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校数学 课题研究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数学要“做中学,研中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素质。第三,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研究、教学实践,转变了教育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同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教科研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2篇

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

2.宜近不宜远。 “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可让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师生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就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发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都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在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就可以此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 :“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这样的研究最终还是免不了“镜中花”“水中月”的结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初衷相悖的。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教师在让学生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让选题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各个成员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订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

3.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主动探究。如我校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您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加强防治近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教学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

4.适时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验证研究目标,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策建议或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这对学生来说,他们又获得了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即便有评价,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要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对待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以我校为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通了“小课题研究热线”,每周轮流介绍各班进展情况并帮助学生征集资料和信息;各班还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调整、扩充小课题,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一、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研究的理念

我们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整合课程,是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寻求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后的亮点,张扬绿色教育的特色。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了解幼儿发展的原生态,适时加以教育引导,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关注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何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内容,推进我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提升和创新,更独具我园的地方特色和教育特色,为幼儿园的课程融入了新鲜血液。它体现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视角的切换,一种操作方法的更新。

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园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尤其是教师绿色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整合意识不断增强,优化和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行为。

二、课题研究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课程的整合化是《纲要》的理念,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以往渗透绿色和谐理念的教育都比较零散、低位,教师想到、看到就进行教育或随意设计一些活动来增强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目标性。所以,要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特色活动、随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孩子们绿色和谐的意识,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园本课程有机地与各学科组合相互交融。通过绿色教育,丰富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相关知识,使幼儿在认知、能力、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绿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校园生活时空中的无形的力量,有力地促进我们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体现我们商务城特有的生态、绿色教育的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式绿色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

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整合为相互交融、有机组合的一些课程领域。构建开放式的整合知识框架,教育注重幼儿与自然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的观念帮助幼儿把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为建立绿色和谐的观念打下基础。

(1)课题与生活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生活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上倡导认识——实践,相伴而行,生命——对话,展现给幼儿一个生态原形的世界。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干预措施。它不等同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环境,我们要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态原形的世界。“生命”是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幼儿学会“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关注幼儿发自本能的生命意识和直觉,在充分感受生命特有形式的过程中,为幼儿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

(2)课题与科学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内容,整合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知识框架,贴近生活——较强的整合力度。在幼儿园绿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这样操作与实施:在活动方法上,我们倡导探究式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研究。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及其广泛的生态关系,把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建立和谐的自然观。

(3)课题与社会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社会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新童话——道德观念的更新,绿色多样——新审美观念的形成。幼儿园绿色教育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建立,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为背景产生,这有助于幼儿的非自我中心化的心理进程。在与社会领域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介绍,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强化,对社区文化知识的传授,加强幼儿的道德教育。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4篇

我们知道,课题研究是一个假设与验证的过程,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需要在明确研究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过程,才能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问题谈两点思考。

一、哪些内容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所谓课题研究过程,是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而经历的程序、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也就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活动作出安排的预设程序。它是课题研究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员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的结果,更是一个根据研究假设调动各类资源进行实践的过程。

研究内容往往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内容,其研究程序也是有所区别的。如课题“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其研究程序一般先要有相应的现状调查,然后根据调查了解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策略,再通过实践尝试,检验预设的策略是否有效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最后分析提炼相应的对策。又如“小学语文‘特色作业’设计研究”这个课题,在过程设计时则首先要对“特色作业”作一定的思考,分析其具备的特征,然后再进行相关设计、应用实践、分析提炼等。

研究阶段则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首先涉及一个课题通过几个阶段的研究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其次则需要考虑对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大致时间上的确定。如上面提到的“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一般分为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实践尝试、效果分析等阶段,且每前一阶段研究活动都是后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基础,后一阶段研究活动则是前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延续。

这里的研究方法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等,还包括在研究活动中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如问题设计、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设计同样是研究过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过程设计除了受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影响之外,其实有时也会受制于某个课题研究成员的影响。如有的课题涉及的部门较多,牵涉的人员也就比较多,此时,在研究过程设计中,需要对相关成员的任务作出相应的分配,目的是保证在研究活动具体展开时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协调。

二、怎样的过程设计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一个课题来看,其研究过程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行动路径和研究策略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中行动路径是大方向,是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把握;研究策略则是具体研究活动中的操作方法的总和。

