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问题的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产生问题、引出策略

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在求知识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让学生有这种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因此结合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将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学生解决问题时策略的获得,不是我们教师想当然的,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取的策略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性、明确性,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解决问题、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法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交换,假设处理,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或练习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能力品质,即形成策略、发展智能。

在信息变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新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新的假设使原来不熟悉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能用已知的知识或用即将学习的知识加以解决。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教学中,教师先进行如下实验:把大杯的橙汁倒入小杯的的橙汁中,两杯的橙汁数量相等了。向学生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顺序,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倒回去的策略,请学生上台亲自演示倒回去的过程。在倒来倒去的过程中,为学生之后采取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状,倡导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果汁倒过来和倒过去的过程,从而达到展示其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亦暴露其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不断调整引导的方式,不断诱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其思维的闸门。

问题经反复实践,检验变换而解决。学生仅是解决了某一具体的问题,但能否将问题进行抽象化使之成为一个问题的概括性的结论,巩固与强化所学的知识,则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因此必须加以强化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系统化、网络化。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在教完例1和练一练的习题1后,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两题的共同之处是应用题中都有两个不同的事物,都要通过替换的策略,转化为一种事物。不同的是在替换之后,例1的两个事物替换后在总量上并没有变化,但练一练的习题1在两个事物在替换后,总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让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所归纳的内容不断充实、全面,最后达到精练、系统科学、网络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从无序状态转入有序状态而储存于知识的网络之中。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学生已形成的策略框架,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三、深化问题、提升策略

在策略的优化过程中,如果我们过早地把各种方法展示出来比较,让学生择优,引导他们通过体验和感悟后,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中,例题中的两个事物既可以互相替换,怎样选择都没问题。在教完例题后,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3枝铅笔和1枝钢笔的总价是10.8元。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让学生试做。等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问学生你们是怎样想的?(把钢笔替换成铅笔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把铅笔替换成钢笔的,为什么?教师小结强调“替换时要选择简捷的、更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策略的优化过程中,教师不能强制性地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选择策略的最优化。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2篇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输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二十一世纪,我国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现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大多数学生在处理信息、人际交往、事物分析等方面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等问题。

近几年来,在专业教学中,笔者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种子营销》课程为例,运用“角色扮演法”拟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就是利用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情况结合,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来处理实际的问题。表演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言,点评表演结果,分析如何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又让他们学习了处理冲突的能力,提高自主决定的能力。

以“种子销售渠道”这章内容为例,设置情景,如果你是种子公司营销人员,你将如何实施组织新种子产品会?

1.分组: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每组5人,选择组长一人,每人承担不同的角色,销售、财务、促销等人员,各小组人员自行分工;

2.材料准备:各小组课前准备各种材料,如图片、讲稿、产品说明书、调研报告等;

3.任务: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各自选择产品的会。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积极性

扮演角色的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训练自己的表情、动作、言行、操作技能,从而极大地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尽量地理解了所学内容的内在意义。这比单纯地听课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当观众的学生而言,现场的模拟表演总比老师在台上讲课有趣生动得多,也更容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2.模拟环境的真实性

角色扮演使得教学与学习更加逼真,使得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加效。例如,在询问技巧或者面试技巧时,优先考虑的方式是营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地进行这些技能的操作。这个环境与真实情况越接近,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就越容易应用所学的知识。

3.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角色扮演法需要的财力和物力更少,避免了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在设置情景后,学生要将自己投入角色中,思考角色设置的问题,思考角色要处理的问题,并通过互相点评提问得知处理问题的可实施性,同时通过不同的小组对同一角色的理解不一,处理问题的角度变化,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样化。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现状;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出发,利用课堂的讲解,正确的分析数学问题,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数学就是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然而,结果却是差强人意,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不切实际,形式单一

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所遇到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学还是以播放幻灯片和牢记书上的公式为主。一般老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由于通常是利用幻灯片将问题展现出来并进行解决,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单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学生课后在进行强化训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不积极,思考越来越缓慢,使得教学不能有效进行。

