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初探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18-01

一、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

对于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研究,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开展的比较早,研究也比较深入。而我国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管理理论相比西方国家而言要落后很多。目前,从我国现有的造价管理理论的学术杂志中可以看到,设计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章非常之少,实际上从目前来看,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上我国基本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国际现有的成果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去研究我国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办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的在建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要想更好的完成建设项目,就必须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虽然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却存在很多空白之处。也有待遇开发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大量的国家投资项目及各种各样的企业投资项目正不断的扩大。为了更好的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急需对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便全面的提高投资工程的经济效益。

二、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必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这必须首先要明确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工程造价风险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工程项目造价所处的环境和认为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建设风险一直存在,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由于工程造价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时无法完全消除这些风险因素,只能通过科学手段和管理方法,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概率,减少工程的损失,这使得工程造价风险又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实际的质量和设计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也使得造价风险存在可变性。由于工程造价风险一直存在,因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存在持续性。

三、加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评估和甄别

工程造价风险的甄别就是要在风险出现以前,对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工作,做出科学和合理的判断,进而实现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目前工程造价的风险甄别方法有:流程图法、财务报表法和专家调研法等,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特点,这些甄别方法一般是交叉使用。但是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存在复杂性和可变性,对于风险的甄别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管理者对工程进行动态和全面的分析,灵活运用工程造价风险的甄别方法。

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估就是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 分析,进而确定风险可能出现的时间、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等,在确定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发展的预测,充分考虑单一风险因素和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寻找有效的对策来降低工程造价的风险。目前风险评估方法有:风险初步分析法和安全检测法。在对工程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参考大量的工程数据统计资料、工程进度等信息,提升风险评估的可靠性。

四、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处理措施

1、选择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对策

前面分析道所有的工程项目的造价都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在处理实际的风险时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科学合理的策略。事实也证明了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对工程实施科学的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将工程造价风险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于提高工程效益局势良好的效果。当前工程造价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自留、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手段。在策略选择过程中需要结合风险评估,权衡利弊,选择最合理的应对策略。

2、做好风险的处理工作

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重点还有处理风险事件。对于所有的工程造价的风险并不是都可以通过甄别和评估手段来实现预测的,这需要有极强的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对风险发生前的处理,这主要是对风险进行甄别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预先处理,优先处理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二是风险事件处理,这是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处理,一般的处理方法有容忍方案、消减方案、分担方案和应急方案和化解方案等。

五、提高工程造价抗风险能力的策略

1、强化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环境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环境会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人员的控制主观能行和控制意识。影响风险控制的环境因素有多方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造价、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企业首先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只有拥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管理人员才可能确保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强化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环境。

2、科学地评估工程项目的造价风险

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高质量的风险评估结论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效果。如果工程项目 在开展之前已经做了全面的风险科学评估和甄别,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就会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的采取应对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风险。例如工程招投标阶段,由于投标方已经充分了解工程造价的风险种类,对于低风险的分包工程尽量压低价格,对于高风险的分包工程尽量报高价,这样在工程预算阶段,减少的工程款项将会大大少于增加的工程款项,投标方也会获得较大的利润。工程造价的风险评估基本上都会经历风现在甄别、分析研究、管理和控制处理过程。工程开展过程也显示当工程项目的内外环境发生改变之后,风险发生的几率很高,因此企业同时还需要做好内外环境改变之后的风险管理,尽量提高工程造价的抗风险能力。

3、加强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活动

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控制活动室工程管理人员实施管理的有力保障,也会涉及到很多内部职能部门,企业必须根据工程开展业务流程设立相应的控制活动,尤其是对工程重要业务环节制定详细的控制方案和措施,确保工程在面临风险具有应急处理措施和应对方案,从而提高工程的重点项目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4、加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监督和信息沟通

如果工程管理人员要想加强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活动,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就需要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工程进展信息,将掌握的工程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再反馈给工程其他相关人员。因此工程项目必须要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提高工程造价抗风险能力的措施之一。工程管理人员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的成本,加强工程项目的信息沟通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工程开展过程中加强内部监督可以有效地确保包各项指令良好的执行。加强内部监督和信息沟通交流可以确保工程造价的良好控制。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控审计;营销管理;影响;分析;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的风险。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企业的营销系统通过内控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审计定义

内控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二、内控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意义

内控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内控设计的开展,能沟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发展。(一)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无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对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可以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管理战略、投资规划具有明确的方向。内控审计通过对外部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架构、营运管理运行情况等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进分析和预测,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绩效考核体系企业营销管理的好坏,除了经济环境、企业自身因素外,营销员工的能力与水平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目前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营销员工的素质能力考核,但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不科学、不透明公正等问题,每个营销员工无法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营销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内控审计体系可以协助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效果,提高营销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切实保证企业营销政策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三)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型组织,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活动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基础而展开的。企业的盈利目标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实现,所以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营销管理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则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水平。内控审计系统可以在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监督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保证企业的资产、人员、资金等企业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内控审计独立于企业其他的运营管理部门,受企业的决策领导层直接领导,可以以客观公正角度监督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协助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三、运用内控审计增强企业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那么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审计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利用内控审计识别营销风险内控审计需要通过参与营销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调查表分析等方式来识别、确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协助营销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营销管理规则,以对营销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与防范,提高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利用内控审计建立高效绩效评价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中员工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优秀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营销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同时也能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入内控审计制度,通过周期性的内控审计,可以及时分析评估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否科学、完善,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及营销系统管理层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正,确保营销管理内部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企业的活力。(三)利用内控审计完善企业营销战略科学、有效、可执行的企业营销战略规划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发展优势。内控审计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营销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战略定位等各方面的审查、评估,对具体的营销计划、执行方案、收益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保证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同时,内控审计通过周期性的监督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及营销流程管控情况,来评估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科是否科学有效。内控审计通过这种局部到细节的管控方式,完善企业的营销战略。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与创新,内控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能够企业识别营销管理风险、优化营销系统绩效考核效果,并且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障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琛伟,马海明.分析企业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影响[J].现代国企研究,2017(20).

