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图书馆的服务活动现状

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培养模式会按照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提点去决定。因此,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用户范围主要是面对广大师生,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目标就是学校图书馆的培养模式拟定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一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模式和建设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带动学生更愿意去图书馆学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带动了整个校园的积极性后就要建设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例如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根据调查可得,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建设。

笔者也对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和“图书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图书馆讲座、新生教育等知识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职图书馆以往的状态。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服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图书馆馆长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不明确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最终目的。学校在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教育必须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发展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明白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在不同的专业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业技术活动和服务工作。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协助学校实现其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图书馆馆长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宗旨和教育目的并不明确,因此在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也就不明确。根据不完全统计,有68.5%的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馆长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了解。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制定和服务理念的贯彻,这很大程度上反应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在用户群需求的工作方面上缺乏积极意识,这样就阻碍了学校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完善。

(二)在对于图书馆资料文献的采购和建设存在随意性和不主动性

图书馆藏书质量是判断图书馆内涵标准,只有好的文献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才可以保证学生学到更好的知识。建立文献资源信息库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好地进行的基础。因此为了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标准,保证可以达到学校用户群对于资源的要求,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建设图书馆,并保证图书馆资料文献的采购合理科学。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对于采购文献和建设这一方面存在着随意性。据调查发现,一小部分的图书馆对于资料的采购和建设方式是图书馆内部自行采购,而大部分图书馆在采购书籍文献时会听取专业讲师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购买图书。但是在购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主动性。例如在听取意见的同时,图书馆收集方式就是等待师生前来提议,收集资料后也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动性,并且在对于读者需求没有做到广泛拓展,较为随意。进而就会导致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知识拓展范围较窄,不能完全符合广大师生。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造成了阻碍,无法很好地完善学校的培养宗旨和理念。

三、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相应措施

(一)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不能完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是图书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要想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就要从根本上入手,解决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了响应国家的要求,高等职业学院投入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是在图书馆人员招聘上却缺乏相应的专业意识。经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学校内部的行政人员或教师。这些工作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是不符合图书馆的专业管理要求,因此导致了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要想改善这一困难就要从人才引入上改变图书馆的现状。在无法替换掉原有的员工时,那么就要对现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做出评估和考量。一定时期就要开展相应的培训学习,让员工们尽快学习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此期间不断地对其学习后的工作效果进行考虑,以一定的奖罚制度约束员工认真学习,工作负责。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下购买文献以满足大部分读者需求

每个学校的图书馆的用户群需求都不同,那么图书馆在采购文献资料时要最大程度上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的用户群一般都只是面向大部分学生,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要充分满足高职的专业特点。在购买文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收集资料、听取意见等。但是在准备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负责,要主动积极,不能被动地等待读者上前提出意见,这样收集到的意见会比较片面。基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购买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负责人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和培养计划去购买相应的书籍。并结合广大师生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其要求,购买与之相关的各种书籍,以便于师生拓展知识面。

(三)开展图书馆的课外活动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ERP 企业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推动了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经实践表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对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和改组过程中,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管理和资源管理的界限,将企业的物资、信息、资金集为一体,将企业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人员、财务技术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在企业管理中引入ERP系统,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和整体运营的效率。

目前,ERP已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加剧了市场对ERP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ERP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应重视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企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以教学、研究、生产、突破、反馈为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产生之初,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应用软件,由于其集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逐渐为全球商业企业接受。目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化管理理念,为企业员工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的平台。ERP系统集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资源优化的要求,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ERP系统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思路

ERP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是让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情况,如应收账款、库存、产品销售等,各分公司、下属单位的经理也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库存情况和实际销售情况,从而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避免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对销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关键性指标,提高零碎订单和配送车辆处理的效率。因此,ERP人才培养应由社会人才需求和教育水平的特点来决定。从目前来来看,社会培养的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ERP系统维护人员、ERP信息采集人员、ERP技术人员、ERP业务人员和ERP顾问咨询人员。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方面,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包括ERP营销人员、采购人员、维护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服务人员、应用实施人员等方面,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决定ERP人才培养的方向。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建设ERP平台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ERP系统的信息集成程度较高,能够为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投资决策的完善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市场、客户、财会、产销、后勤服务等,还能根据企业规模情况在供应链中延伸,因此,在知识面以及业务熟练度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就要求ERP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企业管理的原理,还要熟悉企业的流程和思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遵循“四步法”原则,从观念实践到思维创新,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实行校内外联合教育,做好企业资源计划和教学实践,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具体如下:

