形式筹集基本设备建立资金,一局部较好的贸易地段已置换给投资商,县政府享用地盘增值效果的空间相对减少。

三、出路:扬长避短,发掘潜力

从世界兴旺国家的普通发展形式来看,城镇化将先后阅历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四个阶段。但分歧的时代布景、政策准则布景、文明和区域布景决议,我们不会必定反复这逐个般形式。党的十七大申报明白指出:“走中国特征城镇化道路,依照统筹城乡、结构合理、节省地盘、功用完美、以大带小的准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当前的近况来看,我区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将来我区城镇化将呈现一种集聚城镇化和涣散城镇化并存的格式:中间城区、集镇及一局部中间村庄将持续吸引相当一局部人口(集聚城镇化),但因为城乡生涯程度(尤其是物质程度)的差距减少,信息技能、交通前提的改善,相当一局部乡村人口将直接进入涣散的中间村庄或集中寓居区。因而,要加速城镇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克制区域规划偏小、人气不旺、区位前提不优等客观制约,也要应战思想禁锢、观念陈腐等主观影响,扬长避短,发掘潜力,尽量缩短城镇化发展的迂回进程。当时,我区必需发扬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集中寓居的前史。农场期间,农场内部执行的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治理体系体例。1982年以前,我区农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元集中寓居、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执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逐渐改集居为散居,但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逐渐构成了小集镇,原23个分场集中寓居的人口规划场均到达1000人,并且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电视等基本设备较为完美。依据这一状况,我区适度超前编制规划,把中间村庄规划建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2005年以较大规划的原分场驻地为基本,完成了10个中间村庄的规划编制,2006年以来依据全市的一致部署,我区又完成了7个新乡村示范村的规划编制。

2、有优越的社会保证。与周边县市比拟,作为农场改制区,我区具有了三大保证系统:一是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我区农业职工享用了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特殊是2008年养老金待遇调整今后,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479元/月,而工商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842元/月。二是社会医疗保险系统。2005年开端,我区就施行了乡村新型医疗协作,到当前为止,我区参合率到达91%。还,本年还将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社会救援福利系统。最低生涯保证的规范逐年进步,由建区时的每月40元进步到当前的每月100元;享用局限扩展,由建区时的城镇居民扩展到乡村居民;享用对象逐年添加,由建区时的500人添加到当前的3400人。还,从居民小我储蓄来看,2008年1-4月份的我区人均存款达500元,比全市人均存款凌驾900元。

3、有发展的空间。依照到2020年中间城区规划区要到达8万人的规划目的,建成区面积在当前的基本上还可以包容5万余人。新建3万吨自来水厂足以供给6万人的用水需求。中间城区变电站将持续扩容,方案年前供电才能在现有基本上添加1倍,中间城区的疾速发展将为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供应动力支撑。

4、有可控的规划。2007年10月经过的《中国城乡规划法》为规划工作供应了司法保证。《区城乡一体化规划(2007—2020年)》,为我区城镇建立描画了发展蓝图,有利于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建立。还,规划区内建立项目简直悉数是新建,因而从建筑式样、作风到建立规划,甚至门、窗等装饰工程均可严厉按规划予以一致。加上我区地盘仍为国有属性,县政府垄断地盘一级市场,地盘征用手续简捷,拆迁本钱相对较低,城镇建立具有有利前提按规划有序进行。

四、建议:政策指导,基本先行

本年5月,市委赞同将我区作为市级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并将制订一系列的规划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办法,此举无疑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供应了可贵的前史时机。在这一布景下,我区新型城镇化将依照城乡统筹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全体联动”的发展方针,用财产建立和培养来联合城乡经济,以准则的变革和创新来疏通城乡联络,以规划和建立来调理城乡要素活动,以政策指导村民进城变市民,构成财产非农化、社区城镇化和准则人本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到年,全区城镇化程度要到达45%,千山红、、金盆三个镇镇区人口均到达1.5万人以上。城区绿化掩盖率到达60%。全区丛林掩盖率到达28%。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达98%。环绕这一目的的完成,建议:

(一)强大支柱财产,打造“实力城镇”

要鼎力发展园区经济及其配套财产,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强大城镇经济,处理好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出路问题,为城镇化供应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是做大工业。突出以工业园区为主国场,坚持并完美既定发展思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工业园区建立成为城镇经济新的增进极。还,镇场要发扬比拟优势,引进计谋投资者,打造特征财产带、财产园,构成合理的财产结构和各具特征的城镇经济,进步我区城镇化的全体实力。

