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贯主张灌溉式教学、填充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极为不利。独立思考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对于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独立思考能力是思想成熟重要标志,不会因他人思想的影响而随意改变自身所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案时作为重点加以详细规划,以确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脑力活动,对于自身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的运转,不借助外界任何思维的帮助,分析问题的的本质和特征以及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1]。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心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对于此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具有非常巨大的教学意义和教学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心智发展、思维构建、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可见,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九年制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灌输数学知识,而是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彰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2、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问题进行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枪声早已经打响,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无法一时间摆脱掉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本位,学生更多的是担当接受知识[2]。在接受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相关知识点,耗时耗力,对于思维的发展极为不利,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在某个领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缺乏相应的思维锻炼。由于学生的接受地位,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师成为了知识传授的操控者,局限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习模式成为抄写知识点、记住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一种机械化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教育目标不是综合素质的发展,而是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致使学生的作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更多的是对数学问题进行逻辑上分析。如此,学生成为作业的奴隶,何谈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3.1通过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探究式教学更多是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方式,运用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引者。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详细地解读,独立思考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必直接点明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乘以二分之一,可以通过探究性数学实验,打破三角形面积多次测量高低的一般规律实验,而是以点线面的研究方式给予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定量的弹珠,以弹珠的形式来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摆弹珠的形式,组合成线和面,让学生自我思考点线面之间数据关系。如此,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通过快乐教学法,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思考

学习氛围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助手,可以带动班级学生的成绩整体上的上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快乐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轻松氛围。例如,在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多项运用题计算时,针对“小明拿着30块钱,到超市里购物,买2支钢笔,4本笔记本,每只钢笔3块钱,每本笔记本2块钱,收营员在给小明找零钱时将一张5块的当成1块的给了小明,小明也没有仔细查看,在回家途中,不小心又掉了2块钱,问小明身上最后还有多少钱”应用题计算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将应用题转化成一种短剧形式,可以将小明塑造成一个调皮捣蛋的男主角,在结账时百般刁难超市老板的小女儿,老板小女儿因为胆怯而哭泣,一时手误将5块钱当成1块钱给了小明,小明在回家途中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掉了2块钱而不知道。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对数学兴趣,同时根据剧情的发展,独立思考这种计算题计算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3.3通过学习组合教学,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争论中培养

争论,是思想碰撞的重要手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突破口[3]。通过争论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小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学活动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完成独立思考的培养。

4、结语

小学数学是九年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始。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力和发育心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清.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4,09(10):24.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思考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进入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但很多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的深刻内涵,使得小组合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再思考。

在新课改的驱动下,为了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我在2013年4月份到本地各校学习经验,现就我所听的两节语文课的情况与同仁们进行探讨。

4月26日观摩了某校的两节语文课——课题同是八年级下册的《窗》。A老师:上课伊始,学生八人一组对坐,侧视黑板,打破了传统课堂学生座位的安排形式。教师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首先宣布了课堂竞赛规则及积分奖励措施,接着开始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预先设计好的问题频频提问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整堂课学生反应淡漠,讨论时少交流甚至沉默无言,展示时不是主动而是被迫。为何学生的表现让人如此尴尬?细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学生充分亲近文本的时间不够,很难建构起清晰而独特的文本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前,只给了学生约3分钟的时间默读文本。二是问题抛出后,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在教师的命令下匆匆进入讨论环节,导致讨论时无话可说。三是教师预设的许多问题无合作探究的价值,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没有意义。除“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思考本文题目‘窗’的丰富涵义。”“ 读完全文,我们知道窗外的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根据学情有合作完成必要之外,其他如“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证据。”“窗外的景色如何?”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如此琐碎的频频质疑问难,必然削弱有合作探究价值问题的思考交流时间。四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干瘪且缺乏合作过程中的引导督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与主动展示的积极性。

