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炼化一体化”项目 人才培养 探索

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石化在湘最大的建设项目,按照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湖南省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作为湖南省石油化工龙头产业发展。根据“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人才需求,中石化巴陵分公司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对接产业、融入项目、服务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的建设思路,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共建“炼化一体化”项目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基地。通过合作共建基地,深入开展专业共建共管、订单培养与员工培训、人员互聘、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合作项目[1-3],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提供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保障。合作过程秉承平等互利的原则,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优质资源和教学科研成果共享。

一、合作专业及招生对象

按照项目建设人才需要,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向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定向培养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仪表)、工业分析与检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高技能人才。拟招合作专业三年制大专生,采取在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2+1或2.5+0.5”的工学结合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1、对接项目动态调整专业

根据“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开发或建设项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生均拨款标准、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等作为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

2、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

为使合作教育顺利开展,维护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和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宗旨,经学院与合作企业协商,双方就合作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达成框架协议,共同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在合作培养协议书中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选拔与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以及其它约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3、完善“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化工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化工生产岗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化工专业技术教育和石化行业从业素质教育三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炼化一体化产业、合作企业和学校三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石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教育拓展证书三结合,专业文化建设对接石化企业HSE(健康、安全与环境)文化。

采用“2+1”或“2.5+0.5”订单培养,从就读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第三年或最后一学期,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合作培养。

4、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参与对“订单”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分析,将企业文化的了解、职业素质的养成及岗位技能的训练等直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石化行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制定教学考核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结合学生面向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就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和素质拓展课模块。

学院负责完成实施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合作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场地、必要的实习条件和技术指导人员。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安排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

5、合作参与课程建设

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课程的依据,根据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要了解炼化一体化及其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将该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

通过聘请石化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校企合作课程。学院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和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院的课程资源确定合作课程的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这一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旨在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满足企业的需求。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明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合作建设教师流动工作站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管理暂行规定》,并选聘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的现场专家担任指导老师,明确专业课教师在站、出站的目标、工作内容和考核细则。双方商定计划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流动工作站学习、实践。制定有关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落到实处。委派专任教师到“炼化一体化”项目工程一线调研、顶岗实习,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及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采取与企业共建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落实“一年一月一线”实践锻炼制度等具体措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聘请“订单”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培训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提高其执教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订单”企业的技术优势,建立起一支由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师资整合方面,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7、积极参与订单企业的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利用订单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企业技能比武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深刻体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和职业能力。

8、双元质量考核与评价

学院与企业共同对订单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价,经校企双方评价合格的学生方准予毕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订单”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企业积极跟踪实习生、毕业生的业绩表现,配合学院开展的企业满意度调查并及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反馈。学院指定专人参与学生管理,企业派专人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并直接纳入学院的学籍成绩管理。

三、 学生的选拔与考核

学院负责召集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报名工作,并配合企业做好报名前的宣传动员工作,邀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学生将来在企业中所能从事的技术岗位,负责向学生介绍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的目的,合作培养协议书中双方约定的内容,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报名之后,企业将对学生进行选拔,选拔的依据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前两年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是企业有关负责人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由企业确定订单培养的学生名单。

四、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成立“校企合作订单班管理领导小组”,设立校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双主任制,领导和指导订单班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订单班配备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老师,加强合作办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引进优秀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企业为订单培养的学生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使他们对企业有归属感。学生的实践性环节尽可能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活动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立专项活动经费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

对于订单培养学生的就业,企业严格按照合作培养协议执行。只要满足合作培养协议书中规定的条件,企业即保障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朱怀忠.对高职教育建立“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WwW.133229.COM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mode for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Through in-dept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learning platform can be built and the training scheme can be optimized through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modifi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关键词: 校企合作;通信行业;培训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munications industr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44-02