(一)规划课题研究行动路径,细化各项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是课题研究整体推进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保障。行动路径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研究阶段及其说明、内容选择及其说明以及环节设计及其说明。可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并配以一定的文字作解释。如《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将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作了如下表述:

在以上图例表述研究的行动路径基础上,又作了简要的说明:“理论学习,内涵理解”阶段,主要是通过学习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握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思想,深入理解评价理念及内容的变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为本区实施“绿色评价”奠定基础;“多部门联动,整体推进”阶段,结合各部门本身的职能,在基于综合素养评价理念背景下,实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过程,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梳理成果,总结推广”阶段,主要在策略性成果和对象性成果方面作较为完善的分析与提炼。

在以上的“行动路径”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且每个阶段的研究主体与研究任务都比较明确。因为有了清晰明确的“行动路径”设计,不但对整体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出了整体规划,同时还有相应研究内容的分工与阶段性推进的计划,显然有利于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落实好研究工作,而且还能对研究工作作出即时的反思与调整。

(二)想明白各个环节的研究方式,具化研究活动中的操作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的设计中,还有一块相当重要的内容,便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活动作出的策略设计、方法选择以及环节预设。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具体的工作,一般需要基于相应的研究内容进行思考与设计。

如我区有一位教师在研究“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针对“培养小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个研究内容,提出了“数形结合,以数化形”“强调直观,以形析文”和“重视图例,突出关系” 这三种策略。并在每一种策略的具体阐述中,又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表达策略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是化境为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抽象。第二步是以数化形,经历将数转化成多种形的过程,体验演绎。第三步将形归数,经历多形中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体验归纳。三步流程使学生经历数(式)与形转化的过程,积累数形结合的基本活动经验,奠定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以上研究策略设计,内容明确,路径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显然为后续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研究课题“幼儿园‘五乐游戏’活动的设计研究”时,提出了“乐运动、乐表达、乐交往、乐探究、乐表现”等五乐游戏后,于每一种游戏活动的研究中,设计了相当具体的操作策略――支架。如在“讲述类”游戏研究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支架:

有了相应的支架,研究者也就有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依据,后续研究实践活动也就有了“落地”的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课题研究的具体研究活动操作策略设计体现出了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具体,尽可能的细化;二是有针对性,即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三是可操作,即能够在后续研究中直接可以运用。当然,研究策略并不是一般的操作流程或细节,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方法。表达在文本中时,需作一定的理论思辨,并有适度的提炼和结构化。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5篇

安徽省枞阳县项铺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70余人,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学校基本建设和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学校的“软件”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在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教育教学质量陷入了发展的“高原期”。如何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体验教育工作幸福,整体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已成为学校工作中首要破解的难题。2011年春,学校开始了破冰之旅,向全体教师发出了“立足岗位、促进学校发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倡议,走上了农村初中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自主探索之路。

一、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首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符合育名师创名校的学校发展要求

“育名师创名校”已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共识,其要义在于学校要通过创建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其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带头人、促进者。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追求事业的成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成为名师也是教师个人的希望。所以,“育名师创名校”,能达到学校集体与教师个人双赢的理想结果。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这就是我们当前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宗旨。 2.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更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新课程改革多年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没有落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语)的要求,正如俗话所说“穿新鞋走老路”,这种惯性与怪圈必须要打破,如何打破?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新的理念、尝试新的做法,走出一条符合当代教育要求、适合校情的新路子。这就是我们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符合学校当前中心工作任务的要求

学校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这个根本任务的落实者,所以抓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是我们学校的一贯主旨。当前我们学校的基本建设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学校对软件建设方面有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经费加以保证,也是我们学校发展自身的“软实力”的最佳时期,学校总体工作可以转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学校所有教学人员应该心无旁骛、专心教研,促使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初衷。 其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个人有效开展当前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课题研究更易与日常工作实践结合。有句话说得好:“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本意就是立足学校、学生和我们教师的现实情况,选择起点较低、涵盖面较小的工作内容,开展自己的研究,所以这是面对教师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发生在学校、学生当中的事件进行的研究,既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增强对本职工作的兴趣。我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人人有课题、处处是课题”的全面研究状态,自201 1年春发动了全校教师参与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以来,共设立了18个课题,其中学校管理类1个、学生管理类4个、学科教学类13个,都是我校教师自行确立的,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属一线教师的原生态研究;学校提出基本要求:只要是原创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思考,一般都能够通过,所以教师没有很大的压力,也不需要造假。