观念实践。ERP观念实践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市场推广活动、软件运用、课程深入等方法,加深学生对ERP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作用,挖掘优秀的人才,通过ERP系统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仿真课堂。在仿真课堂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的方法,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开展课程,讲解ERP系统的实验步骤,再结合具体的企业案例,仿真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环境,让管理人员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体会不同背景下、不同环境下ERP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实习训练。在知识讲解、仿真课堂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通过ERP软件来处理业务,或者观察企业ERP人员的操作过程,学习操作方法和经验,让学生参与到ERP项目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学生进行ERP培训。

创新思维。在ERP人才培养中,创新思维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仿真教学和实习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对ERP人才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的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总结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并提出改善性、指导性建议,通过管理数据和软件效率总结出ERP创新的方式。

(二)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ERP系统在我国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管是经济单位,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对ERP系统的研究都不够深入。高校管理类课程仅对ERP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各高校对ERP系统的认识标准不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导致ERP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软件设计方面,其变化性更加明显。ERP课程创新的步骤如下:

在观念实践的基础上,以小组实验方法来组织ERP培训课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公司经营管理的情景,结合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设立首席执行官、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件、营销总监等角色,将课堂模拟成流水作业线、车间、厂房等设施,为每个小组发放固定的资金,让学生完成新产品研发、生产、订货、后勤保障、物流、工艺监制等工作。ERP系统运作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营销数据统计、融资管理、整体战略等,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ERP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课程设置中将案例、模拟、实训相结合,以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科的教育大纲为依据,对ERP课程进行分阶段设置。目前,在ERP课程中大都采用了蓝软5000ERP系统,其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案例分析,就海尔公司而言,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对青岛海尔公司企业管理的情况进行剖析,将海尔公司产品研发、仓储、物流、营销、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审计、上下游经销商、资本利得、供应链等录入到ERP系统中。

校外培训。在ERP人才培养方面,校外培训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企业经营业务以及经营模式的不同,在ERP管理人才的培养时可借鉴会计人员培养的方法,进行周期性的知识辅导和更新,通过社会专业测评来授予相应的资质。在校外培训中,不仅解决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还能够提高培训的效果,校外培训成为ERP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校外培训思想在蓝软5000ERP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海尔公司业务流程的模拟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之后再组织学生在海尔公司进行实习和考察,将知识内容与案例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能够弥补企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帮助ERP管理人员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课程创新方面,应将学与研、校内外结合起来,分模块、分阶段、有条理地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在设置ERP人才培养创新课程时,应重视社会实践课程,走访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掌握企业的硬件设施、财务信息、人员情况等资料。在人才培养时,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的ERP人才应该是能够挖掘ERP系统潜力和价值的人才。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时应与管理类课程结合起来,注重审计课程、公司战略、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和ERP教育之间的联动性。

三、基于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加大投入力度,探索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对ERP人才培养的方式、内容进行重新建构。ERP管理人才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其政治觉悟较高、心理素质好、掌握前沿管理学科的程度要高,能够紧紧跟上ERP系统创新的脚步,对现代科学技术也应该有较好的认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资金投入对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认识到ERP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从长远利益着手,审视并推进企业ERP人才培养创新,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ERP人才培养。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ERP系统应用是ERP系统的关键,因此,企业在ERP管理人才培养时,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为企业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重视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关注人才对信息科技、ERP软件运用、管理知识的发挥。因此,在员工参加工作后,应鼓励员工继续学习,以跟上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对于冗余人员和设备应及时裁撤,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与奖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

