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术后;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高龄、手术、损伤、恶性肿瘤、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1]。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特别是老年人。所以在临床中我们应精心护理,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笔者在临床对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疗效显著,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6.03±3.16)岁,其中下肢骨折30例,上肢骨折16例,腰椎骨折9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髋骨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宣教 手术前健康宣教是对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给患者讲解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特别是患者术前合并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心功能障碍及术前有DVT既往史的患者术后DVT形成的风险明显增高,更应该详细的进行讲解沟通,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嘱患者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性[2]。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引起尿潴留、便秘等。注意保暖,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诱发和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介绍术后早期进行活动训练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进行各项功能锻炼的方法,以促进术后卧床功能锻炼的顺利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1.2 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患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所以对手术及术后的恢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担心手术本身的风险及预后的好坏,就产生一些抑郁、焦虑等,这些问题常常使患者失去信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主动开导、态度和蔼、尊重患者、为患者讲解一些积极向上的事例,坦率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顾虑。同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家属增进与患者的交流,并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坚强的一面,耐心地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使患者处于一个心情放松、愉快的治疗状态。

3 术中护理

术中正确摆放患者,通过上肢静脉进行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下肢避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或穿刺过多。使用电动止血带,分次减压松止血带,不要骤然松止血带。避免患者下肢静脉受压、特别是对一些高危病人术中应进行下肢按摩,预防血液淤滞[3]。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监测与观察 术后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患者症状及体征不甚明显,故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假如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或患者皮肤出现潮红、皮温增高,可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干预治疗。同时术后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及血凝四项,以便早发现、早预防。

4.2 生活饮食指导 嘱患者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适量化合物为主,少吃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灌肠等,以免排便困难费力引起腹压增高,造成患者静脉的回流不畅。

4.3 早期功能锻炼 预防下肢深静脉的最佳措施为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4]。卧床时可给予患者被动的下肢肌肉锻炼,以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适当垫高下肢,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同时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当患者下肢肿胀明显地减轻后,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加速血液的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注意活动要以患者个体素质差异而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每组动作持续做l0-15分/次,2-3组/日[5],不能操之过急。

5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1例发生肺栓塞,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正常,功能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6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卧床时间较长,肌肉张力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在疼痛、肿胀及手术刺激等应激状态下,极易形成下肢DVT。因此老年患者以预防为主的整体护理措施。术前应认真准备与检查,按照整体护理操作程序,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评估,明确LDVT高危人群。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术中密切观察,术后进行生活饮食、早起锻炼指导,促进血液回流,促进局部消肿,积极预防,以利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次临床护理研究显示,经过积极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LDVT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范春阳,郝红,刘晓静.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0(12):69.

[2] 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

[3] 王玉珍,张红卫.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12,25(12):3359.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骨科 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7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多发疾病,可致患肢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好发于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可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现就2009年以来我科对66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6例下肢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髋部内固定术20例,其中年龄65-82岁,平均70.5岁,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病15例,脑栓塞6例,糖尿病18例。并发深静脉血栓16例,治愈15例,死亡一例,发病率:24%,治愈率:94%,死亡率:6%。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偏高。据报道,40岁以上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纤维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血液缓慢,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下肢外伤等),促使血栓容易形成。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中所用的填塞纱布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2.3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长期卧床患者发生DVT的概率高达12%。由于骨折创伤或术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压迫静脉阻碍回流;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松弛,导致静脉回流减慢。

3 预防性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评估: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术后易发生DVT,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超声诊断及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脂、血糖测定。术前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3.2 术中预防:

3.2.1 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3.3 术后预防:

3.3.1 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3.3.2 术后补足液体,并建议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3.3.3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等为静脉瘀滞所致。术后需观察下肢皮肤颜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3.4 鼓励病人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

3.3.4.1 方法:手术麻醉清醒后即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运动,并辅以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动按摩。

3.3.4.2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小时翻身一次为宜。髋部骨折病人每小时督促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促进肺复张。

3.3.4.3 术后拔除引流管后进行CPM康复训练。对有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下床活动时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从大腿中段开始至踝关节上段,步行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劳、无明显疼痛为宜。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4100μ皮下注射7-10d,2次/d,并发症少,较安全。

3.3.6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分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4.1 心理支持:

患者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会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2用药观察

4.2.1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疗,在血栓早期72 h内。溶栓期间应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并记录。