[2]富闽鲁.营销审计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投资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大,融资规模大,如果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财务危机,那么这种影响不仅会波及投资集团公司的基础产业,还可能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尚不发达,如果投资集团公司出现风险,这些风险将会很难化解。因此,及时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投资公司 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

一、投资集团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1、可控风险。投资集团公司的可控风险主要包括产权管理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其中,产权管理风险是指在投资集团公司产权管理活动中因为不可预计的因素导致的财务损失;融资风险是因为债务融资造成的,在投资集团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债权的期限结构不合理会加重企业的筹资成本,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上升;投资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决策失误导致的风险,在企业中,决策的失误以及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致使企业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收益分配风险在投资集团公司中主要是由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造成的,收益分配政策的不合理会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

2、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来自外部,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会计政策等,在企业当中不可控风险的产生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时期国际经济形势或者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货币政策的风险影响最大的是融资比例高,尤其是对外融资高的投资公司,如果国家实施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那势必会将公司的融资成本提高,使公司的融资难度提升;税收风险是很常见的,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对公司的税收负担、公司的经营利润带来影响;会计政策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外融资公司,在会计政策变更的时候,财务指标往往会发生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都会影响投资公司的资信状况以及公司的在融资能力。

其实,面对风险是没有企业可以完全规避的,在所有企业当中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防范风险,尽量地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减少公司的损失。

二、投资集团公司风险控制的主要对策

投资公司的性质与业务活动就决定了公司势必会比其他公司面临更多风险,这就凸显了风险控制手段的重要性,投资集团公司可以利用财务风险管理手段来对风险进行预防,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意识对实践是有着指导作用的,在投资集团公司当中,首先应该树立起对风险的重视意识,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将风险管理意识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部门中去,将公司的筹资投资决策提到战略的高度,增强决策对风险的预判性。在风险防范意识的树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内部控制机制中对风险的强调力度,对员工以及管理层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意识培训,使得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都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形成风险管控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风险对抗性。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

首先要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将企业的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可以根据现阶段的管理制度以及经营管理的特点,将风险指标按照风险控制的流程以及风险的关键点将风险控制权利层层分解下去,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集团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包括的是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的议事规则,要将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岗位以及业务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与公司相匹配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审批授权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

其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将风险管理对岗位职责的要求明确,将集团中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方案结合风险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科学地设置起来,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架构。此外,在公司必须具有胜任能力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避免风险管理组织的失效。

最后,公司应该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投资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对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真实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投资集团公司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地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管理层手中,设置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公司的风险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3、建立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机制是为了防止投资决策失误建立的,在建立投资决策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投资决策前,必须要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一工作可以交由公司内部的专业部门负责,也可以聘请外部机构。其次是要建立专家委员会。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应该邀请或者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决策提供必要帮助。再次是要建立申报项目审批程序,申报项目审批是为了完善投资决策建立的,是要为投资决策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对投资的流程进行系统化的规范。最后是要建立监控机制,在项目的实施环节进行必要的监控,公司可以设立专员对投资项目实施跟踪监督及评估,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适时地调整。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相当于公司风险的防火墙,能够对公司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可以按照公司的财务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并且向公司的管理者提出预警,预警系统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权益比率、现金比率、投资规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要不断结合实际将风险分析预警系统完善,构筑风险防范的防火墙。

5、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财务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公司造成损失的应该严格按照责任追究管理人员或者业务人员的责任。责任追究制度应该追求尽力的公平,不论是决策层或者是普通职员,只要造成了失误的就应该追究责任,还可以按照情况的严重性对相关人员辅以连带处罚。责任追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罚款、强行休假、调职离职等,一定要严格实施处罚行为,保障责任追究制度的严肃性,从而提高公司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控制的力度。

结束语:

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投资集团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可能会更多,公司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曦.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J].企业经济. 2012.07.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4篇

一、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对复杂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运用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的过程。AHP用于决策分析对一组方案进行优先排序,一般经过如下步骤:

(一)评价可行方案,建立基本模型 本文以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为目标层;世界钢铁动态(WSD)评价指标体系(2008)将全球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总结为规模、扩展能力等23个指标。对该23个评价指标归纳汇总可以将其分别纳入获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四个维度,详见表1。本文拟以获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为准则层。近十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方式包括:联合、重组、股权受让、收购、整合、战略合作联盟、合资办厂等。综合考虑国内钢铁企业并购战略的实际情况和并购战略理论,本文以股权受让、兼并收购、战略合作联盟、合资战略为方案层。其中,股权受让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东权益有偿转让给他人,使他人取得股权的民事法律行为,如2005年首钢受让水钢34.6%股份;兼并收购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通过合并或收购的方式合并成一家企业,如2006年沙钢收购淮钢;战略合作联盟在本文中指关于就一方在较长时期内为另一方供应、生产、销售或分销商品或服务的合同,如2006年宝钢与马钢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合资战略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共同出资创建一个新公司,如2005年武钢与柳钢组合成立武钢柳钢联合公司。

因此,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层次结构图。

(二)各层要素比较,建立评判矩阵 运用T.L.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请并购战略管理专家和从事钢铁企业战略管理相关工作五年以上的管理人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各层要素进行两两定量化比较,构建评判矩阵,其中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各准则层要素对目标层的成对比较矩阵A-B如表2所示。同理有C-B1、C-B2、C-B3、C-B4矩阵(具体矩阵此处略)。

(三)计算各元素的相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上述评判矩阵的基础上,运用T.L.Saaty提出的方法计算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基本步骤为:

(四)层次总排序 对各判断矩阵进行权重计算获得特征向量后,便可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各层次对总目标即最上层因素的总体权重。通过层次总排序得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排序如表4所示。

二、钢铁企业并购战略选择方案

经过上述模型的计算分析,我国钢铁企业并购战略优先次序为:兼并收购、战略合作联盟、合资战略、股权受让。这一结果与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践相符,超过50%的并购实践以兼并收购形式完成。各准则层要素所占权重分别为获利能力(0.5579)、市场控制力(0.2634)、抗风险能力(0.1218)、创新能力(0.0569)。可想而知获利能力在企业界受到广泛关注,在钢铁企业实施并购战略时获利能力也是企业首当其冲的要素之一。企业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和利润,市场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均在一定程度上辅佐于获利能力。

(一)兼并收购 兼并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并购方式,兼并收购必然导致主体自身规模扩大,同时提高市场地位,提升自身在谈判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自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并购战略也开始广泛实施,2005年鞍钢与本钢合并组建鞍本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2006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成立新唐钢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收购淮钢等。兼并收购战略对于提高钢铁企业集中度,优化钢铁产业结构效果显著,同时兼并收购可以实现钢铁企业自身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应对外部竞争,获得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兼并收购战略导致大量现金流出,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同时被兼并收购钢铁企业与自身在生产、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异同,兼并收购后需要一定的调整磨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处理或经营不当可能会对钢铁企业自身带来潜在风险。另外,兼并收购在获利能力、市场控制力、创新能力三个要素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并购方案,同样表明了兼并收购战略在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战略合作联盟 战略合作联盟广泛存在钢铁企业间以及钢铁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运营当中,其优点在于协议易达成、投资少、减少因独立存在导致的不确定性,易实现双赢局面。随着全球钢铁产品竞争白热化,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钢铁企业必须不断壮大自身的阵营,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达到竞合的局面,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合资战略 合资战略形成了新的公司个体,利于企业与外部的交流并扩大经营网络,实现全球化经营,做到共担并转移风险。通过合资战略可以间接影响欲并购重组的企业,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格局尚处于国内省市区域内的整合重组,实施合资战略的钢铁企业较少,且成功率不高,如2007年宝钢与邯钢组建邯宝公司,最终以宝钢集团退出收尾。

(四)股权受让 股权受让对于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而言贡献不大,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指导下的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施仍然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主,因此股权受让战略在此时期的钢铁企业并购实施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股权受让能够提高自身的扩展能力和市场控制力。

三、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纵观世界各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可知,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低于巴西、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钢铁强国,且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已经经历了从单纯扩大生产能力到有目的的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过度;并购重组也开始从区域内整合重组向跨区域的整合重组转移,从强弱协同整合重组向强强联合重组过度,同时跨国钢铁企业也开始进驻我国钢铁市场。

(二)展望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战略的优先次序为:兼并收购、战略合作联盟、合资战略、股权受让战略。总体上讲该优先次序与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施现状基本上一致,但是这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非市场因素,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大多属于政府划拨,并不纯粹是市场导向下的兼并重组。另外本文只是单纯的从定性方面指明了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战略选择次序,并未从实证的角度去验证这一战略选择次序。

参考文献:

[1]戴魁早:《中国钢铁业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29期。

[2]赵黎黎、黄新建:《国内外钢铁产业整合重组模式比较分析》,《求实》2010年第10期。

[3]张吉军、孔令琪:《我国钢铁产业并购重组的实施途径及政策建议初探》,《理论月刊》2010年第4期。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投资;盈亏平衡点;评价指标

科研项目投资是一种以特定建设项目为对象,直接与新建项目有关的长期投资行为。项目投资决策的评价与分析是企业财务活动重要的部分,因为项目投资的规模大、风险大、回收时间长,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大。因此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风险评估十分必要。

新投资项目由于处于项目的初始阶段,科研人员只注重技术层面上的风险,专业方面的局限使他们无法从整体上看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而财务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新项目的财务风险,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介入项目的管理,结合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将风险量化并告之项目管理者,对风险进行预警,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评估项目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以判断项目的风险是否存在,在对新项目进行日常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定期或动态地将预警指标与临界值进行比较,若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则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使核心的决策人员能够随时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资料。

