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乡村振兴规划

市乡村振兴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钦州;乡村旅游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乡村田园景观、原生自然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乡村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康养服务、购物消费、度假游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钦州乡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契机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正在形成,对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钦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林、岛资源组合,地处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与广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汇区,地质构造独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中华白海豚、茅尾海等优质滨海类资源,五皇山、八寨沟等高等级山林生态资源,还有浦北香蕉园、钦北金华果场、滨海红树林等“绿色”旅游资源,是知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乡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支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钦州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号召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钦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钦州市抓住自治区提出的创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计划。近年来,大力发展星际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步在提高,对乡村旅游美好体验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钦州市找准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与民生期盼的结合点,挖掘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采摘、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游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旅游产品体系。截止2020年12月,钦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自治区传统村落13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2019年钦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乡村旅游消费约240.32亿元,同比增长50.94%,占全市旅游总消费的46.65%。

三、钦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人气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的景点罕见。回头客较少、回游率较低,吸引力不强。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为主,时间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为主。

(二)乡村旅游体验浅显单一

旅游体验全链条挖掘不充分、旅游项目单一、设计不精致,多以“吃农家饭”为主,“住农家房、干农家事、观农家景”还在起步阶段,有的仅仅是“吃农家饭”,无全链条的系列产品,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体验。

(三)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充分

钦州市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层次低、影响力小、开发主题不明确,表现形式也单一。目前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还处在“田头采摘园、村头农家乐”的“两头”初级阶段,典型的有钦州牧歌田园、北部湾花卉小镇、钦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个性化不足、规模化欠缺,种类少、品质低、层次低、链条短,体验感差,营销能力不足,文化意蕴欠缺,地域特色不明显,附加值不高。

(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钦州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通达不便利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距离主干公路较远,游客多以自驾为主,班车不能直达,即使能够直达,道路也较为狭窄,遇到节假日,堵车比较严重。

(五)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狭窄

乡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钦州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以个体为主,资金不雄厚。实力强、专业化、资金多的投资主体少。

四、钦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钦州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牢固树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科学分析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推动钦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一)推动旅游顶层设计落实落地见效

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布局和规划引导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确,政策充分。钦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储备比较完善,高起点编制实施的系列规划为科学务实、有序规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将好政策落实落地见效。二是明确职责,合力推动。从纵向看,发展钦州乡村旅游涉及市、县(区)、乡、村;从横向看,涉及发改、文旅、农业、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文旅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部门。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促进发展。三是活力迸发,竞争有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多种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对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巩固现有成果,争取建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要鼓励乡村旅游市场主体结成联盟,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原则,在全市规划四个示范带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四个示范带即灵山县打造龙武乡村振兴荔枝特色农业示范带、浦北县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乡村旅游示范带、钦南区打造三娘湾滨海风光示范带、钦北区打造贵台镇八寨沟生态体验片区示范带。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三娘湾-大环渔家风情体验游、七十二泾-茅尾海十里蚝排海洋生态体验游、环五皇山长寿养生休闲游、环八寨沟壮乡农家生态风情游、中国荔枝之乡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注重乡村旅游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科学全面认识乡村旅游的本质,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定位,时刻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农字牌”。一是突出乡村旅游的本色。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开发包装、房屋风格、道路建设、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风格,坚持因地制宜,不让城市化遮蔽乡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绝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乡、不土不洋。让游客真切地体会到乡风淳朴,品尝到乡村气息,欣赏到建筑风格,品味到历史韵味。二是扩展乡村旅游认识视野。不能简单地将吃粗粮、品野菜、尝野味与乡村旅游划等号,更不能让农家饭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农家乐成为喝酒、钓鱼、打牌的休闲地。这些仅仅是乡村旅游的一项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创新,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项。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康养、休闲、研学和运动等旅游形态,无疑让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农民也应当享受更高层次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上,进行跨界融合,重塑产业业态。依托钦州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依托森林、水域、医药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建设森林人家、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和乡村康养小镇;将科普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推进文化科普基地建设成为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乡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务暖人心。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经营意识,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转变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吸引游客的狭隘观念,在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休闲环境等软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经营服务者的综合素质,争取引进专业管理经营服务团队,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规划。打破乡村旅游以个体、家庭或村落发展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集团式发展、集体式竞争。二是向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乡村旅游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层次。突出农业属性、凸显农村本色,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深度挖掘钦州农业潜力,全力打造休闲式农业、订单式农业、观赏型农业,增加游乐、观赏、体验、感受等元素,寓农于乐、寓乐于游,让游客享受“乡愁”之美。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觉感受,让游客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开发加工特产食品、原生态农产品、特色餐饮、纪念品、高档礼品、养生保健品等具有“乡村味”的地方特色产品,变低端为高端、让产区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农民变商人,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变单纯的旅游产品为复合的文化产品。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张扬个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装、注重创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文艺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满足游客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修复保护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从“修旧如故”原则,展示乡村建筑美学,在保证农村风貌不变质的前提下,对住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打造乡村民宿,变农民房为客房。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求解思维,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有变化,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乡村旅游道路通畅工程。尤其针对乡村旅游景点与主干道距离较远,要结合实际建设等候站、接驳点,进出道路要适当加宽,注重精细化管理、景观化建设,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大巴车双向通行、安全通过;自驾游客进的来、出得去;散客上下车方向明确,一站式到达。二是实施公共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保证“水电暖网”畅通,紧密结合乡村“厕所革命”机遇,升级改造乡村旅游区域内的厕所,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为游客打造安静、舒适、干净、整洁、现代的环境。三是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内功能设施完善,推进停车场、餐饮店、娱乐场、运动场、旅游标识标牌、购物场所等集吃、住、游、娱、购等一体的配套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环境,让游客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