B老师和A老师用的同一个课件,只是在教法上稍有变动,就是在小组讨论环节似乎比A老师设计的要热闹:学生全体起立站在座位上,“讨论”声震耳欲聋。走近侧耳倾听,无怪乎还是那几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反复“辨论”,更有“东郭先生”在其间滥竽充数,似意在为烘托课堂气氛而“吵闹”,那情景更像一出闹剧。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取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小组合作不是形式,不是作秀,不是放羊,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默不作声,不是没有任何准备的随意交流,而需有实质,有内容,有监管,是在充分独立思考形成自我见解基础上的激烈思维碰撞。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呢?我个人认为:

一、留给学生建构文本意义的充裕时间

阅读对话教学理论指出: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使学生形成对文本意义较为完善而独特的建构,但对话的基础和关键是生本对话。学生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与文本充分亲近,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初步形成对文本意义的自我见解。在生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才能得以开展,学生才能在讨论交流中有话可说,并相互借鉴完善。若生本对话不充分,小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预留时间安排学生充分亲近文本。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预习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本,也可在讲解前安排时间让学生去充分默读文本。需要强调的是,此环节不可流于形式或只看作教学流程而已,更不能省略。哪怕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完不成,不能为了课堂的完整性,而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节华而不实的走秀课。

二、让学生先对问题独立思考再参加讨论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小组合作旨在将不同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换,互相启迪,互为补充,从而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学生要想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资本,此环节别人或小组无法代替。只有学生个体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再参与合作讨论,才可能达成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抛出问题后,一定要设计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不宜太多太碎,精心设计两三个主问题最佳。

三、精心设计适合学情且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情且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例如,上述《窗》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窗外的景色如何”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但问题的答案就在文本中,很易找到。显然,此类问题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毫无意义。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呢?一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二是易出现歧义的问题;三是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当然,设计的问题需符合学情,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

四、积极调控带动学生进入合作讨论情景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3篇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数学家协会”,“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的力必要条件。

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1)咬文嚼字:数学是一门严谨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简练、严密、准确、抽象。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反复咀嚼、推敲,认真分析,仔细缜别,方能领会其内涵。如: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理解什么是“单位1”,“平均分”,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2)相互转化:数学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画出图表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表述定义、法则、性质等能力。如:圆的直径的理解(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借助图形,及字母表示,清晰易懂。(3)读懂题外之意:数学语言精练、严密,隐含有丰富的“题外之意”,在阅读时要琢磨琢磨,切磋切磋,领会题外之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经常是从书本上或从教师的口中传递给学生,学生自己的思考被教师替代了。显然没有独立思考,知识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也就不可能被保持下来,反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欲望,有了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学生1问:“为什么2+2=2×2,3+3≠3×3呢”?我适时表扬该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未作答,而是将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去思考,接着许多学生争着发言,学生2、3、4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2与2×2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而3+3与3×3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3+3表示2个3相加,3×3表示3个3相加,所以2+2=2×2,而3+3≠3×3,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学生从怕思考到敢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1.课堂上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习惯;独立;思考

俗话说:“三天婴儿娘惯施。”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培养和训练,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花大力气才能形成的一种习惯。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已32个年头,在这漫长的教学岁月中,我对数学教学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课标,透析教材

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最根本的常理。小学数学教材,在各年段看似枯燥无味,其实不然。只要领会了教材意图,活学灵用,采取兴趣式教学,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我便抓住了这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突破难点,也就是“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算理”,然后再对知识进行回顾,教师由此就提出:“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概念,学生一定会回答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以此问导入新课:教材第2页例1题,其讲解过程如下:

1.理解题意

2.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分别计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结果

4.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5.解决问题

通过例题的验算,总结归纳出: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以上方法类似的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本身数学就显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不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哪怕你在课堂上讲成一朵花,学生也是学不好知识的,因此,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是最大的动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而兴趣却是专心听讲的根本。

例如,在求两个数相差的问题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这是不正确的,比如:7比5多几?(列式为:7-5=2)5比7少几?(列式为7-5=2)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啊。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这门学科是逻辑性、推理性、准确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勤思乐想,认真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老师应给他们容易解决的问题,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与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回答问题后得到老师表扬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总之,要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人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和学习数学,去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爱好。