4.2.2 肝素:为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4.2.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予患肢局部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

4.3并发症的护理

4.3.1 出血是DVT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3.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DVT后1-2周内栓子极易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心悸等,应给予半卧位、吸氧,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4 饮食护理

4.4.1 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清淡饮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4.4.2 糖尿病饮食:6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27%。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问题,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只有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

[2]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27.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7-638.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3篇

1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 绝对卧床 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 抬高患肢 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 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 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 手术疗法的护理

2.1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

2.2 术后护理 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 药物治疗观察 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 病情观察 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 恢复期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 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 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 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到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要认真细致地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4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平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对全部人员的骨折预后进行评价,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并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实验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结论: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并就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66例,年龄14~81岁,平均38±9.3岁;女性54例,年龄22~75岁,平均40±6.3岁。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选患者均确诊为骨折并以接受治疗,其手术程度均为良好,无治疗差异,无其他精神、交流障碍。

1.2方法。两组在护理期间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实验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主要包括:宣传讲解,劝导戒烟,间歇性压迫,运动指导,及时监控[2]。

1.3观察指标。骨折预后指标:骨折预后程度,功能性恢复指标,下肢功能锻炼恢复水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发病率及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13.0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选取数据均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各组在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结果

研究组在康复阶段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全部120名患者术后骨折均康复,在3个月的定期随访中研究组下肢功能锻炼恢复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快、更好。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使得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骨折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血栓等血管栓塞,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状态和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易患风险,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锻炼,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锻炼、手法按摩等项目,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而导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长时期卧床导致的血管僵硬而产生的血栓。

(4)采用针对性护理治疗,密切注视患者变化,加强血液流通情况的检查,从而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血栓扩大,危及生命。

(5)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凝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的发生[5]。

综上所述,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新,千英信,卫洪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7.24(2):85-87

[3]关振鹏,吕厚山,陈彦章,等.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及体会。方法:分析182例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观察。结果: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nalysis of 182 cases of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observation.Results:meticulous care,medication guidance accuracy,functional exercis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Conclusion:through targeted to develop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ke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科术后长时间卧床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2。为此在优质化整体护理中对此类DVT高危患者采取正确评估,心理护理,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2例,男142例,女4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58例,脊柱手术1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住院时间14~35天,平均17天。

方法:综合评估患者,加强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 果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仅5例发生有典型症状的DVT,5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讨 论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6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3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术后并发症, 轻微程度会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 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早日恢复, 病情严重者会导致肺栓塞加重,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疾病形成, 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相当重要[1]。本次研究中, 分析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以及护理实施方法, 总结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41.0±5.4)岁, 卵巢癌手术15例, 附件切除术13例, 剖宫产术19例, 子宫切除术15例,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4例, 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4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护理, 包括给予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健康教育以及适当的心理指导,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患肢肿胀、腓肠肌挤压阳性、浅静脉曲张等症, 并实施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从入院开始对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法, 术前先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并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实施健康宣教,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操作, 术中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 并间隙的挤压患者腓肠肌, 引导患者进行足趾部锻炼, 2 h/次;可适当抬高病床, 促进下肢血液迅速回流, 防止术后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液体, 在每项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 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实施。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并保持6 h, 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做下肢伸展, 并告知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常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 并更换。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判定标准为:妇科手术治疗后, 观察凝血功能指标显示正常, 无血栓或血管功能异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临床确诊, 采用静脉血管造影查看静脉有无发生缺损或充盈[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给予患者实施后患者均康复出院, 其中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10/40),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1/40),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1],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时,血栓全部或部分随血流达到肺部,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性命。因此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高龄孕产妇的增多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生逐渐增多,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有6例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剖宫产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2]。本文着重讨论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剖宫产5例,经阴道分娩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2-15天。其首发症状多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或右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外,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方法 患者除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抗生素治疗外,主要采取了溶栓疗法和抗凝疗法,即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连用3天;尿激酶1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2h内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以此调节溶栓、抗凝药物的剂量。

2 结 果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2周左右,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彩超下肢静脉再通。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多表现为恐惧及焦虑情绪,认为手术失败,对治疗、手术产生疑问,对医生护士不信任,另外,担心自己住院后不能亲自照顾宝宝,用药后不能给宝宝喂奶,因而心理压力大。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让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患肢护理 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病3-4天之内和溶栓期间,患肢抬高并制动,抬高20°-30°,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避免膝下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患肢注意保暖,切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色泽、皮温、周径的变化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保持被褥平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褥疮。