(二)传统的授课模式

课堂授课主要以幻灯片和老师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强化训练,不仅如此,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模式化记忆,对课本的记忆多停留在固定的公式上,不能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解题思路的固定

现在的课堂主要以考试考题为主来进行教学,解题思路的固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死板,而且因为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思考问题不全面。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考高分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策略和思路多样化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一)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以及课后思考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三、结语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改进和传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课本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老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勇敢的解答问题。同时,还应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和思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重要性 培养策略

引言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顺着事物发展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逆向思维恰恰相反,但是利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有时可以使得问题大大简化,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达到正向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逆向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的对立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一些定义、定理、公式等进行反向运用,从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等蕴含着双向思维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而在平时对于公式或者定理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从左向右利用公式,而教师也不大注重对学生逆向运用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利用公式或者是定理的时候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引导,往往就会给学生带来对于公式或者定理的新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多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比如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两个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将反比例函数当做是正比例函数的一个逆向的运算来理解,同时要注重函数中自变量及常数值K的要求,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两个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克服思维的迟滞性。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利用正向思维没有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逆向思维的运用可能会使整个问题大大简化,从而使得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右到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

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对问题的简化,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蕴含着逆向思维的问题和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进行因式分解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二者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在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充分的比较之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逆的关系这一结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因式分解的理解。学生在解决因式分解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其对立面也就是整式乘法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解题思路。

(二)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锻炼。

学生对于逆向思维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逆向思维加以利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优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下的作业或者是课堂的练习为学生设置一些蕴含着逆向思维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于逆向思维加以利用,让其体会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在教学环节中注重逆向思维的运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讲授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之间的互逆关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逆向思维的渗透,将反面思考法、转换法、倒序思考法等一些渗透着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方法在课堂中进行综合运用,在教师进行各种方法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逆向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在问题解体的具体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的应用,比如在教学一些几何证明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由所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要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具备哪个条件,要具备这个条件需要各个线、角之前满足怎样的几何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进而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语

逆向思维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从反向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海超.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方法邹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34.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5篇

一、解决问题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虽然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呈现的形式和条件及问题的特点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据已知条件解答相关问题”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改变。这就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的众多信息中选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最后就还原成了两个条件加一个问题的“传统应用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来参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识别有用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情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为了实现数学生活化,新教材里出现了很多情景图。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问题,教材常常以大幅的图景来展现,图上还出现了很多对话框。如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5页例3: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例3的主题图显示了五条对话信息,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也就是对解决问题是否有效,实际图上只有“24人要租几条船”和“每条船限乘4人”这两条信息是有效的,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看明白题意,无法识别,不会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有用信息。其实很多知识点学生早就掌握了,但就是这些所谓的情景图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非数学”的联想,导致学生很难分析情景图的真正意义。有些提出了几个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些甚至提出的是牛头不对马尾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所以,当情境图中出示众多的条件,并非都有用处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看懂每个信息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图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初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有选择地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学会数学化提问

解决问题之前先提出问题,是新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解决问题不难,难的是提出数学化问题。所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是一大难点。而新教材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呈现的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这一环节的核心就是筛选信息,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条件,再进行分析。只要教师坚持引导,久而久之,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场面,学生就会自觉地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养成从数学角度提问题的习惯。

3.还原叙述式应用题

在情境图中给出的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再加两个对应的条件就能解决问题了。其实,这就成了传统应用题的版本了。与老教 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学生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做不会说。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解决跷跷板乐园的问题,学生看图后都能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够列式解答。但是让学生把信息(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出完整的应用题时,一部分学生哑口无言,有几个会说,也有提出像“跑过来的玩跷跷板和还有看的人一共有几人”这样的问题,语句不通顺、无条理、表达不清意思,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秩序表达清楚,“每组4人,有3组人在玩跷跷板,又跑过来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等。还原成“文字叙述式应用题”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有用信息该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来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图就像看图说话一样说出一大篇来。这样既排除了图片情境与人物对话的干扰,又有利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有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1.分析数量关系

