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护理综述

骨科护理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骨科护理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7-0058-02

便秘是由于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以致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或不尽,一般两天以上无排便,可提示便秘存在。便秘在临床上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便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机体修复。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发现,骨科患者常被便秘所困扰。遂采用随即调查方法,了解48例骨科住院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以了解他们的排便状况,找出共性的问题,探索减少骨科患者便秘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9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连续病例48例,年龄21~69岁,男29例,女19例,平均住院21天,选择入院前排便正常者,排除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及化学品中毒、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及患有其他非骨科疾病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即调查方法,参考谢雁鸣等综述的有关便秘的定义及类型,调查共分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入院前后的排便状况,重点是手术及卧床后便秘的程度及影响便秘的因素③患者及卧床前后的排便自我评定值。

1.3 调查病例

48例中36例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占75%,均是由于因排便环境及生活规律的改变、手术或卧床等医源性因素制动所致的功能性便秘。其主要症状为排便频次减少,一般少于每周二次,粪便干结、排出困难并有痛苦,或者虽有大便但排便不畅或排便不尽感。多数患者还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特别是下腹部胀满不适或钝痛,肠鸣、食欲不振,嗳气等。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详细了解病史,评估患者便秘的时间,何时、何种情况下有便意,每周大便次数、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是否费力、是否伴有不适感,痛苦或排便不尽感,评估大便的性质及量,大便是否干结,有无带血,评估有无手法帮助排便或泻药依赖史,以了解患者便秘的严重程度。

2.2 护理措施

2.2.1饮食预防:

首先要多喝水,使肠腔内保持足够使大便软化的水份。无高血糖患者也可饮用适量蜂蜜水,其次是多吃含渣滓较多的食物,特别是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如:韭菜、红薯等,因为这些食物可提供足够的食物残渣,刺激肠壁,促使肠蠕动加快,使大便通畅。必要时还可用些产气体的食物,如:黄豆、萝卜等刺激肠道蠕动。体重正常、血脂也不高的便秘患者可多吃含油食物,血脂偏高的人群可在烹调时多加植物油,有条件时还可多吃新鲜水果。此外,芝麻油、决明子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一般来说,辣椒、浓茶、酒类等刺激性食品不利于大便通下。

2.2.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有的骨科患者多因突发意外事故而致受伤卧床,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不适应床上大便而引起便秘,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也制动引起便秘,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也制动引起生活习惯改变而便秘。因此要训练并适应床上大小便。首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是否有便意,最好都在固定的时间给便器,这个时候适宜在晨起或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蹲便盆时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排便上来,不可做其他事情,如看书、听广播、想问题等。其次不要人为控制便意,在粪便进入直肠产生便意时立即排便,如果经常拖延大便时间,可使排便反射减弱,便意受到抑制,且粪便在肠内过久停留,水分被吸收,大便干结不宜排出。因此,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便秘的作用。

2.2.3避免滥用泻药:

经常滥用泻药或灌肠治疗便秘,会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即使肠内有足够的粪便也不能产生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反射,因而导致顽固性便秘,使便秘的治疗更加困难。而且还会造成肠道对药物的依赖,一旦停药便秘会更加严重,因为泻药即含通便成分,也含收敛成分,长期应用非常不利。

2.2.4自我引发便意:

为了使肠的蠕动加速而产生便意,我们对本组便秘患者还采取指压按摩法,它可直接刺激大肠蠕动,产生便意。腹部按摩法:先将两手掌合并磨擦生热,一手掌按在脐与大腿根部之间,依右下腹、脐上方、左下腹做圆形按摩,用整个手掌做10~20次,其次是用手指指腹按压腹壁,一边移动一边反复按压,顺序同上,按压左下腹乙状结肠,用强压法使之刺激后能产生便意。

2.2.5在晨起嘱患者空腹喝2~3杯冷水或吃新鲜水果也有解除便秘的作用,这是因为便秘时水份被肠壁吸收,致使大便秘结,上述方法可直接、快速补充肠道所不足的水份,上述方法可直接、快速补充肠道所不足的水份,引起胃一一大肠反射,促进大肠蠕动,从而迅速解除便秘。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2篇

1 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

1.1卧床时间长 患者卧床时间长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多属于因结肠或直肠的生理功能障碍而引起。

1.2排便的不适应 骨科卧床病人对床上排便有顾虑,羞于床上排便,以致尽量抑制排便。经常抑制排便反射会使直肠粪便的压力敏感性降低,阈值升高;同时粪便在大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致粪便干燥,可引起便秘。另外,排便姿势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加重便秘的发生。

1.3精神因素 骨科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受伤突然和担心预后,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导致便秘。

1.4营养知识的欠缺 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少食用纤维素和水分,形成便秘。

1.5生理因素 高龄患者年龄大,体质虚弱,组织器官功能下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

1.6既往有便秘史 入院前就有经常抑制便意或便秘史,未意识到及时排便的重要性。

1.7药物因素 骨科手术多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及部分病人在术后使用止痛泵,麻醉剂使排便中枢活动发生抑制不能形成排便反射。

2 便秘的预防及护理

2.1预防

2.1.1饮食指导 高纤维膳食是治疗和预防便秘的最好方法。在护理骨伤科病人在饮食中增加新鲜的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进行饮食教育能有效降低骨伤术后病人便秘的发生。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主蔬菜类和粗粮摄入不足,而术后未能及时恢复饮食,禁食时间过度推迟也是加重便秘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一般非腹部手术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者,术后即可按患者需要给予进食。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术后3~6d可根据患者需要进食,全麻患者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进食。多饮水。术后第一餐以咸流质食物为主。术后3d内少吃或不吃甜点、奶粉、豆奶粉等。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因快速吞咽进较多空气引起腹胀。

