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研项目管理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包括从财政部门、具有资金分配权的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其他省部级相关部门)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纵向课题经费”),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课题经费”)。随着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还要确实在依法监督、科学分析、参与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理念。
一、当前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题立项和结题,汇总统计科研进展情况、科研成果情况,业务部门负责成立课题组申报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活动和安排经费支出,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督促预算执行、配合财务验收,其他部门负责合同审核和采购管理等。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相互分离、沟通协调不充分的情况,例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阶段大多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客观上存在科研项目经费是课题组争取和专用、管理好坏由课题组负责的看法,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预算审核、科学分析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2.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不全面、不具体
从部门预算编制情况看,由于事业单位直接从财政部取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难度很大,其他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也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难以预计,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忽略科研项目经费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编制不全面,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受到影响,年终部门决算的收入对比差异率很大。
从具体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看,按照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但由于科研项目经费申请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实际项目期间难以估计,项目成本没有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作为依据,课题组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往往不能客观反映科研活动所需的全部成本,或者片面夸大经费预算需求,或者为提高竞争力,未经单位集体决策和统筹考虑,盲目承诺配套资金,而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有限,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按照预算执行。另外,由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缺乏统一、完整的制度和办法,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各不相同,有的开支项目比较宽泛,有的限制很严格,导致科研项目执行的一些必要支出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3.科研项目经费会计核算存在欠缺
(1)前期成本费用归集不完整。由于科研项目申请存在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立项的时间周期长或科研项目经费到账晚,科研项目前期实验准备和论证工作发生的大量前期费用归集困难。在实务中,往往还存在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的问题,财务人员并不掌握项目申报和经费预算的前期信息,往往是经费实际到账后,财务人员才能努力查询追踪了解项目情况。
(2)科研项目收入、成本费用归集不及时。同样由于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可能项目执行期已经过半经费才到账、财务人员才知道项目存在,导致科研项目收入确认时点不合理,科研项目计划执行内容和经费核算内容不对应,中期检查和结题前突击花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出现设备购置金额大,政府采购程序复杂,工作任务紧急,出现科研任务基本完成设备等费用尚未归集的情况,科研项目核算存在滞后性。
(3)公共费用分摊依据不充分。虽然科研项目可按一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用来核算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仪器设备和房屋、日常水电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但实际上,是否可计提管理费,管理费计提比例,是由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口径决定的;在实务中间接费用分摊的测算也存在较大困难。
二、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改进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国家科研经费(纵向课题经费)属于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切块财政性资金,但基本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后由按照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直接拨付到事业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经验,统一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的渠道,设立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基金平台,改变现有的多渠道管理模式,对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分配要打破条块分割,统一整合,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以预算为核心,建立财务全过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一套适应科研工作要求、财务全过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对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尤其要制定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原则和程序。同时,建立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经常性协调沟通机制,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在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和课题验收以及课题组间实行资源共享等重要方面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
3.通过业务流程的协调配合,以加强事前预测推进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会计核算是要保证科研项目成果的真实反映。事后的核算工作必不可少,但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归集不完整、收入费用归集不及时的及时性和公共费用分摊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财务部门角色前移,做好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整合、预测和控制,强调在科研项目申报决策前,全面参与和引导科研项目有关预算和计划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提高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能力,与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一起找出对事业单位最有利的方案,从而减少事后会计核算滞后性情况的发生。
4.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建设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流程和决策的信息化,能够倒逼事业单位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计划、合同、人力资源、采购、资产、绩效等要素,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将预算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意味着标准化,意味着网络化,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可以将基础管理台账、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实时连接,有效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资源共享、预算标准、全程监督的问题,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重点从建章立制向细化落实转变,管理内容从会计核算向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转变,管理方式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控转变,最终树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全员财务”观念,发挥预算管理对资源配置、过程控制、考核激励的作用。
5.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监督
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涉及的预算、资产、合同、政府采购等关键点进行重点监督。国家科研经费主管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跟踪机制,加强中期检查、阶段性审计和结题审计力度,保证经费支出的合规合法性,开展和强化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引导和督促科研项目课题组确实产生预期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加快推进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但并不是说现阶段就只能无所作为。为促进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需要而且能够构建一个确实有效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即如前文所述:从强调事后核算转为强调事前预测,从注重财务内部流程梳理转为注重各部门业务流程的协调配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做好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前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黄 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6(5):93-95.
