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存在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问题;对策;成才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04-01

国民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对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分数制度面前,德育总是被忽视。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德育素材仅限于机械性地背诵《中小学生守则》等。因此,教师要先找出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条化的思想教育。教师不要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们强行灌输一些德育的理念,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个行为的框架,重点应该是如何落实以及落实的方式。经常有新闻报道称,某学校有关行政人员会给家长发紧急通知说:某某工作组下校查巡,要求学生们背诵某守则或者校规校纪的条文,并要求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这不但不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反倒会给学生们留下心理负担。因此,德育是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引导与帮助的。

(2)过分重视分数。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分数就是一个孩子身上所有元素的代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学校与家庭只关注他们的课业,并对此有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一些小学开家长会,教师们提到的除了成绩还是成绩。而等到学生的品德出了问题时,教师及家长做的一些纠正也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对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太过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水准只有成绩一项,教师的收入状况会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这样一来,既然关系到自身利益问题,有些教师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来教育学生――抛开一切只看成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依靠制度来纠正这些问题。当评价方式多元化时,品德教育就会凸显其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坚决抵制无效的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当在心理上减轻学生们对品德教育的负担,不要让学生们以为品德教育就是背《中小学生规范守则》等。教师应适当增添一些生活体验课,将这些规范和谐地融入生活,并耐心地讲解如何去做。例如,周六、周日组织学生去慈善组织或者活动中心做义工,在活动中不断地讲解德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落实,并加以完善。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德育。

(2)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适当弱化分数的功能,强调素质教育。如果素质教育被忽略,那学生的成绩再好也是枉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素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此,各学校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全民给予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时,德育强大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素质教育后,自然会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一来,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被加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整对教师认可度的评价标准。学校应降低学生成绩占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比重,增加素质教育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多元化会提高教师的水平,而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会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两方面积极地促进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相互的评价更为中肯,既可以避免教师以分数为尊的思想,也可以在方方面面检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况。这样,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相互促进。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对教师来说包括工作细节,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没有向学生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行为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靠分数一决高下,也不仅仅是依靠考试前夕的用功就可以取得通知书上的优的结果那么容易了。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时时注意并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则要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作出评价,如待人是否礼貌、是否做到恪守承诺等。教师与学生都对此用心,其结果必然令人欣喜。再次,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往往会惧于师威而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及时反映或交流问题。这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处理。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经常表达心声。

三、结束语

总之,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进程中,教师不可心急。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员要切实落实,多与基层互动、及时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德育渗透生活、体现细节,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⒖嘉南祝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实践活动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加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在初中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未来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主线。

二、初中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层次性不足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学生素质与道德培养的标准,甚至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案,国内各大学校都按照此标准对学生进行塑造,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性格的形成,更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近年来,国家也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意见,指出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以其成长特点为基础,进行分类、分层次、分层级的培育,而不是军队式培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拿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也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果用单一的大纲来要求学生,就会丧失教育的本质。这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

很多初中德育教育教材中的语言与内容过于成人化,某些语句晦涩难懂,甚至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才能得出结论。教师讲授难度高,学生排斥情绪高,呈现“双高”局面。此外,大量的概念与理论充斥教材中而缺少实例,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实用性,甚至有学生表示德育教育与自己无关。教材中罗列、堆砌一大堆理论概念,缺乏生动的实例讲解,尤其是没有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与接受程度,导致课堂上呈现一种“教师激情澎湃,学生冷眼相待”的情况。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高深,就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过于简单,教师照本宣科,就不会引起学生重视。初中德育内容成人化严重,不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毕竟初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够,实践能力较低。这也是初中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最终会流于形式。

(三)德育工作不统一

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常常呈现出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多初中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德育课程通常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代劳。然而其他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平时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不重视学生价值观、道德素质等的培养。这些非专业教师通常不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他们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1]。德育n程由于是非应试课程,常常不得不给那些应试课程让路,课程时间常常被占用。除非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早恋、打架斗殴、犯罪等,校领导和教师才会想到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将学生的一切偏差行为都归咎于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德育教师的工作量异常巨大;然而又因为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这些问题常常不了了之。即学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工作开展是盲目的。