3.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 抗凝和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机会。尿激酶应现配现用,配制过程中不可剧烈震荡,稀释后立即使用,禁止与酸性药物混合使用。溶栓时,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抽取血标本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特别注意头痛、呕吐、神志、意识、瞳孔变化等情况,以防颅内出血的可能。

3.4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戒烟戒酒,保证水分摄入,多饮水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速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5 热敷 血栓溶解后,即用50%硫酸镁加温到50℃左右,将纱布蘸湿后放在肢体患处,反复多次。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作用。高渗镁可吸附水分,有消肿和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作用。

3.6 恢复期护理 适当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2周后可穿弹力袜,使用弹力袜后应结合下肢肢体锻炼。

4 讨 论

1964年,Virchow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手术麻醉、术后卧床和活动减少等都可使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又使静脉壁发生营养障碍和损伤,手术刺激、组织损伤都导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从而使血小板变性和聚集力增加。另外,在产科领域还有两个特殊因素。

4.1 妊娠子宫的影响 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可影响下肢和盆腔静脉的回流。

4.2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显著提高,纤溶活性降低。以上两个因素可能是产科领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和死亡。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如产前治疗贫血和脱水、积极治疗和预防妊高征;由于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术中血流缓慢,术毕回房后嘱产妇行深呼吸和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协助产妇第2天下床活动。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8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从而出现患者肿胀, 疼痛等一系列病床症状和体征。有研究显示, 肢体的长期制动使血流明显减慢DVT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在脑出血手术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且多发于手术后的7d内[1]。笔者总结了我院对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 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扩张、下肢肿胀以及患侧肢体明显较健侧肢体同区域增粗等症状。经过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证实,4例患者均匀明显血栓的形成。

1.2 方法

4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止血、脱水、营养脑神经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主要的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1.2.1 患者术后清醒后,应督促并鼓励他们尽早进行床上适当活动,恢复期则应尽可能下床活动;对实在不能活动的患者,应做到每2 h 翻身1 次,同时将患肢抬高约20°~30°以助静脉回流。定时进行患肢的推拿热敷和按摩等,通常每日5~6 次,每次约5 min~10 min,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避免血管内膜损伤,从而充分地保护血管。输液时应绝对避免在同一血管部位反复穿刺,若非得以最好不要进行下肢静脉输液。输液时要注意肢体保暖,输液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形成微栓。对于昏迷患者,常规使用IPC 和VFP 等措施,方法为连续使用,每天2 次,每次1 h,可连续使用直到患者可下床走动,可有效降低发生DVT 的风险。

1.2.2 预防性护理。

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进行按摩,主要的部位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摩腓肠肌等。肢体按摩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并且遵循由远端向近端的方向进行按摩。术后患者尽早的进行肢体活动能够有效的防止血液滞留,并促进血液的回流。

1.2.3 应用溶栓药物期间的护理。

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该对药物的输注进行仔细的观察,避免出现药物渗漏的情况,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抗凝药物也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对其不良反应与作用进行了解。同时还应该对血小板以及出凝血的时间等进行严格的监测,对出血倾向的有无进行注意,从而能够及时应对相应的情况。

1.2.4 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该尽量的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不能给患者心理上过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家属与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时,应该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与危险性告知给患者与家属,让其能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1.2.5 饮食等护理。

患者的饮食应该主要以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并且适当的多饮水,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对于昏迷的患者而言,应该留置胃管,并且控制好饮食。患者应该确保大便的通畅,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腹压增高而使得栓子脱落。

2.结果

4例患者的治疗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所具有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患肢的肿胀情况消失,经过彩超检查后能够得出患者的下肢静脉变得通畅,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8.2±1.7d。通过治疗、护理得出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患者血管硬化、糖尿病、肥胖、高龄、肢体活动障碍以及手术制动等因素有关。

3.结论

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手术制动及肢体活动障碍、血管刺激性药物的应用、机体脱水、凝血机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此外还与患者血管硬化、糖尿病、肥胖以及高龄有关[3]。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预防性护理、肢体护理、应用溶栓药物期间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很快的

进行康复。精心的预防性护理与护理观察能够有效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了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就需要给予综合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