对新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首先从调研阶段开始,项目的调研阶段主要是由新项目科研人员,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该项目的信息,如设备购置价值、原材料价格、单位用量、损耗率、人工、工时、以及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外部的年需求量和该项目目标利润率等等基础信息,并据此出具调研报告。

其次,财务人员根据新项目科研人员在调研阶段出具的调研报告,根据其中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财务的分析方法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项目各风险值的说明,如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通过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的测算计算出投资回收期,同时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对比可以让管理者知道投资回报期是否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范围之内;通过估计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如销售量、销售价格、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固定性成本等)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时候,项目的投资决策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利润值等)将相应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以此来预测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及分析投资决策指标,明确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成为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一、盈亏平衡点分析

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收益转折点。它是指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所须达到的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即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是投资或经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数量界限。近年来,盈亏平衡分析在企业投资和经营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盈亏平衡点可以用销售量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也可以用销售额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如果预期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接近的话,则说明项目没有利润。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盈亏平衡点可以通过研究产品的单位售价(P)、单位可变成本(V)以及总固定成本(F)来计算。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水平成比例变化的要素,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利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数量变化的费用。通常包括折旧费、租金、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以及办公费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BEP=F÷(P-V)。

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并提供给我们的管理决策人员,比较根据目前市场信息所预测出的销售量,是否达到了该最小值,如果没有达到就看其改善及增加销量的可能,以从销售方面确定产品的风险。

二、投资决策评价分析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标准和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按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称静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的指标称动态指标,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投资回收期可以自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也可以自项目投产年开始算起,但应予注明。

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其具体计算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均相同,则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如下: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原始投资合计÷投资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建设期。

2.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份的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是作为评价项目投资价值的参数的一种方法,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

投资收益率(ROI)=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将计算出的投资收益率(ROI)与所确定的基准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其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指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投资收益率考虑了项目有效期内的全部现金流量。

(二)动态评价指标

1.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净现值(NPV)=∑NCFt(1+K)-t+∑Ct(1+K)-t

净现值(NPV)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当NPV>0时,说明该投资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具有财务可行性;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不可行;净现值(NPV)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状况;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其取舍标准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准收益率ic也称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基准收益率的确定一般以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资金限制等影响因素。

2.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净现值率(NPVR)=项目的净现值(NPV)÷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PI),是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获利指数(Pl)=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净现值率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它(下转281页)(上接279页)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即获利能力。

4.内部收益率(IRR),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而不是你所想的“不论高低净现值都是零,所以高低都无所谓”,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想法了。因为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前提本来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IRR大于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内部收益率法能够把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

通过对盈亏平衡点(BEP)的运用,计算出各因素在保本的前提下所达到的最大风险值或者说完成某一目标下的最高风险和最低风险指标,及这些风险对项目相关参数的影响情况,预测有关因素对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以及投资回收期等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项目所能够承受的风险大小,将静态的管理数据转变为动态的风险评估数据后反馈给项目决策人员,推动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各个要素的变化对项目相关的财务参数产生的影响,便于有效的进行项目后面各阶段的评审和实施。

新投资项目的盈利及成功产业化,其前阶段的实施过程不容忽视,风险评估对新项目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进入新项目投资的资本,其目的是追求投资的高收益,对新项目的风险投资也只有在保证能获取高收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资金来源,而高收益的保障就是要对新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正是我们新的科研项目能够成功运行下去的制度保证,我们都是在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减小项目运行之初所存在的风险,运用以上的评估方法加上合理的风险评估方式也可以得出理想的评估效果。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会计行业和系统面临更多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会计风险势在必行。会计风险是指企业在会计活动中因各种无法控制的内外因素造成不利或者严重后果的影响。认真研究会计风险的各种特征,分析影响会计风险的各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控制措施,降低会计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财务运行稳定。

1完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企业会计管理必须有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的会计行业和工作环境,让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工作,规范会计的行业行为。2006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相对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随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修订,推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的会计法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以更好地降低会计风险。在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法律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首先应该尽可能地缩小政策的选择空间,相关政策的规定一定要做到具体细化,便于操作管理和监督。其次,压缩企业财务报告的粉饰空间,增加适当的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和要求,一些重要的非财务信息需要连同财务信息一并呈报,做好更多关联交易的纰漏。再次,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外已经形成融合的市场,我国各项制度和法规需要做好与国际的接轨,依照国际惯例规范国内制度准则。最后,还应对企业会计的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增强制度的灵活性,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反映一个企业经济业务的发展变化趋势。

2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强化监督是降级会计风险的最为有效保障,做好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强化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做好行业监督。会计首先接受国家监督,国家审计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等部门依法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做到审查,企业有义务配合监督监管部门的工作,并向他们的提供最为真实的会计信息。国家监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最为有效保障,只有强化国家监督,依法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才能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会计工作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披露更多的信息,尤其是接受股东的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置于社会的阳光监督之下,才能降低各种风险。社会监督的公正性和中立性非常突出,监督面更广,监督更为全面细致,对他们的评价更为中肯客观,也最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内部监督是确保企业会计风险的最为快捷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会计中的问题,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或者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企业依照相互牵制原则确保各个部门的独立和制衡,既要保障独立顺利开展工作,又要真正做到监督,并做到定期轮岗,真正实现有效监督。

