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的发展方向

乡镇的发展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种解决重庆地区乡镇现状脏乱差十分有效和可行的问题。该文章首先对重庆地区乡镇的现状“社会概念和地位”“人口”“经济”“生态”进行分析和归纳,给出乡镇的发展和定位。接着讨论在实际的情况下遇到的常见问题,引出“生态发展、经济性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从区域的背景、对区域的分析、和基地的现状、规划的前提和规划后的现状进行讨论。最后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 概念 背景分析 因地制宜 经济 社会 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为适应重庆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和规范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活动,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镇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交通布局及村镇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等。 建制镇和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乡镇的性质定位和发展方向,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居住、工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一、重庆市乡镇环境概况及社会定位与作用

1.1含义

乡镇,我们直观理解,就是乡村和镇。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小的市镇,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城市乡村这两大组织形式以点为主在空间分布上的过度地域。是县级以下农村区域里,以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为中心的区域。有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卫生、教育等部门,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1.2社会定位与作用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管理辖区内乡村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乡镇政权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面对,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在农村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桥头堡。当前,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乡镇改造与规划的必要性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而农村占地面地达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几。要加速农村现代化,乡镇的的发展在我国城镇加速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乡镇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由于乡镇是乡村城市的过渡地带,这种过度地带的特殊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社区管理和政策上往往就出现了盲区,因此成为了一些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棘手问题之一。乡镇作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社会形态结合的地方,也是城市规划,生态景观最特殊也是最薄弱的区域,只有在这种城乡结合的乡镇,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和谐。正由乡镇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觉定了对乡镇的综合环境整治与规划。

三、重庆区域乡镇的背景现状与考察

3.1区域背景和政治条件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区域,紧邻四川盆地东部,是丘陵山地的集中区域,由于山地的地形制约,平地较少,再加上河流水系分割,乡镇规模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城镇空间体系呈现出小城镇的优势局面。从目前看来,首先重庆地区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小气候丰富多变、交通条件落后、文化经济落后。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其次重庆市区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最后,重庆是一个工业化城市,是中央直属直辖市,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乡镇区域改造与建设有更快捷的实施条件。加上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并以重庆市区域为改革规划试点,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为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设条件。这为重庆地区乡镇综合环境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条件。

3.2重庆乡镇发展现状

重庆乡镇地域环境复杂,各种文化景观多样、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封闭、建设条件艰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相比,重庆地区乡镇的建设和发展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景观现在重庆地区乡镇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各个地区乡镇的发展不平衡,分布也不合理,受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重庆比较适应乡镇发展的是渝西地区,应为地势较平,交通等条件较方便,乡镇分布也比东部密集。

2、乡镇的规划滞后,文化内涵体现不充分,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3、乡镇的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落后,某些乡镇公共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产业特色不明显

4、乡镇生态环境薄弱,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交通困难,观念保守,经济落后。

四、重庆地区乡镇规划设计策略

4.1、规划与改造设计原则

1、生态为主的原则

重庆的地形复杂,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相互制约,因此在规划改造中必须遵从自然,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中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渝东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人为建设活动易引起上体滑坡、冲沟和泥石流,给乡镇安全带来威胁,笔者认为在对区域性规划中首先是生态安全。比如在选地和利用,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工业的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的布置和防灾等各个方面。

2、遵循地域气候条件的原则

气候环境对乡镇的规划改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前文已分析出重庆地域环境的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地形与气候也是有必要的联系,在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重要条件也必须考虑气候的因素。首先,在规划改造中,既要考虑通风效果,又要考虑夏季湿热多雨,要根据场地地域综合要素来选择布局方式。再次,结合重庆自然地形、气候等特点进行群体优化组合,创作环境与建筑一体的空间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

重庆乡镇因地形的限制,很多内部交通还是以步行为主,完善乡村到集镇的公路交通,注重对人的关怀,体现场所精神,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建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1、文化传承与文化多样性原则

重庆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且地域文化形式多样性,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浓郁,根据不同文化地域,打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体现出重庆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下,从我们的环境建设上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文化的总结、传承、发扬。

4.2、合理定位

重庆地域的每个乡镇的自然资源和发展优势都不相同,因此,在确定发展性质时,首先要对其地形、气候、交通、人口、经济及现用地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特点和要素确定乡镇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目标等。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乡镇,促进乡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逐步向综合服务型、农业服务型、旅游服务型三种类型转变。