0 引言

近些年,通信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才的制约,对于运营商而言,很大一部分的人才引入是通过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招聘,这种模式的人才引入受到了制度和条件的限制,其实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岗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并没有完善的体系支撑,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由设备商提供相应培训。这种方法并不足以使人才队伍适应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来保障通信行业人才素质的提升。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持续性人才培养的方法,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实践的磨合,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法,那就是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

1 可行性分析

对于企业,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人员编制问题,运营商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通信网络日常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市场开发之中。员工的知识和素质提高绝大部分是自主完成,同时公司也没有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对于从事工程和业务一线的专业人员而言,继续教育的师资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校方,凡是设置有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由于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购买现网运行的设备提供给学生实习和实训并不现实。学生的培养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教学为主,实习实训的手段只能借助于企业见习和顶岗这种单一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很难实现现在企业所需要的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很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才需求。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多层次沟通,我们发现双方可以合理的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从而很好地解决双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合作方式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中国联通十堰分公司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现网中的设备和耗材,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共同打造先进的实训平台。这样不论是学生的日常教学还是企业员工的入职和提高培训,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很好地实现。

我们具体的做法首先是校企双方派专人负责组建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是由企业一线的员工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然后确定企业的培训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周密的调研确定所需的专业设备与耗材,选取适当的场地建立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基地运行方案,双方根据培训和培养目标围绕设备和环境制定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选拔培训师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共同制定了包括勘察设计、网络建设、设备维护、网络优化和市场开发这五个大项的培训课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针对具体课题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另外,也会经常性地请学校专家到公司举办专题讲座,同时不定期的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专业教师沟通。

3 培训管理

培训平台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指派负责人完成,日常的管理主要由校方的专业教师负责,企业方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在培训和校方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目标双方共同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发课程。其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校方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组建课程组来完成授课。每次授课结束及时获取反馈意见,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对课程加以完善和提高使教学效果达到目标要求。在校企双方的共建、共管、共用的理念之下不断努力,不但能够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也可以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作为实验室针对现网的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合作之初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沟通交流,也缺乏对送培员工的跟踪管理。培训的员工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不仅使企业浪费了培训资源,也使送培的员工培训效果不好,极大影响了送培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后来我们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把好员工选派关口,根据自己所需选派参培员工。

实行企业与院校联合办班培训的方式,企业要筛选和培养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作为企业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将提高学员实际操作技能与提高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并重。同时,企业针对自己所需的工种和专业定向培训学员,由企业将需要的工种告知合作院校,院校针对企业所需专业人才招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定向培训、培养。

第二,院校要提高培训水平,保证企业送培员工的培养质量。

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参培员工学历层次、岗位来源、专业设置等灵活确定学制及教学重点。

第三,院校要建立合格师资队伍,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院校要围绕企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急需,实行“定向”、“订单”式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针对企业培训专业、职称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沟通协调,使教师队伍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同时,职业院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特殊工种、专用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对技师学院的客观要求。

4 效果

经过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年的合作,企业方共投入设备及耗材约300万元人民币,总共开展企业员工入职和提高培训12期计380人次。学校借助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成功申报了省级通信行业职级技能鉴定培训基地,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400多人,其中在联通及其相关企业就职人数达到60余人。校企合作完成了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在为企业员工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5 总结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企业培训员工只是校企合作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多种员工培训提高方式的一种,但通过若干年来的校企双方的磨合,我们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通信运营企业目前的状况。经过系统的培训,我们的员工都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了人才保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系统、更加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和素质提高培训。

参考文献:

[1]孟源北著.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做到“三个坚持”

高职院校要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案共定、培养过程共管、质量评价多元、创新创业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坚持“三联动”,强化就业与社会需求导向

一是招生与就业联动。将就业率作为评价院系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学质量评估、新增专业的设置都与就业率挂钩。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

二是院系考核与就业联动。学校顶层设计,制订出台相关的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现目标管理,责任下移,工作前移到院系和相关处室,每年对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中期检查和年终考核,考核的结果直接和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投放、就业经费以及和集体、个人的评优评选直接挂钩。