2.小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然是课题研究,不论大小,都有一个选题、观察、分析、论证、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要去观察、阅读、思考、梳理、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眼光会更敏锐、思维会更清晰、观念会变化、方式会创新,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会不断提高,也就达到了专业成长的目的。

3.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打好基础。校本小课题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层次不高、起点也低,只要教师能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不断追求精致,以小成积大成,教师的研究层次就会越来越高,自我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这也就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力基础,学校会因此成为教育科研的基地,就会获得上级教研部门的不断支持和帮助,彻底改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平台”状态。

二、探索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模式

为搞好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我校在实践层面上作了一些探索,力求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操作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1.全面动员。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两个组织,加强领导和指导,以求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增加教研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活动正常进行;通过不同会议的宣传发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全员参与。我校现有85人次参加了本次小课题研究活动,基本做到全员参与、涵盖所有学科。

2.拟订方案。制订了两个方案和一个意见,两个方案分别为《项铺初中小课题研究方案(试行)》和《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一个意见是《立足岗位,促进学校发展的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方案向广大参与教师明确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研究的范围和学校的各种支持形式。

3.专家引领。主要是请进来与走出去,与专家面对面、与成功者面对面的交流,每学期外请教育理论、课题研究实践方面的专家来校作一次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组长到开展此类活动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2011年,两次邀请县教研室教师来我校作指导,参加我校的开题会议,并组织课题组长到安庆十六中进行观摩学习。另外,我校全面开通互联网络,加强了学校网站、图书室和期刊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工作,便于教师阅读文本,能与专家作精神对话,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4.过程管理。一是做好开题会议,通过典型示范、专家点评指导和培训,营造氛围,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全面培训参与教师;二是过程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加以展示,让各课题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结题验收,根据学校研究方案规定时间要求,收集完善结题材料,送交县教研室审阅,并组织校内学科骨干教师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对已结题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奖项。通过这些环节活动开展,规范整体研究行为,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水平;为确保小课题研究落实到位,我校将课题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范围,加以督促检查。

5.奖励促进。学校制订了《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予以促进。在精神鼓励方面,主要是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提供考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对研究有成果的课题组颁发奖证,纳入到职称晋升和评优的加分范围,并优先支持获奖组申报更高层次的课题;在物质奖励方面,对结题的课题进行分类评奖,并给予一定金额标准的物质奖励,对参与阶段性成果展示的课题组给予一定活动经费的奖励,对在正式教育教学类的刊物上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给予稿酬翻倍的奖励;但所有经费补助都必须是在课题顺利结题之后才能享受。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这些奖励使参与研究人员感到了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体验到研究成功的愉悦。

通过这些管理办法,我校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课题顺利结题,得到了县教研室认可,也鼓舞了我校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士气。已结题的课题组,正在积极地申报下一轮的校本小课题和县、市级课题,校本小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进一步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通过对阶段性的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反思,要提高校本小课题的研究质量,必须对参与人员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要有科学的态度。提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认识,端正研究态度,确保其科学性。一是真实,要按照研究的方案去做,用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来分析论证、结题;二是规范,虽然是小课题研究,但也要规范的操作,如,研究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的调查与实验都要符合规范要求;三是精炼,对研究中所取得的材料,要有一个思考与梳理的过程,向外展示有价值的成果,所有的研究成果不应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加工和提炼的过程。

2.坚持“立足校本”的原则。校本小课题研究是立足于学校现实状况、教与学实际情况,不贪大求洋,力求实效,要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利。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向学校管理方面延伸,如,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也可以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改革和提高。

3.力求做到小中见大。首先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求在研究中,以系统的教育思考,确定研究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教学活动的关注点和关键点,是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改变的突破口,要求我们将小课题研究放到大的教育理论和时代背景中去;其次要在小的研究中反映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依据,在选题之始和在结题论文中能反映出来。要达到小中见大的要求,关键是每一个研究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校本小课题研究,再次地系统和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中的案例、行动来对理论的实践验证和经验的升华。学、思、行是达到这个要求的有效方法。