二是提拔效劳业。支撑宾馆、休闲文娱业、餐饮等传统效劳业提质、上档,改善对外招待前提,提拔招待才能。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特殊要优化情况,降低门槛,树立健全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效劳业。还,要包装和发掘、肖公庙、中间城区、农垦文明、军垦文明等人文水景资本,积极发展旅行业,尤其是渔场要用好用足渔业资本优势,开拓“鱼家乐”、“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举行好捕捞节、大闸蟹美食节等节会,进一步推介,提拔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三是鼓舞和支撑全民创业。借鉴温州形式(以“一辆车子、两个轮子”起步,一辆车子,指商品经济;两个轮子,指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苏南形式(以家庭工业起步,以兼业劳动步队为主体,走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乡村工业化、当场城镇化的道路)等兴旺地域经历,鼎力发展个别工贸易,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结合我区的实践,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活动。出台定专门的政策性办法,从行政审批、规费减免、财务奖励、用地优惠、小额信贷和项目等方面赐与支撑,一方面鼓舞有实力的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鼓舞农民和民间本钱积极发展特征“种养加”,打造特征财产。还,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起劲废除安于近况、小富即安、嫉能妒富的不良知态,倡议敢闯敢试、迎难而上、克意进步的创业精神,构成鼓舞创业、支撑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气氛。

(二)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生机城镇”

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在更大局限内完成地盘、劳动力、资金、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装备,最终到达城乡一起发展、一起昌盛。因而,必需把城镇和乡村归入一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起劲减少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切割,完成城乡治理、规划、财产发展、基本设备建立、公共效劳和社会保证一体化。在详细操作进程中,施行好“六大工程”。

一是村民变市民工程。制订并施行相关政策,如购房补助、就业优惠、低收入家庭住房公积金等政策,鼓舞村民进城购房。启动经济合用房和中等级低小区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二级市场,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搞好劳动力就业培训,最大限制转移乡村劳动力,让农民当场市民化、家门口就业,削减农民数目,带动乡村发展。还,争夺“城镇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挂钩试点”政策,以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建立项目用地,知足城镇建立用地需求。

二是农民变股民工程。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变革为契机,在不变和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基本上,依照自愿有偿的准则,依法进行地盘运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舞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地盘运用权有偿让渡。拿出局部前提成熟的试点,以村民个别的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将农民涣散运营的地盘悉数集中由国有地盘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将农民变为股民,走规划化运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民交出地盘承包运营权后,地盘运营公司以“保底房钱+股权盈余”的形式对农民供应经济收益,充分调动村民变股民的积极性。

三是乡村金融工程。积极与金融单元联络协商,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以地盘运营权作质押,金融单元对证押的地盘运营权进行融资,构成农业投入不变增进的长效机制。鼓舞组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应用金融部分借款资金,发展特征财产和完美农业基本设备建立。

四是乡村寓居前提改善工程。要依照总体规划、分步施行的准则,在加速中间城区和集镇建立、鼓舞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还,具体启动乡村集中寓居区建立。当时,我们特殊要充分应用现有基本和发扬交通优势,抓住省道202线晋级革新时机,指导农民在公路两侧联户联建。还,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采纳政策搀扶的方法,鼓舞建筑小康新村或居民集中寓居点,使农民共享公共基本设备资本,既改善了农民住房前提,又进一步拓宽城镇空间,使城乡的空间形状愈加合理。

五是城乡建立和治理一体化工程。增强规划的指点和调控效果,指导农民在规划区建房。打破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场面,整合政策性项目和资金,优先搞好规划区内水、路和洁净动力工程,以及公共效劳、信息平台等公共设备建立延长工程,从村庄规划、建立到治理一概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起劲完成城乡在政策上对等、治理上统筹、城乡社会保证具体接轨的目的。

六是财产带开工程。在做大做强主导财产的还,鼎力发展新型财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尤其是近郊村可借鉴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形式,走出一条专业化、规划化、品牌化的休闲旅行农业发展路子。在详细操作上,可先期施行强人带动、示范户带动和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经济组织带动,让局部群众尝到甜头、让广阔群众看到但愿,然后最大限制地调动社会参加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镇文明,打造“魅力城镇”

城镇化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城镇文明程度。城镇文明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除增强日常治理以外,当时重点要处理城镇形象、次序、市民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塑造城镇形象。农垦前史塑造了特有的农垦文明和人文禀赋,城镇建立更应留意发扬固有的前史文脉,更多地开拓建立既有传统文明思想又能知足现代人需求的精品工程,打造代表优越城镇形象、表现进步前辈开拓理念、营建新城镇文明档次的人居情况。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0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工业用地以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土地的大量征用,使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之农村征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这赖以生存的养老保障,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水平影响因素的测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从而使得政府改善失地农民养老水平的政策更有针对性。

本文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计量分析模型、变量设计;第四部分为数据解释与分析描述;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文献综述

