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砖四国VISTA五国;新兴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89-02

1 “金砖四国”风云崛起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 “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 “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不同的是,这几国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南非作为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问题上都下了大功夫,政府的公共投资至少增长10%;自加入WTO后,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被形容为“变化中的力量”;土耳其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果美梦成真,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和经济改革也将有助于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五国分布于亚、非、南美及中东不同地区,一方面不容易造成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能受益于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越南和印尼可以借助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阿根廷依托全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自由化的好处;南非借助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关系获利。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战乱与分化中勉强度日,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论是自身受到能否抵御住危机的质疑也好,是发达国家押宝于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避风港口也好,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也好,是金砖四国的延续或是突破也好,这一切都将是展望五国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总而言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门仓贵史,VISTA,el~l为何能成为有潜力的国家[J],经济学人,2007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产业升级是特定区域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历史地看,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是经济发展的最初诱因。在工业化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存在梯度转换规律,即经济增长首先起步于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产业,而后依次经过劳动、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制度和环境等驱动阶段,并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到主要依靠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地区不能从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出发,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产品转移,就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主导产业的战略调整,不能形成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

根据上述规律,一个地区的产业选择应坚持以资源为基础,首先选择市场需求前景较好、符合本地区位特点、具备资源保障的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发展能够发挥当地综合优势又不依赖当地资源的产业。这个升级过程必然面对从旧的均衡向新的更高层次均衡的转换,面对利益格局的多次调整。只要根据产业技术经济性质和发展规律,统筹各方、全面谋划,完全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的有序接替

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简单替代,而往往是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并存和接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产值规模较大,纳税数额较高,扩张速度较慢,但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效应较强。新兴主导产业规模扩张较快,带动效应较强,其发展能够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支柱产业的接替和转换。前沿战略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但属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成长能力,对一个地区未来的产业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更迭,新兴主导产业可以成长为支柱产业,前沿战略产业可以成长为次支柱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轻工机械、日用化工、工艺玩具等产业具有较好基础,其中许多产品属于永恒的民生需求,当前和今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产业升级不是消灭传统产业,而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升级的途径主要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装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新兴主导产业主要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其升级方式主要是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扩展和延伸产业链,上规模、上水平,强化研发能力和产品优势。前沿战略产业是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纳米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前沿战略产业一般当前规模较小但产业化前景好,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超前谋划,采取措施抢先发展,确保在未来的产业接替中保持领先地位。当然,新兴产业发展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发展空间也会扩大,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主导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两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并存阶段才能实现有序接替。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稀缺格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技术、制度等非自然资源资源比较稀缺,土地、水、环境等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还不突出。当时,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和技术与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表现为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矿产、水和环境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说矿产资源可以从国外进口,那么像土地、水、环境容量这样的自然资源则必须依靠本地供给。如果延续以往的较少的资本、技术和较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的产业结构,很多地区将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环境容量狭小等问题。惟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使工业体系和工业部门实现从以消耗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尤其是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的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资本竞相进驻的热点地区。如果项目选择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对环境、资源、人口等带来新的压力,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项目选择得当,就可能提高产业结构中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和产品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产品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地区只有根据资源、环境、安全标准做好产业选择,拒绝本地不具备条件和不宜发展的项目,关闭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和高耗能企业,淘汰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落后产业,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促进本土企业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选择了以外资为主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向外资倾斜,发展初期外资出口加工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通过进口或配套跟进的外资企业提供。虽然本土企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但也为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提供了条件。能否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发展壮大本土企业,改善本土企业在资金、产品、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比翼双飞”的格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战略目标。

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可以通过

多个渠道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协作配套获得跨国公司设立的更高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控制的经验,可以通过外资企业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流动到本土企业获得管理经验和人才,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加快本土企业改制改革步伐,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利用外资和发展本土企业的关系,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产业向高端产品制造迁移,向核心加工环节迁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销售)迁移,使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些地区外资企业不仅没有“挤出”本土企业,反而是使本土企业和本地居民能够分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利益。外资企业不断将加工贸易的核心环节交由本土企业生产,使得加工贸易的主体从外资企业变为内资企业,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实现内资企业从代工生产(OEM)到代设计(ODM)生产再到自有品牌生产(OBM)的转变,逐步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必须坚持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两手抓。一方面,把引进跨国公司、旗舰型项目作为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择资转变的重要目标,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另一方面,筛选若干有发展前景的内资企业,从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的角度进行重点扶持,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促进由外资企业配套向本土企业配套、继而向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变。如果本土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不能达到外资企业的水平,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的挤出可能长期存在。