1.1办公条件恶劣,科研人员匮乏
由于果树其独特的物性特点,需要较长的物候期,农业科研工作者要想出成果就必须比别人倾注更多的汗水和心血,科研院所多处于偏远山区,生活水平、工作环境、设施的落后,再加上其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大批人才流失,科研研究失去源泉。
1.2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较落后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传下达,不论是理念还是模式均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每年农业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较多,而且申报的要求、时间、程序等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协助科研人员选好课题、争取最大命中率,并要及时关注各级各类项目网站,接到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后向本单位通知相关事项。由于在大部分科研单位考核制度中,职称的评定、工资、奖金的发放均以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为依据,再加上一些科研人员节省开支和将项目经费挪作他用,这就导致重立项轻实施、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1.3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落后
在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较落后的模式上,由于其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其形式的多样性,诸多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首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条件下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大部分材料没有原件,后续材料少,不能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材料;其次,科研人员归档意识薄弱,缺乏归档的主动性,不了解其在农业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中的重要性;再者,管理方式落后,现在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利用现代手段整理出电子档案,仍然是手工操作,收集的也全是纸质材料,这就造成了检索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2相应对策
2.1改善办公条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合理规划农业科研机构的区域分布,根据农业科研工作的特点,可以在靠近城市的地方兴建工作区,在郊区建立试验基地,使职工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兼顾生活。要意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资金资助,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完整的办公设备,保证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人员可通过申报课题、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晋升职称,提高工资待遇,而管理人员没有主持过课题或成果,影响了晋升职称及提高工资待遇,大大地阻碍了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要考虑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运用不同的标准考核,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在管理部门,可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完成情况和科研人员对其的评价高低等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或派遣至其他科研院所和国外进行深造,让愿意做事的人满怀希望,让不想做事的人充满动力,真正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
2.2完善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要实现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系,就要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现代化、系统化。项目管理可分为立项、实施、验收3个阶段,项目申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步,首先要选好课题,管理人员要有计划地收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发展领域信息,协助科研人员排除一些周期长且难于见效的课题,另外选择项目组成员时,不能一味追求“走关系,挂名字,争项目”,一定要合理安排课题组人员,达到人尽其责;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跟踪管理,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使用等情况,并做好中期评估工作;最后验收阶段,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更要加强验收后的追踪管理,督促项目组及时鉴定成果和申报奖项,并要加强与生产基地、农技推广部门、农民组织等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农业发展。
2.3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科研资料信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科研档案库,科研档案库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软件档案库,二是硬件档案库,软件档案库的信息应包括硬件库的所有内容;还可建立档案资源网站,真正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另外还应加强科研人员归档意识,如可通过提前发放档案盒、归档通知等对其起到督促作用。
2.4合理培养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化的科研管理工作要求其既要做专业的通才,又要做管理的专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更要不断地加强其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如可以通过引进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双重人才;或者可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也可派遣管理人员到先进院所或国外进行深造,从而丰富实践经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所以只有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才能适应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
3小结
【关键词】 科研经费; 高校; 绩效考评; 监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大幅度增长。若想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如何管好用好高校科研经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无法适应高校当前的发展,怎样充分、安全、有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虽然为科研经费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够完善,适用性界定模糊、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一些条款甚至不具备执行的条件,存在不可操作和执行难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执行和监督的标准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便无章可循,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都会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大多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拨入的科研经费到账后的使用方式,主管科研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重立项轻管理。他们认为这些经费是科研小组自己立项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只关注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对于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并不重视。此外,也有科研负责人将经费转到协作单位,如:财政拨入30万元,以其他方式转出20万元,高校财务根本无法控制资金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为了防止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外流,高校在经费监管方面一般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所谓的这些“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就可以报销。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要求,未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结项审批大多数是由课题负责人自己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是科研管理问题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多、涉及部门较为分散,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层面管理的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却常常忽视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施跟踪监检。由于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这就造成在经费的管理上,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酿成管理松懈无序的严重后果。
(四)科研经费运用不合理
在与兄弟单位交流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时,大家普遍感到,当前财务人员似乎仅仅只是经费的保管员,仅需履行“只‘算’不‘审’”这样一种报销手续。在经费的报销过程中,很难从客观上明确界定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却占较低比例,这种情况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旅费报销,培训费中含旅游费、通信费等与课题项目无关的个人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且存在着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的问题。经费报销的内容脱离了科研课题实际,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把科研项目经费当作其个人“小金库”。此外,有些科研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课题,经费混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陷入只要是用于课题研究就行,至于如何区分并不重要这一误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准确性不够。经费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和监督,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根据财预[2010]7号通知,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应归还原资金渠道,此规定使其结余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仍然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早已结题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可结余资金却长期挂账。此外,由于高校对这些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经费结题与结账的过程相脱节,长期挂账的剩余资金被用于科研项目以外,从而造成了经费的流失。结题不结账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及时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负担。