2.1.2指导患者卧床排便训练 尽快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根据患者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其共同制定按时排便的时间表,日久便可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

2.1.3为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 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排便时间,以利于排便。

2.1.4鲜梨汁预防便秘 陈胜琼等根据每100ml梨汁中含有2g的山梨醇和6.4g的乳果糖,山梨醇和乳果糖是不吸收的糖类,经结肠细菌降解或低分子酸类,从而增加粪便的渗透性和酸碱度,使液体摄入增加的理论研究,应用于下肢骨折卧床患者。方法是入院后第二天开始给予饮用鲜梨汁150ml,2次/d,上、下午各1次。鲜梨汁由研究者从水果雪梨中直接榨取,常温下现榨现用。结果显示鲜梨汁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卧床患者便秘,有效率79.5%。

2.2护理

2.2.1心理护理 身体任何部位受到严重创伤时,胃肠道蠕动、吸收都将受到抑制。创伤性骨折患者往往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瞬间的变化,使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活动,对其心理和身体带来直接冲击。生活不能自理,对治疗和预后顾虑重重,会使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孤独和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变化。便秘患者精神应急水平升高,最常见的为抑郁和焦虑,而抑郁、焦虑等神经精神因素还可通过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加重便秘。因此,消除心理障碍是治疗便秘的关键。适时的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提高应对能力,使精神负担减轻,消除顾虑。

2.2.2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对长期卧床病人应鼓励做好床上运动。如做深呼吸收腹和提肛运动等,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进排便。

2.2.3腹部按摩 胡秀民通过护理246例骨科卧床患者认为,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腹部依结肠走向,由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环形重叠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邵红霞等腹部按摩法: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在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环形按摩,手掌按压的力量以病人能接受为限,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先逆时针按摩100次,再顺时针按摩100次,一般15min为宜。1~2次/d,以肠道有轻度受压感为度。

2.2.4温水足浴疗法 分别于每天早、晚用39~42℃的温水泡脚30min,同时按摩足底,通过温水刺激使双足底的小肠、结肠、等反射区的血液循环活跃,从而加强这些器官的功能,促使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

2.2.5合理使用缓泻剂 缓泻剂应遵循最少剂量、最短时间、最合理剂型的原则。对于骨科卧床患者,要询问患者每天大便情况,3d以上未排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可服用缓泻剂或中药,有便意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发生意外。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果导等,促进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均可适当应用。这些药物作用温和,效果显著,但肠道易很快适应而失效,故必须掌握短期适量应用的原则。甘露醇、山梨醇、硫酸镁等高渗性泻剂能增加消化道内水分,刺激肠道运动,但易导致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石蜡油等剂有肠道作用,能有效妨碍水分吸收,对顽固性便秘、粪便干结、排出无力的老年体弱者最为适宜,可长期服用。

2.2.6掏便、灌肠及栓剂的应用 使用栓剂或灌肠时要熟知所用药物的作用。陶便要了解的解剖和生理,因物理刺激易引起出血。灌肠所用溶液有0.2%肥皂水、甘油等,顽固性便秘可选用1,2,3灌肠液灌肠,可促进顺利排便,但不能长时间滥用泻药及灌肠,否则可引起结肠痉挛性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2.2.7理疗、中医药治疗 王波兰采用IVEMECTRON德国尼万隆公司EDIT电脑骨折愈合治疗仪对32例患者在入院24h内即进行骶尾部理疗,取得良好效果。杜士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痔瘘手术后便秘取得良好效果。邵红霞等耳穴压豆护理,取穴:主穴:胃、大肠、小肠、直肠、三焦、内分泌;配穴:脾、肾,随症选用。用75%的酒精消毒,取0.5cm×0.5cm医用胶布,中央贴一王不留行籽,准确贴于耳穴,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min,以酸痛为度,3d换1次,两耳交替。可以促进患者排便,省事而又疗效显著。封志英指压穴位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于每日排便前10min进行。取穴:①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至重,逐渐加力,3~5min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每次按压可持续数秒至1min;②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手法同上,3~5min后可显效。如一次按压效果不佳时可反复交替按压,直至排便。

综上所述,针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预防和护理,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应用于临床,有效降低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但各种方法都有它一定的适用范围,护理过程中根据个人情况针对性的实施,以获得最佳效果。

参 考 文 献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3篇

作者单位:232007淮南朝阳医院骨科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也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它起病较急,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会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目前公认骨科手术特别是下肢关节、长干骨手术和创伤对诱发DVT形成有较高的危险性[1]。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下肢外伤,截瘫患者的增多,加之人工膝关节、人工髋关节的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如果缺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必要的防治措施,就可能造成并发致命性肺栓塞。故临床上增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掌握对DVT的预防,会减少骨科患者发生DVT及肺栓塞的机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将对骨科患者DVT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做初步综述。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DVT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2]。

1.1 静脉血管壁损伤 骨科患者大多为外伤患者,创伤可造成血管壁的广泛损伤,加上手术损伤局部组织而伤及静脉血管壁,于是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导致DVT的发生。

1.2 血流速度的减慢 静脉血流速度较动脉血流速度慢,小腿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骨科患者由于创伤,伤口疼痛,加上制动,导致运动减少,血流滞缓,从而促使DVT的形成。