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联动。学校招就处、教学处、院系等部门定期联合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调研,到毕业生源较多的地区进行跟踪调研,做到了事前有方案、事中有汇报、事后有总结,为教改提供一手的数据,从学校层面撰写写《就业质量报告》,为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提供一手的数据支撑。

(二)坚持“四对接”,实施市场需求导向的教学改革

一是专业对接产业。为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紧贴产业背景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笔者所在单位紧贴湖南传统工艺美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反复调研论证,开设有3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并制定了学校《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2015-2017年)》,规划通过三年的建设,最终形成湖湘特色工艺美术、时尚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五大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湖湘特色工艺美术、时尚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大专业群,使各类专业群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引领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质。

二是课程对接职业,将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等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完善了“项目导向、双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人才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三是课堂对接职场,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优化项目导向工作室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与职场的有效对接。

四是教学对接创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引入真实项目,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教学过程即项目设计生产过程。

(三)坚持“三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

一是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要求将就业创业理念贯穿其中,实现将专业项目导入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课堂创意创新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紧密依托学校的社团、就业创业协会以及创业基地、创客空间等载体,开展课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三是顶岗实习与上岗就业相结合。高职学生大三一般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一边完成毕业设计,一边进行顶岗实习,同时也是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学校利用就业实习基地,实现毕业生直接被顶岗实习企业留用。

二、实行“全流程”就业指导,实现大学生从容就业

(一)“全程化”课堂教学,高质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学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成长辅导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行两个小班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学内容、统一备课、统一考查、材。

开设32课时《就业指导》和32课时《创业基础》的公共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全员化”师资队伍,多维度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学

紧密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建立了专业教师+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创业指导局面,多维度开展职业就业指导。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讲座;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以成长辅导室为载体,定期举行专业教育、大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就业创业、职业素养等内容的教育;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以课堂、赛事、培训、讲座、团辅、创业孵化等为载体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学。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打造精品化就业创业指导活动

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元化”就业创业实践活动。

一是每年举行一次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榜样激励人,以事迹催发人。

二是邀请毕业生回母校进行就业创业讲座。

三是每年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全员参与、课堂授课、赛前指导等环节,提高了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相关能力。

四是每年举行一次“创业规划大赛”,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五是定期组织创业基地经验交流会和巡展。对入驻学校创业基地的团队定期组织沙龙、交流研讨、集中巡展。

六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通过学生组织活动,协会积极承办各类创业活动,最新的创业动态与信息。

七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场招聘会。

八是举行创业GYB/SYB培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九是打造“创客空间”。针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一些创业政策等典型问题,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三、落实“两个零距离”,实现毕业生和企业“双满意”

高职院校本着以生为本,服务一切学生的理念,秉承为毕业生提供“零距离的就业市场、零距离的服务保障”的就业工作理念,寻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机制,实现稳定就业市场、稳定就业率,让毕业生从容就业。

(一)零距离的就业市场,让学生从容地实现就业

一是设计就业市场整体开发方案。学校要求各专业充分依托产业背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单位数量每年递增。

二是积极参加省、市各级各类专场招聘会。专人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厅艺术类专场招聘会以及网上供需双选会。

三是推进就业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相关的职教集团和就业基地,开展毕业生顶岗实习、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创新开展“校园招聘”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在现有举办的校园招聘基础上,创新开展校园招聘。笔者所在单位每年的2月至5月举办“校园招聘月”活动,每年10月制定校园招聘活动计划,二年来,各院系共计组织了31场专场招聘会,提供了3800多个岗位,将近800家企业参加了招聘活动,2000名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五是注重无形的就业市场的开拓。利用就业创业云服务平台中已入驻的4000多家企业,开展网上招聘。

(二)零距离的服务保障机制,护航大学生求职全过程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站的建立背景

成立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在“校培”层面上建立的保证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长效机制,旨在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师工作站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到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实施,重点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信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气质”,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

建立教师工作站同时也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教师工作站将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更权威的信息和资