(六)科研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拥有的科研资产也越来越多,但在科研资产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以下隐患: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科研经费的管理;重事业经费资产,轻科研项目资产;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规范,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纵向的科研经费一般研究期限在两年以上,这些经费是随着课题研究进度的需要而陆续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财政部门要求使用单位的项目预算经费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序时进度,若单一的追求节点达标,就会使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形成突击花钱这一不良后果,开支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超前配置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造成高能低用、高价低效、重复购置资产等现象,使得正常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极大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为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呈递进式增长的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小组取得的各项经费,无论其来源渠道,必须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管理科研经费的学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对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各项措施,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识,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学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经费使用及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办法。对科研项目实行“经费记录”的控制管理,即科研部门根据项目合同派发一个封面上印有该项目名称、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期限、金额、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报账手续等的记录本给该科研小组。财务部门在此“经费记录本”加上财务编码(主要是提高科研项目经办人的报销效率,财务人员按此财务编码便能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迅速查找到此课题),对照项目经费使用开支的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登记科研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根据“经费记录”,科研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该课题的经费使用明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经费记录”规定的项目、支出标准、范围审核报销;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无“经费记录”不予办理报销业务,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确保高校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结账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问题,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则依据经费的来源及科研经费结账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资金。对一直挂账的结余资金进行全面清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资金拨款单位有具体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处理。对于科研项目已经结束或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做好结余资金清理,对逾期不办又无正当理由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规定严肃处理,该收回的收回,该核销的按程序尽快核销,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做好科研资产的管理工作
由科研经费产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管好用好科研资产,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资产处置的监督,促进资产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及时做好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的清理,使科研资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明确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杜绝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等现象的发生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一方面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评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推进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科研项目资金能切实地发挥效益。同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14(1).
[2]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
关键词:民办院校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10-02
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其科学研究工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得到不断提高,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与责任日趋加重。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管理及大量科研信息的搜集、储存与筛选及判断等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传统的依赖手工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所进行的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H常事务。如何方便科研人员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时代。我们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日益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一、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而来,民办院校的教师科研意识相对较弱,学术交流少,成果层次普遍较低,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科研工作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个别教师存在功利思想,为职称晋升或成果奖励而写几篇论文,追求短期效应,缺乏持久性;还有部分教师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心怀懈怠,一定程度上存在抵制情绪。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健康运行,需要众多配套制度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约束系统的使用和运行,系统不仅起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数据更乱,从而导致领导质疑系统、职工不用系统的局面。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致,使用的管理软件版本普遍不统一,这就导致了缺乏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性标准,信息交互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人力,数据应用无法集成,既制约了信息化效用的发挥,也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此问题突出体现在科研与人事、教务和财务的信息的难以共享。
(三)资金不足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可能需要增加大量的软硬件,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将会进展缓慢,甚至停止。因此,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民办院校目前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各学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相对而言,对于科研管理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研信息资料建设和科研信息化建设都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主流资源。,在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支撑下的丰富、完善、有机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是信息服务的理念,还是信息资源的建设,民办院校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
(四)管理队伍问题
一是民办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大多机构小,人员少,经费紧张,难得有机会走出去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和研讨,眼界不够开阔,看不到当前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难以指导其他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目前大多民办学校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二级管理,在二级院系中没有设有专门的科研秘书,往往是由行政或者教学秘书兼任,而能兼有信息技术和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更加缺乏,对比近年民办院校的科研和科技服务发展普遍迅速的现状,面对较大工作量较大,较多基础数据以及实时控制等现实需要,人员技术配备显得捉襟见肘。三是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比较吃力。管理项目不规范,成效不显著。
(五)缺乏技术支持