1.3 血液高凝状态 外伤或手术创伤使血小板黏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栓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而骨科患者易并发DVT。

2 预防措施

2.1 基本预防措施

2.1.1 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1.2 鼓励早期功能练习。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指导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下肢外固定或手术后患者可指导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及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1.3 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20~30 cm,注意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2.1.4 在病情允许下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训练。

2.2 机械性预防措施

2.2.1 进行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瘀血状态,防止DVT的发生。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3]。

2.2.2 莫咪蓉等[4]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对500例患者运用气压治疗仪预防DVT的效果,通过气压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和按摩,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从而显著增大血流速度,降低血液瘀滞,可有效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2.2.3 运用间歇充气装置,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2.2.4 范新春等[6]对33例髋臼骨折术后14 d使用足AV按摩足底,可给予足底部间歇脉冲加压,模仿行走时产生的足部压缩力,对足底静脉丛进行挤压和放松,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DVT的发生。

2.2.5 潘晓云等[7]运用医用弹力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瘀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预防DVT的发生。

2.2.6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为改善骨折早期出现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促进组织液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8]。

2.3 药物性预防措施

2.3.1 杨佐明等[9]对13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的预防用药组和未用药的对照组,结果发现LMWH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3.2 对有DVT高危因素者,给予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预防性治疗措施[10]。

2.3.3 张建方等[11]对23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予早期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口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该药方在调解人体凝血机制,加快血栓溶解、机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疗效可靠。应用中药汤剂,既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3.4 朱振安[12]推荐的磺达肝癸钠主要适应证为骨科大手术后的静脉血栓的预防,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的活化部位特异性结合,减少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形成,对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预防性护理

3.1 做好入院评估

护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DVT的危害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入院患者应了解既往史,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DVT的警惕性。对合并血脂高血粘稠度高者,要鼓励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黏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13]。

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吸烟者要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每日饮水量>1500 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可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14]。

3.3 穿刺部位的选择

据统计,下肢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15],临床上静脉输血或采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对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输注刺激性药物。

3.4 观察护理

DVT形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患肢疼痛、患肢体表温度由暖变冷、Human征和Nenhof征阳性[16]。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的充盈情况,及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3.5 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管的引流量,切口渗血情况,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尤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6 肺栓塞的观察

确诊为DVT时,须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患肢按摩、挤压或热敷,以防止血栓脱落。并选择性给予抗凝、消肿、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溶栓对症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17]。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发病急,死亡率高,护理上须警惕。

4 小结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多方面,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做为护理人员掌握了DVT的有关知识,注意对高危患者的干预,对患者严密观察,有效的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的降低DVT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沈骏,张先龙,王琦,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中华骨科创伤杂志,2006,8(7):640.

[2]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5455.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4] 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07,8,21(8A):21202121.

[5] 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10921093.

[6] 范新春,周东生,孙占胜,等.足AV泵对髋臼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山东医药,2009,49,14:5758.

[7] 潘晓云,倪信乐,谢强丽,等,医用弹力袜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4647.

[8] 陈丹琼,谭晓珍,朱肖奇,等.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3031.

[9] 杨佐明,戴士峰,王琦,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24,2:157158.

[10] 莫惠萍.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7):28.

[11] 张建方,姚杭均,朱保金,等.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预防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2,44,2:136.

[12] 朱振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1):122124.

[13] 郑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89190.

[14] 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89.

[15] 居蓓华.新生儿下肢血栓形成护理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15(10):792.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骨科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综述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2.055

疼痛是一种客观上的使人感觉和情绪不舒服的体验,并伴随着组织损伤[1]。有学者倾向于将疼痛和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列为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2]。骨科手术由于创伤较大,术后伤口直接受压,患者疼痛往往比较剧烈,对术后镇痛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采用单纯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代表的疼痛不充分治疗时期;80年代以后进入以采用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的镇痛时期;90年代由西方国家引进的自控镇痛泵为代表的患者自控时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中也对术后疼痛管理展开多种研究,发现疼痛存在多靶点机制,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可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且最大避免了单一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3]。本文将最近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研究借鉴。

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适度的疼痛感受,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引起人体的警觉从而避免更严重的创伤。但剧烈疼痛可以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心肺、内分泌及激素水平的改变。人体在剧烈的疼痛中,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4]。术后疼痛不同于生理性疼痛,术后疼痛不单由手术对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引起,组织损伤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损伤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引起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切口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损伤引起组织大量释放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致痛物质,在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还可以造成周围神经的活化和敏感,从而导致阈下刺激也可引起疼痛[5-6]。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将疼痛控制在良好水平,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睡眠及休息,术后各项生理指标更容易恢复。

2 疼痛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疼痛感受因人而异,有很强的个体差异。如何评估疼痛是临床中处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恰当的评估方法,不但可以证明疼痛的存在,还可以对比不同镇痛药物止痛的临床效果,对于临床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7]。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以下几种。(1)主诉评估量表(VRS)也称为语言描述评分法,将疼痛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1级无痛、2级轻微疼痛、3级中度疼痛、4级剧烈疼痛,并将4种疼痛对应的相对症状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的自身感受选择相应的疼痛级别。(2)数字分级法(NRS),分别采用0~10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其中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这种痛疼评测工具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并得到广泛认可。(3)视觉模拟法(VAS),划一条长约100 mm的线段,线上无任何标记。告知患者两个端点的意义,开始段代表无痛,末端代表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这条直线上标示出自己疼痛的程度。部分教育程度较低及老年患者采用此方法较为困难,但经过充分训练后大多数人可以准确估计出疼痛程度。(4)疼痛强度评分Wong-Baker脸,将人的面部表情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表现分为6种,每种表情分别对应0~5分。0~5分,分别代表无痛、极轻微疼痛、显著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痛。婴幼儿或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可以通过临床大夫的观察面部表情做出相应的疼痛评分。各种评分方法应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数字分级法量表或文字描述评估量表。

