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之魂,渐成提升综合国力之要诀。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就是农村。过去农村因交通不便、流动不畅,反而成为保留传统文化资源的良好处所。久久在民间流传的乡土工艺、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及传统建筑等,经过历史的持续累积、沉淀,已经深深扎根于农村,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基因和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经济形态、生活风貌、管理状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或出现不适应。但新农村建设也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促其进行现代化转变。应妥善借力新农村建设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我们应意识到农民耳熟能详的民俗、民间文化对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应该注重保护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其区别于现代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内核的不可替代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生态,面临艰巨的任务。

民居文化、民俗文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传统民居文化正逐渐消失。“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聚集的地区存在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相对于现代的建造技术,农村地区传统的民居在选材上是相当讲究的,老一辈的手工艺人无需画图,完全是靠多年的实践经验来实施。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俗文化的传承难度。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采取了征地、集约住宅用地的措施,农户离开自己生活的民居,搬入整齐的建筑物中,使得在实现村容整洁、生活便利的过程中,一些文化符号也随之消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年轻一代更多选择走进城市谋求发展,传统民居在被现代公寓取代的同时,一些传统的建造技术也日趋消失。

食物制作工艺丧失传统特色和民族风俗。我国地理跨度相对较大,自然气候条件在形成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带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丰厚的自然馈赠。气候条件不同将中国分为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但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现今已不存在严格的食物材料分割的局面。现在有的人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所谓的“年味”。以往过年,老一辈在前一个月就会准备节日所需要的很多材料。如在腊月二十六,以前的人们都会杀猪获取过年所需要的肉品。(在以前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很多食物特别是肉类也只有在过年这种重大的节日才会吃到)。现今随着各种生活超市的普及,人们不再会进行年肉的储存。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各地美食的制作工艺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传统的食物制作工艺传承程度相对较好,但由于当地传统工艺市场竞争等因素,部分传统工艺改变了原来的民族风格,丢掉了传统特色,甚至还存在很多技艺在传承上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民俗文化受到盲目“创新”的冲击和破坏。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刺激,创新性地转化民俗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不少民俗文化在“创新”的口号下受到侵蚀,甚至遭到严重破坏。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不注意保护,对原具备民俗特色的建筑大拆大建,改变了原有的民俗风貌,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些村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环境和民风特色。随着现今基于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受到游客追捧,少数民族地区着手兴建大批的民居,在布局上仅从经济或者其他连带的效益考虑,新建的民居影响着整个村或是寨子的协调布局,视觉上也不雅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新建的建筑也带给参观者一些错误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正的民俗文化传递。

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的特色,创新性转化应以不破坏传统文化为前提

提高保护意识,加大对民居文化的保护力度。农村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必须使“文化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有效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如2012年在南京江宁“中航樾府”楼盘举办的“传承・创造・智慧之美”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着重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中航樾府是在古徽商家族老宅的基础上保护性重修而建成,开发商在进行修葺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本建筑所呈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老宅加上当代美学创新,在满足人们居住基本生活诉求的同时,还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老宅的传统生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焕发。传统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现代人不能只站在现今的视角上来观摩民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也不能在自己的理解上对民居肆意改装,破坏民居的本来面貌。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但是过度改变民居同样是物极必反。民居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程度地保留民居的特色,是最理智的文化保护形式。

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食物制作工艺的传统文化信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涵盖了很多中国人听而未见的美食,在极大程度上挑战观众味蕾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华美食浓厚的中国气质的赞誉。纪录片述说的是中华美食,但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导演对美食背后隐藏的中华文化,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挖掘,带给观众一幅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画卷。年轻一代在观看纪录片时感叹不已,传统食物制作工艺所传达出的传统文化魅力令人折服。现代食物制作工艺以及各类厨房科技的发展,使得大的餐厅在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会从制作工艺上引入美食的文化气息。制作工艺就是展现美食地道性的途径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远,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必将会加强。在食物制作工艺上,更要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中,要贯彻“不以创新求改变,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现今我国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分布范围广,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的重视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给人们带来民俗文化最原始的文化信息,引导人们去积极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习俗及风水择地观念影响着民居的建造习惯,可以说民居是自然力与传统理念的结合体。民俗文化遗产固然要进行创新性转化,但这并非是要形成新的民俗文化,建设性地转变民俗文化才是正道。更应注意的一点是,在转化的过程中,绝不能谋求改变民俗文化来迎合现在民众的口味,“维修式拆迁”之类的做法反而会损毁文化,要坚决抵制。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文件的出台,都要经过慎重推敲,尤其是对农村的民俗文化遗产,必须始终贯彻“不以创新求改变,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作者分e为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壮族传统生态文化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B2014397)、百色学院2013年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2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但从笔者几年来在基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看到,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许多地方的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就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力关注农村留守孩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改善教育设施,特别是要解决好边远山区师资力量紧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通过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农业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和丰富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致富的能力。

