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定义

课堂教学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堂教学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独立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4-02

【作者简介】都方,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机电系教研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建设。

“认识车刀角度”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金属切削刀具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其中又以确定各主要角度的定义为难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车刀的主要角度有多个,而且每个角度的定义都涉及许多专业术语,要讲清各角度定义,必须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由于辅助平面是摸不到的,所以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即使安排不少时间向学生讲解,大多数学生也只是靠死记硬背把定义记下来,拿到真正的车刀仍不能正确认识车刀的各个角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把对专业术语定义的记忆过程放在课前,利用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强化对定义的理解,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术语,理解车刀角度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学会合理地选择车刀。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互助学习两个阶段。

一、独立自主学习阶段

(一)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四个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初步学习。为避免学生在自主预习阶段的初期就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四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的,难度逐渐增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基本了解车刀角度的相关概念,通过看微课,完成学案题目,可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记忆。但很明显,这些题目是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车刀角度的方法的,为此,在学案中还设置了提出疑问环节: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及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请你提出需要通过听课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结合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通过任务单完成情况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以利于后续教学的改进。

(二)教师自制微课视频

制作微课视频的目的是助学,因此笔者在微课视频中只有相关知识点的板书,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通过动画演示来分析,再配上讲解,没有教师出镜,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一边观看板书的演示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可以强化理解记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注时间不会太长,翻转课堂中的视频一般在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最核心的内容,确定合理紧凑的微课视频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微视频中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用醒目的颜色来显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用红色线条来显示主切削刃、副切削刃,用圆点来表示刀尖。这种方法直观、简单。从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回答准确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定义车刀角度的辅助平面的概念是本次课的难点,三个辅助平面定义不易理解,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可能会写出定义内容,但并未真正理解,从学生在面对实际车刀指认各角度时出错很多就可以证实。为此,微视频中用三个不同颜色表示三个辅助平面,配合解说并通过图片闪烁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辅助平面的定义。

二、小组互助学习阶段

教师课前要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提炼出比较集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可以通过QQ等网络渠道在小组互助学习阶段之前收集整理好,并确定本堂课最典型的集中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根据事先归纳整理的学生疑问制订出课堂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互助手段斫饩鲆晌剩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问题出课堂”的目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合理创建新的、难度适中而且有一定梯度的任务。难度小的可由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完成,当任务难度逐渐增大后,教师要参与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知识。

由于“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工件形状、加工阶段不同,车刀角度就不同,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可允许学生通过手机回看微视频来帮助判断、选择合理的车刀角度。

在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与反馈,也可以安排拓展练习。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让学生对本课题的重点和目标有更深的印象,自查出本人或本组的弱项,以利于课后补习。每组讨论总结出本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并结合评分项目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三、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实践中的反思

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讲解“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地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新的教学形态迫切需要新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比传统教学更复杂,需要准备多种多样的教具,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正课堂学案内容,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只靠教师个人的行动是不能完全完成的。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具有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微课制作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且志同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计;思考

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使教学真正走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是所有一线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学设计是一项综合反映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工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主干知识教学设计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观点.

[⇩]课堂教学为什么要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教什么设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 怎么教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 对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教学为什么要设计,理由有很多,主要包括:

1.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 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时间、精力等),获得尽量多的产出.

3. 体现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对教学的设计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 强调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应当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即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 也就是说,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贯彻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2. 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而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抽象概括过程: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用问题引导学习,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引导他们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如,《任意的三角函数》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并体会这种定义的优点.

问题1如图1,请问锐角a的正弦是如何定义的?

[O][M][P][α]

图1

学生:sinα=.

问题2推广到任意角还有哪类角可以这样定义?

学生: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3把角放入坐标系来研究后,第二象限的三角函数可以怎么定义?

学生:sinα=. (并通过具体模型,让学生检验给出的sinα定义是否正确)

问题4那么第三、四象限角的正弦可以怎么定义呢?

(学生可能给出:sinα=的定义,再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让学生重新定义得出:sinα=-)

问题5对任意角的正弦的定义,看来不能再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角的对边长度比斜边长度了,你能寻找一个适当的量来代替MP或-MP,使得sinα=,这个量的绝对值与MP相等,且符号在一、二象限只能是正的,在三、四象限只能是负的(如图2).