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建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加强相关技术队伍的建设非常必要要保障系统不出现“时常出错、恢复时间长”的现象,否则可能会大大降低员工使用系统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系统的信赖度。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与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
首先,学校和部门主管领导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建设经费上给予相应支持。具体地设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信息工作;采取科技课题立项等形式对信息建设予以经费支持等措施。这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信息化水平。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一要加强宣传,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榜样,使其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二要健全教师科研考评制度,针对不同人群合理设定目标,在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倾斜、强化激励,引导并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习惯;三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和辅导等多种形式,快速提高教师的科研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统一规划,注重联系,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合理投入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桉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三)建立适应信息化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科研管理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势必对现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产生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适应工作,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带动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四)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领导的决策非常关键,有领导重视才能调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激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以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严密、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保障管理系统运行,这也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首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相互协作。其次,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人多手杂,造成数据质量的复杂性,如果不加强管理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导致网络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的管理制度,逐级把关、责任到人,每一道程序都有人签字负责,以防管理中的相互推诿。
(五)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是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管理队伍,只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提供长期支持,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和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与新模式,认真研究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科研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提高管理理论素养,使自己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并不断更新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搞好信息管理,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现代化意识和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训练等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尽快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提高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锐性,从而成为具有良好信息意识、较高信息道德。
总结: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本校实际,统一规划,协同工作,分步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龙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科研处,软件工程硕士,实验师。
参考文献:
[1]汪辉.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2):31―32.
[2]陶辉.高校科研管理网络化初探[J].武汉科研学院学报,2005(11):146―147.
[3]欧启忠,魏文展,李向红.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研究,2006(3):183―184.
1.缺乏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种种因素,民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其仅仅是将科研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职能之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僵化严重,科研人员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部分民办高校还存在严重的“轻管理、重科研”的观念,并且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以及成果鉴定等方面,科研管理仅仅发挥出形式上的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些都制约了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问题。
2.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科研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工作人员的管理经验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实践,因此要全面建设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然而在当前科研管理工作中,由于科研管理人员薪资待遇较低以及流动性较大等问题,使得其与专业的科研人员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科研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影响民办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部分民办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国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从而造成管理队伍建设层次不齐、工作人员积极叉。一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多数都是在职教师兼职,由于他们还要承担日常繁重的的教学任务,一旦有机会进入生活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会脱离科研管理部门,这也影响到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3.高校科研成果考核模式僵化
当前高校制定的科研评价机制几乎都是针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定的,并不是针对科研活动而开展评价。因此,对于科研质量与成果的处理上没有形成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方法,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规定与制定。此外,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来说,与其工资挂钩的显著标志就是职称,所以就导致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与产生的学术价值。这也就是部分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功利主义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考核机制存在弊端。
二、新时期环境下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分析
1.科研人员应当意识到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强化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不仅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的质量。民办高等院校可以将自身具备的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发展作为向导,主动开展技术支持与科研咨询等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的大力发展,从而为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所以必须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树立科研带动教学、科研促进管理的全理念,同时建立健全权责统一的科研管理体制与部门管理体制,实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管理集中的科研模式。
2.强化培训力度,提升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民办高校各级领导应当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建设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据相关保准进行优秀科研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并使其尽量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依据业务学习与政治理论的学习,努力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政治素质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过硬、品德高尚的科研管理团队。此外,科研管理人员之间还应当重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升管理的效益与服务的质量。
3.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
高校应当依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高校科研部门应当依据基础研究、科技产业化以及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内容,同时确立与评价工作相关的职责。不能以数量作为职称评价标准,而是要看科研项目在国家的影响力等。此外,还要尽量使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的实行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政府组织的坚定进行逐步弱化,从而提升鉴定工作的可信度。
