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沉浸式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沉浸 体验 感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2]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直播间 英语教学 空中英语教室 听力训练

直播,是近期网络中频频被人使用的一款软件,有海外代购的直播、女性护肤化妆技巧的直播、养生课堂的直播以及学生课堂的直播。有一些直播间人气火爆,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参与并聆听、在线提问、现场解答。从本人开始接触直播间这个新词,到自己亲身体验作为一名陌生人进入直播间进行聆听,然后开始反思:直播是否也可以用于英语教学?这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课堂中,我经常苦恼学生没有足够的听,缺乏大量的听力,导致对单词、句子意思的不理解,阻碍了上课的节奏。如果能够利用好直播,把教室学习英语变为空中英语,随处可听,随处可学,这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练习?使学生模拟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带着这个反思,我把直播引入了自己的英语课堂。

一、直播模拟了语言的沉浸式教育

语言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自身的母语出发,作出反思: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背单词、背句子、记语法,就可以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母语说得那么好?反之,我们每天苦苦记单词、学语法,却一直学不好英语?

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生长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这,就是沉浸式教育。对于语言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沉浸式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习英语的人能够长时间处于一个完全说英语的环境,那他对英语的理解,并不需要过多的刻意背诵单词或者学习语法,因为他已经把英语视为自己的母语,每天大量的聆听,积累到一定的量,必然可以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是国内的学生缺乏这个出国沉浸的优势,那么,直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自己在一个说英语的场景中,完全沉浸于一个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二、直播o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带来了变革

直播最大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直播不同于一般的英语电台,它是教师利用的一个平台,编辑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听力材料,可以是课文、对话、场景模拟描述、产品描述、英文歌等,有针对性地听,回到课堂上加以讲解,无疑是模拟了一个强迫性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的动作,但是“直播”比“强迫”一词更具有趣味性。直播内容用于课前热身、课后复习、平日口语训练。课堂效果也比平日要强许多。我总结了利用直播练习学生听力的几个要点如下:

1.课前听:不求甚解地听。每天给学生布置的直播内容,不需要太多,最开始的听力内容时长控制在1分钟内,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此内容听九次以上,反复听,不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所有的内容,旨在学生能够对英文的句式、句子分割以及说话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为了与一般的英语电台广播区别开来,直播内容的前后,可以插播几首课堂上学生学过的英文歌,用来调节气氛,只要听力的内容足够贴近学生的日常,学生会很愿意收听。

2.课堂中的听:理解场景后听、掌握关键词汇后听。第二阶段的听,是教师课堂上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精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两次这个1分钟的听力内容,学生会快速反应到是自己前一天反复听到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用英语加以描述听力内容中的场景,用到一些引导性的语句,例如:Where does the passage take place?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这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场景中来;等学生熟悉了场景描述以后,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汇加以解释,这里的解释,可以尽量多用英文去解释英文单词,配合一系列例句,可以是教师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说中文,学生用英文翻译,这个环节是测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该单词的意思,考察学生对单词的运用能力。课堂上的这个主体,已经帮助学生解决了听力内容的理解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课后听:有感情反复模仿的听。课后的听,是在课堂深度学习以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边听边跟读,用自己最大能力跟读、模仿,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场景,学过了单词,有了前面反复听的基础,带感情地模仿这段一分钟的听力内容,难度已经不会很大了。尽管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模仿出来,但是反复练习,进步是可以很快看得见。

三、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沉浸式学习对于学外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善于利用直播间,给学生带来更多课后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可以在直播间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变换着练习方法,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语言知识。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们面对英语笔试考卷不再觉得很困难。因为沉浸式英文学习,已经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语感。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3篇

1.注重范唱,以声引词: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歌声是最美的,有着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因此,对于一些歌词少的歌曲,完全可以通过范唱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沉浸于教师的范唱,说出听到的歌词。如教学歌曲《雁儿飞》时,先边弹琴边演唱,然后让幼儿说出听到的歌词,针对遗漏的那一句“飞向南”,让他们再次聆听,因为已经熟悉了其它两句的歌词,所以幼儿一下子就在复听中知道了答案,也就很顺利地完成了记忆第一段歌词的任务。

2.颠倒图片,以误导词:对于一些叙事性很强的歌曲,教师可以事先画好几幅图片,让孩子在颠倒的图片中发现错误,并在正确排列的尝试中导入到每一句具体的歌词,这样的形式,既简单易操作,又能在类似于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中和盘托出歌词。如教学歌曲《逛公园》时,考虑到每一段歌词都比较简单,关键是记住歌首的主角是谁,于是,事先制作了几张小卡片,分别画上小朋友、爸爸、妈妈、小猫的头饰,让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给它排序。幼儿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在沉浸于排列的过程中快速地把歌词融入到了脑海中。