料,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资科研水平、

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立

教师工作站的意义

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基于 Java 技术和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基本的软件测试能力,面向IT行业、软件企业,从事3G应用软件与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编码、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软件销售与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工作,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

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中指出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符合“双师”结构队伍要求,在企业一线从事过Java或Android系统开发人员。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注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工作站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逐步向软件工程师或系统集成项目

管理工程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学习新技术,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专业发

展趋势,增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作为一个载体和基地,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为软件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赴企业锻炼培养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平台。这种教师工作站兼顾了校企双方的需求,为校企之间开展紧密、继续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三、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师工作站的工作

(一)明确进站工作目标

专业教师由于进站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一般只有半年,不可能将企业所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学到手,所以在进站工作之前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工作情况与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沟通,明确进站工作目标。通常的目标有:掌握一到两门课的核心技术,能够胜任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以便改进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校内实验或实训积累经验,等等。

(二)熟悉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软件开发的流程

专业教师到企业后首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范围,掌握企业工作流程。[2]其次要掌握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如何做好需求分析,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安排好编码与测试工作以及后期软件交付与验收。

(三)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

在熟悉了软件开发流程之后,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实际的软件开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了解切合社会需要的项目案例,最佳的办法就是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在其中承担开发任务。在进站工作的半年时间里,笔者分别跟进了两个数字化校园项目,在其中担任配置管理员以及测试工作,着重提高了软件测试和UML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掌握了项目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在进站结束回到学校后,可以胜任两门课的项目化教学工作。

(四)积极参加企业技术培训

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兴的软件公司,人员流动频繁,不断有新的员工加入到企业中。各个部门经常会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技术培训,其中有些是系列性培训。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可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使用最好最实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使之跟上软件技术时展的步伐,能够让他们在毕业时适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五)经常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进站工作的期间,一方面的学习是企业给你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自身工作也十分繁重,企业不可能派专人每天手把手对你进行辅导,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己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所以对于自己的所学应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巩固所学成果和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形式的是多样的,既可以撰写周记和月报,也可以抽时间与企业相关人员开工作汇报会或经验总结交流会,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提高在教师工作站的成效。

(六)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教师工作站的企业往往也是学生校外的实训基地,教师应当妥善安排好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互结合,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教师工作站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在结束教师工作站工作之后,教师应当将所学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借鉴企业实践考核,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为此,一要完善课堂教学实训、阶段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二要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下将具体的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入手,及时跟踪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根据需求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及所需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在撰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借助于在教师工作站对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知识要求的准确把握,制订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紧紧地围绕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以行业发展为定位、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价以职业规范为标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通过进站学习交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一部分专家走进课堂,有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训以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学生由此可以零距离地获得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指导,缩短了他们在学院习得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企业用人的标准,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今后进入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企业专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院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提高了学院广大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3]

(三)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多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2年在学校教育学习,1年去企业顶岗实习。在每年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时候,有些学生有疑惑,对此有抵触情绪。通过自身在企业进站学习的经验,可以现身说法,打消学生的疑虑,让他们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地走上实习岗位。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医药卫生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10-02

学合作教育是指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档)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医药卫生类专业高职教育必须走学结合之路。

一、学合作教育的可行性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医药行业用人单位实施学合作教育,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既是学校贯彻教育与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也是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有效探索。更是双方的共识和共同的利益之所在。

1 政府部门。转换职能,强化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功能,为建立学合作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根据自身的宏观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能。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政策导向,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学合作教育的原则加以确立,促进学合作教育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医药卫生行业)负责本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了解行业发展的全面信息及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对学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学校。转变思维模式,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大部分医药类商职高专院校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自身办学条件并不优越,基础薄弱,面对巨大的竞争市场如何立足,如何做“强”做“大”,办成特色鲜明的专科层次学校?学校必须转变依靠政府办学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找准学校与社会经济建设及行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树立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面向市场,主动出击,走近用人单位,与其合作,实施“订单式”教育。如给行业用人单位以冠名权.如***药学系等,扩大行业用人单位知名度;根据行业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实用人才,按用工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与行业用人单位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为行业用人单位提供职前、职后培训等。