三、结语
[关键词]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67- 02
民办高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软硬件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纵向经费拨款有限,科研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学校存在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会计控制弱化、管理平台落后、效益不高等现象。现就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浅谈若干点看法。
1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办学校特有的办学体制下,科研经费渠道单一,数额较少,因此,普遍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客观实际。科研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处派出人员兼管,不甚专业。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不知情,对经费去向不过问,这些现状难以适应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需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①民办院校起步晚,科研实力弱,纵向经费较少,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②大多民办院校职能部门少,存在身兼多职现象,管理粗放。
1.2 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形同虚设
按照国家规定,高校科研管理由科技处、财务处、课题组负责人共同承担。由此在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依托、分工合作、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民办高校财务部门难以获取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更难以对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情况、结题成果进行分析,根本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预算制定、中期开支去向、后期结题及决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科技处与财务处没有会商机制;课题组脱离了财务监管。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无法有效落实,出了问题往往财务部门背黑锅。主要原因有:①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不足,未形成一套规范且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②课题组缺乏对科研经费意义的认识,主观上不愿意受财务部门约束。
1.3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存在挪用、侵占经费现象。个别课题组责任人借协作科研之名,把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关联单位,最后中饱私囊。
(2)存在经费结构错位,支出混乱现象。大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餐饮费、劳务费占比较大,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占比较低。报销票据存在“失真”的现象:如发票开具时间不在科研活动时间范围内或者未附购物清单;使用收据、假发票等票据不规范行为;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松懈,财务部门会计科目不明细,把关不严,这都给一些部门违规核销有机可乘,甚至报销与科研业务无关的汽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
(3)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造成资金沉淀。民办高校缺乏结余经费处理规定,管理松懈。有些项目已终结,但部分项目负责人总是想方设法用完结余资金,把项目结余资金用于部门旅游费、通讯费、家庭消费等方面。由于结账时限制执行不严,常常出现“马拉松”式的报销问题。不仅影响到财务日常账务管理还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甚至人为贪污浪费。
(4)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名义上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院所、财务部门等齐抓共管,实际上共管缺位。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甚至成了私人财产,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科研投入的固定资产财务无记账,处于失控状态。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财务缺乏监督检查能力。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章可循。②费用支出约束性差。科研经费如何运用,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也只有流水账,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科研经费不规范开支严重、甚至产生。③人情因素干扰,财务控制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即便有科研经费时限结算制度,但实际执行中由于人情因素干预,总是执行不力,造成报销拖延。
1.4 缺乏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资金使用效率低
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自筹,每年经费预算较少。抢报科研项目申报成了各个学院普遍的例行“公事”。而对应项目研究的结果却鲜有奖惩措施,这就导致“有申报无汇报”的现象。申报项目落后,科研结果应付了事,浪费了科研资源。这些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科研过程及结果的绩效考核制度,客观上造成为申请科研经费而申请经费的现状。
1.5 没有信息管理平台,监督管控不力
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平台,财务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资金的最新使用情况,何谈风险监控。学校也没有建立三方商讨机制,科研资金使用全凭项目负责人一人管控,没有了过程监督,最后结算很难避免出现支出混乱,马拉松结算等现象。就是因为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监督技术难道大。
2 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举措
2.1 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期,其承担的科研项目逐步增多,纵向科研经费呈现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立项、成本核算、项目预算、合同审查等岗位职能,加强会计控制;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2.2 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中要扮演主导角色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从科研立项、资金划拨到位开始,财务部门要对资金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科研购置设备进行资产清查备案,对资金去向进行跟踪。还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审计。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信息,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参与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
2.3 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财务报销制度。财务要用公示的方式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销流程及要求,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无序性、随意性;严格按照核销标准执行,打消票据作弊侥幸心理;相关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减少人情干预财务制度。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经费使用办法。针对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组织专家团队核算项目成本,科学预算,不搞一刀切,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对其中的经费使用核销明细作出严格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严格结题时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6个月内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处根据学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直至冻结资金。
(4)明确固定资产归属。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项目结算时要持有《固定资产清单》及移交、保管情况方可进行课题结算。
(5)为了预防项目组或个人利用学校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私自换取横向收入,防止学校资产流失,项目结题时财务部门必须审核确认所有与财务收支相关的数字后,才能出具报告。要保证科研经费能够“好钢用到刀刃上”。
2.4 财务与科研部门携手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1)产出绩效考核。具体选取以下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支出经费、专著论文数量及质量、鉴定成果数、技术转让收入等方面考核评价,在政策上加大对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对于科研水平低,项目效果差的则采用惩罚措施,比如按比例核销经费,减少下一年度的申报项目数量和资金预算等,对于弄虚作假的甚至可以停止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通过绩效考核和评价,提高科研水平和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扩展评价对象。实行个人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式,鼓励内部竞争,形成将个人利益与项目发展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
(3)公示考评结果,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2.5 建立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向先进院校学习管理,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查询系统为一体的“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科研项目预算审核、经费支出、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查询平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方便及时快捷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促进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科研及财务部门根据网上数据信息,对项目的进展程度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不规范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踩刹车,实现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2001(4).