3.师生律动,以形记词: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拍肩、旋转等相应动作,诠释歌词的意义,让幼儿在模仿中沉浸,在沉浸中表演,从而加快掌握歌词的速度。如教学歌曲《学做》时,先让幼儿观看作战的片段,然后让幼儿边听歌曲边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如:“敲起锣,打起鼓”,双手左右敲击,做敲锣打鼓的动作,“吹起小喇叭”两手握拳,一前一后置于嘴前,做吹喇叭的动作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而且化歌词为具体的动作语言,使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歌词的具体内容。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4篇

所谓沉浸式(Immersion)外语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在校(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1]。沉浸式外语教学首先开始于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而被借鉴在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中来。因而,这种教学模式距今有近40年的实践经历,为更好、更快地掌握第二语言提供诸多宝贵经验,成为所有外语教学的独特教育形式。

沉浸式外语教学就是指外语(或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不仅教师全用学生所学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要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的环境熏陶之中。

二、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特征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且在国际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它有着独特的教学特征:它体现了尊重语言的民族性,语言使用中的平等性,学习外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性,以及在学习语言中的生成性。

(一)民族性

一旦某种语言被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并且在生活中自由运用,也就会产生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然,语言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事件,它必然会涉及到某些民族感情的因素,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有句名言:“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2]。

加拿大推行沉浸式教学,实际上是摆脱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不只是仅仅教会学生的一种外语,而是对学生进行母语以及外语(或第二语言)所涉及的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教育,这就使得沉浸式外语教学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也即是说,沉浸式外语教学主张其教学内容中应有外语语言所涉及民族的相关内容,各种学校活动也反映出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反偏见、反歧视和跨文化理解。因此,尤其来自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民族汇集在一起的多民族国家采取沉浸式外语教学,也可以避免由于语言上引起的问题而上升到民族矛盾,甚至政治矛盾。

(二)平等性

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加拿大得以诞生,正是保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性,剔除语言上的歧视与偏见。尤其在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和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对这些语言进行主次、高低贵贱以及强弱之分。事实上,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一系列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教育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而且是两种教学用语的使用,即要使两种语言教学充分显示其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性质及语言价值。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出发,每种语言必然有着它自身的民族特性,因而在教学时也需要保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三)跨文化性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学会一种语言也应该是学习它的文化,而不只是学习了语言交往技能,诚如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社会制度的差别,意识形态的差别,经济水平的差别,最终表现为文化的冲突”[3]。因此,在外语教学的内容上提高文化品位,就是对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适时点播与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异族社会、生活、文化现象,从而拓展知识,增强阅历,提高外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四)生成性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虚拟现实;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70 ― 02

引言

虚拟现实,也被认为是一种浸入式多媒体,或者计算机模拟现实。它可以复制真实世界中的实时场景,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这种人工现实能够真实模拟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在传统虚拟现实外语教学中,为创造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情景,用户需要使用众多的电子设备(例如数据衣,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和立体眼镜等),为应对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配备一台高性能电脑用于实时处理。由于设备众多,成本昂贵,这种解决方案也许适用于教学研究,但却并不适合面向学生大规模推广。

目前VR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主要还是聚焦于军事、医疗、视频、游戏、教育,建筑设计、工业应用等方面。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相应内容开发者和用户数增加,可使用的VR应用内容必将逐步从娱乐,游戏等方向过渡到教育教学领域。