[sinα=][P][y][x][P][O][P][P][M][M][sinα=][sinα=-][sinα=-]

[sinα=-][sinα=-][sinα=-]

图2

3. 强调以提好的问题,设计自然的教学过程为关键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的以问题引导学习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做好如下两方面:

(1)提好的问题“好问题”应该满足两个标准:①有意义,就是所提问题要反应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②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只有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形成认识冲突,激发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的心理保持积极的、适度的求知倾向.

如,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入课题.

问题1已知直线l过点A(0,2),要求出l的直线方程,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能否只用一个方程表示所有过定点A(0,2)的直线呢?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现有知识的不完备,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发现探索新知识的必要. 这样新知识的出现就不是教师“塞”给学生的,而是知识研究的必然性.

(2)设计自然的过程这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再创造过程)与学生认识过程的融合. 一个“自然的探究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的过程,是一个有足够的思维参与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必须是“不动声色”的.

如,“正弦定理”的推导,可以设计如下的过程.

问题1在RtABC中,已知∠C为直角,BC=a,AC=b,AB=c,你能得到关于边与角的哪些结论?

问题2能否将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三角形?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并把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 估计学生能写出A+B+C=180°;a2+b2=c2;sinA=,sinB=等等.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得出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4. 强调三个理解基本点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肯定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点上.

(1)理解数学主要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 众所周知,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先学好数学,只有教师自己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的精神传达给学生,使数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理解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 只有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3)理解教学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反映这些特点,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大至可以分为立足于教师主导为主的设计和立足于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设计. 无论是哪种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地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 自然性和过程性的原则

中学数学中绝大部分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不仅合理,而且很有人情味. 数学内在的和谐、自然是增强数学课程亲和力的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选取那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及其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同时,产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里所说的“过程”是指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过程性原则,第一,要还原知识的原发现(再创造)过程;第二,要为学生构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通道. 并以此为依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类比、猜想、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抽象概括过程.

2. 问题性和思想性的原则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地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1,直线l:y=ax+b和椭圆c:+=1交于A,B两点,____________(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

这一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施展. 通过这个问题用多种方案解决,一方面可以复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教学设计要以数学的基本思想为“灵魂”. 具体地,在核心概括的教学之初,在大背景下阐述它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在小结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而且要从数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

3. 整体性和联系性的原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学数学的内容,才能对每一章节,每一节课堂内容的地位、作用有深入的分析,对重、难点有恰当的定位. 同时,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也是新课程模块和专题结构的需要.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如,教学中要注重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形、向量与几何、向量与代数的联系,向量与力、速度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算法思想在有关内容中的渗透、应用;导数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变化率的联系等.

如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从第一课时内容来看,除了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基本不等式,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外,还需要从高中数学内容这一整体角度对有关内容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把握,如应用数形结合的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1)当a>0,b>0时,在不等式a2+b2≥2ab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a,b>0).

(2)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如图3),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a,b>0)的几何解释,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赋予不等式≤(a,b>0)几何直观. 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a,b>0)成立的条件是a>0,b>0,及当且仅当a=b时,等式=才能成立.

[A][B][C][D][E]

图3

(3)在不等式≤(a,b>0)的证明过程中,以填空的形式突出体现了分析法证明的关键步骤,意在把思维的时空切实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上体会分析的证明思路,加大了对不等式≤(a,b>0)的探究力度.

(4)联系第二章《数列》知识,让学生体会从数列的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a,b>0),即两个正数的等比中项不大于这两个数的等差中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4. 生成性原则和调控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的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这就意味着有计划的课堂中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新课程追求真实自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因此教学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生成留有空间.

任何有计划的活动都需要一个调控机制,这样才能使活动目标有效达成,否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为了使教学活动维持在最佳状态,追求教学的高效益,“反馈――调节”机制的使用是必需的. 实际上就是通过及时调控,始终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活动. 反馈信息要注重差异,调节则要有意识地采取分化性措施.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下面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专门帮助;

2.布置可选择的作业集合,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人爱好,机智地将其纳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思维;能力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学好数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同时培养起良好数学思维能力能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并非易事,有很多学生至今都没有从数学学习当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尤其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难度相比小学\初中更是大幅度提升,对很多学生来说变得更加艰涩和抽象. 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数学教学的责任和难度也更大.