[2] 程忆军.课题制管理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题及对策[J].学院
学报,2005(4).
[3] 蔡爱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发展研究.2005.12。
【关键词】 内部审计;经济责任;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科研系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趋规范,国家对科研院所各项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的管理越来越重视,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规范科研院所的科研业务、经济活动行为日显重要。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主要形式对规范科研单位内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价,能够定量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成效、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经济责任,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它是解除领导干部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也是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重大,审计结论直接影响到现任领导干部的前途问题,因此,在对待内部审计的结论上,往往审计和被审双方分岐很大,甚至存在尖锐的矛盾。
一、科研单位内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主要矛盾及存在的原因
(一)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常见问题、被审单位意见及产生矛盾原因
科研单位课题经费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题决算数据是基本按科研任务书的预算填制,实际账务发生的数据与科研项目决算报表数据不一致;二是管理费的支出实际超过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三是人员经费开支超过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四是科研经费使用在项目之间互串;五是科研课题结题不及时或截留课题经费。
被审计单位对上述问题的抗争理由是:科研项目决算数据不符主要是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在下达科研项目申报指南时对科研经费额度、管理费、人员经费等进行了限制,如果项目申请不按申报指南编制预算将无法争取到科研项目,致使预算无法按实际需求编制;管理费、人员经费的规定比例或额度太小,不符合科研项目本身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近年出台的国家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管理费还包括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小比例的管理费根本无法满足科研课题全成本核算的要求;由于国家对科研单位基本运行费拨款不足,研究所宏观调控的经费不足,被迫从科研项目中开支部分人员经费,导致科研项目人员经费超预算;由于管理费和人员经费的限制,致使拥有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组为了尽量完成好国家项目的预算,将一些开支在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之间互调,而不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开支情况;课题结题后经费不及时结账,或将已结题的剩余经费转入其他课题是为了使科研人员在接下来的研究探索前期工作有前期启动经费支撑,以顺利申请到新的研究项目,促进研究所的发展和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
存在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家财政对科研单位基本运行费拨款不足;国家技科技资金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科技资金分配不透明;
(二)基建项目管理常见问题、被审单位意见及产生矛盾的原因
科研单位基建项目管理常见主要问题为:建设项目自筹资金不到位或挤占其他资金;变更投资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不高或建设质量不理想;基建日常管理不规范等。
被审计单位理由:科研单位本来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在基建立项时国家发改委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时强制规定一定额度或比例的自筹基建资金,单位只能先按相关规定争取先立项,尽量争取到基建项目,改善科研条件,自知经费不足时再减少投资规模,否则无法申请到建设项目;基建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风险行业,围标、转包和分包现象普遍存在,行业腐败之风盛行,建设单位防不胜防,只能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工作,如果中标单位将中标项目转包或分包,从中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真正承接建设任务的工程队利润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通过降低建设质量来获取更多利润,因而影响项目投资效益和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很少拥有专业的基建管理人才,现有薪酬体制也无法招聘到优秀的基建管理人才,只好边建设边提高,慢慢培养人才,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产生上述矛盾的根本原因: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基建拨款不足;科研单位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自有资金短缺;基本建设行业管理混乱,行业不正之风盛行。
(三)内部审计部门通常由于时间紧迫、力量不足等原因,为了规避审计风险而详细披露审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而被审计方以客观情况、法规制度老化为由对审计结论不服,让审计组拿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意见。
产生上述矛盾的原因:一是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确:将内部审计主要定位在行使监督管理、维护财经纪律、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管理的需求;二是国家或主管理部门的法规或管理制度老化,未及时更新;三是被审计方的本位主义思想作崇。
二、化解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对策
如何客观公正、有效说服被审计方;被审计单位如何正确对待审计报告所作的评价,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对单位经济活动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呢?笔者作出如下思考。
(一)认真反思,正确对待
对于审计评价、存在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的认识是存在较大差距的。由于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领导是否继任问题及被审计单位的荣誉问题,一般来说,或多或少存在审计方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评价的立场矛盾。一方面审计方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充分披露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规避审计风险;另一方面被审计方希望审计方尽量少披露问题,以免抹杀单位全体人员千辛万苦创立的业绩,影响单位声誉或领导前途。因此,审计方必须认真组织强有力的审计阵容,让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丰富管理经验和综合能力的财会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证据必须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审计结论必须有足够的法律、法规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经济行为和管理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被审计单位,首先必须摒弃本位主义思想,虚心接受意见,充分认识到内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单位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对所存在的问题麻痹大意,最后酿成大错;其次,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报告,对照报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各自在经济活动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估计;再次,要统一思想,遵纪守法,审计结论事关全单位发展,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宣传和引导,通过披露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来提高全员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引以为戒,加强内控