三、初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方法

(一)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有区别的德育教育。对未成年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该过多地表现出政治性,应该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应该以爱国教育为基础,多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开展社区帮扶活动,定期召开德育班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针对初二学生,学校应该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在其中融入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引导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针对初三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科学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究观察世界与自身的方法[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德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多级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各年级组长充分发挥主动性,制定本年级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各班班主任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各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带头作用,每位教师辅导7名左右的学生,随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在学生中建立德育学习小组,方便学生彼此交流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共同学习道德模范,学习先进道德事迹。要建立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深化全体师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经典文献的方式增强学生内心深处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和支持。

(三)创新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德育课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但是教师要改变过去生硬的说教方式。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如开展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讲演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文艺会演、有奖征文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板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生产生“近朱者赤”的良好效果[3]。尤其要注重发掘学生内心的向善力量,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范,营造良好的崇德向善氛围,使人人因努力践行道德规范而自豪,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投入到道德实践当中。同时,要积极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校园里面常见的陈规陋习和发生在学生身上突出的道德问题,应予以重视,重点解决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将调查结果张贴出来,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关键在于有层次、有目标、有方法。借助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最坚实的文化基石,是培养“四有”青年的动力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颖.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99-102,74.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间:小学德育 心理辅导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德育 发展与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对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园内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极力贯彻其德育任务,以及培育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没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即内容要适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法则,利于其实践与吸收。德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主流社会的精神相互吻合。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将养成教育当做是德育的全部内容,缺乏时代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单向性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的高效运行。

(二)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薄弱

现阶段,在一些农村小学生家中,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很多家长都存在溺爱子女和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的现象。儿童留守、隔代看管、单亲等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教育、学校联系等相关环节比较薄弱。

(三)德育宗旨过于笼统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重成绩而轻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形象工程,又空洞又笼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教师觉得思想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没有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对于认识德育工作仍有些欠缺,并随时出现任务化、表面化的偏向,只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这根本不能使德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贯彻素质教育

(一)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完善考核体系,由素质教育入手,充分肯定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道德往往可以填补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不足。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准备以面对挑战。学校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仍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智育才是硬道理,德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才会产生“重智育轻德育”“以智代德”等现象。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使学生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学校和家庭要充分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的教育具备很大的优势:学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具有比较健全的教育机制。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缺陷,受到空间、时间与内容、形式的约束,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王茹花.甘肃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六县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1).

[2]李祥兴,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谭怡.六盘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德育 对策

德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人建立健康人格,形成良好品德和观念[1]。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应将德育置于教学工作首位,并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当前语文识字教学德育中的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关注的。

一、语文识字教学德育中的问题分析

1.对德育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小学教育中,尤其一些农村小学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对德育不够重视,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情况。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学生学习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衡量的主要标准。因考试分数是计分量化指标,而品德教育是难以量化的软性指标,以致在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上失衡,学习和家长往往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在提升学生成绩上,直接影响德育效果的发挥。

2.家庭和学校参与性不强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对校外德育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家庭和学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德育积极性。尤其家庭方面,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保守、落后,同时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不高,对家庭德育带来较大影响,无法为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环境。

3.德育教材科学性不足

社会、家庭及学习等实际生活中包含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但是学习在德育资源的开发中,因一些领导重视度不高,管理不到位,同时对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规律未能有效掌握,使德育目标难以明确,学校德育资源处于无序、盲目开发中,教材科学性不够,德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存在脱节或不相适应情况,使德育流于形式化。

二、增强语文识字教学德育效果的对策

1.积极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有助于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的良好开展。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德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德育知识、实例宣传,让学生时刻受到德育影响。比如:通过校园黑板报定期贴出德育相关信息;在教室、走廊等张贴具有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在草地设立爱护小草、保护环境的提醒等。此外,学校还应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有明确规定,为德育开展奠定基础。如此,让小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德育就在身边,在无形中发挥德育效用。