4.3、道路交通的统筹

基于前文对重庆地区地形分析,重庆地貌特征明显,山地较多,地势起伏较大,对道路的组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地质方面,地表也多为泥岩和页岩,在各种外部因素的诱发下,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环境灾害,影响道路的布局设置。因受诸多条件影响,道路交通规划应依山就势,体现山地特点,多呈自由格局。

结语

总结全文,得出以下认识:

论文秉承文化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重庆区域乡镇的规划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强调地域文化发展的动态性、相对性特征,再现地域生活场性的有效价值,塑造有归属感和富于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的基本途径。

论文在基于地域性规划与改革的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地域规划原则、地域的文化体现、合理定位、地域性景观的构建及公共设施和场所精神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规划改造要与文化紧密结合,建立文化特色,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发扬。

第二,与现代经济同步,现代经济等发展要求确立规划改造迫切实施的必要性。通过现代化和生态技术的运用,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第三,在规划设计与改造中,要回归自然,与生态结合,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第四,创造富有地域特色,充满场所感的空间,环境要与当地居民相融合,乡镇的规划改造根本上就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尊重。

参考文献

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6

王纪武著,赵万民主编,人居环境地域论【M】――以重庆、武汉、南京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赵珂,王晓文,川渝山地小城市传统形态【J】, 重庆大学建筑学报,2004/9

陈英,山地小城镇地域性规划设计初探【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科学合理确定各单位目标任务对于引领发展方向,准确实施年度考核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县考核办按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在各单位自提年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初审,并与有关单位共同协商,制定了《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现已经县级分管领导审核,县考核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于日前以县委、县政府文件正式印发执行。今年目标任务在制定原则、指标内容和方法程序上与往年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目标任务在制定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和立足高点、正确定位的新要求。

一是坚持重点突出,合理设置目标任务。原考核指标只注重对经济指标的考核,考核内容少,占总体考核权重大。如对乡镇的考核,从以前的“三县”建设考核到后来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考核分值为500分,占职能目标考核的70%以上,而“三县”建设、新农村建设只是乡镇诸多工作中的一部分,考核权重大,势必会对其他工作有所冲淡。新《考核办法》对考核指标体系及分值进行了重新设置,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社会安全、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班子和队伍建设7大类26项指标,占考核分值700分;县级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涉及职能目标任务和班子与队伍建设2大类共9项指标,占考核分值700分。新的考核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两大目标和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花椒富民”四大战略的要求,紧贴县情实际,定位准确,目标任务立足高远,达到了引领发展方向的目的。

二是坚持“跳起来摘桃子”,高标准确定目标任务。我们始终把科学确定年度目标任务作为实施目标考核的基础,把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作为制订年度目标任务的重点,立足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增强了目标责任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确定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时,重点突出了“高、准、新”。“高”就是在目标定位上要高,要有前瞻性,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进位意识,始终坚持“高目标追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同时,又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将一些重点指标分为“必达指标”和“争取指标”;准”就是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广泛学习、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纵向、基准比较,上下反复协调,认真审查筛选,使制定的目标能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及各单位工作特点,特别是在确定关系民生民意等方面的项目时更加突出一个“准”字;“新”就是在充分认识县情实际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求突破、求创新,使目标任务富有挑战性,激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

三是坚持分类管理,逐项分解目标任务。将86个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单位分为乡镇、党群部门、政府综合和社会事业部门、经济建设部门、双管单位5个类别,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区别下达”目标任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将各项任务指标分三个层面进行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ƒ本部门职能工作目标。同时,对市上下达的考核指标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大工作落实了县级领导按分管系统和单位包抓,部门和乡镇领导按分管工作和项目包抓,一般干部按职责和具体分工包抓的“三级包抓责任制”。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实行新方法、新程序下达目标任务。原县级各部门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是通过“一提”(由各部门自报)、二审(由县考核办审核)、三定(由县级主管领导审定)三道程序,翌年年初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主管县级领导签订年度目标任务书。由于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在春节前,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尚未确定,使部分单位制定的年度目标任务,特别是一部分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今年,通过严格的程序和反复核实,制定下达的各单位目标任务,相对往年更准确。年度目标任务下达是按照新出台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规定,由县考核办初审,县级分管领导审核,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以县委、县政府文件下达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落实。县考核办在初审过程中,一是看各单位上报的目标任务是否紧扣县委、县政府以及本单位工作要点;二是看目标任务是否按《考核办法》中设置的指标内容及有关要求上报;三是看指标是否量化,分值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反复讨论,确保了目标任务下得准,易于考核操作。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因子;综合治理;盖州市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50-03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及空间分布异质性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将一定尺度的侵蚀区域区划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各个区块的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很大,有必要开展水土保持区划,对区域内各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和理解水土流失因子的分布格局、水土流失形成过程的空间反应和尺度变化。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数量化分析,可以定量地对评价区域内的各个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其间的数量变化和规律,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工作措施和选择最优化方案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盖州市位于辽宁省南部,东西宽73.4 km,南北长71.4 km,土地总面积2 930.00 km2;属长白山脉千山支脉,一般海拔高程为350.0~1 130.7 m,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东南部为低山和丘陵区,西部和北部为平原区;包括27个乡镇;主要河流有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0 km2以上的有碧流河、大清河等6条;主要土壤有棕壤、风沙土、草甸土、盐土、水稻土5个土类;现有林地面积1 662.10 km2,其中灌木林1 476.00 km2、占林地总面积的88.80%;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4.4 mm;年平均气温为6.9~9.5 ℃,≥10 ℃积温在3 500 ℃以上;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86 d。 