3 行业用人单位。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强化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共同发展学合作教育。行业用人单位可参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关场所、设备说明学校建立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行业用人单位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讲学,给学生做专业学术讲座等。

二、学合作教育的探索

对于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学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医药行业部门的合作和联系,找准与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特色。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学合作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建立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药专家、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医药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科学构建医药高职高专人才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于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的专业要想办法做成明星专业、品牌专业;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专业要进行扶持,逐步做强;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维持现状;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的专业应该放弃。如社会对中药专业、口腔专业、护理专业等人才需求量大,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把专业做强做大。为行业培养急需人才。

2 共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行业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就业的角度,从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从工作一线的实际要求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提出宝贵的建议。学校也应深入医药相关行业单位,了解一线人才的需求,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目的是应用”的原则,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培养要求,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课程设置打破“老三段格局”,进行精简、融合、重组、增设,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执业考试内容接轨,如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护士资格考试等,并创建新的技能考核标准和试题库,为学生毕业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3 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为学合作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由学校实验实训中心、附属医院、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知识,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实习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1)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第一,各专业要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真实(或模拟)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到训练,从而缩短毕业到工作岗位的适应周期。如学校的整体护理病房、ICU模拟病房、诊断实验室、模拟手术室等,除满足在校学生实训需求外,还可对各医院无偿开放,以满足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校内创造条件。例如,通过针灸推拿社团、医学美容社团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第三,加强附属医院建设,让学生更方便地开展实地锻炼;第四,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站(点)的建设,为广大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便利。

(2)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单位应覆盖各个专业面,满足实训实习内容的要求,形成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实习网络。第一,加强基地的组织建设。各实训实习基地均建立教学病房或车间,教学病房设置在各临床科室内,教学车间设置在工作现场,人员和设备上相对独立,要求管理标准化、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正规化、基本设施规范化:第二,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了规范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制定相关条例,如《实训实习条例》以政府主管部门的档下发。通过校内模拟环境的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实践,完善实践训练体系,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即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4 着眼“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紧密结合的保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教育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加快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合作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校的做法是“引进”、“送培”、“挂职”、“轮岗”和“聘请”并行。“引进”就是从社会上主要是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和状大专业教师队伍,并聘请行业技术人员组建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减轻现有教师的教学压力,让他们有时间进修、提高自身素质:“送培”就是将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轮岗”就是专业课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实训车间学习或指导学生实习,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努力程度,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医药行业单位的参与意识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因此,在学结合上还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共建学紧密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效果,学合作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2]侯伯民.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7篇

1.药品采购方面

当前,国产药、进口药种类繁多,疗效大同小异,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个别厂商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重视品牌效益,采取“回扣”“旅游”等方式变相贿赂医疗领域相关人员,由于医院个别人员经不起经济利益诱惑盲目进药,造成药品价格虚高,疗效低下。再加上入库时药品的检验管理松散,造成部分假劣药品流入医院。首先,高回扣可能造成药品库存大量积压,导致药品过期失效,使医院蒙受巨额损失。另外,也可能出现医生需要的药品医院没有进,不需要的却采购入库,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治疗无法正常进行。

2.调剂工作管理不严

医院药房调剂管理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往往是药品划价。由于药品经常调价,药剂科人员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在划价的时候,往往单凭印象或者按调价前价格划价,这样容易造成同一种药品有多种价格。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病人对药房划价有可能产生怀疑,造成纠纷,给医院的正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品的管理也很关键。由于现在吸毒人员比以前增加许多,他们通过贿赂个别医生,利用监管漏洞开出处方,从药局拿到哌替啶(杜冷丁)后供自己使用或卖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3.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我院作为省级三级甲等医院,药剂科共42人,基层医院专业药学人员严重缺乏。仅2名副高职称药师,大专以上毕业的药学人员有6人(包括中西药师),占药师总数1/7,中专学历占2/3,其余为非药学专业学校毕业。