(五)拓宽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经验丰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以“农户+基地+公司”“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鼓励农户以个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让农民变股东、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三是有重点、有侧重地整合林业、农业、生态保护等部门资金,扩展乡村旅游资金池,对特色鲜明、经营有方、前景广阔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重点支持。四是探索试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就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以本土文化品牌为特色、以体验产品为卖点、以产业融合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规划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真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乡村旅游视角分析乡村振兴[J].商业经济,2021(1):124-129.

[2]刘萍,姜涛.乡村振兴视角下黑龙江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0-11.

[3]吴静激.浅谈后疫情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N].钦州日报,2021-04-21(002).

[4]闫雪梅,黄幼霞,陆遥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乡村振兴背景下李家染坊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21(21):89-90.

[6]杨美霞.新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2-3.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2篇

2019年7月20日,根据“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安排,乡村振兴服务队全体人员参加了全市队员后,在马德芹队长的带领下到镇报道。

到镇报道后镇政府派出专人和服务队对接,为服务队提供了办公场所、住宿场所和物质保障,妥善安置了服务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让服务队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性的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放下行囊后,服务队顾不得休息,马上和镇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展开了座谈,了解乡镇的基本情况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辖区内以玻璃纤维、旅游、设施农业、食品酿造加工、林果、蔬菜等为主,是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山东省和融文化创意乡镇,发展潜力巨大。

与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分别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委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实地走访了泉里村、汶城村、镇里村、王家庄村、宫西村五个村,查看了村庄的党建宣传、村容村貌、特色产业、道路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意见。在泉里村,服务队重点了解了乡村文明、特色种植、泉河村内段情况和生活饮用水事宜,了解掌握该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汶城村,服务队着重就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该村“两委”成员就今后社区规划发展和文化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取得了广泛共识。在镇里村,服务队重点对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导,与该村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为他们出谋划策。在宫西村,服务队重点对组织建设、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对村集体“三资”清理情况进行了了解,对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规划进行指导。在王家庄村,服务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变化和问题困难,了解到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里经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果蔬大棚,成立了绿客蔬菜农业合作社,建起一万多平的有机蔬菜水果大棚,主要种植有机西红柿和草莓。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好上级各项政策,发展集体经济。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融资改革;乡村振兴

乡村融资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不是乡村自身就可以进行的,没有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乡村振兴就是一纸空谈。政府和社会资本需要针对乡村振兴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改革融资制度,增加对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力度,为乡村经济发展积累经济实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进度。