坚持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

经济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义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技术就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技术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动和优化。技术是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改变市场竞争地位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工艺和流程中。弥补经济发展中资金和技术缺口,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都离不开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自主创新能力。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与产能过剩相比,外界更为关心的是,中国将如何选择适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行业不是简单的7个大行业。”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果只是说一说,那我们可以讲大概念,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是节能环保,是电动汽车,是新医药。但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落实到细分行业的具体类别,甚至具体产品上。”

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总理指出,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一定要是领先的,至少也是前沿的,平行的,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必然是竞争关系。” 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陈志认为,虽然即使在国际合作中,中国看似有很大规模,但分拆研究后会发现,核心技术领域和价值高端都被别人控制,“所以这个阶段产值不是最重要的,前沿制高点的技术和产品所追逐的不是规模,而是提高增加值能力。”

也有不少专家指出,技术的选择并非一定要“尖端”,而是要“适宜”。

“一旦政府决定推动该行业违背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良性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实现。”林毅夫曾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说,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拥有属于自己国家的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但“赶超”往往创造出一批在竞争市场中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国家只好抑制市场的作用,给予这些企业直接、间接的保护补贴,导致寻租、低效率等问题丛生,最终难以完成跳跃式经济发展,“更好的方式还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个失败的案例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日本面临与中国同样的产业升级压力――需要利用新技术来克服资源、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约束,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通产省为抢夺世界标准主导权,坚持使用自有标准,结果令日本“闭关锁国”,在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上偏离了世界主流,失去宝贵的战略机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会有不同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中国的当前国情与产业禀赋。“相对30年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已经差别很大,从人均300美元增长到了3000美元,但约束因素还在,我们不能按照人均3万美元的标准去发展。”

陈志也表示,在产业环节,中国的投资能力还无法和欧美比。以生物医药为例,跨国公司投资一个科研项目就要10亿,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上10亿规模的都少。

“为什么不在80年代搞大飞机,因为当时即使中国将有限的资源和财力都投入进去,也没有成熟的技术积累,没有上下游的产业基础,更缺少市场的支持。”卢锋说,“现在中国可以做大飞机项目,就是因为技术和产业基础提升了,而且全世界最大的购买市场也在中国,产业有市场支持。”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济;国民经济;融资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22

若从农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打算,应为农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发挥农业民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前进,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效率,但融资难这一问题依然是广大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桎梏,为农业民营企业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多方配合。

1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经济现状分析

1.1 宜昌市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宜昌市围绕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核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积极努力,全市的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初步实现了“十三五”开篇好局势。由于经济运行的平稳,使得经济实力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创新业态涌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也稳定增长、农业与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投资平稳增长,环境优化,城市建设加快、就业形势良好,在此优良现状之下,新兴的农业中小企业所占体积量少,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仍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2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上半年,宜昌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017.7亿元,实现地税税收88.07亿元,双双增长了11%。因湖北民营经济的“三峡带动化”,宜昌新兴涌现了许多农业中小企业,现如今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难发展的通病,其中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地位,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结构偏颇,这种融资体制对民营经济是不兼容且有抵制倾向,因此体制下的障碍问题将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目前,宜昌市民营经济在宜昌市制定10条具体措施,给民营企业广发“政策红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并且推出了“政策红包”,为企业减少负累,仅用一年时间,就减免了民营企业的税额2.59亿元。但这些改革对于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远远不够。

2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1 金融融资机构体制

国有企业融资都是依靠国有银行,在这种金融融资体制的影响下,加深了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国有银行为了躲避风险、减少内部损失,故而不愿放贷给农业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不通畅、融资路途艰难是农业民营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加之农业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管理人多数为农户,因而无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系统缺失、抵押程序复杂、银行抵押要求高等因素,导致国有银行在信用未知情况下,为了减少坏账率,避免承担风险,更不愿借贷给农业中小企业,而偏向于借贷大企业。

2.2 农业民营企业信用问题

农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导致银行借贷风险高,农业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下层,由于其缺少自主创新、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很难达到银行的融资条件,而信用恰恰是一种资源,是市场交易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关于信用上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信息错乱,因而出现许多信用不良的农业中小企业影响大局。

2.3 农业民营企业管理问题

由于农业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很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假账等问题,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所以要求抵押贷款,从而影响了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农业中小企业的人员管理系统普遍不够全面,也无长远规划打算。