3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对企业风险更好地管控,借鉴我国气象部门的预警机制,监督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的工作定期做好全面审计评估,对企业会计的风险系数作出一定的预判,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当企业经营和会计工作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增多时,及时会计风险指数,提醒决策和管理部门做好防范。根据预警机制,做好与之相应的配套应对机制,根据风险系数的不同,制定完善的控制体系,能够及时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和策略,降低和化解风险,确保会计安全。设计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一定要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能让风险预警机制流于形式,能够针对企业经营设计,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行业特征和市场环境,能够针对会计工作的常见问题,还应确保这些应对策略可行性。比如,建立应收账款回笼预警机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客户质量、客户的经营特点和行业环境、客户的诚信度、客户资金周转能力和偿还能力等,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制定不同的预警机制,不能一个模式,不能一刀切。这样既能够降低企业的会计风险,又能够保持更多的优质客户,还能防止丢掉客户和市场份额等情况的发生。

4强化从业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

从业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是影响企业会计风险的直接因素,降低企业会计风险应该从会计固有风险和工作主要因素分析。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影响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因为业务不熟练,因为统计分析能力不强,在操作环节或者具体工作中出现疏漏,带来全局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的敬业爱岗意识强弱也是影响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他们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直接影响会计的工作质量,甚至带来非常大的会计风险。强化会计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是降低会计风险的最为直接的方式。选用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让业务能力过硬、诚信度高的人员从事具体工作,减少失误和风险。强化诚信意识,做好各种教育培训,确保会计人员既懂业务,又懂法律,能够依法做事,做到律己守法;树立制度观念,坚守职业操守,坚持会计准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好定期培训,组织会计人员有计划的进行后期教育,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外派培训等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监督会计风险,提高会计质量,为企业更好地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更好地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客观性、偶然性和可变性等特点,要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风险,做好全过程防控,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多个层面做好预警和应对,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剔除产生风险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降低风险发生,减少各种损害,真正服务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问题;策略

一、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引进项目管理的思想比国外相对较晚,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企业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管理体制不规范,项目经理部责、权、利不清晰,挫伤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企业组织结构庞大,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层级控制不到位;人员结构不完善合理,项目经理部责、权、利不清晰,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第二,企业战略管理意识不强,盲目扩张,导致经营与管理的明显错位。面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企业内外环境,企业尚未形成系统的战略思想和计划,企业决策层对远期发展没有通盘考虑,把战略管理简单地当成是目标管理,将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指标等具体经营目标当成战略目标,从而导致盲目扩张,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去追求产值。

第三,实施虚拟化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名义的收入增加,而实际效益减少。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1)成本管理的集约化,项目经理对制造成本负责,实行成本的过程预控。这种成本管理的效果比较好。(2)成本管理的粗放化,项目经理部以经济承包基数为基准,实际上是以竣工结算为制造成本的根据,成本管理的实效不好。(3)介于二者之间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有成本控制计划,但运作时以经济承包为主,结果以竣工核算为准,换一句话说是“事后算帐”形成了成本控制的“虚拟化”。

第四,项目抗风险能力差,导致工程成本超支、工期拖延、施工企业项目目标计划编制不科学。动态控制措施不得力,未能对项目管理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核心管理技术建立起可预见性和可追溯性的制度化与标准化的过程模式,施工过程中抗干扰、防风险能力差,导致工程成本超支、工期拖延,企业效益低下。

第五,我国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还只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需求。并且各种信息产品不能充分的应用到各种管理活动中,企业只是关注基本目标的管理方法,无法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应该依据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施工企业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核心,项目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施工人员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是项目经理,从而形成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界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并且要赋予一定的权利;完成任务后,还需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激励那些做得好的员工,这样就实现了项目成本管理实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各方相互配合,加强进度管理

实现所有员工都要参与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与控制。在进度管理中,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者则是项目团队的技术人员,进度计划的编制者则为中层管理者,同时中层管理者也是进度信息的反馈者,进度目标的制定者和控制者则是高层管理者,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目标的实现是离不开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之间的积极的配合。由于进度的快慢对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三方的影响相对都比较大,因而他们在此阶段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性,只有有效的协调配合才是明智之举。

(三)加强成本管理,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有效地控制好成本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施工企业,并不追求产品质量的最高性,只要过了合理水平就行,质量越高成本就越高。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质量预防费用、质量检验费用以及质量损失三者的结合后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任何工程项目均有不同的风险,管理者对承担的风险应有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工程项目来说。通常的风险管理措施有:(])加强施工组织措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部组建时,应选选配管理水平高、结构搭配合理的领导班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风险因素严密地控制,及时反馈信息,将风险降到最小;(2)优化技术方案。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从技术、经济、风险性等方面对各种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对选用的技术方案。要根据工程的地理、地质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从而对方案再优化; (3)转嫁风险。采取了转嫁风险策略,将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涉及第三者责任的损失转嫁到保险公司。同对。施工单位也可将人身伤亡、机械设备损坏等通过购买保险的办法补偿其经济损失。