中国的城镇化研究起步较早。对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的研究,他的观点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城市,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工业革命得以完成①。赵友新(2004)等学者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在提高农民补偿费用的基础上观察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养老问题②;朱俊(2006)等研究家庭养老的学者认为家庭养老功能衰弱的原因有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与家庭小型化之间的矛盾③。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左菁(2007)等学者指出社会性和福利性的不足是体制面临的困难,同时在养老基金运行方面也需要加以改进④。对于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其中,社会养老模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是当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陈绍军(2012)提出,由于政策局限,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有诸多困难,为使失地农民享受到发展福利,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作为过渡方式予以施行⑤。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6年8月,调查采取四阶段抽样法,先是从吉林、辽宁、黑龙江各省中分别抽取3个被调查市(白山市、丹东市、大庆市),然后,在每市再抽取3个乡镇(松江河镇、孤山镇、林甸县),在每个乡镇中抽取 3个行政村(长青、谷家屯、东发村),再采取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发出问卷4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83份,回收率为86.29%,问卷资料齐全。经过问卷的审查、复核与整理,最终获得失地农民的有效问卷。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除选取样本点实地调研外,本研究还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年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⑥。该调查以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及其家庭为调查对象,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1.7万个样本。

三、衡量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

本文设定的因变量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度量方法是根据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做出总体性评价,再加上客观现象的映射。本研究按照五分法对各个打分进行赋值,其中,养老水平评价总分50分,1-10分表示非常不满意,11-20分表示不满意,21-30分表示一般,31-40分表示比较满意,41-50分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度评价采取五分制,1分代表最低,5分代表最高。

(二)自变量

本研究依据农村老年人生产能力欠缺、对子女依赖性强等特点,参照相关文献中较常用的评价维度,着重从以下三个维度探究自变量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

1.个人状况维度。选取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土地保有程度等因素。

2.家庭状况维度。本文选取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

3.社会保障维度。本文选择的社会支持维度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决定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程度的调研统计结果

满意度评估是指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

从调研的统计结果看,多数受访农民对自己当前的养老保障满意度较高,养老满意度评分的均值达到40.14分,比3883名受访者整体养老保障满意度的均值高3.58分。其中,对目前养老保障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失地农民占总样本的81.67%,仅有3.71%的失地农民对目前的生活比较不满意。表一显示了辽宁、黑龙江、吉林省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满意度依次降低。

(二)个人状况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

健康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从失地农民自我报告的身体健康状况看,44.72%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评分为34.85分。

此外,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受关注。尽管半数以上的失地农民在生活中能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仍有8%左右的失地农民存在孤独、消极的悲观状态,这部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只有35.73分,显著低于失地农民群体的平均水平。

土地保有程度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亦有显著的影响。根据本调查统计,在其他变量值一致的情况下,土地保有程度高的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平均分为45.81,而土地保有程度低的35.53。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与土地保有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家庭状况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家庭状况变量中家庭收入水平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显著。随着满意度评价等级的降低,受访群体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及人均消费水平均值依次降低。然而,现实收入与期望收入的差距却随满意度评价级别的降低而拉大,表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与期望/现实收入比成负相关。

自我保障、子女保障和社会保障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统计结果可看出,大多数的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子女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女赡养,部分依靠社会保障养老金生活的失地农民幸福感较强。

子女作为失地农民晚年生活的重要依靠,同样是失地农民社会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受访失地农民平均有子女2-3个。62.8%的失地农民可从子女方得到钱或实物,平均金额为每年2165.3元;13.0%的失地农民所得的钱或实物折价后不超过1000元,难以冠以“赡养”之名。

在失地农民的生活照料及情感支持方面,子女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单独居住仍是失地农民主要的居住方式。独居失地农民与其子女的联系频率对其养老保障满意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失地农民的满意度评分随着与子女联系频率的降低而递减。

(四)社会保障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满意度

表三显示出样本三地失地前后的对比情况。由于吉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处于第三年龄阶段(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他们自愿选择不置换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能够一次性得到较大数额的资金补偿,这些补偿将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数据处理时,我们根据当地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这一次性资金补偿折算成失地农民每年可得的补偿金额。具体做法:根据2015年三地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估算出受访失地农民的预期剩余存活时间,再按照央行0.35%的利率水平,将一次性资金补偿平均分摊到各年。由此得到的征地补偿费用,加上失地农民当前的家庭收入,以及养老金等其他福利和补助,便得出了本研究所调查的当年各家庭收入水平。因此,表四中“失地后”的家庭纯收入是考虑了一次性征地补偿款后的纯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征地的补偿水平。

对于社会保障项目,农民未失地时参加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府征地以后,为失地农民置换了15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U体系,基本做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因此,在养老、医疗保险统计结果上,失地农民较失地前的状况有所改善。

五、结语

从上一个部分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从三个层次中提取了五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婚姻状况、土地保有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社会养老保险收益。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对提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水平做出以下四点建议:

1.了解农民的被征地意愿,建立规范补偿分配制度

要以协商的态度,通过落实听证制度,实地了解并尊重农民的被征地意愿;要设定灵活的征地补偿标准,除参照物价水平等因素,也要结合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失地后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分配条例,确保农民个体之间公平分配。

