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吉卜林《如果》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一、吉卜林简介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接着他又进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军民报》上。1889年他返回英国,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他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1902年他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

一个世纪以来,吉卜林在评论界的遭际无疑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吉卜林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生动描绘印度殖民地的风俗人情、精确刻画英印社会风貌而名噪英国文坛。他曾被提名为英国桂冠诗人。1907年,他又由于“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如果》是吉卜林写给时年12岁的儿子的一首励志诗,曾被译成27国语言作为学习的教材,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常以此勉励自己,激发前进的动力。

二、《如果》的追求真理之路

1.解读《如果》

在《如果》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希望儿子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思考:“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这是要求儿子坚定信念;

“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这是希望儿子明辨是非;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致走火入魔”,这是希望儿子不为外物困扰;

“如果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如果听到自己说出的奥妙/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生艾怨/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这是希望儿子胜不骄,败不馁;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还是冒险一搏,哪怕功名乌有/即使惨遭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这是要求儿子永远进取;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这是要求儿子刚正不阿、不卑不亢;

最后,吉卜林要求儿子还要有自由与尊严:“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动动摇不了你的意志/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做答对”。

全诗使用了多个“如果”的假设句,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从理想、信念、处世、待人等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生中会面临的种种考验,表现出对儿子的关爱、教诲和期待。

2.培养和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从最先的有自己的想法到排除万难、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是指思想者、创造者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心理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指一种非奴隶状态、非依从状态的思维,是思维破除种种束缚的一种自我展开和自我成全,是思维的触角向未知领域的自由舒展。独立思考是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品格,它表现为不盲从传统,不屈从私念,不惧怕权贵,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而是用审视的态度对待一切,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按自己符合规律的理性判断力行事。这些独立思考的特征和诗人对儿子期望是一致的。

独立思考的哲学精神对现实的批判具有真、善、美的特性。“真”表明这个批判不是感情上的任性和冲动,而是具有理性的力量,具有充分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在根据。“善”意味着这种批判不是一种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和一种表面活动,而是有着主体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本质批判。“美”则说明这种批判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以感性的属人的形式进行的。吉卜林爱英国,用他的话来说,这个国家独立150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就是作者信仰的“真”。所以,他不愿意她受到德国人的践踏。这应该是“善”。当侵略者的铁蹄就要踏上自己的家园,他变得热血沸腾,他演讲鼓励抗战,支持自己的儿子参加抗战。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吉卜林很悲伤,悲伤的同时他感到安慰,因为儿子用生命维护了信仰的“真”,那份“美”是无与伦比的。

3.独立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切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之所以能不怕种种困难,克服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坚持独立思考,说到底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是为了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是崇高的,是迷人和充满魅力的,是令人振奋并值得为之付出的。探索真理会使人生因而辉煌,法国作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真理。”

为追求真理会使人死而无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法国作家拉・梅特里为追求真理奋斗了一生,他感慨道:“愈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一颗由热爱真理而燃烧起来的心……一下子就转入了一个最美的世界,在那里享受天神才配享受的快乐。”

独立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以追求真理为其动力和灵魂的。一个爱真理的人.必定大公无私、独立自主、光明正大,他反对一切奴颜婢膝、束缚心灵、玷污精神的思想和倾向。诗人要求儿子“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总之,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的创新和理性的弘扬。而诗人认为儿子如果做到了那一系列“如果”,也就是独立思考,“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三、结语

21世纪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从哲学的角度讲,就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对于正处在长知识、长智慧、确立世界观这一关键时刻的青少年,怎样加以引导,怎样使之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和修养呢?在诗人吉卜林的笔下,一个人应当具有的完美人格是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永远进取,还要有自由与尊严。实际上这首诗对当今社会的广大青少年同样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受到种种心理压力时,如果能够去细细体会和认真领悟这首诗的深刻内涵,这种激励作用就会成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心理调控能力而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的巨大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琢磨一下这篇意味深长的诗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重读吉卜林才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Kipling,Rudyard,Something of Myself[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ons.,1937.

[2]Kipling,Rudyard,A Kipling Treasury[M]London:Macmillan and Co..,1940.

[3]Moore,Gilbert,J.R.Kipling and Orientalism[Z].London:Croom Helm.,1986.

[4]白戈.提倡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兰州大学学报,2001,(2).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创新;民主;质疑;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它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要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敢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实际抓起,把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比如,假设某加油站存有若干椭圆体油罐,让学生结合小学、初中学过的体积公式,来推断椭圆体油罐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这加油站供存油多少?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会先掌握椭圆的体积公式,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另外,应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去了解彩票的中奖率。学生自然就会更加理性对待彩票的购买。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展开多项思维,诱发创造动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解法,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而且教师可以用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的不完善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或方案,教师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以免打消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做到不恃书,敢于大胆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的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头脑中才会产生疑问,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应该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再进行针对性讲解。如果教师讲在前,不仅妨碍学生思考、制约思维的展开,还难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讲课时应少一些暗示,让学生多一点尝试,学生自己能发现的东西教师不讲。这样,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到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渗透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4篇