2.家庭和学校德育的结合

家庭是德育的重要场所,而父母则是学生最早也是最好的德育老师。因为父母的言行、心态、性格等均对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因此,学校可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学生家长宣传德育的意义和要求,并详细、系统地讲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并可召开家长交流会,了解家长对德育的看法和建议,强化家庭和学校间的联系,让两者在学生德育上协调一致,实现“家庭+学校”式德育。

3.将德育寓于有趣活动中

活泼、好动、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有趣的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有趣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寓教于乐是最佳教育法。因此,应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小学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教育,在游戏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比如:针对不爱卫生、不爱护公物等现象,可举行“这是你吗”专题演讲活动。

4.利用好特殊节日开展德育

学校和社会应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如春节时,让学生基于反哺之心孝敬长辈,布置特殊作业强化学生的德育体会,如过年给父母洗一次脚、向长辈行跪拜礼等。通过世界性节日培育人文气质。比如:世界地球日,开展“善待地球”的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植树、捡垃圾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此不但能让学生认识地球日的意义,还能强化学生对生态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树立环保、节约等意识。

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体会,自觉认同并接纳当前社会道德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可通过班级、学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帮助老人,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助人为乐和尊老爱老的情感。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当地档案馆、博物馆等了解家乡历史,领略名人风采,知道革命传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

6.在创设情境中渗透

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达到新课程提出的“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愿望”要求的重要手段。识字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激发识字兴趣。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针对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无法体会父母劳动艰辛的现状,在教学《菜园里》(第一册识字〈2〉第三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自家菜园里看一看妈妈种的菜,问一问妈妈是怎样种菜的,把认识的菜带回家,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贴上该蔬菜的名字,然后把它带到课堂上。运用这些实物,让孩子们讲一讲从妈妈那儿听来的有关菜的知识,然后做一做卖菜和买菜的游戏。不仅在买卖过程中认识了这些蔬菜的名字,提高了识字兴趣,而且学生介绍时充满自豪(因为这是他们和家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同时,在同学们和老师的赞扬声中激发了对妈妈的爱,对妈妈劳动价值的肯定,潜意识里受到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育。

7.在引导识字中渗透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形成独立的识字本领,让学生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平常识字课里,我注意渗透一些识字基本方法,“加一加”,如“几个”的“几”加上“木”就是“机”;“减一减”,如“妈妈”的“妈”减去“女”就是“马”;“换一换”,如“课”去掉“言”字旁,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形式上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字形。然后让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在一个小组中同一个生字或不同生字,学生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用“减一减”的方法,有的用“换一换”的方法,然后小组长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再由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等,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有趣的讨论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有机渗透了识字的基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营造了创新的新气氛,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识字教学中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开展积极有趣且极具德育意义的活动,实现优质高效的德育。

参考文献: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1.缺乏正确的认识

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高尚的道德和理想情操、坚强的意志等,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明确德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中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特点能够决定其可塑性。正确认识德育的作用,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终身受用。但实际中,德育大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反感。德育地位不明确,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2.不良风气的冲击

由于此年龄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进取心,思想活跃,但意志力不坚定,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辩证思想,主观思维较强、比较偏激,容易被各种错误思潮所冲击。中等职校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社会,因其心理及生理尚未真正成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提高学生判断、选择以及自控等能力。

3.严重的厌学情绪

中等职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者,因此,他们容易对应试教育产生恐惧及抵触,导致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目前,很多中等职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缺乏探索与创造性,还是以常规书面考试为主,不够重视学生在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化,主要采用说教和灌输方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缺乏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正确培养,不能把知识传授和行为养成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4.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