由于ERP系统的理论范围较广、集成性较高,企业和高校教育都有很大限制。因此,应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特点。在理论、实践上力求创新,确定培训方案,明确ERP培训的目的,开展ERP使用评价机制和客户评价机制,对ERP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企业ERP培训中的专业化低、理论化、系统化、各自为政的缺点,满足不同企业对ERP应用的需要。

(四)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在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也应该借鉴ERP系统的管理方法,引入仿真模拟手段,制作教学工具和场景,编制培训手册,为培训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对ERP系统的漏洞进行分析,找出ERP系统软件中存在的漏洞,使ERP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企业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ERP系统更新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功能模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具有业务处理功能强、资源节约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避免了传统企业管理中过分依赖人员的现象,节省了企业人力成本,还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加大了社会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应不断创新ERP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毅.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1).

[2]赵玉洲.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8.

[3]姜和忠.基于企业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进阶式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09,(21).

[4]刘玉军,汤渊."ERP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4).

[5]张国伟,梁焱.浅析ERP系统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10,(4).

[6]唐艳辉.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

[7]曹汇坚.基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

[8]吴大峰.关于上好《企业管理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10,(4).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Culti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Applied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Curriculum System

HUANG Chunmei, WU Youqing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shortage of talent to become one of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need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use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 skills-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analysis of the "5 + 3" application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supporting measur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pplied skilled; curriculum

1 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打破传统的“7+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课程体系,必须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应用,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近年来武昌工学院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制定之前走访大量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和兄弟院校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企业在肯定应届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出其适应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不足。因此构建应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明确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特色是十分必要的。

2 “5+3”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是指校企双方要在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教学、师资培养等进行全方位深度的合作。“5+3”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来强化技能应用。注重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5+3”的模式,即大学四年共八个学期,其中五个学期的时间以学校理论学习为主,三个学期的时间以学校实训加上协同企业实践实验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

3 “5+3”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5+3”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课程体系的框架

5+3”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等五部分,其中通识课都为必修课,学科基础科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即校企协同培养)两部分。其课程体系表见表1,实践课程体系表见表2。

实践课程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建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实践课程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在四年设计总课时25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实践课时为在实训中心的课时加上2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3:5。因此构建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3.2 校企协同完成专业课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按照“5+3”课程体系”在第五学期安排必修课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税务会计;选修课施工企业会计、法务会计、文秘会计应用文写作、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在企业完成。具体实施办法如下:(1)学生分组。以一个自然班30个人为单位,将30个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命名为A、B、C三组,每组10人。(2)对企业的岗位进行整合分组。为了便于管理,将企业的会计岗位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出纳、费用总账组,第二组为采购会计、成本会计组,第三组为销售会计、报表分析、总账会计组。(3)理论课程教学的解决方案。在三个组中每组聘任一名企业的会计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组教学内容的分配如下:第一组出纳、费用总账组。会计老师负责理论课程:税务会计、法务会计、应用文写作、文秘会计等的教学和实践;第二组采购会计、成本会计组。会计老师负责理论课程:成本会计、生产运作管理、施工企业会计的教学和实践;第三组销售、报表分析、总账会计组。会计老师负责理论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理论课分小组在各组中进行,教学内容由企业的会计老师整合选择,每个组每周上2个半天的理论课,其它的时间为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会计老师还应注重让学生个人自学,消化和吸收知识。

(4)顶岗实习的方案。A、B、C、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进入三个小组,进行顶岗实习,为期6个月(一个学期,包括寒暑假)

①各组岗位分工及人数如下:第一组为出纳、费用总账组(10人)岗位分工如下:出纳4人,收、支分开,收款2人,付款2人,费用4人,税务会计2人。第二组为采购、成本会计组岗位分工如下:采购会计4人,成本核算6人。第三组为销售、报表分析、总账会计组,销售会计3人、总账4人、报表分析3人。②实习的程序。A、B、C、三个学生小组分别进入三个会计组,在进入的会计组中顶岗一个月,一个月后再轮流更换,三个月完成一个顶岗实习周期,六个月完成2个顶岗实习周期。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遇到问题由企业老师集中解决,在每个会计组中学生可以进行轮岗,比如:在第一组中出纳岗位一般在15天左右就能熟悉业务,费用会计在15天左右也可以熟悉业务,所以在这一个月中可以轮岗;第二组采购会计在20天左右就能熟悉业务,而成本会计在25~30天才能熟悉业务,那么在这个月中,不能轮岗只能在下一周期中轮岗。学生在第八学期的时候再回到企业继续顶岗实习,让他们在这个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技能。