4.争取研有所成。有头有尾,有行动就要有收获,在研究之始要认真谋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过程中坚持不懈,不因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做课题研究肯定会遇到困难,太容易的事往往没有价值,在结题时要认真打磨研究的结果,对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并积极地向外投稿、参与论文评选活动,力求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6篇

一、明确把握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4.成果表述上还不规范。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专业成长;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源于一种好奇

自2011年高新区教育局提出“小课题”研究工作,我便积极投身其中。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在课题研究方面小有收获,这其中的经历可谓“酸甜苦辣咸,尝尽研中百味”。

首次接触小课题的研究工作,“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于我的教学有何益处?”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成为我校第一组参与研究人员。课题研究让我尝到了搞科研的乐趣,经历了选择课题―确定课题―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分析处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结果―结题鉴定,这一路走来,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至今,我负责了三个区级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三年的课题研究让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每次课题研究,我都要上好课题实验课,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及时对实验课进行反思。教学中,客观把握学生层次,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必要的层次调整,使我的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筹算。一次次研究,一次次积累,由最初的摸索、借鉴到有针对性的创造,在感悟、学习、教学方面逐渐成熟。设计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运用到教学中。

研读伴反思,坚持并成长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借着学校“专业成长明星的评比”势头,我开始在教材研读、教学反思方面沉静深思……

研读教材,多方求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任教十几年,教学五年级却是第一次。摸着不熟悉的教材,底气有点不足。同组的蒋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研读教材,多翻阅教参书,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于是,新学期初期,我立志每个新内容都要细细研读,达到教与学的堂堂清。翻看我的教材分析记录本可以看出,从全册书的教材全析,每个单元的总体把握,直至每个信息窗的具体安排及对应的课后随记,清清楚楚地摆明了我的思考历程。

例如,研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难点在于对方向的确定。如何让学生清晰地表述方向呢?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出示自己的方法,从而很快地得出在观测点上标明4个主方向很有利于自己判断方向;对于“西偏北40°还是北偏西40°”学生会有怎样的思考方法呢?这时的错误出示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最后出示清晰分析有关方向和角度的重点:方向的确定――标清4个主方向,先看角度挨哪个轴近,写清方向( )偏

( ),再测量角度;距离的确定――先观察测量比例尺,再计算实际距离,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一课前的研究和思考,课上的教学清晰而有效,学生这节课的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石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响应。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坚持撰写教后反思,大约有十几万字了,仅五年级上学期我就写了6万字的随笔。我给自己制定的写作计划是:每一节新课后都要有反思。

开始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例如,我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教学中,有时没有真正照顾到后进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恰当、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这些都在课下及时地做好了记录,并对于一些特殊或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第8篇

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成效显著;问题与思考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81-03

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承担的“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编号为YA1109110)。该课题于2011年9月被正式批准立项,有13所中小学校(其中:4所朝鲜族初中、2所汉族初中、3所朝鲜族小学、4所汉族小学)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在4所课题实验校(活动按中、小学,朝、汉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一、课题研究展示成果显著

通过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发现每所课题实验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依托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打造各具特色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虽说每个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懂得:追求优质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课堂是永恒不变的中心,谁重视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谁就有成果和成效。所以,课题实验校校长不仅时刻抓课题研究,时刻关注课堂,还亲自过问、把关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课堂操作流程,经常下班级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层进式推进,保证节节课有章可循。正因如此,课题研究才有了可喜的成就。

(一)实验学校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课题“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于2011年11月开题以来,延吉市教科所相关人员及时跟踪13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动态,深入调研,亲临课堂多层次听课、发现问题跟踪指导,及时培训。但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研究,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为此,教科所人员与课题实验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动了脑筋:一是根据本校课堂实际,制定一些制度措施帮助教师彻底转变观念,二是结合教师实际,搞好课堂操作培训,两者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不断改进,为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显现。

延吉市多数课题实验学校都立足校情,结合师情,着眼学情,积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环节贯穿课堂。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极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堂”变成“学堂”,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建立自信。教师们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都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机制中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如,进学小学在实施课题“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中,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高效活力课堂“两段六步”教学模式。“两段”,即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第一段是指学生个体的课前研究,第二段是指学生小组及全班合作的课中学习;“六步”是指课堂环节六个基本步骤:即检查预留―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拓展延伸―总结提升―反馈验收。他们在实践中又做了相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方便易操作。目前多数教师已由开始的“临帖”到现在的“拓贴”,并能根据年级、课型、科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创贴”。