一、当前外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即将书本中抽象化、去情景化的知识,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然而语言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本身。因此,脱离具体应用场景,抽象化的学习外语知识,容易产生被动地学习材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短期内识记的语言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在真实交流场合中应用获得切身的文化体验,学习的效率并不高,也无法转换为真正的语言能力。再者,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文化差异敏感性,这要求其对本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建立在深厚本国文化基础上的学习者,更容易培养文化差异感,因此,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当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的外语学习应用环境,其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课堂环境下组成的外语学习环境,其二是课外组织的外语学习交流,例如外语角,网上论坛等。由于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课外活动的参与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外语交流无法获得指导等原因,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足够锻炼,不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能力。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改善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外语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借鉴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情景、写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情景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往往无法提供有意义,自然地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恰恰可以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语言虚拟环境学习(VE-CALL)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原因。通过对真实交际场景的再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浸入式外国文化教学环境,具有交互性、临在感和立体性的特征,而这正是其他传统多媒体资源所无法提供的。VR虚拟技术的这种优势,也符合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在情景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自动获得;而且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又可以提供真实地文化差异环境,帮助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差异,将降低语言学习门槛,不出国门最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应用于外语教学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能否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呢?由于存在技术门槛,经济成本和学习成本,传统虚拟现实设备尚未大规模普及,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少数有经济实力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能力购买完整的教学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并基于此开发相应地配套教学资源,这极大的限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价格下降,基于智能手机和VR显示眼镜的沉浸式外语教学解决方案,凭借着低成本,便携性和(部分或完全)沉浸式体验,有可能实现大规模推广。而这一解决方案中使用到的VR虚拟现实技术,现阶段较有前景的主要是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增强型虚拟现实型两类。针对沉浸式虚拟VR设备,国内有暴风影音公司的暴风魔镜(结合智能手机即可体验),台湾HTC公司推出的HTC Vive显示头盔,国外有Ocular公司推出的Ocular Rift(需结合电脑使用)等;而增强型虚拟现实设备,主要有微软的HoloLens全息头盔(还未商业化),谷歌推出的Magic Leap等设备。

因此,采用智能手机作为硬件设备,配合优质3D音视频资源或者学习型应用软件,外加虚拟现实眼镜的替代解决方法,将会成为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以GEAR VR为例,采用三星高端手机(例如Galaxy S6系列)配备Ocular Rift头盔作为虚拟现实的硬件解决方案;以其中的House of language应用为说明,它是一款语言学习类应用软件,在人工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与虚拟动画角色使用外语交互,学习者需要在众多的3D虚拟物品中寻找问题对应物品,以实现语言词汇的学习和应用。由于厂家的商业利益考量,目前此方案的应用范围还较小,但是对这种解决方案做相应推广分析,如果未来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跟进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它厂家中低端智能手机将可以替代三星系列高端手机,而Google Cardboard可以替代较贵的Ocular Rift头盔,那么此替代解决方案将大大降低可用于虚拟现实教学设备的价格,扩大此虚拟现实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目前学生群体中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如果类似暴风魔镜式或Cardboard式装置可大规模普及,意味着人手一套可以实现虚拟现实教育的装置,配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外语教学将快速发展不断展现新面貌。以下是基于此种替代解决方案,笔者设想的几个典型应用场景:

(一)沉浸式课堂教学应用场景

脱离实际情景的语言学习,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影响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无法感受具体场景,语言是孤立存在的,这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而沉浸式的虚拟技术,可以逼真的提供外国的生活交际场景。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将发生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预先下载3D法国巴黎街景视频或者照片,学生带上虚拟现实头盔,不管是Ocular Rift还是暴风魔镜,学生将看到真实再现的历史建筑,附带相应地文本翻译;而这些文本是通过人工智能(类似Google神经网络)自动识别产生,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是提供辅助语音解释,词汇辨析和文化讲解等内容教学。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场景

负责具体授课和承担语言研究工作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和最稀缺的教学资源,由于社会整体教育资源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稀缺,例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高校之间,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保存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例如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虚拟化,共享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结合3D流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虚拟化远程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网络化学习效果。

从具体实现方式来说,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发展迅速。廉价入门的Google Cardboard,售价在50美元左右,通过智能手机配合相应软件即可体验一定程度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视频资源获取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众多公司都开始提供3D式摄像机和照相机,例如针对非专业用户的Vase摄像机和理光Theta S摄像机,售价在300~1000美元之间(已经属于消费级电子产品),可以拍摄全景3D图片和3D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相关设备价格逐步下降,使虚拟现实技术有更多机会进入课堂教学。

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场景,学校购置虚拟现实摄影机,拍摄优秀教学视频,也可以将现场场景实时提供给远程学习的用户,达到网络用户和现场教学同步,实现一对多实时教学(不论本地还是远程用户)。同时保存的教学视频,可提供学生作课后复习,又可以作为教学资产永久保存,协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各个高校共享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场景

如上所述,针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营造的真实跨文化环境中,体验跨文化交际情景。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实时接收对方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特征。将学习者被动地反应,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行为。此外,与理解本土语言文化环境类似,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提供虚拟国外博物馆场景,虚拟国外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艺术作品等场景,学习者置身其中,将真实体验蕴含其中的文化积淀。由此,可以杜绝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获取第一手交际经验。