由于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重视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解题,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情境创设、 收集等“过程”,对数量关系式之类的数学模型,则处理得比较简单、草率,甚至不敢正面总结数量关系式,造成数量关系分析的弱化。数量关系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方法。实践证明,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只有理解、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学生才可能在获取信息后,尽快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不管新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根据已知条件解答应用题”的本质属性不变,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再抽象、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选择合理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展示思维来获得知识,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更要让学生的想象、情感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综合”与“分析”、“抽象”与“概括”、“转化”与“化归”等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检验的学习态度,形成独立的个人见解。课堂的教学中无处不隐含着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比较、交流等一定的途径引领学生发现、总结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能使思维过程自然得以简缩,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终点和新起点――问题解决、形成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观察图、观察情境、说图、说情境、读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再根据实际问题中获取的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发表独创性见解,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建构中去,设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创造、重组认知的对象,形成解题技能,建立数学模型,这是解决问题的终点。问题解答后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建立数学模式为今后的解决问题服务,这是解决问题的新起点。到达解决问题的终点,确立解决问题新起点少不了必要的练习。

1.加强练习,巩固认识

儿童对某一数学知识,从认识到掌握,不能仅靠一个“例题”的“剖析”而形成清晰和稳定的认知结构,还需要靠一定量的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应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方式,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训练和解题的训练形式可以是根据条件提问题或根据问题提条件,如:(1)棋类兴趣小组有5个组,每组4人,_____?(2)公园里有24棵桃树,平均栽 成3行,________________?(3)18个同学做游戏,_______________,每组有几人?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了解题意,再交流解决方法。像第(1)题已知条件里有份数和每份数,那可以补求总数的问题,即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棋类兴趣小组。第(3)题的已知条件是总数,问题讲的是每份数,那缺少的条件可以补份数,平均分成3组等等。变式的补充练习的训练题实际是例题的拓展习题,如上完平均分的内容时可补充一些类似以下的题目:8棵树要植成4行,每行植3棵可以怎样植?(用图形表示);上完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乘加、乘减时可补充:从学校出发在一条长35米的马路一边插上红旗,每隔5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红旗?(注意两头都要插)要是校门口不插要几面红旗?……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解题的训练,因为训练和练习是使学生在迁移中内化知识、形成与巩固解题技能的重要途径,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等灵活的练习。“条件开放”指适当增加多余的已知条件,造成干扰或者创设条件不充分的题目,要求学生补充合理且能产生多种不同的可能答案,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刻性。“问题开放”指的是出示多个条件,而且当中的条件彼此都有关联,再由学生独立去组合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展其思维。“策略开放”就是在解决问题时,不但注重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重视解题策略的优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优选意识,使其在有实践、有思考,且策略多样化的各种灵活的练习运用中获得解题的技能。

2.形成策略,深化认识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数量关系,分析法、综合法,直觉猜测、数形结合、抽象与概括、变形转化等等)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如把条件和问题连一连,条件是:有4排教学楼,每排有6间教室;4排教学楼共有24间教室;有24间教室,平均每排教学楼有6间。问题是:有几排教学楼?一共有几间教室?平均每排有几间教室?这样的题目有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教师让会的学生先说说解题方法。学生说:先要读懂题目了解题意,再分析题目里的条件告诉我们什么数量,像第二个条件已知份数和总数,那问题应该是求每份数的,所以与平均每排有几间教室连在一起。其余类似的题目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这位同学的话音未落,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特意指了一位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回答,效果很好,讲解得很有条理。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路、数学策略、数学模型,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新的、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通过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提炼,还有情感的交流,使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把握新起点,升华认识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6篇