2.采取多样的帮扶措施,大力扶持农民再次就业

多数失地农民缺乏再次就业所需的劳动技能,有关政府机构可通过开设技术培训点、分配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等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企业予以引进农民工的优惠政策,让失地农民成功的再次就业。

3.改善失地农户医疗及养老保险

对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引导其合理购买养老保险是必要的。将农民的需要和当地实际相结合,据此适当调整医疗及养老保险,同时加快失地农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办理手续及缴费上给予优惠,提高失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4.强化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实施的监管

加大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充分向农民宣传国家对于失地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养老保障金需由专职部门统一监管,同时应设内部及外部监管、审核部门,以保证养老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政策规定、谋取私利者进行惩治。

注释:

①《乡土中国》

②赵友新《失地后的失衡――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调查》

③朱俊《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政治学分析》;刘布光《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④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⑤陈绍军《长三角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

⑥http:///zh-CN

参考文献:

[1]丛旭文.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院,2013:56-62.

[2]刘晓霞.我国城镇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院,2009:13-14.

[3]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5-6.

[4]赵苏.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李亚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经济金融管理学院,2012:14,37,37.

[6]曾国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42.

[7]Rodrigo A. Cerda. The Chilean pension reform: A model to follow[J]. 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2006(12):8.

[8]Ed Nosal.The taking of land: market valu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paid[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9):431-443.

作者简介:王 琛(1996-),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金融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风险投资研究。

张紫睿(1995-),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金融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金融工程理论与实务研究。

邵 聪(1996-),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金融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2017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 党的十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并首次将城镇化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推进衡阳城镇化发展,十二届省人大代表石鼓区小组一行深入石鼓区角山乡,就角山乡小城镇发展这一命题,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乡(街道)干部、居民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石鼓区及角山乡基本情况

石鼓区现辖2个乡、7个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属松木工业园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万人。作为石鼓区两个乡之一的角山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东接松木、黄沙湾,南依蒸水,西连蒸湘区呆鹰岭镇,北靠衡阳县潮江乡,现辖杨岭、茅茶亭、旭东、三星、五星、角山、杨泗、云山、莲花、银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

二、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年来,石鼓区按照“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和“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思路,十分重视角山片区的开发建设。在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区”(蒸水以南传统商贸区、蒸水北岸特色商业区、合江套新兴商业中心区、蔡伦大道沿线新型服务业区、火车北站物流区、角山都市农业区、松木精品工业区)中,角山片区被定位为都市农业区,拟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为支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角山小城镇周边土地,把角山乡建设成为“衡阳的菜篮子,石鼓的后花园”,打造特色宜居卫星城镇。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交通更为便捷。衡角公路纵贯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内环西路横穿东西,南岳高速、蔡伦大道纵横交错,乡村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网络。供电供水更有保障。电网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阳变电站在角山乡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备条件,探明地下水储存丰富,日供水能力在1万吨以上。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政务大厅、中心卫生院、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综合文化站、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建设广场、公园、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角山乡小城镇发展优势

(一)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角山乡小城镇毗邻城区,它距衡阳市中心城区仅6公里,距离投资120亿元的商贸物流航母---华耀城不到5公里,距离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离华源、中湘等大型专业市场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上北下南、东来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阳最具潜力的卫星小城镇

(二)有良好的环境优势。角山乡依山畔水,森林资源储备丰富,植被丰茂,蒸水河、杉旭河穿乡而过,水资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护完好,远离工业园区,位于中心城区边郊,既无污染,又无喧闹,实属适宜家居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有殷实的产业优势。2010年,三星蔬菜基地进入衡阳市蔬菜基地项目笼子。三年来,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品、一方一品”的发展思路,朝着“全国一流、万亩连片无公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4887亩,核心示范区连片蔬菜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建设蔬菜单体大棚600个,连栋大棚43500平方米,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8000余吨,引进了领军现代农业、乐富蔬菜等14家现代农业企业,华桂、君玲等2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别是经营元宵、粽子及月饼等传统土特产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湘南市场第一,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

(四)有明显的规划优势。根据衡阳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区域已规划为城市拓展区。这必将极力推动石鼓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角山乡的小城镇建设提供绝佳契机,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则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牲猪和水产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衡阳市“十二五”规划和石鼓区“南优北拓”发展战略也明确提出,要将角山乡的水、电、路、气统一纳入规划,届时角山小城镇基础设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贸物流优势。当前,石鼓区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区域布局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项目将打造成一个辐射湘南、粤北、桂东、赣西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项目现已动工建设,计划在5年内建成;投资12亿元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崇盛国际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将于2017年建成。这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项目为角山乡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角山乡位于3条高速公路出口处,并且紧邻华源建材装修市场、中湘机电市场、五一批发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滞后。角山小城镇既没有总体发展规划,又没有控制性详规,在建设过程中也对规划不够重视,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情况时有发生。虽然2011年,角山乡就开始着手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但因规划设计经费过高(达到15万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居民建房的自发性较为普遍,集体建设的随意性较为突出,使小城镇的总体布局愈加凌乱、无序。规划滞后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众对小城镇投资置业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不全。2012年,投资建设和完善了1个集镇农贸市场、1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个综合文化站、1个居民集中建房示范点等基础设施。但是,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导致有条件的农民不愿意到小城镇居住,小城镇人气无法聚集。