3 疼痛的管理

3.1 非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包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各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对术后患者进行干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Howard等[8]报道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放松疗法进行疼痛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术后患者机体受到创伤,普遍存在紧张性焦虑及恐惧的心情,患者的焦虑等负面情绪程度越高,疼痛阈值会降低,疼痛程度明显提高。临床中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可以适当采用暗示法、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辅助干预[10]。Czarnecki等[11]研究表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知识的讲解及指导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止痛药物和止痛方法的误区,正确地对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应培养患者自我报告的习惯,在疼痛出现的时候可以使临床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各种非药物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效果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中作为必须辅助手段,对于术后急性疼痛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药物治疗

3.2.1 WHO三阶梯疗法 20多年前WHO为了规范化治疗和控制癌性疼痛推出了三阶梯止痛疗法。止痛指南简明扼要,表达准确,直观、简单易懂。指南根据临床中疼痛评估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镇痛强度的药物处理[12]。第一阶梯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一般轻度疼痛的患者,第二阶梯药物包含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丁丙诺啡等,一般用于缓解中度疼痛和第一阶梯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第三阶梯为强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盐酸哌替啶等,多用于重度疼痛及大中型术后引起的疼痛或第二阶梯效果较差患者。为了更好地增强止痛效果和尽量减少止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每一阶梯指南中都提供辅助镇痛药供临床选择。指南中也特别强调,在临床中忽视缓解患者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不给予恰当的护理,对于临床中止痛治疗有很大的失败风险。

3.2.2 自控止痛 积极的术后镇痛措施,可以明显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过程,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3]。自控止痛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两种,两种给药途径不同,但都需要患者根据疼痛情况自我控制给药剂量,可以做到用药剂量的个体化,患者有一种参与感,也利于机体的恢复。其中PCIA操作方法简单,只需要患者在术后回房之前利用术中建立的静脉通道连接上一次性镇痛泵后就能自动给药,操作方法简单,临床中应用较广泛。PCEA将一次性镇痛泵与术后保留的硬膜外导管连接,并妥善固定后,用于控制术后的疼痛。镇痛泵中的药物由麻醉师根据手术类型进行配置,泵内药物大多由芬太尼及其他阿片类药物构成,对呼吸中枢及胃肠蠕动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阿片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外周阿片受体,所以在镇痛作用消失后,不良反应无法立刻消失。临床运用中由于剂量较小,多不具有成瘾性。

3.2.3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较传统单模式镇痛方法更加合理有效。多模式镇痛依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类药物和抑制介导外周疼痛出发的局麻药物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利用不同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联合应用作用于不同效应靶点的药物,通过协同和叠加作用降低了每种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阿片类药物在急性疼痛处理中占有核心地位,但由于近远期的不良反应较多[14]。给予适当的辅镇痛药物可以改善镇痛效果且降低阿片药物的剂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McGuinnety等[15]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吗啡自控镇痛联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较单独运用吗啡,第1日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吗啡使用量减少。Lee[16]采用1 μg/mL 芬太尼加入到0.1%罗哌卡因中用于硬膜外镇痛,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运用罗哌卡因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i-feldzer[17]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乳腺癌手术硬膜外麻醉完成后将罗哌卡因用于手术切口浸润,能明显减轻术后90 min内疼痛。王晓等[18]将60例择机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手术完成后肌肉注射复合镇痛制剂(0.5 mL盐酸吗啡注射液+ 0.2 m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 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不肌肉注射任何药物。术后观察组刀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瑞芬太尼起效快,消除快,不影响肝肾功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长时间使用瑞芬太尼停药后,镇痛作用消失迅速,容易造成术后急性疼痛。氯胺酮作为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NMDA受体激活产生预防瑞芬太尼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的作用[19-20]。

4 展望

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术后疼痛成为每个外科医生所要重视的问题。基于尽量减少患者创伤及疼痛的原则,外科技术逐渐微创化,精细化。笔者相信随着对疼痛的重视,疼痛产生的生理机制会更加清晰的阐明,越来越多的新型止痛药物会不断研发,更加高效和精确的靶向止痛药物会逐渐进入临床。

参考文献

[1] 姚优修, 王承海, 王诗军, 等. 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10): 9-11.

[2]陈莹, 方敏杰, 周欣星, 等. 人体疼痛检测仪设计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17): 54-59.

[3]黄宇光, 徐仲煌, 罗爱伦. 外周区域阻滞与术后镇痛的新观点和新方法[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5): 275-277.

[4] 于玉玲, 李玮. 不同时机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25): 63-64.

[5] White P F, Kehlet H.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what are the unresolved issues[J]. Anesthesiology, 2010, 112(1): 220-225.

[6] Gavrin J R. Anesthesia and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fractures in the elderly[M]. Humana Press, 2011: 115-143.

[7] Wu C L, Raja S N. Treat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 The Lancet, 2011, 377(9784): 2215-2225.