3.3 确保学生在企业进行实际顶岗操作的连续性与责任性

3.3.1 确保实际顶岗操作的连续性

学生完成第五学期顶岗实习以后,回学校上课。由于在企业是顶岗实习,那么这个岗位就空出来了(第六学期,岗位空缺)必然影响企业正常秩序,而上一级的学生现在刚好是顶岗实习的时间(第八学期),让上一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在这三个小组中选择适用自己的岗位来完成顶岗实习,相邻的两届学生进行有效的对接,岗位空缺问题就迎刃而解,实际顶岗操作的连续性的问题就解决了。并且校企合作让学生进行全方位创新实践,扩充学生知识面,分岗位分方向实习、轮岗,可以解决会计专业一个单位只能容纳二个人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

3.3.2 确保实际顶岗操作的责任性

①对学生进行企业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培训。让学生知道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重要性以及安全性。②签订培养协议。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确保顶岗实习的内容落实,达到应用能力的提高。

3.4 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可操作性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培养现状 就业预测

山东省属于渤海经济圈,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位,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有67个,建成配送中心249个,年物流配送额达到720亿元。虽说山东物流业发展很快,但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晚,起点低,许多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特别在人才方面,如美国物流行业的管理人员92%以上拥有学士学位或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国内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21%。为了培养物流人才,自2000年以来,许多高校纷纷设立物流专业,社会上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开设物流培训班,但物流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山东省也面临着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高端物流人才更是难以寻觅。虽说山东省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开设晚,许多高校的毕业生还未走上社会,导致目前山东省的物流人才依然非常缺乏。下面我从山东省2008年的招生情况来分析山东省物流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

一、山东省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物流业人才,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从需求量来看,山东省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有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 山东省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3万人 ,但山东省大部分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要到2008年以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导致目前山东省物流人才极度缺乏。从需求岗位来看,由于环渤海地区受传统工业的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也侧重于铁路和公路运输、仓储、采购等方面。调查显示,环渤海地区招聘的物流岗位也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对于中高层部门经理则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的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是运输行业,由于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物流企业要求所招聘的人才具有运输管理经验或物流(包括运输)管理经验或开发过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铁路运输流程非常熟悉;对于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由于初级物流人才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英语达到四级即可。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高级人才的需求占的9%,中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7%。初级物流人才一般占总需求的44%。

二、山东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山东省各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现状

目前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共有109所,其中本科院校40所,高职高专类院校69所。在这些高校中,有1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51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数量远小于专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设立物流专业的占高职高专院校的73.91%,而本科院校设立物流专业的不足37.5%。而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更少,只有山东大学有物流专业博士点,而有物流专业硕士点的仅有三个学校,分别是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大学;各层次院校的数量如表1所示:

2.山东省各高校不同层次物流专业招生情况

2008年,山东省各高校计划招生43.74万人,由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可知:在15所本科院校中,共计招生1096人;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共有6512人;从招生情况看,由于物流专业这两年比较热门,大部分学校都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个别院校还有扩招。而高端物流人才的招生,由于只有一个博士点,每年只能招收1~2个博士,三个硕士点的招生计划也仅有16~18人,其数量远远少于本科和专科的招生数量,远不能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各层次招生人数如表2所示:

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山东省66所招收物流专业的院校中,仅有两所本科院校设有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高专类院校全部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2008年招生182人,仅占物流专业招收人数的2.34%。

三、山东省物流人才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各层次的招生人数不合理。从前面的数据可知,相对于物流专业总招生人数来说,本科层次的学生招生太少,仅占总人数的14.39%。专科层次每年的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85.39%。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少的可怜,仅占总人数的0.26%,明显不符合目前社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

