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效智能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2009年至今,黄新古的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他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南海区优秀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南海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今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走进学生心里的“新古哥”
当记者一行人走进南海实验中学的展览室时,只见室内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绘画、山水盆景、物理模型、机器人设计等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在或飘逸,或古朴的书画作品中间,一副“另类”的漫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漫画中的人物夸张的五官和笑容不掩其爽朗睿智的个性,一望便知是南海实验中学的校长黄新古。一看落款,如此幽默诙谐、惟妙惟肖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南海实验中学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办学,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已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黄新古仍没有忘记这位初一学生为他画的漫画。他对记者说,他打算等展览结束之后,请这位学生把漫画作品送给他。在他看来,这是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见证。
由于黄新古与学校师生打交道之时素来秉持真诚平等的原则,从不摆领导架子,学生们一有机会,都乐于与他交流,甚至开一些小玩笑。学生小谭说:“说起黄校长,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宽厚和蔼的笑容,就是他和我们打篮球时百投百中的三分球!”在课余活动中,学生们喜欢和黄新古一起下棋、打篮球,而且毫无局促不安之感。有的学生玩到“忘乎所以”时,甚至称黄新古为“新古哥”。黄新古乐得藉此与学生平等交流,便采取了听其自然的态度。此后,“新古哥”的称呼不胫而走。如今,要理解南海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新古哥”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不过,“新古哥”的称呼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因为黄新古把真诚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称呼传达出学校师生对黄新古由衷的敬佩与信赖。细数黄新古接任南海实验中学校长迄今递交的成绩单,自然不难理解他何以能如此深得南实师生的爱戴。
迄今,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已蝉联南海区中考12连冠。以2014年中考为例,南海区前20名南海实验中学独占10人,前50名独占21人,南海区前600名独占169人,92人上广东实验中学分数线,473人上石门中学、佛山一中分数线,上线率达49%。
从这些数据来看,南海实验中学历年中考可谓成绩卓著。可是,当记者对此表示惊叹之时,黄新古却平静地说:“如今我们很少提中考成绩,因为这么多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成绩过了广东实验中学、佛山一中、南海区石门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分数线。现在,我们的办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并成功打造了我们的品牌――‘六个一’工程。”
黄新古所说的“六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在校学生人人都有一颗仁孝之心,人人都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人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人都有一项健体专长,人人都参与一项科学探究活动。“六个一”工程旨在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
自2009年实施以来,“六个一”工程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南实学子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中考成绩一如既往优秀,还兼擅音乐、书法等多项特长。在国际国内大赛的领奖台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南实学子的身影。五年以来,南实学子光是获得世界级、国家级一等奖的奖项就有近300人次,如2012年VEX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联赛总决赛一等奖、2014VEX机器人欧洲锦标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新世纪”杯作文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等。其他国家级、省级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在黄新古看来,“六个一”工程最大的成绩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最难得的是,你在南实学生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疲倦、麻木、苍白的神情,而是活力、灵气和发自内心的笑容。”黄新古如是说。
开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黄新古是如何另辟素质教育改革的蹊径的?这要从2009年的暑假说起。当时黄新古刚接手南海实验中学,时任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的吴赐成随即找到他,希望他以南海实验中学为平台,大胆探索一条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既造福一区的学子,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吴赐成明确提出:“我希望在南实校园里,既要听到读书声,还要听到歌声、笑声、欢呼声;既要听到中文,也要听到英文。”
吴赐成的这一要求与黄新古的筹划不谋而合。二十年来,黄新古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对于中国教育的积弊,其实已经洞若观火。他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考分和升学率长期以来成为许多学校的主要追求,由此导致了教育的模式化和学生培养的标准化、单一化。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被忽视了。”在他看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分数取代成长,雷同取代个性,孩子们的灵气和创造力被窒息、扼杀。他早已在探寻一条合理、可行的素质教育改革道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协调的发展。如今,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黄新古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把自己的一揽子计划付诸实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黄新古决定把“减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在中考再创辉煌,南实师生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平时自不待言,到了周末,学生依然淹没在写不完的作业之中,各种补习班更是接连不断。虽然中考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学校,可很多人脸色苍白、形容瘦削,失去了入校之初的生气和活力。对此,黄新古既痛心,又深感内疚。在新学期开学时,他提出在初一初二年级实施“周末零作业”的举措:学生在周末只需每天坚持练字15分钟,此外再无任何书面作业。黄新古的考虑是:“只有把周末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休息,并按照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才有可能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桎梏。”
不出黄新古所料,“周末零作业”的规定刚一宣布,就引来家长的阵阵质疑声。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周末不做作业,很快会被其他学校的学生超过。学校部分老师也是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周末不写作业、不补习,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学生也很难消化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若长期如此,学校的中考成绩很可能出现下滑。