一、乡村融资方面的概念

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经济中资金的流动和融合活动,也是农村货币、信用、银行活动的总称,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在研究这些活动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农村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管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各种民间经济活动运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农村是先于城市进行发展的,这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开始的体制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从改革开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手中也有了闲置资金,但是后来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都忽略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很大,为了顺利经营,这些企业开始进行市场融资,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体制和规模。农村融资涉及到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两个方面,融资的意义是加强融资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将闲置的资金重新进行分配,加快资金流动,促使资金带来更多收益。融资的前提是资金接受者有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所以对于农村融资研究就要从资金需求入手,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根据经济主体的规模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按照这个条件可以将资金分成政府资金需求和非政府资金需求。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是指除了政府之外的各种经济组织为了顺利经营与金融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资金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受到市场条件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但是政府资金需求最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成本。党和国家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存、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准。因此政府的投资是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和企业从利益角度出发是不同的。政府进行的每一项项目都要评估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这里的成本是指进行这个项目消耗的资源以及附带影响,效益是指这个项目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进行每一项乡村建设活动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既保证对乡村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要达到乡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政府对于乡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设施、环境建设方面,这些设施都是大型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仅凭乡村自身的能力很难进行建设,政府投入资金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居民的压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在融资方面,融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互补,进行的资金流动行为的总称。农村融资是农村方面接受社会或者政府资金支持的一种经济活动,通过融合大量的资金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在融资方面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互利性原则:农村融资坚持互利性原则,可以保证投资双方都得到预计的利益回报,资金提供一方通过提供资金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而接受一方通过获得资金和技术,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2.合法性原则:农村融资的过程中,要确保融资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进行融资活动,在政府和法律的监督下进行合作,确保整个过程合理合法,没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3.公平性原则:在进行农村融资的时候,签订的条款需要保障双方的权益,确保双方可以通过融资活动得到利益,不能只实现单方面的利益。4.风险管理原则:任何的融资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在进行融资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风险规避,需要在融资合同里充分标明风险措施,加强农村经济团体面对风险时的能力。在进行农村融资方面,我国的主要融资形式是银行信贷融资,银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农村提供资金的主体。在银行信贷融资这一方面,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种,是农村振兴发展比较常用的融资形式。随着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深入,除了银行信贷之外还出现了资本市场融资这种形式。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发行农业相关的股票债券等,对农村项目进行融资,还可以建立农村投资基金,为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募集资金对农业进行扶持,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帮助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得比例。

二、乡村振兴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1.乡村优质项目少,管理成本高。乡村经济发展项目很多无法带来高额利润,一些基础的项目甚至无利可图,例如那些特色乡村还有搬迁乡村的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低。想要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加入很大农业科技成果,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斐然,但是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推广力度也不够,想要通过农业科技改革方面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资金,但是进行农业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大量的资本在短期内并不能取得收益和成效,农民对这些科技成果也不能充分驾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在提高绿色农业水平,进行绿色乡村建设方面,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项目,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收益。对这些农业项目的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成本,成本与收益失衡,融资方会面临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2.乡村担保资源匮乏,风险较高。乡村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存在困难,银行向乡村信贷需求者进行借贷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银行内部考核机制、风险承担机制、财政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综合评定,一般会选择拒绝给农村经济团体贷款。因此,在进行借贷活动时,银行会要求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担保抵押,但是农村经济团体的资产积累比较差,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农村经济团体进行的是轻资产经营,没有银行要求的等价抵押品,导致农村经济团体很难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即使给农村经济团体进行贷款,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动荡,就会造成农村经济团体经营崩溃的现象,银行也无法收回贷款,造成银行方面不良资产积压,出现不良投资的现象。

三、探讨乡村振兴融资改革的思考

1.融资改革的必要性。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在资金投入和回收方面都是有季节性的,在进行生产投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补充,农村融资改革可以有效调节农业季节性资金状况,稳定农业生产情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想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但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资本,这种资本不是农民可以自己承担的,巨额的资本投入只能透过借贷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没有资本投入,农民只能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这样就会严重阻碍农业科技的进步。没有农业科技加入到农业耕作,就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受到冲击、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对于我国国家发展也是存在不利影响的;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两种,经济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化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自然风险则是指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很低,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是致命的打击,农民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农民一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这个时候农村融资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大量资金的支持,农民可以弥补损失,并且进行新的农业活动,农村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农村比起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目前还没有自来水,甚至有些还在使用落后的供电设备等,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越发达,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越高,也就会有更充分的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不能只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使用,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政府的资本有限无法对所有的农村进行产业调整,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资本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问题。农村融资在增加银行收入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虽然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进度缓慢,但是总体来说农业生产总值是在不断上升的,农业贷款基本也是呈现上升趋势,对于银行和经济的贡献率也是在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农业贷款对银行业务来说是呈现积极影响的,也可以调整完善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于银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融资改革的途径及方式。在融资改革方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网络化手段的运用。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保证信息分布的广泛性,方便借贷双方可以有效迅速地搜集到信息,这样可以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同时给更多城乡居民提供消息来源,扩大金融服务的客户层次。乡村振兴也需要依靠互联网的渠道才能有效实现,互联网平台可以发挥数据的优势,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银行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金融业务网络化、便捷化,在乡村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乡村金融服务的电子替换率,降低服务成本。银行也要加快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步伐,和各大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大数据金融服务,满足乡村居民电子支付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