如何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培养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困扰每个高中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就笔者看来,高中数学教学也没有捷径可走,学好数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学生都要循序渐进,扎实打好数学基础,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学习,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难度不仅在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同时所学知识的繁重性也大大加深了学习的难度. 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每分每秒,切不能浪费. 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引导下,很多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忽略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都选择“开门见山”这一“直白”的教学方法,直接进入新课学习. 很多学生往往还没有从下课的兴奋劲中缓过来,就直接进入了数学这一“冰窖”当中,自然会感到无比困难,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事实上,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所学知识,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给学生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在国际象棋棋盘上放米粒的童话故事. 温故知新法也是常用导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从而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得出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方程》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等式方程的解法,从而更改等号的设置,让学生明白不等式方程解法实际与等式方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不等式方程所求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根. 除了以上两种常用的方法以外,笔者借此还要介绍一种探讨导入法.

以《函数的奇偶性》一节为例,此节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函数的奇偶性,同时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一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学生从未接触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一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 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就先给学生设置了如下的思考题:“你能把26个英文字母根据对称关系进行分类吗?并且把每一类字母都用一个函数表示出来.”这样的思考题立马调动起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很快就得出“A,M,T,U,V,W,Y关于y轴对称,对应函数可以用y=x2这一函数来表示;B,C,D,E,K这几个字母关于x轴对称,可用函数x=y2来表示;N,S,Z关于圆点中心对称,其图象可用函数y=x3来表示;H,I,O,X既可以关于y轴对称,也可以关于x轴和圆点对称,其图象可用函数x2+3y2=1来表示;而剩下几个字母F,G,J,L,Q,R,P没有任何对称关系,可用函数y=x+x2.” 通过这一思考题,学生能明显感知到字母的形与函数的一些性质对应起来,而这一节课就是要研究函数的这一类对称性质,即新知识函数的奇偶性. 通过这一个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而且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动手动脑,积极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填鸭式”教学法的弊端所在. 这一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张灌输式教学,即在教学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们大量“灌输”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在讲解知识以后,又采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希望学生通过这“一讲一练”两个环节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这一教学手段学生固然能收获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教学效果显然达不到教师预期所想的. 很多学生在知识讲解阶段,适应不了“高压输入”,思维节奏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步伐,就会理解困难,从而难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也会丧失兴趣和信心.

笔者认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必须切实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教案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学案,独立自主完成学案上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设置一个问题分组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引导教学法也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法,即教师“话说一半”,讲解一部分的教学知识,剩下部分内容由学生探索得到,教师从旁引导和观察.

同样以《函数奇偶性》这一节为例. 笔者在教学过程就坚持采用边讲解边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 例如笔者在讲解新课的时候就先给出了偶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函数f(x)内的每一个x,都有f(x)=f(-x)成立,则称这个函数为偶函数.” 笔者让学生结合y=x2的图象进行验证. 在这基础上,教师就让学生仿照偶函数的这一标准定义,在不参照课本的基础上,给出奇函数的标准定义,同时给出三个常见的奇函数. 通过偶函数的定义类推出奇函数的定义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定义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进一步深入思考. 首先,对于函数f(x),对于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都有f(x)=f(-x)或者f(-x)=-f(x),那就意味着x使得函数f(x)和f(-x)有意义,从而可以得出定义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一特征教师不能直接表明,而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除了定义域的这一重要特征以外,如何判别一个函数的奇偶性也需要教师边教边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动手动脑,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科学探索. 教师要从旁引导学生判别一个函数的奇偶性,应当始终坚持以定义为中心,符合偶函数的定义的函数即为偶函数,符合奇函数定义的函数即为奇函数,否则该函数就是非奇非偶函数. 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整理出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最少判别步骤判别一个函数奇偶性的最有效方法.