3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3.1 农业民营企业的自我改善

农业中小企业对自身实力情况十分了解,从而使其初步的实现管理规模化、经营合理化、产品科学化、生产绿色化,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重度培养企业信用,信用是一种无形但重要的企业资源。同时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合法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产业的创新化、技术的专业化、信息的科技化等,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3.2 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支持

多数农业中小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又缺乏融资意识,所以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启蒙以及支持,银行也应适度放宽抵押方面的要求、增强担保方式的创新和灵活度,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把相关政策细分化、行动化、简易化,且强力的执行下去,同时应该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服务体系。

4结语

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是增强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且建立符合农业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同时促进农业民营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保障,农业民营经济也应该完善自身、不断创新、开拓市场、打破常规的农业中小企业难发展的瓶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献上一份属于自身的荣誉。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优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我国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时而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主要通过知识主导,技术突破形成产业链条,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知识密集型为优势,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发展很快,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在我国上海、无锡等大城市,已经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

随着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移动互联网逐渐替代桌面互联网,虽然我国的移动通讯产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市场巨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信息产业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党的十以后,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发展,相互融合,走工业信息化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产能提升。

比如新能源领域,应用智能电网等物联网技术,会引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主要面向是人民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民生。人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解决当前的一些生活难题,比如教育、医疗,可以通过远程连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人们生活,并且逐渐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信息产业发展建议中的政府统筹

政府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支持。在新兴技术方面,政府要通过搞试点来逐步推进新兴技术应用,提供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重点关注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技术标准,积极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注重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市场拉动,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在突破关键技术后实现产业化目标。

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将与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协同推进,最终为使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统筹规划,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引导企业在市场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技术突破,创新管理模式,保障信息安全。在政策方面,政府要在财税上减轻高新技术产业负担,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市场环境。启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融入,建立社会创业投资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等项目,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产业的有机运行。

首先,发挥地缘优势,在我国科研基础好的地方率先发展信息技术,比如四川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以信息产业中心城市向周边蔓延,带动周边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其次,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领导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尤其是高金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为国效力。再次,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协调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技术、产业标准、产业链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优化环境,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优越的发展空间。

三、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智慧新城

当前,在全国一些科技基础好的城市都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质就是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经济。按照各个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带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网络信息产业就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实施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打造出一批以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为支撑的智慧新城。

第一,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引领。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做大做强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对下一代互联网设备的关键技术做出突破。着力打造以软件、数字安防、电子商务等产业为特色的网络信息产业集群。对资源有效配置,整合产业链,发挥产业价值,加大对企业的扶植力度,引进新的产业形态,大量引进平台型企业。培育大规模、超大规模高端企业,提升网络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狠打产业牌

长春是全国著名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市,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巨大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汽博会、农博会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展会逐渐成熟,制博会、食博会等新兴展会的开展开办,成为长春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标志。

汽博会和汽车节所展示的“汽车盛宴”,早已成为长春乃至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农博会经过逐年完善发展,真正实现了“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商家的市场、合作的桥梁、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标;依托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将长春发展电影文化产业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优势产业展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展会本身,它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凝聚人心、聚集财富、促进发展、加快振兴的有效载体。

新兴的产业展会也得到了积极培育。首届制造业博览会、长春食品博览会等,是2008年长春市新兴的产业展会,专业化水平较高,与地方特色结合比较紧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浓浓文化味

长春是一个文化味儿很浓的城市,无论是汽车文化还是电影文化,从雕塑展到动漫节,悉数长春的文化点滴,不难发现,这些重要的文化精品都因印上了会展经济的烙印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每年一届的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和每两年一届的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今年将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汇合,届时园内将拥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件雕塑作品。更广泛的参与,加深了长春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底蕴,更为长

春雕塑会展的更快发展提供了助力。

长春国际数字娱乐动漫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这项充分体现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会展活动,不但为长春动漫艺术打造出一个动漫精品品牌,更成为集国际性、专业性、时尚性、青春性、大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会展文化盛宴。

超强地域性

提起长春,人们现在能够脱口而出这样两个词:冰雪、君子兰。

冰雪是长春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冰雪节是其魅力发挥表现的重要舞台。2008年,已满6岁的长春瓦萨滑雪节不仅成为一项参与广泛的体育赛事,也为长春的旅游、经贸、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交流平台。12年的历程,让过去东北的寒冷劣势变为如今的“白金产业”。因为瓦萨滑雪节,长春被纳入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因为冰雪节,长春做大做强了冰雪旅游产业,走向了世界。