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及画法》时,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不同物体的圆来,通过学生活动后,再教会他们画圆的方法,从中总结出:(1)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画圆的方法:实物画圆法、系绳画圆法和圆规画圆法,其中,圆规画圆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怀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10-02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体例编排更加侧重于情感和思想内容的整合,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和学都有了较大改变,教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学生也正在努力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他们仍然象以前的传统方式一样,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如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认为独立思考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教师就要讲清道理,让学生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学生便会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我在接手今年的这个新班级后,发现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仔细分析后,我发现了学生不爱好思考的坏毛病:计算借助于计算器,英语借助于文曲星,语言表达不做或者抄答案,做练习依赖老师和同学,不会就问,或参考答案,缺少必须的独立思考的环节,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于是我从学生希望学好的心理出发,结合月考成绩分析,连续利用两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洗脑”,晓以利害关系,并在班级禁止了标准答案的流行和计算器、文曲星等不利于学生思考的东西,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自己的见解,经过反复的教育和检查后,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起来,相信在教育之后,学生学思结合,应该会在以后的考试中

二、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应该教育学生不应一味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这给我的教学以很大的促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仅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也亲自参与到发现疑问的工作中去,不但做到了教学相长,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拔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这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与课文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境,采用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方法,整堂课学生轻松自如,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又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从以上事例我们认识到,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学习语文,我们都很重视阅读课文,学习数学同样如此

数学教材是经过许多教育专家反复编写,又经过许多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后认为是科学的,可行的才最后确定下来的,在教科书中,不仅积累了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成果,而且还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所以说数学教材是同学们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它向我们提供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特体现了数学的各种思维和研究方法,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

五、听课

在学校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而听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优劣。因此,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听好数学课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做好预习。预习是我们学习新课的前奏。预习的好坏,往往能影响到我们听课的结果。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带着问题,抓着要点来听,而且还能使我们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听课的效率更高,收效更好。

2、课堂上要精力集中,做到和老师讲课的思维同步。假如你的心理活动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相干,那么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对本节重难点问题就会因没听到或没有听好而不能理解。

3、会听课。会听课就是善于抓住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本身的重点,老师在讲课时一般会用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作为学生就应了解老师讲课的特点,知道什么情况下老师在轻描谈写,什么情况下老师在画龙点睛,而自己在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点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

4、主动思考。在很多时候,我们听课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是非常不好的。在老师读题前,我们就应积极、快速地理清题意,迅速思考,尽快形成自己的思路,同时在思考时注意手脑并用。这样不仅能使大脑的协调性得到发展,而且还会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善于自我调节。听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积极动脑思考也确定能抓住听的主动权,培养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但如果紧张有余而无小憩,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与放松,那么人就会精神疲倦,无法继续接受新知识,所以有张有弛、松紧有度的自我调节是很重要的。

六、公式、定理,活学活用

中学数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掌握、运用这些公式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公式或定理只是一知半解,在解体式指挥生搬硬套,一旦题型发生变化便无从入手。这说明这些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了解这些公式和定理,对它们推导的过程以及方法还不够重视。所以,它们制作到了记忆,却没有掌握。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6篇

我县某偏远学校打破课堂传统组织形式,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两年有余。为学习其经验,2012年4月16号,我怀着无尽的期待观摩了该学校的一堂语文课——《蒲公英》。上课伊始,学生八人一组对坐,侧视黑板,打破了传统课堂学生座位的安排形式。教师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首先宣布了课堂竞赛规则及积分奖励措施,接着开始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预先设计好的问题频频提问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整堂课学生反应淡漠,讨论时少交流甚至沉默无言,展示时不是主动而是被迫。为何学生的表现让人如此尴尬?细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学生充分亲近文本的时间不够,很难建构起清晰而独特的文本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前,只给了学生约3分钟的时间默读文本。二是问题抛出后,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在教师的命令下匆匆进入讨论环节,导致讨论时无话可说。三是教师预设的许多问题无合作探究的价值,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没有意义。此堂课教师25分钟内质疑13次,除“为何称‘像孙子似的儿子’为‘蒲公英儿子’”与“童谣的不同作用”根据学情有合作完成必要之外,其他如“两个礼物是什么”“童谣是围绕什么写的”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如此琐碎的频频质疑问难,必然削弱有合作探究价值问题的思考交流时间。四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干瘪且缺乏合作过程中的引导督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与主动展示的积极性。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取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小组合作不是形式,不是作秀,不是放羊,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默不作声,不是没有任何准备的随意交流,而需有实质,有内容,有监管,是在充分独立思考形成自我见解基础上的激烈思维碰撞。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呢?