尊重学情,分组教学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是以高分教学为目标,即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考试和竞赛中完成所有难题,获得高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引进很多的综合性较大、表意较为含蓄的题目. 这种诉求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实际盲目教学难度等级较大的题目,不仅会加重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理解难度,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事实上,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差异,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教师若不能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或者有意识忽略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应当是充分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把班上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A组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最快,能独立完成探索型题目;B组学生基础扎实,可以适当挑战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C组学生学习重心是巩固基础,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变换运用;而D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他们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基础知识上.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意外资源 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从而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对课堂的“意外”,有的教师可能会视而不见,不予理睬,也有的会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些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这些“意外”中的“生成点”,抓住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案例1:一位教师在“子集的概念”的教学中,当引进子集的概念和符号表示后,通过分析关系式{平行四边形}?劢{矩形}强化“子集”的概念时,突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老师,您讲得不对,应该反过来,平行四边形的集合是矩形的集合的子集。

(举座哗然!大家惊愕……想必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遂决定让学生说下去。)

教师(亲切地):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矩形具备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备,但平行四边形具备的性质矩形都具备,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集合是矩形的集合的子集。

(学生的回答是错的,但显然学生动脑思考了,是直接否定还是借机发挥教师选择了后者。)

教师(肯定地):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究竟是对是错,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思考交流开始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教学随想:案例中,该学生把集合的元素(对象)搞错了――出现“意外”,教师善待“意外”,深化了学生对“集合”“元素”“子集”的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尽管这样的活动过程是即时的,“意外”的,可能会耽误“既定的教学计划”的执行,但教学的针对性强了。数学活动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了,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交流表达的学习习惯,又及时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观察数列各自特点、共同特点,再让学生根据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一切都很顺利,笔者正准备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时,突然生1举手,提出问题。此刻,笔者一怔,应该讲得很清楚了啊,怎么还有问题呢?暗地里想,可能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但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是让生1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1:定义中为什么是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而不是前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差呢?

教师(如释重负,面带微笑):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敢于质疑,也很聪明,经过群策群力解决了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了等差数列,很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再比较一下你们的定义和教材上的定义,哪个更简洁?

(学生经过比较讨论,都一致认同教材上的定义简洁,不需要讨论有限数列和无限数列的问题。)

教学随想:案例中,学生1突然提出:“定义中为什么是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而不是前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差呢?”笔者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说法,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分析了学生想法的合理性,通过比较得出了教材定义的简洁性。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定义的本质含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刚才我发现学生4在下面反思,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换成5本书如何处理。”这种不满足于对现成的问题的解答、善于进一步思考的精神值得学习。如果大家都学会对问题进行变式探究,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以少胜多的效果。我非常欢迎同学们对一些例题进行改编,提出自己的思考。下面看看谁能回答学生4提出的问题?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首先处理了“5本书问题”,接着又对原题进行了一些改编并作出了解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问题:“4本不同的书给甲、乙、丙3人,有多少种不同情况?”“4本相同的书给甲、乙、丙3人,每人至少1本,有多少种不同情况?”“4本相同的书给甲、乙、丙3人,有多少种不同情况?”“5本不同的书给甲、乙、丙3人,其中2人每人2本,另1人1本,有多少种不同情况?”……有些问题的方法他们学过了,能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虽然提出来了,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所以笔者让他们记下来,等本章内容学完了,再拿出来看看能不能解决。

教学随想: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和发挥“意外”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思维对话,因为有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质疑、拓展的呵护和肯定,也因为学生对知识的交流与反思,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知并体验了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自我反思、相互交流、彼此评判的方法与能力,使课堂因及时利用意外资源而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其他相关概念

只有对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对研究对象和内容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对其研究的精准度有所提高。

(一)课堂

课堂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教学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了很多种形式和功能,它是学生和教师的综合体。课堂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活动,它与课外活动相对应,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特征编进一个班级,通过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课程,由老师以上课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和学进行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的活动,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的活动,另外还有教学环境。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四)课堂教学评价包括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目的;第二,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第四,教学基本功;第五,教学效果。这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一)老师对新课程评价改革存在模糊的意识

很多的老师都对课程改革存在模糊意识,认为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改革是没有必要的。很多的教师对历史教学都还比较的迷茫,不知道怎样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的课改很不适应。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手段还主要是考试