长春有悠久的养君子兰历史,很多珍奇名贵品种都是在长春培育出来的,因此君子兰也被定为长春市的市花。君子兰节在这样的氛围下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君子兰产业,有效地带动了长春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东北亚博览会,这个打造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最成功的投资贸易博览会,正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让世界认识了长春,让长春走向了世界。越南的红木家具、俄罗斯的马哈鱼、泰国的水果……琳琅满目的展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口福,让长春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多国商品。

以冰雪旅游闻名全国的长春,在2007年夏天又打出“消夏旅游”牌――长春消夏节。对此长春市市长崔杰曾多次表示,要充分利用长春身处东北内陆“天然大空调”的资源优势,把消夏节办成旅游避暑、市民休闲的节日,使之成为长春市继冰雪节后旅游经济新的支撑点,成为长春市又一标志性城市品牌。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施工企业;“走出去”;战略

[作者简介]程芝映(1969—),男,中铁大桥局五公司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运营管理。(江西九江 332000)

一、“走出去”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一)理论基础:邓宁的国家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根据邓宁的国家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某一国家的人均GNP数值水平与该国的吸收投资和对外投资状况,呈正比例关系。当人均GNP水平在2500美元以下时,以吸收外资为主,对外投资很少;当人均GNP水平在2500-4750美元时,吸收外资减少,开始进行对外投资,进入投资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国2006年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进入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到2010年,中国人均GNP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时期,对外投资拉开大规模发展的浪潮,净对外投资为负,且绝对值缩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截至2011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二)世界现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世界各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来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世界变成“地球村”。硅谷知名风投机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以下简称“KPCB”) 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接近23亿,同比增长8%。中国互联网用户量位居全球第一,为5.13亿;美国以2.45亿用户紧随其后。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的互联网用户增长最为强劲,但是全球互联网的渗透率只有32%,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最大的影响是推动全球经济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2001年的6.2万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8.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提高到30.6%;据世界银行最新研究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未来经济更快增长,全球产出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将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23%将提升到33%。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

(三)中国选择:“走出去”的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继续加快。“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然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标志。中国主动实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可以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也是中国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培育壮大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二、施工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是“走出去”的重要形式

(一) “走出去”是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国内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建筑承包市场规模增长趋于稳定,市场竞争进入成熟阶段。与工程任务相比, 全国的施工队伍已相当充裕, 再加上国外承包商介入, 我国的施工能量明显过剩。但国外的建筑市场, 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市场很有发展前景, 大量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国内大型施工企业要谋求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经营规模和企业实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走出去”,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响应“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施工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 向国外承包商学习技术、管理等先进东西, 锻炼队伍, 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 获得市场份额, 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二) 施工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是“走出去”的先头部队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交通、原材料、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城镇居民住宅等各项建设工程,都是由建筑业来完成的。在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建筑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样的,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具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综合载体的特性,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其他行业走出国门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走出去”的先头部队,前景广阔、潜力很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五”期间,中国政府启动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工程承包额高速增长,自2002年到2008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31.0%,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38.1%。“十一五”期间,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同时,对外承包工程也正在向EPC、BOT 等更高层次发展,大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从市场分布情况看,亚洲、非洲等传统市场仍然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战场,其营业额之和占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营业总额的70%左右。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资源开发、电子通讯等行业。“中国施工企业军团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巩固。2010 年,54家中国承包商入选美国 《工程新闻纪录》杂志(ENR)的“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25 强”排行榜(上榜公司数比2009 年多了4 家),其中38 家企业的排名相比上年有所提升。中国以505.9 亿美元的营业总额超过美国和法国,在上榜企业数量和营业总量方面均居首位。

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1423.3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5.9%。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98个(上年同期488个),合计1123.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9%。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66个,较上年同期增加5个。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84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390亿美元。

(三)国际建筑施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建筑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关,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建筑业是经济起飞阶段的主导产业之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使得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城市住宅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交通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工程、新的能源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地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仍会保持旺盛需求,成为市场热点。

Global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s和Oxford Economics的《Global Construction 2020》报告预测,全球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将在未来十年中超越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该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建筑业的产值将从现在的7.2万亿美元增至12万亿美元,增幅达到67%。全球建筑业将在未来十年中花费总计97.7万亿美元的资金。“建筑业将成为未来十年中最令人振奋的全球增长行业之一,这一行业受到了新兴市场和美国反弹的推动。”