经济责任审计所发现的问题,不少是由于单位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没有对制度执行情况建立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只是一种督促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单位业务活动是否真正做到了遵纪守法、科学管理、高效运行还是取决于单位本身。因此,单位应该将内部审计评价作为一个引子,来真正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一是控制环境。单位决策层对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的分工制衡及职责权限是否有效履行;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是否恰当;内部审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是否得到保证;单位人力资源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单位文化氛围是否良好,这些都是内部控制需要重视的方面。
二是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具体要实行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定期报告控制、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三是加强信息与沟通。要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单位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要求信息真实、及时、有用。
四要加强内部监督。是配备适当人员评估内部控制设计、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监控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对问题应作出相应处理。
(三)充分沟通,换位思考
由于科研系统内部审计是由上级主管单位监审部门或由其委托各二级管理单位监审部门对基层研究单位进行审计,审计组和基层科研院所立场不同,对审计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或者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做法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所作的评价要反复沟通,尽量达成一致意见,避免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矛盾激化。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要充分尊重审计组的意见和评价,对有疑问的地方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同时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同时还要站在审计方的立场反复思考,如果自己是审计组成员,如何面对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审计组也要对审计意见和评价反复推敲,每提出一个问题或作出一个评价必须有充足的政策依据,要经得起质疑和推敲,同时针对被审计单位所提出的异议,也要作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被审计单位,能否接受此问题和如此评价,从哪个角度和以什么方式来提出问题和作出评价能更公正和更具说服力。如果双方能相互理解,换位思考,那么,审计的职能就容易履行,审计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四)抓大放小,帮助改正
一个基层研究单位,特别是一个业务量较大的研究单位或一个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研究单位,在其开展科研业务和管理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果单位领导层过于谨小慎微,没有创新意识,不犯任何错误,是不利于单位快速发展的。如科研项目一些政府采购目录外的大型采购,单位会采取比质比价的方式压低采购成本,但由于时间关系可能不一定会走过多过细的程序。针对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审计组应从高起点来审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应对单位遵守各项法律、单位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单位决策层、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和职务胜任能力、单位各个层面对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的力度及防腐拒变等方面进行监督,重点提出有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问题,以体现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对于审计出的问题,有些是单位实际情况无法解决的,如科研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超标、课题结题不结算或结算后仍将经费留给科研人员支配等行业普遍性难题,审计组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最好能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使被审计单位心悦诚服,真正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五)提高认识,加强整改
面对审计提出的各种问题,单位领导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首先要组织有关人员重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对与单位业务关联性大的条款要特别提醒,由相关部门反复学习研究,找出出错的原因和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有效措施;其次,要尽快对错误进行整改,并在整改的同时,由相关业务部门或管理部门反复思考和探索,看是否会由此而引发出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六)科学总结,共同呼吁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科研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且由于客观原因难以整改的,如:科研项目立项预算的不合理问题、管理费规定比例太低问题、用科研经费发放人员费用、自筹基建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应客观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相关部门反映,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完善相关管理法规,使之科学合理。又如:在如何正确面对表面规范、事实上腐败(如基建工程招标的围标情况普遍存在)、效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的程序操作问题上,应以实是求是、效率为重、不走过场的工作方法来应对,应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反映(该行业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程度),以避免审计工作表面化。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 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2] 郭郁婷,韩建军,何勇.经济责任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作用[J]. 财会通讯,2008年第7期
[3] 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 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4] 赵海峡.刍议审计证据说服力[J]. 财会通讯,2008年第7期
关键词:项目管理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大,建筑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学习、实践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经验,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项目管理制内涵界定和应用
1.1项目管理制内涵界定项目管理制是指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工作目标,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通过成立一个临时性的组织机构,融合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对工作任务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主要是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军事项目建设和科研项目研发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在20世纪的80年代,它被公认为一种最为先进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能够实现对企业复杂任务进行目标管理的有效方法⋯。