以语言所在国饮食文化为例,通过抽象化语言和片段式影像,学生难以体会饮食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原因在于缺乏第一次亲身体验,没有实际参与饮食活动,单靠想象和文字叙述无法进行文化差异体验。设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在讲授法国餐饮文化时,配合虚拟现实的法式进餐场景,教师和学生同处于进餐者的视角。除了无法真实地进餐,学生可以看到法式餐饮对食物的考究及营养之外,还可以体会法国人对进餐时情调的追求。无论是餐具的使用、进餐顺序还是用餐的礼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感受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这种就餐气氛的传达恰恰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得以充分传达。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丰富的完成文化信息的传达,做到学生第一手体验,这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暂时无法到达的。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现实具有的优势,表明在外语教学中采用VR技术,可以解决当前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类Gear VR式替代解决方案,可以降低当前虚拟现实教学设备成本,促进相应解决方案普及,达到学生人人可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法,代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为外语教学方式革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为大学外语教学打造了新的实现平台和发展空间。顺应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学科化和本土化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戴琨.浸入式虚拟文化学习环境中基于元认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4):90-95.

〔2〕戴琨.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99-102.

〔3〕路亚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情景化外语教学环境〔J〕.甘肃高师学报.2012,(3):89-91.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76):16-19.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6篇

1.沉浸理论介绍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imihalyi)针对人们在玩耍中全情投入的沉浸状态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投入自己感兴趣并有能力解决的挑战性问题时,会在内部动机驱使作用下,集中意愿与注意力,停止在意自己以及思考不相关的问题,从而进入沉浸的特殊心理状态。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沉浸理论被沿用于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反应对人们精神与思维能力的禁锢研究,将青少年网络成瘾归结为基于沉浸体验的神迷忘我与潜在自我激励。由此,沉浸理论与青少年游戏行为建立起了密切关系。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在游戏中全力投入,表现为目标清晰唯一,行为力高效集中,时间感消失,活动与意识融合,脑电波积极活跃的身心状态。如果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引入沉浸体验式的游戏教学,将促使学生自主进入发现与探索的美妙世界,从而大幅提升教学成效。

2.沉浸体验的维度

奇克森特米哈伊的沉浸理论将沉浸体验划分为挑战与技能、时间与感知两个维度。首先,沉浸理论描述了沉浸体验中的挑战与技能的关系,即当一个毫无技能的人在面对一项挑战游戏时,如果游戏难度恰好与其初级技能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处于沉浸状态,一段时间后技能有所上升,这时候继续维持初始技能的挑战游戏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激励他重新回到沉浸状态,则需要设计符合他上升技能的新的挑战目标。在此基础上,沉浸理论进一步描述了沉浸体验中的时间与感知的关系,即随着游戏时间递增,沉浸游戏中的人的愉悦感知能力逐步下降。一个人不能长时间独自做同样的事情,低技能与低挑战,或者高技能与高挑战所呈现的平衡状态无法使人保持持久的精神兴奋,相反会触发焦虑、冷漠、孤僻等不良情绪反应,这时候引入游戏对手或游戏伙伴会促使其重新进入沉浸通道。

二、沉浸体验与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1.沉浸体验的小学数学游戏设计要求

沉浸体验的双维度内涵对小学数学游戏设计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挑战与技能是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沉浸体验的主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应注意学生现有知识技能与数学游戏难度之间的平衡,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态调整游戏内容。且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轻,智力发育程度所能负荷的认知思维有限,数学游戏设计应遵循简单原则,游戏规则与游戏中渗透的数学题材不应过繁、过难,要重在强化游戏的操作性与启发性。另一方面,沉浸体验中的时间与感知的关系,决定了小学数学游戏设计应具备交互性特征,小学生的约束力不强,在课堂上无法保持几十分钟的精力集中,数学游戏的交互性设计能推动教学的参与性,形成包括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在内的协作学习模式,体现游戏教学的“乐学”内涵。