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24 193 hm2,水土流失类型以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划分,大多为中度侵蚀以下(其中轻度侵蚀62 507 hm2、中度侵蚀54 607 hm2),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较小(其中强度侵蚀4 327 hm2、极强度侵蚀2 693 hm2、剧烈侵蚀60 hm2)。 

2 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2.1 区划的原则 

水土保持区划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因素。水土保持区划总原则有3条:一是相似性原则。自然区划指区内自然条件相似,部门区划则指区内自然、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及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相似,水土保持区划侧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相似性、水土保持措施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二是主导因子原则。即采用主导因子分析法,抓住主导因子,以主导因子为主要划分因子进行区划。盖州市的区划主要考虑地貌类型、降水、植被、土壤侵蚀模数、土壤类型、经济行为等因子,以地貌、植被、侵蚀3个因子为主。三是综合性原则。即必须充分考虑前述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且应按照一定的数量方法分区,力求做到区内差异性最小、区间差异性最大。 

2.2 区划的方法 

采用聚类分析法,即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局部以村为单元),根据盖州市各个乡镇的多个观测指标,以地貌、植被、侵蚀3个因子为主,同时考虑其他影响因子,计算能够度量乡镇之间相似程度的“距离”,以这些距离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即距离较近)的乡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乡镇聚合为另一类,直到把所有的乡镇聚合完毕。 

3 研究结果 

3.1 分区结果 

根据各个乡镇、街道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调查数据,经过标准化之后,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个乡镇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聚类分析的结果(如图1所示)。根据图1可以将盖州市分为东部中低山区、中部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3个区(如图2所示)。 

1) 西部平原保护区。本区位于盖州市的西部,包括太阳升办事处、西海办事处、果园乡、西城办事处、归州镇、九垄地镇、团山镇、古楼办事处共8个乡镇办事处,土地总面积为297.3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0.16%。本区地势低洼、平坦,海拔在3~60 m,河流环绕,灌溉条件较好,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海区水质肥沃,是退海冲积平原。 

2) 中部丘陵监督区。本区位于盖州市的中部,包括青石岭、东城办事处、徐屯、沙岗、团甸、暖泉、陈屯、九寨、二台子共9个乡镇办事处,土地总面积为705.8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4.13%。本区地表起伏变化较大,处于低山和平原之间,低山丘陵和小块平原两种地貌类型均有,丘陵海拔50~400 m,低山、丘陵面积为453.70 km2,地面坡度较缓。 

3) 东部低山治理区。本区位于盖州市的东部,包括矿洞沟、卧龙泉、万福、什字街、梁屯、小石棚、榜式堡、高屯、杨运、双台子共10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 

1 925.8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5.84%。本区地少山多,比较偏僻,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够发达。 

3.2 各分区水土保持工作内容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6篇

1.谋划科学思路,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地位

1.1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村庄”。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延边州出台《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1.2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规划引导上,科学定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各类乡镇、村庄的功能与发展方向,引导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在公共事业发展上,强化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挖掘内部增收潜力。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首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3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化”同步建设的创新载体 大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实施和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有效推动了“三化”互促发展。延边州被列为全省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试点和全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创新试点地区。