[8] Howard R F, Lloud‐Thomas A, Thomas M, et al. Nurse‐controlled analgesia (NCA) following major surgery in 10 000 patients in a children’s hospital[J]. Pediatric Anesthesia, 2010, 20(2): 126-134.

[9] Pizzi L J, Chelly J E, Marlin V. Nursing time study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PRN oral analgesic on an orthopedic postoperative unit[J]. Pain Management Nursing, 2013,25(123): 1626-1634.

[10] White P F, Kehlet H.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what are the unresolved issues[J]. Anesthesiology, 2010, 112(1): 220-225.

[11] Czarnecki M L, Salamon K S, Mano K E J, et al.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parent/nurse-controlled analgesia (PNCA) in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J]. 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011, 27(2): 102-107.

[12] Ripamonti C I. Pain management[J]. Annals of Oncology, 2012, 23(suppl 10): 294-301.

[13] PCA A O F.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M]. Essentials of Pain Medicine, 2011: 212.

[14] Essving P, Axelsson K, Aberg E, et al.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versus intrathecal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esthesia & Analgesia, 2011, 113(4): 926-933.

[15] McGuinnety M,Schug S A, Sidebotham D A, et al. Acetaminophen as an adjunct toby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 Anesthesia & Analgesia, 1998, 87(2): 368-372.

[16] Lee W K, Yu K L, Tang C S, et al. Ropivacaine 0.1% with or without fentanyl for epidural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J].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03, 19(9): 458-462.

[17] Albi-Feldzer A, Hamouda S, Motamed C, et al.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of wound and intercostal space infiltration with ropivacaine during breast cancer surgery: effects on chronic postoperative pain[J]. Anesthesiology, 2013, 118(2): 318-326.

[18]王晓, 贾堂宏, 龚维明, 等. 复合镇痛方剂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12): 1186-1189.

[19] Untergehrer G, Jordan D, Eyl S, et al. Effects of propofol, sevoflurane, remifentanil, and (s)-ketamine in subanesthetic concentrations on visceral and somatosensory pain–evoked potentials[J]. Anesthesiology, 2013, 118(2): 308-317.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创伤骨科;优质护理

1.1 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住院小帮手》是根据我科的专业范围,疾病的特点及每时段的护理分工,健康教育知识、外出请假制度、办理出院的流程、医护联系方式这些方面,制订成小册子,发放到每个住院患者手中。在病区墙上、橱窗上、粘贴疾病小常识和温馨的画面。我科为下肢骨科病房,收住的患者大部分是要求严格卧床制动的患者。结合患者活动不方便并且住院时间长、携带物品较多、家属夜晚无地方睡觉等特点。我科为病员发放了陪护凳,储物箱,并为家住的较远得家属发放被褥。科室配备了洗头盆、理发器、电吹风等,每天主管护士根据一周基础护理安排卡对病员的基础护理进行处置,对需要修剪头发的患者进行理发,责任护士督导并控制质量。

1.2 用心传递着爱 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常握疾病知识,饮食知识、功能锻炼方法,在每个病房粘贴《温馨告知栏》,根据病情需要及时更改内容。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并能及时解决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了《日患者沟通记录单》。要求主管护士每日至少和病员及家属沟通一次,把沟通的内容、患者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未解决的问题写在记录单上由护士长收集并作相应的处理。建立了《护患沟通园地》让患者和家属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粘贴健康小知识、温馨提示、服务明星栏等为护患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

2 护理质量控制方面

根据工作年限、工作能力、职称等方面,评选出两名责任护士。分管一定护理项目的质量实施及督导工作。制订了《护士自查制度》,主管护士认真各项护理质量的落实,责任护士检查护理质量的落实情况,根据检查的结果把存在的问题记录在组长的《护士自查》本上,护士长不定期的检查护理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记入护理缺隐中。把责任护士检查中存在问题纳入绩效考核中,护士长检查出的问题记入主管护士和责任护士的绩效考核中,提高护理质量整体水平。

3 注重安全意识

在做好各项护理质量控制的同时,还要预防交叉感染。配备感应水龙头和擦手纸;在卫生间门口放置了跌倒警示牌;每天夜晚护士和医生共同查房,及时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外宿的病员及时电话联系,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购进气压治疗仪,对患肢肿胀,老年、不易配合四肢功能锻炼的患者,每日进行气压治疗两次用于预防静脉血栓。迎接 新入院患者、护送病员检查、送手术患者到手术室门口,杜绝了安全隐患,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满意,家属满意,医生满意。

4 建立激励机制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普外科患者; 满意度; 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14-03

doi:10.14033/ki.cfmr.2016.28.063

疼痛是由于患者的器官、组织受到损伤后释放出的一种不愉快的信号,是普外科手术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1]。对于疼痛较为严重者,常常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压抑、恐惧的心理,这不仅会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疼痛感,还会提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因此,做好普外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及身体的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和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满意程度[3]。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术后满意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本文对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来探讨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术后满意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6~65岁,平均(36.4±8.4)岁;32例患者为泌尿科手术,21例脑科手术患者,42例阑尾炎患者,9例肠梗阻手术患者,剩余的16例患者为其他类型的普外科手术。试验组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14~61岁,平均(35.9±8.8)岁;31例患者为泌尿科手术,22例脑科手术患者,43例阑尾炎患者,11例为肠梗阻手术患者,剩余的13例患者为其他类型的普外科手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给予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1.2.1 疼痛知识的宣教 成立疼痛知识宣教手册,主要介绍疼痛原因、护理以及止疼方法等知识点,并简要的说明疼痛护理与疼痛评估,告知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待疼痛常用的镇痛方法。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有助于缓解患者面临的压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的内心[4]。