从专业设置来看,截至2008年,山东省共有1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其中仅有2所院校设置了物流工程专业,仅占13.33%,51所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而全国共有218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其中有50所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占22.94%,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物流专业设置不是很合理。

从课程设置来看,沿海城市的院校偏重于国际贸易、集装箱场站及国际货代等,而其他地方的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很突出的特色。而山东省由于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物流业的发展也侧重于铁路公路运输、仓储、采购等方面。物流岗位也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

从物流实验室建设来看,许多学校现在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据统计,山东各高校中只有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交通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英才学院等院校开设有相关的物流实验室。大部分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晚,基础差,缺乏相关的实验设施。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与市场吻合性较差。

四、山东省物流人才就业前景分析

从《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所作的《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调查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物流专业是专业需求排名前20位的专业之一,从2006年到2008年,物流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需求量从3.93、3.29%上升到4.42%、4.36%。《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调查分析报告》预测:由于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其中物流专业是山东省未来几年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本科需求比专科需求大很多,特别是物流行业的高端人才。

从需求层次上分析,社会对物流高级人才的需求较多,其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对中级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7%,初级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仅占总需求的44%。由于社会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一般中专或专科以上的学历即可,或没有学历,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也可担任此类工作;由于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岗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而高级以上的物流人才一般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和3~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目前缺口较大。从前面的数据可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仅占总人数的0.26%,加上本科生,其人数也只占招生总人数的14.65%。而学生从毕业到成为有经验的中级物流人才,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而要成为高级物流人才,则需要5~8年的从业经验。山东省大部分本科院校是在2004年以后开设的物流专业,大部分学生在2008年开始走上社会。所以,近几年内高级物流人才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再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将导致高级物流人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可以预测,在2015年以前,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对于中级物流人才,有关数据显示,社会对物流主管一类的中级人才的需求量占总需求的47%左右,一般要求专科以上的学历, 2~3年的工作经验。截至2008年,各类专科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6521人,而山东省物流人才在2010年以前,物流人才的缺口为2~3万人;所以从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规模来看,到2010年,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中级以上的物流人才依然缺乏,专科生的就业压力也不大。2010年以后,随着大批物流专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学校培养层次不合理的现象就会凸现出来。按照目前的招生规模,每年6521名专科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5.39%,而社会对物流中级人才的需求仅占总需求的47%,这种培养层次明显不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从需求岗位上分析。由于山东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需求的物流岗位以采购运输仓储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对于中高级物流人才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的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偏向于仓储、运输等方向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这将导致学生将来寻找工作时缺乏优势,出现“扎堆”现象,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高职高专类院校,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一般是初级或中级物流人才,对于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由于这类人才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社会一般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经验即可。而目前许多学校由于物流专业开设晚,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培养目标不明确,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可能造成将来学生就业的困难。

综上所述,近几年内,山东省中高级物流人才比较缺乏,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较好,但由于培养层次不合理,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将来可能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五、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由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院校可以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高职高专院校不应继续扩招;其次,本科院校应偏重于中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贸易、成本、物流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扎实的英语能力。使学生具有成为高级物流人才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而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数量大,将来就业时竞争激烈,各院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突出自己的特色。或侧重于运输、或侧重于仓储、或侧重于配送等;使自己的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有较明确的定位。最后,各个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如目前许多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就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山东5年内将建起较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众日报,2007-11-12

[2]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与分析.世贸人才网:国际贸易商务人才门户,2007-06-26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迁移能力;连锁专业;关键要素;人才培养

1高校连锁专业学生面临问题

根据对近年连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连锁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门店基层管理岗位、门店基层运营岗位、营销管理岗位、采购管理岗位等。从目前高校连锁专业对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培养来看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职业迁移能力相关的关键能力培养很少研究。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迁移互相影响,为了学生具备工作岗位迁移能力,应把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及迁移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量。

2现存问题原因

目前高校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其中与连锁专业相关的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达到75%以上,由此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片面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这不仅关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3高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迁移力影响要素分析