很多老师都认为考试是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考试在所有的评价标准中是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新的评价方式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三)在评价中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行,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非常的小。

目前,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还是以领导为主,还是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对课堂教学评价中几乎不起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作用,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有时侯为了走程序,随便找几个学生参加一下。

(四)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认识不够清晰

如在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但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标准,所以学和教都很迷茫。

(五)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有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考虑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的人文素养怎么得到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在实际评价中很少对学生的人文进行关怀。

三、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

1.要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投入加大,这对提高历史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大投入可以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连锁反应,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就会使高中历史整体课改有很大的变化。

2.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历史科目来说,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指导历史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内在的规律,才能够帮助历史学科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的改革措施

1.实施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合理的评价反馈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2.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都对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赋予历史老师和学生充分的评价权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掺杂在里面,不光是量的因素,而且还有质的因素。老师和学生都处在课堂的亲身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着亲身体会,最清楚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历史老师的改革措施

1.历史老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的内容和精神。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学习,要积极开拓进取,充分利用课改的机遇和资源,主动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洞察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只有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才能够在时代中奋勇前行。

2.对鼓励性评价要注重。历史老师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了如指掌,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老师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可以通过鼓励性评价来调动历史老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出作用,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好坏的尺度,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正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未来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中会更多的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课堂由利益效益向生态效益转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科;“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继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更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于高职院校各工科专业,更需要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为之服务。“三段式”教学模式设计为从时间、内容、任务等方面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整合应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以学生学为主、以训练操作为主、以能力养成为主的教学,以期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的“三段式”“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

(1)第一阶段。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安排在连续的两节课,每节五十分钟共一百分钟时间。工科专业利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前20%~30%的时间定义为“听”,即教师(师傅)介绍专业基础知识及安排学习(工作)任务。

(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定义为“做”,约占用50%~60%时间,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分组或在实验室利用仪器验证已有理论,或在实训室利用设备动手加工零件、组装产品,更深层次地理解基础知识,在应用中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技能的薄弱环节,拓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定义为“理”,约占用10%~20%时间。教师(师傅)可根据学生在第二阶段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综合讲解,归纳链条式知识、技能结构。对实践中遇到的质疑问题给予指导,同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技能拓展方面给予分析。

2.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中,“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理论讲授”和“实训实习”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实现培养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工科专业中应用此教学模式,我们发现仍有以下方面需要不断改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积累较差,导致知识点在实践应用中难以理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课前让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预习新知识,课后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消化课堂知识;二是学校的实训室全天开放,有专门的实训指导老师负责课后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2)工科专业每节工作任务需时较多,100分钟时间紧张。工科专业的各项工作任务,相对来说知识点系统性较强,实践操作相对耗时较多。对于复杂的教学任务来说,内容及时间分配会相对紧张。若教学时间能拓展到四小节或者更长,则可将单节分散的教学内容连贯起来,组成系统模块化教学任务。

(3)上课地点要尽可能安排在实验实训室。由于“三段式”教学模式中,理论讲授仅占30%左右,大部分要靠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将上课地点安排在实验实训室,避免因交换教学场所占用时间。

3.结语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 .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 .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 有效提问 提问方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它可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新内容,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检阅课堂教学成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就会很快算出结果。”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力,由此自然地引入本堂课地学习内容。

二、分割式提问

有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感觉无从下手,分割式提问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小问题来提问。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数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在讲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一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可以让学生默读概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最终转化为哪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这两条直线分别是什么?

如何找直线的射影?

找射影关键找到哪两个点?

如何找垂足这个点?

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巩固如何找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三、递进式提问

递进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教师在设问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在所设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内容和初步运用知识的目的。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2a(2a

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将条件中的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

将绝对值去掉,其点的轨迹是什么?

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是什么?

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四、迁移式提问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通过比较发现共性,为学生架起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桥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然后给出几个等比数列,通过对比,让学生试着自己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样,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也容易接受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五、激疑式提问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时,教师可以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讲棱柱的定义时“有两个平面平行,其余各个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互相平行,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柱”教师提问学生能否把定义改成“有两个平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多面体叫做棱柱”?在学生思考后,再由教师给出反例图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提问方式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