2.沉浸体验的小学数学游戏设计类型

基于沉浸体验的挑战与技能维度、时间与感知维度,可将蕴含沉浸体验效应的小学数学游戏类型划分为挑战型数学游戏与交互型数学游戏两大类,它们一旦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便必须具备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挑战型数学游戏而言,代表游戏有逻辑推理游戏、智力连线游戏、迷宫游戏等,而交互型数学游戏则多为竞赛类游戏、多媒体电脑游戏等。挑战型数学游戏具有明晰的游戏任务,主要作用是提升学生针对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的思维能力,比如智力连线游戏,要求学生针对多个观察对象分析它们之间的对应数量关系;逻辑推理游戏中著名的过桥游戏要求学生判断草、绵羊与狼三者过河的前后顺序,避免羊吃草,狼吃羊。交互型数学游戏以互动为基本特征,主要作用则是提升学生针对空间关系与结构关系的思维能力,比如七巧板拼图竞赛,属于生生交互的游戏模式,一块正方形被切割成五个小勾股形,教师限时要求学生组合图形面积,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察力与发散思维;又比如著名的旋转空间,属于电脑游戏中的人机交互游戏模式,小学生可在多媒体三维模式下,将空间中的图像进行四个角度的任意翻转,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结构认知,以及初步建立几何中的空间观念。

3.沉浸体验的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方案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7篇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课堂气氛要么热闹(不是活跃),要么沉寂(学生并未积极思维),教师情急,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已不能再唱独角戏,而应师生互动,学生做主角,而老师做导演,这样的课堂也需要。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课堂效果异常好,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1)活跃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显示教学目标(定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3)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中去,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巨星陨落,一刹时天地动情,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人们有的戴着黑纱,有的手捧白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节奏相对平稳,但表面平静,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讲解、演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教师的讲,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学生方能积极思考,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只有小的起伏,可说是蓄势阶段。

“”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到了这时,已具渠成之势。于是,在这一阶段里,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因而溢之于外,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同学们都很积极,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令后人惋惜不止,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阿Q真的消失了吗,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只是总体认识,并非程式,也不够尽善,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即可省去,开课伊始,来个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节奏则会更快。“终结”,有时也可虚化,过后,来个戛然而止,留下悬念,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的小流程,“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等等。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8篇

一、创设趣味的、生活化的情境,对孩子进行收心移情。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时,曾出现这样一个情景: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兴奋的小脸,就知道他们的心还在课堂之外。我立即调整准备好的教学环节,向孩子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今天天气晴和,老师早晨去了趟公园,走在幽静的小径上,我听到了啾啾的鸟鸣,抬头一看,原来路边的那棵老柳树上蹲着十几只小鸟呢,我数了数一共有13只,它们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快乐地交流着……”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有13只小鸟的大树。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有一个孩子小声地问:“后来这些小鸟怎样了?”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淡忘了那些在课外活动中的“兴奋”与“得意”的情景,把心和情移到课堂情景中了。这时,我又在黑板上画了相同的一棵树,树上只有7只小鸟,并告诉学生:“等老师转了一圈再回到这棵树下一看,呀!只剩下7只鸟了,谁能知道其他鸟儿都到哪去了呢?”有的孩子说:“回家找妈妈了。”有的说:“去寻找小虫吃了。”……我赶紧说:“也就是飞走了!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用动情的语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已经完全忘记了课间时的情景,沉浸在课堂之中。

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由学习空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是强调人的状况,即从人的可接受性来思考问题,这是对人深入灵魂的学习关怀,是以教师的实际行动来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获得课堂生活的自信,获取美的感受,如何达到这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的价值,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生活引入,让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一个“心向往之”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又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的超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就会充满美的体验,身心都会充满着愉悦感,学习过程也就成为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提问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欲望。所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设疑尤为重要。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或课中质疑,或课后留疑,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求状态。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一开始上课就讲了《小猪分瓜》的故事:小猪说把这堆西瓜的二分之一分给小猴,小猴说二分之一太少了,我要这堆西瓜的四分之一,小猪得意地笑了,小猴也高兴地笑了。我紧接着提问:“谁的笑最傻?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活了,都积极自主地去探索这个问题,并说出自己探索的过程。这种提问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以游戏让学生对巩固练习感兴趣。

学习数学光学不练,肯定是不行的,但“题海战术”也收效甚微。如果将游戏引入知识巩固和练习中,就会使学生在不感到疲倦的心理状态下牢固掌握知识。当然在练习的时候,常规的游戏种类繁多,如“开火车”“对口令”“抢板凳”等,下面我仅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例如,教学《9加几》时,我设计了摘桃子的练习游戏,在挂图的背面画上一棵大树,上面贴着十几张写着算式的桃子图片。先让学生观察自己能摘到几个桃子,然后指名学生到前面读算式,说想法,摘走奖品桃子。这样学生都想摘到桃子,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人都迅速把桃子上的算式算了一遍。等游戏做完后,我又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凑十法”编成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学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并积极到练习中去实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幽默、风趣、优美的语言,愉悦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老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