1.2.2 心理护理 由手术带来的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在手术结束后所带来的疼痛常常加剧了患者焦虑的情绪,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并且有助于患者手术治疗的进行及预后的改善[3]。

1.2.3 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患者入院时,就要尝试着与患者建立起信任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意识、理念,医护人员要全方位的对患者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护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5]。

1.2.4 疼痛评价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患者切口处的状况、切口处包扎情况,并注意分析患者切口处是否有感染、出血以及渗出等现象,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客观的疼痛评估,并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护理,以消除和减轻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感[6]。

1.2.5 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在手术完成后,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床休息,当患者疼痛时让患者放松、深呼吸等活动。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分散,让患者身心保持愉悦,降低对疼痛感的灵敏性;谈心、听音乐、看电视等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疼痛的效果。

1.2.6 止痛药的合理使用 对患者疼痛部位、时间、症状等作出详细的记录,对患者临床症状作出详细的观察,以免发生很多不良反应,对于持续疼痛没有缓解迹象患者,要及时的分析病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1.3 观察指标

患者疼痛度的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CVAS)进行评判[7],分别记录患者在24、48、72 h的疼痛症状,疼痛严重度利用数值法进行分析;无疼痛:0分;轻微疼痛:1分,能够正常生活;中度疼痛:2分,服用止疼药;重度疼痛:3分,麻醉止痛;剧烈疼痛:4分,无法正常生活;难以忍受:5分。

另外,还对患者是否存在着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患者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者的睡眠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评分表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24、48及72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比较

对照组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出现活动能力障碍以及睡眠质量出现问题的患者例数,均多于试验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有98例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22例对护理感到不满意,满意率为81.67%;试验组有116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感到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普外科手术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是患者压抑、焦虑和手术创伤的综合反应结果。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普外科术后的镇痛护理要求也逐渐的提高。然而,在临床中对患者疼痛主要是采取止痛药物和患者忍受[5-7]。因此,医护人员要变更治疗护理观念,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提前预防和教育等。在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正确的分析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疼痛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本文中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为患者的疼痛护理提供良好的协助作用,对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护理质量有着很大的益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患者手术后疼痛症状,让普外科患者的护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娴,杜嫣妮.骨科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48-50.

[2]李云,刘质斌,杨著.试论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72-75.

[3]程金众,沈洁.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40-142.

[4]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4.

[5]周海燕.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1-83.

[6]潘建琴,范利平.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16-17.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7篇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指导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反过来又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详细讲解手术的原理,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列举手术成功病例,必要时请手术成功病人进行现身说法,让病人减少或摆脱焦虑、抑郁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1.2 术前康复训练指导 术前2~3 d指导病人进行以下训练:①俯卧位、卧位大小便训练,有助病人耐受术中,避免术后因卧位大小便发生尿潴留或便秘。②教会病人腰背肌锻练、直腿抬高运动、轴线翻身及卧位上下床方法,为术后能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正确翻身、离床做准备。③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增加肺通气量,预防肺部感染。

2 术后护理

2.1 护理 腰椎间盘手术不同程度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术后早期要绝对卧床休息,减轻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出血、水肿,促进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术毕搬运病人过床须3人一起搬动,保持背部平直;术后平卧4~6 h,以压迫止血。翻身是保持舒适和预防褥疮必不可少的活动,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脊柱扭曲,防止引发脊柱损伤、植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严密监测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其意识、面色、尿量,尤其对合并有心肺疾患、高血压及糖尿病的病人。

2.2.2 引流管的观察 该类手术后常放置引流管,防止渗血积聚造成对脊髓的压迫。术后24~72 h引流量≤50mL/d可拔管,过晚可引发逆行感染。严密观察切口情况,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扭转、滑脱、逆流;着重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2.2.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椎间盘手术部位深,手术操作难度高,术中可能牵拉、挫伤脊髓或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均可造成脊髓损伤。术后尤其在72 h内应密切观察病人腰腿痛症状有无改善,双下肢的感觉、活动情况,麻木是否减轻及括约肌功能等,并与术前比较。多数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

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3.1 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感染是椎间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0.8%~2.5%,多与无菌操作不严、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有糖尿病史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3.2 脑脊液漏 为椎间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为术中损伤硬脊膜所致。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应立即拔除引流管,取头低脚高位,降低脑脊液压力,以利硬脊膜破裂口修复;同时加强预防感染,必要时切口加压包扎,补充白蛋白或血浆,防止咳嗽、咳痰、便秘等。

3.3 硬膜外血肿 发生率为0.14%,多于术后2~6 h发生。主要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切口引流不畅及翻身不当有关。应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避免神经受压过久致神经纤维变性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3.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抬高患肢,暂停功能锻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并发肺栓塞者,立即取半坐位,并给氧及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速度。

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是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行直腿抬高运动,使神经根牵拉、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的血液循环,利于神经根的炎性反应早期消退,同时避免其在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粘连。

骨科护理综述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探讨足踝软组织损伤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3年3月~2014年3月30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细致、规范的护理方法。结果:所选的30例患者中,皮瓣一期愈合患者29例,1例高龄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移植后,出现感染导致皮瓣边缘1 cm坏死区域,后经定期换药后于2 d后愈合。结论:针对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术的护理方式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足踝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穿支皮瓣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28