4.药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医院药剂专业人才构成中,年龄偏大现象比较普遍,新老人才梯队层次建立不够完善,药学知识总体水平不高,其中很多人未接受过计算机知识专业培训以及药动学和生物药剂学知识,近年来虽说引进了一批本科、硕士学生,但是他们普遍理论联系实际较差,临床医学知识缺乏,在短时间内还不能系统开展现代药学服务,导致他们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医院的临床得不到应用。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加强医院对药剂科领导:医院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药剂科管理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只有认识到药剂科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药剂科大力支持,才能使药剂科的工作与医院临床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2.把好药品采购关:根据医院临床科室医疗需要,由各科室上报需求计划,药剂科制订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制订采购计划时,在保证抢救药品和医院基本用药品种常备不断的情况下,既要考虑临床用药需要又要结合医院实际和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采购药品。在采购渠道方面,药剂科必须坚持从省市医药公司主渠道进药,如果确实需要从其他药品经营单位进药时,要充分考察市场,聘请专业人士研究提出方案,经领导批准实施采购。药品供货方不仅要提供“三证”,还需要在购销合同上注明供方应负法律责任。

3.把好药品质量监督关:每种采购的药品办理入库的时候,需要严格登记品名、规格数量,然后把单价、批准文号、商标以及厂家、批号等等信息严格校对后录入系统。每件入库药品存放处要明确标注供货医药公司名称、批次、时间,方便日后问题药品的更换。药品存放时坚持整洁、规整、分类原则。可以按照药品理化性质分类贮藏和保管。

4.加强品管理:日常针对品的管理要加强审批,采取条码扫描技术,记录最终使用者,严防品流入非法渠道。日常医疗管理中,坚持有选择性地供给品。对晚期癌症病人,医院规定由专门的主管医师或专科主任负责开写癌症病人品使用诊断书,患者在住址最近的医院,凭户口簿、身份证办理品使用卡。根据诊断书到负责癌症患者的主管医师处开处方,取药时带卡和处方及使用完的空安瓿经药房核对后发药,这样能使主管医师和药房的品专管人员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在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实行“专人负责”、“专柜保存”、“专用账户管理”、“专用处方”、“专手册登记”等管理办法。

5.加强处方调配管理:研究制定药物分发机制,确保药品能够安全、快速、准确无误地调配。要求处方书写规范,药品分发要严格按照品和一般药品分类管理。

6.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发展临床药学,逐步淘汰传统药房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现代医药管理体系。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并并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实验室,并且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使得其能够为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整个基层医院药学科研水平。

7.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药剂人员素质: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药剂科从以前的简单工作已经逐步发展成当今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药剂科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摆在药剂科人员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医院领导要时刻认识到,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增大药剂人才培养的投资,保证药剂人员有与医生和护土同样的进修机会,才能确保医院在医疗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优势,这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