(三)产业支撑不够。三星蔬菜基地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地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企业不够,产供销产业链还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闲、绿色餐饮等种养殖衍生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对繁荣小城镇的贡献非常有限。

(四)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三年区、乡两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区级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蔬菜基地建设上,开发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与此同时,角山小城镇还处于一个自我发展阶段,自身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十分缓慢。

五、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颈、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角山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既要保证科学性、超前性、发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请专业设计机构做控制详规。具体来讲,角山小城镇建设总体布局,从空间分布上,应突出“两点一线”,即以华耀城项目和角山乡政府为点,以衡角公路为轴线;从建设上,应突出发展重点,实行梯次推进,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两个层次,统一规划布局,梯度建设,合理确定市区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让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对小城镇的建设要体现“八个一”目标:即有一条示范街道;有一幢标志性建筑;有一个小型公园广场;有一个高标准住宅小区;有一个水、电、路相配套的产业园区;有一处具有特色的小景点;有一个标准化的学校;有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政府在财政上应拿出资金扶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规划、设计等部门应按最低的收费标准,帮助乡镇进行规划设计。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症结,必须实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财政投。区、乡政府要抓住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用于完善城镇功能设施。充分整合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投入到小城镇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好该区在村民建房“统规统建”和“统规统建”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品味。社会资本投。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把那些地段较好的闲置空地、过时建筑物等整合起来,通过运用BT模式吸纳外地、本地投资者,实施以产换资搞建设,以其土地开发权为回报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行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贷投。努力争取国债、政府贷款贴息补助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向农民及农村非农业企业发行城镇建设证券等方式吸纳资金,逐步解决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全方位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政府要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规划,策划小城镇建设项目,包装闲置市场资产,积极参加招商活动,借助招商联络点、互联网等平台,引进商家打造商贸或加工业中心,在实现经营业态升级的同时盘活闲置资产,提升经营效益。优化投资环境。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建户,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精简、规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费项目和审批事项,实行费用包干,政府、“一站式”办理制和集中审批的办法。凸显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特色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角山乡小城镇建设要按照“衡阳市的菜篮子,石鼓区的后花园”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生产,建设好角山乡农产品交易市场,狠抓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贮藏、包装;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格局。同时,结合蔬菜种植在抓好休闲农业,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积聚人气。充分利用角山乡地处城郊结合部、无工业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投资者,将之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小城镇。

2017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为有效推进梁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各项工程进度,尽快展现梁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目标。5月15日,梁集镇人大组织了人大代表对梁集镇小城镇规划进行了调研和视察,并召开了座谈会。

一、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形成原因。

1、现有规划已经严重不适应梁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出现千户万面的现象,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梁集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居住的相对分散,电网、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

3、粗放建设,房地产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建房,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纵观全国,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发展住宅小区的局面,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二、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座谈会上代表们指出:

1、新农村与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

当前梁集镇新农村安置点选择在刘场组睢魏路以西,既建设了新农村,又壮大了小城镇建设。建设后无论是逢集还是平时,给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机实行了新农村与小城镇的结合。梁集镇是县城的后花园,北边是同益农业示范已初具规模,梁集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引用自我摸出的拆迁置换的成功模式,同时要有所创新,改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农村的基础设施药尽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农户拆迁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小城镇商贸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宁江工业园和农业园的划出 ,使梁集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厂落户梁集,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镇。同时还要发展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频繁,一方面繁荣了小城镇的商贸,另一方面又会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

首先,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梁集应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城镇布局规划、建筑风格、颜色基调等方面都要协调好。

其次,还要加大对道路、电网、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到梁集来投资开发,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区,成为梁集的标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环境。

4、新农村与省级现代农业综合项目密切结合起来。

首先梁集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进行土地综合治理,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行,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使徐州同益农业项目成为省内一流,领跑江苏的示范项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功能定位于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及循环的现代农业。重点在于发展蔬菜种植和果蔬深加工。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最近读到关于农行创新的报道。创新领域主要布局农行信用卡的国际化。包括打造农行国际化优质品牌,抓住欧洲奢侈品尾巴,微博营销等等,所有创新都是在城市里转悠。农行不“农”或不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其他商业银行看来更不会有兴趣。有种解释说,农村贷款规模太小,只占信贷总量的10%,所以商业银行不愿把重点放在那里。笔者不想从商业道德、垄断行业社会责任、国家金融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等角度来评论这个观点,只希望在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金融改革中,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能引起各方关注,由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不要延续发起行的思路,使村镇银行变成不“村镇”。如果村镇银行沿着大银行的发展思路扩张,去办成全国性银行,除了扰乱正常发展秩序破坏竞争环境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已有了显著改善。最近山西永济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那里的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农信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机构的业务均已深入到了乡村,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需要融资的农民,至少是农业大户, 已经有一定的融资选择的机会。而在同一个地区,三年前农户在这些机构中几乎贷不到款。

