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阅读 阅读技能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首先要重视数学书本的阅读。如果教师平时对数学书本的重视不够,学生就缺乏阅读数学书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首先要把数学阅读带进课堂,让学生爱读数学书。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根据数学阅读特点,我认为,不论什么课型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下策略均会有良好效果。

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的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解后阅读。如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关于认识圆柱体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类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数的分类讨论思想,之后阅读收获会大些。

二、巧设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阶段,不论是安排讲授前阅读还是讲授后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例如,在教学“认数”一课时,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思考如下问题:(1)通过看书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明白?你还有什么想明白? 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 通常用读数、写数的顺序怎样?(3)什么叫亿级?它和万级、个级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类推亿级?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最后指名学生小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节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实践表明,学生不会阅读数学符号和图表,不明其中的含义,是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最大障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例题应充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各个步骤,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根据题意,得”的“根据”和说理性问题的“所以”的之所以然等。故而数学例题的阅读笔者认为应提倡三思:一思解题思想与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要仔细领会文中是如何由一个特征或若干个特例上升为一般原理或概念的,反过来又是如何用特例去进一步加深对一般原理或概念解释的,这个很重要,因为“掌握数学术语不是简单地记忆词汇,而是一个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经常注意这个抽象环节,对形成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这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每句的引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认真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

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一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念、公式“图形化”。为丰富数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朗读(a+b)c=ac+bc,C=2πr等有关概念、公式的文字叙述,如:可引导学生读成“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四、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自学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就是靠刻苦自学数学获得初步成功的;爱迪生在学校时间不足三年,全靠阅读自学成为大发明家的,等等。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数学的自觉性,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收获甚微,失去阅读兴趣。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

五、合理安排时间,阅读贵在坚持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高一学生 历史教学 课堂阅读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随时抽一个学生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较准确的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出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明白课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老师就前面给同学的思考题向同学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同学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讲自己的观点。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育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个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行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解释、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究“避免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学生写了一大篇,却使人找不到“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有三部分构成,既书上画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来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一、引言

阅读是数学技能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但其往往容易被忽视。在数学的研究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同时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了解数学课本,以及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做作业和考试时,出现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查看题目而引起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数学考试成绩的好坏具有重要作用,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更好地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小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教材阅读

课本是最基本的学习材料,因此,不能忽视教科书的作用,必须认真阅读。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利用下课的前几分钟,对当天的家庭作业进行布置,嘱咐学生下课后认真地阅读课本上的例题,领悟今天所学的内容。迫不及待下课的学生仅仅简单地记下习题的页码,之后就将课本扔在一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都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依附于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自己对学生的引导性,忽视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就认为掌握了知识而放弃了阅读,从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下降。

2.自学能力的降低

长期缺乏阅读教材的兴趣,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学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依靠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支持,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简单的逻辑。

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1.重视阅读教材

如今,有很多有效的方式可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导和教授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时,老师所能陪伴和讲解的时间有限,更多的时侯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基础数学的指导中,教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并理解教材中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对学生和具有学习内在动机的人。良好的兴趣是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驱动力。对数学学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学生的数学课本知识内容的不会轻易改变,但是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过灵活训练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课本。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语言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贴合生活情景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掌握,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场景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能力,使原本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3.引导高效阅读

要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需要大声朗读出来。当学生动嘴时,并不是说像读语文课文似的大声朗读出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对于数学尤其是概念、定义、公式等需要记住咀嚼,正确认识不同的知识,有必要读出来的数学知识则通过默读的方式读出来。其次,在进行数学习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默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很好的理解。一般小学生用眼睛快速扫描一遍,很难记住题目中的重点和要点,通过默读的方式能够很好地降低读题速度,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题目。

四、结语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用手记录,这是毫无疑问的,动手阅读是掌握阅读方法的最佳途径。对于数学来说,对于教科书的定义,教师应引导重复阅读,使明确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并对教材课后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通过动手将题目中的重点和要点圈出来,保证学生对题目的正确理解。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需要时间操作的数学题目,例如空间几何及函数解析之类的题目,则更需要学生动手计算和操作,更好地解答习题。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写作习惯