3.1构建知识结构要素

第一,专业知识基础化。通过对连锁行业全面深入的调查,对连锁岗位的所需技能,根据连锁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迁移的需求,梳理出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明确各个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学习内容,从而确定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知识综合化。知识的综合化是指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基于连锁专业职业迁移力的角度,知识综合化包括知识结构和内置内容两方面,本质是要从被过度细分的知识、不成体系的知识中转变成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解决连锁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

3.2构建能力结构要素———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关键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要从这几点着手:首先,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学习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其次,院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再次,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透过外部引导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最后,借由参加各类比赛等活动再一次延伸,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快乐的满足感,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学习,从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实感、满足感,从而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2)沟通表达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中,连锁专业的毕业生将要与同事、上司、客户进行不断的沟通,因此沟通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连锁专业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和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

3.3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迁移能力角度,连锁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在专业岗位上发挥职业技能、处理岗位事务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第一,货品管理能力。货品管理的能力是从分析货品组合、货品采购开始,对货品进行陈列、销售、定价、促销、配送、储存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管理工作的总称。货品管理业务是连锁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货品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第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是利用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及分析企业经营各项指标,掌握各商品销售信息。作为现代连锁企业的员工,必须对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了如指掌,熟练使用现代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第三,仓储物流管理能力。仓储物流管理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对仓储配送岗提出的要求,包含了对仓储的计划组织及操控能力。仓储配送是现代连锁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连锁企业能够进行有效品类管理的基础。第四,供应商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的能力是现代连锁企业针对采购管理岗员工提出的要求,管理对象包含对供应商供货数量、质量、服务水平、配合程度等。这种技能已成为现代连锁企业员工的管理必备技能,高效的供货商能够及时供货,对货品质量、促销计划完成度及成本控制性等,不仅为连锁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也是现代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门店开发选址能力。门店开发选址的能力是在现代连锁企业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前期调研、确定门店位置、新店开业布局及实施的能力。门店开发能力则更需要连锁专业的毕业生随着职业进阶,具备职业迁移能力。第六,系统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其中的关联,透过数据挖掘,得出货品销售的规律。及时调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策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第七,运营管理能力。运营管理是对连锁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的基本管理能力,统领其他各职业能力,体现连锁专业毕业生对连锁企业部门管理的综合水平。

3.4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对高校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对其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培育。在引导学生发挥其个性特长的同时,也要让其意识到与社会企业融合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但能够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创造潜力,也有助于其在毕业后有较强的职业迁移力,能够迅速融入新环境新岗位。

3.5构建素质结构要素

第一,社会素质。这种后天养成的社会素质在整个素养体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社会素质需要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来打底,同时,社会素质又给另两种素质打上社会的烙印,既引导高校学生成人,也引导高校学生成才。第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这几种素质中最易产生问题的,其中包含个性、情感、意志、认知等方面。在这些素质中,意志、情感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欲望及管理情绪的能力,而认知能力则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素质则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产生问题,直接影响个体发展,还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划分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使用的知识形成技能,知识经过不断的内化过程也变成素养。伴随整个社会及行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不断迭代。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2007(4):6-8.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7篇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同时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一)物流职业岗位分析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有三类:一是以仓储为核心的各类储运、配送、批发中心、物流中心等企业组织;二是以运输为核心的各类港口、货运站、汽车运输业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快递、货代等类型的企业;三是物流管理岗位,包括企业物料资源计划、采购、库存控制、生产物流管理等岗位。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的人才,就业的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的锻炼,他们今后的主要目标就是成为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的相关主管人员;同时企业更加青睐于那些具备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的目标将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的专门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一级能力,即物流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二级能力,即仓储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运输调度管理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以及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等七个方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围绕这些能力指标来确定。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物流是一个利润相对比较低的行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岗位多面手需求的增多。通过以上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极强的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物流公司、工商企业物流等公司或企业岗位中从事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集理论、实践、素质三方位于一体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创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提出“学训融合、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践行“学训融合、定岗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三共三融合”为实施路径。基于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展开实训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三共”合作,实现了校企双主体、教师双主体的双元定岗培养。“三融合”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三个层面,一是通过“学训一体化教室”实现“课堂与仿真实训室的融合”;二是通过“厂中校”实现“课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融合”;三是通过在校外合作企业实施多层次实习,实现“课堂—校外实习基地的融合”,实习安排是在第二学期暑期布置岗位认知实习的任务,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安排16周毕业顶岗实习。