(五)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较多且相互制约,项目管理的建设周期较长且各阶段关系较密切,项目管理难度也较大。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也应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现代化和信息现代化,从而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

抗风险能力分析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 客流预测 可信性评价设计运能 抗风险设计

1 客流预测的目的和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为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决策的主要依据,并在项目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客流预测各项数据,将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例如:

①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②选定轨道交通制式和车辆选型;

③确定系统设计运能,列车编组,行车密度和行车交路;

④确定车站基本规模,站台长度、宽度,车站楼梯和出人口总宽

⑤选择机电设备系统,计算其容量和用电负荷;

⑥选定售检票系统制式和规模,拟定票价政策;

⑦核算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评价。

由此可见,客流预测工作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可以说做好对客流预测数据分析和应用,是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和设计工作的起步点,是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和运营经济评价的基础,是项目风险的评价要素和关键。因此在轨道交通领域内,客流预测已成为一项专题研究,专题评审的专项课题。

2 客流预测的内容和难度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预测学。在我国22世纪60年代建设地铁开始,虽对地铁客流预测有所研究,但方法简单,尚属于启蒙阶段,当时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为建设原则,对地铁客流预测尚未放置重要地位,缺乏系统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使地铁建设原则转变为“交通为主,兼顾战备”。在思想上是一个大解放,在技术上与国外有了充分交流,并从国外引进了客流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随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使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学科。

多年来,客流预测的数学漠型经过我国交通专家的研究开发,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经多年积累资料,摸索城市客流的特征和规律,对各项参数和程序进行不断修正,已经逐步建立起—套完整的预测方法和计算模型体系,并还在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完善,使客流预测的可信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运用中要达到较高的可信度,仍存在较大的难度,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客流预测的难度主要是难在客流预测的内容和预测条件的复杂性。

2.1 客流预测的内容

根据实际运用经验,在轨道交通系统中,从系统功能要求出发,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前提下,按各设计年限、对客流预测的成果可归纳为如下五类基本内容:

(1)全线客流:全日客流量和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比例

①全日客流量,是表现和评价运营效益的直观指标,并进一步评价线路负荷强度的重要指标。

②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L咖,是为全日行车组织计划提供依据,在保证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行车间隔,提高列车满载率及运营效益。

(2)车站客流:包括全日、早、晚高峰小时的上下车客流、站间断面流量以及相应的超高峰系数。其中:

①高峰小时时段的站间最大单向断面流量。这是决定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确定系统运量规模的基本依据,由此选定交通制式,车型,车辆编组长度,行车密度及车站站台长度;

②全线早、晚高峰小时的站间断面流量。这是全线运行交路设计的基本依据,由此确定区域折返交路、折返列车数量、折返车站位置及配线形式。并计算运用车辆配置数量。

③各车站早、晚高峰小时的上下车客流量及相应的超高峰系数。这是各车站规模设计的基本依据,由此计算站台宽度;楼、扶梯宽度;售、检票机数量;车站出入口的总宽度等。其中晚高峰小时客流量对地下车站的空调、通风量计算具有控制性作用。

④此外,必要时应对车站客流进一步分析,预测到达本站的客流所采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类和比例。这为本车站附近女n何考虑停车场用地的规模提供依据。

(3)分段客流:站间OD表、平均运距及各级运距的乘客量

此项数据是为进行分段客流统计,制订票制和票价的分析,最终对建设投资、运营成本作财务分析,对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提出项目效益评价意见。

(4)换乘客流:各换乘站分向换乘客流量

这项数据对线路主客流方向的评价很重要。并为换乘形式设计和换乘车站间的换乘通道或楼梯的宽度的计算提供依据。

(5)出入口分向客流

根据每一座车站确定的出人口分布位置,对每个出入口作分向客流预测,并作波动性分析,为每个出入口宽度计算提供依据。

以上各种预测数据的内容繁多,要求较高,必然存在较大难度。

2.2 客流预测的难度

以上数据的预测,在各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从预可、可研、总体设计,初步设计等各个阶段进行分步预测,内容和深度总是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人细化。

回顾近年来,核对以往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营客流统计值相差较大,并非令人满意。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这需要我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主要原因是:

(1)预测年限较长,积累资料不足,预测技术尚须改进完善

从工程立项开始至建成通车,一般需要五年。然后再预测通车后25年的远期客流规模,总共要预测30年的客流,时间跨度大,难以掌握城市发展中晒隙、经济和人们活动的规律,不定因素太多。同时这项技术尚在不断发展研究之中,积累资料不足,数学模型和预测技术尚未定型,还须不断改进完善,对预测数据的把握,评价标准,都有很大的难度。

(2)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规划背景难以稳定

客流预测是必须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据。对城市范围和结构形态,用地分布性质,人口分布数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出行量等,均为预测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都是来自城市总体规划,而城市规划一般只做10-20年的近期和远期的城市建设规划,虽然也做远景规划,却是长远性和宏观性的规划。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发展过程是难于控制的,规划不等于实施,往往是规划超前于实施;也有规划落后于实施,这是少数。这些现象主要决定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总是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修改,所以城市规划是属于动态规划。由此可见,客流预测依靠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稳定的规划为工作背景,必将造成预测结果与将来的实际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难以估计的。