8.健全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建设:以国家颁布的《药品管理法》作为药房管理的依据,不断加强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以规范管理为目标,健全规章制度,设立岗位责任制度,专业管理机制,考评奖惩办法。日常工作管理中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自然就能改善。窗口服务改善了,患者自然就满意了,患者就会愿意到医院来就诊,医院的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3]。建立完善药品信息化管理,对药房、药库、合理用药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汇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数据进行常态化管理,为临床科研、诊疗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三、小结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河南省;税务筹划;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探寻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税务筹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税务筹划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纳税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的活动。据测算,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和组织减少15-20%税负负担。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国家的税收立法意图得以实现,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税务筹划人才是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税务筹划行业方兴未艾,一些大公司、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税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中小企业也纷纷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进行节税筹划以期减轻税负。同时,随着税务咨询和税务行业的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业务正走向专业化和精锐化,税务筹划师(Taxpay strategist)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前台,被更多人所关注。2014年8月,国务院下文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的行政审批,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由准入类职业资格变成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税务行业就业、创业门槛,将有效激发税务从业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税务行业发展,提升整个税务行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在面临重大改革和调整,无论企业、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税务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养专业的税务筹划人才无论对企业、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务机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税务筹划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来自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发展指导处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中型企业1.69万家,小型企业12.38万家,微型企业25.67万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按照一般的企业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数每年将增加4000千余户,按每个企业配备1-2名会计人员计算,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会计从业人员。加上原有会计人员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国税收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税收法规不断地出台,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务之急。为此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建议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做好税收征缴工作鼓励企业合理节税。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之一。同时,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中介、报税员、财务管理五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27%、16%、12%和23%,这为设置税务筹划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是否对税务筹划人才有需求”时,90.5%的企业都做了肯定回答。这充分说明企业涉税风险已是企业急需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纳税人的关注。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只会填写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不会对申报表进行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区分对企业有用的税收政策,更谈不上事先的税务筹划。懂税务知识并能够进行筹划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甚少,市场缺口相当大。经过系统学习的税务筹划师将成为紧缺人才,预示着税务筹划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税务筹划人才是河南省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需要

税务师行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企业对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筹划服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业务。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39号)明确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发展。力争实现行业收入总额翻一番,注册税务师资格人数、执业人数和行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5万人和12万人,税务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000家。税务师事务所重组、转型运转顺利,涉税鉴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税服务高端业务、新兴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从事经营的税务师事务所共计228家,其中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150家,占总数的65.8%;合伙制税务师事务所78家,占总数的34.2%。注税行业从业人员3982人,其中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8.6%。这与全国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引进一批具备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专业税务人才。

(三)加强政府税收筹划,是河南省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税收征管方向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普遍做法,成为当今税收征管改革的主导潮流。在财税行政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于税收筹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税收筹划是发挥税收三大职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税收筹划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财税部门想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就应当简化税制,让税收征纳双方容易操作,科学设置征管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减少税制的执行与遵从成本;其三,政府税收筹划是财税行政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了不断完善制度,政府和财税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借助于反避税手段来堵塞漏洞。税务筹划师在帮助企业合理节税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税务筹划师的职责决不仅是避税节税,更不是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而是考虑如何用好国家政策,使得企业的税收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处理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人才,以适应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据调查,河南省税务系统仍然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以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为例,该局共有人员325人,下辖18个基层税务所;1个征收大厅;1个票管所;区局机关内设10个科室。承担着全区8.3万余户各类纳税人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应该说这个数字在郑州市地税系统乃至河南省地税系统就分局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临征管力量不足,后继人员短缺的问题。如该局税收管理员196人,辖区所管纳税人34982户,平均每名税收管理员管理178户;2013年该局共计组织各项收入51.2亿元,自2009年以来年递增17%。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该局的人员组成中,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0-50岁这一档所占比例达到77%,其中的36%属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这些人在10年内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来河南省国地税系统通过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信息化培训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其中从正规税务院校毕业的人员的比例、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为队伍年龄结构偏老,虽然都有激情和干劲,但相对来讲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反应能力就略微逊色一点,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税务机关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共招考4732人,其中仅省以下地税系统招考人数就达到了400人。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税务筹划人才培养

(一)中小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是高职院校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的主体

据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税务人才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并且他们的待遇比高职高专人才要高很多,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喜欢聘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用人单位不唯学历,更重视求职者实践经验

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说,实际上就是实务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审查等系列工作任务,高职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实际上,税务筹划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税务筹划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包括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报表分析,纳税申报,节税策划等,侧重的是实务。对于税务筹划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一进企业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业巨大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节税筹划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中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税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矛盾,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税务(筹划)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强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与财税类大专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税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支持开设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推动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涉税司法鉴定、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等课程,鼓励在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推广注册税务师方向的“订单式”人员培养模式,解决行业人才短缺和培养滞后问题,促进行业发展;深入推进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考试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税务师行业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