四、乡村振兴融资改革问题的应对方式

1.继续大力支持粮安工程。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的目标,加大对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支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农业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政府要加大粮安工程的实施力度,在粮食储备方面给农村经济团体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粮安工程基金,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升级,提高粮食产量,贯彻粮安工程内涵。2.创新服务模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的态势,也出现了“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民”“社会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民”等新的产业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完善,为金融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奠定基础,这样的产业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现金流提供服务,促进乡村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农村金融想要展现互联网信息化优势,就必须进行农村金融创新。3.多元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需要主导发展规划、以及资金投入规划等,离开政府的作用就没有办法进行乡村振兴工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资金投入,规划一定的资金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乡村的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于一些投资时间长但是收益比较少的项目政府要主导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很难吸引到社会的投资,由政府进行主导规划,才能帮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在一些投资时间长、投入资金大的项目上,除了政府支持还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拓宽金融支持领域,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需要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给更多的乡村经济团体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投资;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之外,乡村振兴也需要农民参与建设,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想要加强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规模决定了乡村建设的规模,村集体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立乡村集体企业,这样才能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在进行乡村建设的时候,必须加强村集体的集资效能,创新集资方式,建立乡村经济活动基金,进行乡村经济项目建设。4.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作用,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参与程度,简化担保流程,放宽担保条件,给更多乡镇小微企业获得担保借贷的资格,并且简化小微企业的担保审核手续,出台更多小微企业的担保产品,提高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质量。政府也需要加强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流程,给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也需要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风险共担协议,实现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审查小组,共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降低担保风险。通过风险共担协议,避免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不良风险,对出现的不良资产进行按比例分配处理,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的联动作用,深化风险共担机制。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占据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制定更多适合乡村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工程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作用,扩大乡镇小微企业贷款渠道,放松贷款条件,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乡村经济团体也需要发展自身经济,积极争取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为乡村振兴助力。社会资本需要加强对乡村经济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融资改革,为乡村经济发展搭建更多平台,给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性条件,进行现代化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信息化,加快乡村金融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世佳,魏亚飞.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J].学术交流,2020(11):12-18+191.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4篇

一、水果强乡:

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完成2020年桐庐县蓝莓特色园项目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立项批复,确定2020年1550亩新面积发展;完成2017-2019年蓝莓特色园新发展蓝莓种植面积1486亩验收及种苗补助;二是推进基础配套建设。完成2017年-2019年桐庐县蓝莓特色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陇西蓝莓主题精品乐园破塘湾区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造精品亮点。完成陇西破塘区块2栋占地5208平方米蓝莓连栋大棚建设及占地10亩火龙果基地建设;四是政策扶持。为振兴蜜梨产业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钟山蜜梨产业发展扶持实施意见(试行),分别开展《钟山乡蜜梨产业振兴大会暨韵达快递助力钟山蜜梨发展签约仪式》和《快递助力蜜梨销售发车仪式》活动,2020年圆通、韵达快递签订蜜梨销售合同7.5万箱。五是完成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9月24日钟山乡以91分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特色水果农业强镇验收,并与10月18日认定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授予浙江省农业特色强镇牌匾。

二、乡村振兴:

一是美丽乡村工作:完成2019-2020年魏丰市级精品村15项总投资970余万建设,开展2020-2020高峰市级精品村项目立项并完成进度建设45%;完成陇西村人居环境试点项目生活污水、破塘湾溪生态改造、民宿区道路提升、梯田区美丽田园建设,完成才子湖游步道、村容村貌、入村口标识招投标及开工建设。二是民宿产业发展:完成大市长丘田民宿集聚体、双溪口隐陌溪上等4家精品民宿和喜雁普通民宿建设,并且长丘田民宿集聚体例入第三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暨中日民宿与乡创旅居产业大会现场考察点及座谈会。三是化债增收工作:在10月份完成全乡11个村“3020”任务,并且钟山乡化债增收工作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2020年全乡1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95.1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96.56万元,截止9月份负债1195.66万元,从2016至今债务下降65.3%。四是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五带五十八村”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陇西、大市、歌舞、夏塘等四村围绕县级“产业风情带”进行规划并完成县级评审及批复。