延河小学课题“高效课堂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们从备课入手,形成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听课反馈―优化策略”的备课模式和“前置研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课外拓展”学科教学模式的多种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带给教师的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换,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中央小学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各学科“师生共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构建了课堂“预学―共学―反馈”三大环节流程。随着研究的开展与实施,探索出:“预习―展示(分大展示和小展示)―反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检验“师生共学案”效果,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几经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的自我成长。

延吉市五中、延南小学、春光小学为了扎实有效地进行“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他们都以多种方式开展了理论培训,“走出去”,博采众长;“请进来”,传经送宝;再辅之以校本培训,三所学校均在实践中探索新教学模式,在探索中解决新出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完善“导学案”,依托“导学案”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延吉市五中摸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求索性”导学案和“3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延南小学“导学案”历经四次变革,研究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模式,由原来19.2%的学生喜欢使用导学案,现在有86.7%学生愿意使用新出台的导学案。春光小学探索出了“211”家长助学教学模式,且初见成效。

延新小学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和高效课堂评价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延新小学校高效学习方法,即“四环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力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校―展示交流―反馈小结”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并形成了高效学习方法的评价机制。

延吉市六中的“‘自我适应式’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各学科都探索出了符合本学科的“自我适应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化学组课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五步自主复习法”;物理组归纳出了“三结合评价方式”等学科研究成果。

延吉市十二中“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推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即“一三五”高效课堂模式:“一”是指一个“三观”教育理念;“三”是指三个维;“五”是指五步教学法,即独学、合学、互查、展示、评学。它是十二中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高效课堂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延吉市十三中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确立了“理论培训―探索实践―推门听课―个别辅导―专项培训―观摩示范―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教研模式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与反馈”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了显著转变

虽然展示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并不能抹杀课堂教学转型成功之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

1. 实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课题成果展示现场授课来看,高效课堂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显著体现: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十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还是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方面的强化,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理念的体现。课题展示课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借助课件或者展板、展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注重优差搭配,让学得好的学生带动学得不太好的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了。三是多元评价的理念开始渗入课堂。

“高效课堂实践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新理念。在展示课中,教师都注意了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有的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还有的用眼神、用手势来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既注意结论性、成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变革。四是体现了教师学会“用”教材理念。老师们在展示课的教学中,都对教材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二次加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示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点儿一点儿喂给学生,自觉地摒弃了教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传统教法,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摸索,最后得到新知。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研讨交流―小组展示汇报―创新主题升华”的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特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折射出的问题

虽说延吉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个别校长和教师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迅速、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对课题研究缺乏内化吸收等问题,对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尚存误解,在抛弃传统模式的同时,又刻意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式等等。

(一)从课堂教学层面上看

一是多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得到普遍应用。很多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都给予表扬,随意性太强。二是一些教师的教具选择过多,运用过繁太花哨。有的出课教师上课激情不够,不能感染学生,但课件制作精美,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达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三是抛弃传统步骤,刻意追求形式。表现在:对“导学案”过分依赖,把导学案当成课本和教材使用,缺乏内化吸收;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有余,教师主导地位严重缺失,教师该讲的不讲,一味地让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小组成员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适时的评价,没有做到让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效度不够。

(二)从课题研究层面上看

首先,对课题研究认识不够。少数学校领导和部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者有之,等待观望者亦有之。有的课题实验校已有一定基础,实验工作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成效比较明显。也有的学校放任自流,对课题研究虚于应付,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其次,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缺乏周密安排。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课改虽有共识,但不知如何实施研究,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有的学校缺乏对课题研究具有专业引领能力的科研骨干教师,难以引领和推动学校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面子,仓促上阵,随便选出实验学科和班级,结果导致学校课题研究无氛围,更无结果,实验教师势单力薄,茫然探索,遇到挫折便裹脚不前。

再次,课题研究成效不尽相同。有课改基础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效就大些,否则效果很差且无效;还有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不明显,只有结题报告文本成果,缺少过程性实证成果,依旧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研究成果,没有自己课题研究的特质和特性。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给予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