足踝部皮肤由于比较薄,受到外伤后很容易引起皮肤出现坏死,导致皮下组织的缺损以及深部肌腱和骨头外露,临床上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并且如果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手的畸形以及功能障碍[1]。近年来,负压封闭引流(VSD)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应用,许多此类软组织缺损的足踝部损伤通过对创

作者单位:51811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创伤骨科

夏翠兰:女,本科,主管护师

面进行肉芽再生以及植皮覆盖后得以有效的治疗[2]。而对于一些严重的外伤伤及血管或者外伤部位血运本身较差,以及骨外露的患者,单纯进行植皮效果并不好,故联合应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是目前治疗此外伤的趋势,因此对护理人员针对此术式的护理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院行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

者,对其手术前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6例。年龄9~56岁,平均(31.4±10.5)岁。其中机器绞伤15例,碾压伤8例,挤压伤7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伤处皮肤撕脱并缺损,其中28例合并有骨折,24例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受伤时间为2~24 h,平均(14.4±4.2)h。其中以旋股外侧动脉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21例,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修复9例。

1.2手术方法

1.2.1VSD应用方法应用VSD前先对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对于并发骨折和肌腱损伤的予以进行内固定以及修复,保留可疑组织。VSD护创材料选用多孔隙海绵材料,大小根据清理后的创面大小进行裁剪。护创材料与皮肤缝合固定后,再应用透性生物膜粘贴覆盖在护创材料外部。遇到创面较大的患者则使用多块多孔隙海绵状护创材料,用三通连接管将负压引流管合并成一个出口,与负压源相连接,以调节负压范围至-125 mmHg。观察护创海绵形状变化,若出现压缩变瘪则说明密封性很好,不会漏气,若未发生变化或者变瘪后又恢复原状则需要用透性生物膜粘贴漏气处[3]。若在吸引过程中出现海绵护创膨胀恢复则提示管腔堵塞或者出现漏气,需要重新检查引流管以及封闭膜,如有上述情况及时更换并重新进行冲洗、封闭、再吸引。所有创面持续吸引时间为1周左右,揭开创面观察,若创面表现为不新鲜则重新进行封闭引流。新鲜的创面可进行皮瓣移植修复。

1.2.2皮瓣移植方法(1)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患者行移植前测量清创后的缺损区面积,皮瓣面积应当比缺损区面积大十分之一左右。通过超声多普勒定位大腿前外侧血管穿支位置,然后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的中点处为中心量取移植皮瓣[4]。皮瓣切去深度要直达阔筋膜,在阔筋膜表面掀起皮瓣,根据定位寻找皮肤穿支,然后应用双向会师法游离出肌皮穿支在股外侧肌内的走行部分,游离时注意要除去血管周围的肌肉组织。待游离肌皮穿支至起点后,在即将额内游离主干血管,并在肌皮穿支起点远端处结扎血管。然后切开皮瓣,找寻适当的平面切断降支主干血管蒂,并复位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并通过吻合血管将皮瓣移植至受区,然后缝合供区皮肤或者游离植腹股沟区全厚皮。(2)游离胸脐穿支皮瓣。根据缺损区大小设计皮瓣面积,切取腹壁下动脉皮下支穿行所在的腹直肌前鞘,然后切断腹壁下血管蒂,游离皮瓣后用湿盐水纱布包裹待用。待受损区彻底清创后,通过血管吻合将游离的皮瓣移植于受区后缝合供区腹直肌前鞘。术后保暖并给予支架固定2周,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2护理

2.1术前常规护理患者术前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训练指导。患者心理护理要根据患者对伤病的认知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伤病敏感性高的患者普遍存在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在术前尽量满足其对医疗知识的需求,给予患者讲解其手术方式、优势等,积极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术前3 d的双小腿强迫翻身训练指导,使患者掌握其术式。并且指导患者合理应用尿壶、便盆训练其床上大小便。对自己病情未有足够重视,粗心大意、不上心、不够精细的患者,术前要反复强调术后重要性以及行术前床上大小便的必要性。由于患者术后需要保持肢体抬高制动,则应当向患者说明肢体固定的必要。

2.2VSD术前准备术前了解不同患者不同创伤特点,以制定不同的护理策略。充分了解需行VSD覆盖的肢体创面周围皮肤有无破损、感染以及疤痕,定期进行消毒。术前1 d进行备皮,并应用洗必泰清洗供区皮肤。术前常规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患处胫前、胫后血流情况,确保无供血问题。