三、水利工作:

一是管理工作:1.完成22座水库山塘的汛前、年度检查及日常养护巡查工作;2. 完成乡级防汛防旱领导小组调整及村级指挥机构调整,完成水库三个责任人调整及水库控运计划编制工作;3.完成汛前水利线上各类重要点位检查及防汛抗灾工作;4.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立钟山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安装计量设施。二是工程建设工作:1.完成全乡2019年7个水毁工程修复及推进2020年619洪涝灾害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2.完成天井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3.完成寺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4. 完成城下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河道76.9米;5.完成石坞坑水库安全鉴定工作;6.完成林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7.完成歌舞溪歌舞段河道清淤5700方。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5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文写作关于“乡村振兴”的排比句,欢迎大家阅读。

 

本期主题:乡村振兴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2.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筑牢用活“主战场”;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培育建强“主力军”;聚力农村精神文明,要坚定把握“主旋律”。

3.坚持标准,让好书记“当家带路”;强化指导,让好制度“落地生根”;大抓基层,让好资源“倾斜下沉”。

4.聚焦基层干部狠抓落实能力,如何当好改革创新的“领头雁”;聚焦处理矛盾能力,如何当好依法办事、化解纷争的“金钥匙”;聚焦带领群众能力,如何当好体察民情、引领发展的“大脚掌”。

5.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

6.多深入群众,合力摘掉“穷帽子”;多实地调研,帮助鼓起“钱袋子”;多争取项目,改善农村“老样子”。

7.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

8.坚持规划先行,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坚持融合发展,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引巢筑凤,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坚持文化传承,留好乡村振兴“主心骨”。

9.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

10.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奏好交响曲;既要答好必答题,又要答好自选题;既要领跑作示范、又要助跑广参与;既要督察有力度、又要激励有温度。

11.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

12.坚持在学习宣传上“加油干”,坚持在振兴发展上“加油干”,坚持在党的建设上“加油干”。

13.“吹”响宣传动员这声号,“拉”紧社会稳定这根弦,“弹”奏和谐发展这首曲,“唱”好文化繁荣这台戏。

14.一旦深入群众、武装头脑,就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动员力;一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就有磅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15.农业的问题要在工业中找答案,农村的问题要在城市里找答案,农民的问题要在土地中找答案,绿色的文章要在价值中找答案。

16.一条致富的“路”,一座过河的“桥”,一道防火的“墙”,一棵摇钱的“树”,一个连心的“家”。

17.既要“收好官”,凭实绩说话、用结果检验;又要“谋好篇”,增强紧迫感,前瞻三十年。

18.完成硬任务,就要瞄准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完成硬任务,就要聚焦农民最关切的问题。

19.催人奋进的“冲锋号”、干事创业的“及时雨”、实干为民的“加速器”、凝心聚力的“同心圆”。

20.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

21.在谋划上既兼当前更顾长远,在实践上既管全局更抓重点,在成效上既讲效率更重质量。

2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23.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

24.“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

25.抓好基础设施“新网络”,融合基础设施“新业态”,创新基础设施“新平台”。

26.以产业聚拢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

27. “小康”和“健康”的关系,“温饱”和“环保”的关系,“生计”和“生态”的关系。

28.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29.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0.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品质生活的“载体”,高水平治理的“大脑”。

31.绘出明确的“路线图”,列出详细的“任务书”,排出科学的“锦囊计”。

32.用自己的操心换来群众的舒心,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群众的支持。

33.金贵的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珍稀的资源躺在空地“晒太阳”。

34.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环境“安全网”,文明“新动能”。

35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36.把数据“统”起来,把资源“用”起来,把产业“育”起来。

37.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38.政策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农村汇聚,要素向农村流动。

39.打好“乡情牌”,打好“乡愁牌”,打好“事业牌”。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6篇