一、留给学生建构文本意义的充裕时间

阅读对话教学理论指出: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使学生形成对文本意义较为完善而独特的建构,但对话的基础和关键是生本对话。学生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与文本充分亲近,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初步形成对文本意义的自我见解。在生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才能得以开展,学生才能在讨论交流中有话可说,并相互借鉴完善。若生本对话不充分,小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预留时间安排学生充分亲近文本。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预习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本,也可在讲解前安排时间让学生去充分默读文本。需要强调的是,此环节不可流于形式或只看作教学流程而已,更不能省略。

二、让学生先对问题独立思考再参加讨论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小组合作旨在将不同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换,互相启迪,互为补充,从而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学生要想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资本,此环节别人或小组无法代替。只有学生个体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再参与合作讨论,才可能达成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抛出问题后,一定要设计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不宜太多太碎,精心设计两三个主问题最佳。

三、精心设计适合学情且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情且有合作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例如,上述《蒲公英》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礼物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但问题的答案就在文本中,很易找到。显然,此类问题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毫无意义。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呢?一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二是易出现歧义的问题;三是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当然,设计的问题需符合学情,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

四、积极调控带动学生进入合作讨论情景

教师积极的鼓励引导和恰当的过程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但是,许多教师布置完学生小组合作任务后,便在讲台上等待,或漫无目的地巡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介入、不引导、不监管,导致学生放任自流,使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更忙了,要及时调控学生的参与状态,解决意外问题的发生,洞察合作进展情况,鼓励表彰进展良好的小组,引导批评进展缓慢的小组。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快速进入合作讨论的情景并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扎实地开展。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学数学;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是指不经过外界的援助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出结论解开问题的过程。对于人们来说,独立思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人帮助你,因此,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加能够把工作和学习做得完美。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格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和段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也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学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人们情商的培养,独有高智商还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具有高情商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一直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数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小学老师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帮助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遇到困难就找老师问家长的习惯。但是,当今小学校园里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都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工作停留在一个比较表面化的阶段,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还不够成熟,如果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学习透彻和真正地掌握,完全忽略了独立思考的培养。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数学的难度比较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就盲目地增加作业量,导致小学生每天做数学作业的时间花的过长,而且在一个长时段里学习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厌烦数学,数学作业变成一种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中就只是为了尽快完成数学作业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导致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数学题,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比解答正确一道题目更加重要,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影响到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成效,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归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从小学阶段开始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改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对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和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并且能够自由发言,让学生们敞开思维,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要将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并且还要挖掘教学内容,创造出更加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是一个开心和热爱的情绪,而不是抵触和抗拒。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讨论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讨论,因为下课时间具有轻松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程度的不同让他们进行分组探讨,并且教师还要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最后给出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再次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最佳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高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老旧的教学观念,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培育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 [J] 中译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2] 臧雷 试析数学思想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J] 1998年第五期.

[3] 满小莹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探微及教学探讨 [M] 小学数学出版社 1999.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8篇

我国现在已处于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以伟大的爱心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劳动观念丧失、依赖性强、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弱化,缺乏独立性己成为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大弱点。另一方面,虽然“新课改”已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无论是教师采用何种教法,他们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状况,淡化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的思考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理解就是学生的理解,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理解机械地记忆即可。于是学生的大脑长期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从而不愿意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压抑状态,认为课堂活跃才是新课程的标志,导致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如教师变着花样去激发学生兴趣,遇到问题就安排学生交流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在浅薄的热闹中生长着浮躁的品性和依赖的心理。虽然表面上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常常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独立思考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靠在学校接受的一点知识,学生是不可能享用一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贵在一个“新”字,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因此,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形式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和原动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如果你不理解,就算记住了也没用。要理解就必须多思考,思考可以促进理解,理解能加深记忆。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逐步“体会”,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学研究,2007,(03).

[2]方修培.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