家长和老师担忧的问题,黄新古当然明白,但对于素质教育改革,他早已成竹在胸:改革之后,南海实验中学的中考成绩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再上一个台阶。黄新古的自信,源自他对南实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他看来,好成绩未必都要靠补课或“题海战术”,学校老师在研究教学和考试上经验非常丰富,只要通过适度加压,鼓励他们改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黄新古的大力推动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南海实验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效课堂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精妙讲解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创新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提起高效课堂和学习方法,黄新古不无自豪地说:“在佛山一中、石门中学这些重点高中,全校名列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的学生,至少有一半来自南海实验中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精神,一旦学生掌握并习惯了这种学习方法,不管他们到了哪个学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能够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对他们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高效课堂的打造,使减负增效真正落到了实处,确保了“周末零作业”的顺利实施。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灵的健康和谐成长,黄新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按照黄新古的要求,学校在开齐所有必修课程后,每周增设一节书法课、阅读课、文明礼仪课和三节的器乐课,加上针织、篆刻、航模、机器人设计等课程,总共超过了20门的选修课,真正兼顾到学生丰富而多样的个性。为了推动“六个一”工程的进展,黄新古还提出,每年举办仁孝节、读书节、器乐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艺节等六大节日,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深深地烙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极为优渥的环境。
国际化办学是黄新古素质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黄新古深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黄新古力倡下,南海实验中学和南海国际教育中心强强联手创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国际课程实验班率先引入剑桥国际初中课程,不仅深化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也为南实学子的个性化成长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平台。国际班的学生视野开阔,多才多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切都在黄新古的预料之中。这几年中考,南海实验中学都不负众望,始终占据南海区第一名的位置。原来质疑和担忧的声音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激动和赞誉。然而,真正令家长们激动不已的并不是中考成绩,而是孩子们在“减负”之后的快乐成长,是他们的多才多艺,更是他们对父母的一片仁孝之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家长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深深地感到黄校长是一位时刻关心孩子成长的好校长,是一位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感恩之心的好校长”,“魅力四射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炼场’,我为我的孩子感到幸运”。
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黄新古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看似颇为前卫,其背后的办学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若以一言蔽之,即立足于现代价值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在黄新古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具体途径,则需要依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其中黄新古受益最多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加纳德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所有的人身上都体现多种智力的组合。无疑,“多元智能理论”为黄新古的“六个一”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过,在黄新古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儒家教育智慧的传承与转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办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而是学生心灵健康和谐的成长。在这方面,儒家教育思想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难以企及的地方,即更加关注人的整体性,更注重人的心灵的和谐。黄新古非常喜欢《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句名言,黄新古有独到的体会。他对记者说:“孔子这句名言对我的办学有很大启发。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是感性的,礼是理性的,而乐则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诗和礼的升华。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规律。”
儒家美育思想提倡,以诗歌感发人的意志,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终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心灵的健康和谐与社会的敦风化俗。对此,黄新古不仅有深入领会,而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办学中。在“六个一”工程中,全员音乐教育和书画艺术教育,正是源自儒家美育思想的启发。以黄新古最为看重的全员音乐教育为例,他要求每个学生都修完器乐教育课程,并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在他看来,沉浸于音乐的美妙世界,学生的情感可得到宣泄、净化、升华,心灵可以在“悦志悦神”的体验中臻于和谐,并产生一种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奋,从而积极地融入生活,自觉善待他人。
黄新古还认为,借助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达到外在的遵守仪礼和内心道德自觉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而且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移风易俗之效”。这也是他对孔子另一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和实践。
不难看出,黄新古的办学思想既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意识,又有对儒家教育智慧的自觉传承和转化。这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意识,也是黄新古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国教育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出现的种种弊病,南海先贤康有为忧虑重重,不能自已。在其早期诗作《再题》中,康有为表达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忧思,其结尾有这么一句:“西江后英起,道术犹有系。”显然,作为近代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期待,饮珠江水长大的后世英才,在睁开眼看世界时,能够继承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