在高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教学占据很大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不熟练,文章写作缺乏条理性,学生的语文素质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量比较小,缺乏语言积累,对课本的理解有待加强。学生写作能力欠缺,作文写作的质量较差,因此,必须加强课堂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

1、指导课堂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阅读教学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会迁移应用。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为主要的是注重挖掘文章的核心价值,把挖掘文章的核心价值作为课堂的目标,课堂阅读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表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把握,阅读课文,对文章具有初步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而学会理解分析文章。然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的阅读,学会思考。教师应当把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学生理顺文章的组织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划分段落、推敲字词,对文章加深了解。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课堂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才会有阅读的动力。对于阅读材料,学生对其意义、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并有所领悟。培养课堂阅读的兴趣,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以充沛的精力投入阅读当中,阅读的效果比较理想。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它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教师在教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这部戏剧作品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观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由于电影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以及听觉的刺激,学生通过电影,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对课本中人物的语言、对话、神态描写进行深入的体会,对比文字表述与电影蒙太奇手法表达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深认识。

3、丰富教学手段

新课改进行后,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更加丰富,笔者从实际的教学入手,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把教学流程层层推进。以苏教版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为例,文中有一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句比较浅显易懂,让学生自己试读,自己对人物的形象加深理解,对照文章的小字部分,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明末东林党人与苏州人民和魏忠贤斗争的故事,歌颂五人的英雄气概,体现“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教师指导学生在对文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拓展文章的内容。魏忠贤是明朝的奸臣,在历史上留下污名。教师指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在此基础上,对五人的英雄气概加深认识。学生受到英雄精神的熏陶,加深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以及了解,把新的知识、概念和原有的知识、概念相结合,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和概念对旧的概念进行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总是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学会融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在创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按照老套的方式,而是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进行写作创新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发散思维等。写作的创新其实很平常,我们应当对生活抱有热情,注意观察生活,对现实生活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从生活中找到灵感。

2、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并具有语言的积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至于无话可说。高二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结合,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应用文章的写法,进行模仿式的写作。

引导学生多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教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素材的积累。学生应当经常阅读名著,培养阅读的主动性,阅读报刊杂志如《读者》等,学生对自然、人生等加强了解,从而获得素材。

第二,和学生多进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重要意义,积累素材能够促进写作,使学生能够积极地积累素材。

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文写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应当关注生活,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加强了解。

第四,学生在平时多背诵诗或者是名人名言,作为素材积淀。

第五,指导学生学会摘录文章中的优美句子作为素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作文写作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有效:

第一,让学生体会成就感。结合笔者的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具有创造性,写作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感受与别人分享,获得精神上的喜悦。练习写作不是应付考试,不是以得分为目的。对于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创造成功写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当学生自己写作的作品在杂志上发表时,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参加作文比赛获奖,成为写作范文等,都会让学生变得兴奋,产生自豪感,在心理上具有写作的冲动,培养了对写作的兴趣。

结语:

在高二语文学习中,课堂阅读以及写作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作文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写作的兴趣,提高高二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耀辉.谈高中课堂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1)

[2]王静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7)

[3]谯福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4)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 课堂阅读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而“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和培养阅读能力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并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因此,重视数学课堂阅读,有利于数学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须始于课堂教学。

一、目前数学课堂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不重视

教师在数学课堂阅读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虽然提出阅读要求,但缺少具体指导和检查监督等有效措施,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自主性、自觉性,直接影响其效果。

学生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认为阅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只要自己上课专心听讲,记好笔记,就是在认真学习。

2.阅读时看不懂

不少学生在做习题时容易对题意理解不透而造成错误,或一些同学因看不懂题意而无法解题,但当对他们讲清题意之后又能很快答题,这往往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差而造成。

3.阅读时不深入

学生不看数学教材正文,仅把教材当字典和习题集用,或老师布置了阅读教材的作业,学生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阅读

1.提前预习,做好准备

教师安排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阅读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本课的内容、重点与难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试着完成课后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抓住关键,把握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阅读什么,怎样去阅读。力求学生能做到:

(1)阅读目录和标题,要了解读教材编排顺序、知识的框架结构和编者的编排意图。

(2)阅读概念,要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定理,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教材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4)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5)阅读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要和教材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转贴于

3.合理安排,制定提纲

教师提前列好阅读提纲,让学生按着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提纲中的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但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注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阅读,阅读内容的选择应由易到难,逐渐加深,且教材中问题明显,易懂、有趣。

(2)提纲中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一定要从教材性质、章节特点、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3)教师要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

(4)阅读时间要合理。若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但时间太短,大多数学生匆匆看完书来不及想问题,阅读就会流于形式。

4.不去盲从,讲求策略

数学课堂阅读绝不能盲目照搬语文或英语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数学课堂阅读的策略及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阅读方式的研究。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指导策略,教学中不能套用一个固定模式,应按具体内容,做灵活的转变。

5.设置疑问,引发思维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问题不宜设置过多,精细有代表性,明确有针对性,要求学生阅读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做到数学语言之间会互化,思索了教学内容,品读过术语图形符号,能串联相关知识,会写出演算证明过程。

6.创造情境,引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7.相互交流,总结提高

阅读完内容后,教师应根据阅读中反馈的信息,和学生交流检测阅读质量。也可以把学生分组分群相互交流,激励学生提问质疑,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整理总结,提高自学能力。

8.循序渐进,牢记要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带、助、独”,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学生适应后,教师协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学生养成习惯后要进行自读。

在进行课堂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阅读要动口、动手、动脑,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求学生做到泛泛了解的“粗读”、逐字逐句的“细读”、深入理解的“精读”。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巩固是学生自身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及生活中游刃有余。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预习时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结构。可以说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阅读是预习能力的体现和检测。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可以以预习和阅读两方面为着眼点,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精神的鼓励,知识学习的帮助,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从被迫学到我要学,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求存”之本,才能真正获得自我体现。

一、预习针对性

英语教与学过程中,预习是第一步。预习的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活动,增添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息,从而有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第一阶段,我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预习前,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目标,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或知识点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

2.第二阶段,学生由原来的被动预习转变为半自主性预习。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网络,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能力逐渐增强。

3.第三阶段,在自主预习习惯下,学生能够对课文或活动进行全面预习或准备,将所要学习的课文或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肢解”,初步确定重点,难点,主要思想,大体结构,学习或活动方法等等,这些预习或准备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合作完成。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必要时,学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来完成目标或使目标更加完善。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完全可以离开老师的环抱,独立站在课堂里,独立面对学习。贯穿着三个阶段的培养与发展,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已基本形成。教师以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预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成果。必要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完善,如帮助学生知识学习结构化,系统化。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提高阅读能力,是自学英语的重中之重。

1.消灭阅读材料单一化

阅读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及提高起来的,仅仅依靠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阅读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补充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同时阅读材料内容要注意多样化,故事、寓言、小说、历史地理知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都可以读。同时鼓励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英语句子加以背诵。学生英语学习语感增强,英语阅读能力自然培养起来并逐步提高开来。

2.消灭阅读不良习惯

学生阅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技巧是英语学习的障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于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很多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不良的方式,如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不能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而且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常督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文章或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35-02

近年来,新课改对各学科的影响在逐步深化,而在英语教学当中如何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也为大家所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对英语学科的影响,借鉴在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技巧过程中取得的某些成果,探讨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为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改的特点

(一)承前启后,是前后教学需要的延续。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延续原来课程好的做法和经验。因此,新课改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是对课程改革的延续,而不是全面否定。

(二)打破传统,除旧布新,开放性地设置课程。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三)面向时代,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科技的日新月异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学习,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新课改确定了这样一些理念: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四)在自主提高中完成创新。新课改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在新的课程目标的驱动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融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新课改的主人,在配合教学环节完成的同时,更多的是自我的提高、自我的领悟。