2.发展特色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延边州把推进产业化、加快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农村金融创新,开办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初步形成中药材、食用菌、黄牛、绿色米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山区“参林药”型、半山区“林牧特”型、河谷平原区“种养加”型和城郊区“贸工农”型四个优势主导产业带。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面积已占90%,大米产业向优质、高档、品牌化发展。“延黄牛”培育成功,填补了我国肉用牛品种的空白。中药材留存面积稳定在4.5万公顷,实现产值8亿元。从事食用菌产业农户达到4万户,占全州总农户的20%。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创建9家“星级企业”、2个国家级示范市。外出劳务达到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2%,劳务经济收入达19.4亿元,成为延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加快面貌改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魅力

一是突出重点整治地域,坚持以点带片、以线带面。把省级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公铁和旅游沿线村屯以及重点推进的村,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两年间全部达到“先进村”标准。重点提升长珲高速,302、201国道,201、202、203省道两侧村屯环境,带动全州农村面貌改变。二是突出重点任务,坚持集中投入、集中建设。围绕泥草房改造、围墙大门、道路边沟、绿化、亮化、垃圾清理六项任务,在重点村屯集中改造泥草房5958户、旧房13537户,新建和改造农户围墙126万延长米,全面完成了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各项任务。三是突出村屯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特别是在民居、围墙、广场、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充分展现东部山区地域和民族特色,打造优美靓丽的标兵村105个村、设施完善的先进村237个、环境整洁的达标村342个,共占全州1051个行政村的65%。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7篇

 

乡镇长助理述职报告各位领导:

200*年*月,根据省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要求,我被派到西营城镇做镇长助理。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首先对全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根据需要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经验上得到了积累,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我在工作中努力发挥服务团 队整体优势,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现将述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立足优势抓产业,寻到服务主攻点

通过在省培训班的学习和到任后的产业调研,我和团队成员形成了共识:人才服务项目工作中必须抓住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典型带动,让周边的村民从观望到渴望,从渴望到兴望。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团队对西营城镇农业产业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确定了服务的主功点:一是苗木花卉。利用“波泥河北方苗木花卉之乡”这个品牌效应,把苗木花卉作为服务的主导产业。二是饮马河大米。饮马河大米是早年就出了名的民间品牌,将这个品牌大米的生产技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生产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这是一个市场前景最火的生产方向,积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团队就瞄准了机械化生产有机水稻的主攻项目。三是生态养猪。生态养猪既省时又省力,既减少疾病又可提高肉质,全市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典型户又在西营城镇,团队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富民的产业,于是生态养猪便成为养殖业的一个产业发展重点。

二、不拘格式搞服务,遵循市场做引导

       我认为服务的手段和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否达到和效果是否理想。举个例子:去年秋天我到庞家屯去看那里几户苗农种苗的情况,根本没说是干啥的,只当是买苗的。通过聊天谈谈苗木行情和苗木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向他们传递苗木市场信息和发展动态。等到今年春天,我的话一一得到了市场的印证,从而这些苗木户开始大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就是这聊天便为农户服务了。

以生猪养殖为例,今年是猪肉上涨的高峰期,明年就会逐渐价格下降,每3—5年一个价格周期。明年年末到后年年初,我们如果再让千家万户都养猪,那些不具抗风险能力的.农户就有赔得血本无归找咱们玩命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远比技术传授更要走在前列。只有这样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服务体系才能给产业带来微妙变化,给农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甚至是不知不觉中为各产业发展及各业户规避了一个个市场危机并带来可喜收益。

三、拉动产业争项目,合力创新做实事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镇财政所;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内控在乡镇财政所所起的作用

1.提高财政工作处理效率

财政工作本就繁琐复杂,乡镇的财政工作亦是如此。做好乡镇财政所的内部控制,就能够规范财政人员的行为,从而提高财政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政信息能够更加及时地得到处理。如此一来,乡镇财政方面的活动也就顺利多了。

2.降低财政管理风险

财政之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其重要程度就如同心脏之于人。财政的内部控制如若得不到加强,乡镇经济就会极易受到损害。做好内部控制,就能够优化乡镇财政的管理结构,从而带动整个管理流程,使之更加科学、精细。这样一来,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规避,乡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亦能得到保证。

3.充分发挥财政工作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财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使整个财政工作的效率更高。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财政管理工作,能够确保乡镇财政工作在管理上的科学以及稳定。全面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大力提高乡镇财政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切实提升乡镇财政的“窗口”形象,从而使财政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个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关乎到这个乡镇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居民的切身利益。财政资金管理做到位了,就能使整个乡镇的发展速度加快,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这就是财政工作的最终目标。