2.3VSD术后护理VSD术后护理着重于对患者饮食以及功能锻炼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及其家属优化饮食结构,饮食内容主要包括高蛋白质、高纤维因素,避免过油腻、过甜及辛辣食物等。嘱患者勤翻身及深呼吸锻炼,以预防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坠积性肺炎、便秘、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为确保引流的通畅,使切口尽快消肿,应当将患肢抬高10°~20°,确保引流管出口位于低处。同时护理人员可以用留置的冲洗管推入0.9%的氯化钠加肝素钠溶液进行冲洗,早晚各1次,以便加速创面内坏死组织和血块的排出。护理人员定时监测并记录局部负压封闭及引流情况,一般来说,负压的正常范围在-60~-20 kPa,在此范围内,切口内的积液或者积血能够充分流出,使肉芽组织得到充分生长[5]。负压超过-60 kPa时容易导致创面渗血过多,而负压小于-20 kPa又容易使各种炎性分泌物没有足够的动力流出,导致管腔阻塞。如果接通中心负压后,VSD辅料无塌陷和贴附现象,反而出现局部凸出则说明敷料封闭效果欠佳,需要仔细寻找原因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重新更换敷贴。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需仔细检查引流管,对于松动的需重新加固,以免造成因为张力过大而脱落。在搬动患者时要应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防止用力时挣脱,或者引流平面高于患处造成引流液反流引起感染。常规记录24 h引流袋内液体颜色、性质及量。定期观察敷料是否有脱落、是否有坏死组织或渗液,对于出现异常的敷料应当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4皮瓣移植术后护理主要观察移植后皮瓣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以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对于首次观察结果需加以重视。由于皮瓣移植过程繁琐,离开供处的皮瓣会因为不能及时得到血液灌注而出现温度偏低现象,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同样存在,但是不会出现肿胀及弹性不一的情况[6]。故移植后应当严格记录患者皮瓣情况,包括:(1)颜色(正常、苍白、紫红、暗紫、紫黑)。(2)肿胀程度(4级:皮瓣弹性好,与正常皮肤比轻微肿胀,记录-;皮肤弹性差,肿胀但可见皮纹记录+;皮肤肿胀明显,皮纹不可见则记录++;若皮肤出现水泡,并且水泡呈张力性,则记录+++)[7]。(3)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观察血管充盈时间,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为1~2 s,若>2 s则称为血管反应减慢。待患者行完皮瓣移植后,护理人员需要对上诉三项指标进行评估并记录,原则上是术后24 h内每小时观察并记录1次,24 h以上可以3 h观察并记录1次。移植后的皮瓣表面温度会在2 h内恢复,若皮瓣颜色明显出现与供区颜色不一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迟钝表皮肿胀则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并通知当值大夫给予相关处理。疼痛的护理由于本手术创伤较大,麻醉效应过后患者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为防止疼痛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产生缩血管效应影响皮瓣血流灌注,此时需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处理,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多与其交流,分散注意力。预防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护理。由于患者术后要长期卧床,故为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的情况,应当尽早辅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开始嘱咐患者进行轻微的活动足趾,术后第2天患者便可进行双侧踝关节屈曲活动,第3天可开始进行双侧大腿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术后第7天便可行CPM机械辅助下的屈髋屈膝活动[8]。

2.5并发症的护理本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并皮瓣边缘坏死的情况。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要勤于换药,并且做好病情记录。大多数患者在3 d内会治愈,对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动静脉危象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动脉危象常在术后1~3 h内发生,表现为皮瓣颜色苍白、表面温度下降,毛细血管不充盈。静脉危象常发生于术后10 h以内,病情发生比动脉危象慢,主要表现为皮瓣肿胀,同时出现青紫色。护理人员应当在通知医师的同时,给予下列处理:(1)若全皮瓣明显肿胀,检查是否有压迫皮瓣蒂,若发现压迫则拆除缝线缓解压迫。(2)戴无菌手套对皮瓣进行按摩,方法是用拇指从皮瓣末端向皮瓣蒂进行挤压,以促进血液回流或者行小切口放血,最终目的是减缓皮瓣内肿胀压力。血管痉挛是术后常有的并发症,由于患者术后疼痛引起机体5-羟色胺大量分泌或者由于皮瓣温度下降引起的。对于此类患者,应当给予适当的止痛药或者对皮瓣进行保温处理。同时为避免血管持续痉挛对皮瓣造成的危害,应当给予患者口服解痉药。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对足踝软组织缺损治疗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手术复杂性,对护理人员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于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重点在于保持创面的负压状态,需要护理人员细心地观察记录。皮瓣移植术后往往会出现血运差导致的皮瓣肿胀,这要求护理人员细心给予肿胀分级动态记录,以及时发现并应对各种随时出现的不良问题。

2结果

患者中皮瓣一期愈合患者29例,1例高龄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移植后,出现感染导致皮瓣边缘1 cm坏死区域,后经定期换药后于2 d后愈合。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3±1.2)d。

3讨论

影响皮瓣的成活率的最主要因素为感染因素,而应用VSD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去除创面渗出物,减少感染发生;而生物半透膜的封闭作用可以使创面与外界隔绝, 有效避免医源性感染与交叉感染;可控制负压能够有效的刺激创面,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另外VSD还可以减少换药的次数, 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医务人员工作量,同时避免了多次换药可能引起感染发生。本研究患者序贯应用 VSD 后实施穿支皮瓣覆盖手术,术前进行负压引流管护理,及时维持引流通畅,采用肝素钠盐水冲管、针刺气泡重新贴膜等措施确保负压装置切实有效; 术后由专科护士对于皮瓣血运定期观察,第一时间内对皮瓣危象记录并及时报告。穿支皮瓣是指应用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肤,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术后血管容易收到各种外因影响而出现血管危象,故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段小军,杨柳,戴刚,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1):97-98.

[2]LI RC,YUB, WANG G,et al.Sequential therapy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n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soft-tissue defects below the knee in the extremities[J].Injury,2012,43(6):822-828.

[3]董栋,章伟文,魏鹏.穿支皮瓣的发展及最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7):1057-1059.

[4]王爱国,邱勇.股前外侧皮瓣远侧肌皮穿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3):255-259.

[5]陈兴彦,彭湛贤,黄丽珊.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处理骨科创面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07-108.

[6]胡国东,赵福龙,张学东,等.应用VSD治疗12例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7):3404-3406,3409.

[7]潘朝辉,王剑利,蒋萍萍,等.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5):353-356.

[8]冯本英,胡稷杰.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穿支皮瓣移植治疗足踝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2013,34(17):275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