正是基于国际建筑施工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的目标。未来五年,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具体来讲,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对外承包工程2015年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达到18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率各为6%。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一、全球经济权力转移加速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时代,经济权力无疑是权力构成的最核心要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西方发达经济体利用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地位极力推销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将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汇率自由浮动、放松金融监管作为巩固经济权力的法宝,在建构资本主义“永久繁荣”大厦的同时,也触发了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在不经意间推动了全球经济权力东移的磨盘,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彻底动摇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根基。

2008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虚拟金融的资本泡沫彻底破裂,实体经济资金链断裂,迅速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危机国家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乏力,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受到极大压缩。根据IMF 2013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从2007年到2012年仅仅5年的时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在未来的5年内还将较2007年降低约9—10个百分点。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全遵循“华盛顿共识”关于放松资本管制的建议,避免了热钱大规模流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剧烈破坏,在危机后实现了逆势上扬,迅速提升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和地位。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巴西超过英国成为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印度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从经济总量上看,2010年,金砖四国GDP之和占全球GDP的比重为25.43%,占全球货物及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6.5%。200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份额占到全球产出总额的37.71%,至2011年,这一数字成为48.9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13 年该数字预计将上升到50.2%。从经济增量来看,在2000—2008年间,金砖国家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据IMF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全球产出增量达到49890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加量达35941.5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72%,其中“金砖国家”GDP增量为24617.9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1%。根据IMF测算,2011—2016年,发达国家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在6%左右。

同时在增长潜力方面,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走出经济衰退的主要引擎。以2009年为例,世界经济下降0.5% ,其中发达国家整体下降3.4%(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分别下降2.6%、4.1%、4.9%和6.3%),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仍增长2.8%,尤其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达到7.2%,其贡献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分别增长9.2%和6.8%,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有鉴于此,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呈现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权力转移。综合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权力转移的方向可能是新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中两国所在金字塔顶端;第二层次是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所在的金字塔中段;第三层次是中小国家、非国家力量(NGO、跨国公司)所在的金字塔底端。

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次权力转移进程都不是一条直线,全球化时代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中出现的经济权力转移在和平的环境下将更趋缓慢,中间必然出现不断的曲折和反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仍然是国际事务中唯一不可或缺的国家——只要我是总统,我就打算维持这种状况”,这表明,美国在实力有所衰落的情况下,并没有主动放弃全球霸主的地位,更没有从重要国际事务中抽身的意思。虽然以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美国规模的3/4,而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分析人士预测,中国将在未来5—8年超过美国经济。

为了迅速摆脱危机困扰,危机后的发达经济体对经济采取了空前的刺激政策,美版、欧版、日版的量化宽松政策先后登场,在刺激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牺牲了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从近两年的经济数据上看,虽然世界性的复苏依旧迟缓,但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出现了温和复苏的情况。2012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速为2.2%,日本实际GDP增长1.9%,2013年欧元区17个成员国环比增速达0.3%。由于受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和自身经济结构缺陷的作用,新兴经济体出现了集体减速的情况,2013年中国上半年经济实现同比增长7.6%,较2012年7.7%(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2日修正)下降0.1个百分点,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均出现了更大幅减速的趋势。IMF也一再调低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尤其对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显著调低,而且强调新兴经济体将同时面临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和债务风险造成的越来越动荡的资本流动,危机有向新兴经济体蔓延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也不可能一夜之间颠覆世界经济格局的实力对比,一超多强的局面仍将继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新兴经济体仍然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但从长期来看,发达经济体将长期面临政府高额负债、国内消费需求停滞、经济发展缺少资金支持、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问题尚未出现,短期内不会出现快速复苏的情况。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多依赖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市场,如果不尽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后者的长期萎靡必然将拖住前者发展的脚步,这也是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所以,双方唯有走合作共赢之路,尽快实现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才是大家的福音,而这种合作和相互依赖本身就是权力转移的结果和明证。

二、全球经济利益权重超过政治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格局中,相对于政治利益而言,经济利益的权重逐步上升。事实证明在国际政治的主要舞台,全球经济议题已经超越了政治,成为核心议题。