再次要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既重视载体的建设,如村文化站、文化广场等,更要在丰富农民生活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发动社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平时重要活动,更多地举行能够体现农民优良传统或具有时代精神的、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审美观,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夯实经济基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生活富足,农民才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新农村最关键的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要落实中央的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要引导农民正确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对其居住环境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民到城区镇区买房建房,不能到城镇买房建房的,要引导农民建设中心村,变传统的分散居住为集中居住,合理安排供水、供电、交通、医院、学校和购物,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可以大量地节约耕地,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从而自觉改变传统的不文明、不方便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质的变化。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实行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增加对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建成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的农村养老制度、覆盖全面的农村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结束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把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局面,让中国农民这一最大的国民主体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增强政府的亲合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其次是要切实提高集体收入。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建设好新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发展路子。如集体开发林场、果园、菜园、园林、养殖场等增加集体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改善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资产及农村资源,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增强服务能力

1、增强干部服务能力。首先,乡干部要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经济信息,了解农村实际情况,通晓农村实用法规,力争成为农村中的文化人,抓经济的明白人,创业中的领路人。其次,要转变观念。在角色上由指挥向服务转变,自觉“矮化”角色,在履行组织指挥职责的同时提供服务指导,既当马前卒又当勤务员。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政策和做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同时在村庄规划,项目申报、筹资方式、资金管理方面加强组织和引导,并出谋划策帮助制定产业规划,环境整治方案,美化绿化方案及建设预算等,但必须遵从民意,民主协商,切不可包办代替。干部还要利用自身见多识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再次,在工作方法上由指教向引导转变。要有大局观念,有爱民之心,工作中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与群众“套近乎”“拉关系”“建感情”,在“少说多做上”下工夫。采取召开现场会、典型经验交流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卫生评比等灵活有效的形式,通过干部搭舞台,让农民典型站出来“领唱”,运用典型“金钥匙”开启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之门。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固本强基,要大力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切实形成 “双强型”的火车头。一是选好带头人,实现能人治村。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与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崇高党性和奉献精神的领头人。二是加强支部建设,强化组织活动。有条件的新农村建设点要设立党小组,让农村无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主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锻炼年轻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载体,创建平台,让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方略

一、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概况

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位于织金县西部20公里处。人口约 24376 人(含机关户口471人),农业人口23905 人,行政区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33亩。全乡由汉、苗、穿青、白、布依等民族组成。共有16个村,农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全乡人口总数:24376人,农业人口:23905人,非农业人口:471人。

行政区面积:10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33亩。

主要民族:汉族,苗族,穿青,布依,白族,彝族,蔡家。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农业,创建文明村寨。

所辖村:羊场村 核桃村 响水村 中寨村 水头村 青山村 石丫口村 沙坝村 金鹅村 普作村 铁厂村 小院村 大院村 岭岗村 马路村 石龙村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冷水米,玉米,草籽米,金刺梨,洋芋,农副产品

自然资源:煤矿,铁矿,铅锌矿,硫酸钡, 铜矿,钼矿,药材,经济林。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中寨乡党委、政府从2010年春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于2010年春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村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组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村组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发展。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等内容作为对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努力使农民从思想上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将农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村委会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教育,策划一系列参与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提高思想素质。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主力军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成立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之一,服务三农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贯宗旨。宗总之,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立农村信用社,发挥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占比高。我国目前主要有三大资金投入来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依靠我国农民本身的经济实力来发展农业;其次是国家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包括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或者是发放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补贴等等;最后就是依靠信贷资金,这一渠道需要成立相应的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其中,信贷资金在某些地区占据六成以上的比例,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村信用社肩负支农重任。我国从1998年以来就在逐渐减少农村的商业银行比例,其减少额度达到了五成。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农村缺乏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肩负起支持农村发展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确的产权,虽然在表面看起来较为明确,但由于设于的入股使得其在运行时并没有体现出非常明确的产权[2]。这种不明确的产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所有权不清晰、人格化的代表非常欠缺以及缺乏实际的财产经营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没有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放贷标准过高。对于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存在很多的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农村的大部分个体户或者是小型企业由于一些因素无法进入信用企业的行列,进而也不能享受相关政策,较难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不能用于抵押来获得相应的发展资金。这些限制条件都使得其在贷款时会面临较多的困难,需要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管理方面加以改善。