1.2项目管理制的应用项目管理制在国外应用的比较早,发展至今,也较为成熟。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工民建工程和国防工程就已经广泛应用了项目管理制,但是在当时,项目管理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为了解决项目规划和项目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项目管理制在追求投资效益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对项目管理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研究大大增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特别是在进入本世纪,在大型建设工程和高科技项目开发等领域,项目管理制融入了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等领域方面的知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理论和应用方法不断得到创新。而我国项目管理制虽然运用较迟,但是在近年却获得了很大发展。我国从1984年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之后,项目管理制在我国被引进,后来,在鲁布革工程的成功实施以及经验推广的过程中,项目管理制被推广。并且,在后来的试点,全面推广以及深化、创新的过程中,项目管理制不断与我国的国情相融合,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被大量应用。
2项目管理制特点
项目管理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严肃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1严肃性项目管理制的严肃性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是可执行性或不可执行的问题,而是要求项目执行人必须执行,在其制度较为完善和固定的情况下,如果项目管理不能得到执行,则必须按照相应的管理条例给予处罚。例如有的建筑施工实施项目管理制的时候,特别规定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人员将处以1 00元的罚款。
2.2可操作性项目管理制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人能够很容易理解,并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如果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制定的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方法很难作,并且目标难以实现,那么项目管理将成为建筑施工的包袱。
2.3可行性项目管理制的可行性主要是指,在实行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目标的确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过高的话,将会导致施工目标难以实现,将会打击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制定的目标过低的话,将难以充分发掘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潜力。
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内容
在一个完整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制中,一般包括了组织管理、施工项目准备管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3.1建筑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建筑施工项目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管理系统,而且这个管理系统的管理目标实现是需要组织保障才能得以实现,一个合理、高校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组织管理囝。具体而言,在建筑施工项目组织管理中,不仅要选好一个项目管理经理,设置一个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项目经理制,而且也要加强项目经理责任制,把项目管理的相关责任明确下来。
3-2建筑施工项目的准备工作管理一般而言,在建筑施工项目开始之前,要进行准备工作,并且准备工作是否能够做好不仅关系到建筑
施工的质量,也会关系到施工是否具有延续性。在建筑施工项目准备过程中,一般要重点进行技术、现场、材料、机械、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3.3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施工的核心,但是,由于建筑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比较广,而且过程也比较复杂,许多施工项目在实施之后,其结果不可逆转,因此,一旦发生质量问题的话,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不仅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且要进行动态管理。
3.4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能够保证施工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就必须实行进度管理,在保证进度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上,纠正进度计划的偏差,从而保证各项工程能够按照规定进度及时开工、按时完成,并保证总体工期按时完成。
3-5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利润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直接动力,如果建筑施工成本过高的话,则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降低,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工期按时完成和施工质量得以满足标准的条件下,对施工项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手段,把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在一个计划的范围内,进而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
3.6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成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稃中的首要要求,为了避免施工人员的人身受到伤害或者设备受到损坏,以及其它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产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最终达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完成的目的。
4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过程存在问题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制的应用和推广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4.1建筑企业普遍缺乏设计能力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制的设计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设计管理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设计能力,那么将很难从整体上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更不可能制定出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项目实施方案。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较低,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设计管理能力,造成我国建筑企业普遍缺乏设计能力。
4.2缺乏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建筑施工项目的实施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活动,因此,在项目管理制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管理人员不仅有管理、建筑、安全、质量、会计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很难培养出一个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总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内外生存环境等诸多要素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的结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完善项目管珲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程合同目标,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杨长明.关于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1.铁道工程企业理.
2008(5):1 7―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