一、产业振兴的基础与现状

镇位于山脉,2019年12月15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镇、乡、乡三镇合一,幅员面积146.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2992人。“三绕”、中快通、路穿境而过。脱贫主体方面: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2户3543人,边缘户52户12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加工,农旅为主。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芍药、丹参等中药材及油菜籽、玉米、花生、红苕等粮经作物,培育了芍药、丹参、杂柑、青花椒、有机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因邻近、广汉、、金堂等城镇,气候与周边平原的差异,生姜、辣椒等半高山蔬菜成熟期较迟,正好填补空档期,加之传统种植,污染少,品质好,蔬菜也颇具特色。全镇发展芍药、丹参等中药村34000亩,在水库沿线规范化栽植杂柑3000亩,在片发展青花椒700亩,发展半高山有机蔬菜1300亩,生姜茨菇5000亩,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家禽、肉牛、肉兔为主,山山羊养殖量较少。常年生猪养殖大户在41户,存栏4000头左右,散养户52户,存栏120头左右;肉鸡养殖大户51户,存栏150000只左右,散养户10000户左右,存栏50000只左右;肉牛养殖大户在12户,存栏1000头左右,散养200户左右,存栏200头左右;肉兔养殖专业户在30户左右,存栏3000只左右,散养3000户左右,存栏30000只左右。生猪、家禽、肉牛从2000年代起由一家一户散养过渡为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不宜规模养殖,种兔以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以散养为主。

农产品初加工集中在中药材料方面。在、两个场镇,专业合作社近40家,经济效益较好,就近解决就业300多人。另一项是手工挂面,集中在白岭、拱桥两个村,加工户56户,就地就业100余人,收入一般好于打工收入,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农旅方面。在近10年长足发展。连年成功举办芍药赏花节,把芍药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芍药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2020年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中药材示范园区,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示范农业园区,集产业观光一体。银冯村蒋家大院,历经几百年苍海桑田,有着浓厚农耕历史文化底蕴,地处中国芍药谷核心区,是镇“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乡村旅游重头戏,也是新村扶贫的重点项目,安置24户住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户,文化广场、旅游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一并跟进,目前项目即将峻工投入使用。投资3个亿的石林谷生态园区经过三年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有望开门迎客。水库主体工程去年已完工,与库区的千亩柑橘,成为乡村假渡景区。

产业服务体系方面,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现有在编在岗人员14名,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技服务干部大多是九十年代参工的农技人员,工作的重心一般放在示范点打造方面,传统的种养技术培训已逐年谈化,信息职能逐年虚化。近三年建成电商服务网络易农社44个,配置有电脑网络等相应设备,分散在现目前的21个村。村级农业服务以镇村两级广播站为主。农用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已完全市场化,由各个体自主营运。专业大户获取种养技术以外地学习和网络,当地畜牧站为主,当地一般农户获取种养信息以社会相关农技个体户为主。

二、产业振兴的问题与困难

改革开放的深化,农业产业已形成两个分化,一个是集约与分散的分化,二是结构上出现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种植的分化,对现有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的传统服务需求,变成了传统服务与专业服务,生产服务与销售服务,对农业产业服务需求形成了多元化。

1.现有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已还不适应新需求,体系不完善。重视对专业大户的技术服务,淡化了对一般农户的服务。现目前土地流转处于摸索阶段,土地流转率约占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还分散在一家一户,这种状况,因中药材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山区耕不便机械耕作,这种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但现在的农技服务已过渡集中于专业大户,园区和示范点,对一般农户的服务重视不够,用什么种子,打什么农药等知识,是在场镇上问销售农资的个体户,已不是主管部门和镇村在主导,不利农产品安全,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农技服务推广职能虚化,重视程度不够。农技服务推广技术停留在县级部门和乡镇部门,在基层已多年没有真真正大小大春生产动员大会,有也大多是打个会标照点照片了事,农机服务就只发点农机补贴,农产品监测也就挂个牌子有名无实。

2.农业产业信息不对称。由于劳力输出比例高,在家青年人很少,农户大多不会现代信息交流,形成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以蔬菜种植为例,种的农户不少,但绝大多少方法传统老套,增产增效显著的窝盘育苗技术,易学易操作的嫁接技术等得不到推广,连专业育菜秧的,出售的都是成活率低,靠天吃饭自生自灭的传统苗。市场销售方面,各村建了易农社,但电脑设备落后,不适应网络的基本需求,基本上未运作,拼多多等现代物流平台得不到推广运用,镇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商服务,无专业设备和人员,最多年终写个总结了事。

3.缺乏久久为功的长远规划。芍药在的主导产业中,特色显著,芍药花对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意义重大。但缺乏长远打算,多年集中在石垭片区裁植,对其他村社种植过问不多支持不够,重茬问题突出,花、药品质下降,重茬引发的灰霉病害重,长此以往地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规模化,有可能会毁掉整个产业。