(二)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引入物流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江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整理、分析国内相关物流领域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重要文献资料,会同行业企业专家,提出基于物流服务提供过程的具有财经特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强调以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基础,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为框架,理实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深入分析岗位能力、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突出物流岗位能力培养的6门核心课程标准,重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订单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依据“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三共”运行机制,从企业利益出发,采取不分担办学固定成本(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等让利方法,使合作物流企业能够分享更多的合作利益。校企双方共同拟定该订单培养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人才培养规格及就业安置。订单班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自主招生宣传简章和普通招生宣传相结合,多方面宣传订单班培养的优点,并开通绿色招生通道,从招生源头(生源地)、招生现场、教学计划和课程等方面进行单独安排;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合作企业来校授课,专门讲授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及企业的运作特点等与企业紧密关联的知识;第三阶段,订单班学生根据工作岗位需求,进入合作企业就业,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借用社会外力等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做法有:一是选派高职院校物流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的专业教学能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引进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建立专职与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的管理机制。同时物流专业教师自身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工作角色,学习素质本位的教学模式,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咨询者。

采购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8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管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且较普遍的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创新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三大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雷同

一般认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层次,它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上应有所不同。然而,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不分学校层次,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雷同,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相似,普遍追求“大而全”和“理论体系完整”,缺乏各地区各层次院校的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且与市场需求并不对口。一般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却明显具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未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落在实处。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一般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无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就业,但是单一的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模式限制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2.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各类高校中大量设置的专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科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学习必须重实践,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然而,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纸上谈兵”的倾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理论教学比重越来越重,忽视、弱化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由于实践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师资有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

3.毕业生能力与企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拥有判断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后者往往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欠缺的。企业所青睐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对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运营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分析市场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应以宽广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环节应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尽快上岗工作,履行基本的计划与控制、组织与协调、辅助和支持决策职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总纲,重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职场训练为代表的实践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基本要求

笔者在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领域要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如下:

1.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一般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具有向不同专业方向发展的潜力;不但能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

2.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性,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包括计算机、外语、管理软件等;具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科学辨证的思维能力,具有运用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能够在企业运营中与各种利益主体进行互利共赢的竞争与合作;具有作为管理者的职业习惯,目标明确,不断改善工作绩效,自我鼓励,能够用管理者的视角去主动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承担任务、主动调查研究、主动献计献策。

3.具有较强的管理职业能力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基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二个方面。围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在研发、生产、采购、营销以及人事等领域从事相关职能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控制能力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管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不良或不善,运用管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并改善这些不良与不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还应具有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与管理改善的核心职业能力。

4.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管理实践积累和锻炼的基础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在生产运作与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组织与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质量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营销策划与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组织与管理)等专业管理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拓展的能力。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有必要对原有培养体系进行重新优化和整合,甚至重新构建符合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理论必须够用、以实践为主导,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必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只要够用就行”,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构理论教学体系

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应灵活设置课程和调整其内容;在课时安排上,调整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资源上,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

理论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为:第一,重新审视某些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基本做法是要考察该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第二,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体现时代特征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第三,在课程内容上,不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性环节和实践性课时。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考试结束全忘光”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变知识为能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提高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效果。第五,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完全有可能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这将对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可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以及为深入学习提供基础知识的课程,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充电的能力。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与职场训练、职业培训与认证、社团与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其中,实验与职场训练模块与理论教学体系配合进行,具体来说,第一,传统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仍然不可荒废,要使学生对职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活动现场具有感性的认识,甚至是直接参与其中。特别要求学生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顶岗工作,毕业设计也要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工作来完成。第二,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中,都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合作、沟通、协调、团队、文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三,建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建立职场训练室、开放式案例讨论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可开设“市场营销模拟”,“商务谈判与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物流管理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第四,推行情景教学,邀请理论素养高、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各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校给学生现身说法、做管理报告,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