自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对抗性趋向缓和。虽然意识形态依然作为重要的政治考量,但单纯意识形态对抗已经让位于国家利益的博弈,尤其是作为国家利益核心的经济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形成了一种默契的相互依赖关系。作为曾经饱受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挤压的新兴经济体,借助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在付出劳动力、环境等诸多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然而,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对挑战传统西方发达经济体地位、彻底改变原有秩序的意愿并不强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推动局部改革改善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处境,并未采取任何激进改变原有秩序的行动,而似乎选择了一种“绕过”战略,即在西方原有主导框架之外建立自身的协调机制,对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进行合作管理和协调,这也不同于以往崛起大国必然通过战争挑战霸权国家的先例。

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常常引发战端的美国,逐步实现了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撤军,即使如此,2013年10月的政府停摆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美国战争债的深重,虽然最后两党就提升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达成一致,但这将仅仅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开始,美国将长期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世界爆发局部战争的几率也将随之下降,叙利亚问题的僵局就是明证。从经济方面,由于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可谓前所未有,极有可能改变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式,但业已造成的巨大损失需要新旧主要经济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世界经济重新回到平衡的轨道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对于新兴经济体的需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在全球资金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对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新兴经济体为其注资的需要更为迫切,中国极有可能代替美国成为“世界投资者”,这也是美国主动将G20作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用意所在,可谓不得已而为之。

至少在未来十年,当今世界唯一的霸权国美国在国际政治决策中的地位、在世界各地部署军事力量的能力、对盟友承担责任的意愿都将受到经济实力下降的显著影响,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对其他世界主要大国的需要将日益迫切,世界政治经济决策多边化趋势将日益明显,政治经济格局将趋向平衡,合作与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由多边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全球经济治理受到高度重视

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实际,全球经济治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拯救世界的唯一良药,得到空前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改革机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引领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深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未像今天这样明显,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以美国领导的IMF和世行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治理世界经济的主体。然而,这一体系并未达到保证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目标,而是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IMF和世行本应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最后贷款人”,但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思想的控制下,在提供贷款时对发展中国家附加诸多政治条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往往适得其反,造成贷款国的灾难性后果。在对全球金融进行监管过程中,IMF和世行放纵虚拟经济的恶性扩张,支持美国对霸权红利进行过度消费,进而传染到高福利制度下的欧元区,使各国政府债务危机凸显,造成全球治理能力的迅速减弱。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经济形势充满了动荡、失衡以及全球监管危机,此时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起底反弹,寻找新的全球经济平衡状态,强化对全球化的监管,开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符合各行为主体共同利益。但依靠先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下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上述目标已无法实现。于是,能够同时代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利益的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新的领导主体,新兴经济体首次被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的决策机构,相比G7更具代表性和合法性。危机爆发以来,G20平台有效地协调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政策立场,双方有望通过互动、共同信任以及协调行动确立一套规范的制度安排,建立一种与国际经济格局相适应的国际新秩序,改革旧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基于同样的原因,国际社会已经就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的份额提高达成共识,虽然远未达到新兴经济体认为的理想状态,但至少在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探索另辟蹊径,在现有体系框架外建立一套相对自主的经济治理体系。金砖国家机制的出现“使全球主动权转移到前不久还是边缘国家的手中”,这些国家需要“向世界提供历史性选择,承担起构建新世界秩序支柱的责任”。相对于G7而言,金砖国家更加注重集体合作,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和实业投资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砖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签订双边贸易协议,规定商品价格,这彻底改变了所有的经济协议,颠覆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金砖国家绘制了全球金融改革“路线图”,计划建立新的开发银行、稳定基金和解决贸易纠纷的机制,这些机构可以起到过去属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的作用,与它们同时存在。值得期待的是,金砖国家的开发银行将会提供不设前提条件的贷款,投资世行不涉及的项目,建立稳定基金,将本币塑造成为新的世界储备货币,尽可能少地依赖美元。这些表明金砖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提议,而是建立一个更符合金砖国家新兴市场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政治论坛。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世界。从“一超多强”到群雄逐鹿,从单边主义向多边合作,从西方主导向东西共治,都是金融危机加速权力转移进程的结果。危机还在继续,新兴经济体也已经从初期的得利转向面临更多风险,西方发达经济体也较初期的惊慌失措显得略为平静,但权力转移的趋势业已形成,不可逆转。从短期来看,西方唯有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并充分照顾到新兴经济体的利益,才能振兴整个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泥潭。从长期来看,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失能,新兴经济体有望通过倡导多边主义,实现全球治理民主化,进而实现长期以来新兴经济体塑造更为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共同诉求。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