【关键字】低年级学生 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一、引言

在大多数人眼中,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安排和家长的逼迫下完成家庭作业,从来不去考虑小学生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往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需要从小培养,采用合理的办法。所谓的问题是需要研究和学习之后解决疑难的问题,这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加入个人积极思维的活动,这也正是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针对数学问题,前人的解决办法和思路都是常规性的,没有突破性的思维,这种依赖式的思维方式只会要低年级的小学生没有进步空间。下文主要考虑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面要低年级学生也成为高手。

二、低年级小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

1.学会感受问题的存在。数学教学中虽然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知识量的限制,但是,人的认知能力一般是开始于“问题”这一环节。所以,需要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中体会到发现问题这点。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从发现问题,到学习,再去尽力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每个流程都很重要,必不可少。这也正是学习的可贵之处。

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求圆的周长,在学生没有接触公式之前,先安排给学生任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工具主要有铅丝,此时相信小学生们都涌动起来,积极加入课堂中区思考考试给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要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这一点,进一步为学习和解决问题做铺垫。

相信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还不明白圆周计算公式,,他们一定会想到把铅丝绕着圆一周,最后把圆周问题变成度量直线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2.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导致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受到影响,所以,小学生从小就应该不断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去发问,爱因斯坦曾今也说过,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提出问题,给学生机会去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自主的提出新型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替换法时,要思考为什么要使用替换法?不用替换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吗?用了替换法有什么好处,能简化计算的过程吗?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相信只要认真思考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三、学会自主思考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对解决问题这一概念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发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都是依赖家长或者等待老师上课讲。这种依赖性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要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摆脱单方面传授这一思想。给予学生更多是引导,而不是直白的答案,相信学生在思考的整个过程一定会发现很多知识,并且一定能学到更加宝贵的学习能力。要坚信低年级的学生照样可以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不仅仅是接受者这一角色。

传统的教学在教学方案上都是把老师当成主角,学生仅仅是听课状态,而新型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把关系反过来,主体地位变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积极的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比如在不能整除的除法问题中,多出来的那部分怎么办?老师分配给学生一个相关的问题:把8只笔发给3个同学,而且要保证每个人分到的数一样,该怎么分?老师分个每个小朋友8个小棒,学生自主去实践,最后要求学生提出解决的过程。

四、小组形式解决数学难题

低年级的学生对合作这一概念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合作形式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很有帮助,所以从小就应该要他们适应这种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形式不仅可以要学生学会沟通,还可以互相之间提示,配合,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多数都是被广泛的用在高中大学群体中,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把很多精华思想汇聚到一起,虽然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问题还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从小开始,不断的去适应和成长。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老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分析,比如“球体的认识“,老师分配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可以说它是球体,球体的大小以什么区别等等,相信这样的形式可以促进小组的活跃性,小学生们可以把生活中见过的球体拿到小组中分享。类似的讨论性学习能够把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来,比起老师上课一直讲课的形式更加有效,更加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习和增加知识,而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点为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更有价值。遇到问题首先要有勇气去尝试,独立的思考之后需要找到合适的办法,通过交流筛选出最优的办法,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培养起来的正确学习习惯。之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运用,低年级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对此深有体会。

六、结束语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时候虽然只是在不断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但是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空间还是有很大的,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潜力去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把他们自己的思想风格加入到思考问题中,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去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潜力会得到最大能力的发挥和挖掘。只要低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的数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不要小看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也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思义.小学数学能力培养.[M]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目前存在的漏洞;而很多创意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也是由问题的提问产生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性思维,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寻题目的切入点和疑难所在,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不宜过于简单,这样起不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也不宜过难,过于困难的话学生可能无法进行有质量的思考活动。在思考问题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并且以老师提问的问题为线索,顺藤摸瓜,逐渐理清楚问题的脉络,进而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如:在进行“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问:圆柱体侧面积和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怎么样把圆柱体侧面积与长方体联系起来?最终圆柱体的侧面积应如何计算?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进行讨论思考,可以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简便途径,还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拘泥于一个方面。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变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比较大小时,就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第一,可以寻找中间量,分别与中间量比^大小,然后得出两个量的大小;第二,可以将两个数相减,根据差值的正负进行判断;第三,可以将两个数相除,将结果与“1”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进行提问,可以巩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后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题目,然后做出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思维更加灵活,并且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