(3)票价的竞争性和敏感性,对客流量的波动性

乘客的消费观念和对票价的承受能力是难以控制的活动因素,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交通中各种交通的存在,必定会与轨道交通形成竞争局面,对于乘客来说,需要面对时间与票价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关键在票价。那么就看票价定位在哪个薪水阶层,乘距为多长的客流对象。这与运营的经营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在客流预测时,可以从需求进行预测,但很难对票价进行正确定位,也很难对客流量的竞争性和敏感陛进行数量级的准确分析,这需要长年在运营中不断积累和探索。从国内外运营经验证明,票价对客流是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同时也说明了票价对客流具有可调节性和可控性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

(4)线网规划不完整,线路总体规模不明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仅仅是在最近几年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虽然线网规划总是随城市总体规划而动态变化,有时候也会发生局部调整。一般来说,由于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形态和规模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对于城市远景发展规模也是相对稳定的。这对于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提供了基本条件。事实上有些城市对于线网规划还缺乏深层的研究,线网规划内容还不完整,对城市结构形态发展认识不足,造成各条线路建设的起终点和走向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严肃性。单条线路和线网关系模糊,往往会造成线网规划不稳定,线网总体规模不明,造成各条线路之间关系变化不定,尤其对已建线路的客流影响很大。使原预测的客流量值在量级上发生“质”的变化。这种情况已在国内发生多例,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客流预测是一门新生的预测学。由于对城市规划有极大的依赖性,对人(乘客)的思维和行为只能规划导向,不可强制;对客流量只能从合理需求预测,淡化未来的票价政策及其影响;因此,客流预测成果不可能做到准确性,而是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只能做到在预定的城市规划条件下,具有相对的可信性。

3 对客流预测值的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为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决策的主要依据,这在本文开始已经阐述,但按目前的方法和技术,只能做到相对的可信性,这是事实。我们应面对现实,既然客流预测只具有相对的可信性,那么如何评价和应用这些数据,为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决策服务呢,是当前值得研究的实际问题。

经多年来的实践,我国城市交通研究单位和学者,对客流预测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征和规律又有深层认识,在预测结果的数据上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加强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论证,使客流预测成果的可信度日趋提高,这是可喜的一面;同时我们还必须用积极和科学的态度去探讨和评价,要从预测的过程中找控制点,从控制点找关键,从结果看风险,从运营评适用性,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为此本文对客流预测的方法和过程,对客流预测成果的评价,归纳为如下评价要点。

3.1 客流预测的评价要点

①客流预测的依据和背景资料来源清楚,有据可查。

②客流预测的年限和范围正确,对已建或规划的线路关系明确。

③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清晰,选用的参数,经过推算论证,纵横比较

④客流预测的模型和技术成熟,经过实例验证,力祛可用。

相对合理。

⑤客流预测的内容完整,数据齐全。对预测成果经分析论证,从量级上宏观判断,基本可信。

⑥对预测客流进行敏感性分析,波动幅度基本可信。

以上客流预测评价要点,也是客流预测报告中需要讲清楚的内容。因为预测的背景资料、技术路线与有关参数,内容是否完整,都是摆在明处,容易判断。但预测的过程是看不到的。因此作为评审者如何评价其预测的各项数据从量级上宏观判断成果的可信度;如何对客流预测成果进行风险分析,这是评价的关键。

3.2 客流预测的可信度评价

在客流预测的评审中,要各位专家将每项数值进行推测、分析,再判断其正确性,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轨道交通系统规模的控制性关键,是全线各区间的高峰小时客流和车站乘降客流,上述数值起主要控制性的环节是全日客流总量。为此,把全日客流总量作为客流预测可信度评价的主控点是可行的。

在实际工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全日客流总量失控。有些城市对轨道交通某—条线路客流预测时,没有注意从线网规划的客流总量平衡,往往造成总量突破,必然使预测成果可信度严重下降,即无可信度。所以,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必须从全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线网去考虑,把握线网客流总量控制和分配。所以,对全日客流总量做好宏观总量控制是一个总体控制环节,是客流预测成果评价的质量控制点。

对全日客流总量评价,应注意几项参数选定。如:人口数量(包括流动人口)和出行强度;各种出行方式分配中,公共交通系统承担的比例和轨道交通系统分担的比例;以及轨道交通系统内的换乘系数。

上述基本参数,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战略规划所定。在客流预测时,必须与其保持一致。只要对轨道交通系统内的换乘系数估计恰当,轨道交通(全网)系统的全日客运总量估算是可信的。这样对每条线的总量分配得到相对控制,保证每条线的车站乘降客流和区间断面流量在运量级上不会产生太离奇的偏离。

以上分析说明,客流预测必须看重线网规划的客流总量控制和分配;对客流预测结果应重视宏观的量级的控制。这是对客流预测结果可信度评价的基本点。

4 客流预测值的应用和抗风险设计

客流预测是依据城市远景规划条件下进行预测的,客流预测的结果经过专家评审,只要认为基本可信的,我们应该可用。但是风险依然存在,可信度有多高,不会有人下定论的。还是要设计人员自己去学会分析判断,所以我们对客流预测结果的应用,既要现实一些,又要谨慎—些;既要重视定性分析,更要加强宏观性的量级判断,才能做好抗风险设计。