冯友兰提出“人生四境界说”,这是他对哲学的一大贡献。我们可以尝试对此说稍加拓展:一是生物境界——最低的境界,温饱食色而已,是乃凡人;二是功利境界——名誉、金钱、地位和权力,是乃俗人;三是认知境界——“宁愿找到一个因果解释,而不愿获得波斯王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语),是乃高人;四是道德境界——道德完美,上不愧怍天地,下不辱没先人,中不违背良心,是乃完人;五是宇宙境界——超越凡俗,融入宇宙,不图得失,不计生死,是乃超人。所以,人格的第二意义是人生境界意义——人生价值追求达到的境界决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培养有赖社会环境。宽松的社会环境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能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才有独立人格。精神束缚,人格扭曲;精神压抑,人格萎缩。萎缩的人格不会有优秀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创新。当代士林敬重陈寅恪是因为他保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在不容易。所以,人格的第三个意义是精神意义——精神即人格。精神的原则是自由,独立思考,自由意志,则人格独立,人格高尚。

但是,人既是利欲的载体,又是道德的载体。利欲是利己,为人所共有;道德是利他,有高有低。道德高则人格高,道德低则人格低,没有道德则没有人格。学界有“道德金律”一说,我愿借题发挥,作新的排列——道德铜律、道德银律和道德金律。孔子要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道德,不损害他人而已,可视为道德铜律;耶稣要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爱邻人如爱自己”,非只不损害他人,还要爱他人,兼有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可视为道德银律;孔子又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道德,他认为做到这条就是“圣人”了——尧舜未必完全做到了——可视为道德金律。所以,人格的第四个意义是道德意义——按做到道德铜律、道德银律和道德金律区分人格的高低。当然,还有人这三条哪一条都做不到,自然属于人格低下。

(摘自《中国青年报》)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5篇

扩大课堂思维量――行动更要心动

要扩大课堂的思维量,教师可以不停变换条件,给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难度、广度,或者通过提问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讲解习题甚至上课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扩大思维量。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当教师给学生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任务时,他们便给了学生练习更高级心智功能的机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桃”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民主的互动――重心在于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里师生互动,本质上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学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要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氛围,在教学中多讲“你认为”,少提“我认为”,把互动的重心导向学生,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真实想法得到自由表达,唯有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方有可能形成。

让“等”成为习惯――沉默也是种思考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等”的过程,他们就永远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不会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所以,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应该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每个人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不发音,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些都简便易行,长期坚持直至成为习惯,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空得到保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也会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

进行专门思考培养――思维是可教的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6篇

的自学能力呢?

一、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其独立精神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能独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独立,甚至采取措施"逼"着学生独立。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归纳中心,自己列出文章结构图表。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水平不同,所列图表各式各样,只要基本是对的就可以,教师并不要求全班一样。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独立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学生的课前自学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自学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籍,进行课外实践来独立获取丰富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过程。落实这个环节是通过布置初学思考题来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从思考题中明白自己该学什么和怎样学,逐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前自学的习惯,达到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大胆探索,训练他们有目的、有条理、合理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样让学生独立学习新内容,就可以达到“有疑可思,有路可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造;精神培养;科学意识;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30-01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智力,丰富学生知识容量,锻炼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指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科学,参与科学,献身科学的心理品质。一个人不热爱科学,没有创新意识,缺乏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公关意识和高尚的情操,要在科学领域有所突破是不可能的,科学意识和创造意识是紧密联系的。要在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离不开创造精神;而创造精神又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因此,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一要积极启蒙和正确引导学生的科学潜能、开创科学途径。在知识传授中,要适当留有问题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质疑、思考、感悟、探究中体验科学内涵,萌发科学灵感和创新机遇。同时,还要辅助于科幻读物‘科技实践、科技制作等,增强科学意识,体验科学的成就感/二是启迪学生热爱科学的人文精神。在创新中发现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奥秘’转化科学成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寓科学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将科学家、杰出人物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展现揭示,以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科学,增强学生的科学人文关。

二、 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造个性是在创造活动中个人心理品质特征的反映。它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独立性与自主性、勇于怀疑与富于冒险精神等。

教师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就要做到:

1、营造创造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发散思维、质疑提问,敢于否定教学内容,敢于否定教师观点,敢于对复杂现象和奇怪的事物发表不同见解。要解除束缚学生好奇心的心理障碍和清规戒律,抛弃封闭学生多向思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宽松平和的空间里打开想象闸门,奔放思维激流,积极发言,阐述见解,增强求知欲望,开启创造心灵。

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关心观念,变革模式。大胆摒弃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的陈规陋习,消除求异思维中挫伤学生能力的发展、压抑学生独立思考的种种因素,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3、培养学生冒险精神。实践证明,如何一项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直至成功的漫长历程,其中不少项目不乏险象环生。在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教师要亲自指导、科学推理、规范程序、规范操作,避免险情发生。

三、学生创造思维培养

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创造的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要创新,既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个性,还要创造思维能力。可以说,创造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创作,如维纳斯的雕像,二泉映月的琴声,蒙娜丽莎的油画等,都是源于作者的创造思维。所以,创造思维还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一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敏锐快捷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二是打破心理定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克服惯性思维形成的心理定势,通过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收集新信息、研究新事物,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三是消除从众心理。人们的思维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容易使人们注重演绎,忽视归纳,盲目从众,唯师唯上,对群体压力不假思索,盲目屈从。求异 思维则是多种假设和构想中探求答案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提供,大胆创设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若干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多层面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23-01

小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阶段,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乃至学校要营造活跃的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融合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学习探讨小组,在每个组员轮流组织小组探讨活动。课下讨论要有宽松的讨论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难易程度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课下讨论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必须定期对课后讨论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检视,从而保证课后探究的高效进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数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开辟一个思维翱翔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