中等职校的德育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现阶段,中等职校大多是采取灌输式的说教方法,缺少实践体验及磨炼,适合学生的德育类更加缺乏,严重影响德育实效性。中等职校应该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德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真正思想,面向社会与未来进行。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竞争、诚信、法制、就业、危机、效率等意识的教育,真正根据学生立场进行教育。

二、加强中等职校德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中等职校德育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德育的首要地位。中等职校招到的是被初中和高中定义为没希望、使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当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自卑心理与懒散等不良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所以,中等职校各领导及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其首要地位。

2.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中等职校德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梦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应该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形式与途径。在德育中,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思索学习。

3.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大中等职校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环境,是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要要求。中等职校应该通过校园走廊、教室后墙、专栏和花园等空间扩大德育的覆盖面,在醒目处写上校训、学风、语录等,配置各类宣传橱窗的专栏,建立文化长廊,教室后墙设有学习园地,四周挂有名人名言,让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学生,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熏陶,提高其思想和道德素质。

4.改进管理方法

中等职校领导对学生过度担心,因此,要求班主任看紧学生,导致班主任没有时间与精力发挥出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应该改进管理方法,把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让班主任有时间和精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5.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德育教育作为一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自然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提高德育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1.德育教育的概念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影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目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不够。德育旨在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因此学生想要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不仅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努力的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能够继续学习。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教学大纲对德育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紧扣德育教育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更加完美的完成德育的学习任务。而目前德育教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现象,使得学生在德育教育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寻找侧重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

2.2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很多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将时间应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而难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在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互动也十分重要。学生学习的很多德育教育知识都需要学生去领悟,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就某些观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领悟一些道理与观点。而目前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影响,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与观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2.3 没有对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虽然有赖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累,然而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点难度的进一步增大,学生在德育教育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而目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4 不能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德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在新课改过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虽然能够积极的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并没有切实发挥其对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解决目前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德育,高校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然而,在这社会转型期,常常出现的经济活动的无序状态或社会伦理的失范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传统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危机的出现。这种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道德教育必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前提。因此,道德教育必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及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个深刻的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从当代中国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典型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典型问题

1.信仰模糊。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没有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且缺乏政治热情。如,对“社”和“资”的认识上,有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各有优势,区分它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主张“两种制度平等发展,井水不犯河水”;在对待入党问题上,有一大部分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是为自己将来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或为将来的从政做官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

2.价值观扭曲。重功利、讲实惠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追求体面与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求职目标。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对1999年北京50名大学生分配去向抽查显示:32名大学生选择留京,18名选择了深圳、上海、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无一人选择内地岗位;35名大学生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4人到外企,仅1名选择了乡镇民营企业。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能获得更多金钱和能够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单位作为首选。

3.道德观念淡薄。高校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对恋爱和两性关系采取了随意的态度,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些学生对公共图书随意撕毁,不管他人能否继续阅读,有些学生随意破坏走廊电闸开关,不随手关门窗,等等。近期对长春水资源浪费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浪费水资源占总体比例的60%多,位居榜首,大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可见一斑。

4.道德知行脱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些大学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做不到该做的程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求职、求高分、求“进步”,纷纷效仿社会上请客、送礼、拉关系。他们一方面赞赏社会上好的风尚,对社会道德滑坡非常不满;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放任自流,形成“道德思想高追求,道德行为低层次”的反常现象。他们一方面认可社会上的典型榜样,对孔繁森式的人物持崇拜和敬佩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把让们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和追求。

二导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不良状况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社会正自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开放性,由单一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转变过程中,这些转变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激荡和冲击是空前的,引发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①社会发达程度反差的结果。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虽然已逐步缩小,但在经济实力上仍有明显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奢华的生活方式,优厚的社会福利和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等,无不影响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了某些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模糊。

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一些人在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价值的同时,错误地、片面地夸大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一部分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死想。受这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学生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产生了个人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迷恋奢靡的生活方式,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和潇洒的生活方式,挥霍无度。