三、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建议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产业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产业发展思路。

1.在农言农,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镇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二是“抓大不放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种植、养殖、加工、农旅齐头并进。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市乡村振兴规划范文第8篇

:主要分析畜牧业的角色在农村振兴和畜牧业的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是高品质、绿色的发展,本文从经济支柱,和工业的发展,绿色创新、人才,等等,为畜牧业的重要价值在农村振兴战略做简单的分析,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畜牧业;农村振兴;推动作用;

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目前分散低效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优化和改进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战略。

1.畜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农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目前,城乡差距最大、矛盾最明显的体现在经济上。只有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农村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牧业一直是最重要的两部分,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此外,畜牧业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且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产业。因此,农村畜牧业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实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农村振兴中,畜牧业的地位不可忽视,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畜牧业发展和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作物处理进展,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绿色,为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留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作为一个国家促进战略实施提供更多层次和支持。

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畜牧业发展策略

不是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不足在于规模和现代化,显得非常混乱,开发效率低,很难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振兴农村需求的战略,必须积极构建一个更为科学、规模、现代化、标准化的新工业体系。,应当依据县为基本单位,对该县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稳定经济发展的主线,鼓励广大农民致力于开发建设,重视畜牧业,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畜牧业的问题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由县地区城市一步一步深入结构优化程序,进行宏观调控和布局的措施,与重大项目的驱动力,促进大规模、现代化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逐渐合并小农户,形成广泛的集成,大众文化区域,建设真正的科学意义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同时,畜牧业发展的规划必须基于数据的着重点是指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的波动变化,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在强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也应该融入更多的绿色技术,逐步向智能化方

向发展,以更加智能化的形式打造绿色的农牧循环发展走廊。

未来,畜牧业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必须得到有效延伸和扩大,否则单一的短产业链将无法有效满足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需要。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畜牧业产业链还应延伸到农作物加工、肉制品加工、生物技术开发等方面,共同打造绿色、创新、优质的产业链,大幅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农村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外,如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创建种植、育种、旅游在一个集成模型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当地畜牧业和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文化,等等。

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以科学、合法、合理、地方务实的方式做好防控工作。(1)落实地方基层防疫部门建设。投入足够的资源,做一个好工作在管理机制和基层防疫部门的工作计划,执行采购任务的设施和设备,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专业人才,促进防疫的有效改善基层防疫部门的水平。(2)基层防疫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当地畜牧业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引用当地防疫的经验,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和练习系统的责任,我们应该全面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普及和教育在农村畜牧业,稳步推进检疫和防疫工作,不断提高防疫水平。

3.

畜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柱

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流通和服务业相联系,是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地区,自古以来有“可怜的猪”的传统,畜禽养殖业一千年来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领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畜牧业产业过剩的变换食物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商业化,导致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振兴的首要要求是“产业兴”,即必须以经济为支柱,畜牧业是最直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的平台显示,根据南漳县规模超过931农场,包括全省大城镇——武安镇和九集镇施沟村、王花园村、武安镇跑马岗村等大量的畜牧业和大城镇和农村,村庄的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在许多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2018年,南漳县畜牧业产值达到近61亿元,占总额55%以上的农业产值占总农业产量的一半以上,使其成为主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畜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覆盖面广、投资见效快、商品率高的特点。它非常适合农户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农村地区受经济、文化、待遇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了解决人才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落实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1)加强畜牧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线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计划,全面增强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2)改善农村畜牧业基层一线人员的待遇,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体系,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老路,推动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经济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注意点不使用回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完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环境,为振兴农村综合实力战略的实践。今年以来,薛城区充分发挥生态畜牧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农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档案和升级,目前,质量兴牧,绿色发展,效率优先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为美丽的国家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推进畜牧业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切实把握区域内畜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大力扶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卫生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猪育种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山东鲁南重建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导致农业农业循环模式的普及,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一二三融合,全面促进装备升级的牲畜和家禽农场,努力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区有大型畜牧场57个,新建养殖、循环利用、农牧业等示范场25个以上。初步形成了植、养、牧一体化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总之,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畜牧业。只有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构建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绿色的产业链,才能有效打造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优质产业。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搞好产业规划和分布,全面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注意防疫和控制,构建高质量的专业团队,坚持绿色发展,并提供一个可靠的驱动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孙恒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畜牧业发展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