二、乡镇财政所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内部控制财政资金的意识

相对于城市来说,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落后的,其对于财政的管理也不是很规范。乡镇财政的负责人对于财政资金的内控意识也有待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亦不充分。这一切使得乡镇财政所的内控制度很不完善,少数乡镇的财政管理状况十分混乱。负责人对财务人员在业务素质以及职责方面的要求也趋于松散,使得乡镇财政的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很低,这显然有碍于乡镇的长期发展。

2.乡镇财政所的财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要想做好内部控制,首先,乡镇财政所必须配有专业的财会人员对该乡镇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的调研,然后,请相关人员根据该乡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财政计划。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财政所的相关财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都不是很高,他们对于内部财政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很充分。此外,对于如何做好内部控制,或者说如何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他们更是一筹莫展。这就导致乡镇财政所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尽快落实,更不要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乡镇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跟进。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乡镇财政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关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贯穿乡镇财政资金从分配、投资到获利的整个过程,而乡镇财政的内部控制并没有完全覆盖到这一过程。第二,乡镇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如今很多乡镇财政所都说要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其实他们大多都只是将制度内容挂于墙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这一制度,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自然无法发挥其切实功用。第三,乡镇财政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其建设过程中没有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这就使其实际执行力大大减弱,内部控制因而不能在乡镇财政所被彻底实行,这无疑给乡镇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缺乏对财政资金的预算控制

乡镇财政所在处理其资金预算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换句话说,在财政资金方面,乡镇财政所未能让预算发挥其应有的规划以及监控的作用。按照相关制度,乡镇需向市级申请财政预算资金,而市级则根据该乡镇上一年度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所上交的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对该乡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做出判断,然后依据具体情况按月向其拨付预算资金。但是,乡镇财政所忽视了对预算资金的监管,这使得乡镇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比较随意,导致资金的使用方式极大地偏离预算方案,使预算费用严重超支,造成基层财政预算执行时刚性不强,缺乏压缩的不良状况,导致乡镇财政借款总额不断攀升,乡镇对土地等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来强。此外,在预算方案的执行产生偏差之后,决算的结果往往会被随意更改,这使得决算得出的资金数据缺乏真实性,乡镇的后期发展从而陷入困境。

三、加强乡镇财政所内控的方法

1.增强乡镇财政所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只有在意识上认同并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乡镇财政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按照其标准以及要求办理日常事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强乡镇财政所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这一点可以通过开展知识讲座或者经验交流大会来达成。其次,要让乡镇财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人员都有这个意识。这一点亦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达成。内部控制的观念如若深入人心,乡镇财政所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就会更加顺利,内部控制的作用亦会更加明显。

2.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制定得科学。越是专业的财会人员,他们制定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就会越科学,其执行力度也会越高。所以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关键。乡镇财政所在人员录用上应当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优秀人员。乡镇财政所应定期对现有财会人员进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与讲解,让其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以及运作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以及办事效率。此外,乡镇财政所需对其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的实际情况做准确的记录,依此制成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其奖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这一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落实。如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以及使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乡镇经济的发展亦能得到保证。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切实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因而得以加强。财政资金是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乡镇发展的源泉,因而制定好各部门单位财政资金预算是落实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作为江苏省财政厅工作联系点的张家港财政所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导下,带领基层预算单位按照“二上、二下”的要求编制了年度预算,并进行了如下探索:第一,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在制定以及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乡镇财政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乡镇财政内部控制能够被有效执行。第二,加强对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审批力度。对所管辖的各基层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做了全面地了解,对其预算请求进行了严格地审批,并监督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完成情况,提高其办公效率。第三,内部控制部门与其它部门联合办公。比如,内部控制部门与审计部门相联合,以起到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效果。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会及时指出,使之及时修正,从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乡镇财政所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亦不断提高。

4.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控制

预算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做好预算执行,内部控制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控制,首先要严格按照我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对预算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使拨款程序合法化。这样做既能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致太低,还能使相关财政部门对乡镇的发展前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乡镇财政所要加强预算执行力度,监督其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使之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进行,并考察其最终完成情况。最后,预算执行结束之后,要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分析预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操性,确保正在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并能为乡镇的发展带来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小鹏.提升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J].中国财政,2010(21)

[2]陈梅青.浅谈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