③文化融合引发的思想冲击。世界多元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大趋势,有利于我国本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异域文化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不良的、不健康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文化被部分高校学生接受,从而导致了其原有思想大的素质的下降及文明素质、公德意识的淡薄。

④社会不良风气引起的思想波动。目前社会上腐败现象严重,黄赌毒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社会思想倾向及丑恶现象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致使许多高校学生思想颓废,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不能正确地运用的科学思想去掏这些不良现象,甚至认为“存在即合理”。

2.高校德育方面的原因

①原有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只重视任务的布置,而不看实施中的效果,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倾向,削弱了德育作为行为规范提高思想素质的功能。此外,“两课”作为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虽然大部分内容也是在“三观”上下功夫,然而却未免失之空泛,或者案例研究与社会相差甚远,很难成为成功案例,使人觉得不痛不痒,犯了“假、大、空”的德育禁忌。

②德育内容安排的无序。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先从基础入手,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然而,我国目前德育却出现了向小学生灌输高等、抽象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现象,且德育内容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大学生自身思考关心的问题相差甚远,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总是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力指导。如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和自己的社会价值的思考,这样,使德育失去了权威性和指导性,难以去约束、规范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也难以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③高校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不强。教师是德育过程中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德育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往往是从多年从事这只工作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了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在自身素质上也有待提高;有些德育教师思想陈旧、僵化,缺乏责任感和育人意识,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我要求松弛,不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这些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高校德育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拓展的与目标。拓展的与目标,应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大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并强调社会主义公德,让学生学会关心。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两课”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拓展德育目标,要把德育由划一性想层次性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把原有道德目标单纯地分为多个,而是指以原有德育目标为中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具体分为多个层次。长期以来,尽管我们一直强调重视德育,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与德育目标要求提的过高和过于划一。这种划一的目标,显然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受教育着特点的。所谓目标递进层次,是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2.更新德育内容。高校德育内容应以高校德育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在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上重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其从单纯服务于各种中心工作转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确定不同学两阶段的德育内容。同时,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要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同时,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更新,也包括内容上的充实,如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都应引入德育课程。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德育包括道德习惯的教育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现在的德育教育的处境非常尴尬,德育课经常被数学语文等科目项目占用,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观念比较传统,德育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分量远没有考试分数重要,大部分时候教师和家长的精力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提高智力进行(各种作业、补习班等),并没有什么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行为,这也是导致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大多时候只是被动参加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榜样示范、品德评价、说理等方法,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孩子们非常反感,甚至把批评教育称之为“上思想品德课”。

3.途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大部分时候都是隔代的老人带孩子,这则很容易对孩子溺爱,造成孩子在品德习惯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要负责较好,却忽视了家庭和家长在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关心也非常少,开口闭口就是对错或成绩。

4.缺乏好的方法指导,道德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都还没有,教育内容和评价机制都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

1.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德行教育,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与教师应摆脱“唯分数论”的观点,加强对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拥有高道德风尚的人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一旦道德出现缺失,智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到教育中“育人”的重要陛,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把德育教育内容加入到教学成果考核中去。

2.进行家校共育,加强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小学生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在家庭中的表现会更加真实,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的就孩子们在学校或家里的一些情况进行沟通,在德行问题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的纠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避免出现极端教育。

3.提升教师、家长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教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日常中接触最多的人,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两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情绪,随时给孩子们起到“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行为。

4.尊重学生,改变沟通交流方式,现在的孩子非常敏感,因为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普遍比较差,这对于老师和家长在进行纠正教育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需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加以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进行批评、指责。

5.联系实际,开展活动让德育走进实践中去,不能再停留在表面的“团结同学”“爱家爱国”等空洞的方面,而应该联系到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有的思想、尴尬、疑惑、甚至心理需求进行关注,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我、认知社会,并根据每个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举行“自己动手,打造我们美丽的班级”的活动,通过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对于四五年级的大孩子,则可以举行“参观污水厂”等活动,让孩子们从活动中去得到教育,并且切身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有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进行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生活,并且从细节中进行道德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