3.服务功能滞后。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缺乏健全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其还沿袭着较为落后的结算方式,使得信用社的运行效率非常低下,这些情况会导致流失大量优质客户,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发展。此外,存贷款业务以及汇兑业务仍然是其主要业务,缺乏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这与目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符,无法真正推动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不清晰使得其无法真正发挥出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3]。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包括失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使得的由于我国统一的产权制度模式在我国根本无法得到真正实施。为了满足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要寻求多样化的产权模式,在推定新模式困难的情况下改善管理,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当然,这些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主要在运行机制、股权分配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善,从而实现真正为农民服务,真正以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并实现双方发展的共赢目标。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在资金投入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我国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第一,要合理分配我国的财政收入,政府需要逐步增加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使得财政资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比如 “示范效应”、“乘数效应”,通过这些效应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第二,在农村信贷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其的宏观调控力度,要颁布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发挥出其真正的金融杠杆的作用,并加大对其的监管,确保支农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3.提高服务质量。除了要逐年增加在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使其不再仅仅是为以前的耕作养殖户服务,而可以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济,包括各种农产品的加工和输运等业务,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金来发展新农村的经济;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农村信用社需要根据这一特点确定合理的期限,能够确保满足农业发展在时间方面的需要;在信贷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农村信贷的门槛,提高支持农业发展的额度,尤其是在具有地区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确保其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要丰富其金融服务功能,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总而言之,要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从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的健全与完善方面入手,真正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农村信用社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准确对自身进行定位,对信用社现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及时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此来提高自身实力,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双赢”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125-126.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1-1

0 引言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远程教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远程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远程教育的定义入手来探讨如何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

1 远程教育

1.1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便捷的教育方式

远程教育,又称远距教学、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住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

1.2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2 如何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

远程教育是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为一体的,其特点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将变得更加全面而又细致,因此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作用不可小视。

那么该如何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呢?

2.1 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农村远程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推广和应用,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有人管,管得好。要给予农民最直接、最快捷、最全面的帮助与指导,更好地在农村推广远程教育。要做到积极组织培训,组织人们学习收看视频、课件等等。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长期技术指导,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感兴趣的内容,对课件的要求和意见,帮助完善远程教育内容建设。

2.2 选取远程教育应用示范户,激发农民学习意识

要想让百姓从心里接受远程教育,必须为他们树立成功的受益者。因此,当前在注意远程教育全面工作的同时,各村要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示范户,着力扶持,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生产技术,实现致富。带动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致富能力,激发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意识、主动意识。

2.3 丰富网络课件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课件内容是能否吸引农民观众的关键,因此应选取和制作一些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对农民指导性强的课件。远程教育的方式,除了网上收看课件外,还应多样化、丰富化,如视频直播专家讲座并现场解答,增强专家与农民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讲座后由专家实地走入农村,进行现场指导效果会更好。

3 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远程教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用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远程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抓住高科技网络时展的大好机遇,弄清并妥善解决远程教育中积淀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龙坤.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新农村,2007(12).

[2] 杨永刚.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3] 彭继顺,王春花.关于完善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8).

[4] 郑潇,金龙坤.关于构建新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7(04).

[5] 唐箭,邓柏松.依托电大优势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6] 龙东宁,梁强.论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J].南方论刊,2010(12).

[7] 王宇飞.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J].成人教育,2006(09).

[8] 杨立峰.推进成人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电大学报,2007(02).

[9] 王玉芬.论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在首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全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而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全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和谐新农村。

努力和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更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中之中的课题。经济要发展文化要先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其中重要一元素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其重点就是群众文化建设,现就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谈一下群众文化发展面面观。

一、认真作好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文化建设

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在当前农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要迅速将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提高,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的投入,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基层的落实。对于上级下发的群众文化资金要专款专用,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挪用,把政策性资金真真正正投入到群众文化基础建设中来,要用专人来落实和管理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作到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将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从形式上、规模上抓好抓实。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对一些陈旧设施的修补翻新和增加一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对于年久失修但是还可以使用的没有危险的旧场所可以进行翻新、修补,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设施,这样即利用了资源又不会造成经费紧张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原来没有任何设施的村屯,可以把就近的几个小村屯进行捆绑式的建设,在居中的地方搞设施建设,即节约资源又便于村民的沟通与来往,在构建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认真作好农村群众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现在的很多村屯都有文化站,可以充分的利用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在各个村屯组织以文化站为中心的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另外,可以充分调动本村的一些人员,利用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村民的熟悉和信任度,自发的组织各种活动,文化站给予指导,大力开展各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广大农民就会把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而同时,我们要注意安排一些宣传普法教育内容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会在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过去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人们在茶余饭后只是在一起扯家常、打麻将、甚至发展到赌博,造成农村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隐患。而封建迷信思想也是广大农村盛行的一种陋习,虽然国家法律严厉禁止重男轻女、搞封建迷信,但仍然不能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而农民就占了九亿多,这个数字的影响力绝不能忽视,要想提高整体人民素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做好农村群众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抓住这块阵地 才能使群众文化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发展 。