从宏观层面上看,农村金融的改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有报告显示,广西农信社联合社的不良贷款率在改革前的2006年高达33%。而今天降到了4%,且存款余额从不到500亿一跃到了2800亿,甚至超过了工、农、中、建、交,成了全自治区吸收存款最多,利润最大的金融机构。最近,各地农信社在加速筹建农商行。 广西恭城、四川攀枝花、辽宁沈阳、广东南海等多家农商行相继被批准挂牌。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此外,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条件。随着重庆农商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京、穗、沪、津以及江苏等多家农商行均提出了上市计划。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出现的可喜进步。

但从整体上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仍十分落后,与需要改变的落后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未来不论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都需要一个能养活13亿人口的大农业。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不能与城市化同步,中国经济发展就可能遭遇农业空心化、农村空心化的危机。

笔者认为,发展以涉农服务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村镇银行应成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我们相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机遇。

由于成本上升部分加工贸易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趋势,农民进城打工的形式也随之而变,从大规模千里迢迢的候鸟方式转为更多就近打工。围绕转移的企业形成离农村更近、离欠发达地区更近的小城镇,或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模式。这些转移的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形成,都会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个较为偏颇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城镇化和农村农业发展不可偏废。城镇化提速,劳动力大量进城,的农业生产模式就可能面对劳动力不足或者不可持续的问题。集约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职业农民,可能成为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未来农村土地的集约和土地的改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职业农民的培养,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力金融服务机构。

离农村较近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农林牧渔业就地加工生产的发展是互动的。农产品加工的本地化,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一定会促进围绕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形成。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一定会与之同步。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然而,回顾中国30多年来的城镇化过程,支撑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是工业化。而工业化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推进,一是靠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二是靠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但这两个要素在未来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国城镇化战略到底还要靠什么动力实现持续发展?

主要国家发展经验

联合国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一个世界城镇化时代已经来临。城镇化的作用根本不在于扩大内需,而在于通过城镇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城市的分工协作带来要素集聚效率的提高。从资源集聚、产业分工以及效率提升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和反思。

1.产业集群(城市群)推动美国高水平城镇化。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镇。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美国3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3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78个,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 超过3.5万个。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动下,美国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中心的十大城市群,例如波士华(Bos-Wash)城市群(支柱产业为金融、传媒、生物科技产业);“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支柱产业为制造、运输、商业房地产、零售);夏兰大(Char-lanta)城市群(支柱产业为金融、生物技术、电信制造)等。

2.日本实施产业政策主导下的城镇化战略。日本土地资源有限,实施政府主导下的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日本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依托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1950年至2010年,日本城镇化率由53.4%上升到90.5%,5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占比从25.7% 上升到42.2%,其中,特大城市带动大都市圈发展的驱动效果显著。在1950至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由50%上升到70%的阶段,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0%提高到了47%。

除了通过产业政策推动工业化发展并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之外,日本政府对城镇化的干预主要通过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走集中型城镇化模式,节约土地资源利用。日本战后成立了国土厅,并从1960年开始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不断调整国家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促进城镇化在一定区域内的快速发展。

在日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中小企业数量从大约30万增长到50多万,吸纳就业人员超过300万至500万,增长超过一倍。

3.拉美国家缺乏产业支撑导致“过度城镇化”。拉美国家普遍有超前城镇化的倾向。二战前,拉美国家的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普遍较低,大多在20%以下。二战后,工业化率变化不大,但城市率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进入城市。到2010年城镇化率高达79.6%,仅次于北美的80.7%,位居世界第二,远高于欧洲的72.8%、大洋洲的70.2%、亚洲的39.8%和非洲的37.9%。

但是,在较高城镇化水平的背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和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人口膨胀造成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涌向城市求生,导致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口,形成了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两者缺乏协调发展。多数拉美国家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放弃了比较优势,城市发展与国内经济的联系较弱,导致工业化发展不足。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目前只有30%左右,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大量进城农民无法在工业中就业,而只能进入低端的餐饮、批发零售、家政等简单的生活服务业,附加值低,无力在结构和质量上持续发展以支撑城镇化。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没有相应就业,形成城市中的贫民窟,导致“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的困境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从2001- 2012年,城镇化率由37.66%提高到52.57%,平均每年提高1.24个百分点,远高于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的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之前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的水平。可以说,中国仅用30多年时间就达到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才能实现的城镇化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着许多困扰与困境:

1.产业结构效益和城镇化效率 “双低效”。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不是各层次产业之间比例的高低,而是由产业的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质量低下引发的相关问题。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方面,这些问题在各产业部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而尤以重化工业部门更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模式也同样存在粗放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圈地”、“造城”等现象相当普遍。2000-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64.45%,而城镇人口仅增长45.9%,城市规模扩张明显大于城镇人口集聚;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35%。

事实上,产业结构效益与城镇化效率的“双低效”紧密相关。产业经济效益低减少了城镇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使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受到很大约束,直接造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欠账”,进而降低了产业发展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城镇化效率也因此难以提高;同时,城镇化效率低又反过来加大了产业发展成本,影响其产业经济效益,使城镇政府经济负担加重,对产业合理布局也造成了巨大阻碍。

2. “半城镇化”社会代价过高。“半城镇化”指的是2亿多进城的农民工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转移,但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半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发展潜力受到削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包括相应的抚养人口) 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共约8万元。其中,远期的养老保险补贴平均约为3.5万元,住房和义务教育等一次性成本约为2.4万元。然而,当前“人口红利”已经呈现出日益衰减的趋势,“半城镇化”导致的过高社会代价甚至超出了农村劳动力廉价所带来的收益,过度依赖“人口红利”来推动城镇化的未来发展将不可持续。

3.由政府主导、行政化推动的“土地城镇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由经济发展推动,城市体系的发展受人口聚集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中国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一味地依赖行政主导,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容易导致地方领导片面追求表面政绩, 助长粗放型城镇发展和经济增长, 使本来应该由产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化,变成行政手段主导下的“土地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方向

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3%,说明城镇化正处在纳瑟姆曲线的第二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新疆、广西、宁夏)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0%左右,比全国城镇化水平低,但也处于第二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纳瑟姆曲线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应侧重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主的大城市群。

1.把发展城市群放在首要和核心位置。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城市的发展也初具规模。未来的城镇化更多是强调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这要求更加紧凑和集约型的土地使用和城镇布局,更紧密的城镇间和城乡间产业关联和配合,更高的物流和通勤效率,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持续创造就业的能力。

因此,未来的城镇化既不是简单侧重于发展大城市, 也不是侧重于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着力发展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 中小城市错落式分布、兼顾城乡发展、兼顾产业合理布局、保证高效通勤的城市群分布。要着力打造“国际性大都市”、“世界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和城市带,这种城镇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由现代化的交通连接,在不降低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同时,又能够防止单个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相对集中的布局,还可以避免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浪费,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小城镇,作为产业支持中心或配套服务中心,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

2.提高基础设施规划水平和功能创新。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信息、公交、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防灾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和铁路网建设,完善连接各中心城市和经济密集地区的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加快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高速公路联网通达水平,提升航道的承载能力和运输效率。

3.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决定了未来推进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实践中必须要因地制宜,认清并发挥好各地的比较优势,合理有序推进城市群建设。

例如:东部沿海区域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资源供给已现紧张局面,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显著提高,第三产业优势显现,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因此,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应当侧重于健全已有大城市的功能,大力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模,完善卫星城市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当前,城镇化进度大幅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深刻变革关键时期,新思潮、新矛盾逐渐出现,面对挑战,农村宣传信息工作必须先行。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既能为党委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又能为政府各部门拓宽信息渠道,还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舆论支持,让广大农村群众充分了解党委政府农村发展方略部署,了解农村干部为促进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不懈努力,让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农村工作的有效渠道,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要。农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宣传信息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把握当前工作重点,深入挖掘主题,大力宣传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部署、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才能让农村党员干部全面认识工作新任务,让全区人民群众了解农村发展新形势。

首先,要树立信息意识主动采集信息。单位领导要强化宣传意识,围绕中心工作主动开发信息,及时发现、搜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呼声。在平时工作中要做好影像记录,保留相关文字资料,并及时总结提炼和挖掘,形成精准全面的工作记录和宣传素材。

其次,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务实求真的精神,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识别和核实,务必做到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反应内容事实确定、资料数据权威有效,坚决杜绝虚假失实信息。突发公共事件按规定就是向上级报送。

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human capita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人力资本

Key words: rural migrant worker;training;human capital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98-03

0 引言

培训是获取技术与技能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途径,已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农民工培训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较大的关注。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部门共同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这是第一次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问题出台的权威性规划,显示出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培训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对农民工培训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国务院研究室做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对农民工培训问题已有所涉及,东北师范大学的于伟开展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李湘萍做了《关于农民工培训提供机制的案例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的王华柯著有《我国农民工培训研究综述》,也有其他学者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就业培训等都做了一定的调查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从农民工目前培训现状进行展开分析,本文着力研究如何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问题及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