二、新课改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发展过程,因此新课改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教授如何获得知识。务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和自主,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强调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整个生命活动,造成对问题独特思考方式的缺失,学生被动地跟随粉笔走,不会也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强调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三、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由于它比较稳定,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知识应试,轻能力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中考、高考等进一步强化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地位,而把发展能力置于次要的、从属的、兼顾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交际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二)重主导作用,轻主体发挥。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教者只重视教,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在传统英语阅读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文章中的语法知识,学生不停地做笔记。这种教学活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学单调死板,抑制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挥,没有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发展。传统教学思想只重视共性不重视个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班级集体授课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对满足全体学生共性需要是方便的、有利的,对满足每个学生个性需要则是不方便的,甚至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群体中,教学效果很差,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然而,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提倡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因此,通过小组活动讨论阅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讨论各主要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这将能使不同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适应新课改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意识地通过阅读拓展学生思想空间。当前英语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而学生都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教师应设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如电影、录像、幻灯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来呈现,把静态知识变得丰富、趣味盎然,增加知识的直观度,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浓厚兴趣。老师要敢于动员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做自己的课件,让课件体现自己的要求。例如,高一英语(人教版)Unit 5 阅读文章是关于导演Steven Spielberg,笔者在课前就播放Steven Spielberg拍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断,然后引入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

(二)精心巧妙适时地设问,以增进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思想深度。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表面。如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下册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教学当中,在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大胆提问:Are there any other predictions in the future?(在未来还有其他预言吗?)由于课本上一直在讨论的是Will people have robots?(人们将会拥有机器人吗?),所以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的思维就马上开始活跃起来,并认真地思考如何把他们想到的东西用英语表达出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体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课本上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对学生心理优势的强化。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说“NO,you are wrong.”而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Please think it over again.”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这就使学生不会因为碰到困难而停止阅读,相反,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学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每当碰到自己不懂的单词就想查字典。这样会错失了通过语篇推断文章大意的机会,错失了通过上下文来获得文章大意的能力培养。其二,过度在意细节阅读而忽略了文章整体的结构,整体阅读意识差,即阅读不以意群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很可能会忽视了作者想表达的写作意图,不利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其三,学生喜欢边读边译,这是一种较常见的阅读习惯。阅读的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这种习惯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只有改变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我们常用的阅读技巧有:(1)略读,即通过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主题句和大意,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2)跳读,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屏蔽不相关的内容。通常在寻找与数字、名字有关等信息时采用此方法。(3)细读,与前两者不同,主要是为了寻找某一详细的信息、事实而采取的阅读方式。(4)猜测生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如何处理考验着学生的智慧。一般来说,如果碰到的是动词,需要通过上下文语篇来推断其意思。如果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其他词,则可以快速跳过,一般不会影响对语篇大意的理解。由上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英语阅读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阅读后思想的深度,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合理运用各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到阅读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中学外语教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课堂;课前预习策略

“生命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然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策略并非易事,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在语文生命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当讨论某一问题时,看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的最终结果一样时,就会增加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见,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并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功效,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生命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生命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本质上而言,语文生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倘若教师不能在教学进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生命教育。因为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字,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当多,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在生命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悬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语文预习,才会去认真摸索语文预习的正确方法。其次,在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外知识拓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实质上,语文生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趣,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生字、生词以及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应从生命课堂的本质出发,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游戏活动等,以此提升学生在语文范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逐渐产生兴趣,并能独立自主地预习语文课文。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其自读能力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自读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进程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明显与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本质相违背。因此,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教师在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仔细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文时,一定要认真指导他们将课文读通顺,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指导学生析读课文。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进程中,教师应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在独自阅读的进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譬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预习思考题目:“请大家看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部分?”“同学们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这正是语文生命课堂所倡导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此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一一解决,课文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透彻了。

第三、指导学生赏读课文。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而培养自读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譬如一些课文的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可指导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譬如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中写济南冬天山上的雪景,文辞优美,意蕴丰富,教师可在这篇课文的生命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认真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并想象济南冬天山上的样子,直到最后能够背诵。在语文生命课堂中指导学生掌握赏读课文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

第四、根据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读能力。而要做到此点,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要借助教师的指导才能达成目的。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务必要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结合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才能有效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帮助其形成语文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教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课文,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