4.1 系统运能的概念

为了研究抗风险设计,先没定系统运能的几种概念,即设汁运能;储备运能;潜在运能。

设计运能:按客流需求设计的运能。即:按设计的列车编组、定员、运行密度而定的运输能力(万人次/h),设计运能必须满足远期设计年限的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的预测值。

储备运能:按运营系统配置的线路和设备,可承担的最大运能。这是按选定的列车长度为前提,根据全线车站的折返线,车场出入线的配线形式和信号配置的功能,计算出最大通过能力,取其中较小的值为控制性运能。上述控制性运能必须大于设计运能,并有一定的贮备系数。

潜在运能:考虑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提高的运能。一般来说,必须进行信号及相关设备的技术改造。开发原线路远期潜在的可发展的运能。

4.2抗风险设计理念

抗风险设计是在充分理解客流预测存在一定风险的前提下,针对客流预测的不捆角性和波动性,充分估计到客流预测数值有限的波动范围,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估计;在上述前提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设计运能,应采取的抗风险对策,以保证系统设计的运能,既能满足长期的客运需求,又能保证规定的服务水平,使该运营系统在未来的较长的刊期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就是抗风险设计的基本理念。

为此,在运行能力设计时,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客流可能比预测值大的风险,一定要留有运能余量储备;另方面也要考虑到实际客流可能比预测值小的风险,为保证运营的经济性,既要减少列车运行密度,又要保障正常运营的服务水平;为此,根据抗风险设计理念提出两个层次风险:基本风险和突破性风险,及其帽应的抗风险设计和适应性分析。

4.2.1对基本风险的适应性设计

基本风险是对客流预测数值的波动范围限定为-30%~+10%的条件下进行系统运能的抗风险设计。为此在运营能力设计时,提出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系统的设计运能必须以满足远期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为基本,而系统设备配置的储备运能

应具有+10%-+15%的储备余量;此可满足客流预测数值的波动范围限定值的上限。

在服务水平上应保证经济合理的行车间隔,在远期高峰小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时间不得大于3min的服务水平。此可满足客流预测数值的波动范围限定值的下限。

如果系统设计运能为30对/h,全线运能控制点是车站折返线,则车站折返线和信号的配置能力应比设计运能大10%~15%,符合运能风险储备的要求。若运营设备配置的运能为34对/h,贝悄备系数为13%。

如果实际客流小于预测值,按远期高峰小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时间不得大于3min的要求,即:运行密度为不小于20对/h,列车编组及长度不变,设计运能调整为24或20对/h,即适应预测客流下降20%-30%的下限。

根据当前的预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经验,因为城市规划往往是超前性较大,故预测数据向高突破较少;而城市中各种交通的竞争性和票价定位的适当与否,却对客流造成的波动影响很大。所以,客流风险正值取10%,负值取-30%,是比较符合实际。作为基本风险的波动范围是比较恰当的。

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初、近期和远期的列车编组应采用不同长度的列车编组方案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思路。使初近期运行的短列车,尽可能采用提高运行密度的方法提高运能,跟随实际客流的增长,直至达到最大运行密度。如果实际客流小于预测值,可以延缓长列车投入运行,既不降低运行服务水平,也充分发挥运营效益,这是最好的抗风险设计。

4.2.2 对突破性风险的转移性设计

上述抗基本风险设计是做了限定条件的,如果突破了限定条件,就叫突破性风险。那么是否会产生更大的风险,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对突破性风险必须进行风险转移设计——即“削峰”设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设计和避风险措施。

系统的设计运能是按全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值来决定的。但是在全线各区间的高峰小时断面流量不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按上、下行分别列出第一、第二、第三的高峰值,并再将其余的断面流量按不同的运量级进行分段划分,可以得到各段运能的储备系数。根据系统能适应的最大运能为界线,对突破的客流进行“削峰”设计。

“削峰’设计是仅限于对个别或少数的尖峰客流的处理。例如:某条线路的上行方向高峰小时单向断面最大流量为3.50万人次,第二高断面为3.4万人次m,第三高断面为2.98 万人次/h;下行方向高峰小时单向断面最大流量为3.00万人次,第二高断面为2.81万人/h,第三高断面为2.67 万人次/h;如果以大于3万人次/h为突破界线,可见突破3万人脚h的折面仅需对上行方向2处锋客流进行“削峰”设计。经过站间OD客流的分析,利用票价上浮的敏感效应,对于经过尖峰的部分短途客流实现“自动”转移,达到“削峰”设计目的。使新的高断面客流与运行通过能力相适应。但是这种风险转移的做法,对于转移量是要得到严格控制的。

如果客流高峰全线大部分区间有较大的突破,则无法进行“削峰”设计,这说明线路运能已经饱和,也许应该新建其他规划线路来实现分流;也许应该对系统‘潜在运能’再次开发。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未来的远景年可能发生的估计,可能对现有运营设备,主要是信号系统需要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和开发。

由于近年来,尤其是信号系统发展较快,技术上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列车运行间隔时间还可能减小,使列车运行通过能力得到继续提高,这就要开发系统的‘潜在运能以适应新的运量需要,这是可能的,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