1 人力资本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人力资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所组成的”,他还说“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所以称其为资本”。总结起来,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1]。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大小不同。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非物质形式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资本的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本,只有对人进行后天投资才能形成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人力资本。若从个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若从群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群体的每一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综合[2]。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形成同样要靠对其不断的投资积累而成。

1.2 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媒体报道,从2004年起,我国珠三角遭遇了“民工荒”,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很多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农民工。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量正在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民工。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能够从事更高层次职业的劳动者。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1.2.1 可以缓解结构性失衡 从目前的就业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另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较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一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

1.2.2 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少、水平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据劳动社会保障部调研显示,中国全部进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5%;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者占70%以上[3]。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想快速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依靠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太现实,而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自然地充当了这一历史性的角色。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1.2.3 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农民工综合素质较低,致使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在城市里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迫切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通常情况下,与声望较低的职业相比,劳动者总是倾向于选择声望较高的职业。这种职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而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这种职业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人力资本水平,获得社会声望更高的职业。

1.2.4 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一支主要劳动群体,并且这一群体数量还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作为数量日渐上升的群体的人力资本等综合素质逐渐提升最终有利于提升所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 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因素

2.1 企业对农民工培训投资动力不足 农民工流动性强,职业更换频繁,是就业中最不稳定的阶层,这导致企业担心无法实现投资的回收而不愿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投资。笔者与某一私营企业业主的访谈中了解到,他的最大忧虑是这些培训好的熟练技术工羽翼丰满后飞走。他说,城市竞争的空间很大,尽管我已尽量满足他们所提的工资待遇,但最终还是离开了。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为其他企业做了嫁衣裳。

由于人力资本自然属于个人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使得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法由投资机构或个人像买卖商品那样自由让渡并收回全部投资。在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收益分配或达成的契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将会影响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极性[4]。

2.2 农民工本身对培训的意识较弱 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式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缺乏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使得农民工仅仅关注眼前的工作与收益,而不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经费去接受培训。另外,农民工收入较低和超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量使得农民工缺乏个人培训的资本。据相关调研报告(劳动社会保障部调研组)显示,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大约在每月1000至2000元左右,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消费支出高于农村,农民工的低收入工资无法支撑他们的培训开支。同时调查发现,对于农民工群体,超时间、超强度的劳动现象非常普遍,农民工日工作时间11个小时,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6天,76%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加班未领取加班工资。由于农民工白天工作已经很疲劳了,他们也不愿意抽出空闲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的空闲时间基本上是用于休息和娱乐。

由于农民工的低工资收入和无法保证的培训时间,使得他们选择了放弃培训,以保证正常的生存节奏。

2.3 现有的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为了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安徽省主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重点培训项目,其中,阳光工程是从2003年起,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雨露计划是从2005年起,针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复员退伍士兵、村干部和致富骨干,开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另外,科技主管部门、妇联和共青团等单位也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了星火培训、女性农民工和青年农民工培训。虽然有很多部门以不同方式组织农民工培训,但缺乏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在培训项目设计上盲目性很大,有时还存在跟风现象,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项目往往收费很高,农民工难以承受。如何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是接下来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最为重要工作。

3 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对策

3.1 鼓励企业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政府也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这样可以抵减企业所上缴的税款。同时,为了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企业应与农民工签订明确的劳动用工合同,并且通过签订培训协议,以合同的形式要求农民工在接受培训后必须为企业服务一定的期限。这样就以法律形式来约束企业和劳动者双方。

企业通过对劳动者培训后,还可以向当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申请一定的培训补贴。这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的意愿。另外,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增强使所在企业直接受益,因此,培训应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应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

3.2 切实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意识 针对目前部分农民工参与培训意识较弱,可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的舆论宣传引导力度,政府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介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当前企业的专业技术需求状况、培训单位的培训内容、时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供不应求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广泛的舆论宣传。如可以通过电视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也可以在农民工集中的打工地等贴公告等,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工了解培训、参与培训并从中受益[5]。

鉴于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培训模式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教育中传统的现场讲授模式,可以采取夜校、函授和广播电视教育等多种学习模式,还可以在农民工实际工作地进行现场指导和讲授,培训期限也可以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灵活确定。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学习意识。

对于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无法支撑起培训费用的,可以参考学校的助学贷款形式,先贷款学习,等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时再还款的方式鼓励农民工去参与培训。

3.3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这种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效率不高的状况,需要政府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进行统筹协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合并相同教育培训项目,统一培训管理职能,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民工培训成本。

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动态的调整培训方向。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农民工中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6]。

3.4 强化培训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坚持培训过程中检查,采取各种手段如抽查、学员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对象满意程度。培训机构要高度重视培训质量,选派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

参考文献:

[1]舒尔茨,吴朱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问题研究报告[A].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彭静,周文英.人力资本视角下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培训投资风险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4):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