三、发挥文化馆工作职能 抓好群众文化事业的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各地方的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也就是说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没有众多文化工作者,文化事业的队伍建设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的各个省市都有群众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的文化部门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但是文化事业真正进入农村还是在近几年,农村的文化人才比较短缺,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去工作。我们在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同时,可以大力开展对农村本土文化骨干人员的培训,在县级文化馆定期组织培训班或组织人员到各个村屯辅导培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工作职能,这样我们文化事业的队伍建设会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而日渐壮大。

四、充分领会“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文艺建设落到实处,为推动小康建设,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润物无声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的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即能催生精神力量,又能带来经济效益,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强大正能量。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教育 新农村建设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是其建设的目标[1]。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二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做,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2]。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在体制改革中向民资、外资、股份制企业等多元经济转型,从苏南经济发达的县(市)开始,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逐渐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联动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新农村建设现状还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都需要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大量有知识、有能力、能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300万人,占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0%[3],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现状和学生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从英语专业的分类来说,有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4]对我国各类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提出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教育的本质,高职高专英语应属于“业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市场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只看重学历或证书,这就促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和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一些英语专业水平测试的考试上,如“专升本”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忽视了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但依然“不会说”、“听不懂”。其次,多年的教学习惯,使得不少的教师只满足于课本的教学,照本宣科,使教学内容游离于实际应用之外。最后,由于部分英语教师对多媒体和因特网的认识、利用和开发不足,电脑和鼠标仅仅成了黑板和粉笔的替代物,使得学生丧失了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活学活用英语的机会。虽然,有的教师也意识到高职高专英语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但因缺乏合适的教材,也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学生方面来看,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毕业后也有一定比例返回农村。根据对江苏省省级机关管理干部学院1500名高职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有72%的学生来自农村,60%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为农村的企业服务,84%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必须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英语的应用能力。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以教为中心、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不是“know what”,而是“know how and know why”。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学以致用。

其次,教师不能沉湎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的教材。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各种新型的教学理论,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加强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利用高效的多媒体技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并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愿望、兴趣、专业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教师必须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英语学习并不局限在词汇量、固定结构、语法条目等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普遍运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跳出单纯的45分钟课堂讲授,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辅助教学,利用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上时间精心设计,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语言操练的情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无限的课后时间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使英语学习不再只有每周的4—6节课,而是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主动化。

(二)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诉求

高职高专教育是顺应我国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社会的快速接轨,各个乡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与国际的接轨也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一大批与国际化、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对人才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5]强调了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中国人与外国人交谈时,常习惯问:“今年多大了?”“结婚了吗?”“一个月挣多少钱?”等诸如此类的私事(personal,private);“龙”在汉文化中是高贵神圣的象征,而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魔鬼Satan(撒旦)称为“thegreatdragon”等。出现因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语境,而产生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第二语言实际上也是学习第二种文化。现在的英语教学不应仅是语言教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在形式上“正确”,而且要在文化上“得体”,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再片面地、单纯地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英语学习也不再局限于字、词、句。英语的教与学应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的导入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英语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用能力。

(三)重视高职高专英语中的语境教学

高职高专的学生就其专业特点而言,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必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是必需的英语专业知识,也就是说首先培养的是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处事”能力。其次是英语专业知识方面。对于被汉语环境包围的学生,英语主要在同学中和在课堂上学习,但几十个学生的课堂,使他们听说训练的机会减少,语言技能应用实践的几率下降。因而语用情境的创设,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生活语境和职业语境,可以利用网络观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公开课,等等。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而是更多地为向学生提供信息源,提供语境,而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而不是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中心,利用电视、电影、歌曲、媒体、网络等渠道,增加英语的输入,激发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英语学习更加个性化、主动化。

四、结语

英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从培养新农村建设全面合格人才角度,还是发展完善高职高专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显得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第8篇

月日随市委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一行,带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对、、、等市县乡村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实实在地说,收效很大,但回过头来,光看人家不行,自己怎样做,值得深思,照搬照抄?还是别出心裁?想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乡的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把握好“主人、主体、主导”关系,而且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谁来干”怎么干”问题。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的兴城四家村、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问题。农民最担心的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但我也不能完全按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