四、将问题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鼓励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并非唯一的学习数学的场所,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数学的学习。比如:在超市买东西,可以教学生“认识钱币,并懂得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对速度的估计和距离的查询,可以合理安排行程,计算出发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实际应用问题,小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而不是过早的下结论,否定学生的思考结果。学生的想法有时虽然幼稚,但却有可能有许多闪光点,教师应当先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然后对于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对于正确的地方进行表扬,并使其将想法转化为实践。此外,还可以采取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将布置下的问题交给每一个小组,小组内部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能及时跟上节奏的同学,还可以给予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问题的讨论之中。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集思广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分场重要的环节。在现在的社会中,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困难而又重要的事情。通过“问题教学法”,学生可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问题的提出中启发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解决问题的思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教学策略

Italy knows for sure lodges the sentiment stratagem meets the sentiment slightly――to solve the question teaching of experience strategy

Lu Pinrong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topic teaching must be forms th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a channel. The student can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topic is not correctly the teaching only goal, the further said that in solves in the question p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the student to refine the general mathematics thinking method, namely solves the question strategy.

【Key words】Application topic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应当是形成解题策略的一条渠道。学生能正确解答应用题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进一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炼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强调策略的意义,是为了促成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学生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强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1 解题――不能“就题论题”只求结果

提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过分注重解题的结果,忽视了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是为形成策略服务的。教材提供的例题和习题只是提供了形成策略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策略的形成,体验策略的价值,才能真正形成策略意识。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解题模型,并最终形成策略,而不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

2 策略――不应“一厢情愿”主观给予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如,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与意义,掌握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等,它更多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

3 思考――不可“蜻蜓点水”只走过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即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的策略时,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一年级数的分与合、二三年级的用数字组数,四年级“搭配的规律”,几乎每学期都在用这个策略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体会了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因此,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起点,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数学思考的层层推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把“数学思考”作为时髦的课堂用语漫天飞。如,课开始导入可出示学过的数的分与合、用数字组数等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呈现教材例题“围羊圈”,有了前面的思考,学生就很少会出现简单的凑数了,只要知道长与宽的和是羊圈总长的一半,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有序思考也是逐层深入,每当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如导入部分通过对原有解题方法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新授知识例1强调“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试一试”则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逐步落实并深化了数学思考,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加科学化、深刻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4 思维――不该“可有可无”浮于表面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展开主动的探索性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策略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而策略的提升应与数学思想相贯通,并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一开始将720毫升果汁平均倒满6个杯子,可以直接用除法求出每个杯子的容量,然后改为将果汁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提出问题。现在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用720÷7吗?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矛盾冲突:现在不能直接用除法求出大杯、小杯的容量,原因就在于果汁分在了两种不同量的杯子里,即没有平均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由此产生了替换的需要,其实就是解决为什么要替换的问题。而在教学倍数关系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例1,改变大杯与小杯的关系为倍数关系后,再探讨大杯与小杯各自的容量,这样出示倍数关系是为了便于与相差关系的比较:同样是替换,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比出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替换的不同点,也就是解决怎么去替换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客观分析学生思维水平和解题基础,引导学生克服思维上的障碍,通过自主探索、交流思考、变式训练、对比分析等多样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经历动手画、交流说、尝试算等途径,感悟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推断、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学生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师也不急于结束例题教学,而是让学生及时回顾反思,逐步建构替换策略的数学模型,初步得出替换策略的优势――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策略因有了思维的层层渗透与逐步深入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为策略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应用――不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